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面解读心内科常用指标—肌钙蛋白

全面解读心内科常用指标—肌钙蛋白

全面解读心内科常用指标—肌钙蛋白
全面解读心内科常用指标—肌钙蛋白

全面解读心内科常用指标—肌钙蛋白无论是溶栓、经皮冠脉介入(PCI),还是冠脉搭桥(CABG),都是风

险极大的治疗手段,所以「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正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临床工作者一直致力寻找一种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血清诊断指标,以期提高诊断正确性。

在近几十年中曾经有很多血清诊断指标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越来越高,目前高敏肌钙蛋白(hs-cTn)可以检出非常微小的心肌损伤。

肌钙蛋白在临床实践中成为目前公认的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指标为所有指南所推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肌钙蛋白及其临床意义。

1. 肌钙蛋白T 和肌钙蛋白I 有么区别?

1992 年第一份肌钙蛋白I 商业检测试剂在临床推广,不久肌钙蛋白T 检测试剂也开始在临床应用,在随后十余年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争论—到底肌钙蛋白T 和肌钙蛋白I 孰优孰劣?

早期曾有研究观察到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经常出现肌钙蛋白T 增高却不一定有急性冠脉综合症。随后提出了几个可能的学说:(1)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肌钙蛋白T 在横纹肌表达再分布,(2)抗原交叉反应,(3)慢性肾功能不全引发心肌微损害有关。

第一个假说很快被cTnT 阵营否定,有学者用PCR 检测否定cTnT 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表达异常。随着第二代肌钙蛋白T 检测方法推出抗原交叉反应得到较好解决。慢性肾功能不全心肌微损害也同样会引起肌钙蛋白I 增高。

目前倾向认为肌钙蛋白I 和肌钙蛋白T 在心梗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上没有很大区别,但是相对而言,有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无论是cTnT 或cTnI,自肌钙蛋白检测方法问世以来,没有经过一个垄断的专利生产过程。不同厂家、不同免疫检测方法,可谓五花八门,始终未能形成一个统一全球质量标准,只有企业质量标准。

不同厂家试剂盒可比性较差,甚至无法比较。这可能成为两大阵营论战当中诸多结论相互矛盾主要原因。由于巨大的市场份额和不同商业利益,要求不同厂家按照统一模式生产出目前看来并不现实。这样看来我们确实不必要花太多精力一定要在cTnT 和cTnI 之间分出伯仲。

2. 肌钙蛋白高到多少诊断心肌梗塞—北极熊的故事(一)

这个问题反复的在不同场合被问及。按照目前心梗诊断1+1 模式:心肌酶学标志物(推荐肌钙蛋白) 升高,伴下列至少 1 项:(1) 心肌缺血临床症状;

(2) 心电图出现新的心肌缺血变化;(3) 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 波;(4) 影像学证据显示新的心肌活力丧失或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

到底肌钙蛋白升高到多少我们考虑诊断心肌梗塞。有的朋友说是3 倍,有的朋友说是10 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最规范的诊断提法—2012 年全球心梗统一定义的提法。这个提法也为欧、美及我国的冠心病指南所采纳,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的第99 百分位即可。

何谓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的第99 百分位?为什么不直接写超过正常值上限?因为这样写在统计学上不严谨,我们不用去复习统计学知识,举个简单例子:要区别成年的人和北极熊,看长的什么样子就行,我们的眼观就是金标准,相信大家都不会判定失误。可是把你的眼睛蒙上不让你用金标准怎么办?

我们只能找另外的指标,99% 人类的身高都不会超过2 米,那么如果一个东西身高2.2 米,超过99% 人类身高的正常值上限,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个北极熊不是人类,这是个大概率事件。

在眼睛被蒙住时用这个指标很有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对的,可是乔丹表示他很郁闷他不是北极熊但是也超过99% 人类身高的正常值上限,我们只好误判他了,他被误判为北极熊。但是我们不能理解成他的身高不正常,在这个身高下他并没有病态。所以在一定范围内正常值是没有上限的。

这就是为什么严谨的指南从不用正常值上限这种提法而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的第99 百分位。也就是如果某个方法肌钙蛋白I 检测标准0-0.1ng/l, 有极少部分人超过0.1ng/l, 但他很健康,他的值就是高,不代表他是北极熊,但是为了大家的利益他经常被当成北极熊。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这个病号是刚接受PCI 术后这个诊断标准是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的第99 百分位 5 倍,如果这个病号是刚接受CABG 这个诊断标准是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的第99 百分位10 倍。临床工作当中在时间窗早期出现达到正常参考值高限,这个时候每隔3-4 小连续监测肌钙蛋白判定其相对变化量、分泌曲线和峰值时间是合理的,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共识可参照。某种意义上这种方法类似于观察心电图动态变化。

3. 肌钙蛋白阴性可以排除心梗吗?

临床上很多指标有Cutoff 值,既然肌钙蛋白有上限诊断值,那么有没有阴性Cutoff 值?换个简单提法肌钙蛋白阴性可以排除心梗吗?或者说有没有肌钙蛋白阴性的心梗?一般来说没有。

从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出发是没有心肌酶学阴性的心梗,但是严谨一点说要排除以下这些情况:

(1)肌钙蛋白释放入外周循环时间窗未到,随后会被检测证实升高。

(2)肌钙蛋白释放入外周循环时间窗未到病人就已经猝死。

(3)检验试剂不可靠。

(4)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血管曾经闭塞或濒临闭塞,引起典型胸痛症状和两个导联以上ST 段弓背上抬超过诊断值,由于积极治疗或血运重建使得本已经闭塞或濒临闭塞的血管得以再通,肌钙蛋白未升高,是否算心梗?

目前肌钙蛋白敏感性以足以检测出微小的梗死病灶,甚至连心衰肾衰出现心肌微坏死都能引起增高,上述情况如果并未引起心肌坏死和肌钙蛋白增高,那本身也就不符合心肌梗死的定义。

4. 肌钙蛋白升高就代表心梗吗?

从2007 年的全球心梗统一定义开始,心肌梗塞已经不再和冠心病产生必然的联系。心梗分为 5 型:自发型心梗、心肌氧供失衡型心梗、猝死型心梗、PCI 相关性心梗、CABG 相关性心梗。

很明显如果是个室速或休克引起心肌氧供失衡,心肌细胞坏死,它符合目前心梗定义,在临床表现上也会有肌钙蛋白升高,心电图改变,但其治疗重点已不在是血运重建、抗血小板、抗凝、稳定斑块。

2012 年的全球心梗统一定义更进一步对肌钙蛋白升高的临床意义做了说明。肌钙蛋白升高仅能代表心肌细胞损伤,而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最终坏死,仅仅是心肌细胞损伤的众多原因之一。该版心梗统一定义列举了20 余种可以引起心肌细胞损伤的病因(见表1)

这当中有些类型的疾病无论从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心肌酶学变化上都很难与冠心病心梗区别—比如说主动脉夹层、坏死性胰腺炎、非冠脉闭塞原因引起突发的左心衰。

所以我们对冠心病,急性心梗的诊断不能仅仅局限于1+1 的模式化理念,在此基础上要综合各种临床表现和检查手段临床评定,切勿将肌钙蛋白升高和冠心病心梗划等号。

5. 肌钙蛋白未升高之前如何把握血运重建的决策?

这也是一个很令人头痛问题,对于ST 段抬高型心梗,如果在院前急救或急诊出现典型心绞痛诊断、典型ST 段弓背上抬,但是此时肌钙蛋白还是阴性,如何如何把握血运重建的决策?我们先来看一下目前不同心肌酶学指标的上升

曲线。

肌钙蛋白的检测时间窗始终是该指标心头永远的痛,肌钙蛋白平均从发病四小时左右开始升高,而指南告诉我们心梗开始血运重建时间越短其净收益就越大,如果能在发病内 3 个小时之内开始溶栓治疗其效果等同于PCI 治疗,甚至提倡可以在院前急救车上开始溶栓治疗。

首先这里有个逻辑学上的小问题,按目前常规肌钙蛋白检测方法,3 个小时之内似乎很难检测到肌钙蛋白增高,按正规定义还不能下心梗诊断,那么上述建议偱证学数据从何而来?

