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建筑天井与庭院的关系

古建筑天井与庭院的关系

古建筑天井与庭院的关系
古建筑天井与庭院的关系

一天井与庭院的概念

徽州明清民居由一个很特殊的天井构成室内空间来满足采光、通风和排水之用,却由另一个室外空间庭院来改善环境供户外活动的场所,使民居形成完美的内外空间。“天井”一词最早见于《孙子行军篇》载:“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必然远之勿近也。”注释天井是四面陡

峭、溪水所归、天然之井。

徽州明清民居天井上由屋顶四周坡屋面围合成一个敞顶式空间,形成一个漏斗式的井口,汇四水归堂(塘),下底设池塘、留沟防、变路径、安石埠,立基划界“以滴水为界的天

然之井”,故也取名“天井”。

庭院与天井是两个不同形式的空间图型,构成不同性质的概念·

(1)、尺度不同:庭院可取“百尺为形’’,用地不求规则,布局较灵活,其位置可布置在屋前或屋后,亦可在屋之两旁。而天井往往受容身于“丈室"的制约。《论衡·别通篇》日:“宅以一丈之地为内”。民间《理气图说》日:“天井之形要不方不长,如单棹子状”。何谓单棹子?就是划船的单桨。桨板长宽比约5:l。民居天井形状为狭长形,长宽尺变也近似单棹子5:l的

比例。

(2)、空间性质不同:庭院空间是室外开敞空间,作为室外露天活动场所。而天井却是室内空间一个组成部分,天井与明堂、廊庑组合为一体,是“无”具象界面的泛空间。建筑俗语称“虚无’’,当其无而却有建筑之用的形态。《理气图说》日:“天井主于消纳,大则泄气,小则

郁气,其大小与屋势(房屋格局)相应为准。”

庭院虽设有围墙围合封闭,却能通过围墙景洞、漏窗来借景、对景,构成灵活向外延伸空间。

天井与庭院不但在功能上有所差异,其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本文将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简

析分述如下:

二天井构成的阴阳关系

阴阳哲学作为中国哲学之母,浸透于诸多事物的创造之中。民居建筑文化自不例外,天井空

间构成在组合上也遵循阴阳法则。

其一,天井民居在形态上由四周高墙相围合,外实内虚。实为阳,虚为阴,构成一对阴阳关

系。

其二,天井组合依据“门堂制度”,在轴线上依主次排列为前门厅、后正堂,配以两厢。而

门厅与厅堂这一主一次又是一对阴阳关系。

其三,室内主次排列在等级上有严格要求,东西厢房(左主右次)的配置,亦成为第三对阴阳

关系。

其四,以纵轴线贯之、横轴线交织,控制天井尺度(长宽)主次关系。纵为主,横为次,形成

第四对阴阳关系。

围绕天井这四对阴阳关系竞如“四象"空间的阴阳法则。《易经》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幢民居按空间层次性质可以分为:室内空间是太阴空间,檐廊空间是

少阴空间,天井空间是少阳空间,室外空间是太阳空间。在整体上即可认为天井空间是一个序列布局完整的“八卦’’空间,有生生不息轮转运动规律。

整幢民居在内外空间层次延(进)深上也形成阴阳组合关系。每一进天井组合成为一个递进层次,构成一个层次的阴阳关系。以大门别内外,为界定领域第一层次;门厅之屏门为界定主客出入第二层次(即主走中门,宾走耳门);中部设天井为界定门厅与厅堂之第三层次;前堂后寝中门(照壁门)遮挡为界定内外私密性的第四层次;楼厅后房之内眷闺阁,为界定性别之第五层次;后

厅杂役,灶厨为界定主仆之第六层次。

不同性质内外反映了鲜明的徽文化儒雅风味,儒家崇尚不偏不倚,不损不过的中庸思想,反映在建筑布局上“方正对称”左右平衡的形式。。

家庭成员子孙繁衍须扩延居室,采用一倍法,即“二进制’’法则,以天井作为空间母体一个基本单元,似细胞分裂每扩展一次即增加一个天井,也扩大一倍空间。据说棠樾“五世同堂"大宅,其建筑布局向内延伸为五个天井,并由小辈至长辈从前进向后堂之顺序安排居所,且五代

夫妇齐媚,被传为“天下第一家’’佳话。

三天井空间“气”场原理

风水学主张“生气乃第一义’’,故有“气”为阴阳之精髓,民居大小庭院均可视为功能各异之大小气场,门廊通道则为气流要道,相互联成一气,天井乃中心气场,令居宅充满生机与活力,气场原理重在三点:

l、天井通天接地,上通天纳气迎风,下接地除污去秽,使住居环境中不断新陈代谢、循环流转。其中蕴含深刻设计哲理,就是天井气场强化沟通天地阴阳之气的功能,如“天井’’一词,建筑文化意义是“通天设计’’的意思。

