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诊断学重点概要详细版

实验诊断学重点概要详细版

实验诊断学重点概要详细版
实验诊断学重点概要详细版

临床意义:RBC及Hb增多:

(1)相对性增多:血容量减少所致。严重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等。(2)绝对性增多:多为缺氧引起EPO代偿性增加导致RBC增多,少数为EPO非代偿性增加或造血系统异常所致。

1)生理性增多: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运动等。

2)病理性增多:

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

异常Hb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RBC可达(7-10)×1012/L,Hb可达170-250 g/L,部分患者可进展为(CML);某些肿瘤和肾脏疾患可使EPO非代偿性增加导致RBC和Hb增多,如肾癌、肝癌、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临床意义:RBC及Hb减少:

(1)生理性减少:3m-15y的儿童,比正常成人低10%-20%;妊娠中晚期及部分老年人。(2)病理性减少:各类贫血。

***注:熟记RBC及Hb的参考值;贫血程度的分级(p67)

1、WBC计数

参考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 )×109/L; 6m-2y: (11-12 )×109/L

WBC总数高于参考范围称WBC增多;WBC总数低于参考范围称WBC减少。

2、WBC分类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

●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分叶核粒细胞

●大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①核左移:PBC中不分叶粒细胞(中、晚幼、杆状核粒细胞)的比例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化脓性)、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

②核右移:PBC中出现5叶以上分叶核粒细胞的比例超过3%时。

主要见于巨幼贫、应用抗代谢类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

异型淋巴细胞

正常人PBC中可出现<2%的异淋,实质为T淋巴细胞增生亢进所致。

可见于:1)感染:传单、流行性出血热。2)药物过敏。3)输血、血液透析及体外循环后。4)其他: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放疗后。

Downey分型Ⅰ型:泡沫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

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有WBC总数的增多。

生理性增多

1)年龄: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与成人基本相同);

2)日间变化: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3)运动、疼痛、冷热刺激、情绪影响:升高;

4)妊娠与分娩:妊娠时可达> 15×109/L,分娩时可高达34×109/L,分娩2-5 d后正常;

5)其他:吸烟者高30%。

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金葡、溶链、肺链等)。

2)严重的组织损伤和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冻伤及血管栓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损伤(心梗),严重的血管内溶血。

3)急性失血:大出血所致的缺氧及机体应激反应所致。

4)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DM);化学药物中毒(Pb、Hg );生物中毒(昆虫、蛇、毒蕈)。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WBC< 4×109/L;粒细胞减少症:N<1.5×109/L;粒细胞缺乏症:N<0.5×109/L1)

感染:特别是G-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病毒感染;原虫感染。

2)血液系统疾病:AA、非白血性白血病 (aleukemic leukemia) 。

3)理化损伤: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化学物质(苯、铅、汞);化学药物(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等)。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亢(门脉性肝硬化等)。

5)自身免疫病:如SLE,产生自身抗体。

嗜酸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食物过敏、荨麻疹等。

2)寄生虫病:某些寄生虫感染E可高达90%以上。

3)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

4)血液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等。

5)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等。

6)某些传染病:猩红热较特殊。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无显著临床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过敏、RA等。

2)血液病: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等。

3)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

4)其他:DM、流感、水痘、结核等。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增多

1)感染:主要见于病毒感染,如风疹、麻疹、流腮、传单等;还可见于某些杆菌、TB、梅毒螺旋体感染。

2)恶性肿瘤:淋巴系统白血病、淋巴瘤等。

3)其他:自身免疫病、GVHR或GVHD等。

(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ALG等。

单核细胞临床意义:

(1)单核细胞增多

1)某些感染: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

2)血液病:AMoL、MDS、某些疾病的恢复期(单核阵雨)。

PLT计数临床意义:

1)减少:①生成障碍②破坏过多③消耗增加④分布异常⑤假性减少

2)增多:①原发性增多②继发性增多

RBC沉降率(ESR)是指RBC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沉降的速率。

一.影响ESR的主要因素

1、血浆中各种蛋白比例的改变,与总蛋白浓度无关:

小分子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带负电较多,使细胞间相互排斥,不利于RBC缗钱状排列的形成,ESR减慢;大分子蛋白则相反,如Fib、ARP、Ig、巨球蛋白等,ESR加快。

2、RBC数量和形状的影响:

RBC减少,阻力减小,ESR加快;

RBC直径越大ESR越快;球形RBC、镰形RBC不易聚集而使ESR减慢。

二.临床意义(ESR加快)

1.生理性 <12岁,>60岁;妇女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

2.病理性

1、各种炎症:细菌感染时ARP分泌增多,2-3 d时可见ESR加快;风湿热、TB时,Fib、Ig增多,ESR加快。

2、组织损伤及坏死:较大创伤。心梗ESR加快,心绞痛无变化,借以鉴别。

3、恶性肿瘤:增长快的ESR加快,与分泌蛋白、组织坏死、继发感染及贫血有关。

4、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增加:如SLE、MM、肝硬化等。

5、其他:贫血、As、DM等,CHE 增高,ESR加快。

作业:

网织红细胞测定

●网织红细胞 (reticulocyte, Ret)是晚幼红脱核后,胞质内含有残存的RNA/DNA等嗜碱性物质,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色时,呈现出浅蓝或深蓝色网织状。

●参考值:

手工计数:0.005-0.015;绝对值(24-84)×109/L

血液分析仪:male (0.0092-0.0271)female (0.0061-0.0220)

临床意义

●Ret增多:表示骨髓红系增生旺盛,常见于增生性贫血(HA、IDA及巨幼贫)及失血性贫血;某些贫血治疗的恢复期明显增多,如IDA补充铁剂后。

●Ret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AA,也可见于AL时骨髓内细胞大量浸润。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RDW

用于缺铁性贫血和轻型地中海贫血的鉴别诊断

用于IDA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

第二节骨髓细胞学检查小结

缺铁性贫血(IDA)

IDA是指体内贮存铁耗尽,从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类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等造血组织内缺乏可染色铁,血清中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IDA前还有2个阶段:最早体内贮存铁耗尽,称为隐性或潜在缺铁期;继之,红系细胞内发生缺铁,称为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此2个阶段虽有铁缺乏,但并未表现出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AA)ALL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MDS分类

?难治性贫血(RA)

?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RAS)

?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 ?转化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T)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

MDS 分型标准

急性白血病

ALL 的实验室诊断(重点) AML 的实验室诊断(重点)

AL 的分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FAB 分型

ALL 分型 L1(小细胞型) L2(大细胞型) L3(Burkitt 型)细胞大小 小细胞为主占4/5, 大细胞为主,占4/5, 大细胞为主,(12um 为界)

<12um >12um 大小较一致 核型 规则一致, 不规则,尚不一致, 规整

偶有凹陷、折叠

核染色质 较粗、致密,结构 较疏松,结构较不一致 呈细点状

较一致,着色深厚 着色较浅 均匀着色较深

核仁 无或小,不清楚 1~多个,清楚小泡状 1~多个清楚小泡状 胞浆量 甚少 常较多 较多 胞浆嗜碱性 轻、中度 不定 深兰 胞浆空泡 无或少见 无或少见 多见,明显蜂窝状穿凿样,

核浆均见空泡

核/浆N/C 高N/C 低N/C 低N/C (以胞浆占细胞面积的20%为界)

有丝分裂 少见 少见 易见(约5%)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

原始粒细胞≥90%(NEC );早幼粒细胞很少;中幼粒以下阶段少见或罕见。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

