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1、小苗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适当的气温

阳光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前准备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归纳小结。

(二)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

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的任务。

2、让学生猜想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

3、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4、让学生按照课文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三)指导学生探究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2、让学生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3、学生按照课文的提示进行实验。

(四)指导学生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1、提出调查的要求。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沙质土:秀气好、保水性差。

土壤黏质土:秀气差、保水性好。

壤土:秀气、保水性都较好。

3、怎样让植物长得更好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2、能联想出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能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进行假设。

4、能客观地评价本组和其他组的研究成果。

二、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对比实验及规范操作的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时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三、课前准备

植物、黑色的纸袋、豆苗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设计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对比实验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1的交流部分及活动2。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植物的小苗钻出土壤后,怎样才能让它长得更好呢?

(二)指导学生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1、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

2、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

3、提示学生和可以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4、学生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

5、学生互相交流。

(三)指导学生研究怎样才能使植物长得更好。

1、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2、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4、让学生把结论落实到实践中。

5、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3、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适当的气温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光照植物长得更好

丰富的营养

……

4、根和茎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植物器官的特点及生活环境推测出这些器官的功能。

2、能根据植物器官的特点进行分类。

3、能独立地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4、能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归纳出结论。

二、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各种各样植物的根,并探究根和茎的主要作用。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各种各样的根、各种各样的茎。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植物通常用什么来吸收营养物质的?

(二)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根。

1、让学生把植物拿到桌面上。

2、让学生把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根据植物根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4、学生互相交流。

5、归纳概括出根的共同特点。

(三)指导学生研究根的作用。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几幅图。

2、学生讨论根的作用。

3、让学生把自己的认为记录在表格中。

4、学生从自己的假设中选择1至2个,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5、学生实验探究。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学生交流研究结果。

(四)指导学生研究茎的作用。

1、让学生猜想植物的茎的作用。

2、学生汇报各自的猜想。

3、学生从自己的假设中选择1至2个,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与其它小组的同学交流研究结果。

5、归纳概括出茎的作用。

6、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部分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4、根和茎

根的作用:固定、吸收营养物质、贮藏营养物质……

茎的作用:支撑、运输营养物质……

5、动物的食物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某些动物齿和爪的特点。

3、能推断出不同种类的齿和爪对它们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4、能设法弄清一种陌生动物的食性。

二、重点难点

重点:研究不同动物需要不同的食物,并按食物给动物分类。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动物标本。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的食物一样吗?

(二)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食性。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2、图中的动物分别吃什么?

3、我们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分别吃什么?

4、指导学生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归纳小结。

(三)指导学生认识捕食帮手。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中的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让学生在课文的表格中记录三类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

4、让学生说说这些不同特点对动物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四)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1、让学生说出各类动物多在什么环境中取食。

2、根据动物的食性,推断并制订出保护动物的措施。

3、学生互相交流

(五)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研究它对不同食物的选择情况。

六、板书设计

5、动物的食物

肉食性动物:老虎、狮子……

草食性动物:马、牛、羊……

杂食性动物:猪、鸡……

6、葵花向阳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出向日葵花盘的朝向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2、能通过观或实验,归纳出向光性的现象在植物中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假设。

3、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能使用归纳的方法验证植物其他几种向性运动。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去探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拓展活动。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拓展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光对我们周围的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二)指导学生探究向日葵与阳光的关系。

1、用课件显示向日葵在阳光下所发生的变化情况。

2、让学生结合经验讨论分析向日葵与阳光的关系。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归纳小结什么是向光性。

(三)指导学生探究植物的向光性。

1、让学生提出假设。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互相交流实验方案。

4、布置学生回去要做好实验。

(四)指导学生探究植物的“定向运动”。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2、让学生说说图中的植物的根的共同特点。

3、学生互相交流。

(五)指导学生探究光对动物的影响。

1、让学生说说哪些动物喜欢光,哪些动物不喜欢光?

2、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动物和光的特性的?

3、让学生利用动物趋光性的特点,设计一个捕捉害虫的装置。

六、板书设计

6、葵花向阳

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

7、燕子南飞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头脑风暴说出人们抵抗严寒的各种办法。

2、能提出与鸟类迁徙相关的问题。

3、能对鸟类进行迁徙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4、能对搜集到的各种关于动物迁徙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妥善保存。

5、能解释动植物变化与环境的变化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动物各种迁徙方式的研究,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及生活习性方面的影响以及生物是如何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有关动物迁徙的资料片或自制的课件。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冬天的时候,人们是怎样过冬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二)指导学生认识鸟类的迁徙。

1、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燕子吗?

