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胃液是由胃腺分泌的一种无色透明酸性液体,pH值为0.9~1.5.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1.5~2.5L.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和粘液。

(一)盐酸

胃液中的盐酸又称胃酸,由壁细胞分泌。胃酸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游离酸,占胃酸的绝大部分;另一种是结合酸,即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盐酸蛋白。

盐酸的主要生理作用是: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其提供酸性作用环境;②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解;③抑制或杀灭随食物入胃的细菌;④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⑤酸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二)胃蛋白酶原

由主细胞分泌,在盐酸的激活作用下,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可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后,可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月示(P15)、胨及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胃蛋白酶发挥作用的最适pH值为2.0.

(三)内因子

是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能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以保护Bl2不被消化酶所破坏,并促进其吸收。

(四)粘液

由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泌酸腺的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粘液可覆盖于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可润滑食物,并保护胃粘膜免遭粗糙食物的机械损伤。粘液还可与胃粘膜分泌的HCO3-结合,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使胃粘膜表面保持中性或偏碱性,防止盐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化学侵蚀。

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消化系统由消化器官口腔、咽、胃、肠和分泌消化液的肝、胆、胰组成。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食物在消化道经过系列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食物的消化是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共同完成的,是对食物进行再加工的机械过程。食物经过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成食糜,增加与消化酶、肠粘膜的接触,以利分解和吸收。 食物的吸收是由胃、小肠、肝、胆、胰分泌的消化液、各种酶,将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解为最小分子的营养物质,经肠粘膜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中,输送到全身的组织和细胞,吸收的全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消化和吸收是一个连续的以消化系统为主,多个系统参与调节和控制的综合性生物过程。 (一)咀嚼 人体对食物进行再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咀嚼和吞咽。食物在口腔中经过牙齿、咀嚼磨碎,舌头的充分搅拌,与唾液混合成滑润的食团,经食管送入胃内。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初步分解为麦芽糖,这就是馒头在口腔中反复咀嚼时,甜味的来源。 充分咀嚼对食物的消化十分重要。该过程将食物切磨成小颗粒,为下一步食物消化做好准备,如小颗粒可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混合液对肠粘膜有保护作用;食物颗粒与肠粘膜接触面积可大大增加,营养物质可以充分被吸收。咀嚼动作和食物的香味可反射性刺激胃肠的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为营养物质的吸收做好准备。老年人、牙齿脱落不全、口腔疾患、吞咽困难等均可以降低咀嚼效果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唾液是口腔分泌的一种无色的液体,全天约分泌0.8~1.5L,主要成分有99%的水,其他成分是K+、HC0 -、Na+、Cl-,其中K+’浓度是血浆浓度的7倍,呕吐、大量流涎等可丢失大量水和K’,也影响食物的消化。 (二)吞咽 食物经食管送入胃的过程称作吞咽。咽部、食管的组织结构完整、弹性良好

第八章 消化生理

第八章消化系统 一、填空题 1、消化分为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2、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是蠕动。小肠平滑肌特有的运动形式是分节运动_。 3、不同性质的食物胃排空的速度是糖大于蛋白质大于脂肪。 4、排便反射基本中枢在脊髓腰骶段。 5、胃液的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内因子、粘液。 6、胰液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盐、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胆汁的主要成分是胆盐、胆色素、胆固醇等。 、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 、胃肠激素主要有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生长抑素等。 、交感神经系统对胃肠的作用是抑制。 11、胃的运动形式有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 二、选择题(在下述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正确或最佳答案并把其序号填在括号中) 1、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C) 、胃液 B、胆汁 C、胰液 D、小肠液 2、能激活胃蛋白酶原的激活物是:(D) 、Cl- B、K+ C、Na+ D、HCl 3、下列没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B) 、唾液 B、胆汁 C、胃液 D、胰液 4、下列无直接消化作用的酶是:(D) 、唾液淀粉酶 B、胃蛋白酶 C、胰脂肪酶 D、肠激酶 5、关于促胃液素作用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B) 、促进胃液分泌 B、促进胰岛素释放

、促进胆囊收缩 D、促进消化道粘膜生长 6、小肠特有的运动方式是:(C) 、紧张性收缩 B、蠕动 C、分节运动 D、集团运动 7、以毛细淋巴管为主要吸收途径的物质是:(C) 、单糖 B、氨基酸 C、脂肪微粒 D、无机盐 8、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胃液中缺乏(D) 、盐酸有关 B、胃蛋白酶有关 C、粘液有关 D、内因子有关 9、关于胃蛋白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由壁细胞以酶原的形式分泌 B、由HCl激活胃蛋白酶原变成 、必须在酸性环境中起作用 D、能将蛋白质水解为月示和胨 10、阻断乙酰胆碱的药物能够使:(C) 、唾液分泌增多 B、胃液分泌增多 C、胃肠蠕动减弱 D、吞咽困难 11、不属于胃防御功能的是:(C) 、HCl的杀菌作用 B、胃粘膜屏障作用 C、胃排空作用 D、胃粘液屏障作用 1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呕吐会失酸 B、患肝炎时脂肪消化吸收不良 C、腹泻会失碱 D、大肠内的细菌能制造维生素D 13、营养物质被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C) 、十二指肠、胃、小肠、盲肠、大肠

