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破坏原文风格。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词语常常要遵照原文
的风格翻译,否则要么词不达意,要么改变文意。这就要求考生 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将这些词语予以保留,做到“三个遵 照”:遵照原文的语气,遵照原文语境,遵照原文习惯。
题型二断句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古人写文章一般不断句, 读者读时要做宾语时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动 例如:大王来何操? (2)宾语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例如: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例如:一言以蔽之。 4.用“之”“是”做标志的句子,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2.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是有标志词语的,我们只要抓住
了这些标志,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文言文的这些标志主要 有: (1)对话标志: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 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纲解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考点。这
一考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二是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是指能读 通、读懂句子的主要内容,并能理解语句的深层含意或在文中 所起的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 规则来翻译文言句子,做到文从字顺,简明规范。
。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中的“尊”,“春风又绿江南岸”中 的“绿”。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 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孔子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 4.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做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不是 使动、意动用法。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意。
3.切。将文言文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使用文言
文翻译的“六字翻译法”逐一加以解释。文言文“六字翻译
法”:留、换、补、删、调、变。 (1)“留”即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 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硬要译,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
记》),将“焉”后省略的“而未至”(有能力到达却未到达)
补进去翻译才连贯。
(4)“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 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 场合的连词“而”,有些重文或互文,可以或略去,或合并译出 。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其中“因利乘便”互文,可以同
2.名词活用做状语。 一般情况下,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名词
用在动词前,最常见的是充当主语。但有些名词位于动词之前
起修饰限制作用,充当状语,与动词一起构成偏正关系。如“常 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人皆得以隶使之”中的“隶” 。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
这一考点长期以来都是高考必考的,从近年新课标地区的
高考试卷来看,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就是从选文中抽出2~3句重要 语句,要求考生翻译成现代汉语。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联系上 下文,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第二种是从选文中抽出一个重要语句,要求考生断句。
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
“使”的意思。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进行检验, 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的“肉”。
4.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地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动词 的特性。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这是名 词的意动用法。
(二)如何判别动词的活用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例如:①不能容于远近。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无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4.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例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 (余、吾、尔、自、之、 是)+动 例如: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 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受事者,而不是施事者。 1.有标志的被动句。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②(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2)用“被”表被动。 例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词类活用的判别 判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法。简而言之,就是 划分句子成分,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 分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可能是活用。
(一)如何判别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
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 为动词。如“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2)结构助词“所” 字之后的名词活用。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中的“寓”。 (3)名词后直接跟一个语气词,该名词活用。如“赵王之子孙侯 者”中的“侯”。 (4)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中的“齿”。
例如: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 “我”“你”或“他(她)”这时“相”做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 前。
例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6.“见”字含有“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
时“见”做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例如:①府吏见丁宁。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7.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①亚父南向坐。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字迹端正、清楚无误地誊写到试卷上。
误区警示 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考生往往感觉到自己翻译得非常准确,但 是却没有得分。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陈述大意。考生翻译时往往只是说出了句子的大意,没有按
照逐字直译,字字落实的要求,仅仅是根据对文章或句子的
阅读想当然地译出了语句的大意,这往往会造成失分。 2.忽视调整。需要翻译的句子往往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古汉语 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就要求考生在翻译时将 其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的句子。
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
成语就可以不译;②像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 、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2)“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汇,将单音节词换成现
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 的词等。如“蹇叔之子与师”(《崤之战》)中的“与”要译成 “参加”。 (3)“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 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使句意完整畅通。 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
如:藩篱(边防)、布衣(平民)、会猎(会战)、更衣(上厕所)、山陵崩
(死),这些词语如果照直译出,反而不顺,甚至与原意不符。这时 就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翻译,以使译文前后衔接,上下贯
通。
4.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写在草稿纸上。 5.查。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 通顺。 6.写。在逐一检查文言文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到位以后,将
和“焦土”。
(三)如何判别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所谓“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就是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 的位置上。判断形容词是否活用为名词,可以观察形容词是否
被定语修饰。如“百废具兴”中的“废”。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
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动词活用为名词。
依据前述可知,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动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 的位置上。如“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来”,“且君尝为晋 君赐矣”中的“赐”。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亡郑”,“使郑国灭亡”的意思
。动词的使动用法,有时还会省略动词后面的宾语。如“可烧 而走也”中的“走”。
译为“(秦人)趁着十分有利的形势”。
(5)“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 调整过去,使译句畅达。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此所谓
战胜于朝廷”,“于朝廷”是介词短语后置,译时移到“战胜”
之前,译为“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6)“变”指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用在上 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解决时,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用 修辞或用典的地方,如《过秦论》中的“金城千里”,可译为 “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类似这种语言现象,诸
中的“少”和“轻”。
解题指津 要确保文言文语句翻译的准确,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做到以
下6个方面:
1.读 通过阅读句子与全文,明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与上下 文的联系。联系具体语境,初步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抓住 基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