我们姑且不去追究这些小细节,临床实践当中确实有些病例到了检测实践窗,肌钙蛋白还是阴性,但诊断和心电图都很典型。如果血运重建的决策是PCI,那么不必在等肌钙蛋白增高,先行冠脉造影明确诊断是可行的,因为如果不支持冠心病心梗可以随时终止下一步的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

但如果血运重建的决策是溶栓治疗,没有心肌酶学作为后盾确实要慎之又慎,因为溶栓治疗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开始溶栓出血风险随之而来。另外溶栓治疗有着比PCI 更多的绝对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一旦治疗失败这些禁忌症都会被放在放大镜下细细审视。所以有时指南代表这一种完美主义,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些差距。

6. 肌钙蛋白与心衰

肌钙蛋白与心衰是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神话题,这种相关的神话题可以以各种各样马甲出现:肌钙蛋白轻度升高是冠心病心梗引起还是心衰?肌钙蛋白升高10 倍是心梗吗?心衰的肌钙蛋白一般不超过 3 倍吗?在心衰中肌钙蛋

白升高水平越高远期死亡率越高吗?

呵呵,这些问题都是有陷阱的,你要看不出在哪里给你们挖了坑,那你就栽进去了。

要理解这个问题,肌钙蛋白已经不是亮点,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它倒过来看,心衰与肌钙蛋白,我们的关键词是心衰。如果我们没有很好的把握心衰这个知识点,对肌钙蛋白意义理解得再好,问题也无从解答。所以我们要反过来先看心衰指南。

需要明确两点,第一:心衰分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第二:心衰的病因学诊断是重点。如果在解读肌钙蛋白与心衰时意识到这两点,很多问题便不再纠结。

如果我们的前提是慢性心衰,那么很多命题是成立的,问题是我们需要严格地剥离他们,经严格药物治疗后的长期慢性心衰III 度,是不能和急性心衰或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导致短期心衰III 度纳入统一体系评价肌钙蛋白意义的。

在严格慢性心衰前提下即使III 度心衰也很难引起肌钙蛋白10 倍以上增高,甚至其长期高于正常值就已经可以对远期死亡率造成重大影响—这个基本成立。

第二个比较好剥离的是急性心衰或慢性心衰急性发作伴有达到心梗诊断意义的ST 段弓背上抬或新发左束支阻滞或Q 波,此时如果有肌钙蛋白增高那么在12 小时之内甚至24 小时之内各种血运重建的收益是明显的,这个可能大家都不会去纠缠到底是心衰还是冠心病心梗引起肌钙蛋白增高。

最令人头疼的是仅仅是ST-T 改变甚至心电图正常伴随胸闷胸痛,到底肌钙蛋白增高要界定为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塞,还是急性心衰或慢性心衰急性加重?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我们不必过于纠结这个问题。虽然同属于冠心病范

畴,但非ST 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急性ST 抬高心梗无论从发病机制、诊断流程、治疗方案都有很大不同,甚至有其不同的两套指南,所以肌钙蛋白的解读方式也不相同。

非ST 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不稳定斑块破裂血栓不完全性阻塞,产生非透壁性心梗,多为多发,广泛性心内膜下缺血。它可以演变为内膜下心梗,也可能因为最终完全阻塞引起透壁心梗。非ST 段抬高急性心梗不推荐溶栓。

无论是心衰还是心肌损害只要肌钙蛋白升高根据不稳定心绞痛危险分层仅此一条即属高危,有PCI 指征,如果伴随心源性休克有条件应迅速PCI 治疗。同时根据指南的危险分层其PCI 时间窗也和ST 抬高心梗不同。

7. 肌钙蛋白与肾衰

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常出现肌cTnT、cTnI 增高而不伴急性冠脉综合征。第一代cTnT 检测试方法由于与骨骼肌的TnT 会发生交叉反应,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cTnT 检测值假性升高尤为明显。

采用更新的第二代、第三代cTnT 检测方法后,仍然发现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cTnT 水平较cTnI 水平更高。有研究表明临床上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有近50% cTnT 升高,近20%会出现cTnI 的升高。

目前对于肌钙蛋白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研究多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为什么慢性肾功能不全会引起肌钙蛋白增高?考虑主要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尤其是尿毒症时引起心衰、心肌炎、心包炎导致心肌微损伤有关。同时GFR 下降导致肌钙蛋白分解片段清除障碍。

(2)对于此类患者需不需要建立肌钙蛋白正常值校正公式?这个方面相关的研究很多,部分研究确实也界定了依据GFR 的cTnT、cTnI 的校正公式,但由于影响因素众多,公式计算繁琐,不适宜在临床推广。

(3)慢性肾功能不全出现肌钙蛋白增高对远期死亡率有没有影响?目前倾向认为病情稳定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钙蛋白升高近期或远期的死亡率增加2-5 倍。

总之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意识到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cTnT、cTnI 会出现增高并和GFR 相关性明确,具体校正公式无法确定。但如果出现cTnT、cTnI 明显增高或动态观察升高水平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变化规律,应视为有临床意义的增高,可结合患者症状其他临床检查诊断心梗。

8. 并未结束—北极熊的故事(二)

如果我们把诊断冠心病心梗的过程比作在人群中寻找北极熊,符合指标统

统遣返北极。而身高超过 2 米就好比肌钙蛋白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的第99 百分位。这个指标看似不错,敏感性特异性都很高。

但是NBA 球队表示他们鸭梨很大,但假如把指标订到2 米4,很多熊们就会漏网,怎么办?不妨在测身高前增加一两个筛查指标,哪怕他们敏感性特异性不如身高。于是我们想到了体重和腹围。如果体重超过300 斤或者腹围超过200 cm 可以考虑可能是北极熊,这时候很多相扑队员表示不满,于是我们告诉他还有下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身高要超过 2 米。

这样出于杜绝熊出没危害社会的考虑,美国NBA 球队和日本相扑队都表示可以接受。当然总是有一些体重超过300 斤或腹围超过200 cm 同时身高超过2 米的人被送往北极,他们为全人类的安全做出了牺牲。

人类社会无时无刻不在牺牲部分小概率事件比如我们不能因为有车祸就不出门。统计学的思想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出门走在马路上从来都是东张西望,没有人抬着头看着天空走路,因为走在路上被天上的流星砸中是小概率事件。

最后我们要回到统计学上,我们临床医生最关心是今天晚上我们所诊断的冠心病心梗而要进一步进行血运重建的这几个病人到底有几个是真正的冠心病心梗?这个比值叫做阳性似然比,这个指标的高低和我们今晚挨打机率成正比,我们才不关心这个肌钙蛋白敏感性和特异性那是检验科和流行病学同道们应该替我们考虑的。

即使敏感性特异性很高(除非100%),如果某一个疾病发病率很低(这是另外一个影响阳性似然比的重要因素),会导致我们阳性似然比大大降低,这就像身高2 米这个指标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能都超过99%,但是由于混在人群当中的熊们的数量实在太少,导致我们筛查的熊当中包含很多人。

怎么办,借助其他角度指标步步筛查,经过体重、腰围、巴掌长度、身高这么层层筛查,我们会发现最终打包上路的一大堆熊当中只混有一两个人,你们实在太另类了,安心上路吧。

典型的胸痛、ST 段改变、二维超声阶段性运动障碍这些看似敏感性特异性不太强的指标经过层层组合, 再配合肌钙蛋白最终大大提高冠心病心梗诊断的阳性似然比—这就是心梗诊断最朴素的统计学原理,所以切勿忽视这些指标,也切勿过份夸大高肌钙蛋白的作用。