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

资料分析 成人的小肠比大肠长许多。小肠内壁上有皱襞,小肠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密布在皱襞上,这些都增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此外,小肠绒毛壁很薄,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大肠内表面只有皱襞,没有绒毛状突起,因此,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小肠,而不是大肠。 技能训练 (1)消化道中从十二指肠开始才有消化脂肪的酶,所以,曲线Y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2)淀粉在口腔内开始被消化,脂肪在小肠内开始被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被消化。 (3)D代表小肠,里面含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消化液。 练习 1. 2.小肠分泌的肠液在小肠中,胆汁和胰液也都流入小肠中,所以小肠的消化液最多,可达2 015 mL左右。 背景资料 关于小肠的吸收面积 小肠的全长约为5~6 m,小肠腔面有许多由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突出而形成的环形的皱襞,以及皱襞表面的绒毛。由于皱襞和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增大了30倍。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绒毛壁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细胞顶端(即面向肠腔的一端)有明显的纵纹。近年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看到上皮细胞顶端的纵纹是细胞膜突起,这叫做微绒毛。每个柱状上皮细胞可以有1 700条左右的微绒毛。微绒毛的存在,又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比上面所估计的数值增大20倍以上。总之,由于环形皱襞、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表面积比原来的表面积增大了600倍左右。

胃的运动 胃的运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贮存食物胃壁内的平滑肌具有很大的伸展性,伸长时可达原来长度的2~3倍。因此,胃常可以容纳好几倍于自己原来容积的食物。胃的平滑肌具有持续而微弱的收缩功能,使胃保持一定的紧张性。当大量食物进入胃里时,胃的平滑肌主动放松,使胃的紧张性和胃内压不致有很大变化。如果胃壁的紧张性过度降低,进食后胃壁可以极度扩张或下垂,就会引起胃扩张或胃下垂。 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食物进入胃以后,胃体中部开始产生蠕动。蠕动的主要作用是使胃液和食物充分混合,形成食糜,便于消化酶发挥作用,并且把食糜推送到幽门部,然后经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胃的排空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叫胃的排空。胃的排空时间,与食物的量、质和胃的运动状况有关。一般地说水只需10 min就可以由胃排空,糖类需2 h以上,蛋白质较慢,脂肪更慢。吃了油性大的食物不容易感到饿,就是因为这种食物的胃排空时间长。一般混合食物的胃排空约需4~5 h。胃排空后不久,能出现强烈的空胃运动,产生饥饿的感觉。 小肠运动 小肠的运动方式主要有分节运动和蠕动两 种。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行肌舒缩为主的节律性 运动(图8)。由于一定间隔的环行肌同时收缩, 所以能把食糜分割成许多节段,数秒以后,收缩 的部分舒张,原来舒张部分的中间收缩,于是食 糜形成新的节段。如此反复进行,使食糜与消化 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性消化。分节运动还能使 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有助于吸收。 蠕动是一种环行肌和纵行肌同时收缩的运 动,它的作用是把食糜向大肠方向推送。小肠蠕 动的速度很慢,每秒约1~2 cm。每个蠕动波把 食糜推进一段距离(约数厘米)后即消失,然后在 下一段又发生一个新的蠕动波,从而使经过分节运动作用过的食糜向前推进到一个新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 正常情况下,小肠蠕动时,肠内的食糜和水、气体等被推动而发生一种“咕噜咕噜”的声音,叫肠鸣音。用听诊器可以在腹壁上听到。有时小肠蠕动加强,可以直接听到,即一般所谓的“肚子叫”,这种情况在肠炎腹泻时,尤为明显,称为肠鸣音亢进(增强)。 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 各种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不尽相同,现在分别介绍如下。 唾液唾液近于中性,pH为6.6~7.1,成人每日分泌的唾液约为1~1.5 L,其中约有99.4%是水,其余为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和少量的无机物(如含钠、钾、钙的无机盐)等。唾液的主要作用是: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吞咽;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促使一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中含有的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胃液胃液呈酸性,pH为0.9~1.5,成人每日分泌的胃液约为1.5~2.5 L。胃液的主要成分有胃蛋白酶、胃酸(即盐酸)和黏液。此外还含有钠盐、钾盐等无机物。胃蛋白酶能促使蛋白质分解为和胨以及少量的多肽。盐酸除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以外,还有以下的作用:为胃蛋白酶促使