2、气口循环,风水学认为门乃气口,控制着气流的引导和循环。门窗的设计意念更强调其通气“虚’’的一面,使整个民宅内通道路线形成气流网络。

3、藏风聚气,房舍高低与大小是关键,居宅形态空间比例对内藏风聚气十分重要,过于空旷失去亲合力,院落适当紧凑可藏风聚气性能好,空间又不可太小,但必须要通气才能吐故纳新。民居选址之气场原理空间并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配合,构筑成不同性质的气场原理。

中古建论文之院落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院落空间布局 ——传统设计手法解读及其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一、平面的精髓:院落布局 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中曾如此评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建筑在平面上是离散的,若干座独立的建筑物,分配在院宇各方。”这就带来了两个结果:首先“若是以一座单独的结构,与欧洲任何全座负盛名的石造建筑物比较起来,显然小而简单,似有逊色”,同时这一点也无形中影响了人们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偏见和不理解,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是世界建筑体系中发展简陋的旁枝末节。然而,我们同时因此而意识到,离散的独立建筑物组合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和最鲜明的特色,我们在评判中国建筑时“便不应以单座建筑作为单位,与欧美全座石造繁重的建筑物作任何比较”。但是,若论整体,那么大概至今所有的外国建筑和中国古代大明宫、紫禁城的磅礴气势相比,都不免相形见绌。因此,我以为中国古建筑的核心在于平面布局,也正是我这次想要深入研究的选题。而平面布局中,最吸引人的特色无疑在于中国古建筑中强调的“院落式布局”,用离散的建筑单体围合中庭,达到外闭内敞的空间效果。 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典型是低层的院落形式。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框架体系所能承担的体量和跨度有限,一方面受中国大家庭结构、尤其是贵族群体对于多样化的空间、功能组合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建筑空间的院落式布局形态和审美。1可以说,建筑组群的院落空间才是中国居住空间的精髓。院落式布局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等级礼制的体现,也对于内外空间的过渡交融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也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外国古代建筑中强调单体的华丽张扬,其中鲜明的例子比如古希腊帕提农神庙近乎完美的比例和精致的柱式;古罗马万神庙开天辟地的大穹顶和顶部天窗带来的动人的神圣天光;再至哥特式建筑夸张的高度和向上的冲劲。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常常坐落于高山之上,或者空旷的平地中央,以一己之力统领周围区域;与此同时,建筑时而为了强调宗教的神秘感和神圣感而故意创作完全脱离了人体尺度的内部空间,哥特建筑和其他教堂建筑等尤甚。这都充分体现了西方建筑强调单体夸张的引人注目的造型。然而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来说,正如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注重群体;而西方文化突出个人,突出独立一般,中国古代建筑也正反映了这种文化传统,个体并不张扬凸显,但却强调院落布局或温馨自然或崇高威严,群体的组合拥有独特的力量感与美学韵味。 二、院落布局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 本文将从院落式布局对于住宅、乡土民居和宫殿、园林建筑群等不同类型建筑的影响入手,沿其发展轨迹和演变脉络,分析院落式平面在其中的体现与作用,探究其形成原因,并发现、理解它的现实意义。 院落布局的特点在大江南北的中国乡土建筑都有体现。其中,本文将选取北方四合院、江南民居和徽派建筑作为典型分析。 1.四合院 1

建筑电子书经典收藏

建築电子书經典收藏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註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國古代建築史》.pdf第二卷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築【有原书】 21、《中國古代建築史》.pdf第三卷宋、遼、金、西夏建築【有原书】 22、《中國古代建築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國古代建築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築【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國古建築二十講》.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 精装十一册【有原书】

古建筑的发展现状

古建筑的发展现状 光山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留于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遍布全县。近年来,光山县文物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大《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宣传力度,目前,光山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处。国家级传统村落1处,省级传统村落6处。 一、光山古建筑保护的现状 古建筑不仅是历史,也是文化,它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着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供人们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在热衷于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条件和崇尚现代建筑的今天,许多历史建筑等不可再生文化资源在经济建设中遭受不同程度的毁坏。我是光山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队的队长,走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村村组组。在“三普”时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时隔五年,再去时,有的也是面目全非,如马畈汪窑王震旧居周围历史建筑全部被拆;晏河乡向冲古村落被毁,取而代之的是新农村建设;泼陂河明清街两边村民旧房改造破坏历史街区的原貌;南向店乡老街因发展经济,大搞新城开发,老街已废弃。 二、光山古建筑保护的问题 光山古建筑在保护、管理和利用上主要面临三方面问题: (一)保护意识不强,大量农村古建筑被拆除。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树立了新的价值理念,不再信仰上天的恩赐,更加注重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换取美好幸福的生活,所以散落在农村的宗教建筑备