2、让学生展开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当地的哪些鸟有迁徙的习性。

5、学生讨论:为什么许多鸟类都具有迁徙的习性。

6、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三)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冬眠。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2、哪些动物有冬眠的习性?

3、当地有哪些动物用冬眠的办法过冬的?

(三)指导学生认识动物过冬的其他办法。

1、与夏天相比,一些动物的外部形态或生活习惯在冬天会发生哪些变化?

2、学生展开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学生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六、板书设计

7、燕子南飞

迁徙:燕子、大雁……

动物过冬的办法冬眠:蛇、青蛙……

……

8仙人掌的刺

一、教学目标

1、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植物某些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

2、能根据观察结果或查阅资料,推测出动物某种形态结构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或生活

方式相适应,并能为自己的推测说明理由。

3、能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发现比自己更好的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们知道仙人掌为什么长着这么多的刺?

(二)指导学生认识仙人掌与莲的外部形态特征。

1、仙人掌与莲分别长在什么地方?

2、让学生仔细观察仙人掌与莲,比较这两种植物在形态上的区别。

3、学生互相交流。

4、让学生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在课文的表格中。

5、让学生试分析仙人掌和莲的形态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的。

6、让学生展开讨论。

7、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8、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9、让学生选择一种旱生或水生植物,分析它在形态上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三)指导学生认识身体结构的适应性。

1、让学生把自己的右手大拇指与手掌紧贴在一起,试着做些简单的事。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让学生说说身体的其他结构是怎样适应生活需要的。

4、让学生讨论:其他动物适应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四)指导学生对狐狸进行研究。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三种狐狸头部特写的插图。

2、让学生推测它们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并用连线的方式表示出来。

3、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推测。

4、总结全文。

9、奇妙的护身术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

活动1:它们在哪里

活动目标

1.能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各种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隐藏自己的。

2.能举例说明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

3.能将搜集到的生物实例按不同的保护方式分类并记录。

4.能通过观察发现人们足如何利用动物拟态或保护色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

教学过程:

1、从学生熟知的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导入。请一名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讲座一下壁虎容易掉尾巴对壁虎有什么好处。

特殊的防护,请学生描述自己知道的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观察教材的插图,图的左侧有一只蝴蝶,旁边有猫头鹰;鹿和猫身上的花纹有保护作用,图中过于突出;左下角的蝗虫及右侧的竹节虫分别利用保护色和拟态的方式保护自己。

另外搜集一些实际效果较理想的图片给学生观察。组织学生讨论“找到了几种动物,容易发现它们吗?为什么?”论时,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倒数第二段,初步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紧接着用这些概念去判断插图中的动物哪些用保护色保护自己,哪些用拟态保护自己。继而再举出更多的例子。要求学生将列举到的动物按不同的保护方式进行分类。

活动最后,将教学内容扩展到仿生技术的运用,试着分析迷彩服的作用,学生一般不会感到太困难。在此,可要求学生课后多观察,人们还在哪些地方利用动物保护色或拟态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联系。

活动2:特殊的防护

活动目标

1.能分别举例说明动物保护自身、适应环境的特殊方式。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归纳出动物保护自身的特殊方式。

3.能通过查阅资料举例说明植物保护自身的力方式。

4.能举例说明人类怎样利用动植物分泌的毒素为人类治病。

教学过程:

1.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还有很多,图中的几种动物,指导学生分析不同保护方法的例子。

其中,左上图为臭鼬用排放臭气的力‘法保护白己;右图为海龟,用硬壳(盔甲)保护白己;

左下为响尾蛇,用声音通知其他动物危险来临并警告敌人;右下图为避役(变色龙),通过变色保护白己。组织交流分析结果时,不必一定用最科学的说法,学生能说出大致意思即可。将收集到的动物实例,按防御方式进行分类,除教材中的项目外,学生可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尽可能多地补充,每类的动物也尽可能多一些。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在线“植物的‘武器”’不仅将本活动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植些这方面的内容。