M2a :原始粒细胞30%~89%(NEC ),单核细胞<20%,早幼粒以下阶段>10%。

M2b :骨髓中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有明显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此类细胞常>30%。

若RAEB 幼粒细胞出现Auer 小体,应归入RAEB-T 。

备注

环形铁粒幼 幼粒细胞有 PBC 中单核 >15% Auer 小体 >1000/mm 3

其他特点 <5% <5% 5-20% 20-30% 5-20%

BM 原始细胞 <1% <1% <5% ≥5% <5%5%

PBC 原始细胞 RA RAS RAEB RAEB-T CMML 分型

●急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骨髓中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NEC)。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颗粒。

M3a(粗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粗大,密集甚至融合。

M3b(细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

●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M4)按粒系和单核系形态不同,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M4a:原始、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幼稚单核细胞≥20%(NEC)。

M4b: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早幼粒细胞>20%(NEC)。

M4c:原始细胞同时具有粒系、单核细胞系双重形态特征>30%(NEC)。

●M4Eo:除具有M4特点外,还有胞浆内含有粗大而圆的嗜酸性颗粒和着色较深的嗜碱性颗粒的粒细胞占5%~30%(NEC)。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

M5a(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始单核细胞(NEC)≥80%。

M5b(部分分化型):骨髓中原始、幼稚单核细胞>30%,原始单核细胞<80%。

●红白血病(M6)

骨髓中红细胞系>50%,且有形态学异常。

1.非红系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30%。

2.血片中原始细胞>5%,骨髓中原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20%。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

外周血中有原巨核(小巨核)细胞;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原巨核细胞有电镜或单克隆抗体证实。

(三)慢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CML)

血象:

?Hb及RBC逐渐减少,常见有核 RBC;

?WBC显著增高,可见各阶段粒细胞,以中性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为主,B、E多增多;

?PLT早期增多或正常,晚期减少;

?NAP明显减低或缺如。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

作业:

第三节贫血的实验检查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和同地区的参考范围的低限。

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

成年男性<120g/L,成年女性<110g/L,一般可认为贫血。

小结

贫血的实验室检测程序和诊断

●判断有无贫血或贫血程度:Hb,RBC,Hct,Ret

●形态学分类:

MCV, MCH, MCHC, RDW

RBC形态

是否伴有其他血细胞减少

●生化检验 (SI, TIBC, folic acid, vitamin B12)

交叉配血试验

●同型血之间进行交叉配血;

●异型血之间进行交叉配血;

●大量输血时,同时输注多名供者血液,供者之间也要进行交叉配血。

作业:

第四章血栓与止血检查

血管壁的结构

内膜层:内皮细胞、基底膜

中膜层:平滑肌、弹力纤维、胶原

外膜层:结缔组织

血小板的止血机制

nPlatelet adhesion reaction: platelet glycoprotein Ⅰb-Ⅸ-Ⅴ经vWF介导黏附于暴露的血管内皮。

nPlatelet aggregation reaction: glycoprotein Ⅱb/Ⅲa 经fibrinogen 的介导发生聚集。

以上为第一相聚集,呈可逆反应

n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release reaction:ADP, ATP, 5-HT,AP(antiplasmin), PF4, β-thromboglobulin(β-血小板球蛋白)等,加速血小板聚集反应,形成不可逆的第二相聚集反应。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临床意义: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延长见于:

?Ⅷ、Ⅸ、Ⅺ明显减少,如血友病甲、血友病乙和Ⅺ因子缺乏症;

?严重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Ⅴ、Ⅹ缺乏(均属共同途径所需凝血因子);

?严重的肝病(不能满足正常机体所需凝血因子的供给);

?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类药物治疗或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

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血栓性疾病等。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R ISI,参考值1.0±0.1。临床意义:

PT延长:见于

?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

凝剂、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

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DIC高凝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等。

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TT)

临床意义:延长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有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定义:是一种发生在许多严重疾病基础上或某些特殊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激活人体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血栓-出血综合症。(早期为高凝状态,后期为低凝出血状态)

溶栓疗法是指应用溶栓药物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从而使血管再通,恢复血循环的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些溶栓药物应用过量便会造成出血;用药不足达不到预期疗效。因此,在药物应用过程中,必须进行实验室指标监测。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活性增强,抗凝活性减弱是血栓性疾病发病的重要基础

第六章心肝肾的临床化学实验诊断第三节尿及肾功能检查本章重点

一,24小时尿量

1、参考值:成年人:1000~2000ml/24h。

2、临床意义:

多尿:是指成人24h尿量经常超过3L饮水多、尿崩症、DM等

少尿:是指24h尿量成人<400m1或低于17m1/h;

无尿:是指低于100ml/24h 。

(1)肾前性:休克、创伤、严重脱水等。

(2)肾性:肾实质性病变。

(3)肾后性:结石,肿瘤压迫等导致尿路梗阻。

二,尿液外观:正常人的尿液多呈淡黄色或深黄色,清晰透明。

1.血尿:镜下血尿:>3个/HP;肉眼血尿:>1ml/L

血尿的原因见于:肾炎、肾结核、肾肿瘤、肾或泌尿道结石、肾盂肾炎等。

血尿来源:尿红细胞形态检查

3.胆红素尿和尿胆原尿

原理:正常人尿中无胆红素,如出现则尿呈深红色。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腔后,构成肠肝循环,小部分尿胆原由肾脏排出。

临床意义:

1、肝细胞性和梗阻性黄疸尿胆红素升高;

2、溶血性黄疸尿胆原强阳性,梗阻性黄疸阴性;

3、联合检测可以鉴别黄疸类型。

黄疸时尿胆红素与尿胆原的变化

4.脓尿和菌尿

原理:尿内含有大量脓细胞或细菌等炎性渗出物时,排出的新鲜尿即可浑浊。菌尿呈云雾状,静置后不下沉。脓尿放置后可有白色云絮状沉淀。WBC>5个/HP

临床意义:常见于泌尿系统化脓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三,尿液气味新鲜尿液出现异常气味的原因

四,尿液酸碱度 正常新鲜尿液常为弱酸性。其酸碱度主要受肾小管分泌H +

、NH 3和铵盐的形成、HCO 3-

的重吸收等因素影响。

1、参考值:新鲜尿一般为6.0-6.5。

2、临床意义

(1)尿pH 减低:在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热、痛风、糖尿病时常有酸性尿。 (2)尿pH 增高:碱中毒、严重呕吐、尿路感染、肾小管性酸中毒。

五,尿液比重(SG)是指在4℃时同体积尿液与纯水的重量之比。又称尿比密。 1、 原理:尿比重受可溶性物质的数量、质量及尿量的影响。成人1.015-1.025

2、临床意义

(1)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高热、脱水。糖尿病因尿内含有大量葡萄糖,其尿量多而比重高,可高达1.040以上。

(2)减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崩症等。 SG 持续在1.010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尿蛋白检测:正常的肾功能其每天的蛋白排出量应小于100mg ,绝大部分是低分子量且主要

带正电荷的蛋白。

蛋白尿:>120mg/24h 。 临床意义: 1、生理性蛋白尿: 2、体位性蛋白尿: 3、病理性蛋白尿: (1) 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及电荷屏障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 (2) 肾小管性蛋白尿

