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洱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意义

普洱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意义

普洱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意义
普洱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意义

https://www.doczj.com/doc/4316063095.html,

目录

摘要 .............................................................. I I Abstract .......................................................... I I

1.普洱市的基本概况 (2)

2.普洱市的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2)

2.1 普洱市的旅游资源 (2)

2.1.1 茶文化旅游资源 (2)

2.1.2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3)

2.1.3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3)

2.2 普洱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4)

2.2.1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4)

2.2.2 旅游人才开发现状 (5)

2.2.3 基础设施开发现状 (5)

3. 普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5)

3.1 普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分析 (5)

3.2 普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分析 (7)

3.3 普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8)

4. 普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构想 (10)

4.1普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构想 (10)

4.2 普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10)

4.2.1 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 (11)

4.2.2 利用普洱茶文化作好旅游地形象识别和对外宣传 (12)

4.2.3 加强文化的保护 (12)

4.2.4 政府进行适当的政策引导,进行宏观调控 (13)

4.2.5 进一步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其中 (13)

4.2.6 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和挖掘 (14)

4.2.7 多渠道融集资金,着力改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 (14)

5. 结语 (14)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普洱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意义

摘要:中国加入WTO组织和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对开展旅游业是一个有力的条件,普洱市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一个茫然的阶段,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发展成普洱市的支柱产业。本文通过对普洱市现有旅游资源的分析、探讨,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希望以此对普洱市发展旅游带来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茶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DEVELOPMENT OF PU ER'S TOURISM RESOURCES

Abstract: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nd tourism in Yunnan Province to carry out the second star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a powerful, Pu'er City,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still in a stage at a loss, require constant efforts in order to stuff into the city's pillar industries. By tea on the city's existing tourism resources, to explore, to carry ou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hope of stuff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t city of a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ea culture culture food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1.普洱市的基本概况

普洱市位于西南边疆地区,距省会昆明550公里。国境线长486公里,有着一地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山川秀丽,风物神奇。这里居住着汉、佤、拉祜、哈尼、彝、傣、布朗、瑶、苗、傈僳等十多个民族。有人口248.03万人,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民族风情图。

普洱地处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之间,北回归线横穿其境。平均气温在10.3°C—13.2°C之间,最热月(5、6月)平均气温在17.9°C—24.6°C之间。

由于地形地貌、气候及土壤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普洱市植被类型丰富多彩,云南亚热带气候和北热带气候条件的植被类型在普洱市几乎均有分布。

普洱是云南的第一大热区,占云南热区面积的28.6%,是一块极适宜热带、亚热带动植物生长的宝地。热区经济作物面积达214万亩。小粒咖啡是普洱热区经作中的新秀,品质一流,1999年发展到12115公顷,居云南之冠,成为世界著名咖啡企业雀巢公司的生产基地。

普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拥有茶园29361公顷,年产茶1.59万吨。景谷象牙芒果、冬早甜瓜等热带优质水果进入上海等市场。

2.普洱市的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2.1 普洱市的旅游资源

2.1.1 茶文化旅游资源

所谓"普洱茶",一是泛指产区,二是专指茶类。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普洱府,普洱是府署所在地。其辖地包括今普洱市,临沧地区部份和西双版纳州全境。普洱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品聚散地,普洱茶因之得名。普洱茶的准确概念应当是:"凡用普洱府属地的原生大叶茶经特殊工艺加工制作的茶叶皆称“普洱茶”。至今,西双版纳,临沧地区某些用特殊工艺加工制作的茶叶仍称“普洱茶”。

普洱市是“普洱茶的故乡”和世界茶叶原产地,普洱茶历史源远流长,是举世闻名的“古茶树博览园”,是我国乃至世界茶树资源最重要的宝库,是世界

茶树的原生地中心地带,是“世界茶源”。在景谷发现了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现有240万亩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乔木古茶园,树龄2700余年的镇沅千家寨野生茶树王,树龄千余年的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澜沧景迈山1800多年万亩人工栽培型古茶园。

2.1.2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普洱市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普洱地区除汉族外,有13个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的服饰、节日、民居、文艺、婚恋习俗、丧葬习俗等各具特色。例如,傣族的“泼水节”、拉祜族的“葫芦节”,哈尼族的“牛屎迎亲”,彝族的“抹花脸、挂镜子、三接新娘”,佤族的“木鼓节”、“膘牛”等。有神奇的边境异国风情,普洱地区国境线长486公里,东南边界与越南、老挝接壤,西南边界与缅甸接壤,中缅,中老之间有边境贸易、通婚、互市的习惯。有以集民族文化、观赏旅游为一体的地理标志实体,游客将从时间和空间的巧妙结合当中,获得奇妙的感受。另外,颇具民族文化的景点当属茶马古道遗址,同时其还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次,具有民族文化的景点还有孟连宣抚司、娜允傣族古镇等。

2.1.3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饮食文化,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它是一种文明的标尺和民族特质的体现,从一个方位体现了本民族的创造精神和风格,标志着各个时期的文明进程和美的神韵。而饮食文化旅游,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起来,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它是以独具特色的各色食物、饮食程序、方式、规则等为旅游外在吸引物,使旅游者在参与制作、品尝各色食物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旅游活动。饮食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普洱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伴随着民族融合的漫长历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特征。如彝族火烧猪、拉祜族火灰焖鱼、傣族牛撒撇,哈尼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喜欢吃酸、辣食品,善腌酸菜。布朗族喜吃锅焖饭,尤爱好做竹筒饭。佤族喜食酸辣、味浓的食品,喜爱上山采集野菜、山薯及狩猎,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

2.2 普洱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2.2.1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普洱市的区位优势使得它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是普洱茶的故乡,居住着13个少数民族,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旅游业的发展在全省范围来说,普洱市的起步并不晚,但发展速度较慢,现仍属于云南省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地区。

茶文化旅游资源是普洱市发展旅游的主要资源,但在人们心目中普洱市的茶文化主要是以普洱茶出名,人们很少会为了看茶的种植和采摘而来普洱旅游,所以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不足,宣传力度不足。现开发的旅游景区有:中华宁洱茶文化博览苑和万亩茶园。

近年来,云南已经确立了文化立省的大战略,以民族成分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导行业已形成规模,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有着“世界茶乡,普洱茶都,中国茶城”之称的普洱也加大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投入。普洱虽然蕴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但由于受到交通、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处于不成熟阶段,独特的民风民俗还未被外界的人们所认识,普洱旅游业的发展与云南的其它地区相比相对滞后。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受到阻碍尚未形成自己特色和较为科学合理的、有强烈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旅游精品路线,民族文化旅游还停留在较低层次。这些民族文化的开发都尚未发展到深层次的挖掘本地民族旅游资源,不能充分体现普洱的民族文化旅游特色,没有发掘真正的文化内涵。