1.学生的首次“专题研究”能否成功直接影响到以后从事类似活动的研究兴趣。为确保学生的研究能有所收获,教师有必要做好周密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2.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研究案例”确信专题研究并不神秘,别人能做到的,自己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3.适当的选题是专题研究能否成功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一定要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客观条件、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进行,太难或太易的选题都无益于专题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4.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了自己的选题后,可模仿“研究案例”制订自己的研究方案,通过方案的组间交流和质疑活动逐渐明确研究的目的、基本过程、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5.“研究案例”的各环节只可借鉴,不宜照搬。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的方法和步骤,选择适宜的资料收集与呈现形式。

6.要求学生在2~3周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在学生确实需要时,为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

7.提醒学生在专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对所研究的生物及其周围的环境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到野外考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时要注意安全和卫生,将自己的去向告诉老师或家长,遇到危险及时求助,不要单独行动。要珍爱生命,不随意攀折植物,不乱捕小动物。实事求是、持之以恒地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发现。

8.学生的研究活动结束后,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活动。如果有些学生的研究不成功,可以告诉他们这非常正常,关键是经历一次真正的研究过程。

11、人对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1:我需要它们

活动目标:

1.能尽可能多地想出人类的生活与某种动植物有什么关系。

2.能通过讨论归纳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结论。

3.能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人类饮食、学习、保健、休闲、居住等与动植物的关系。

教学过程

1.本活动是一个发挥群体智慧的游戏,可说可写,重在让每个人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只能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暂时不要评价别人的想法。

2.教材中列举的5个项目可以增减,也可以根据当地人民的生活实际重新进行分类,只要能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动植物即可。

3.为了保障学生思维活动的顺畅,允许学生用拼音、简笔画表达自己的想法。

4.进行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可让各组分别展示各项目的内容。此时,可鼓励学生就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6.活动最后,可让学生谈谈参加活动后的感受。希望学生能表达出类似“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想法。

活动2:家庭调查

活动目标

1.能自己设计表格,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

2.能通过分析调查资料,发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3.能概括地描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4.能用自己的话举例说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5.愿意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并有所发现,

6.能举出在人类生活中利用仿生产品的实例。

教学过程:

1.学生生活的地区不同,每个家庭的生活状况也有很大差异。通过家庭调查活动收集上来的资料会进一步强化学生“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意识。

2.小鼠标的建议不能忽视,这既有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重家长意见。

3.本活动的组织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请学生就本活动提出自己不太清楚的地方,预想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使活动的思路更清晰,方法更明确。

4.学生完成实际的调查记录任务后,可组织学生的交流及讨论活动。活动前注意提醒学生,从杂志上剪图片时要征得杂志主人的同意。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表格对找到的物品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的数量。

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活动目标

1.能举例说明自己应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人类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环境是一个大概念,社会环境也是其中一个方面。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如何适应社会环境这一问题似乎太大了一点。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发他们谈出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真实感受,旨在联系社会发展,开拓学生思路。

2.对学生的回答要求不能太高,教材中的概念图只提示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独立填写出来。

在拓展活动中,如何适应社会环境的途径中可能涉及到:形成并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

11、人对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家:动植的诉说

活动目标

1.能说出人类的活动对某种生物的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

2.能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去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

3.能通过推理得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影。向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4.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5.能反省自己平时哪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

活动过程: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本活动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别收集不同自然环境中有关动植物生存的资料,可以利用收集到的一些视频资料(包括环境被破坏前后的)制作成课件。

2.活动开始前,可以紧密结合本课的引言,向学生出示一组被人为破坏前后对比明显的自然环境的图片或教学课件,通过强烈的视觉反差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3.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及本地的自然状况,选取3—4种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供每组学生选择。为便于组间的交流,每一种环境最好都有两个以上的小组选择。

4.根据各组的选择情况,发给相应的自然环境的介绍及头饰。在所给资料中,不必刻意避免出现那些学生尚不理解的概念,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等。

5.待各组学生都明确了本组所选自然环境中的主要动植物的生存需要,确定了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后,老师再发给各组一张人类相关活动的卡片。卡片的内容可根据教材中的图片,创设一些特定情境。

活动2:例改变一个小环境。

森林中的公民们:

我们美好的家园要遭殃了!他们人类要在这里建一个什么“大型旅游度假区”!听说要砍掉很多树,建起很多房子……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一起找他们评理去!待各组明确任务后,留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诉说的内容和扮演方式,在小组内预演后,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活动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评选最佳扮演者。