9. 尾声:普通肌钙蛋白—高敏肌钙蛋白—后肌钙蛋白时代的展望

肌钙蛋白 I 和T 历经了定性、半定量、定量,其检测值越来越精确。近年来,新的高敏感方法检测cTn 的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日渐增多。什么是

hs-cTn?很遗憾,当前国内外尚无十分明确的定义,主要根据最低检出限和测定的不精密度两方面在低cTn 浓度范围的分析性能判定。

用高敏感方法能够检测到目前传统方法不能发现的cTn(如低至10

ng/L)水平;或把符合指南要求检测的系统或试剂检测CV ≤ 10% 的最小检测值接近第99 百分位值的cTn 称为hs-cTn;又或把能在部分或全部表面健康人群中检测到cTn、同时第99 百分位值CV ≤ 10% 称为hs-cTn。

该方案又根据不同检测方法在表面健康人群中检测出cTn 的比例,分为4 个水平:检出率<50% 为水平1,检出率50%-75% 为水平2,检出率75%-95% 为水平3,检出率>95% 为水平4。

上面这段亲们是否看的很蛋疼?那么换一种说法:高敏肌钙蛋白就是能测到体内更低浓度肌钙蛋白含量的方法,甚至连正常人体内生理性肌钙蛋白浓度都能测出来,而且可重复很好。如果这个方法能将95% 正常人体内生理性肌钙蛋白浓度都测出来那就属于第 4 水平的很牛叉的高敏肌钙蛋白。

当大家为此而欢呼雀跃的时候一个简单的问题必然浮出水面—在心梗的诊断当中肌钙蛋白检测方法越精确越好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能够早期测得的肌钙蛋白一般是以游离形式存在于细浆中的很少部分的肌钙蛋白I 和肌钙蛋白T,随着心肌细胞进一步坏死,肌纤维上肌钙蛋白I 和肌钙蛋白T 不断崩解排入外周循环,这个时间段大概要 4 个小时。

从生理角度出发心肌细胞也在不断新陈代谢,正常衰老和凋亡不可避免,同时机体亚健康状态比如长时间运动、发热、甲状腺功能异常、肾功能受损都可以导致心肌微损害,短暂可逆的心肌缺血、缺氧如冠脉痉挛、冠心病心绞痛这些因素都可以引起血液中肌钙蛋白 I、T 的微量升高,过于敏感的诊断指标并不利于心梗诊断。

高敏肌钙蛋白较传统肌钙蛋白检测方法而言并未产生质的飞跃,它无法改变心肌坏死后肌钙蛋白需要延迟一段时间才大量排入外周循环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所以不断提高检测敏感度,到了一定阶段不可避免的走入一条死胡同。就像普通家用数码相机,一千万像素分比率之后,不断提高分辨率充其量只是商家的噱头,以没有多少实用性。

肌钙蛋白无法像心电图能够在更早期捕捉到心肌梗死的信息。在免疫学方法不断革新的现在,提高检测敏感度已经不再十分困难,后肌钙蛋白时代一定是致力寻找一种能更加早期检测到心肌坏死的心肌酶学指标,很多生物学家已经在进行有益的尝试,尽管目前还没有满意的生物学指标被发现,相信它的到来不会让我们期待太久,也许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共同见证这个时代的到来。

心肌肌钙蛋白I(医学参照)

心肌肌钙蛋白I(cTnI) 参考范围: <0.1nm/mL 排除心肌损伤 0.1~0.5ng/mL 心肌损伤低风险,需结合多种诊断结果及临床症状综合判定 0.5~25ng/mL 心肌损伤高风险 >25ng/mL 严重心肌损伤 临床意义: CTnI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指标。心肌梗死发生后4~8h血清中cTnI水平即可升高,12~14h达到峰值,升高持续时间较长,可达6~10天。CTnI的诊断特异性优于Mb和CK-MB,可用于评价不稳定心绞痛,cTnI水平升高预示有较高的短期死亡危险性,连续监测cTnI有助于判断血栓溶解和心肌再灌注。 在AMI时,所有生化标志物的敏感度都与时间有关。对于胸痛发作4h以内的患者,首先应测定Mb水平;3h后得到的血液标本,应同时评价Mb和人cTnI。所有阳性结果,都可确认为AMI;所有阴性结果都可以排除心肌损伤,当结果不一致时,需要进一步联合检查胸痛发作后9h,此时所有的生化标志物都达到最大的敏感度。 D-二聚体(D-Dimer) 参考范围 <500ng/ml 可以排除 >500ng/ml 提示出现高凝状态,并结合临床 临床意义 1.是交联蛋白降解中的一个特异性产物,在深静脉恤衫、肺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肝炎、 肺栓塞等疾病中升高。 2.也可作为溶栓治疗的观察指标 3.陈旧性血栓患者D-二聚体并不升高 4.凡有血块形成的出血,本试验均可呈阳性,故其特异性较低。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BNP) 参考范围 检测结果<300pg/ml可排除心衰

50岁以下>450pg/ml提示心衰的可能性较大 50岁-75岁>900pg/ml提示病人心衰的可能性较大 75岁以上>1800pg/ml提示病人心衰的可能性较大 临床意义 ①、BNP 诊断症状性心衰: 心力衰竭时,心脏容量负荷或压力负荷增加,心肌受到牵张或室壁压力增大,引起血中BNP 浓度增高,可诊断心力衰竭。 ②、BNP 诊断无症状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 在无症状性左室收缩功能低下的患者中,NT2ANP 和BNP均会增高。这有助于心衰的早期诊断。 ③、BNP 鉴别诊断呼吸困难病因: 在急诊,BNP 还有助于判断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的病因。最近对321例急性呼吸困难的患者进行了BNP 测定(由于肺心病导致的右心衰归属心衰组) ,结果心力衰竭患者(134 例) 的平均BNP 水平[ (758. 5 ±798) pg/ ml ]明显高于肺部疾患导致呼吸困难的患者[85 例, (61 ±10) pg/ ml ] 。既往有肺部疾患史,此次诊为心衰患者(54 例) 的BNP[ (731 ±764) pg/ ml ]又显著高于既往有心衰病史,此次诊为阻塞性肺病的患者[ 11例, (47 ±23) pg/ ml ] 。肺癌及肺栓塞也可以导致BNP 水平增高,但它与急性左心衰导致的BNP 增高的水平不同。即使同时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及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此次导致呼吸困难的原因不同,BNP 水平也大不一样。 另外,BNP 同样可以帮助诊断右室功能异常。伴有肺动脉高压的右室功能异常的患者中BNP 值高于一般水平,也与慢性肺栓塞导致的肺动脉高压程度相关,且在血栓动脉内膜切除术后,BNP 水平也随肺动脉阻力下降而下降。 降钙素原(PCT) 参考范围: <0.05ng/ml 正常人 0.05≤PCT≤0.5 轻度局部细菌感染或细菌感染早期 0.5<PCT≤2 很大可能为全身细菌感染,或继发于细菌之上的真菌感染,但应排除48h 内 的新生儿、严重外伤、烧伤、较大外科手术、重度心源性休克等临床状 态 2<PCT<10 全身感染 PCT≥10 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