++++ 梗阻性黄疸 + ++ 肝细胞性黄疸 ++++ - 溶血性黄疸 -/弱+

- 正常 尿胆原 尿胆红素 黄疸类型 尿液气味 原因

氨味 慢性膀胱炎及慢性尿潴留

苹果样气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腐臭味 泌尿系感染或晚期膀胱癌 大蒜臭味 有机磷中毒

鼠臭味 苯丙酮尿症

因近端肾小管病变,影响对原尿中蛋白吸收为主要原因的蛋白尿。 (3)混合性蛋白尿

当肾小球、肾小管功能同时损害影响整个肾单位,可导致混合性蛋白尿。这些尿中含有高分子蛋白如IgG 、中分子量如白蛋白、 转铁蛋白。同时也有低分子量蛋白如a 1微球蛋白和b 2微球蛋白。

(4)组织性和溢出性蛋白尿

1、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

2、从肾小球滤过的低分子量的血浆蛋白增多.由于合成增多(如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中的免疫球蛋白轻链)或释放(如肌溶解,溶血)超出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引起了溢出性蛋白尿。

此现象不一定反映肾疾病,因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正常时也可存在。 普通的溢出性蛋白尿的类型本周氏蛋白尿:单克隆轻链的排出 血红蛋白尿:在急性溶血性综合征中出现

肌红蛋白尿:可能会发生在横纹肌溶解中如:多发损伤,癫痫发作,心肌梗塞后。 溶菌酶尿:与何杰金病,髓细胞和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变性,结节病有关。 b 2微球蛋白:由大量的淋巴细胞增生活跃导致

尿沉渣检查

是对尿液离心沉淀物中有形成份的鉴定。

尿中细胞

尿管型(cast )

尿道炎 女性尿道 复层扁平上皮 肾盂肾炎、膀胱炎 肾盂、膀胱等 移行上皮 肾小管病变 来自肾细胞 肾小管上皮 泌尿系统感染

> 5个/HP 白细胞 肾炎、结石、肿瘤等

>3个/HP 红细胞 临床意义 特性 细胞

血肌酐(cr )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

principle :血中肌酐由内生性和外源性组成,主要由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不吸收或排泌极

少。当外源肌酐稳定时,肾小球滤过率降至临界点时,血肌酐明显上升。

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浆中内生肌酐全部排出去,即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临床意义

1、Cr 不能作为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当GFR 下降至50%时才明显升高. 而Ccr 可较早反映肾损害。

2、 肾功能损害程度分期:肾衰代偿期:51-70ml/min ;肾衰失代偿期:50-30ml/min 肾衰期:29-10ml/min ;尿毒症期:<10ml/min

3、指导治疗:Ccr 小于40ml/min ,应限制蛋白饮食,小于30ml/min,氢氯噻嗪等治疗常无效。

血尿酸测定(UA )临床意义:

1、升高: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痛风等。

2、降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损害、肝坏死等。

尿渗量(渗透压)测定(Uosm )临床意义 1、判断远端肾小管稀释-浓缩功能 2、检测肾性、肾前性少尿

急性少尿实验诊断指标

尿渗量(mOsm/KgH2O) 尿比重

肾前性 >500 >1.016 肾 性 <350 <1.014

acid load test 、base load test 肾小管酸中毒 Urine osmolality, urine gravity etc 远端肾单位功能 β2-M 、α1-M 等 近端肾小管功能 CystatinC 、proteinogram 、Ccr 、Cr 、BUN 、 肾小球滤过功能 尿蛋白谱,尿酶等 已确诊的DM 、高血压、SLE 尿液自动化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 常规检查、体检 临床检查

功能定位

只受溶质的离子数影响,较实际地反应肾浓缩和稀释功能。尿酮体检测酮体: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

血清尿素(Urea)(blood urea )

临床意义:不能作为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当肾单位损害50%-70%时才升高.

第十章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检查

本章重点

?掌握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的临床意义;

?掌握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

?熟悉精液一般性状检查和显微镜检查及临床意义

?熟悉前列腺液一般性状检查和显微镜检查的临床意义;

?熟悉阴道分泌物检测;

?掌握粪便性状检查、显微镜检查及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1、颜色

正常颜色:无色,水样清晰透明;

红色:脑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穿刺损伤出血;

黄色:脑及蛛网膜下腔陈旧性出血、蛛网膜下腔梗阻、重症黄疸;

乳白色:化脓性脑膜炎。

微绿色:绿脓杆菌引起的脑膜炎。

其他: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2、透明度

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24h无凝结;

化脓性脑膜炎:乳白色混浊;

结核性脑膜炎:毛玻璃样。

1、蛋白质测定

脑脊液中蛋白不到血浆的1%,主要为白蛋白;

参考值:定性阴性;定量200-400mg/L;

升高的临床意义:

Ⅰ.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①化脓性脑膜炎—Pr明显增高

结核性脑膜炎—Pr中度增高

病毒性脑膜炎—Pr轻度增高

②出血性脑病: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Ⅱ.脑脊液循环障碍:脑部肿瘤或蛛网膜下腔梗阻

2、葡萄糖测定

占血糖60%

受血糖浓度、血脑屏障通透性、CSF中葡萄糖酵解程度影响

降低的临床意义

Ⅰ.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化脑早期最明显 Ⅱ.颅内肿瘤:癌细胞可以分解Glu 。 Ⅲ.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糖

3、氯化物检查 维持胶体渗透压 受血氯含量、血脑屏障通透性、CSF 蛋白影响 参考值:120-130mmol/L

减低的临床意义:SF 中蛋白增高时—化脓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

其他非中枢系统疾病—大量呕吐、腹泻等。

4、酶学检查 正常脑脊液各种酶活性远低于血清; LDH 增高—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CK 增高 蛛网膜下腔出血

化脓性脑膜炎明显增高 结核性脑膜炎次之 病毒性脑膜炎轻度增高 ADA 增高—结核性脑膜炎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化脓性脑膜炎—细胞明显增高,N 为主;

结核性脑膜炎—细胞中度增高,L 为主,早期N 为主; 病毒性脑膜炎—细胞轻度增高,分类L 细胞为主;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RBC 增高;WBC 增高,L 为主;

§神经系统肿瘤: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加,分类以L 为主。

颜色与性状

稀汁样便,粘液脓血便,柏油样便,鲜血便,米泔样便,白陶土样便

寄生虫检查 二.显微镜检查

1、食物残渣

淀粉颗粒—胰腺功能不全 脂肪—急、慢性胰腺炎、儿童腹泻等;

2、细胞:

红细胞—菌痢、溃疡性结肠炎、下消化道肿瘤、息肉等;

白细胞—菌痢、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上皮细胞—肠道炎症;

巨噬细胞—急性菌痢、溃疡性结肠炎; 3、寄生虫

4、细菌:干重的1/3。球菌:杆菌大约1:10。

L ↑ 正常 正常或↑ ↑ 病毒性脑膜炎 N 、L 、浆细胞共存 ↑↑

↓ ↓

↓ ↓ ↑↑ 结核性脑膜炎 N ↑↑↑ ↓ ↓ ↓ ↓ ↓ ↓ ↑↑↑ 化脓性脑膜炎 分类

细胞计数 氯化物 葡萄糖

蛋白 疾病

5、结晶

三、潜血试验

定义:隐血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均不能证实的出血。

临床意义:

对消化道出血鉴别诊断:

1. 消化性溃疡呈间歇性阳性消化道恶性肿瘤呈持续性阳性

2. 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选指标

一,一般性状检查

量:参考值:2~6ml;小于1.5ml或大于8ml不易受精

外观:正常呈灰白色,自行液化后为半透明乳白色。

血性:前列腺炎或精囊炎、结核、肿瘤

黄色或棕色脓样:前列腺炎、精囊炎。

粘稠度和液化:正常胶胨状,30-60min液化;

不液化:抑制精子活动造成男性不育;

粘稠度降低:输精管缺陷、先天性精囊缺如。

PH:参考值:7.2-8.0(平均7.8)

大于8.0 —前列腺、精囊腺、尿道球腺、附睾急性炎症

小于7.0 —输精管阻塞、先天性精囊缺如、附睾慢性炎症

二,显微镜检查

涂片检查

精子活力检查

精子活动率=

精子活动力

d,0级—不活动、死精子

c,Ⅰ级—活动一般,运动常无方向

b,Ⅱ级—活动较好、中速运动、但波形运动较多

a,Ⅲ级—活动较好、呈直线活泼运动

参考值:活动率—大于70%

活动力—正常为a级,排出精液1小时内a级精子≥60%

临床意义

精子活动率低于50%为活力低下

c级和d级精子占40%以上为活动力降低;

精子密度检测

参考值:﹙50-100﹚×109/L;<20×109/L为少精,见于以下疾病:

精索静脉曲张;金属和放射线损害;睾丸疾病;输精管阻塞、精囊缺如;使用抗癌药

精子形态观察参考值:异常精子总数<20%

临床意义:精索静脉曲张,生殖系统感染,放射线损伤,先天性睾丸疾病

其他细胞观察

1WBC≤5个/HP 增高—生殖系统感染;

2RBC偶见

增多—睾丸肿瘤、前列腺癌、生殖系统结核;前列腺上皮细胞:见于前列腺增生症;肿瘤细胞:生殖系统肿瘤。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量:数滴至2ml。

2颜色和粘稠度: a稀薄乳白色 b黄色或淡红色—前列腺炎

c红色—前列腺结核、前列腺癌、前列腺炎、精囊炎二,显微镜检查

1卵磷脂小体—均匀分布满视野;减少或分布不均—前列腺炎

2WBC<10个/HP;增多—前列腺炎

3RBC偶见; RBC >5个/HP—前列腺结核、前列腺肿瘤等4肿瘤细胞—前列腺癌

5细菌学检查

一般形状检查

外观—无色稀薄、无特殊气味;脓性白带—滴虫性阴道炎、慢性宫颈炎;

豆腐渣样白带—真菌性阴道炎;血性白带—宫颈癌、子宫内膜癌;

大量无色透明粘稠白带—应用雌激素或卵巢颗粒细胞瘤

pH 参考值—4~4.5 增高临床意义:各种阴道炎,幼女及绝经期妇女。

阴道清洁度检测

清洁度杆菌球菌上皮细胞白细胞或脓细胞Ⅰ多—满视野 0—5个/HP

Ⅱ少少?视野 5—15个/HP

Ⅲ少多少 15—30个/HP

Ⅳ—大量—>30个/HP

临床意义—Ⅲ-Ⅳ度为异常,多见于阴道炎和雌激素水平降低时。

病原学检测

滴虫霉菌阴道加德纳菌

脱落细胞学检测查

恶性肿瘤(宫颈癌)

了解雌激素水平(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

第三节糖代谢紊乱的检查

重点讲解葡萄糖测定,糖耐量实验,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测定在糖尿病诊断中的选择和应用

小结1.糖尿病诊断标准

2.空腹血糖≥7.0 mmol/L(126 mg/dl);

OGTT,2h ≥ 11.1 mmol/L(200 mg/dl);

随机血糖≥11.1 mmol/L(200 mg/dl) +糖尿病症状;

糖尿病治疗的指导和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的指标

胰岛素insulin C肽c-peptide糖尿病病情监测的指标

Plasma glucose血糖

HbA1c

Fructosamine果糖胺

课后作业1.查阅临床教材了解糖尿病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有哪些,分别有什么意义?

一、血糖blood glucose

血糖测定对糖代谢紊乱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测定方法:葡萄糖氧化酶法,已糖激酶法

1.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

2.随机血糖(casual plasma glucose)

3.餐后2小时血糖(2 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hrPPG)

参考范围:空腹血糖 (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3.9 ~ 6.1 mmol/L

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耐糖现象糖耐量减低参考范围:

①空腹 3.9 ~ 6.1 mmol/L

②30分钟 ~ 1 小时,血糖达高峰( 7.8 ~ 9.0 mmol/L),峰值< 11.1 mmol/L

③2小时<7.8mmol/L

④3 小时,血糖恢复至空腹水平

⑤尿糖均为阴性

DM 空腹血糖≥7.0mmol/L(110mg/dl)

-2h 血糖≥11.1mmol/L(200mg/dl)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糖耐量减退

-2h PG (血糖)7.8~11.1mmol/L(140-200 mg/dl)

血浆FPG(空腹血糖)<7.0mmol/L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 空腹血糖损害

血浆FPG (空腹血糖)6.1~7.0mmol/L(110-126 mg/dl)

2h PG(血糖)<7.8mmol/L

7.0 mmol/L(126 mg/dl);

OGTT,2h ≥ 11.1 mmol/L(200 mg/dl);

随机血糖≥11.1 mmol/L(200 mg/dl) +糖尿病症状;

任何一种出现阳性结果,必须随后用三种方法中任意一种进行复查才能确诊。

临床意义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糖尿病、糖耐量异常(IGT)、空腹血糖损害、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及其它高血糖的诊断标准

测得值

空腹≥ 7.0 < 7.0 6.1 ~ 7.0

服糖2 小时≥11.1 7.8 ~ 11.1 <7.8

DM 糖耐量减低IGT 空腹血糖损害IFG

糖代谢异常的诊断

(空腹血糖和OGTT2h血糖两个标准)图

三胰岛素(insulin)测定胰岛β细胞分泌,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

临床意义:(1)正常:健康人;某些2型糖尿病;肝源性低血糖

(2)升高:胰岛β细胞瘤;2型糖尿病

(3)降低:见于1型糖尿病

四、血清C肽(C-peptide)检测反映β细胞功能,来指导胰岛素用量的调整。五、糖化蛋白glycated protein1.糖化血红蛋白glycohemoglobin,GHb 2.果糖胺fructosamine

糖化血红蛋白(glycohemoglobin,GHb)

糖化血红蛋白组成 HbA1:HbA1a HbA1b HbA1c:70 ~ 80 %的HbA1

参考范围: HbA1c:4~6%

1~2个月(6~8周)的GLU水平

临床意义①糖尿病病情监控的长期观察指标。

糖尿病控制良好者, 2~3 个月测 1 次;

糖尿病控制欠佳者, 1~2 个月测 1 次;

妊娠期糖尿病,每月测 1 次;

②鉴别高血糖:

糖尿病: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升高;

应激性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正常。

反映采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注意:

当白蛋白浓度明显变化时,果糖胺结果不可靠。

HbA1c 、果糖胺不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是糖尿病病情监测的指标

肝脏疾病的临床生化检查

肝脏疾病的生化指标的选择与应用(小结)

常用指标

血清蛋白质酶学:转氨酶、ALP和GGT、CHE胆红素总胆汁酸

常见组合:

转氨酶(ALT、AST)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白蛋白或CHE,代表肝脏合成功能;

GGT、ALP,判断肿瘤有无、胆道畅通情况;胆红素,代表肝脏排泄功能

?健康体格检查:ALT,蛋白定量

?肝病:ALT、AST、ALP、GGT、SPE、A/G

?黄疸鉴别:TB、CB、尿中尿胆原与胆红素、ALP、GGT

?原发性肝癌:一般肝功能外,加查AFP、ALP、GGT

?疗效、病情判断:针对相应疾病的项目,观察指标变化

小结:临床酶学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肝胆系统疾病

?心肌梗死

?胰腺炎

?前列腺癌

肝功能检查复习思考题?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测定有何临床意义?