普洱的民族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但近两年来,到普洱旅游的人数明显增多,自驾车游客所占比重较大,大量自驾车及外地游客的增加,一度导致普洱各大酒店、宾馆的接待量达到饱和,普洱周边的住宿餐饮点、农家乐处处爆满。游客的增加极大地带动了普洱饮食业的发展,提高了旅游餐饮业的经济效益,为当地人民铺开了一条致富之路,也为民族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开了个好头。

近两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区政府、旅游企业及旅游机构都认识到民族饮食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对民族风味饮食资源进行了一定的开发,但开发的力度和深度还不够,对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

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民族饮食文化旅游”还没被作为一项专门的旅游产品来进行开发。

2.2.2 旅游人才开发现状

旅游业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服务的提供以及旅游市场的管理都需要不同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来承担和实施。现今旅游业在急速的发展,然而真正从事旅游行业的专业旅游人才却少之又少,是旅游业得不到很好发展的原因之一。普洱市的旅游资源开发还不足的话,那旅游人才的开发还出在一种零基点的状态。无论是在旅游景点还是接待人员,普洱市的人才开发都是不足的。

2.2.3 基础设施开发现状

普洱市的旅游业之所以不能够高速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薄弱,制约着普洱市旅游业的发展。

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9038.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3公里,占0.70%,二级公路158.8公里,占0.79%,三级公路776.5公里,占4.08%,四级公路4735.39公里,占24.87%。全市公路网密度为42公里/百平方公里。普洱的通县油路路面较好,但弯多、路窄,请务必小心,控制车速。普洱大多数砂石路路况良好,但高速开车十分危险。在普洱城镇加油很方便,基本上都可能加到93号汽油。普洱公路网上的移动、联通手机信号较好。

拥有酒店有:圣安迪大酒店(四星)、高登大酒店(四星)、金凤大酒店(三星)、财培中心(二星)、民航酒店(二星)、万达大酒店(二星)、玉都酒店(二星)、锦云酒店(二星)、龙阁酒店(二星)、南疆酒店(一星)、佳甜酒店(一星)。

拥有旅行社有:茗苑国际旅行社、普洱市旅行社、航空旅行社、交通旅行社、金凤旅行社、茶花旅行社。

3. 普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3.1 普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分析

3.1.1区位优势。

普洱,祖国西南边疆的瑰丽宝地。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山川秀丽,风物神奇。昆曼公路(昆明-曼谷)国际大通道横贯普洱市区而过。普洱成为东南亚国家

经昆曼公路进入中国的第一个城市。普洱与东南亚中南半岛国家有着地理上、民族上和文化上的亲缘关系,具有对东南亚国家开放的独特的区位优势。

中国连接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是我国腹地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陆路和水陆交通要道,唐宋时就已形成茶马通道,清代设立了海关,被列为云南三大海关重镇之一。现有汽车、飞机等现代的交通工具。普洱港是澜沧江—湄公河这条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国际航道的起港。一区连三国。普洱地区是云南地市洲中唯一的一区连三国的地区,与缅甸接壤303.49公里,与老挝相连116公里,与越南毗连67公里,国境线总长486.49公里。陆上有省级口岸----孟连和18条边境通道。澜沧江、李仙江、南卡河三条水道直通境外,是我国通往东南亚的中要通道,为著名“南方丝绸之路”分支之一。

3.1.2 茶文化优势

近30年左右,普洱茶先在香港、台湾火起来,而后普洱茶热吹回了内地。茶作为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其防病健身的功效越来越引人注目。在全世界40多个茶国家之中,亚洲国家的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五,我国更是亚洲的主要产茶区。

普洱茶更是被作为一种古董被人们收藏,加之在网络上的大力宣传,使得普洱茶成为家喻户晓的一种保健品。普洱茶作为云南特有的历史名茶,在云南茶叶中是最具备发展潜力的品牌。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誉海内外的普洱茶是云南茶叶的品牌代表,是中国茶的世界性品牌之一,发展到今天普洱茶已经成为最具魅力和广泛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的保健饮品,是云南的金字招牌。

多次国际性的茶文化研讨会,都邀请了云南省普洱市的普洱茶参加,并在国际上受到了一致好评,深受人们的喜欢。同时在国际上打开了知明度。有利于带动普洱市的国际旅游。

3.1.3 自然风景与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丰富

普洱市的自然旅游资源: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奇特的山川地貌和多样的气候类型孕育了奇丽的自然风光和多类型的自然景观。主要风景区有:梅子湖公园、翠云龙洞、勐乃仙人洞、万亩茶园等。

普洱市的人文旅游资源:景东文庙、迁糯佛寺、勐卧双佛塔(塔包树树包塔)、孟连宣抚司署、澜沧江整控渡摩崖题刻、澜沧糯福基督教堂、清代芒蚌傣

族佛塔、芒中佛寺、普洱市刀官寨清乾隆普洱抚彝府碑等。

3.1.4 政府强势主导优势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普洱市委、政府提出了要坚定不移的实施好改革开放活市,绿色经济强市、民族文化兴市战略,全力打造“绿色普洱、文化普洱”“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制定加快普洱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了旅游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加快旅游发展的思想认识,为切实推进普洱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组织保障,为加快普洱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3.1.5 社会广泛参与优势

普洱通过多年的努力,加大了旅游业向民间资本开放的力度,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开发建设,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兴办旅游,基本形成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和外资一起办旅游的格局。公众关注、关心旅游,形成了全社会发展大旅游的良好社会大环境。

3.2 普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分析

普洱的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已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发展水平还很低,在加快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大富集与发展小规模、资源高品位与经济低效益,产品单一性与需求多样性品牌国际性与市场区域性,客源结构高层次与配套服务低水平等诸多矛盾。

3.2.1 作为旅游地的知名度不高。

虽然通过普洱茶的品牌效应,普洱市在国内外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但普洱市的旅游在全国乃至全省范围内指明度都不是很高,人们心目中对普洱市的了解还仅限于是“普洱茶”的故乡和茶马古道的一个驿站。旅游者对普洱市的民族文化和饮食文化更是知之甚少,对旅游的宣传做得不足。对外宣传促销不足。由于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导致普洱的知名度不高,进而影响普洱旅游业发展较慢。

3.2.2 投入不足。

普洱市旅游产业发展缺乏大投资和长效的投入机制,旅游产业散、弱、小、差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3.2.3 基础条件差。

普洱市有丰富的茶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的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打造缺乏必要的基础条件。

3.2.4 保护意识不足。

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旅游品牌,所以对旅游资源缺乏必要的保护意识。3.2.5 认识不足。

目前,仍有人认为普洱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大的旅游景点,文化旅游产业不值得打造。

3.2.6 旅游人才储备不足。

普洱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使普洱对旅游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旅游服务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旅游需求千差万别,旅游市场瞬间万变,这对旅游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和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引进旅游人才。