受冷落,年久失修导致建筑的破损,甚至坍塌。 (二)产权多样化也是导致农村古建筑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有的古建筑属个人所有,有的属集体所有,有的属国家所有,所有权的多样化使得古建筑的管理和维护成为了一道难题。 (三)专业修复知识缺乏,农村古建筑很多沦为“古今结合”的建筑物。此类情况主要是经多年雨水侵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屋面瓦片碎裂,漏雨开始侵蚀屋面结构,所有者用现代的修葺方法进行了修缮,灰色板瓦被替换为红色板瓦,虽然保护了古建筑的主体结构,但却改变了古建筑的风格,古建筑原有的古朴味减色不少。 三、古建筑保护的建议 (一)加强认识,充分领悟保护古建筑的重大意义。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以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建筑的价值不仅是精神层面的,物质上的价值也非常重要,它是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 (二)政F主导,把光山县古建筑保护工作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古建筑保护和利用中都离不开规划和资金的问题,而政F可以通过协调,为农村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争取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通过新农村规划为古建筑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从而保证古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科学统筹,吸引民间资本的加盟。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很多专家都认为“旅游开发”是一条重要的渠道。农村古建筑的科学统筹就是要统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加强、完善古建筑保护、开发、利用工作。这里的统筹主要是针对文化资源的统筹,农村古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精神价值是无形的,

别墅庭院设计理念

打造个性别墅庭院——别让您的私家庭院变成了庭怨 中国园林网12月5日消息: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生活品质的迅速提高,普通商品房已不能满足富有品位的成功人士置业需求,他们强烈追求更加高尚的居住格调与生活品质,希望逃离嘈杂的都市喧嚣,回归纯朴自然的别墅生活。由此,别墅建筑之外另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私家庭院应运而生。私家庭院不仅给人带来感观上的享受,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在私家庭院设计方面,让很多业主感到苦恼,特别是讲究园林艺术品位的业主们,往往设计、效果图都非常满意,感觉也非常好,但是园林施工完工之后,总体感觉却不是那么满意,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总觉得差了点什么东西。带着疑问我们采访了张奇志景观工作室创始人张奇志先生。 张工近30年来一直从事园林、景观小品、庭院、屋顶花园设计和施工。在庭院设计、假山方面硕果累累,并在圈子里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他的设计理念是挖掘庭院的自身环境优势,结合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高端的设计服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工说道,一个庭院设计的好坏,需要从科学性、文化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等多方面来衡量。有人把庭院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混为一谈,其实二者不尽相同,园林是为了观赏,而庭院是为了生活。庭院更多要融入主人的个性,把艺术生活化。 给对业主的建议: 选择设计师时至关重要三招能辨别设计师水平 业主在选择庭院设计师时至关重要,在设计庭院之前,请设计师到庭院现场,首先听设计师对庭院的内外现状分析,现场存在的主要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如何巧妙地变不利为有利因素。二是对建筑元素的分析,建筑外立面的色彩、质感、肌理对庭院设计有何影响和制约,室内功能分区与庭院设计是怎样的对应关系。其次是设计师对业主家庭背景信

