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吴孟恩

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吴孟恩

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吴孟恩
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吴孟恩

国学与企业人的职业素养

主讲:吴孟恩

课程简介:

国学,在21世纪的今天不再是冷门话题。越来越多的机关单位、学校、企业开始尝试把国学智慧运用到日常管理中来。本课程从国学角度出发,阐述当代企业管理中提升员工职业素养的问题,将中式企业人带入国学思维,使领导管理更高效,员工职业素养提高,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课程时间:

一天

针对人群:

金融业管理干部、机关单位、学校、企业基层及中层干部

课程目标:

1、对国学有一个基本认知。

2、了解国学在当代社会的部分应用。

3、提高员工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培养规矩意识,提升业务水平。

课程大纲:

一、认识国学

1、什么是国学?

(1)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做人、做事、做学问。

(2)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阴阳五行思维。

2、国学的“四化”

(1)生活化

(2)简单化

(3)实用化

(4)常效化

3、中华魂——儒魂道骨佛心性,侠之肝胆

二、国学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1、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易子而教

2、伦常关系——五伦与五常

3、养生之道——情志与脏腑

4、个人修身——三纲八目与七证功夫

5、企业管理——中式企业人的思维模式

三、提升职业素养——向国学要智慧

1、中式企业人的职业素养

忠诚、信守、道义——国学领域中企业人的新三观

2、两大关键词:忠诚、信守的全新解读

3、职业素养提升的五个方面

诚于心

守于身

信于人

忠于事

立于业

4、从内方到外圆,从内圣到外王

5、独善其身,修己安人,兼济天下——中式企业人的道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国民素质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国民素质的关系 本文着重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及其与国民素质提高的关系。来自网络。在原文(未注明作者)基础上略有修订。——柴歌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核心是什么?它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它和我们现代国民素质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研究这个主题,就是要着重探讨传统文化的形成、结构、内涵,从形成和内涵当中来探讨它的核心。我们认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系是当前研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任务。 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们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个观念,价值观是根本的,也就是说世界观、人生观最后都要体现在价值观上。价值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分析,从哲学层面来看价值,就是作为一个主体有什么优长,理想怎么实现?这是从哲学层面讲价值的含义。价值观当中最根本的是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智慧、理想、才能的体现,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做出的贡献,这是真正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观就是关于人生价值的一些观点、观念、学说。 国民素质的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可以说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国民素质这些都是相近的概念,我们大家都很清楚,这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一个根本性的、实质性的问题。英国有个经济学家哈比森,他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终极基础。资本、资源都是经济当中被动的因素。人力、人才是主动的因素。因此我

们也可以这么说,国民素质的高低标志着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弱,国民素质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当中可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国民素质包括哪些内容,传统文化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问题。 围绕着这个主题,我想分三个问题来讲。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核心 (一)自然、社会的环境和生产方式对文化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我们要探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形成,需要考虑它经历的自然环境、它的社会状况,以及它的生态情况。我们都知道,大概在公元前6、前5世纪的时候,在东亚,在我们这个土地上就形成了道家、儒家等学说,在南亚印度有佛教,在地中海一带有古希腊、罗马哲学,这就在世界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系统、哲学系统。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生长在这么一个环境,就是在东亚的大陆,在公元前6、前5世纪的时候,大体是在一个30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是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我们的祖先生活的地理环境,东边是海洋,西北、西南都是高山峻岭,它内部的幅员非常纵深、非常宽广。这一带地区气候比较温和,适合农业生产,一年四季比较分明,与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很不一样。另外,除了黄河流域以外,长江流域土地也是非常肥沃的,气候也很温和。应当说我们国家中原一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发源地,当然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也不只是一个,

职业道德第一章职业道德与企业的发展

第一章职业道德与企业的发展 目录: 第一节:职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 二、职业道德在企业文化中占居重要地位 第二节:职业道德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 一、职业道德是协调职工同事关系的法宝 二、职业道德有利于协调职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三、职业道德有利于协调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职业道德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职业道德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二、职业道德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三、职业道德可以促进技术进步 四、职业道德有利于企业摆脱困难,实现企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 五、职业道德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创造企业着名品牌