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 分和作用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1)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HCl、胃蛋白酶原、粘蛋白、内因子等。 1) 盐酸的作用 盐酸由泌酸腺壁细胞分泌作用:①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因而对维持胃和小肠内的无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②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作用提供必要的酸性环境。盐酸进入小肠后:③可以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④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还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2) 胃蛋白酶原的作用 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合成和分泌,其主要作用是分解蛋白质,主要分解产物是长链多肽、寡肽及少量氨基酸。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其最适pH 为2。随着pH的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当pH升至6以上时,即发生不可逆的变性。 3) 粘液和碳酸氢盐的主要作用 粘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筑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以抵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对胃粘膜具有保护作用。 4) 内因子的主要作用 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由胃粘膜分泌的糖蛋白,分子量约为5万)可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外因子,extrinsic factor)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对蛋白质水解酶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当复合物移行至回肠,可与远端回肠粘膜的特殊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回肠上皮吸收维生素B12。若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或内因子分泌不足,将会出现维生素B12吸收不良,从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胰液由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组成,无机成分主要为水、碳酸氢盐和多种离子;有机成分主要是消化三种营养物质的消化酶,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它们由胰腺腺泡细胞分泌。 1) 胰液无机成分的作用 HCO3-的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的pH环境(pH7~8)。 2) 胰液的有机成分和作用 胰淀粉酶:是人体重要的水解淀粉的酶。它可消化淀粉为糊精、麦芽糖及麦芽寡糖。它对生或熟的淀粉的水解效率都很高,其最适pH为~。 胰脂肪酶:能分解中性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其最适pH为~。胰脂肪酶分解脂肪的作用需依靠辅酯酶来完成。辅酯酶是胰腺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胰脂肪酶与辅酯酶在甘油三酯的表面形成一种高亲度的复合物,牢固地附在脂肪颗粒表面,防止胆盐把脂肪酶从脂肪表面置换下来。辅酯酶的另一作用是降低胰脂肪酶的最适pH,使之接近肠内的pH。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两者都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肠液中的肠致活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使之变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此外,盐酸、胰蛋白酶本身和组织液也能使胰蛋白酶原激活。生成的胰蛋白酶可激活糜蛋白酶原使其变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共同作用能使蛋白质分解为多种大小不等的多肽及少量氨基酸。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讲解:胃液成分检查

胃粘膜具有复杂的分泌功能,胃液是由胃壁粘膜各种细胞分泌物组织成的液体。人的纯净胃液是一种无色透明酸性液体,其成分有无面物如盐酸、钾、钠、碳酸氢盐等;有机物有胃蛋白酶原、凝乳酶、内因子、分泌素、粘蛋白等。 1.盐酸:由壁细胞分泌,通常甩谓的胃酸即指盐酸。壁细胞可以从血浆中摄取氢离子分泌到胃液中,使胃液中氢离子浓度高出血浆百万倍以上。其分泌浓度即在未被其它分泌物稀释以前约为150mmol/L,在胃中和食物等其它物质混合后下降。胃盐酸的最林分泌量怀粘膜壁细胞量呈现正相关,可从盐酸分泌量推测壁细胞量,壁细胞分泌盐酸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至少知道它是一个跨膜的主动运输过程。 胃液中盐酸以解离的游离酸与结合的结合酸两种形式在,两者加在一起为交响曲盐酯。此外胃液中还有极少的可以忽略不计的其它酸性物质,如有机酸乳酸、乙酸等及酸性盐酸性磷酸盐。这些酸总和起来以总酸度表示,但目前多以总盐酸分泌量表示胃液酸排出量。 盐酸的主要消化功能是胃蛋白酶原的激活提供所必须的高度酸化条件,同时也能有限地水解少许多肽和多糖。胃酸还杀死食入细菌的能力,此钱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以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的的分泌促进对钙和铁等物质的吸收。胃液过多或过少均可出现许多症状,或成为疾病的原因之一。测定胃盐酸分泌量是常用的测量胃分泌功能的试验。 2.胃蛋白酶:由胃腺的主细胞分泌,先以下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分泌出来,在盐酸的作用和已激活的胃蛋白酶的自身催化下转变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是胃液内几种消化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因此以胃液中胃蛋白酥含量代表胃液的消化力。胃蛋白酶能水解除蛋白质,其最适合反应PH为2.随着PH的升高活性降低,池达到PH6以上时即可发生不可逆的变性。因此当胃内容物进入小肠以后,胃蛋白酶即失去作用。患者胃酸缺乏和疾病,特别是恶性贫血患者可无胃蛋白酶。这是因为胃粘膜萎缩,使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又由于低酸或无酸,即使有少量酶原分泌,也不能成为吸活性的酶。 3.粘液:胃粘膜以常处于与胃液接触中,而只有食物被消化,胃组织不受损伤,其部分原因是因为覆盖于全胃表面的一层胶状粘液的保护作用。这种胶状物形成一种粘液屏障与胃粘膜屏障不同,保护胃沾膜免受酸、胃蛋白酶及其它的害物质侵蚀。这还人滑润作用,使胃粘膜不受机械性损伤。粘液不能阻挡水和电解质的通透。在基础状况下对胃酸有一定的中和作用,但在刺激后胃酸分泌时,此时作用微不足道。 4.碳酸氢盐:是覆盖于胃表面的粘液一碳酸氢盐屏障,对粘膜起保护作用,这个屏障作为含有PH梯度的胶状物为上皮表面提供了一处中性微环境。碳酸氢盐由胃表面粘液细胞所分泌。 5.内因子:是胃粘膜分泌的一种分子量为1.7万的粘蛋白,其主要功能是促进肠胃对维生素B12的吸收,1单位内因子可使1ng维生素B12被吸收。内因子缺乏可引起恶性贫血。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的病人内因子分泌量减少。刺激内因子分泌之物质与刺激胃酸分泌者相同,如五肽胃泌素、组织胺、胆碱能兴奋剂等,但内因子对刺激反应的程度与胃酸分泌封无关。正常情况下内因子不被蛋白分解酶和胃酸所破坏。 胃液中的成分很复杂,除胃泌素外还有许多内泌素。全身契约的电解质几乎都在胃液中出现。除消化酶外还有一些非消化酶。如LDH、AST、ALT、ALP等。除胃粘膜分泌物质外,胃液中还人少冼唾液中的物质,如淀粉酶等,但在胃液的PH下,淀粉酶已失去活性。若有十二反映肠的反流,胃液中还会出现胆汁酸。 胃液分析可以了解胃的分泌,运动才消化功能;还可协助检查与胃液亿分改变有关的疾病如恶性贫血等,是多年来临床上研究与诊断胃肠疾病的重要手段。 胃液分析包括空腹与给刺激剂后的胃液,其中胃酸分泌的检查占重要位置。虽然近年来有了内镜等更为直观的检查手段,胃液检查的必要性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一个不能取化的检查项目。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考纲解祈 1.掌握 (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2)胃排空、胃液的成分和作用,蠕动。 (3)胰液、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4)吸收的部位和途径。 2.熟悉 (1)唾液的成分和作用。 (2)胃的运动形式和作用,胃黏膜屏障的概念。 (3)小肠的运动形式和作用。 (4)消化器官活动的神经调节。 3.了解 (1)大肠内细菌的作用,粪便的形成及排便反射。 (2)吸收的方式。 (3)胆囊收缩素、促胃液素、促胰液素、抑胃肽的作用及引起释放的因素。 第一节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 知织归纳 一、消化和吸收概念 1.消化:指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加工、分解的过程,包括化学性消化(消化酶作用)和机械性消化(消化管运动)。 2.吸收:指食物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管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二、口腔内消化 其余成分为无机盐和黏蛋白。 三、胃内消化