心肌肌钙蛋白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心肌肌钙蛋白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发表者:薛一涛(访问人次:10727) 肌钙蛋白就是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心肌肌钙蛋白(cTn)就是由三种不同基因的亚基组成: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 I)与肌钙蛋白C(TnC)。目前,用于ACS实验室诊断的就是cTnT与cTnI。 肌钙蛋白T(TnT)分子量为 37KD,就是原肌球蛋白结合亚基。有三种亚型:骨骼肌肌钙蛋白T(sTnT)包括快骨骼肌型与慢骨骼肌型,此外还有心肌型。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大部分就是以C-T-I的复合物形式存在于细丝上,6%—8%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浆中。因cTnT与骨骼肌TnT的基因编码不同,骨骼肌中无cTnT的表达。cTnT相对于两种骨骼肌亚型有40%的不同源性。c TnT分子稳定、亲水、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反应性好。目前所用的单克隆抗体 为对心肌特异的捕捉抗体与标记抗体。 TnI(肌钙蛋白I)存在三种亚型:骨骼肌肌钙蛋白I(sTnI)中存在快骨骼肌型与慢骨骼肌型,它们具有相似的分子量(20KD),但二者之间的氨基酸序列约存在40%的差异;第三种为心肌型。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与骨骼肌型的氨基酸序列也存在40%的差异。但人的eTnI氨基末端比sTnI多31个amino aci d,使其molecular weight达到22KD,这种独特的顺序使之具有较高的心肌特异性,有助于制备相应的单克隆。cTn就是以cTnI-C-T复合物与游离cTnI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心肌损伤时释放到血循环中后,cTnI-C-T可进一步分解为cTnI-C复合物与游离cTnI。故血循环中除cTnI C-T、游离cTnI 外还有cTnI-C,而且cTnI-C就是其在血液中的主要形式。其代谢产物由肾脏 排出体外。 TnC分子量为18KD,就是Ca2+结合亚基,每个分子结合2个Ca2+。心肌 与骨骼肌的TnC结构相同。 由于cTnT与cTnI与骨骼肌中的异质体分别由不同基因编码,具有不同的氨基酸顺序,有独特的抗原性,故它们的特异性要明显优于CK—MB同工酶。 心肌以外的肌肉组织出现损伤或疾病时,CK与CK-MB可能会升高,而c TnT与cTnI则不会超过其临界值。由于它们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极微,在AMI 时明显增高,且增高倍数一般都超过总CK与CK-MB的变化。 cTnT与cTnI由于分子量小,发病后游离的cTn从心肌细胞浆内迅速释放人血,血中浓度迅速升高,其时间与CK—MB相当或稍早。虽然肌钙蛋白半寿期很短(cTnT 2小时,游离cTnI的半寿期据报道为2h~5d不等),但其从肌原纤维上降解的过程持续时间很长,可在血中保持较长时间的升高,故它兼有CK-MB升高较早与LD1诊断时间窗长的优点。故目前cTn已有逐渐取代酶学指 标的趋势。 参考值: cTnT0、1ng/ml

血清肌红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首页\ 学科专业\ 微生物检验\ 血清肌红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临床微生物检验 血清肌红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编辑:陈特2009-06-22 03:07 肌红蛋白( myoglobin , Mb) 相对分子质量17 500 ,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中,与氧的亲和力比Hb 强,在极低的氧张力情况下,肌肉缺氧时,可以放出氧供肌肉收缩的急需。 测定肌红蛋白的方法有很多,分光光度法、电泳法及层析法。这些方法不能测定低于微克水平的Mb ,现已不用。免疫化学法比较灵敏,但抗血清必须是对Mb 特异的。对流免疫电泳是一种定性方法,灵敏度只有2 mg/ml ,不适宜检测心肌梗死。红细胞凝集试验,试剂制备难以标准化;乳胶凝集试验是个半定量试验,是用肉眼判断终点,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一些含有高浓度类风温因子的血清会产生干扰。放射免疫试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使用放射性同位素,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现己少用。胶乳增强透射比浊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测定速度快,适用于各类型生化归功分析仪,现已在临床上普遍采用。 原理:Mb 致敏胶乳颗位是大小均一的聚苯丙烯乳胶颗粒悬液,颗粒表面包被有兔抗人Mb 抗体。样本中的Mb 与乳胶颗粒表团的抗体结合后,使相邻的胶乳颗粒彼此交联,发生凝集反应产生浊度。该浊度与样本中的Mb 浓度呈正比,在570 nm 处测定吸光度,可计算样本中Mb 的浓度。 参考区间:健康成年人肌红蛋白<70μg/L。 建议各实验室根据自己的条件,建立本地的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Mb 是检测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早期指标,在AMI 后1 - 2 h ,在患者血清中的浓度即迅速增加,诊断AMI 的界值为75μg/L ,6 -9 h 达到高峰,比CK-MB 的释放早2-5 h,一旦患者诊断为AMI且已进行相应治疗,主要的是进一步评价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有并发症及再梗死。此时用肌钙蛋白可能是不适宜的,因为疾病发作后肌钙蛋白的长期释放模式可能掩饰发生额外新的损伤。而Mb 在发作后第一天内即返回到基线浓度,当有再梗死时,则又迅速上升,形成"多峰"现象,可以反映局部缺血心肌周期性自发的冠脉再梗塞和再灌注。 由于Mb 也存在于骨骼肌中,而且仅从肾脏清除,所以急性肌损伤、急性或慢性肾衰竭、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长时间休克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病患者、肌内注射、剧烈的锻炼、某种毒素和药物摄入后,Mb 都会升高。因此,采用血清Mb 水平作为诊断AMI 的 早期指标,仅限于那些没有上述有关疾病的患者。最近,提出了AMI 的新诊断策略,包括:①联合测定Mb 和一种骨骼肌特异的标志物(碳酸酐酶Ⅲ,简称CAⅢ) ,并计算Mb/CAⅢ比率,在骨骼肌损伤的患者中,血清中的比率是恒定的,因为两种蛋白质均释放;AMI 病人这种比率则增加,可较大地提高诊断准确度。②联合检测血清Mb 和一种心肌特异的标志

肌钙蛋白升高的临床意义(JACC)

JACC:肌钙蛋白升高临床实践意义专家共识发布 11月12日《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在线发表了“解读肌钙蛋白升高临床实践意义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指导临床医师何时进行肌钙蛋白检测以及如何解读其结果。该共识是由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与其他学会共同发布的。

临床医师首先应了解何时(及为什么)要进行(或不进行)肌钙蛋白检测。许多情况下会出现肌钙蛋白升高(图),共识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解读肌钙蛋白检测结果的框架,对临床常见肌钙蛋白应用问题予以解答(表)。对诊断心肌梗死(心梗)所要求的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共识参考了新近发布的第3版《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共识强调需了解的最重要一点是,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可能发生心肌坏死而其自身对病因无提示作用。医师应尽量明确肌钙蛋白升高的原因,其在许多情况下可提示预后,有时亦可指导治疗。随着检测手段日趋敏感,了解患者临床情况对决定是否行肌钙蛋白检测变得更加重要,综合考虑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对诊断来讲很必要。

■专家观点 结合临床解读肌钙蛋白检测结果,须辨清心肌损伤病因(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方唯一李若谷) 该共识除对肌钙蛋白检查进行简要分析外,更重要的是,列举了临床中除心肌缺血外能引起肌钙蛋白升高的各类原因。 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变化对于诊断心肌坏死和鉴别心肌缺血十分重要,其意义越来越受到各国专家的重视。2012年8月公布的《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最重要的就是强调血清肌钙蛋白水平的作用,将其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心梗的首要标准。目前,我国一些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有限,缺乏有效的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方法;同时,由于各临床中心采用的检测技术不同,其检测结果仍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肌钙蛋白的敏感性、准确性及参考值都存在较大不同。而指南所推荐的高敏肌钙蛋白检测较传统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因此,我认为如果能在我国各中心普及指南推荐的高敏肌钙蛋白检测方法、统一检测标准,对于快速识别心肌损伤将有重要临床意义,利于ACS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改善远期预后。 此外,随着技术发展,肌钙蛋白检测技术将越来越敏感,研究者会发现越来越多导致肌钙蛋白轻度升高的疾病。因此我认为,对临床上合并心肌缺血临床表现的患者,出现肌钙蛋白升高时应当首先考虑缺血性肌钙蛋白升高,但对无缺血症状但伴肌钙蛋白升高者,应更全面地考虑病因,是否存在非缺血原因的肌钙蛋白升高。随着肌钙蛋白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缺血的观念应被修正。 关于缺血性肌钙蛋白升高,该共识中主要分为ACS相关和非ACS相关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NSTEMI及急性STEMI患者,在这类患者中,肌钙蛋白升高较肌酸激酶(CK-MB)升高对预后具有更大的预测意义。同时在治疗策略选择上,早期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或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肌钙蛋白升高者获益更大(GUSTO Ⅳ研究)。亦有荟萃分析指出,对肌钙蛋白升高者,早期介入干预也有良好获益。而非缺血性肌钙蛋白升高主要归于2012年重新定义的第二类心梗,即由于耗氧量增加或供氧不足造成的心肌缺血,其造成肌钙蛋白升高的根本原因也是源于心肌缺血。因此共识指出,单纯依据肌钙蛋白升高而不结合临床表现无法明确是否为ACS相关的缺血原因。 对非缺血性肌钙蛋白升高的原因,共识主要提及心力衰竭、肺栓塞、慢性肾功能不全、脓毒症及部分化学毒性相关心脏损伤。在这类疾病中,虽然肌钙蛋白升高并不具有类似其在缺血性疾病中的特异性,但对多数疾病预后都有关键作用,常预示不良转归。 就此总结,肌钙蛋白升高虽然对诊断心梗有重要参考意义,但其本质是心肌坏死造成的结果,而临床中导致心肌坏死的病因纷繁复杂。因此我认为,对肌钙蛋白升高的患者,应结合具体临床情况做出正确诊断。 心梗等多个因素致肌钙蛋白升高(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田亚平) 为促进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标准化,30余年前国际心脏学会联盟(ISFC)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报告,将病史、心电图和血清酶学变化结合,明确了缺血性心脏疾病定义与诊断标准,并对急性心梗的诊断标准达成共识。但由于心电图的不确定性和心肌酶的非特异性影响了该标准的正确执行与推广应用。 自20世纪90年代起,心脏特异生物标志物肌钙蛋白被发现,并逐步在临床推广,由于其高度的心 脏特异性,在方法学稳定、无实验误差的前提下,几乎可100%反映心肌损伤和辅助诊断心梗和ACS, 因此在临床诊断时医生常忽略与病史和心电图结合。但随着研究深入和检测方法灵敏度提高,感染、炎症、 肾脏功能等对肌钙蛋白测定结果的影响渐被发现。该共识的发布对指导肌钙蛋白的临床正确应用有重要 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该共识,我们要明确肌钙蛋白是反映心肌坏死的特异、灵敏生物标志物。但除ACS和心梗外,感染、炎症等多种可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的因素均可使其升高。应用该指标辅助诊断ACS和心梗时,要结合临床病史鉴别诊断,以正确解释肌钙蛋白升高的原因。此外,该共识多基于欧美人群调查资料制定,而在我国,由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及人种差异均可能影响对该指标的合理应用,因此多中心临床研究及多学科合作达成更适合我国人群的专家共识十分必要。