古建筑发展史

古建筑发展史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年代(时期)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夏、商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特征1、都城建筑开始突出主权,周制——三朝五门。 2、宫殿建筑与祭祀建筑混搭。 3、夯土筑城起墙。 4、以土木结合架构为主要建筑方式。 5、整齐规划街道,以宫室为主体。 主要进步(具体描述)1、出现了文字甲骨文 2、青铜器 3、夏、商:①我国古代建筑各主要类型的雏形已逐渐形成。(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建筑出现:宫殿、园囿、陵寝、官署、监狱…..以曾有过的:城市、聚落、民居、坛庙、作坊…..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②“以城卫君,郭以守民”的建城原则。(以城为中心,将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某些建筑适当集中。除了功能,还反应了礼制上的观念,集中作坊,便于生产及管理)③“前朝后勤”的宫室布局原则(庭院或廊院的建筑组合)④土圹木椁(guo)墓葬制式的确立。(大、中、小型墓结构区别,中、大型墓以大木层叠为椁室,墓坑回填夯土,地面不起坟,有些墓圹上建有祭祀建筑。非贫民之墓中,常有殉人,大墓则另有牲人)⑤夯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夯土运用于筑城、屋基、墙体及墓圹回填等出,技术提高)⑥抬梁式木架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 4、周:①奠定了我过封建社会的主要格局(由于封建社会的需要,各类建筑都需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予以划分)②建筑中表现的封建等级制度十分明显(十分具体并付诸实现(在尺度、数字、色彩等方面)的规定与法则)。③、木架建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木梁架建筑广泛的运用,土木结合,斗拱扩大应用)。④陶制建材的推广使用,大大促进了建筑的发展(陶制砖、瓦及其他制品使用于建筑,不仅在建筑机构和构造上产生了变革,同时也对建筑的外观和用途带来诸多影响)⑤我国最早建筑文献出现——《周礼.考工记》⑥建筑模数尺度的定规与应用(周代对各种建筑的尺度,都曾做过专门的规定。设有专司丈量各种建筑尺度的宫吏——“量人”) ⑦“三朝五门”(五层门:皋(gao)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三朝:大朝、外朝、内朝) 典型建筑(主要建筑)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 高台建筑(殷墟,晚商都城遗址) 中国第一四合院(陕西岐山县凤雏村) 干阑式建筑(湖北圻春) 技术(顶、台阶、细部)1、土木结合(土墙中置木柱) 2、榫卯技术(榫卯出现了多种形式:“燕尾式半肩榫”、“搭边榫”、“割肩透榫”、“环扣”、“落梢榫”、等) 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抬梁式木构架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并已出现斗拱。夯土技术采用“版主方式”。版筑墙体,在夯土时使用工具如夹板、夹棍等) 4、建筑工管制度(司空<管理工程)、司徒 5、瓦的发明和普遍应用(在瓦背和瓦底多置有瓦钉和瓦环) 6、金属建筑构件(门户上之铺首、梁柱之上“金釭”、及车舆之饰件,木椁及家具之支架、灯具等) 7、完善建筑理论体系,严格的等级制度(“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五门”的等级制度,“以城卫君,郭以守民”的建城原则)8、高台建筑(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面朝前有纵有横,布局已具有庭院的雏形)9、开始使用砖(砖迟于瓦,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早周遗址中曾发现土坯砖若干)10、建筑色彩与装饰 11、屋面与墙体(早期建筑屋顶的构造,是在斜梁(或称“大叉手”)屋架间顺屋面坡度放置绑扎成束的芦苇,其上抹泥,表面在抹薄层参沙灰浆,,干后即可铺瓦。苇束之下,亦于室内之一面涂泥,表面再予刷白。墙壁做法:①素夯土墙:常用于院墙等外垣(yuan)②埋置木骨或木柱的夯土墙:见于陕西岐山县凤雏1号建筑遗址的外墙与内墙③草泥墙:用于室内隔墙,多不作为承重结构。)

中国古建筑结构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z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 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z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z木构架的优点是: 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z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

优秀别墅庭院景观设计方案文本

优秀别墅庭院景观设计方案文本

地形地貌:平地绿地类型:别墅绿地,庭院绿地项目位置:江苏设计风格:现代风格 图纸格式:JPG 图纸张数:12张张 作图方式:PS,SU 景观设施:亭?廊?花架,平台?栈 道?汀步,座凳?座椅,景墙?围墙, 驳岸?挡土墙,大门,栏杆,树池? 花坛?花钵,雕塑,水景设计,景观 照明,停车场,管理用房,公用厕 所,标识系统,铺装设计 包括设计愿景及理念、功能分区、高程流线、平面图、意向图片、剖面图、节点深化、原场地植物移植图、植栽设计。 详细内容: 广州教堂周边地区城市景观设计文本

绿地类型:附属绿地图纸深度:方案(初设图) 项目位置:广东设计风格:欧陆风格 图纸格式:JPG 图纸张数:74 张 景观设施:亭?廊?花架,平台?栈道?汀步,座凳?座椅,景墙? 围墙,栏杆,树池?花坛?花钵,水景设计,景观照明,自行车 棚,停车场,管理用房,公用电话,公用厕所,标识系统,铺装 设计 教堂为广州著名的天主教堂,也是全国最大的哥特式石构建筑物。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6.3公顷。研究范围为38.5公顷。该方案包括项目背景、环境分析、产业研究、规划探索、规划设计、重点设计六大部分。共有74张设计、分析图纸 详细内容:

地形地貌:平地绿地类型:庭院绿地,花园绿地项目位置:北京设计风格:现代风格 图纸格式:JPG 图纸张数:21 张 作图方式:手绘,PS,SU 景观设施:亭?廊?花架,平台?栈 道?汀步,座凳?座椅,景墙?围墙, 驳岸?挡土墙,大门,树池?花坛? 花钵,雕塑,水景设计,景观照明, 停车场,管理用房,公用厕所,标 识系统,铺装设计 由国际著名景观设计公司打造的一套酒店庭院环境景观设计,设计小巧而精致,手绘设计,画风经典,庭院景观设计体现出自然的清新气息,为现代都市生活的人提供度假休闲的婷逸生活场景。设计风格古典典雅并融入现代手法而相得益彰,在元素的运用上一造型的绿化栽植作为体和面,而以水和雕塑作为线和点,形成丰富的景观感受层次。本套图纸包括平面位置、总平设

广东省设计院组织架构分析图谱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组织架构图 领导团队....................................................................................................?何镜堂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总建筑师 韦宏副院长/结构副总工 陶郅副院长/副总建筑师 倪阳副院长/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副总建筑师 郭卫宏副院长/党总支书记 办公室?.................................................................................................... .................................................................................................... 关杰灵主任 孔婉茹副主任 经营部?.................................................................................................... .................................................................................................... 叶青青主任 财务部?.................................................................................................... .................................................................................................... 罗英奇主任 总工室?.................................................................................................... .................................................................................................... 杨适伟副主任(主持工作)/副总建筑师 设计一所.................................................................................................... .................................................................................................... 罗建河所长 柯宇副所长 设计二所....................................................................................................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开篇语: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而当一个建筑历经沧桑保留到现在时,那么它也超越了它的实用性,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关于建筑正如现在这幅PPT上的三句话,建筑是音乐,是史书,蕴含着人文思想。 在古代,没有大型的建筑机械,没有钢筋混凝土,所有的大型建筑全靠人力来完成,可我们的老祖宗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长城,留下了故宫,留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留下了一次又一次让世界惊艳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正因为全凭劳动人民的双手来创造这些奇迹,所以,大型建筑的修建与一个王朝的富强程度息息相关。 而我国的古代建筑发展有三次大的高潮,分别在我国古代最为强盛的三个时期:秦汉,隋唐与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下面,请大家随着历史时间的顺序来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首先呢是原始住居与建筑的雏形的形成,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知道找寻山洞来躲避风吹雨淋,到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已经开始自己建造简陋的房屋,并发展成为原始部落。在我国古代,就有“有巢氏”教人们用木材来搭建房屋,躲避野兽,有巢氏也因此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巢氏的传说也反映出古人从山洞居住到建造房屋的阶段。在此期间,古人就已经知道使用榫桙结构(比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古人的政治,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建筑文化也随之取得进步,大的城市也开始了营建,夯土技术也被广泛的运用,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还有许多王城和都城,这些城市的规模庞大,以国王的宫室为中心,并且屋顶开始使用陶瓦,使用彩绘,这些表示古代建筑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呢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开拓阶段。李白有句诗是:“秦王扫六合,虎气何雄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家强盛,动用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来修建长城,宫殿,陵墓,一个工程差不多就得几十万人劳动几十年,而这些工程中的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大家都很熟悉,而阿房宫大家只从高中时的《阿房宫赋》中了解过它的雄伟壮丽,“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是杜牧对它文学化的描写。传说,秦王嬴政小时候在爱上一个女子,名阿房,秦皇统一天下后想立她为后,却遭到众大臣反对,只因她是赵国人。阿房为了不让嬴政为难,上吊自杀。秦皇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宫。阿房宫也确实是足够的庞大,它的一个前殿就相当于整个故宫三分之二的面积,史书上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足足烧了三个月!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不过烧了三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规模是多么的庞大。 到了汉代,经过文景之治后的大汉王朝,国力强盛,又开始了大规模营造建筑的时期,并且屋顶形式多样化,这一阶段呢中国的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人们初步掌握了夯土和烧制砖瓦的技术、木构架结构渐趋成熟、斗拱在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屋顶的形式多样化,拱券式结构有了发展。这个时期的建筑遗址主要有宫殿、陵墓、驰道、长城。 第三个阶段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战争比较频繁,经济实力不足,都城与宫殿的建筑明显不能和秦汉时期相比,但是在这一阶段佛教发展迅速,于是佛教建筑开始被广泛修建。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式的佛教建筑艺术。我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巨大的寺、塔和石窟成为这时的主体建筑类型。 第四个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时上的兴盛时期。也是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建筑继承了前代成就,又吸收了外来影响,加上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向了成熟阶段。比如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年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还有五台山的佛光寺、南禅寺等。这时的建筑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朝廷也制定了营缮的法令,并且有专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 8集纪录片,感触颇多,作为一名小时候生活在徽派建筑院落中的设计工作者,更就是引发了许多共鸣…… 纪录片中共拍摄了100多处中国古代建筑,为我们很好的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脉络,领略了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经济、艺术、生活方式等在不同时期里对建筑的影响以及建筑的表现形式。以下根据片中建筑类别的年代做以下分类概括: 一、史前建筑:有实物考证的建筑发展史中,有距今8000年以上历史。当时 主要以半坡式穴居式房屋为主,原始聚落就是后来中国古代城市的雏 形,形成了当时构木为巢的社会。后来树叉支撑横梁的建筑手法成为 建筑上的一突破,这样能够建造出更大的房子。 二、早期建筑:随着距今3100年左右的河南殷墟遗址发现,出土了大量甲 骨、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精美文物,充分展示了中国商代都城风 貌。当时还出现了建筑中上象形文字,如:家、宅、宫、宗等文字,从这 些文物中能推测出当时商代建筑的基本形象,下有台基,上面木结构房 屋。当时国家的出现、金属的出现、夯打技术的提高使房屋建筑技术 不断发展,向前推进。“高台榭,美宫室“就是当时的现象写照。后来到 了汉代,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明堂壁雍”,壁雍指圆形水池,而 明堂为水池上方的建筑。明堂壁雍就是接受朝见与祭祀的场所,以及 古代天子的明经宣讲之处。当时还出现了一些特色建筑,如:建阙,后来 又演变成五凤楼的形式,现在的故宫的午门也由此演变而来。当时的 佛教建筑也就是一大特色,崖壁建筑,如:1500年前的悬空寺如今依然

