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史记》

浅议《史记》

浅议《史记》
浅议《史记》

浅议《史记》在人物描写上的若干特点

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这部巨著是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总结。他发表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同时又对矛盾现实给予了有力批判。这样一部既具中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著作的成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

《史记》以人生为本位,对个人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他倾注自己毕生心力,为杰出的个人在历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不平。

首先,作者主要用白描手法从正面来描写人物。

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项羽被刘邦逼至绝境。项羽“自度不得脱”,对仅存的二十名骑兵说:“此天下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但同时又对天的给定性发出了挑战,他重排阵式,再度冲锋,斩将刈旗。“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项王瞠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项羽的“大呼”、“瞠目而叱”、“斩”、“杀”等神态动作写出了项羽的勇敢善战、气势压人。而当乌江亭长劝他“急渡”时,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发出了勇者豪迈的笑,“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这一笑,是高傲,是不可战胜的韧性,是不与现实调和的霸气。一笑,自刎而死,何等壮烈、威严。作者用这一个“笑”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代英豪临死前的风姿。项羽死前又一次强调“天亡我”,而非“战之罪”,这自然是他凭一己私智征服天下而失败的症结所在。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传神,逼真,项羽以豪迈的意志、骄傲的尊严、无畏的勇气超越了到来的及未来的悲剧。

再如李广,一生为国辛苦征战,却是白首未封,而其他战绩不如他的却早已位列三公、飞黄腾达。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发出了疑问——“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表现了他的不甘心和为国家效忠的决心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不老精神。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叹息表明了他的胸怀大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则是他叛逆精神的宣言。蔺相如凭“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宽大胸怀赢得了廉颇这个刎颈之交。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情况下,说什么样的话,作者把握得恰到好处。这样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写在《史记》中俯拾即是。司马迁以娴熟的技巧生动地描写,使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其次,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较特殊的行动场面,通过环境渲染来衬托人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这一段就极为精彩。相如见秦王只看重璧,“无意价赵王城邑”于是急中生智,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后持璧,“倚柱,怒发上冲冠”,理直气壮地说了缘由,接着“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只好“辞谢固请”。试想,强大的秦国随时会反悔,也有不兑现承诺的能力,而蔺相如身受两方压力,如果当面说理,请秦王兑现“十五城易璧”,秦王自然如蔺相如所说“急臣”,和氏璧被白白地送给了秦国。在这样的紧张气氛中,蔺相如镇定自若,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讽刺了秦王的贪婪。紧张的行动场面使蔺相如的冷静、机智和勇敢怀一一凸现。

再次,《史记》还运用了侧面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的几段。“广居右北军,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里,不敢入右北军”,通过匈奴的反应来反衬出李广的影响力,他英勇善战、战功显赫。而当李广引刀自颈时,“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足见李广深受爱戴,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李广的高尚品质。这样的侧描写比平板式的说明论述更具人情味,更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史记》从整体上客观分析,辩证地对待历史人物。写项羽,既写了他的勇敢善战,又写了他的刚愎自用。廉颇既有争名夺利、不忍屈居人下的一面,又能知错就改,主动负荆请罪,维护团结。

《史记》在人物塑造上是很成功的,我觉得有较大部分的描写是为人物描写服务的,以人物本位是它的显著特点。《史记》的文学价值从人物塑造上便可见一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