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三项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三项联合检 测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三项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用金标单抗法定性检测血清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TnI/MyO/CK MB)。结论实验证明cTnI/MyO/CK MB三项联合检测是诊断AMI早期、敏感、特异的指标。血清肌钙蛋白Ⅰ。 【摘要】目的探讨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三项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用金标单抗法定性检测血清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TnI/MyO/C K MB)。结果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3~24h,cTnI阳性率100%,My O阳性率95%,CK MB阳性率70%。结论实验证明cTnI/MyO/CK MB三项联合检测是诊断AMI早期、敏感、特异的指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血清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肌酶 心肌肌钙蛋白是心肌收缩的调节蛋白,由三球形亚单位构成,包括TnI、TnC、 TnT[1]。肌红蛋白是肌肉组织中的一种亚铁血红素蛋白,分子量较小。肌酸激酶同工酶是存在于心肌组织中的一种二聚体,参与肌肉组织的新陈代谢。当心肌损伤时,三种成分在几小时内释放到血液中,并持续不同的时间,所以联合检测cTnI/MyO/CK MB,可以提供心肌损伤的早期血清标志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0例,均来自本院内科病房,在发病后3~24h采血。(2)非AMI患者血标本20例(包括冠心病13例,风心病1例,心绞痛4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在发病后3~24h采血。(3)健康对照组血标本10例,取自门诊健康体检人员。 1.2 方法采用杭州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销的一步法cTnI/MyO/CK MB三联检测卡,该卡采用高度特异性的抗体抗原反应及免疫层析技术。按使用说明书,滴2滴血清于样本孔中20min后读取结果。 2 结果 见表1。

肌红蛋白

用途 用于OLYMPUS 分析仪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人血清和血浆的肌红蛋白,仅适用于体外诊断。 检验原理1 样品与被抗人Mb 多克隆抗体致敏的Latex 粒子作用,样品中的肌红蛋白与被抗人肌红蛋白多克隆抗体致敏的Latex 粒子发生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使Latex 粒子发生凝集反应。该凝集反应的吸光度变化与样品中肌红蛋白的浓度相关。用已知浓度的标准品制作工作曲线,从该曲线上即可求得样品中的肌红蛋白的浓度。 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 组分 缓冲液 R1:已调配好 乳胶(Latex )悬浮液 R2:已调配好 试剂准备 试剂为即开即用,可直接置入分析仪试剂仓中。 储存和稳定性 储存在 2 - 10°C 温度下未开封的试剂在指定有效期内性质稳定。一经打开,放在试剂仓中可以稳定30天。 样品2 血清、EDTA 或肝素化血浆。 在2– 8°C 可以稳定7天,在15 – 25°C 下可以稳定3天。 某些一次性采血管的种类可能对测定值会有影响,因此对采血管必须确认对测定值无影响后再使用。 检验程序 参见附表。 校准 校准物定标液的值可溯源至In-house 。 当发生以下情况时,需要进行校准: 仪器进行保养或更换主要零件时;质控出现明显漂移; 当重新更换新一批号的试剂时需要重新做试剂空白。 详细操作请见《仪器操作程序》和《校准操作程序》 根据GLP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规范,在校准后应立即进行质控分析。 质量控制 每个检测批至少进行一次质控,质控物包括正常值和病理值两个浓度。 如果发现数据有任何的倾向性或突然的漂移,检查所有操作参数。 计算 Olympus 分析仪自动计算每个样品的测定值。 参考区间 70ng/ml 以下 线性范围 10-800mg/ml. 精密度 下列数据是对2个血清库在AU5400上历经20天分别进行检测灵敏度 以生理盐水及Mb 浓度为10ng/mL 的质控品作样品,同时测定10次,其均值±2SD 在两者之间无重叠现象。 干扰性底物 血红蛋白500mg/dL 、胆红素30mg/dL 、乳浊为添加10%的“营得惠(Intrafat )”的乳糜5%时,对测定值未见影响 限制性 当某些样品中可能存在有目的成份以外的物质与反应或妨碍反应时,测定值与测定结果有疑问时请再测定一次或稀释后再测定、确认。 最大稀释度 生理盐水稀释,最大稀释度为16倍稀释。 临床意义4 Mb 为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的分子量17200的血色蛋白。当细胞破坏或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就被释放到血液中。 血液中Mb 浓度的测定,对急性冠状综合症、骨骼肌障碍等疾病存在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疗效的判断都是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Galvin jp,et al.:Particle enhanced photometric immunoassny systems,https://www.doczj.com/doc/4d8657573.html,b.Assays (https://www.doczj.com/doc/4d8657573.html,b.Assays Conf.).4th ,73(1982). 2.Singer JM,et al.:The latex fixation test.l. Application to the serologie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Amer,Jmed.,21,888(1956) 3.山成洋ら: ミオクロピン,日本臨床,第5版(1999) 4.芝紀代子: ミオクロピン,検査と技術,18183(1990) 试剂规格 H7170-L 1x54ml R1 1x18ml R2

肌钙蛋白升高的意义

肌钙蛋白升高的临床意义 心内科岑雪降

肌钙蛋白概述 肌钙蛋白,由T、C、I三亚基构成,和原肌球蛋肌钙蛋白由三亚基构成和原肌球蛋白一起通过调节钙离子对横纹肌动蛋白ATP酶的活性来调节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当心活性来调节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当心肌损伤后,心肌肌钙蛋白复合物释放到血液中,4-6小时后,开始在血液中升高,升高的肌钙蛋白小时后开始在血液中升高升高的肌钙蛋白I能在血液中保持很长时间6-10天。肌钙蛋白I具有高度心肌特异性和灵敏度,所以肌钙蛋白I已有高度心肌特异性和灵敏度所以肌钙蛋白CK--MB,成为目前最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超过CK

肌钙蛋白在心肌梗塞诊断中 的地位 2012年ESC/ACC/AHA/WHF发布的“第三版心肌梗死统定义强调了cTn在AMI中的核心地位,梗死统一定义”强调了中的核心地位推荐AMI的诊断必须包括cTn的升高和(或)降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也建议将cTn作为拟诊断ACS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和诊断心肌梗死的优 选生化标志物

?出现早,最早可在症状发作后2小时出现,一般3-6小时; ?具有较宽的诊断窗:cTnT(5~14天), 具有较宽的诊断窗T T(5 cTnI(4~10天)。由于在无心肌损伤时cTn 在血液中含量很低,因此也可用于minor 在液中含很低此 y g(微损伤mycardial damage(MMD,微小心肌损伤)的诊断,这是以前酶学指标所难以做到的。

?cTn c还具有判断预后的价值,对任何冠状动脉疾患病人,即便ECG或其他检查(如运动试验)阴性,只要cTn增高,应视为具 阴性只要增高应视为具有高危险性 ?在对AMI的诊断方面cTnI和cTnT无显著在的诊 异后天率预报 差异,在AMI30天死亡率的预报方面,cTnT优于cTnI.