3.3 普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3.3.1 随普洱茶文化在全球的推广带来的旅游机遇

通过多次国际性茶文化研讨会的召开,普洱茶在国际上打开了知名度,让世界各国的人都知道了普洱茶的存在,从而可以带动外界对云南省其他茶叶的认知,为扩大云南省其他茶叶的影响和出口创造有利条件。进而对普洱茶的原产地有了一定的好奇及浓厚的兴趣,以此使人们产生旅游的动机。

普洱茶已经成为普洱市的形象代表,人们一提到普洱首先想到的是“普洱茶”;虽然普洱茶在国际上以商业的形式知名,但它同时也带动了普洱市旅游业的发展。加之茶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使得普洱市的旅游业以普洱茶文化的发展为前提和动力。为普洱市发展旅游带来机遇。

3.3.2 云南民族旅游深度开发带来的机遇

云南省自实施“民族文化大省”战略决策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全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一个新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取得迅猛的发展,据2005年省统计局公布云南省文化产业统计数据表明云南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主要业务收入274.72亿元,增加值183.58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29%,

在西部个省市区中居于首位。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政府对民族文化的越来越重视,民族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云南的民族旅游将逐渐成为旅游业中的支柱产业。而在普洱市,民族旅游将成为继普洱茶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

世居普洱市的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具有各民族特色的饮茶文化和民族习俗,极大地丰富了世界茶文化的内涵,如今已经成为普洱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分割。由于有多个少数民族在此居住,普洱市的民族文化十分的丰富多彩,民族旅游资源也是多样化的。例如:有彝族的火把节、陀螺、秋千、、斗牛等,哈尼族的长街宴,傣族的泼水节,佤族的打鸡棕陀螺、射弩等。

普洱市的民族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在云南省实施“民族文化大省”的政策下,普洱市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具有有利的条件。且民族文化旅游将成为第二大旅游产业。

3.3.3 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缩小西部差距,全面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已成为国家的主要任务。而加快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措施。为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国家将加大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东部地区也将以各种形式给予大力支持。针对西部大开发,云南省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通向南亚、东南韭的国际大通道”的战略构想。所提出的这三大战略目标都与发展旅游业密切相关。这将为普洱市旅游业发展创造空前的历史机遇。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西部省市区特别是旅游资源富集的省份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促使西部地区的旅游产品和较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新兴旅游地区迅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普洱旅游产品内容,质量及服务水平提高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3.3.4 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东盟自油贸易区建设,昆-曼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快,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将为普洱市融入东南亚旅游圈,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圈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普洱市发展国际、国内旅游提供了更为广阔市场空间。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的加强,无障碍旅游区的发展,无论在客源争夺,经营管理等各方面,普洱旅游业都将直接面临严峻的挑战。

4. 普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构想

4.1普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构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也越来越懂得休闲娱乐,对于市场上的旅游产品也越来越不满意。市场也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城了买方市场,对于原来的单一旅游产品是一种挑战。人们的旅游需求特使越来越多样化,如果旅游产品还是单一化,那就无法在市场中生存了。所以,旅游从业者在开发旅游产品时都会采用多样化的需求条件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普洱市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对于外面的旅游来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普洱市的旅游产品一直以来都是单一的茶文化旅游或是民族文化旅游产品,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处在一种空白的状态,旅游者对其的了解也是无从说起的。现在的旅游市场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想要继续发展,就需要进行多种旅游资源的整合。

普洱市的旅游业深度开发构想:通过对普洱市的旅游资源:茶文化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以茶文化带动旅游,以旅游带动促进民族文化和茶文化的螺旋式发展。

4.2 普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要进行旅游资源的深度整合开发,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开发对策,才能够进行开发。普洱市是“普洱茶”的故乡和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进行旅游开发是一条比选之路。“茶马古道”是滇西北、西南至藏东南历史上茶马互市所形成的一条驿道,在这条古道上,集中了中国最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只要经过适度开发,完全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精品。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也作为区域联动开发战略的内容之一写入了全国“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

旅游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为加快把普洱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重要的主导产业,根据2007年召开的全省旅游工作会议和普洱市第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普洱市旅游业按照构建特色普洱、生态普洱、文化普洱的要求,以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培育国际知名旅游品牌为核心,充分发挥旅游产业作为孵化器和动力器的作用,实现旅游文化名市的战略。

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规划和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只有在科学规划和保

护第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合理的开发,否则就是盲目的,会给旅游资源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旅游的规划和开发必须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就开发普洱市旅游资源而言,要根据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合当地环境特色、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民族文化旅游地的文化主格调或旅游文化开发方向,重点是要确定旅游地文化属性和审美价值。可以说正确的文化导向是保证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旅游区时尚化都是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旅游地的文化个性越鲜明,主题越突出,也就越有特色。普洱市的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就是要围绕着茶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来定位,进行开拓。

4.2.1 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

只有对旅游资源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够进行合理的开发。首先,要对普洱市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进行一个整体的调查,并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其次,给已经分类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总结出那一种旅游资源适合怎样类型的开发。

(1)旅游资源的分类

普洱市的旅游资源大致分类为三大部分:茶文化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把普洱市所有的旅游资源归纳进三大旅游资源之中。(2)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

在进行旅游线路设计时,把茶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串成一条线路。应把普洱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厚的产业基础、厚重的普洱茶文化、丰富的民族文化及民族饮食文化等进行空间、内容和形式的整合开发,尽快形成普洱市旅游核心的吸引力。

空间组合——通过点线连接,对旅游资源(自然风光、茶园林景区、民族文化示范村落、茶马古道、茶文化娱乐园、人造景观、民族饮食餐厅等)进行组合。点与点之间的线不宜长,布点不宜少,同时应该注意整治线路沿途的视觉景观,以提高空间的整合度。

旅游活动内容组合——通过打造一批吸引力较强、特色鲜明、影响大的大型旅游节会和特色的民族节庆(如中国普洱茶叶节、普洱茶博览会、茶马会、民族鼓舞节、泼水节、葫芦节、双胞节、芒果节等),把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展示出来,并把游览茶园林观光、自然风景观光与民族茶艺表演、民族特色歌舞

表演、原生态民俗体验、农家乐等多种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以形成旅游亮点。

旅游活动形式组合——通过精心安排时段,把观光、观赏、参与、娱乐、休闲合理地组合起来,以强化旅游清新感,增强体验度。

4.2.2 利用普洱茶文化作好旅游地形象识别和对外宣传

任何旅游地想要打开旅游市场都必须进行旅游宣传,普洱市的旅游业不能够快速的发展的原因,除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合理之外,就是宣传力度不足所造城的。所以,普洱市除了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外,还要进行大力的宣传,让人们知道,普洱市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旅游产品具有吸引力。