第一节职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它是一个企业的经营之道、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作风、企业礼俗、员工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企业环境、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企业形象等的总和,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全体职工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表现。 (二)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①企业环境②企业规章制度③企业价值观 ④企业经营之道⑤企业目标⑥企业作风⑦企业礼俗 ⑧企业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⑨企业职工职业道德⑩企业形象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价值: 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对于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和企业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①自律功能②导向功能③整合功能④激励功能 二、职业道德在企业文化中占居重要地位 1)企业环境需要由职工来维护和爱护。 2)如果职工没有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觉悟,随意违反纪律,那么企业的规章制度就形同虚设。 3)实现企业价值观、经营之道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主体是职工,职工若不能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之道,不把这种价值观和经营之道落实于生产经营行为之中,企业价值观、经营之道也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企业发展目标也不可能实现。 4)企业作风和企业礼仪本来就是职工职业道德的表现。 5)职业道德对职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具有推动作用。 6)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综合表现。 职业道德在整个企业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要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就要求职工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第二节职业道德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

诚信与职业道德

诚信与职业道德 笔者按:诚信,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永恒话题。从古至今,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发展而闪烁出新的光辉并越来越为社会群体及社会大众所重视。职业道德,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言等约束公民的职业习惯,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这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互相渗透、互为一体,为社会物质财富及传统伦理道德注注入了新鲜而活泼的年轻血液。 一、诚信:含义隽永,发展深远,从传统走向现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二字具有极其重要的分量。诚信是道德文化的核心,强调的是内在品质修养,追求的是人格的高尚、境界的崇高,更注重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存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后来苟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养心莫吾于诚",老子也认为"轻诺必寡信,多疑必多难"。"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礼记〃中庸》把诚奉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而"信",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范畴。隋国大夫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到春秋时期,经儒家的发展,信开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如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强调:"朋友有信",《左传〃庄公十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 《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汉代董仲舒认为"信"要求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 可以说,历代哲学家对"诚"与"信"作了深刻的阐释和剖析。《说文解字》:"诚,信也;信,诚也。"这两者经常互相通用。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分析:诚信就是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伪劣假冒和弄虚作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诚信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克己复礼"发展到市场经济下的"互利"和"双赢"的新概念。这种新概念的提出意味着诚信已成为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因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若道德缺失、信用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链条中断。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环节上生产、运输、赊销、赊购等都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使交易链条中断。比如信用是银行发行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的基础。诚信是企业成功经

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摘要】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习大量精华古文,又学做人,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熏陶感染,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深度和精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细度和高度。【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人文素养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和“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布署,实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的伟大复兴的目标相一致的。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通过新课改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

国学经典教育与素质教育

国学经典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何为“素质”? 素,本义是白色的丝绸,白色的蚕茧,抽出白色的细丝,织出白色的丝绸。引申为一切白色或一切淡色,如白马素车、素衣素裤、素净等等,后来人把不施脂粉也叫素,如素面朝天等。质,顾名思义,就是本质,原本的质地,本来的状态。理解了什么是“素”,什么是“质”,人的“素质”一词就好理解了。素质本是个抽象的名词,它不象不着脂粉的“素面”那样有形有象,看得见,摸得着,它是无形无象的东西,可感受而不可触摸。一个人的素质高低,稍有境界的人都能感觉的到,却不一定都能说得清楚。 素质教育就是把所有的观念、知识、习惯等等一切后天的东西,全部放下来,返回到人先天的最初的本来面目,即返本归真的状态,就是人的本性、佛性,就是人得之于天的最本质、最原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素质的最本质的含义。这是素质的最高层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韩愈论述教师的职责,把“传道”放在“授业解惑”的前面,也是这个道理。因为韩愈看到了“传道”比“授业解惑”更重要,是为学的根本,“传道”是其目的,“授业解惑”只是获得真知、获得人生智慧及其人生常识的一种途径而已。 令人遗憾的是,现今的体制教育,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似乎一浪高过一浪,而成效越来越让人失望。一说搞素质教育,人们想到的就是办个舞蹈班、开个绘画班、书法班、武术班等等。素质教育现场会所展示的也都是这些,似乎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全部。似乎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领域中,学生素质的提升仅表现在吹、拉、弹、唱等技能、技艺的掌握,却始终未见其道德层面的升华。看似娴熟的技艺,若只限于技术层面的练习,学到的只是皮毛,只是“技”,而非“本”,孔子云:“本立而道生”,乐曲背后的深厚内涵——道,则永远不可能被吸纳。 素质教育如果仅停留在单纯的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而没有一个从人性的高度立足于“道”的层面上的改革教育的总的纲领,那注定要失败的。如果有一个根本的总的改革教育的纲领,那么在此纲领的笼罩下,那些以前成问题的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或许能有妥当的解决办法或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从而不再成为问题矣。这个总的纲领,应当从人性之高度予以深思,以人性的标准去善加衡量与抉择。全球读经推广第一人著名教育家王财贵说:“当今中国,乃至于全世界,所面临的教育苦恼,乃是出于教育思想之偏离人性之本质而造成的,这是属于思想性的、哲学性的、典范性的失落。如果不从根本上作系统的转向,只在枝微末节上欲求修订,则不但无济于‘长期发展’,且致治丝益棼,最终贻误民族与国家的文明与进步之大好契机。如果教育改革能从根本上着力、能触及问题背后的根源,则走出目前教育所面对之困局,则并非困难之事。一切枝微末节上的困难与问题,亦将随着根本问题之解决,而得迎刃而解也。因此,吾人当注目于根本理念之转变,从此处下力即可正本清源,即可令教育起死回生,人才从而可以得而辈出,造就堂正优雅足以作为世界典范的新中国。”“吾人以为教育当从偏失于人性之处,回归于人性本身,此即是一根本性的、系统性的教育改革之转向处。以此即能正本清源而使教育归于其位也。教育当定位为‘开发人性的工程’,教育之本源与动力即在于‘人性’也,此何有疑哉?往圣先贤可以为吾人作证也,东方西方概莫能外也。顺此道者,教育兴、民族兴!逆此道者,