心肌肌钙蛋白的临床应用解读

心肌肌钙蛋白的临床应用 段宇宏 2005-12-13 13:26:17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9月第1卷第6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心肌酶谱(CK、CK-MB、LDH、GOT、HBD)的测定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但是随着对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不断深入研究,逐渐发现许多灵敏性、特异性较高的标志物[1]。其中,心肌肌钙蛋白(TnT)以其很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正逐步取代心肌酶谱,成为判断心肌损伤新的确定性标志物。 1 心肌肌钙蛋白的一些生化特点 肌钙蛋白(TnT)是肌钙蛋白的复合体的一种多肽亚单位。此复合体存在于横纹肌和心肌的细胞丝中,在钙离子诱导的肌肉收缩中起重要作用。肌纤维是由平行的粗丝和细丝组成的网状组织。粗丝是肌球蛋白聚合体;细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等3种主要成分 组成。肌钙蛋白是参与肌肉收缩的重要调节蛋白,分别由源于不同基因的3个亚基组成:肌钙蛋白C(TnC),肌钙蛋白T(TnT)和肌钙蛋白I(TnI)。TnT 是与原肌球蛋白结合的亚单位,分子量为39KD。TnI是肌原纤维ATP酶的抑制性亚单位,分子量为26.5KD。TnC是钙离子结合亚单位,分子量18KD。3种亚单位组成与原肌球蛋白一起构成肌钙蛋白复合体,调节肌细胞的收缩力和速度。TnT在心肌细胞内可分为两部分,94%与细肌丝结合,6%游离在细胞浆中。正常人血液中TnT含量低于0.1μg/L。半衰期为120min,在心肌受到可逆性伤害时,游离的TnT较早释放,形成第1个峰,接着结合于肌纤维中的TnT逐渐释放而出现第2个峰。肌钙蛋白一般在心肌损伤后5~8h出现增高,最高值在12~24h,增高可持续7~10天(TnI)或10~14天(TnT)。 2 心肌TnT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时期,准确的良性预后判断极为重要。心肌酶谱实际上不能很好地反映临床实际情况。经组织学检查证实的微小心肌细胞坏死,经常不能由CK活性检查反应出来。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中,TnT检测微小心肌细胞损伤的敏感性高于CK-MB 活动检测。休息时有持续性心绞痛的病人中,TnT升高者占39%,而CK-MB活性升高者只有3%。我院10例住院过程中发生AMI的病人,8例TnT呈阴性,但只有2例CK-MB活性升高。而30例住院病人,其血清TnT呈阴性,都平安。表明在急性期,TnT阴性病人危险度很低,预后很好。因此TnT检测可做为对病人观察治疗及预后的指标。 3 心肌TnT与AMI 具有典型AMI症状,心电图特征性Q波改变的病人血清TnT均升高。TnT升高

全面解读心内科常用指标—肌钙蛋白

全面解读心内科常用指标—肌钙蛋白无论是溶栓、经皮冠脉介入(PCI),还是冠脉搭桥(CABG),都是风 险极大的治疗手段,所以「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正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临床工作者一直致力寻找一种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血清诊断指标,以期提高诊断正确性。 在近几十年中曾经有很多血清诊断指标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越来越高,目前高敏肌钙蛋白(hs-cTn)可以检出非常微小的心肌损伤。 肌钙蛋白在临床实践中成为目前公认的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指标为所有指南所推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肌钙蛋白及其临床意义。 1. 肌钙蛋白T 和肌钙蛋白I 有么区别? 1992 年第一份肌钙蛋白I 商业检测试剂在临床推广,不久肌钙蛋白T 检测试剂也开始在临床应用,在随后十余年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争论—到底肌钙蛋白T 和肌钙蛋白I 孰优孰劣? 早期曾有研究观察到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经常出现肌钙蛋白T 增高却不一定有急性冠脉综合症。随后提出了几个可能的学说:(1)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肌钙蛋白T 在横纹肌表达再分布,(2)抗原交叉反应,(3)慢性肾功能不全引发心肌微损害有关。 第一个假说很快被cTnT 阵营否定,有学者用PCR 检测否定cTnT 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表达异常。随着第二代肌钙蛋白T 检测方法推出抗原交叉反应得到较好解决。慢性肾功能不全心肌微损害也同样会引起肌钙蛋白I 增高。 目前倾向认为肌钙蛋白I 和肌钙蛋白T 在心梗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上没有很大区别,但是相对而言,有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无论是cTnT 或cTnI,自肌钙蛋白检测方法问世以来,没有经过一个垄断的专利生产过程。不同厂家、不同免疫检测方法,可谓五花八门,始终未能形成一个统一全球质量标准,只有企业质量标准。 不同厂家试剂盒可比性较差,甚至无法比较。这可能成为两大阵营论战当中诸多结论相互矛盾主要原因。由于巨大的市场份额和不同商业利益,要求不同厂家按照统一模式生产出目前看来并不现实。这样看来我们确实不必要花太多精力一定要在cTnT 和cTnI 之间分出伯仲。

心肌肌钙蛋白i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心肌肌钙蛋白i是什么 导语:我们都知道蛋白质对于人体而言是很重要的,人的每一个部分要生长发育都离不开蛋白质,但是一般人却不知道蛋白质的学历分类和其相应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蛋白质对于人体而言是很重要的,人的每一个部分要生长发育都离不开蛋白质,但是一般人却不知道蛋白质的学历分类和其相应的作用,和人们日常生活相距甚远的心肌肌钙蛋白i就更是如此了,那么你想了解一下它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医生的介绍吧。 一:心肌肌钙蛋白i简介 肌钙蛋白T(TnT)分子量为37KD,是原肌球蛋白结合亚基。有三种亚型:骨骼肌肌钙蛋白T(sTnT)包括快骨骼肌型和慢骨骼肌型,此外还有心肌型。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大部分是以C-T-I的复合物形式存在于细丝上,6%—8%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浆中。因cTnT与骨骼肌TnT的基因编码不同,骨骼肌中无cTnT的表达。cTnT相对于两种骨骼肌亚型有40%的不同源性。cTnT分子稳定、亲水、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反应性好。目前所用的单克隆抗体为对心肌特异的捕捉抗体和标记抗体。 二:心肌肌钙蛋白i正常参考值 cTn对急性胸痛病人(无论有无骨骼肌损伤)的诊断均优于CK-MB。研究表明:在对AMI的诊断方面cTnI和cTnT无显著差异,都能鉴别出CK-MB所不能检测出的心肌损伤。相对cTnT而言,cTnI显示出较低的初始灵敏性和较高的特异性。就上升的相对值来说,cTnT比cTnI高;在不稳定心绞痛病人中cTnT上升的频度比cTnI高。在AMI后30天死亡率的预报方面,cTnT优于cTnI。 看了上文的简介,您对心肌肌钙蛋白i有没有了一定的了解呢?心