随着普洱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普洱市的茶文化也得以宣传,人们对“普洱”一词也越来越熟悉。加之普洱市的民族文化丰富多样,人们对少数民族茶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从而通过茶文化的宣传,吸引游客来普洱市旅游,并在游客来旅游的同时通过导游向旅游者讲解、宣传普洱市的民族文化和饮食文化,以此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进而也带动了民族文化和茶文化的发展。

4.2.3 加强文化的保护

旅游的开发必然会对旅游地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开放的过程中,每个民族都要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它可以带来健康的因素,也可以带来破坏性甚至是毁灭性的冲击,关键是如何去对待它。对外来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是每个民族都会有的,对于普洱茶马古道上的少数民族而言,有的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而喧嚣城市中的人们渴望乡村生活的悠然自得,我们无法改变这点,即使是生活在旅游区中的居民同样享有改变生活的权利。但往往外界生活方式的注入会改变当地文化,尤其是相对落后和封闭的文化更容易遭到破坏和毁灭,所以作为特色旅游区在开发过程中对外来文明的取舍特别要深思熟虑。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三位一体,才能够发挥出旅游的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古老风俗的再现、异族文明的展示、传统文化的秉承都需要物质的支持。旅游资源的价值所在,其根源在于它开发可以给当地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推动,因此开发和保护的目的是利用,利用的结果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深度保护,只有在商业价值和文明价值良性的循环过程中才能谈利用价值。许多地方的旅游业注重开发、利用和保护一体化是十分值

得我们去学习的。此外,开发普洱旅游资源要坚决避免在商业利润的吸引下对历史文化的浅表开发甚至畸形发展,在强调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历史文化资源的承载能力。一旦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乱用滥造和过度开发,就可能改变原历史文化,特别是濒于消失的古老文化的原始韵味和微妙感受。所以,普洱市的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必然的,只有经过整合开发才能够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观光。

4.2.4 政府进行适当的政策引导,进行宏观调控

对于旅游业而言,主要作用是保护历史文化和规范旅游市场。首先,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整理。这是一项非赢利性的公共工程和艰苦系统的技术工作,普洱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高素质人员的协调组织,以及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其次,地方政府的意识形态导向关系着历史文化资源的发展方向和开发利用程度。必须对普洱茶马古道旅游资源上的一些旅游景点和企业为单纯追求神秘、新奇的心理偏好大力夸张演绎封建迷信、愚昧无知、陈规陋俗的做法加以制止和限制,以科学、趣味、健康的文化风俗作为当地文化的开发手段。第三,全面普查、市场定位、开发步骤、资源评估。普洱茶马古道旅游资源,地方政府必须充分发挥整体、系统、科学、宏观的主导职能,同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协调各方面利益。成立普洱市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全市旅游规划、资源保护及护理利用、资源整合、宣传促销,指导各县(区)旅游发展等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

4.2.5 进一步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其中

云南省最早提出“全民办旅游”的口号,它的含义深刻,突出“人民”对于旅游业的基础作用和支持力量。但是,它并不意味着一哄而上和杂乱无章的开发方式,而是在重点地区,最广泛、最深入地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保护上来。通过对普洱茶马古道当地居民的教育,培育和烘托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普洱茶马古道开发中形成井然有序的商业网点、良好的公共环境、纯朴的民风不但使商业利益和文化传统得到最大限度的融合,而且为特色文化的流传创造最适宜的条件,并赋予其生命力。制定鼓励发展旅游产业的政策措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打造茶乡旅游、生态旅游、跨国旅游、民族风情旅游、水电及矿产工业旅游、康体旅游、农业旅游、红色旅游等,让普洱真正

成为一个占地4.5万平方公里的巨型生态公园。

4.2.6 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和挖掘

人力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发展的主导力量,旅游的发展是需要人力资源进行操作的。人力资源在旅游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开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的好坏。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是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前提和条件。

(1)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人力资源的培训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同的培训方法:以职业教育、人才引进、委托培训等方式,大力培训旅游人才;科学合理地安置员工,挖掘员工的潜力,对员工进行旅游资源科学知识的培训。

(2)在当地居民中挖掘人才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该注重与当地的居民的关系,挖掘当地有才华的民间能人来从事旅游工作,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一员。

4.2.7 多渠道融集资金,着力改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休闲旅游的必备条件,应多渠道融集资金对通往景迈、芒景万亩栽培型古茶树园区和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园的道路进行拓宽、铺油,以提高通达性和舒适性;对茶马古道必要的修复性建设;完善景区规划及建设,提高景区级别。加强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相对集中的城市休闲娱乐设施,加快城市园林化建设,并逐渐与自然生态背景融为一体,着力营造和谐生态城市休闲环境。

5. 结语

近年来,普洱茶的火热销售,带动了普洱市茶产业的迅速发展。普洱市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为普洱市的旅游业带来了前所为有的发展前景。从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起,普洱市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茶城”的形象,并在“十一五”旅游规划中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旅游开发的八大旅游产品之一。因此,对普洱市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整合,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但能够加快茶产业的发展,也将大大促进普洱市旅游业的发展,进而拉动该地的社会经济大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河清.《区域民族旅游开发导轮》[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06

[2]杨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11

[3]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03 [4]叶文.《旅游规划的价值纬度:民族文化与可持续旅游开发》[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02

[5]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1 [6]李江敏,李志飞.《文化旅游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0 [7]吴晓萍.《民族旅游的社会学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05 [8]陈红伟,张俊.《普洱茶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01 [9]施红英.《普洱地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基本构想》[J].普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3.11第19卷第4期,35-37.

[10] 马勇等著.《旅游规划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1] 吴必虎著.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2] 杜靖川著. 《旅游市场营销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2版.

[13] 李江敏等主编. 《文化旅游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4] 陶犁. 《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探析》[J].思想战线,2002(4).

[15] 郭颖. 《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旅游学刊,2001(3).