2.胃的运动。 (2)胃的排空。 ①定义:胃的内容物被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主要取决于胃和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②排空速度:糖类>蛋白质>脂肪。 ③排空时间:4~6h。 四、小肠内消化

五、大肠的功能 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排便 (1)粪便的形成:食物残渣在大肠内一般停留在10h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水和无机盐被大 肠黏膜吸收,其余部分经细菌分解后,形成粪便。粪便中,除食物残渣外,还包括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大量细菌及由肝排出的胆色素衍生物等。 (2)排便反射初级中枢:脊髓腰骶段 (3)排便反射过程:当集团蠕动将粪便推入直肠后,直肠内压升高,刺激直肠壁内的感受器,传入冲动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至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经脊髓上传至大脑皮质,产生便意。大脑皮质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排便活动,如果条件允许,即可发生排便反射,初级排便中枢通过盆神经发放冲动,使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同时抑制阴部神经使其传出冲动减少,肛门外括约肌舒张,将粪便排出体外。此外膈肌和腹肌收缩,增加腹内压,协助排便。 典型精讲 【例1】人体吸收胆盐、维生素B12的主要部位是 A.胃 B.小肠 C.食管 D.回肠 E。结肠 【解析】内因子和维生素B2结合形成复合物,促进其在回肠吸收。 【答案】D 【例2】正常情况下,人体胃黏膜不会被胃液所消化,是由于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与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与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肛门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与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与胰。 消化道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1)口腔:口腔就是消化道的开始部位,里面有牙齿、舌与唾液腺。牙齿的主要功能就是切断、撕裂与磨碎食物,牙齿损伤以后,食物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咀嚼,因而会加重胃、肠的负担。 (2)咽:就是食物与空气的共同通道,无消化与 吸收能力。 (3)食道:就是物物进入体内的通道,可以蠕动 将食物推入胃。 (4)胃(如图): 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就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 分。胃呈囊状结构,由外至里依次由浆膜,肌肉层、 黏膜下层,黏膜4层绀成,黏膜具有腺体,能分泌胃 酸与胃蛋白酶等 胃具有暂时储存食物并蠕动进行物理性消化. 以及利用盐酸、蛋白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的作 用。 (5)小肠:小肠盘曲在腹腔里,长约5~6 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小肠就是消化道 中最长的段,就是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物质 的主要场所。小肠壁也分为4层,与胃壁相似。 小肠黏膜的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 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如图)。小 肠绒毛间的黏膜凹陷形成肠腺,可以分泌肠 液消化食物。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与小肠 绒毛,大大地增加了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与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6)大肠:大肠开始的一段叫盲肠,盲肠上有一细小突起叫阑尾,肓肠位于腹腔右下部,所以患阑尾炎时.右下腹部疼痛。大肠无消化能力,但有较弱的吸收能力,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与部分维生素。 (7)肛门: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到体外。 消化腺: 人体的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与肠腺。其中,唾液腺、肝脏与胰腺就是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胃腺与肠腺就是位于消化道壁内的腺体。 (1)唾液腺 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的主要作用就是湿润口腔与食物,便于吞咽;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促使一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中含有的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2)胃腺

2021年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欧阳光明(2021.03.07) (1)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HCl、胃蛋白酶原、粘蛋白、内因子等。 1) 盐酸的作用 盐酸由泌酸腺壁细胞分泌作用:①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因而对维持胃和小肠内的无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②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作用提供必要的酸性环境。盐酸进入小肠后:③可以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④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还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2) 胃蛋白酶原的作用 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合成和分泌,其主要作用是分解蛋白质,主要分解产物是长链多肽、寡肽及少量氨基酸。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其最适pH为2。随着pH的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当pH升至6以上时,即发生不可逆的变性。 3) 粘液和碳酸氢盐的主要作用 粘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筑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以抵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对胃粘膜具有保护作用。