保存完好,以及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等。 三、唐宋时期:公元七618年唐建都之后,以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唐前 的大乱到大治,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安定,经济、文化、对外贸易往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建筑风格特点:博大、恢宏、开放,结构技术、功能与建筑艺术高度融为一体。武则天的明堂为当时最大的建筑,最为辉煌,高86米,相当于现代的20层楼,仅用工期11个月,由此可见唐代的盛世辉煌,技艺精湛。当时还有一些著名的建筑,有蓟县的 独乐寺、山西的敦煌石窟、五台山的佛光寺等。 宋代在当时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一半,建筑技术不断发展,北宋建国后,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建筑制作的著作《营造法式》。当时著名建 筑有忭梁城、圣母殿、隆兴寺,应县木塔,嵩山少林寺等。结构出现多 样性,包括:横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等 四、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经历元明清三代,元大都开启王都模式,方形建筑 群,每边九里,大气磅礴,无论就是漆艺、描金、彩绘等,在宫廷建筑中达到中国木结构建筑发展的顶峰。另外各地有特色民居的建筑百花齐放,如四合院建筑,更就是对中国礼仪文化推向新的高度。特色民居还有 客家民居、徽派建筑、窑洞民居等。中国园林建筑的发展也就是中国建筑文明史上的重要标志,理水、叠山、莳花选石建造了清漪园……、随着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各地也相继出现了很多地方特色园林,如苏 州园林、泰州乔园、扬州个园等,这些园林极具诗情画意,含蓄曲折,与自然相融合,形成诗意的精神文明的栖息地,无愧为中华之瑰宝。 总结:感叹中国古建筑文明,很多建筑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经历数次地震、

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 及分级

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及分级 ------------------------------------------------------------------------------------------------------------------------------------------ ------------------------------ 来源: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人:侯建筠日期:2011-3-17 ICS 79. B LY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 XXXXX—200X 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及分级 Method for non-destructive test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wood element decay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征求意见稿) 200X–XX–XX 发 布 200X–XX–XX实施 国家林业局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进行起草。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全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荣凤、吕建雄、赵有科、周永东、吴玉章。 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及分级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状况非破坏性检测评价方法和腐朽分级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古建筑木构件的腐朽状况检测及木材残余物理力学性能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4019 木材防腐术语 GB 50005 木结构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14019和GB 5000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木结构 timber structure 单纯由木材或主要由木材承受荷载的结构。 3.2 木构件 wood element 木结构建筑中可划分为最基本单位的木质件。 3.3 非破坏性检测 non-destructive testing 在不破坏木材的情况下,正确检测出木材内部的腐朽、缺陷及性能。 3.4 皮罗钉检测 Pilodyn testing 在固定力作用下,将微型探针打入木材内部,根据进针深度的变化判断木材腐朽程度的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 3.5 阻力仪检测 Resistograph testing 是将直径小于等于1.5mm的微型钻头钻入木材内部,根据钻头前进时所遇到的阻力,判断木材的密度及内部腐朽、开裂、节疤等缺陷的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 4 检测方法概述 在进行古建筑木构件非破坏性检测时,木构件内部不同深度的腐朽很难用同一种方法检测。表面腐朽可以通过目测和皮尺测量判断腐朽的程度和范围,但内部腐朽必须借助皮罗钉和阻力仪等仪器进行检测。皮罗钉适用于木材表层0-40mm 范围内的木材腐朽状况检测,阻力仪适用于木材内部部腐朽状况检测,检测深度可以达到1000mm。对腐朽严重的木构件,可采用生长锥检测,对腐朽状况进