[16] 谭维佳.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模式》[J].中国轻工教育,2004(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班级: 学号:20 姓名:黄松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摘要: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自然区域和一些特定的文化地域为旅游对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景观和了解生态现象的同时受到环境教育,以保护自然和人文旅游环境为宗旨,并能使当地居民受益的一种可持续的旅游。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到25%~30%,生态旅游俨然已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以下针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进行前景分析。 内容: 一、风景名胜观光旅游 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富集着以独特自然景物和悠久历史文物古迹取胜,以景物环境为载体,人类实践创造的,有普遍社会价值的优秀财富。我国山河壮丽,景观奇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 依托丰富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以下几种主要模式适合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开发:(1)科学考察为主导的风景名胜旅游。可以开展此类旅游的有黄龙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等。(2)历史古迹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古长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等。(3)文化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的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属古石窟艺术文化的,如我国的麦积山、龙门、云冈、敦煌等风景名胜区。(4)自然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桂林漓江山水、庐山、秦皇岛北戴河、承德避暑山庄、海南三亚等。(5)民族风情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内蒙古草原风光、海南黎族村寨等。(6)现代工程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长江三峡大坝、南京长江大桥等。 二、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从地域范围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线,但以长征沿线为重点,这就形成了井冈山、瑞金、韶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一条“红色”主线。国家大力培育的重点红色旅游区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等。围绕着“红色旅游”线路开发与挖掘沿线的旅游资源,可以形成上下一线的旅游链条,形成当地旅游资源的整体联动,进而促进本地旅游经济上档次、上水平,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民俗旅游 民族旅游以观赏、理解以及参与地域性风土人情为目的,特别适合于较短时段、较短路途的乡村旅游。它主要是将旅游区纳入文化之中,进而展示区域文化特征。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及支系,都有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各地区、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宗教、节庆、婚丧、礼仪、集市等都具有特色,并富有极为强烈的可视性和独有的观光魅力。 根据资源的特点,民俗旅游开发方式应该采取多种模式:(1)集锦荟萃式,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北京的中华民族园等;(2)复古再现式,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均属于此类;(3)原地浓缩式,如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集中呈现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风情园均属此类;(4)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典型、交通也

乡村旅游的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无论对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来说,都很有意义。去乡村旅游,对出生并成长在城市的居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是对一种固有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突破;对于从农村迁徙到城市里来的城市居民来说,是对自己曾经十分熟悉的农村生活的一种温故知新;而对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说,通过接触和观察到乡村旅游的游客,可以感知城市文明以及它与农村文明的异同。可以说,通过乡村旅游,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尤其是对那些拥有优越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资源,但工商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较低,村庄“空心化” 现象比较严重的农村地区来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特殊的意义。 突出乡村之美 人们去乡村旅游,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去欣赏乡村的美。乡村的美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美和农村生活方式的美这两个方面。 农业生产方式的美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土地、水域、树林等所表现出来的美。比如,平原和草原农业呈现出的辽阔美,如新疆那拉提草原和黑龙江松嫩平原;梯田农业呈现出的层次美和曲线美,如广西龙脊梯田和云南哈尼梯田;绿洲农业呈现出的强烈对比的美,如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 农业生产方式的美还体现在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建造的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工具上。农业生产过程是一个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改

造自然,使自然与人类能够更加和谐并存的过程。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建造了许多水利设施,如用于蓄水的池塘、湖泊和人工开挖的沟渠等。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向游客展示的是农民如何在没有地表水的地方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向游客展示的是如何在严重缺水的地区发展农业生产。还有许多目前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木制水车和木制大水轮,这些巧夺天工的水利工程和农业生产工具饱含着人类的智慧,虽然现在大多已经退出农业生产领域,但是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只是转变了职能,几乎成了文物,成了艺术品,成为许多摄影爱好者和美术爱好者钟情的景物。 显然,农产品也深受乡村游游客青睐。农产品凝聚着自然美,也凝聚着人工美,是自然力与农民劳动共同创造出来的作品。成串挂在藏族民居外的黄玉米、红辣椒,漫步草场的健壮牦牛,是去藏区村寨的游客喜欢环绕的目标。江西婺源江岭油菜花充分体现了农民劳作与自然环境结合形成的美。金灿灿的油菜花分布在层次分明的梯田上,分布在溪水蜿蜒而过的山谷里,怀抱着几处典型徽派建筑风格的村庄,当旭日东升、炊烟萦绕时,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形成了。摄影家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天上人间” 就是在婺源江岭拍摄的,他这幅赢得摄影大赛金奖的作品和他对婺源的美好印象使婺源名声远播。如今,江岭已成为最佳季节来婺源观赏油菜花的游客必去之处。在旅游旺季的婺源,不仅各个年龄段的村民积极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一些有固定职业的人也满怀热情地利用业余时间投身于乡村旅游服务之中。

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发展-2019年文档

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发展 作为与国际接轨时间较早、整体开放程度较高的我国旅游业,当前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现代旅游业竞争已从景点景区竞争发展到线路竞争、城市竞争,直至目前的区域竞争。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优势资源,统筹旅游发展。江西上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个旅游资源大县,如何在江西对接长珠闽,“泛珠三角”(即“9+2”经济圈)区域加强协作的大背景下,借助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大棋盘”,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笔者对此作了一番调查,并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情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按照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全面安排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参与合作各方共赢为目标,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旅游资源整合内涵是利用、优化与重组现存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目的是协调、放大区域旅游的吸引力,达到旅游资源单体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上犹实现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1.区域内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实现整合发展的基础。上犹地处赣湘粤三省边衢旅游黄金三角区,与其相邻的江西崇义、大余及湖南桂东、汝城四县,均属国内县级旅游资源富集区。在总面积8969.29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森林公园1处。作为典型的亚热带绿色生态综合旅游区,该区域以大面积原始生态林为主色调,物种呈多样性和谐共处,集奇山、秀水、飞瀑、温泉、溶洞、高山草甸、高山梯田于一体,配以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南粤文化、红色文化和理学文化为背景,主题鲜明,个性突出,文化底蕴浓厚。区域内以被誉为“世界级旅游珍品”的上犹森林小火车、全国三大鸟道之一的五指峰“鸟岭”、入选上海吉尼斯纪录的崇义阳岭负离子、扬名南粤的梅岭古驿道、号称“湘南第一峰”的八面山以及“华南第一泉”的汝城地热等为 代表的旅游资源均具有国家级旅游品质,互补性极强,开发潜力巨大。 2.区域所属明显的区位优势是实现整合发展的前提。该区域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承载着“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中转站”作用,区位优势极其明显。在该区域东西2 00公里范围之间,京九、京广两大铁路动脉,赣粤、京珠两大高速公路,1 05、