4) 内因子的主要作用 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由胃粘膜分泌的糖蛋白,分子量约为5万)可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外因子,extrinsic factor)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对蛋白质水解酶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当复合物移行至回肠,可与远端回肠粘膜的特殊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回肠上皮吸收维生素B12。若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或内因子分泌不足,将会出现维生素B12吸收不良,从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胰液由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组成,无机成分主要为水、碳酸氢盐和多种离子;有机成分主要是消化三种营养物质的消化酶,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它们由胰腺腺泡细胞分泌。 1) 胰液无机成分的作用 HCO3-的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的pH环境(pH7~8)。 2) 胰液的有机成分和作用 胰淀粉酶:是人体重要的水解淀粉的酶。它可消化淀粉为糊精、麦芽糖及麦芽寡糖。它对生或熟的淀粉的水解效率都很高,其最适pH为6.7~7.0。 胰脂肪酶:能分解中性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其最适

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1)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HCl、胃蛋白酶原、粘蛋白、内因子等。 1) 盐酸的作用 盐酸由泌酸腺壁细胞分泌作用:①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因而对维持胃和小肠内的无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②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作用提供必要的酸性环境。盐酸进入小肠后:③可以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④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还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2) 胃蛋白酶原的作用 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合成和分泌,其主要作用是分解蛋白质,主要分解产物是长链多肽、寡肽及少量氨基酸。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其最适pH为2。随着pH的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当pH升至6以上时,即发生不可逆的变性。 3) 粘液和碳酸氢盐的主要作用 粘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筑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以抵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对胃粘膜具有保护作用。 4) 内因子的主要作用 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由胃粘膜分泌的糖蛋白,分子量约为5万)可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外因子,extrinsic factor)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对蛋白质水解酶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当复合物移行至回肠,可与远端回肠粘膜的特殊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回肠上皮吸收维生素B12。若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或内因子分泌不足,将会出现维生素B12吸收不良,从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胰液由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组成,无机成分主要为水、碳酸氢盐和多种离子;有机成分主要是消化三种营养物质的消化酶,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它们由胰腺腺泡细胞分泌。 1) 胰液无机成分的作用 HCO3-的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的pH环境(pH7~8)。 2) 胰液的有机成分和作用 胰淀粉酶:是人体重要的水解淀粉的酶。它可消化淀粉为糊精、麦芽糖及麦芽寡糖。它对生或熟的淀粉的水解效率都很高,其最适pH为6.7~7.0。 胰脂肪酶:能分解中性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其最适pH为7.5~8.5。胰脂肪酶分解脂肪的作用需依靠辅酯酶来完成。辅酯酶是胰腺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胰脂肪酶与辅酯酶在甘油三酯的表面形成一种高亲度的复合物,牢固地附在脂肪颗粒表面,防止胆盐把脂肪酶从脂肪表面置换下来。辅酯酶的另一作用是降低胰脂肪酶的最适pH,使之接近肠内的pH。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两者都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肠液中的肠致活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使之变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此外,盐酸、胰蛋白酶本身和组织液也能使胰蛋白酶原激活。生成的胰蛋白酶可激活糜蛋白酶原使其变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共同作用能使蛋白质分解为多种大小不等的多肽及少量氨基酸。 由于胰液中含有能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水解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一种消化液。当胰液分泌障碍时,即使其它消化腺的分泌都正常,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仍不能完全消化,从而也影响吸收,但一般不受影响糖的消化和吸收。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纯净的胃液是一种pH为0.9~1.5的无色液体。正常人每日分泌量约1.5~2.5L.胃液的成分包括无机物如HCl、钠和钾的氯化物等,以及有机物粘蛋白、消化酶等。胃液中的无机成分随分泌速率的变化而有变化,分泌速率增加时,H+浓度升高,Na+浓度下降,但Cl-和K+的浓度几乎保持恒定。HCl排出量反映胃的分泌能力,它主要取决于壁细胞数量。壁细胞分泌H+是逆着巨大浓度梯度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是靠细胞顶膜上的质子泵实现的。质子泵兼有转运和催化ATP水解的功能。H+的分泌必须在分泌腔内存在足够浓度的K+的条件下进行。质子泵每降解1分子ATP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一个H+从胞浆进入分泌小管腔,同时驱动一个K+从分泌小管腔进入胞浆。胃酸有多种作用:(1)胃酸可杀灭随食物入胃内的细菌。(2)胃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其作用提供必要的酸性环境。(3)盐酸进入小肠内可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从而有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的作用。(4)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还有利于铁和钙在小肠内吸收。胃蛋白酶原主要由主细胞合成,此外,泌酸腺的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的粘液细胞,以及十二指肠近端的腺体中也能产生胃蛋白酶原。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在盐酸作用下分子裂解下一个小分子的肽,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它可酶解大部分蛋白质分解为月示和胨及少量多肽或氨基酸。胃的粘液是由表面上皮细胞、泌酸腺、贲门腺和幽门腺的粘液颈细胞共同分泌的,它在正常人胃粘膜表面形成一个厚约500μm的凝胶层,起润滑作用,可减少粗糙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性损伤。胃内HCO3-主要是由胃粘膜的非泌酸细胞分泌的。它与粘液联合作用则可形成一个屏障,称为“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可有效地保护胃粘膜,防止酸性极强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壁的损伤。壁细胞还可分泌一种称为内因子的糖蛋白,它可与随食物人胃内的维生素B12结合而促进B12的吸收。