?血氨升高有何临床意义?

?血清蛋白电泳检查有何临床意义??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有何临床意义?

?尿胆红素及尿胆原测定阳性及阴性有何意义? ?血清转氨酶ALT、AST测定有何临床意义?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 1.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 理,称之为危急值。 2.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3.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4.参考值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5.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检测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国内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 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90g/L: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 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溶血性贫血 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RBC 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RBC 骨髓纤维化 棘形RBC 棘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RBC 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红细胞内的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的遗迹。常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c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Hct作为治疗参考。 另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ct常可达60%以上。Hct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客观题)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 选择题: 1下列临床常用标本中,不正确的是: A. 血常规实验中,最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 K2O B. 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的测定。 C. 对于尿液一般常规检查,可用随机尿标本。 D. 采集脑脊液标本时,常采用第一管作细胞计数。 2 ?下列关于临床检验标本描述中,错误的是: A. 血常规检查的标本一般用EDTA-Na抗凝的标本。 B. 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可留取随机尿标本。 C. PT、APTT试验需采用枸橼酸盐抗凝。 D. 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X的测定。 3 ?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以下检验结果哪一项是错误的: A. WBC总数升高 B. 外周血中出现晚幼粒细胞 C. 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 D. 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 4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 在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外周血中常易出现晚幼粒细胞。 B. 在病毒性感染中,常可见淋巴细胞分类增多。 C. 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D. 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在红细胞分布直方图上可出现“双峰”改变。5?关于非选择性蛋白尿,下述描述中错误的是: A. 非选择性蛋白尿常出现于较严重肾小球病变中。 B. 中分子量白蛋白与小分子量B 2 —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C. 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甚至IgM也大量滤出。 D. 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有效,因此预示预后良好。 6 ?关于正常骨髓象的描述,下列中错误的是: A. 骨髓增生活跃 B. 粒红比值约为5—7: 1 C. 粒系中杆状核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在粒细胞系中所占的比例为最高 D. 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7.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依K因子)包括有: A. F n、W、/、X B. F n、%、/、X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成人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为多少g/L A.100 ?140 B.140 ?170 C.120 ?160 D.110~150 E.170~200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增高的心脏病是 A. 高血压性心脏病 B.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 冠心病 D. 贫血性心脏病 E. 风湿性心脏病 3.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A. 上消化道出血 B. 缺铁性贫血 C. 溶血性贫 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E. 白血病 4.下列正常值中错误的是 A. 网织红细胞0.005 ?0.015 B. 白细胞计数 (4.0~10.0)X109 C. 嗜酸性粒细胞0.5%~5% D. 嗜中性粒细胞 20%~40% E.血小板数(100?300) X 109 5.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量为: A. > 90g/L B. 90g/L ?60g/L C.60g/L ?30g/L D. v 60g / L E. v 30g/L 6. 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 缺铁性贫血 B. 溶血性贫血 C. 急性失血性贫血 D. 巨幼细胞性贫血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7. 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 急性溶血 B. 急性中毒 C. 急性感染 D. 大面积烧伤 E. 恶性肿瘤 8. 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 A.尿毒症 B.急性中毒 C.化脓性感染 D.伤寒 E.急性 心肌梗死 9.有关白细胞计数,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10X 109/L 为白细胞增多 B.v 4X 109/L 为白细胞减少 C. 化脓性感染,白细胞增多 D. 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白细胞可减少 E. 白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增多常一致10.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 A.血小板减少 B.血红蛋白减少 C.白细胞升高 D.白细胞减少 E. 血小板减少增高 1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A. 急性出血 B. 急性感染 C. 过敏性疾病 D. 肺结核 E. 伤寒1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A.化脓性感染 B.寄生虫病 C.病毒性感染 D.皮肤病 E.过敏性疾病 13.下列除哪种情况外,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急性大失血 C. 放射病 D. 脾功能亢进 E.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4.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A. 上消化道出血 B. 肺出血 C. 脑出血 D. 血小板减少 E.红细胞减少 15.凝血埋单缩短见于: A.血友病 B.严重肝病 C.无纤维蛋白血症 D.DIC E.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 16. 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最常见于: A. 巨幼细胞性贫血 B. 未治疗的缺铁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 淋巴瘤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17. 通常作为判断贫血治疗效果和治疗性试验的指标是: A.RBC B.Hb C.Ret D.Hct E.ESR 18. MCH 是指: A.平均红细胞体积 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C.红细 胞压积 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E.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19. 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指标为: A.MCV B.MPV C.RDW D.HCT E.ESR 20. 下列哪种成分增高可导致血沉增快: A.白细胞 B.白蛋白 C.球蛋白 D.网织红细胞 E.血小板 21. 某患者血液检查结果为:MCV76fl ,MCH24pg,MCHC290g儿应属于: A. 大细胞性贫血 B. 正常细胞性贫血 C.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 正常人 22. 镜下血尿是指尿中红细胞数: A. > 2 个/HP B. > 3 个/HP C. > 4 个/HP D. > 5 个/HP E. > 7 个/HP 23. 正常尿液中偶见: A.透明管型 B.脂肪管型 C.颗粒管型 D.白细胞管 型 E. 腊样管型 24. 正常人尿比重为 A.1.010 B.1.015 ? 1.025 C.1.020 D.1.015 E.1.025 ?1.035 25. 少尿是指24 小时尿量小于 A.100ml B.400ml C.600ml D.800ml E.1000ml 26.下列哪项是肾性少尿的原因: A.肾动脉血栓形成 B.休克 C.急性肾炎 D.重度失 水 E. 前列腺肥大 27. 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多于: A.1000ml B.1500ml C.2000ml D.2500ml E.3000ml 28. 酱油色尿易见于 A.血友病 B.膀胱炎 C.肾盂肾炎 D.蚕豆病 E.缺铁性贫血 29. 病人尿中出现哪种管型,首先考虑急性肾盂肾炎 A.白细胞管型 B.蜡样管型 C.脂肪管型 D.上皮细胞 管型 E. 红细胞管型 30.. 振荡尿液后,尿液泡沫呈黄色见于 A.药物影响 B.食用胡萝卜影响 C.尿中有血红 蛋白

实验诊断学 总结笔记

一、实验诊断学概论及质控 (一)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 1.分析前质量控制 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实验室收到标本这一阶段,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及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分析前过程大部分由医生、护士、护理人员在实验室以外完成。 (1)实验的准确性受下列因素干扰/影响: ①标本因素:全血、血浆、血清、体液等。 ②生理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运动、服用药物、应激状态等。 i.昼夜周期变化举例: 清晨:皮质醇↑、ACTH↑、血清铁↑、胆红素↑ 入睡时:生长激素高峰,皮质醇最低 午夜:蛋白质最低 垂体激素:多在入睡1~2小时开始升高,在睡眠的中段达高峰 ii.月周期变化 性激素:女性按月经周期而变化 胆固醇:月经前高,排卵时最低 纤维蛋白原:月经前增高 iii.长周期影响 维生素 D夏天高,冬天低 副甲状腺激素、钙有轻度的相同变化 ③运动因素 长期运动可导致: CK↑,AST↑,LDH ↑,尿酸↑(男性, 可能因排泄减少),内分泌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性激素) (停止运动后数日可恢复正常) ④饮食因素 ⑤药物因素 药物对血、尿等成分及试验结果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2.分析中质量控制 3. 分析后质量控制 (二)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价(流病学过) 1.确立金标准 2.诊断方法的对比 3.列出四格表 4.诊断性实验的评价 真实性、精确性、实用性(诊断效果、成本-效益) (三)循证实验医学的概述 二、循证实验医学(evidence 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 EBLM):是根据临床应用的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 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果,使病人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 (一)血液 1.血液常规检验 (1)红细胞参数 ①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