通化旅游资源整合发展

Tourism旅游经济 1962012年12月 https://www.doczj.com/doc/4316063095.html, 通化旅游资源整合发展浅析 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张丽娟 王延伟 摘 要:通化作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级市,其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其资源状况不相符,虽然有许多不可控的外在原因,但是可以在现有资源的状况下,进行不同主题资源的整合发展,从而达到促进通化市旅游产业更快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通化 旅游 整合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2(a)-196-02 通化市是吉林省东南部和东北东部最大的区域中心城市,下辖梅河口、集安两市,柳河、辉南、通化县三县,东昌、二道江两区和三个省级开发区。通化是医药城、葡萄酒城和钢铁城。素有“人参之乡”、 “中国中药之乡”、 “优质大米之乡”、 “葡萄酒之乡”、 “滑雪之乡”和“中国松花砚之乡”的“六乡”之美誉。通化市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截至2011年,全市共有国家A级景区15处,其中4A级景区4处,3A级5处,2A级5处,A级1处。有6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有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群以及吉林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遗迹。2011年,通化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47.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2.23亿元,与旅游大市相比相对落后了一些,也与通化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符。因此,有必要对通化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找到旅游业发展滞后的原因,然后对旅游资源进行基于主题的整合,进而加速通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1 通化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1.1 交通影响 与吉林省旅游业发展较好的长春市和吉林市比,通化市的交通相对来说比较闭塞,因为通化处于吉林省的东南部,属于边境地区,不具有地理区位优势,通化市没有客运机场,高速公路与长春、沈阳、吉林、哈尔滨、大连这样的东北中心城市还没有贯通。铁路方面,通化境内的铁路基本上都是单线铁路,运力低且速度慢。 1.2 旅游资源分布分散 通化市2/3以上的面积为山区,属长白山系。南部是鸭绿江与浑江之间的老岭山区,中部是浑江与辉发河之间的龙岗山,北部为低山丘陵区,是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南向北沉降,形成南高北低的地势地貌。由于其地貌特点,造成通化市的旅游景点比较分散,很多景点还分布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加之交通相对闭塞的影响,游客在游览这些景点时,在路上会花去太多的时间,影响游客的旅游心情。 1.3 营销宣传缺乏整合 由于通化的旅游资源比较分散,所以目前通化市旅游营销的整合性较低,各地区各自为政,旅游资源丰富的集安市和辉南县营销宣传做的比较好,集安市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和辉南县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其他地区知名度相对较低,整个通化地区的旅游营销没有整合起来。 1.4 季节影响大 在通化市众多的旅游景点中,自然风光景点占的比重很高,15个A级景区中,12个是自然景观,而由于通化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很多自然景点的最佳游览期为每年的5~10月份。一年大概有半年的时间不适合游玩,特别到了冬季,很多道路雪后路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1.5 旅游业激烈的竞争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关联效应,很多地方都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整个旅游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很多旅游资源存在一定的同质性。这时候交通便利,景点集中度高、景区知名度高的地区就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2 基于主题游的通化旅游资源整合 在众多制约通化旅游业发展的原因当中,有些原因是没法改 Guests/Travelers等,其下是正文,例如:Tourists are requested to note that we have breakfast at 7:00 A.M and start off at 7:40 A.M tomorrow.(各位游客,明天早晨7点吃早餐,7点40分出发。)总之,涉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需要更多掌握旅游英语的人才从事该领域的各项工作。掌握旅游英语的各方面语言特点,无论是对涉外旅游从业者的书面翻译水平,还是听说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任婷婷,韩芳.旅游英语的语言特色[J].商业现代化,2007(7). [2] 王君.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路径选择[J].外语学刊, 2008(5). [3] 李再侠,王淑玲.旅游景点翻译应注意的问题——也谈承德避 暑山庄景点翻译[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 [4] 袁鑫.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旅游英语翻译[J].科技信 息,2006(7).[5] 丁大刚.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社,2008(9). [6] 朱华.英语导游听说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 [7] 范雨涛.英语旅游广告语的风格特点探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 科版),2011(2). [8] 清水伊莲.https://www.doczj.com/doc/4316063095.html,/question/[ED/OL] 2011(6).

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 展理念和模式。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创新发展方面,全域旅游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拓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培育区域旅游增长极,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新热点。 协调发展方面,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统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协调;有利于推动区域特色化发展,促进景点景区内外协调;有利于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城乡协调;有利于完善产业配套要素,促进软硬件协调;有利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促进规模质量协调。

绿色发展方面,发展全域旅游能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 开放发展方面,全域旅游更加注重拓展开放发展空间,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制约,走全方位开放之路,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格局。 共享发展方面,实施全域旅游、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不仅能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业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发展全域旅游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5年,国内游达40亿人次,人均出游接近3次,旅游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出游方式上,自助游超过85%,自驾游超过60%。一个区域的旅游质量,不单单取决于旅行社、酒店、景区的服务质量,而是由整个区域的综合环境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全域整体优化旅游环境、优化旅游全过程,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 当前,一些地方旅游市场秩序混乱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不相适应,旅游产品和以厕所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及交通等

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

项目背景: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而在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在欧美国家己经成熟发展为规模巨大的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向发展家推广。目前,乡村旅游己成为现代世界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乡村旅游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对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具体来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项目必要性: 1.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多年实践的积累为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将乡村旅游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来抓。 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要求。很多地区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同时将构建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年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纳入五大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最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发展动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脱离、村容村貌实现较大改观、农民科技教育文化素质得到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

赤峰市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对策研究

Vol.28No.1 Jan.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依托,旅游资源的整合主要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分布状况,进行整体的整合规划.旅游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和快速发展,必须立足当前,着眼于长远,树立大旅游、大整合的观念,采取合理措施,加强赤峰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 1赤峰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整合创造了条件 赤峰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历史悠久,文 物古迹众多,是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现有各类历史文化遗址6800余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国家森林公园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地热温泉3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赤峰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胜地,阿斯哈图石林和喀喇沁蒙古亲王府晋升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晋升为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类中,在全国3景系、10景类、98景型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具备全部景系和10景类的8类,98景型中拥有87种,占全国基本景型的88.8%;地文景观类资源占全国的75%;水域风光类资源基本类型占全国的71.4%;生物景观类资源基本类型占全国的100%;赤峰市自然景观景型30种,历史遗产景类资源单体树木6855个,大型自然景类景系单体树木也高达96个.著名的贡格尔草原、乌兰布统草原、巴林草原等,夏季绿草如茵;达里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闻名于世;克旗、宁城县、敖汉旗热泉水温高,疗效好,适宜疗养度假;黄岗梁、白音敖包自然保护区、罕山林场、乌兰达坝林场、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赛汗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绝好去处;第四纪冰川遗址———冰臼群、阿斯哈图石林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被称为世界地质公园,在国内外实属罕见;喀拉沁旗石灰岩溶洞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次发现的溶洞,开发前景广阔.已开发的克旗热水—黄岗梁旅游度假区、达里湖度假村、宁城热水—黑里河旅游区、翁旗其 甘、布日敦、勃隆克沙漠综合旅游区、喀拉沁亲王府、马鞍山、敖汉响水及有江南水乡风光的小河沿旅游点都已初具规模,契丹·辽文化、红山文化考古旅游线日趋完善.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赤峰市党委、政府对旅游产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为赤峰市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创造了条件. 2赤峰市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近几年,赤峰市旅游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进入旅游发 展的快车道,赤峰市党委、政府将旅游产业作为重点支持产业,加大了资金投入、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立了激励机制,进入了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旅游业也成为拉动赤峰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要让原生态的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赤峰市区域旅游产业进行整合尤为必要. 2.1有利于提升赤峰市旅游资源的整体形象 赤峰市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历史悠久,但相互之 间缺乏文化上的内涵联系,区域旅游系统开发理论是一个集市场、资源、产品、形象策划、营销、环境、培训、管理、人力、资本于一体的综合开发,但赤峰市区域旅游资源没有系统的旅游整合概念,旅游宣传主题不够突出,旅游服务滞后,因此,赤峰市旅游资源必须通过资源整合,才能提升赤峰市旅游资源的整体形象. 2.2 有利于打破行政障碍,减少相互之间市场上的恶性竞 争 赤峰市地域辽阔,绝大部分旅游景区位于赤峰市所辖各旗县,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政障碍,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和条块分割的束缚,各行政区的旅游项目重复建设较为严重.各旗县行政管理部门只是从局部利益出发,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指导,各旅游企业之间则进行无序的恶性竞争,自相残杀,降低价格,以吸收本地区旅游在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造成企业相互之间损伤严重.因此,赤峰市旅游资源必须通过市场整合,才能在整体上得到提升. 赤峰市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对策研究 刘学鹏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赤峰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先天条件,但旅游资源较为分散,基础薄弱,缺乏整体布局,因此,对赤峰市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尤为必要.本文在空间结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市场、旅游系统、企业集团化方面,对赤峰市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赤峰市;区域旅游整合;必要性;对策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1-0098-03 第28卷第1期(上) 2012年1月98--