心肌肌钙蛋白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心肌肌钙蛋白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发表者:薛一涛(访问人次:10727) 肌钙蛋白是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心肌肌钙蛋白(cTn)是由三种不同基因的亚基组成: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 I)和肌钙蛋白C(TnC)。目前,用于ACS实验室诊断的是cTnT和cTnI。 肌钙蛋白T(TnT)分子量为 37KD,是原肌球蛋白结合亚基。有三种亚型:骨骼肌肌钙蛋白T(sTnT)包括快骨骼肌型和慢骨骼肌型,此外还有心肌型。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大部分是以C-T-I的复合物形式存在于细丝上,6%—8%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浆中。因cTnT与骨骼肌TnT的基因编码不同,骨骼肌中无cTnT的表达。cTnT相对于两种骨骼肌亚型有40%的不同源性。cTnT 分子稳定、亲水、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反应性好。目前所用的单克隆抗体为对心 肌特异的捕捉抗体和标记抗体。 TnI(肌钙蛋白I)存在三种亚型:骨骼肌肌钙蛋白I(sTnI)中存在快骨骼肌型和慢骨骼肌型,它们具有相似的分子量(20KD),但二者之间的氨基酸序列约存在40%的差异;第三种为心肌型。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与骨骼肌型的氨基酸序列也存在40%的差异。但人的eTnI氨基末端比sTnI多31个amino acid,使其molecular weight达到22KD,这种独特的顺序使之具有较高的心肌特异性,有助于制备相应的单克隆。cTn是以cTnI-C-T复合物和游离cTnI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心肌损伤时释放到血循环中后,cTnI-C-T可进一步分解为c TnI-C复合物和游离cTnI。故血循环中除cTnI C-T、游离cTnI外还有cTnI-C,而且cTnI-C是其在血液中的主要形式。其代谢产物由肾脏排出体外。 TnC分子量为18KD,是Ca2+结合亚基,每个分子结合2个Ca2+。心肌和骨 骼肌的TnC结构相同。 由于cTnT和cTnI与骨骼肌中的异质体分别由不同基因编码,具有不同的氨基酸顺序,有独特的抗原性,故它们的特异性要明显优于CK—MB同工酶。 心肌以外的肌肉组织出现损伤或疾病时,CK和CK-MB可能会升高,而c TnT和cTnI则不会超过其临界值。由于它们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极微,在AMI时明显增高,且增高倍数一般都超过总CK和CK-MB的变化。 cTnT和cTnI由于分子量小,发病后游离的cTn从心肌细胞浆内迅速释放人血,血中浓度迅速升高,其时间和CK—MB相当或稍早。虽然肌钙蛋白半寿期很短(cTnT 2小时,游离cTnI的半寿期据报道为2h~5d不等),但其从肌原纤维上降解的过程持续时间很长,可在血中保持较长时间的升高,故它兼有C K-MB升高较早和LD1诊断时间窗长的优点。故目前cTn已有逐渐取代酶学指标 的趋势。 参考值: cTnT0.1ng/ml 以下均为贝克曼Access化学发光分析系统的数据,不同厂家的试剂其诊断 界值不同。

肌红蛋白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肌红蛋白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1. 定义: 肌红蛋白主要存于横纹肌(心肌、骨骼肌)细胞中,因其为小分子物质,当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时,Mb是最早进入血液的生物的标志物,其扩散入血的速度比CK-MBmass或 cTnI/cTnT更快。但因肌红蛋白在骨骼肌中也有表达,故骨骼肌损伤时也可有大量肌红蛋白释放,其不具有心肌特异性。 2. AMI中的动态变化: 由于Mb的分子量小,可以很快从破损的细胞中释放出来,发病后0.5-1小时即可升高,升高幅度超过150ng/ml或增幅大于25%,4-8小时升高可达900ng/ml以上,8-12小时升至峰值,峰值为参考值10-30倍,24-48小时恢复正常。l2小时内几乎所有AMI患者Mb都有升高,升高幅度大于各心肌酶。由于肌红蛋白的窗口时间最短,仅为3~4d,故在疾病发生后该指标不能用于回顾性分析。 3. 影响因素: Mb早上9时最高,下午6至12时最低; Mb含量因性别、年龄、种族而有变化。通常男性高于女性,黑人男性明显高于白人男性,而女性不存在这种种族差异。除黑人外,其他种族高年龄者Mb都较高。 严重休克、严重的广泛性创伤、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心肌炎、急性感染、肌炎或肌病时肌红蛋白均可能升高,因而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诊断。 4. 临床应用: (1)肌红蛋白在AMI中的临床应用。 AMI的早期诊断标志物: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极高的阳性预 报价值。 对AMI的排除诊断:由于Mb半寿期短(15min),胸痛发作后6~12小时不升高,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是筛查AMI很好的指标;如动态检测二次测定值间无差异,则具有100%的阴性预报价值,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估测心梗范围:可根据其动态变化曲线早期估计,Mb峰值小于参考值上限10倍,高峰期持续时间短的患者,心梗范围较小,而Mb峰值大于参考值上限10倍,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或呈双峰、多峰的患者,心梗范围较大; 观察有无再梗塞或者梗塞再扩展:由于在AMI后血中Mb很快从肾脏清除,发病l8~30小时内可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故Mb测定有助于在AMI病程中观察有无再梗塞或者梗塞再扩展。如峰值期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小时,恢复正常缓慢,超过4天

高敏肌钙蛋白升高的临床意义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10-13?? 作者:张真路周新 肌钙蛋白升高意味着什么?首选答案肯定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几年这样回答没问题,现在由于“高敏感肌钙蛋白”的出现,这样回答就不准确了。着名的检验医学专家Alan Wu教授在2013年6月的一次讲座幻灯片中引用了一张“三车追尾车祸现场”照片,很形象地讲述了高敏感肌钙蛋白检测目前所出现的局面。 跑在最前面的车代表检验科,最后面的车代表急诊科,中间受夹击的车代表心内科。也就是说,检验科使用“高敏感肌钙蛋白检测试剂”检测出许多“阳性”患者,急诊科通过肌钙蛋白检测的“阴/阳性”以排除/诊断AMI,而心内科则由于肌钙蛋白“阳性”而不恰当地收了一些“不该收”的患者准确地讲,这些患者本身身体存在病变,但不能因为只要是肌钙蛋白升高就一律收心内科。 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关键还是交流不够。临床医生对高敏肌钙蛋白新知识的学习了解不够;检验科主动走入临床的宣传交流不够。再加上还有一些检验科的质量存在问题,不能时刻保证结果的精确和可控等。 这些问题几年前在欧洲已出现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马上要批准其投入临床,也会遇到这些问题。但美国人在正式使用前做了许多工作,形成一些“共识”,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先让临床医生知道如何最佳地应用及对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 在我国,许多医院已使用高敏肌钙蛋白检测试剂有4年了,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规避一些问题,如何统一认识?我们认为,检验与临床应该加强学习、交流,借鉴欧美经验,避免走弯路或回头路,尽快形成共识。 一、了解高敏肌钙蛋白检测的生物化学背景 1.肌钙蛋白的生物化学 首先要明确的是,“高敏肌钙蛋白”是检测实验特性的反映(即检测敏感性的提高),而非反映心脏肌钙蛋白的新形式。大多数“高敏”试剂只是加大样本检测量,标记抗体检测浓度的增加,降低缓冲液本底信号及反应时间延长等方面做了优化改进。 改进的结果是检测敏感性有了10倍的提高,胞浆内6%-8%游离肌钙蛋白的释放就能检出。由于试剂校准物是大肠埃希菌人类cTnT重组体,cTnT第5代试剂校准物与第4代不完全相同,所以同一样本检测的结果会不同,如第4代hs-cTnT临界值(cut-off)值为

关于肌红蛋白

关于肌红蛋白 一.简介 (myoglobin,MYO,Mb) 是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组成的结合 蛋白,是肌肉内储存氧的蛋白质,它的氧饱和曲 线为双曲线型。 肌红蛋白的基本知识: 肌红蛋白存在于肌肉中,心肌中含量特别丰富。抹香鲸肌红蛋白三级结构于1960年由Kendrew用X线衍射法阐明,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被描述的蛋白质三级结。由于三级结构与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直接相关,而且三级结构的分析工作难度很高,所以这项工作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肌红蛋白的本质和功能 1.本质: 肌红蛋白=一条多肽链+一个辅基多肽链:由1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辅基:亚铁血红素辅基 分子量:16 700 形状:呈紧密球形,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上的疏水侧链大都在分子内部,亲水侧链多位于分子表面,因此其水溶性较好。