诚信与职业道德之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

诚信与职业道德之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 诚信与职业道德之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 停留在“自省”、“自律”程度。因此,重农轻商,重义轻利是其主要特征,诚信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但如今的情况截然不同了。1.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诚信在保障交易正常进行中具有重要作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交换方式的发展,人们很难再游移于社会经济之外,而具有了更为明显的社会性和现实性。诚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物质内容,从道德追求进入到物质生活领域。这种诚信理念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果传统文化的诚信强调“克己复礼”,那么现代诚信则强调“互利”和“双赢”。因此,诚信在伦理学家看是道德资源,在经济学家看则是经济资源,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在经济活动中,若道德缺失,信用遭破坏,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链条中断。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环节上,生产、运输、赊购、赊销等都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使交易链条中断。如作为市场经济核心的银行,信用就是其发展的基础。离开信用,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也都无法发展。而且市场经济越发展,诚信的作用越重要。2.诚信是企业取胜的法宝。纵观中外的成功企业,都把诚信作为追求和必备的品质之一,无一不是以诚信为本而发展壮大的。如被誉为“腌菜之王”的海因茨,他成功的哲学就是“忍耐加诚实”。在1875年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下,为了守信,他赔本收购,后来连自己的企业也破产了,但他坚信“一个诚实的人不会在商场上倒下”,仍在四处借债履行合约。后来他成为商场巨人,他的腌黄瓜、

番茄酱全球闻名。他的成功是经营理念的成功,也是品质的成功。3.“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诚信在会计行业尤为重要,正像中国现代会计先父潘序伦先生指出的那样,“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诚信不仅是一种责任,更与重大利益相关。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必将付出成本。对执业会计师而言,诚信既是财富,诚信又是财源,诚信还是财力。诚信是财富,是指它有助于注册会计师业务的开拓,市场的占有;诚信是财源,是指它不仅可以使客户增多,扩大实力,而且可以使同行合作者增多,在合作中取得利润;诚信是财力,是指诚信品牌是一种极大的无形资产。诚信一旦缺失,就意味着失去了走向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通行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重视201X年以来,“安然”等事件在美国证券市场和会计市场引发了诚信危机,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可以说会计师行业的信用危机是全球性的。这些问题说明,会计师行业作为诚信鉴证者和实践者的责任越来越重大,同时随着公众诚信意识的觉醒,对会计师行业的诚信监督也越来越广泛,而随着法律的健全,社会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和监管越来越规范。1.注册会计师行业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存资本是自身的诚信,也与其他中介行业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最终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而不单纯是审计对象或客户本身。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不仅体现自身与客户的关系,同时还直接影响市场经济各方面利益。特别是在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会计审计的重要作用在于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决定着资本市场上企业和投资者信息的对称性。2.注册会计师是证券市场中各种矛盾的聚集点。因