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项目背景: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而在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在欧美国家己经成熟发展为规模巨大的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向发展家推广。目前,乡村旅游己成为现代世界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乡村旅游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对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具体来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乡村旅游资源生开发与整合策略

乡村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整合策略-旅游管理 乡村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整合策略 我国当今的乡村旅游不断发展,但是因为市场机制及法律问题,其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资源开发不合理,当地农民受益少,环境破坏严重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必要进行资源的生态开发与整合。 一、以生态保护为切入点,从而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 乡村旅游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因此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系到当地民生与经济,因此,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 (一)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乡村有着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这是其吸引大量游客的根本原因,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可复制性特征,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必须严格保护。 (二)注重田园风光的维护。田园风光是区别城市的重要特色,其乡村性是区域旅游的核心组成,田园风光不仅仅是一种基于农村景观的特有风光,同时也是原始农村生产活动的体现,田园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核心,因此应当全力保护农村的田园风光。 (三)要注重保护乡村村落景观。乡村的文化特色一般通过建筑体现,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乡村,其建筑是其村落发展的活化石,这也是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重点保护。 二、以当地实际为基础,对地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优化 乡村旅游发展基于乡村特色,而对于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整合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基础,也是设计好的旅游发展项目的基础,乡村旅游的特色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点: (一)乡村性特征,乡村旅游的灵魂便是乡村,是基于本地风土人情的旅游形式,这种乡村性也是区别名省旅游的主要特征。 (二)文化性,乡村的景观与人文特征沟通构成了乡村的特有文化气息,其与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截然不同,虽然也为生计所忙碌,但是乡村有着其特殊的农耕文化气息,同时大部分乡村居民也保持着质朴的特征与闲适的生活状态。 (三)生态性特征,乡村的生态环境优于城市,特别是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人开始在周末逃避城市,选择乡村生态旅游。 (四)体验性,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化还应当注重体验性,特别是农耕文化体验及乡土风情的体验,这也是吸引大量游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注重生态旅游的规划与资源分配 我国乡村旅游经济蓬勃发展,不同地区都开始大力开拓乡村旅游市场,特别是一些城郊乡村及特色乡村,但是这也导致了乡村旅游的同质化,定位不准确,特色化不明显等,因此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还应当注重合理规划与资源合理配置。 (一)注重旅游特色的体现,现有的乡村旅游主要从自然环境与民俗文化环境两个角度体现,这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不同乡村应该在其中甄别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建立特色化旅游。 (二)科学规划,注重资源合理配置,乡村旅游应当建立在严格的规划基础上,特别是在同一个县市区的不同乡镇之间应当采取差异化规划,逐步推进乡村旅游建设。 (三)注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在资源的开发中不可操之过急,而应当充分考虑到保护与发展的均衡,从而保证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发展,保证生态环境

旅游资源整合措施

旅游资源整合的措施 1.空间层次整合 将同属于一个较高空间层次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 形成一个大资源, 建设一个大景区, 扩大规模, 提升档次, 集中力量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开发产品, 开拓市场。例如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原有分别开发的若干景区, 现在北京市已经开始将它们作为一个“大八达岭”景区做整体开发考虑, 以提升档次, 避免无序经营。 2.共生整合 将具有共生关系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协调利益关系, 调整开发行为, 限制开发力度, 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保障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例如太湖周边几个地区的旅游度假村由于共生于太湖, 保护太湖生态环境这一共同要求必将促发各地进行资源整合, 实现共同生存, 共同发展。 3.主题整合 在某一个区域内, 根据旅游资源的总体特点和市场状况, 制定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 确定区域旅游的主题和形象, 借此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 使其服从或服务于区域旅游的主题, 形成鲜明的旅游形象, 打造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 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4. 产品整合 将某些不能形成成熟旅游产品或市场竞争力较弱的旅游资源依据某种产品开发理念整合起来, 形成新的旅游产品。改善市场形象, 提升市场竞争力。。5.线路整合 利用旅游资源在区位、交通和功能上的联系, 将分散的旅游资源组织起来, 组成旅游线路整体推出。共享客源市场, 丰富旅游内容, 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旅行社运作的可行性。 6.龙头整合 利用区域内或游线中已经开发成熟的龙头旅游资源, 发挥其带动作用, 挖掘和整合其辐射范围内的旅游资源, 一方面服务于龙头旅游资源, 完善其旅游服务功能, 另一方面借力开发, 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提升或旅游线路的充实。也可以将周边景区与龙头景区直接打包开发, 使之成为丰满、协调的整体。

什么是生态旅游

什么是生态旅游 什么是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 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生态旅游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准确点说就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还会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它强调以一颗平常心尊崇自然的异质性,把自然作为有个性的独立生命来看待。参加生态旅游的人们在欣赏自然美色的同时,要注意不以个人一己意志强加于自然和其他生命,如见到野兽不要去打扰,更不可去捕捉,学会静观默察、敬天惜物,认真听取周围的天籁之声,并通过摄影、写生、观鸟、自然探究等活动,充

分感悟和审美自然。到底什么是生态旅游 一般说来,自然旅游和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的旅游可以被视为生态旅游。 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定义很严谨,不过有点高深莫测。我们来用具体例子说明什么是生态旅游。 一是观鸟。旅游者手拿望远镜,早出晚归,仅凭鸟的鸣叫或飞行的姿势,就能准确鉴定出鸟的种类。二是乘船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里寻觅鲸鱼。一道喷水柱,或鲸鱼庞大的躯体下跌时溅起冲天的水花,令人心旷神怡。三是背起行囊,乘一叶扁舟深入神秘的亚马逊腹地:藤蔓低垂,猿猱长啼,食人鱼在水中唼喋作响。四是自愿参加一些研究项目的野外工作,用支付的食宿费来支持研究的进行。这些有利于自然保护,以及使游客从中接受到环境教育的旅游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之所以在当今世界上风靡一时,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是由于在理论上它比传统的大众旅游有不少优越之处,如在适当利用的同时保护资源;为自然保护提供资金,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赚取外汇;提高地方和民间对自