改变一个小环境

活动目标

1.能预测人为遮盖某块地时给生物造成哪些影响。

2.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3.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对实验结果的感受。

4.能提出恢复人类对动植物影响的措施。

活动过程:

1.学生在上一活动中用改换角色的方式思考人的活动是怎样影响环境的,涉及的问题总体上比较大。本活动的模拟实验将使学生就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向产生最直接的体验。

2.为了尽可能减少实验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实验应以班为单位进行。实际活动时,可采用让全班学生都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后,选派代表完成具体操作的方法。

3.由于实验延续时间比较长,实验的场地尽可能选择学校附近生活着较多动植物的自然地块,这样既便于学生的日常观察,又利于学生发现实验前后的明显变化。城市学校做此实验必须征得场地所属单位的同意。

4.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遮盖物可代表人们随意丢弃的塑料袋、泡沫块等各种废弃物,用遮盖物改变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阳光。按要求布置完成后,应鼓励学生大胆推测被盖住部分可能出现的变化。

5.认真观察、真实记录实验前后的环境变化现象是本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学校条件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设备进行纪实性的记录,如照相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如果没有这些设备,可以采用最原始的绘画、文字记述等方式。

6.实验告一段落后,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来进行交流。如果能对照片或视频资料进行分析,效果将会更好。人与环境如,给“森林环境”组的卡片I:叫·以这样写:

7、本活动还可以从讨论人的哪些日常行为会影响环境人手。当学生充分列举人类的日常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后,自然提出“这些活动真的会影响环境吗?”“如何让人相信呢?”“做实验!”多数学校的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回答。

8、在哪儿进行实验?怎样实验?面对一系列接踵而来的问题,教师最好的应对方法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启发他们尝试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

9、当学生的设计遇到困难时,可允许学生阅读教材,在教材的启发下完成自己的实验设计。

10、注意活动的开放性,尽可能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模拟实验方法。如:仅遮盖物就有大小的变化、材料的变化、遮盖时间的变化……

11、除阳光外,还可以实验哪些环境因素的变化呢?

12、不管怎样实验,都要避免将环境中的动植物“置于死地”。本活动中小鼠标的第三次发言,适用于各种类似实验。值得说明的是,教师不应满足于让学生恢复在实验中受到影响的环境。活动最后,要将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的感受推及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来,思考真正受到影响甚至已经被破坏了的环境是否还能被恢复,进而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做到保护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

12、和谐相处

活动1:家大树和道路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辩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

3.在辩论中能运用批判性思维。

4.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充足论据,

活动过程:

1.在概括了前两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命题,这是本活动的起点。2.活动提供的资料来源于网络。教材仅是将其作为两个人与自然关系的特例来供学生研究讨论。

3.“为了一棵树,花费那么多的钱值得吗?”这是辩论的主题。正式辩论前可对学生的实际观点进行初步调查,如果两种观点的支持率差不多,就让学生自动分为两方;如果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可用随机方式产生两组。

4.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多地为己方观点寻找理由。告诉学生在辩论中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防止跑题。

5.活动的记录分两步完成,首先是在准备阶段将支持己方观点的理由记录下来,然后是在辩论过程中记录支持对方观点的理由,补充己方的新理由。

6.小鼠标的话“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点明了本次辩论活动的真正意义。经过辩论,学生可能会改变最初的想法,观点越辩越明,将新的想法写下来。当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有些损失或影响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帮助学生意识到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

活动2:它们需要我们

活动目标

1.能举出两个以上人类努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2.能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活动过程:

1.有了活动1中双方辩论的基础,小鼠标的话自然地将学生的话题扩展为列举更多的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2.教材的几幅插图意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中一定不要局限于图中的内容。

3.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很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当地的人们是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的。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当地环境被人类活动破坏的情况。

2.能和其他同学共同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宣传方案法表现出来。

实施建议并想办

1.生活中随处可发现与保护环境不和谐的现象,针对这些多数人不以为然的现象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首先是对学生自己的教育和影响。因此,教师要切实掌握一些当地的环境问题,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活动前,可以让学生亲自调查搜集当地破坏环境的情况和材料。

2.教材中提供的三组资料有较强的代表性。如果学生收集资料确有困难,可以让学生直接利用这些资料进行宣传。

3.设计宣传方案时,可鼓励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宣传主题。方案的设计方式要求不要太高,也不要搞统一的模式,最好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采取生动形象的宣传方式,力求宣传效果达到最佳。

4.方案的设计只要能回答以下这几个问题即可:宣传的主题是什么?准备用什么方式去宣传?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宣传?