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素质拓展教育系列讲座之一 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 报告人:陈功文(2011-10) 我们学校不仅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而且校园内处处可见我国传统文化的踪迹。我们一进学校的新大门,路南的碑石上赫然刻有《老子》第六十四章之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看到此,我们不仅仅感受到的是它的教育意义,更多的是我们不经意间又经历了一次传统文化的熏陶。 其实,漫步在我们的校园内,大家处处能感受到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校内桥梁与每条道路的命名,校园迎新的宣传标语,还有我们的校训、学风等等,处处闪现着学校领导者的匠心独运与他们的人文素养。领导者的人文素养来自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与积淀,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它给人以熏陶,给人以享受,给人一种精神力量。 一、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教育 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传统社会主要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社会,那么,这个阶段的文化统指传统文化。在广义的层面上,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在狭义的层面上,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它常常又被称为“小文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这样定义: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主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等等。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是一个包含着诸多类分的综合概念。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作为当代的大学,我们是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让我们看看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四书》的第一本《大学》开头的第一句

国学与企业文化

国学与中国和谐企业文化建构 课程大纲 国家653工程国学与和谐企业文化项目组乾泉教授 一、从西游记、奥运福娃、中医哲学到全球金融危机 ——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历史机遇 1、从世界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商业道德 危机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2、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基本伦理 3、河图、洛书与五行哲学的逻辑关系 4、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基本精神 5、中国和谐企业文化的主要内涵 6、国学与伏羲先天八卦哲学原理及管 理解读 7、国学与文王后天八卦哲学原理及管 理解读 8、国学与企业组织生命全息理论 9、国学哲学原理的现代管理实践与应用 二、五行哲学与企业 “五商”管理 1、情商(EQ)--五 行属"金" ——调整自己情绪 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 能力。

金生水,火克金: 和气生财,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的财富之源; 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感性而缺乏理性思考和智慧,是成功的最大的敌人。 2、智商(IQ)--五行属"火" ——个人智力、智慧高低的一种 量化了的指标。 火生土,水克火: 理性、激励、毅力、智慧是事业成 功的基础; 市场竞争环境和机遇会制约一个 人能力的发挥,成功者往往是善于为 自己创造机会得人; 3、德商(MQ)--五行属"土" ——指一个人道德水准及人格品 质方面的修养。 土生金,木克土: 伦理道德、人文修养和人格品质是 人生最大的禀赋; 臻善臻美,道德修为为“本”,名 利、权力为“末”;这样才能树立和 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行为习惯、 组织环境和适应能力有时会限制一个 人的成长。 4、财商(FQ)--五行属"水" ——理财的能力、投资的眼光及对 财富的癖好。 水生木,土克水: 财富是衡量一个人创造社会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市场竞争环境需要每个人必须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团队组织,同时也能够促进个人职业和团队的发展。 个人修养、道德禀赋、经济实力、目标定位往往会削弱一个人的竞争能力。

文化素养之传统文化

文化素养之传统文化 文化素养是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部分的考点,在历年的教师资格的考试中这个部分都会有所考察,主要是以单选题的方式进行考察。基本九个单选左右,考察的面还是比较广的,主要考察学生平时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化素养——传统文化这个部分也会有考题,这里主要针对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进行介绍。 关于传统节日主要考察的是时间、古诗词、风俗,这里考查最多就是关于节日的习俗,除此之外还有节日有关的人物。以下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考点1:春节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关于春节的日期很多同学会和除夕的日期弄混,除夕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三十。春节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习俗: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蒸年糕、贴春联、年画、拜年、开门炮仗和聚财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有于传统习俗的相关典故考的比较少一些,主要识记一些重要的习俗即可。 古诗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这里最常见的考察方式一般是把古诗词作为题干出现,问对应的节日是哪一个。 考点2:元宵 元宵节:农历的正月十五。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夕、元夜。 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汤圆)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考察的时候最多的就是考察元宵节的习俗赏花灯、猜灯谜是最常见的考察点。 古诗词: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考点3:端午节 端午节:农历的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习俗: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人物: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著作《离骚》故在题干里看见《离骚》也可以联想端午节。 古诗词: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试题库