实验诊断学

第四篇实验诊断 实验诊断引言 [目的要求] 1.了解本课程在临床医学中的位置和特点。 2.了解本课程的发展概况和当代特点。 3.建立运用医学检验的正确观点。 4.了解教学重点和要求。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地位和特点。 2.简述实验诊断学发展史及当代特征。 3.如何正确地运用医学检验。 4.指出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 (二)实验操作部分 一、血液一般检查(一)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一般检查的内容和临床应用。 2.掌握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血液一般检查的生理基础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血液一般检查的生理基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病理性红细胞的形态、本质和临床意义。 3.简要介绍电子血红细胞计数仪的类型、原理和性能。 (二)实验教学部分 1.血红蛋白测定(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红细胞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3.示教:病理性红细胞的镜下形态。 二、血液一般检查(二) [目的要求] 1.掌握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熟悉中性粒细胞核象移动的类型和临床意义。(六年制、七年制掌握) 3.熟悉病理性白细胞的形态、产生原因和临床意义。 4.了解中性粒细胞动力学改变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中性粒细胞动力学简介。 3.中性粒细胞核象移动的类型和临床意义。 4.病理性白细胞的形态、产生原因和临床意义。 (二)实验教学部分 1.白细胞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白细胞分类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3.示教:病理性白细胞的镜下形态。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必考题

实验诊断学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答: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线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抗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增多按发病元婴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和红细胞生成素非偿性增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症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2.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 ①,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②.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③.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正常人外周血中占.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慢性贫血. 3.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答: ①.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聚集而成. ②.染色质小体:是核的残余物,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③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 膜的残余物. ④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科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何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4.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5.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 6.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寄生虫病3.皮肤病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6 某些传染病 7.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血液病3.恶性肿瘤4.其他如糖尿病, 8.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9.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 10MPV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增加多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时造血功能恢复的主要表现.减低多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标志之一.

南方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知识重点总结

简答题: 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3、渗出液、漏出液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 6、骨髓细胞发育的特点 7、尿糖、尿蛋白什么情况下出现?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 8、肾小球肾炎尿液的特点,观察到那些管型 第一章 1、分析影响前的因素 2、诊断灵敏度,特异性(联合检测意义) 第二章 1、几个参考值的范围(血常规的基本参考范围如红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血钾,血钠,GFR,血糖),以及临床意义 2、血沉加快和减慢影响因素 3、异常的红细胞形态有哪些 4、白细胞(考的多),各种情况下,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增加和减少,贫血,辐射电离,伤寒副伤寒何种细胞增加或减少 5、网织红细胞的定义,增多减少;红细胞沉降速率实验, 6、溶血性贫血几个实验的意义,渗透脆性不需要记住参考值,高铁血红蛋白症(G6PD,蚕豆病),血红蛋白电泳临床意义,combs实验用途, 7、骨髓检查的步骤,内容,方法以及正常骨髓象的形态特点。 8、粒红比值 9、POX染色临床意义,SB染色临床意义,NAP染色临床意义,类白血病的概念,ACP.AS-D NCE,α-NAE,PAS,染色的临床意义 10、最易发生DIC——M3型 11、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次侧 12、溶血贫的特点1,2(尿胆原增加)

13、白血病的各个特点/几种类型/什么样的医学方法 14、MDS熟悉 第三章血栓和止血检测 1、临床上的四项检测指标 2、内源性:APTT,延长S异常 3、外源性:PT,延长S异常 4、单纯血友病哪一项指标异常 5、凝血试验一定要做对照 6、假如APTT、PT都延长说明什么 7、凝血酶时间 8、血小板活化会伸出伪足 9、原发性纤溶、继发性纤溶区分标志,异二聚体、3P实验 10、阳性排除、阴性排除 11、肌红蛋白:心梗 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1、怎样收集尿液,应注意什么 2、病理性尿液外观;如何区别血尿、血红蛋白尿 3、管型的定义,管型包括那些,透明管型在什么条件下出现 4、正常尿液中可以见到什么? 5、蜡样管型——慢性肾炎 6、最常见的寄生虫,如黏液遍:菌痢 7、潜血、隐血 8、三管化学检查 9、渗出液与漏出液 10、脑脊液蛋白升高最明显的是什么病理状况,糖保持正常是什么病理情况? 11、脑脊液中可见的蛋白质 12、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变化表明什么

实验诊断习题及答案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 第一章概论 名词解释: 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血液学检验: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3个体化诊断: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4床边检测(POCT):床边检测是指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医学检验。 5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6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问答题: 1 实验诊断包括哪几方面? 答: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 1.实验室前包括医生对患者的分析、化验项目的选择和组合、与上级医生的商讨、医嘱的制定、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传输。 2.临床实验室以诊、防、治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学、生理学、细胞学、病理学或其他检验学的分析。并提出检查范围内的咨询性服务,包括结果解释和为进一步的检查提供咨询性服务。

3.实验室后包括系统性的审核、规范格式和解释、授权发布、结果的报告与传递和检验样品的储存。通过上述过程得到的实验室数据和信息与临床资料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实验诊断是诊断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2试述实验诊断学的内容 答:实验诊断学的内容包括如下: 1.血液学检验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造血细胞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变化的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止血功能、血栓栓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溶血的检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2.体液与排泄物检验对尿、粪和各种体液以及胃液、脑脊液、胆汁等排泄物、分泌液的常规检验。 3.生化学检验对组成机体的生理成分、代谢功能、重要脏器的生化功能、毒物分析及药物浓度监测等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包括糖、脂肪、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和衍生物的检验;血液和体液中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检验;血气和酸碱平衡的检验;临床酶学检验;激素和内分泌功能的检验;药物和毒物浓度检测等。 4.免疫学检验免疫功能检查、临床血清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等的临床免疫学检测检验。 5.病原学检验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体检查、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检查、性传播性疾病的病原体检查,细菌耐药性检查等。 有关临床遗传学检查、临床脱落细胞学检查等未包括在本篇范围内。 3 血液学检验有哪些方面? 答: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

实验诊断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考试前复习用

1、网织红细胞参考值 成人:0.005~0.015(0.5~1.5%) 新生儿:0.03 ~0.06(3~6%) 绝对值:24~84×109 / L 2、溶血性贫血 是RBC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3、血细胞的发展规律 原始→成熟 [ 胞体]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 胞浆]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蓝→浅红 颗粒:无→有,非特异性→特异性 [ 胞核]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核型: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密集→紧缩成块 核仁:有→无 核膜:不明显→明显 [ 核浆比]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4、粒红比值的定义: 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系统(成熟红细胞除外) 总和之比。 正常值:2~4 : 1 5、造血干细胞 既可产生和自己功能相同的细胞,又能产生造血祖细胞及各种不同系列的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能力 6、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