5.活动最后,切实使学生认识到要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努力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畅想未来城市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现在城市中的问题,设想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城市环境。

2.能根据自己的想像,设计一个有特色、环保型的小城镇。

3.在畅想活动中,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

4.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设计方案。

5.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活动过程

1.续写对未来城市畅想的散文,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不可能要求太高。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要求,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

2.在学生动手写作前,可先进行一些讨论。通过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明确可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3.设计未来的城市部分,更要放开学生手脚。学生设计出的图稿会很乱,只要能据此说明自己的想法即可。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通过评比选出优秀的散文和设计图,可以寄给当地政府或环保部门,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参与决策的意识。教材中的提示也是对此课的总结。

4.鼓励学生将自己完成的散文和设计图展示给大家,在展示过程中可发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13、冷水和热水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目标

1.能用手指感觉冷和热。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3.能体会到凭手指感觉无法知道冷热的准确程度。

4.愿意细心观察物体的冷热程度。

活动过程:

此活动以2人小组形式进行,

教学引入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中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语言描述什么是冷与热。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问:手指能准确地感知水的冷热吗?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猜想,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更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激发学生探究冷热问题的兴趣。

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先对活动的内容、方法、过程及注意事项提出具体的要求。特别要强调热水的温度不要过高,实验中先用指尖感受一下水的温度,让学生按教材要求分步进行实验,用手指分别感受冷水和热水,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手指对冷水和热水的不同感觉,从中培养学生用语言科学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

3.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试着分析其原因。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师生可能共同得出:有时用手指是不能准确地感觉到水的冷热,需要用工具进行更为科学的测量。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从资料中知道了什么,关于温度和温度计还知道什么,以此来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也可以要求学生查阅更多资料,来丰富自己对温度、温度计方面的认识,鼓励学生举出2~4个实例,说明生活和生产中温度计的应用。

活动2:测量水温的变化

活动目标

1.能按实验要求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观测记录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2.能用曲线图整理数据,并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

传递的。

3.能认真细致地观测实验结果。

4.能把自己探究的结果实事求是地与同学交流。

活动过程:

可采用小组形式,按探究的基本环节进行。

1.提出问题。教师利用图片或实物模型提出问题: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人盛热水的容器中,提示学生思考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2.猜想与预测。让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猜想。学生一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测出冷水的温度会逐渐上升,热水的温度会逐渐下降。但准确的变化结果是什么样的,学生不一定会得出。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准确。

3.实验、观察、记录。该环节分三步进行: (1)教师利用图片或实验仪器,讲解实验的方法,强调热水和冷水的量及初始温度;(2)学生分组组装实验仪器,教师提示学生往烧杯中加热水和用工具给纸板打孔时一定要注意安全;(3)引导学生观察水温的变化,并用图表记录。

4.整理信息。(1)教师讲解并演示绘制曲线图的方法,即描点和连线的方法;(2)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表绘制曲线图;(3)根据曲线图描述冷水和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结果怎样.

(4)小组讨论: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自己的科学结论。

5.交流与评价。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利用评价表对各组的实验进行评价。

14、传热比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拓展活动“瓷砖与木板”。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热传导的实验。

2.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4.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

活动过程:

此活动可采用小组形式,按探究的基本环节进行活动。

1.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将铝勺放进热水中,用手指捏住勺柄的一端,体验热传导现象。再让学生谈一谈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感受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 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总课时26课时。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本单元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本单元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 第三单元:电和磁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物质世界里能量的表现形式的范畴。电和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电能转化为磁,磁也能转化为电能,所以把它们并在一个单元里教学,便于学生建立联系,且单元里还有一课《电磁铁》,就是利用电来进行磁现象的观察与研究的。 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本单元是学生认识心跳与呼吸,认识自己的身体的一个重要单元,也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一个重要单元。 第五单元:解释与建立模型本单元内容设计主要围绕在观察中进行解释,在解释中积极思维,区分事实与解释的差异,认同并追求合理的解释展开。 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单元分析 本单元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 本单元涉及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 科学探究