文明礼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考试试题 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0分) 1.企业文化起源于()。 (A)美国(B)日本(C)中国(D)英国 2.企业文化理论成型于()。 (A)美国(B)日本(C)中国(D)英国 3.企业文化是一种()。 (A)观念形态的价值观(B)理论(C)工具(D)管理活动 4.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功能是由于()。 (A)利益驱动(B)感情融合(C)个人与企业理想目标一致(D)职业保障5.员工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经常对照企业价值观进行检查,使自己的行为基本符合企业目标的要求,这属于企业文化的()功能。 (A)凝聚(B)导向(C)激励(D)约束 6.与企业外在的硬性管理方法相比,企业文化管理具有一种内在的感召力,使每个员工产生浓厚的归属感,这属于企业文化的()功能。 (A)凝聚(B)导向(C)激励(D)约束 7.企业文化的统一性是企业文化容易识别的( )。 (A)外在表现(B)内在基础(C)必要前提(D)必然要求 8.塑造企业价值观必须坚持企业利益和企业()相统一的原则。(A)社会责任(B)工作责任(C)管理工作(D)生产经营 9.()的管理思想是自觉的管理思想。 (A)企业文化(B)经验管理(C)制度管理(D)人文管理 10.行为文化是指()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形成的文化。 (A)管理人员(B)经理(C)企业员工(D)生产人员 11.()是指社会大众与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与评价,体现着企业的声誉,反映社会对企业的承认程度。 (A)企业责任(B)企业信誉(C)企业印象(D)企业形象 12.如果一种企业文化没有被企业中全体或大多数员工所接受,那么这种企业文化就不符合企业文化优劣形式标准中的( )。 (A)系统性(B)认同性(C)稳定性(D)统一性 13.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对()的认同。 (A)企业家个人的价值观(B)超越个人的共同价值观(C)企业现状(D)企业

职业道德素养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

职业道德素养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 中国没有宗教,那么古代圣人贤王是如何治理国家和引领民众的呢,靠的是道德理性,每一个人通过修养道德,来管理自己。所以,我国的周朝,在立国之初就提出“以德治国”的理念,因为周公在提出这一理念的时候,他清楚的意识到“道德理性”对于每一个人、每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性,亦是因为这一理念,使周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国祚最长的一个朝代。我们今天把它运用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这势必会提醒和提升每一名员工的责任意识、忠诚度、完善自我以及拥有奉献精神这样的目的,以此来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完善发展。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自身修养准则,如此来获得一种内在的力量,从而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加强职业道德素养、深刻自身价值取向、与人相处和谐愉快。另在学习本民族文化过程中能深刻的认识中国文化之精髓,对中国文化的深远与璀璨报以敬意,以此涵养自身的精神家园、人格魅力、提高素养、树立良好公众形象。 【课程时间】1天 【课程内容】 职业道德素养的核心内容是道德准则的定位。而今,太多的企业都在提倡职业道德,包括国家提出每一个公民要具备敬业精神,都拘于口号,缺乏实质。所以,我们把一个职业人必须具备的职业操守制定下来,再去践行,非常必要。 一、中国文化中“人格”与“道德素养”的关系。 1、何为人格? 2、何为素养? 3、道德素养的内涵与外在体现。 4、“道德素养”与“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内在联系与意义 二、职业道德素养之细目 (一)、职业道德素养的纲要---敬 《礼记》一书开篇就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古人认为,这几句话是人君的“立治之本”,毋不敬,最为紧要。敬分为两部:内心的敬意和敬意的表达。 1、我国传统文化中“敬”德的内涵 2、工作、生活中“敬”的运用

传统文化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传统文化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中语张志芳 众所周知,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这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近年来,我国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与萎靡而形成的不良现象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有识之士大声疾呼重视人文精神的社会意义,我们不得不把眼光转向社会个体的基本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而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教师的身上。因此,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所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所谓文化素养是指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审美素养。从本质上说,这三方面是有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其中,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的基础和核心,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以人文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文素养的延伸。简单的说,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是对人的理解、容忍、接纳、尊重,是对人的爱护和关怀;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人文重视思想和理性的价值,关注人的发展,认为人具有潜能。再简言之,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本。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