(1-10%) (0.5-1%) (<0.5%) 临床意义: 增生极度活跃:亢进 增生明显活跃:旺盛 增生活跃:基本正常 增生减低: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衰竭 7、骨髓各细胞比例: 名称比例(%) 粒细胞系统40-60 红细胞系统20 淋巴细胞系统20 单核细胞系统<4 浆细胞系统<2 巨核细胞系统7-35个/L 8、尿液比重 参考值: 成人在1.015 - 1.025间,晨尿一般大于1.020 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失水等肾血流灌注不足。 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尿崩症。若持续固定在1.010左右,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9、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

实验诊断学考试名解简答论述汇总_给力版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 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 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 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高 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 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实验诊断学综合测试卷

实验诊断学综合测试卷一及答案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08-2-28 浏览次数:1588 [大] [中] [小] 一、名词解释 1.红细胞比积:抗凝血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由此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积。 2.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以mm/h表示。 3.红细胞渗渡脆性试验:将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低渗氯化钠溶液里借以观察,判断红细胞脆性强弱的试验。主要用于诊断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4.红细胞直径曲线:用目镜测微计,分别测出染色薄血片上100个或200个红细胞直径后,把各红细胞的直径数据绘成红细胞大小分布的曲线,称为红细胞直径曲线曲线。 5.碱性点彩红细胞: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胞浆中存在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嗜碱性黑蓝色颗粒,其胞浆每具有嗜多色性色调称为碱性点彩红细胞。 6.卡博环:位于嗜多色性碱性点彩红细胞胞浆中的一种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圆形或8字形,见于铅中毒,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恶?血。 二、填空题 1.血小板具有粘附于胶原纤维及带负电荷物质表面的特性,称为() 此种功能对初期止血有重要意义。 【答案】血小板粘附功能 2.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称为() 【答案】聚集 3.血小板在各种诱聚剂作用下,将其颗粒内含物放出的反应,称为()或分泌反应。 【答案】释放反应

4.检查血小板分泌功能最常用的化验指标是()和()测定。 【答案】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 5.血小板具有使血块收缩的功能,主要由()来完成。 【答案】血栓收缩蛋白 6.凝血过程主要分为(),()和()形成三个阶段。 【答案】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纤维蛋白 7.凝血第一阶段因起动方式及激活X因子的途径不同分为()和()。 【答案】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 8.内源性凝血途径起动于(),这一过程有四个凝血因子参加,即()(),()和()后二者在血浆中以复合物形式存在。 【答案】接触活化,Ⅻ,Ⅺ,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原 9.外源性凝血途径起动于组织损伤后所释放的()。 【答案】组织因子 10.()由于参与的凝血因子多,反应步骤复杂,故需3—8 min。()由于参与的因子少,步骤简单,故反应迅速,所需时间不到10s。 【答案】内原性凝系血途径,外原性凝系血途径 11.当凝血第一阶段的各凝血因子特别是(),(),()含量严重减低(各种血友病时),每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答案】Ⅷ,Ⅸ,Ⅺ因子 12.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一旦各自激活()后,就沿着一条()而进入其后的阶段。 【答案】X因子,共同作用 13.()是血浆中最重要的一种生理性抗凝物质,占血浆中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以上。 【答案】抗凝血酶-Ⅲ 14.血液凝固后,血块再被溶解的现象称为()。这一过程是由存在血浆中的()转变为()后面完成的。

实验诊断学考核方案32:10

《实验诊断学》考核方案 一、课程描述 《实验诊断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考查课,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实验诊断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它更是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临床各门课程的基础和入门,因而也是打开临床医学的一把钥匙,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以后临床课的学习。因此,我教研室为了学生更好的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取得优异的考核成绩,特制定了科学、全面、易于操作的考核办法。 课程名称:《实验诊断学》 课程性质:必修考查课 教学时数: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0 学时。 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教研室 授课对象:12级本科麻醉学专业1-8班、口腔医学专业1班。 二、考核的目的与要求 考试是为了检测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参与程度等,分为终结性考试和形成性考试。终结性考试是对学期末学生学完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三、考核内容、方式、题型、时间 (一)考核内容:分为平时的形成性考核内容和课程结束时的理论考核内容。

1、形成性考核内容:包括实验课出勤考核、实验报告、实验考核、技术操作。 2、理论考核内容即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内容:包括概论、临床血液学检测、排泄物、分泌物、体液检验、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其它检测等方面内容。 (二)考核方式:《实验诊断学》的形成性考核采用实验课出勤抽查及实际操作的形式完成;课程结束时的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的考试形式。 (三)考核题型: 1、形成性考核题型:实验课出勤占5分,实验报告占5分,实验考核占5分、技术操作占5分。 2、终结性考核题型:课程结束考试采用理论考试、百分制的形式,题型为选择题占50分(A1型题占30分,A2型题占5分, A3-A4型题占5分,B型题占10分),概念题占10分(2分×5),填空题占5分(1分×5),简答题占24分(4分×6),论述题或病例分析题占11分(5.5分×2)。 (四)考核时间:《实验诊断学》的实践考核时间为100分钟,课程结束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四、成绩构成 《实验诊断学》的考核成绩由两部分组成。 1、形成性考核成绩:20分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成绩考核的20%,即实验课成绩占20分,由实验室负责考核。 2、终结性考核(理论考试)成绩:80分 课程结业理论考试成绩占考核成绩的80%,由教研科负责考核。 医学检验教研室 2014年8月15日

实验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20200530115923)

.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 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 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 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 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 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 血恢复。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一、单项选择题 1.成人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为多少g/L D ~140?~170?~160?~150?~200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增高的心脏病是 B A.高血压性心脏病 B.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冠心病 D.贫血性心脏病 E.风湿性心脏病 3.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D A.上消化道出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白血病 4.下列正常值中错误的是 D A.网织红细胞~ B.白细胞计数~X109 C.嗜酸性粒细胞%~5% D.嗜中性粒细胞20%~40% E.血小板数(100~300)×109 5.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量为:C A.>90g/L B.90g/L~60g/LL~30g/LD.<60g/LE.<30g/L 6.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 A.缺铁性贫血B.溶血性贫血C.急性失血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7.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C A.急性溶血 B.急性中毒 C.急性感染 D.大面积烧伤 E.恶性肿瘤 8.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 D A.尿毒症 B.急性中毒 C.化脓性感染 D.伤寒 E.急性心肌梗死 9.有关白细胞计数,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E A.>10×109/L为白细胞增多 B.<4×109/L为白细胞减少 C.化脓性感染,白细胞增多 D.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白细胞可减少 E.白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增多常一致 10.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 B A.血小板减少 B.血红蛋白减少 C.白细胞升高 D.白细胞减少 E.血小板减少增高 1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C A.急性出血 B.急性感染 C.过敏性疾病 D.肺结核 E.伤寒 1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C A.化脓性感染 B.寄生虫病 C.病毒性感染 D.皮肤病 E.过敏性疾病 13.下列除哪种情况外,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B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急性大失血 C.放射病