1.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2,5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利‘学知识 2.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2了解古代人对昼夜变化的猜想。 2.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敢于大胆想象。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本单元内容属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这方面内容在本套科学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本单元探究活动将从观察 和研究最常见的太阳和月亮开始,这也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开始。 本单元共五课,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研究白天常见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影子 的长短变化;昼夜的交替轮回;夜晚月相的阴晴圆缺变化和因昼夜变化而引起动植 物的节律变化。 本单元从观测太阳开始,让学生亲自投入到对太阳和月亮的观测中,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太阳和月亮周而复始的运动和变化,认识到太阳的视运动模式及其与影子变化和气温之间的关系,意识到月相变化的规律,懂得掌握和利用这些自然规律,会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好处。我们更期待他们会由此感悟: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会包含着值得深入探究的科学道理,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第一单元课时分配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0生命从哪里来》(1)教案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 10. 生命从哪里来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资料。 2. 能有根据地判断哪一种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最有说服力。 3.能通过比较发现各种观点的有理之处和荒谬之处。 4.能用科学短文的形式描述自己对外星是否有人存在问题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正确看待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能将自己的短文与其他同学交流。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有效地促进科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二、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整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生命起源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究人类未解之谜的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地球上每个角落几乎都有生命的踪迹。长期以来,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然而,生命的起源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二)探究新知 教师:同学们,你们是否想过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谁能谈谈对此你有哪些想法。

1.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有代表性的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 2. 指名谈谈阅读后的想法,是否有不清楚的地方。 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 4. 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 5. 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中有着重起源的主要观点及依据填在课本45页的表格中。 6..教师:有人提出,生命来自于地球以外的星球。那么,地球以外的星球上真的有生 命存在吗? 7.让学生读一读搜集到的信息并分析哪些是有科学依据的,哪些是类似文学作品的虚构。 8.阅读课本45页中的资料,参照资料,整理自己的资料卡片。 9.学生自己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了解关于生命起源的很多问题,还等待我们去继续研究。(三)课后总结,谈收获。 (四)作业: 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呢?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一篇科学短文。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教案(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 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2、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3、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模型和学具,知道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并且知道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配课件) 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1、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 2、学生交流(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生: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铁、铝等。生:我猜想还有许多水。生:我想还有许多岩石。生:我觉得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教师适当评价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1、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到底地球内部有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一看,对吗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那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资料。 2、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地球构造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 3、过渡:查找、搜集大量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但很花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兴趣、信心、恒心是不可能取得探究成果的。今天**小组的成员就做得非常好!我们要向你们组学习。 4、讨论: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我了解了科学家已经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5、师生交流 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 2、原来地球的内部分了三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地壳。(板书) 3、介绍各部分厚度及相关知识。 4、师: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就像这个鸡蛋(出示鸡蛋)鸡蛋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的内部会不会有什么关系 5、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7、师: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个为什么,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也许就存在于你的不经意之中! 自由活动:做地球结构模型 1、师: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我们对他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好不好? 2、师: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 下面小组在讨论和交流时要围绕、解决以下问题:(课件展示) (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备课老师:彭必贤付进芝邹凤林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适当引出对比试验的方法,举例。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在这个环节中科让学生自己讲述并补充自己的好办法。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 猜测种子发芽实验的条件: 水合适的温度土壤阳光空气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 猜测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按要求制订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试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一首儿童歌曲《小种子》。 2.提问,植物的一生是从什么开始的呢?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二、设疑探究

1.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的条件是什么呢? 例如:空气、水、温度这些都是种子发芽的外部环境。还有什么呢?看一段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种子发芽还需要具备: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这些是种子发芽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 2.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让学生做出思考和猜测。我们可以设计几个种子发芽实验,探究一下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以绿豆种子为例,做几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两个组的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两个组的不同条件:水的有无 实验的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不到水,叫对照组。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1)将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编号,便于以后的比较、观察和记录。(2)每个盒内至少要三粒种子,因为一颗种子带有偶然性,科学实验要严谨。 结论:种子发芽要有一定的水分 第二个探究实验