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人”看,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工程师”手下的“产品”,当作“园丁”手下的“花朵”。对教师来讲,人文素养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内涵和特点,这不仅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社会责任以及教育过程的特殊要求,而且就社会文化的传递来讲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文素养表现为广博的知识面和优雅的教学风度在自身的积累和发挥。教师作为社会文化传递的纽带,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教师的言语谈吐,礼仪风范,教学风度对学生无时不刻地产生影响,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不吸收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财富,教师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就无法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把握有度;不汲取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和道德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就无法抵御物欲和声色的诱惑,远离浮躁的心态、宁静致远;教师也无法在现实的、繁重的日常教育生活保持冷静和克制,把握教育的契机。因此教师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

国学与大学生修养

国学与大学生修养论文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国学,是如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了,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我们的祖辈们的经历经验方法思想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之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领悟其中奥妙。他们留下这些书文给后代们,自然希望我们传承这些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到经世致用。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之能臣。然而"五四"之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摒弃中国祖先自己留下的国学。中国也开始了所谓的与世界教育的接轨,思想与行为也开始逐渐西化,一切都以物质为基础,以自我为中心。学校中所教的也只是物理,化学,英语等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对国学的课程也很少提及。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然而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德行的教育才应该放在人生教育的首位,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而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得到一个圆满的人生。这些道理也都写在国学里面。还好有易和人的不懈努力,以易和书院这个平台,让现代人可以了解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让现代人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幸福之本。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出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伟大的话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学习修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随心所欲不越规矩”。孔子自述了一生学习和修炼品性的过程,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至与平凡的道理。 孔子一生致力于研究学问,修炼自身,传道授业,他自己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学说影响了无数人,但仍然十分谦和并注意学习,其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试题库

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一)企业文化部分 基础知识 1.企业文化起源于()。 (A)美国(B)日本(C)中国(D)英国 答案:B 2.企业文化理论成型于()。 (A)美国(B)日本(C)中国(D)英国 答案:A 3.企业文化是一种()。 (A)观念形态的价值观(B)理论(C)工具(D)管理活动 答案:A 4.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功能是由于()。 (A)利益驱动(B)感情融合(C)个人与企业理想目标一致(D)职业保障 答案:C 5.员工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经常对照企业价值观进行检查,使自己的行为基本符合企业目标的要求,这属于企业文化的()功能。 (A)凝聚(B)导向(C)激励(D)约束 答案:B 6.与企业外在的硬性管理方法相比,企业文化管理具有一种内在的感召力,使每个员工产生浓厚的归属感,这属于企业文化的()功能。 (A)凝聚(B)导向(C)激励(D)约束 答案:A 7.企业文化的统一性是企业文化容易识别的( )。 (A)外在表现(B)内在基础(C)必要前提(D)必然要求 答案:B 8.企业里的英雄人物是企业中现存或者曾经存在的“典型”,是()的化身,从而能够聚集和感召人们。 (A)企业愿景(B)企业价值观(C)企业管理实践(D)企业使命 答案:B