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教学文稿

精品文档 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1)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HCl、胃蛋白酶原、粘蛋白、内因子等。 1) 盐酸的作用 盐酸由泌酸腺壁细胞分泌作用:①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因而对维持胃和小肠内的无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②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作用提供必要的酸性环境。盐酸进入小肠后:③可以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④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还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2) 胃蛋白酶原的作用 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合成和分泌,其主要作用是分解蛋白质,主要分解产物是长链多肽、寡肽及少量氨基酸。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其最适pH为2。随着pH的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当pH升至6以上时,即发生不可逆的变性。 3) 粘液和碳酸氢盐的主要作用 粘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筑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以抵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对胃粘膜具有保护作用。 4) 内因子的主要作用 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由胃粘膜分泌的糖蛋白,分子量约为5万)可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外因子,extrinsic factor)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对蛋白质水解酶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当复合物移行至回肠,可与远端回肠粘膜的特殊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回肠上皮吸收维生素B12。若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或内因子分泌不足,将会出现维生素B12吸收不良,从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胰液由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组成,无机成分主要为水、碳酸氢盐和多种离子;有机成分主要是消化三种营养物质的消化酶,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它们由胰腺腺泡细胞分泌。 1) 胰液无机成分的作用 HCO3-的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的pH环境(pH7~8)。 2) 胰液的有机成分和作用 胰淀粉酶:是人体重要的水解淀粉的酶。它可消化淀粉为糊精、麦芽糖及麦芽寡糖。它对生或熟的淀粉的水解效率都很高,其最适pH为6.7~7.0。 胰脂肪酶:能分解中性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其最适pH为7.5~8.5。胰脂肪酶分解脂肪的作用需依靠辅酯酶来完成。辅酯酶是胰腺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胰脂肪酶与辅酯酶在甘油三酯的表面形成一种高亲度的复合物,牢固地附在脂肪颗粒表面,防止胆盐把脂肪酶从脂肪表面置换下来。辅酯酶的另一作用是降低胰脂肪酶的最适pH,使之接近肠内的pH。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两者都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肠液中的肠致活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使之变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此外,盐酸、胰蛋白酶本身和组织液也能使胰蛋白酶原激活。生成的胰蛋白酶可激活糜蛋白酶原使其变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共同作用能使蛋白质分解为多种大小不等的多肽及少量氨基酸。 由于胰液中含有能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水解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一种消化液。当胰液分泌障碍时,即使其它消化腺的分泌都正常,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仍不能完全消化,从而也影响吸收,但一般不受影响糖的消化和吸收。 精品文档

生理学IV——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习题+答案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一、单选题 1.胃液成分中,能使蛋白质易于水解的物质是A.盐酸 B.胃蛋白酶原 C.盐酸和胃蛋白酶 D.粘液 E.内因子 【答案】C 2. 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口腔 B.胃 C.十二指肠和空肠 D.回肠 E.大肠 【答案】C 3. 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 A.蠕动 B.集团蠕动 C.容受性舒张 D.紧张性收缩 E.分节运动 【答案】E 4. 使消化管保持一定形态和位置的运动形式是 A.蠕动 B.容受性舒张C.分节运动 D.紧张性收缩 E.集团蠕动 【答案】D 5. 在下列消化液中,哪一种不含消化酶 A.唾液 B.胆汁 C.胃液 D.胰液 E.小肠液 【答案】B 6. 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是 A.唾液 B.胃液 C.胰液 D.胆汁 E.小肠液 【答案】C 7. 由淋巴途径吸收的物质是 A.甘油一酯和脂肪酸 B.甘油和氨基酸 C.氨基酸和葡萄糖 D.葡萄糖和甘油一酯 E.氨基酸和甘油一酯 【答案】A 8. 胆汁中参与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是 A.无机盐 B.胆盐 C.胆固醇 D.胆色素 E.卵磷脂 【答案】B 9. 胃蛋白酶的作用是 A.将蛋白质水解为月示和胨 B.促进胃酸分泌 C.中和胃酸 D.促进胃运动 E.促进胃粘膜增生 【答案】A 10.三类食物由胃排空的速度是 A.糖>蛋白质>脂肪 B.糖>脂肪>蛋白质 C.脂肪>糖>蛋白质 D.脂肪>蛋白质>糖 E.蛋白质>糖>脂肪 【答案】A 一、问答题 1.为什么说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答:小肠之所以是最重要的吸收部位,原因是: ①小肠的特殊运动形式——分节运动,至使食物在 小肠停留的时间较长;