实验诊断学总结检验

一 血液检查 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查 【各参数参考值】 1.红细胞 (1)红细胞计数 [ RBC ](×1012 /L ):成年男性 4.0~5.5 成年女性 3.5~5.0 新生儿 6.0~ 7.0 (2)血红蛋白 [ HGB ](g/L ): 成年男性 120~160 成年女性 110~150 新生儿 170~200 (3)红细胞比容 [ HCT ]: 男性 42%~49% 女性 37%~48% (4)平均红细胞容积 [ MCV ](fL ): 80~100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 MCH ](pg ): 26~32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 MCHC ](g/L ): 310~350 (7)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 [ RDW ]: <14.9% 2.网织红细胞 (1)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 ](pg ): 成人 0.5%~1.5% 新生儿 2%~6% 3.白细胞 (1)白细胞计数 [WBC ](×109 /L ): 成人 4~10(4000~10000/μl ) 新生儿 15~20(15000~20000/μl ) 6个月~2岁 11~12(11000~12000/μl ) (2)白细胞分类计数(DC ) 白细胞种类 百分比% 绝对数(×109/L )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Nst ] 0~5 0.04~0.05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Nsg ]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 [ Eo ] 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 [Baso ] 0~1 0~0.1 淋巴细胞 [ Lym ] 20~40 0.8~4 单核细胞 [ Mo ] 3~8 0.12~0.8 4.血小板 (1)血小板计数 [ PLT ](×109 /L ): 100~300 4 3 5 6 7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1012 /L 190 170 150 130 110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g/L 8 4 12 16 20 成年人 新生儿 6个月~2岁 ×109/L 说明:黑体字为掌握内容,斜体字为了解内容,附有★为重点内容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 Company number : [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单项选择题 1 ?成人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为多少g/LD -140-170-160-150-200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增高的心脏病是B A.高血压性心脏病 B.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冠心病 D.贫血性心脏病 E.风湿性心脏病 3.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D A.上消化道出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白血病 4.下列正常值中错误的是D A.网织红细胞、 B.白细胞计数-XI09 C.喑酸性粒细胞%-5% D.嗜中性粒细胞20%~40% E.血小板数(100 ~ 300)x109 5.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呈为:C A. > 90g/L B.90g/L、60g/LL - 30g/LD. < 60g / LE. < 30g/L 6?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A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急性失血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E?再生障碍性贫血 7?中性粒细胞增多嵌常见的原因是:C A.急性溶血 B.急性中毒 C.急性感染 D.大面积烧伤 E.恶性肿瘤&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咸少:D A.尿毒症 B.急性中希 C.化脓性感染D伤寒E.急性心肌梗死9?有关白细胞计数,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E C.化脓性感染,白细胞塔多 D.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白细胞可减少 E.白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塔多常一致 10?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B 扎血小板减少B.血红蛋白减少C.白细胞升高D.白细胞减少E.血小板减少壇高 II.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C A?急性岀血B.急性感染C.过敏性疾病D.肺结核E?伤寒 1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C A?化脓性感染B.寄生虫病C.病毒性感染D.皮肤病E.过敏性疾病 13?下列除哪种情况外,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B A?再生障碍性贫血B.急性大失血C.放射病 D.脾功能亢进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4.岀血时间延长见于:D A.上消化道出血 B.肺出血 C.脑出血 D.血小板减少 E.红细胞减少 15.凝血埋单缩短见于:D A?血友病B.严重肝病C.无纤维蛋白血症 E.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 16?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最常见于:C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未治疗的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淋巴瘤 E.再生障碍性贫血 17?通常作为判断贫血治疗效果和治疗性试验的指标是:C 是指:B A.平均红细胞体积 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呈C?红细胞压积 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E.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A.> 10X109/L为白细胞增多 B.<4xl09/L为白细胞减少 19?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指标为:C

实验诊断学概论

实验诊断学概论 一、实验诊断学及其进展 (一)基本概念 实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laboratry science)在国内习惯称为医学检验学。它是一门包括多专业的边缘性学科,是临床医学中在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和预防方面必不可少的实用性学科。实验诊断学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室前的合理选择实验项目,检验单申请,样本采集,样本传送;实验中对检验样本的检测分析;实验室后的结果报告,实验室数据分析等。 医学检验学至少包括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学和临床基检验学五个分支学科。前四个与国外一致,而临床基础检验学则是我国根据国内传统习惯命名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所包括每位从事医学检验学专业的人员所必须首先掌握的基本功。(二)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的发展,医学检验学的内容逐渐拓宽和深化。特别是近30年来由于电子技术、计算机、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的飞速发展,使医学检验学的面貌日新月异,已从化学定性的得选试验发展一到高精度密度的定时试验;从手工操作发展到高度自动化分析;从应用常量标本,一次只能检测一个项目发展到用微量或超微量标本(数微升~十几微升)一次检测多个项目;从必须采血标本才能检测发展到有些项目经皮肤即可检测的无创性检查方法等等;使医学检验学跃进成为发展最为迅速、应用高精尖技术最为集中的学科之一。已远远超出以前辅助临床实验诊断学的范围,在疾病的预防与诊断、疗效与预后的判断、治疗药物检测、健康体检评价、遗传疾病的预测等领域,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实验诊断学的任务是将检验的结果,结合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以及影象检查/病理检查等,对病人作出正确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检验医学的任务是使用仪器、试剂、方法对标本/样品进行检测,并做好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 (三)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检验科(或实验诊断中心)的专业设置 1、临床生化检验专业:用分光光度法、电泳法、离心分离法、色谱法、电极法、火焰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等方法测定人体血液和体液中的各类代谢物、酶类、水盐血气、内分泌激素、治疗药物浓度、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等。

实验诊断学综合测试卷一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红细胞比积:抗凝血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由此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积。 2.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以mm/h表示。 3.红细胞渗渡脆性试验:将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低渗氯化钠溶液里借以观察,判断红细胞脆性强弱的试验。主要用于诊断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4.红细胞直径曲线:用目镜测微计,分别测出染色薄血片上100个或200个红细胞直径后,把各红细胞的直径数据绘成红细胞大小分布的曲线,称为红细胞直径曲线曲线。 5.碱性点彩红细胞: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胞浆中存在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嗜碱性黑蓝色颗粒,其胞浆每具有嗜多色性色调称为碱性点彩红细胞。 6.卡博环:位于嗜多色性碱性点彩红细胞胞浆中的一种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圆形或8字形,见于铅中毒,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恶?血。 二、填空题 1.血小板具有粘附于胶原纤维及带负电荷物质表面的特性,称为()此种功能对初期止血有重要意义。 【答案】血小板粘附功能 2.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称为() 【答案】聚集 3.血小板在各种诱聚剂作用下,将其颗粒内含物放出的反应,称为()或分泌反应。 【答案】释放反应 4.检查血小板分泌功能最常用的化验指标是()和()测定。 【答案】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 5.血小板具有使血块收缩的功能,主要由()来完成。 【答案】血栓收缩蛋白 6.凝血过程主要分为(),()和()形成三个阶段。 【答案】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纤维蛋白 7.凝血第一阶段因起动方式及激活X因子的途径不同分为()和()。 【答案】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 8.内源性凝血途径起动于(),这一过程有四个凝血因子参加,即()(),()和()后二者在血浆中以复合物形式存在。 【答案】接触活化,Ⅻ,Ⅺ,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原 9.外源性凝血途径起动于组织损伤后所释放的()。 【答案】组织因子 10.()由于参与的凝血因子多,反应步骤复杂,故需3-8min.()由于参与的因子少,步骤简单,故反应迅速,所需时间不到10s. 【答案】内原性凝系血途径,外原性凝系血途径 11.当凝血第一阶段的各凝血因子特别是(),(),()含量严重减低(各种血友病时),每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