9.塑造企业价值观必须坚持企业利益和企业()相统一的原则。 (A)社会责任(B)工作责任(C)管理工作(D)生产经营 答案:A 10.()的管理思想是自觉的管理思想。 (A)企业文化(B)经验管理(C)制度管理(D)人文管理 答案:A 11.行为文化是指()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形成的文化。 (A)管理人员(B)经理(C)企业员工(D)生产人员 答案:C 12.()是指社会大众与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与评价,体现着企业的声誉,反映社会对企业的承认程度。 (A)企业责任(B)企业信誉(C)企业印象(D)企业形象 答:D 13.如果一种企业文化没有被企业中全体或大多数员工所接受,那么这种企业文化就不符合企业文化优劣形式标准中的( )。 (A)系统性(B)认同性(C)稳定性(D)统一性 答案:B 14.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对()的认同。 (A)企业家个人的价值观(B)超越个人的共同价值观(C)企业现状(D)企业盈利能力 答案:B 15.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终必须能够服务于( )。 (A)企业(B)社会(C)人(D)国家 答案:B 16.在企业价值观的层次系统中,整个系统的最终基础是( )。 (A)企业精神(B)企业文化(C)企业理念(D)企业基本价值观 答案:D 17.目前,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经营管理(B)科学管理(C)文化管理(D)行为管理 答案:C 18.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观点,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 (A)自我实现的需要(B)安全的需要(C)社交和爱的需要(D)生理的需要 答案:A 19.在中西文化的影响下,相对而言,中国企业文化更强调( )。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中国新一代的青年们,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弄清楚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怎样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三个问题。 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炎黄文化 炎黄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狭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炎帝、黄帝时代的文化或炎黄时代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本讲所说的炎黄文化,主要取狭义,有时也涉及广义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从雏形期(炎黄-夏、商、周时代),到形成时期(春秋战国),再到发展期(秦汉-鸦片战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 传统习俗包扩一些节日以及相关的的传统。元宵看花灯吃汤圆,端午划船吃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等。 传统文化的总体决定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建筑也从一定的角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形态,两者是不可分的。因而,传统的特点是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中国传统建筑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主要类型: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 中国传统文艺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两部分。中国传统文学的形式主要有诗歌(唐诗、汉诗等等)词(宋词)曲(元曲)、赋一类教正式的文学形式。中国的传统艺术则是历代的中国画家,书法家,手工艺者,诗人,建筑师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他们对中国人、社会和环境的理解所呈现给我们的,反映中国社会历史生活的一幅文化长卷。中国传统艺术的分类: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传统服饰等等。 中国传统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辨正思想、穷变通久的变易思想等。 为什么——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核心即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华民族是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礼仪之邦,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是我们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精髓,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才能够真正实现伟大复兴。 怎么做——怎样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一、科学认识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近代以来,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政治层面上,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对立的、错误的极端观点:一种是把传统文

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及其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上半月刊) 152 科教文汇2006.09文化研究 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及其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 乐启文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47) 摘要儒家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道德体系中的精华,对中国人民道德思想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今日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本文对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了论述,同时提出了它对于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06)09-152-02 中国儒家文化起始于春秋末年,后经过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派,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经过长期的发展,儒家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家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强调一种道德精神,即所谓“仁”,希望人们通过自觉努力,做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认为社会应制定各种政治制度的道德规范并以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就是儒家所强调的“礼”。各种礼仪规范,都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要求,为维护当时的政治制度服务。儒家思想是一种为政治服务的伦理思想,又是一种伦理思想同政治的紧密结合。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是儒家文化所以能够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上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一个根本原因。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仁爱思想孔子认为仁者应当“爱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提出“反求诸己”和“能近取譬”,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无道德,或道德觉悟的高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们能不能“爱人”。最能代表孔子“爱人”思想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建立各等级之间充满人情味的伦理框架,把“仁”看作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一个人能否具有优良的品质,主要决定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孔子认为,优良的道德品质,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每一个人都应该把“仁”作为最高的信念。 (二)强调整体精神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据着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达到“仁”的唯一条件就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一切不符合“礼”的思想和行为。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儒家思想中,“礼”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国家的政治制度的要求、法律准则的约束以及伦理道德的规范。“礼”代表着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民族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儒家又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主张“见得 思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以私废公”。孔子所说 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提出了一种判断“君子”与“小人”的评价标准。儒家的整体主义,对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起了重要作用。从孟子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林则徐的“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都可以说是从儒家的整体主义思想出发的。(三)提倡人伦价值 儒家重视和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所应有的义务与权利。孔子强调“君、臣、父、子”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把“抚养子女”和“孝顺父母”看作是人和一切关系的出发点,进而又强调要“移孝作忠”,从而达到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和整个国家利益的目的。从这一要求出发,“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儒家思想认为,可以从一个人对待父母的态度,来推断他对待国家、民族的态度,只有对自己父母孝顺,才能够对国家忠诚。如果对抚育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爱,又怎么能希望他去爱国家、爱民族呢?(四)向往理想人格 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要把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作为人生诸种需求中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即使在物质生活条件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只要有一种高尚的追求,仍然可以生活得乐观愉快、奋发有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儒家所强调的这种崇高的理想人格,又往往成为实现“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勇于牺牲和爱国爱民的精神支柱。从《论语》中强调孔、颜之乐,到《孟子》中的“忧乐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这种追求的体现。(五)重视道德修养 在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儒家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修身”、“躬行”来达到提高道德品质的目的。儒家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为了使国家能够国泰民安、兴旺发达,如果不重视“修身”,也就不可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提高人的道德品质。 二、儒家传统文化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儒家传统文化中有着具有积极作用的内容,对两千多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