中国古建筑砖石结构发展缓慢原因分析培训资料

中国古建筑砖石结构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中国古建筑砖石结构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陈天声陈弘 摘要:粘土砖在我国已有近3000年的使用历史,可是在期间,砖石结构在我国的发展十分缓慢。在我国建筑史上,几千年来,砖一直没能在古建筑中担任主角,原因何在?2000多年来,在我国古建筑中,一直使用干结后既无强度,又无粘结性的黄泥浆作为砌砖胶泥;而没有使用国外早就广泛应用的石灰砂浆。由于我国所用的砌砖胶泥中缺少起强度作用的“砂”作承重架,使砖砌体难以承重,无法作为建筑物的围护墙和承重墙使用,因而影响了砖砌体在建筑中的应用。“砌筑胶泥选用不当”是我国古建筑砖石结构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砖石结构、砌砖胶泥 Abstract:The basic reason of the brick and masonry developed slowness in our country is that our country did not use the appropriate laying masonry mortar; however some foreign countries already used lime mortar. During more than 2000 years, our country has used mortar which lacks the thin aggregate-sand (sand plays the intensity role in the mortar). All along the traditional method to use pure clay-wash, which is both no intensity and no cementing power. That cause the masonry has not enough load bearing capacity to be used as building’s wall. Key words: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the brick and masonry construction; the masonry mortar 一、砖的出现 都说是秦砖汉瓦,但实际上,根据最新的考古成果报道:我国最早的瓦是甘肃灵台县桥村“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印有绳纹的弧形红陶瓦,距今天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砖 是甘肃民乐县东灰山“四灞文化”居住遗址出土的土砖,距今天也有3700年的历史了。而在 战国时期,在房屋建筑物上使用粘土烧制的筒瓦、板瓦作屋面和使用粘土烧制的薄砖铺地已相当普遍。有史料记载:战国初期齐国工艺官书《考工记、匠人篇》上就已作为国标建筑规范规定了当时建筑物上常用的2种屋顶坡度的高跨比:“葺屋三分,瓦屋四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在描述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秦国攻取赵国都城的“邯郸之战”时,也谈到:“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等。总之,先民在生活实践中早就发现了粘土掺水后的可塑性和烧烤后的耐火性和坚硬性。“砖”古文作“甓”和“甎”,所以在早期,陶制砖、瓦并无严格界限。在我国建筑史上,一般以为:瓦出现在西周中期,砖出现在东周,迄今都已至少有2500~3000年的历史了。 二、砖及砖砌体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建筑研究

根据朝代先后论述古建筑的背景、典型建筑、建筑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 背景 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复原图 巴陵城楼(中唐始称岳阳楼)

隋朝建筑 背景 隋代建筑上承六朝,下启唐宋,为中国传统建筑趋向成熟的一个过度期。隋代虽短,但因隋炀帝大兴土木,大建行宫别宛,建筑技术得到快速的进步。因隋一统分裂多时的南北两朝,南北建筑技术交流空前繁盛,为唐代成熟的建筑体系铺路。 特点 隋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建筑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木构架的作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 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化、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典型 隋朝代表性建筑为安济桥,隋唐以来桥梁之年代确实可考者极少。河北赵县安济桥,不唯确知为隋(公元581—618年)匠李春所造,且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桥在城南五里洨水上,仅一石券,横跨三十八米之大距离,桥两端撞券部分各砌两小券,作成空撞券。此法在欧洲初见于法国南部Ceret——十四世纪之桥上,其在近代工程,则至1912年始应用之。李春此桥则较欧洲此式之桥尚早八百年。亦我国现存最古之桥也。