最新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2、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 1、了解哥白尼“日心说”的贡献。 2、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4、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5、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6、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7、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8、知道月球基本情况,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9、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本单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从引导孩子们观测太阳和影子开始通过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影子变化的长短人手,进而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 第二部分:在发现了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运用这个规律制作太阳钟,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也可以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 第三部分:昼夜交替现象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古代的埃及人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都为此做出许多的探索。 第四部分:在夜晚,如果孩子们能够坚持看月亮,并给月亮记下日记,就能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而在白天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太阳的影子;在夜晚组织学生看月亮、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需要经过一整天、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五部分:第五课是综合地去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和反应。 第1课、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标杆、粉笔 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1、种子发芽实验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第一个实验 实验名称:观察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运动的关系 实验内容:教科子第2~3页。 实验目的: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实验器材:指南针、记录纸、橡皮、小棒(10厘米)、小尺、钟表、温度计。 实验过程: 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2、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3、请同学们注意:温度计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4、观察记录纸上的记录,思考以下的问题: (1)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3)温度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然后把结论写出来。 实验结论: 1、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相反。 2、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温度高,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温度低。

第二个实验 实验名称: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1~14页。 实验目的: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 实验器材:笔记本、笔。 实验过程: 1、调查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放上一些好吃的,可以吸引小动物过来(别忘记洒上石灰) 学生在调查时,必须要遵守以下几点: (1)不要伤害小动物 (2)不要随意惊动小动物 (3)要想办法留下小动物活动后的痕迹 (4)要注意收集小动物留下的东西 (5)调查结束后,恢复小动物原来的生活环境 (6)不要尝小动物留下的东西 实验小结:昼夜的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第三个实验 实验名称: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7页 实验目的:知道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小孔板,手电筒。 实验过程: 1、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上面的三幅图:车灯、森林里的阳光、傍晚里的彩霞,你怎样解释这些光的现象? 提示学生:可以从光的行进路线来考虑。 2、提问:如果有物体把光挡住,光还能照过去吗?你认为光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 3、用一只手电筒和三张小纸板做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解释。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完美版)

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3. 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 2.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3.学生讨论 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 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 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 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 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二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实验设计,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教学准备: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计划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师简要记录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二、配备实验装置 对照教材,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 让生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 三、猜测实验结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生物与环境/ 光/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运动和力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光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2、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从太阳系到无限宇宙 1、制作宇宙模型课型:时间:教学目标: 1. 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了解宇宙知识。 2. 通过多种方式,制作宇宙模型。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手制作心目中的宇宙。难点: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宇宙,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法、学法: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学生动手操作、参观、学习并质疑。 学具:橡皮泥、纸、彩笔、剪刀、胶水、牙签、细铁丝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1.学生自己收集资料。2.导入:同学们:宇宙奥妙无穷,你对宇宙了解多少呢?小组交流。 二、课堂活动: (一)、设计模型根据宇宙模型制作记录本设计出小组的宇宙模型宇宙模型制作记录本 年月日小组 一、模型名称: 二、所需材料: 三、根据自己的设计小组分工准备材料。

第二课时 一、制作模型讲解: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制作,如:剪纸、绘画、捏橡皮泥等多种方式。 说明: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有限,因此可只制作宇宙的一部分。 二、修正模型 学生对模型进行修正,达到自己最满意的效果。 三、参观交流模型小组内留一个人讲解,其余到各组参观,并提出自己 的建议。 四、质疑设计问题银行存折,如:“宇宙有多大?” 出示表格: 序号存入时间问题提取时间 1 9月3日宇宙有多大? 2 9月3日天空有多少个星座? 五、总结:你从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大胆的设想?你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让学生畅所欲言。 六、实践调查:查阅有关宇宙的更多知识,解决疑难问题,丰富自己的 知识。 2 修改模型课后反思:本课的主题是修改上一课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宇宙模型,这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而编排的,利用他们对大自然的万物充满了好奇,并有强烈的动手欲望,因此,本节课的主旨是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去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围绕问题进行再观察再思考,并实验,去寻找各种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2.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时光源。 3.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的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长方形木块、A4纸、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教室里所有的窗帘全部拉下,灯都熄灭)教师以手影游戏引入,利用投影机的灯光,教师现场做手影,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影子判断是什么小动物。让也有些会手影的学生上台来表演。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影子的形成条件,引导学生说出影子形成的条件。 二、知识构建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最首要的是要有光,那有光就要有光源。哪位同学尝试地说一说你所理解的光源。 同学1:要能自己发光的物体。 同学2: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现在我们教室的日光灯,现在熄灭了,没有发光,所以说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都很不错,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的光源。实际上就是光源就是这两个同学说的。哪个学生再来总结一下光源的概念。 同学3:能自己发光并且在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我们知道了光源的概念,你能判断下面的物体哪些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呢? 全班同学一起判断。 三、实验探究 师:将一本书放在投影机和白板(屏)之间,学生能看到影子,书本向投影机方向移动时,会发现什么? 生:影子变大。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精品文档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题目: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怎样才能省力教学目标:1.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轻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务的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知道可以利用它们提高工作效率,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3.小组合作探究,乐于和他人交流所得。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教学难点: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利用。教学准备:图钉磁铁小铁片绳子木板钉锤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欢迎同学们度假归来。过了一个年大家都精神抖擞,有些同学又长胖了不少啦。同学们都大一岁了,看看是不是也长高了、长力气啦,老师想选几个同学先来玩玩掰手腕比赛,看看谁的力气大,2、掰手腕比赛:选三至五组同学进行比赛,请大家留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玩这游戏的,(看看新一年回来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也增强了),谁赢了,为什么能赢,(同学评判)老师参与比赛:(1)先是悬腕进行比赛:请同学们观察点评。(2)找个支点进行比赛:请同学们点评。3、认识简单机械:有了支点,我们可以借力,或者说可以省力。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这不是阿基米德的狂妄之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科学原 1 / 34 精品文档 理。我们把这种借助支点省力的原理称作杠杆原理。杠杆是简单机械之一。简单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工作的,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4、