三级结构 有8段α-螺旋区 每个α-螺旋区含7~24个氨基酸残基,分别称为A、B、C…G及H 肽段。 有1~8个螺旋间区 肽链拐角处为非螺旋区(亦称螺旋间区),包括N端有2个氨基酸残基,C端有5个氨基酸残基的非螺旋区,处在拐点上的氨基酸残基Pro, Ile, Ser, Thr, Asn等。极性氨基酸分布在分子表面,内部存在一口袋形空穴,血红素居于此空穴中。 血红素是铁卟淋化合物,它由4个吡咯通过4个甲炔基相连成一个大环,Fe2+居于环中。 铁与卟啉环及多肽链氨基酸残基的连接:铁卟啉上的两个丙酸侧链以离子键形式与肽链中的两个碱性氨基酸侧链上的正电荷相连。血红素的Fe2+与4个咯环的氮原子形成配位键,另2个配位键1个与F8组氨酸结合,1个与O2结合,故血红素在此空穴中保持稳定位置。2.功能: 把氧从血液肌内附近毛细管的血液,通过细胞膜运到肌细胞中,以氧合肌红蛋白形式暂时贮氧,并可携带氧在肌内中的运动,当肌肉急剧运动时就把氧释放出来,以保障肌内强烈代谢对氧的需要 3.肌红蛋白的氧化 肌红蛋白的这种构象非常有利于运氧和储氧功能,同时也使血红素在多肽链中保持稳定。但是过量运动、劳累、阳光辐射、空气污染、吸

肌钙蛋白(TnT)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肌钙蛋白(TnT)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肌钙蛋白测定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实验室诊断、不稳定心绞痛的预后判断、用于AMI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同时它对于其它心肌细胞损害的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1.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在诸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生化指标中,CK-MB 曾一度被认为是诊断AMI的“金标准”,已广泛应用多年。随着对心肌肌钙蛋白(cTn)深入研究,无论是对心肌的特异性还是诊断敏感性,CK-MB的地位都受到了严重挑战。cTn 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确定标志物,正逐步取代CK-MB成为AMI的诊断“金标准”。 患有各种冠状动脉疾患的病人必然会发生心肌细胞损伤。有些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完全符合WHO关于AMI诊断标准(不稳定心绞痛就是其中之一),但却伴有某些心肌损伤标志物(如cTnT等)升高,从而导致细胞内的组成成分渗漏入外周血循环。这使得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的检测成为可能。cTnT和cTnI在AMI后(3~6 小时)血中浓度很快升高,和CK-MB(3~8 小时)相当或稍早,它们测定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明显高于CK-MB。cTn 具有相当长的诊断窗口期(cTnI 7~9天,cTnT更长)。cTn对急性胸痛病人(无论有无骨骼肌损伤)的诊断均优于CK-MB。研究表明:在对AMI的诊断方面cTnI和cTnT无显著差异,都能鉴别出CK-MB所不能检测出的心肌损伤。相对cTnT而言,cTnI显示出较低的初始灵敏性和较高的特异性。就上升的相对值来说,cTnT比cTnI高;在不稳定心绞痛病人中cTnT上升的频度比cTnI高。在AMI后30天死亡率的预报方面,cTnT优于cTnI。 无论是不稳定心绞痛还是无Q波的心肌梗死,最初24小时的cTnT最具预后价值。对不稳定冠状动脉疾患病人的随访发现,cTnT和运动试验两项都正常者,死亡或AMI

肌钙和肌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血清心肌蛋白标志物测定及临床意义 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是心肌细胞的结构蛋白,由三个亚单位组成,即:cTnI、cTnT、 cTnC,其中cTnC与骨骼肌中的肌钙蛋白相同,无心肌特异性,近年来发现cTnT在肾衰及各种肌病病人中有非特异性增加;而cTnI对心肌损伤特异性及敏感性都较好;当心肌细胞受损时,cTnI释放入血,在胸痛发生4-6小时后,血中cTnI水平超过正常上限,12-24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14天之久。因此,cTnI目前已成为诊断心肌损伤的前提条件。由于cTnI释放入血是心肌损伤的结果,临床上其它非AMI 也可有cTnI释放,如:不稳定心绞痛、充血性心衰、冠状动脉分流术造成的缺血性损伤。 肌红蛋白(Myoglobin,Mb)是一种氧结合血红素蛋白,主要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组织;在急性心肌损伤时, Mb最先被释放入血液中,在症状出现约2-3小时后,血中Mb可超出正常上限,9-12小时达到峰值,24-36小时后恢复正常。对于怀疑ACS的病人建议连续采样测定,因为症状出现和蛋白标志物释放到血液之间有一段延迟。在ACS早期诊断和监测的临床效用已有大量文献报告。Mb阴性有助于排除心梗。 ESC和ACC于2000年联合发表文件,重新修订MI的诊断标准,最重要的是将检测到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是cTn)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MI急性发病的必要条件;建议取消心肌酶谱在MI诊断上的应用;联合检测cTnI及Mb可使一天内被排除非ACS的百分数从以往传统酶学指标的28%增加到50%,减少了患者的观察时间和费用; 本室应用太原市川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引进加拿大Spetral公司的最新科研成果(美国FDA批号:510K.K992127\510K.K982679;国准字2007第3401107号\第3400267号批准),国内首家用于生化分析仪的试剂,对cTnI及Mb进行胶乳增强免疫比浊定量测定;此法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了ng/ml水平;分析灵敏度:0.3ng/ml(cTnI)、1.0 ng/ml (Mb);线性范围:25 ng/ml(cTnI)、500 ng/ml(Mb);参考范围:0-1.70ng/ml(cTnI)、0-90ng/ml(Mb);另外采用加拿大Spetral公司提供的重组配套校准品进行校准,以保证检测质量; 在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多种方法中,很多存在着诸多不足,如酶联免疫法(ELESA)、固相免疫层吸法、放射免疫分析法中都存在着操作繁琐、检测时间长、结果重复性差、核素污染、某些方法只能进行定性检测等种种问题。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虽具有准确、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好的优点,但其所用仪器价格昂贵,所用试剂又为进口试剂,一般实验室难以开展,并且不适用于急诊检验。本室所采用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来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具有检测快速、准确、重复性好、操作简便、试剂稳定、价格较低等优点。

急性心肌梗死检测肌钙蛋白I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检测肌钙蛋白I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98例临床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于2~6小时、6~12小时、12~24小时和1~3天、3~7天采集血样,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的变化,并以体检正常健康人38例为对照组。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2~6小时、6~12小时、12~24小时和1~3天、3~7天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阳性率分别为78.6%、80.6%、98.0%、99.0%和95.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心肌肌钙蛋白I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更宽的诊断时间及高度特异性。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心肌肌钙蛋白I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WHO1998年诊断标准[1]:病史与症状,心电图表现和生化标志物,确诊为AMI住院患者98例,其中男54例,女44例,年龄49~82岁,平均(6 2.4±8.3)岁。体检健康3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4276岁,平均(59.4±7.5)岁。 1.2标本采集:AMI患者分别于发病后2~6小时、6~12小时、12~24小时和1~3天、3~7天抽取静脉血,对照组为早晨空腹采取静脉血。采用MP生物医学公司(美国加州柏林甘)的肌钙蛋白I快速检测试剂盒,标本各采集后2 小时内完成检测,cTnI≥0.2 ng/ml为阳性。 2结果(见表1) 3讨论 长期以来,临床通过检测某些血清酶的变化来诊断AMI,心肌酶学的应用是50年代诊断AMI的一大进步,由于心肌酶学的特异性较差,在血清中出现的时间也较晚,故不适宜作为早期生化标志物。cTnI是1965年由Ebaslin等发现并命名,cTnI有两种存在形式,结合型和游离型,心肌损伤后游离型的先进入血中,结合型的后渗出,所以部分可呈双峰现象,但主要以复合物形式存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