生态旅游的意义范文

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摘要:通过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起源,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其类别,探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 Abstract:By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tourism, origi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categories in our country, discuss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生态旅游的概念、起源,发展现状、类别,可持续发展及对策。 The key wor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tourism, origi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categori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生态旅游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对于环境保护也是很有必要的。 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一、关于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具有众多生态旅游资源的县级城市,生态旅游由于受到旅游市场的冷落、缺少推介和宣传,并没有提升旅游经济,更没有把具体的资源展示的机会。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用于展示国内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并把它与会奖旅游结合起来,走一条独特的展示之路。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

从化区生态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空间

从化区生态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空间目录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从化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人居情况 2.1.3 交通情况 2.1.4 旅游资源 2.1.5 旅游业在从化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 从化区旅游经济发展分析 3.1 优势 3.1.1 区政府态度和政策分析 3.1.2 从化区正式纳入广州市 3.1.3 生态环境良好和旅游资源丰富 3.1.4 旅游需求旺盛,潜在客源市场充足 3.1.5 旅游产业服务规模不断扩大 3.2 劣势 3.2.1 化区乡村旅游缺乏总体规划 3.2.2 目的地形象不够突出 3.2.3 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 3.2.4 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4 从化区旅游业出现的问题 4.1 景区宣传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4.2 我市对外交通联系方式单一 4.3 从化旅游景点需要进一步规划 5 从化区旅游业发张进步空间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目前已被列为世界第三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雪球也进一步提升。近几年来,我国的旅游业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有力的拉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提升。 广州市在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力争构建“一圈两带”新格局。“两带就是打造城郊游憩带、环城度假带。广州市目前正在重点开发的八大旅游度假区,其中半数坐落于从化。这为从化区发展修建旅游、生态旅游等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同时,从化以“建设珠三角最宜居的生态城市”为

发展总体目标。 1.2研究意义 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产业规模最大和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 的规模正加速扩大,参加旅游的人还将继续增加。旅游业是从化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还 是从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从化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 旅游业其社会意义也十分显著,在教育、健康、社会保障方面体现。同时,从化居民素质和人居环境都大大提高。 2从化区概况 2.1.1地理位置 从化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北面。市境东面与龙门县、增城市接壤,南面跟广州郊区毗邻,西面和清远市、广州市花都区交界,北面同佛冈、新丰县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3° 17' -114 ° 04',北纬23° 22' -23° 56'。境内西北到东南最长直线距离约45千米,东北到正南边最大距离80千米。 2.1.2人居情况 2009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56.58万人,比上年增长1.6%。其中:农业人口42.18万人,非农业人口14.3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4.6%和25.4%。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2。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1.48%。,上升0.58个千分点(公安口径)。计划生育率为95.18%, 比上年上升 1.45个百分点。 2.1.3交通情况 从化旁有白云机场,105国道、京珠、街北高速纵横贯穿太平镇。其次,广从轻轨已被列为广州市轨道交通规划线路之一。首期建设为白云区嘉禾至从化市街口段,计划2011年 动工,2015年建成;二期再建街口至新温泉段。广从轻轨全长将达92.6公里,衔接的起始 点分别是广州火车站和从化“新温泉”度假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2.1.4旅游资源 从化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山、水、林、果、泉、湖为特色的山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从化是世界闻名的温泉之乡,地热资源非常丰富。从化拥有热泉眼13个,温泉地下热水日 自涌量达10000立方米,每年可供700万人次享用。从化温泉是含有氟离子和弱放射性氡以及钠、钙、钾、镁、二氧化硅等多种对人体有益元素的重碳酸钠型热泉,有重要的医疗价值,被誉为岭南第一泉”,是世界上名泉之一。] 从化是荔枝王国”,是著名的荔枝之乡,全国荔枝生产基地之一。从化优良荔枝品种有白田岗桂味、钱岗糯米糍、槐枝、西湖禾乐响、民乐青皮甜、妃子笑、攀谷子等。目前从化共种植荔枝13万亩,常年荔枝产量2万吨,每年6月中旬上市,7月达到高峰。届时,到从化品尝荔枝的客人络绎不绝。从化荔枝节已成为荔枝爱好者的盛会。 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于1986年对外开放,是经林业部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十大森林公园之一,位于广州市郊从化东北部,距广州93公里,交通方便,这里林深叶茂,地貌奇特, 数百座山峰起伏连绵、重峦叠嶂、波涌云涛、气象万千。 钟楼古村落位于太平镇神岗,是目前发现保留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为欧阳氏族人在 清咸丰年间所建好的大宅院建筑,面积近15000平方米。钱岗古村落位于太平镇钱岗村, 村内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共有900多座房屋,村民大部分姓陆,据记载,钱岗陆氏是南宋丞相陆秀夫之后裔。村里保留的房屋绝大多数为清代所建,部分建筑物还保留着宋代遗 风。 2.1.5旅游业在从化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生态旅游论文(DOC)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浅析Analysi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0208401 学号2010020804032 姓名蔡希庆 指导教师朱恒峰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1年10月

摘要 生态旅游(Ecotourism)作为绿色旅游消费,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一产生,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年增长率达20%-25%。近20年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天人合一的游憩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行业的实践,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思维革命,正日益受到各国旅游业界和生态学界的重视而风靡全世界。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旅游业中最新的国际流行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浅谈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背景与发展模式,从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依赖于各地的自身背景,与自然资源等先天性还有后天人们的环保意识与V-J云功等息息相关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生态旅游业是各地政府和旅客青睐的产业。生态旅游又保护自然环境又维护当地人民生活,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只要天时地利人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肯定有非常广阔健康的前景。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技术创新

Abstract Eco-tourism (Ecotourism) as a green tourism consump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first to achiev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inevitable choice. Eco-tourism a generation, they show strong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annual growth rate of 20% -25%. The past 20 years, eco-tourism as a way of Heaven recre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practice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as a way of thinking the revolution, are increasingly subject to national eco-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academic and popular attention the world. Eco-tourism has become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most dynamic industries and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fashion color, is a beautiful landscape. On this backgrou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and development mode, some of the problems from the existing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has placed a great deal of hop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relies on its own over the background, and there are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congenital and acquired VJ people'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eco-tourism and other cloud features is the premise of eco-tourism, eco-tourism is favored by local governments and tourists the industry. Eco-tourism while protect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reserving people's lives, more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urism development now appear for the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eir respective national conditions, to carry out different features of eco-tourism. . As long as favorable factors. Eco-tourism development will certainly have a very broad health prospects. Keywords:Eco-tourism;Development model; Technology Innova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