古建彩画工程操作规程

古建彩画工操作规程 第一章彩画工程 12.0.1施工前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彩画设计要求及传统作法,重要工程主要部位应首先按一定比例绘出小样,经审定确认后方可施工。 12.0.2根据彩画种类备好所需各种颜料、工具及其它辅助材料,各种材料应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12.0.3施工开始前应对脚手架木等设施进行认真检查,施工条件必须满足安全、消防等有关规定。 第一节材料制备 12.1.1调制颜料彩画颜料主要分为矿物性颜料与植物性颜料两类。矿物性颜料耐久性好,是彩画的基本颜料,植物性颜料色彩鲜艳,多用于绘画部分。一般颜料在使用前需入胶调制。调制时将颜料放入容器内,先加入少量胶液用木杵搅拌,使之与颜料粘合成团,再徐徐加入胶液搅成糊状,然后加水稀释搅匀。调制用胶量随颜料种类、用途及施工气候而不同,一般气温高、湿度大时用胶量宜大些,气温低、气候干燥时用胶量宜小,大色用胶量应大于小色。颜料调好后应试刷观察,以干后遮地、不掉色为好。洋绿、佛青、章丹等颜料内含硝质,入胶前要先“脱硝”。一般可将颜料干粉置入容器内,用开水徐徐沏入,随入开水随用木棍搅拌,静置放凉后将水澄出。如此反复二至三次,将硝脱出,即可入胶调制。调制时所用胶液一般用骨胶加 5~7 倍水熬制,现多使用乳胶。使用乳胶时应将原胶液加30%~40%水稀释后再用,同时可在色内加入少量光油,以增加颜料的耐久性。调制颜料应根据需要量随使随调,以免干后硬结浪费。洋绿、藤黄、中国铅粉等一些颜料具有毒性,必须在专用库房内存放,使用时应采取防护措施。过箩筛料时要戴防护口罩,调制或涂刷完成后必须将手洗净。施工中应注意不要将颜料粘在皮肤上。 12.1.2调制沥粉沥粉用土粉子、大白粉应先过箩,筛去粗粒杂质,然后加胶液配制大、小粉。大粉配合比胶液:土粉子:大白粉约为1:1.6:0.5,小粉配合比胶液:土粉子:大白粉约为1:1:1。配制时要注意根据材料及气候情况调整胶的用量,胶大时线条易起鼓崩落,胶小则粘结力差。调制沥粉用胶液可使用骨胶,胶与水的比例约为 1:8 左右,冬季可稍稀一些,也可使用油满或乳胶。当在油地上沥粉时,可在调制时加入 3%~ 5%的光油,以增加粉条与基层的粘接和韧性。调制时将干粉材料兑在一起,加入胶液,用木棒搅成膏状后,在容器

中国古建筑院落的重要构成

中国古建筑院落的重要构成 —影壁 影壁是中国古代院落大门内(或大门前)的一种屏障,也称照壁。其建筑材料包括砖、木、石和琉璃等不同的类型。 中国的影壁至迟在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时期就有了。 据近年考古学家发现,中国在陕西省的西周一建筑遗址中,有一座影壁残迹,东西长240厘米,残高20厘米,这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影壁。 影壁的设置在中国古代也是分成等级的。据古代西周礼制规定,只有宫殿、诸侯宝那、寺庙建筑等方可建筑影壁。它作为一组建筑物的屏障,故又称"屏"。行人路过,因此不能窥见院内,如乘车、轿来访,客人也可在影壁前稍停,整理衣冠,然后入院拜访主人。至于一般民房(如北方的四合院)的影壁,都是后来才有的。 影壁中最精美的是中国著名的三大彩色琉璃九龙壁。其中最大的一座,保存在山西大同市内,原为明太祖朱元漳的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一座照壁,长达45.5米,高8米,厚2.02米。壁上雕有九条七彩云龙,有的拨风弄雨,有的腾云欲飞,栩栩如生,各具姿态。其中最华丽的一座是北京北海的九龙壁,原属明代离宫的一座影壁。它由彩色琉璃砖砌成,两面各有蟠龙九条。如果仔细查看,影壁的正脊、垂脊、筒瓦等处还雕有许多小龙,大小龙共计635条,可谓洋洋大观。 第三座九龙壁位于北京紫禁城里极门前,是中外游人所熟知的。 以上这三座九龙壁都是中国明代的珍贵建筑,都建在院落的前面,既是整个建筑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显示了皇家建筑的富丽堂皇。 除九龙壁外,中国各地还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等。 北京故宫内东西六宫,每组宫殿院落几乎都有一座影壁,有的是木制的,有的是石雕的,也有的是琉璃制的。影壁上还有寓意吉祥的雕刻图案,工艺甚为精堪。中国江南有些影壁中间砖刻或彩绘着一种怪兽--,因他贪食无厌,在

中国古代建筑电子书一览表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 精装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