生理学:胃液的分泌

胃液的分泌 考纲要求:3.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 胃运动和胃排空及其调节。 消化期胃液分头期、胃期和肠期三个时相; 头期胃液: (1)食物颜色、形状、气味声音&咀嚼、吞咽.刺激眼、耳、鼻、口腔、咽等处的感受器=> 头期胃液分泌; (2)特点: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多,且胃蛋白酶含量最高,消化力最强; (3)机制: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指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等对视、嗅、口腔等的刺激;迷走神经非条件反射指咀嚼或吞咽时食物刺激口腔、舌等处的机械和化学感受器 (4)迷走神经胃腺和胃窦部的G细胞; (5)迷走神经:1)直接促进胃液分泌为主,2)刺激促胃液素间接促进胃液的分泌; 胃期胃液 (1)食糜直接刺激胃壁上的机械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 (2)调节方式:神经和体液调节; (3)作用途径: ①迷走-迷走反射:食物直接扩张胃刺激胃底、胃体感受器迷走神经 ②扩张刺激幽门部的感受器壁内神经丛G细胞促胃液素; ③肽和氨基酸直接G细胞促胃液素; ④苯丙氨酸和色氨酸对G细胞的刺激作用最强,糖和脂肪本身并不直接刺激促胃液素分泌; (4)特点:胃液量约占进食后总分泌量的60%,酸度和胃蛋白酶的含量仅较头期少; 肠期胃液 (1)当食物离开胃后,还有继续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 (2)机制:体液调节一一十二指肠释放的促胃液素&肠泌酸素 (4)特点:胃液量少(约占总量的10%),酸度不够,酶的含量也不是很强。 —张图总结【附下图】经典设问:阿托品能否完全阻断头期分泌 答:不能迷走分泌ACH-M受体(神经),也分泌GRP (肽类激素体液)阿托品仅仅阻断了神经这一段。

西医综合知识考点: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西医综合知识考点: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胃液的性质 胃液(gastric juice)胃内分泌物的总称。包括水、电解质、脂类、蛋白质和多肽激素。纯净胃液为无色透明液体,pH0.9~1.5,比重为 1.006~1.009,每日分泌量为1.5~2.5升,含固体物约0.3~0.5%,无机物主要为Na+、K+、H+和Cl-。离子浓度随胃液分泌率而异,分泌率增加时,Na+浓度下降,H+迅速上升,最高可达150毫克当量/升,Cl-也稍有升高,而K+基本稳定。H+和Cl-结合成盐酸。有机物有胃蛋白酶原、粘液蛋白和“内因子”。这些成分由胃粘膜层各种不同上皮细胞分泌,壁细胞分泌HCl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胃液的成分及作用 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pH值约为0.9~1.5。正常成人每日胃液分泌量约1.5~2.5L。胃液所含的固体物中的重要成份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 盐酸 由胃腺壁细胞分泌的盐酸又称胃酸。胃酸存在着两种形式:一种为游离酸;另一种为结合酸,即与蛋白质结合的盐酸蛋白质。二者的浓度合称为总酸度,其中游离酸占绝大部分。 盐酸的分泌机制在正常情况下,胃液中的H+浓度比血液中的高三、四百万倍,壁细胞分泌H+的过程必然是逆浓差的主动转运过

程。根据生物化学的研究,已知H+来源于壁细胞内物质氧化代谢所 产生的水、H2O解离成OH-和H+。H+借存在于细胞内小管。膜上的 H+泵的作用,主动转运入小管内,合成HCl所需要的Cl-来自血浆,它一部分是顺着浓度差弥散入壁细胞内,一部分则借载体转运。当 Cl-进入壁细胞后,则依靠细胞内小管膜上的Cl-泵,主动转运入小 管内。H+和Cl-在细胞内小管中形成HCl,然后进入腺腔(图8-4)。 壁细胞在分泌盐酸过程中所需能量来自ATP。 盐酸的作用①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②可抑制和杀死随食物进入 胃内的细菌;③盐酸进入小肠后能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④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 被消化。⑤与钙和铁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 胃蛋白酶 胃腺主细胞分泌入胃腔的胃蛋白酶原是无活性的,在胃酸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已激活的胃蛋白酶对胃蛋白酶原 也有激活作用。胃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主要产物是膘和胨,少量 多肽和氨基酸。但胃蛋白酶必须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有作用,其 最适pH为2.0,随着pH的增高,其活性降低。 黏液 胃内的黏液是由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胃底泌酸腺的黏液细胞,以及贲门腺和幽门腺分泌的,其主要成份为糖蛋白。黏液覆盖于胃 黏膜的表面,具有润滑作用,可减少粗糙的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损伤。有的还认为胃黏膜表面的黏液细胞既分泌很稠的黏液覆盖于粘 膜上,又能分泌HCO-3,黏液和HCO-3构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此屏障可保护黏膜免受胃酸、胃蛋白酶及其它物质损伤。但如果饮 酒过多或服用乙酰水杨酸一类药物过多时,就可能破坏这种保护因素。 内因子 在人体,内因子是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内因子与食入 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可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 内水解酶破坏。当复合物移行至回肠,使与回肠黏膜的特殊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回肠上皮吸收维生素B12。若机体缺乏内因子,维生 素B12吸收不良,影响红细胞的生成,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简述胃酸的分泌与作用