拔图钉比赛:设计方法:尽可能多地设计出省力的方法,看谁拔得快。方法:手拔磁铁吸出来用小铁片撬体验使用机械和不使用的区别(不使用机械会手痛,感觉很用力,使用机械感觉很轻松,省力。)讨论:人们还使用那些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二.新授1.简单机械的应用出示任务:我们怎样才能轻松省力的完成任务,将油桶送上台阶将桶盖打开将泥桶送上房檐将谷物磨碎分组讨论、交流(使用各种机械,也有同学会说到机械的组合使用。)小结: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都是简单机械。2.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图片(看书中插图):我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那些工具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利用了那些简单机械,小组讨论:将自己找到的简单机械与同学交流全班汇报交流3.动物的省力“工具”动物身体上的那 些器官或结构具有省力的作用,仔细观察,比比谁的发现多。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啄木鸟:杠杠、斜面蜘蛛、蚂蚁:杠杆虎:斜面课后小结:2、撬棍的学问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2.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3.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教学 2 / 34 精品文档 难点: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教学 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各种重物平衡尺天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问:要帮助阿基米德实现他的设想,我们要提供哪些最基本的条件,二.新授1、杠杆三要素。生讨论回答:支点、长棍、用力点。师:由此可见,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1.将重物抬起来师: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想办法利用绳子和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轻易的抬起来。学生实验制作,记录。汇报交流。交流小结: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认识杠杆的三个点:动力点、支点、阻力点。在自己的记录表中标明杠杆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二单元) (2008-09-02 15:47:24) 转载▼ 分类:教学心得交流 标签: 杂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已整理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准备: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 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 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 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 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 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 教后记: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计划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师简要记录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二、配备实验装置 对照教材,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 让生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 三、猜测实验结果 让学生猜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发生变化可能要多长时间,几天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即时发现变化 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后记: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第1课《建筑物中的形状》 (2) 第一单元第2课《什么形状更稳定》 (5) 第一单元第3课《谁的承受力大》 (10) 第一单元第4课《建桥梁》 (13) 第二单元第1课《认识材料》 (17) 第二单元第3课《把雨水挡住》 (20) 第三单元第1课《建房用的机械和工具》 (22) 第三单元第2课《杠杆是怎样工作的》 (25) 第三单元第3课《滑轮和轮轴》 (29) 第三单元第4课《齿轮的作用》 (32) 第三单元第5课《巧用斜面》 (35) 第三单元第7课《综合活动》 (44)

第一单元第1课《建筑物中的形状》 1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体验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2重点难点 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物体的承受力。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集中话题: 1、(教师出示各种图片)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板、球体5种形状构成的,请大家试一试,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 3、活动: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交流: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状,并尝试说一说这些形状像什么物体? 活动2【导入】二、探索和调查: 1、谈话: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改变一下形状吗?比比谁的方法多。 2、活动:学生折纸,交流各自折的形状。 3、谈话:那么我们刚才折的这些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预测一下吗? 4、学生讨论,记录好预测结果。 教师提醒:它们能放在一起比较吗?为什么?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 5、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6、学生讲述方法。 教师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呢?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8、交流各种形状的承受力。 9、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