1.简述胃酸的分泌与作用 胃酸由胃壁细胞分泌,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成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提供该酶活动所需要的酸性环境;使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水解;可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有助于Fe2+和Ca2+的吸收。 2.简述肝脏的功能 1)物质代谢:肝脏参与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消化吸收后,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的合成代谢。 2)解毒作用:外来的或体内代谢长生的有毒物质如毒素、细菌、血氨及化学药物均要经过肝脏分解去毒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许多激素如雌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在肝 脏灭活。 3)生成胆汁:胆汁可苏瑾脂肪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各种原因引起胆汁酸合成、转运、分泌、排泄障碍时,可引起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 3.简述胰岛α细胞的生理功能 胰岛α细胞分泌高血糖素,又称“动员营养物质激素”此激素能促进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分解,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原增高。 4.简述胰岛β细胞的生理功能 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与胰高血糖素相反,其作用是促进多数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分解和利用;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和糖原合成,从而使血糖降低;胰岛素还可以抑制糖原异生和糖原分解,有利于降低血糖。 5.男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2.5 评价标准:实际体重在标准体重±10%属正常范围。低于标准体重10%~20%为消瘦 6.三头肌皮褶厚度的标准值:男性为12.5cm,女性为16.5cm。被世界卫生组织(WHO) 列为营养调查的必测项目。标准值的80%~90%为轻度营养不良,60%~80%为中度营养不良,<60%为重度营养不良。 7.简述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因素 1.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 2.幽门螺杆菌感染 3.胃运动功能障碍 4.十二指肠内容物反 流5.精神、遗传因素6.其他因素:如吸烟、某些药物 8.胃溃疡疼痛特点是什么? 胃溃疡疼痛部位多位于剑突下正中或偏左,疼痛常在进餐后1/2~1h出现,持续1~2小时候逐步缓解,下次进餐后疼痛复发。其典型节律为进食-疼痛-缓解。粗糙的、固体的、油炸的食物可引起疼痛,因而患者往往为减轻疼痛而不进食或少进食。 9.十二指肠溃疡疼痛特点是什么? 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常发生在上腹偏右,并可向背部、肋缘和胸部放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疼痛往往发生于胃排空状态,如早餐后2~3h开始出现上腹痛,可持续至午餐后才缓解,午餐后2~4h疼痛复发,也可于睡前或半夜出现疼痛称为“午夜痛”进食或服抗酸药疼痛即能缓解,其疼痛节律为疼痛-进食-缓解。 10消化性溃疡有哪些并发症?1.出血2.穿孔3.幽门梗阻4.癌变 11.消化性溃疡并发穿孔有哪些症状? 溃疡并发穿孔可一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表现为上腹剧痛、大汗淋漓、烦躁不安、腹制酸剂不能缓解。当炎症迅速波及全腹,临床即表现腹肌紧张呈板状腹、有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部分患者出现休克状态。 12.幽门梗阻患者有什么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腹痛、频繁呕吐,呕吐物呈酸腐味的宿食,呕吐后腹部症状减轻,严

胃药的成分及其功能

药理毒性: 硫酸庆大霉素对各种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及幽门螺杆菌均有抗菌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盐酸普鲁卡因具有局部麻醉作用,其作用机制在于竞争性地与神经膜脂蛋白牢固结合,阻碍钠离子,阻碍神经纤维的传导。 药理作用: 本品中庆大霉素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在胃中发挥局部杀菌作用;普鲁卡因可对损伤黏膜表面的神经末梢起封闭作用,能阻断病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作用从而迅速缓解疼痛。 胃内滞留制剂在提高药物疗效以及降低药物毒性方面的优势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生理状态下胃的运动形式有两种:紧张性收缩和蠕动运动。受胃运动收缩的影响,固体制剂口服后随食物一起排入肠道,凡是可以延长胃内滞留时间的制剂都叫做胃内滞留制剂。近30年来,人们使用各种方法来延长制剂的胃内滞留时间,这些方法包括:漂浮体系、膨胀体系、生物粘附体系、定位释放体系及其他延迟胃排空的装置。 胃内漂浮滞留制剂是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原理设计制作,口服后可以漂浮于胃液之上的一种特殊缓释制剂

漂浮体系能较长时间在胃中呈漂浮状态,而不受胃排空速率的影响。体系漂浮在胃内容物之上的同时,药物以预期的速率从体系中缓慢释放。药物释放完毕后,体系残存部分从胃中排出,使药物的胃内滞留时间延长。为了达到漂浮的目的,该制剂的密度要低于胃液的密度1毫克/毫升。但漂浮动力学研究表明,制剂的松密度并不是描述漂浮特性的最具权威性的参数。这是因为漂浮力的大小可能会随时间而变动,制剂浸入溶剂后漂浮力通常会改变,漂浮性能应由漂浮合力表征。同时,食物对制剂的潜在影响也是不能被忽略的。食物对制剂的影响取决于食物的性质、含热量和食用频率。目前应用最多的是胃内药物漂浮输送制剂。迄今为止,国内先后有硫酸庆大霉素和盐酸地尔硫上市,国外上市的也有十余个品种。目前研究常用的材料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羟丙基纤维素(HPC)、羟乙基纤维素(HEC)、甲基纤维素(MC)、乙基纤维素(EC)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等。国内外制备胃内漂浮片的研究报道中采用HPMC的居多。此外,还可通过加入其他辅料调节制剂的释药速率和漂浮性能。 胃内药物漂浮输送制剂按剂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漂浮片剂、漂浮胶囊剂、微球剂和微丸剂等。不管是何剂型,其制剂应具有如下特点:有一定的强度以抵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