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综合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综合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综合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综合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小国寡民:

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他所认为的理想社会,具有以下特征:

①国家的规模狭小,人口稀少。

②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

③在老子设想的理想社会里,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生活十分满足。

④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老子的政治理想在本质上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是相违背的,他否定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切文明成果,实际上是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不符合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实事。但是在另一面,老子倒退的历史观具有强烈的社会批评精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天命不常:

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在周公看来,不勤政事,无政德,对民统治残暴,而失去天下是上天对商朝的惩罚,转而将天命保佑明德慎罚,怀保小民的周王朝。周灭商,取决于天命。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3、至德之世(庄子至德之世):

庄子把自己的理想中的社会称为“至德之世”或者“无何有之乡”。“至德”实际上也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体现,至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实际上也是以自然为原则的,在庄子看来,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人与自然一体,依赖自然而存在,人与人没有任何的交往,即把原始、蒙昧、与自然为一的状态作为理想社会。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与老子的思想方式基本一致。庄子否定有史以来人类一切文明的价值,其结果,庄子的政治思想必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相违背。

4、兼爱: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因此他把兼爱看做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达到视别人的国家如自己的国家、视别人的家如自己的家、视别人的父亲如自己的父亲的境界。即爱是无差等的。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

5、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这决定了人善的本性。人性善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即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还有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是其立论依据。但是孟子对人性的认识在根本上说上片面的。他忽略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只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是抽象的人性。

6、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表现在:人的感官欲望以及权势欲望。人在本能的基础上产生了占有欲和好利之心,而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人都有权势欲望。人皆好利,所有的相爱相让都是伪的表现,与人性无关。但他认为,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仁义法正得到矫正,最后达到善的境。

7、黄老思想:

汉初,黄老思想成为西汉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对于恢复社会经济。重振西汉王朝的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黄老思想的社会背景是建立在秦末的政治经济严重破坏,内忧外患的基础上。主要内容有: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通过“清静无为”的政治指导思想恢复经济和实现社会稳定的政治期盼。②文武并用,德刑相济。“无为”是要改变秦王朝的暴政,继承了道家黄老学派和法家的“无为”的同时也主张用儒、法等德教的治国思想,以便有效的治理国家,主张文武并用。③罚不轻薄,约法省刑。相对秦朝的暴政,包含着去苛从宽,删繁就简,实行罪罚相适应的理论。④轻徭薄赋,以农为本。通过减轻农民的徭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一思想奠定了“文景之治”盛世的到来。

8、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成为统治者用以规范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政治原则,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2000多年来,它一直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9、独尊儒术:

在董仲舒看来,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动乱,百家的邪辟之说不利于一统天下的稳固,唯有儒学讲求大一统,宜定为一尊即独尊儒术。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他看到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于是儒学代替黄老之学成为官方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思想。

10、居安思危:

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唐太宗在位期间,大唐帝国呈现出一片政治修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盛世之貌。但隋朝由盛而衰的局面引发了李世民君臣的深刻反思。得出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为了防范前车之鉴,必须要有居安思危的政治意识。

11、无君论:

鲍敬言认为,伴着国家及君主而来的是庶民的苦难,得出君主是万恶之源的结论。他对后世儒家所弘扬的“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等名教思想持否定态度,并以天地及自然万物的平等为依据,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平等性,批判了君主和身份等级,向往无君政治,主张废除“尊卑有序”的君主政治制度,提倡平等。

12、道统论(韩愈的道统论):

是韩愈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以排佛倡儒为主旨的学说。他认

为儒学也有自己的传授谱系,只是这个道统传到孟子就断了,他要恢复并发扬儒

家的道统,阐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代替佛道教义。韩愈的道统论的中心思想为儒

家的仁义道德,提出心和行的统一才是儒家之道的全部,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13、经权思想:

为解决永恒的法则和变化着的现实的矛盾,董仲舒提出了经、权、更化等命题。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天之道,有伦、有经、有权。”经指事物的根本法则,变或权指对事物运行发展的应变和调节,其中,经是根本,权是补充。经和权要求统治者能在坚持道的前提下,根据政治运行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局部调节。经权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守经与权变的理论,是对道德冲突的理论思考。

14、魏晋玄学:

是以老庄学说解释、论证儒家礼法名教,以儒为主,儒道结合的一种政治哲学思

想。《老子》《庄子》《周易》称为“三玄”。

二、大题(如果是简答题就写少点,论述就写多点哈,这里没法帮大家分类了)

1、为什么说周公的天命不常比商人受命于上帝的思想要先进

(1)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周公不仅用天命不常的观念对商周之际的历史进行了了解,而且也认为夏商之际的历史也是天命不常的表现。

(2)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周公并没有停留在商人“受命于上帝”到的认识水平上,而是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天命,通过天命去解释社会历史的变革,试图把以往发生的社会历史的变革归结于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3)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它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周公也提出了如何顺应天命,巩固周王朝政治统治的问题。

(4)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统治者应该时时刻刻关注民情。实际上是虚于天命,重在人事。周公虽然并没有否定天的意志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力,但是也没有人为地把天命神秘化,而是强调从民情中体察天命。这表明,周公的天命观在本质上是人文的而不是神学的,这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

(5)夏,商时,人们认为一切都是天命,认为君权天授。但是商纣王的覆灭,无情地证明了君权天授的荒谬。周人虽然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天命决定的但天命

的转移并不是任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德”,即谁有德,天命就转移到谁身上,一见其无德,天命就迅速转移。所以商纣王覆灭,周文王勤政爱民,顺从天意,故天命转移到周文王。这为周的统治得到了民心的支持。

2、为什么说性善论、性恶论是殊途同归?

孟子认为人性善,其目的是引导人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善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恶,是想通过对于人恶的本性的矫正,最后同样达到善的境界,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二者的归宿,同样是人的修身,只不过前者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后者强调的是外在的社会力量的约束,因此说,性善论和性恶论是殊途同归的

3、试述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

为了解决永恒的法则与变化着的现实的矛盾,董仲舒提出了经、权、更化等命题。

(1)“经”指的是事物的根本法则,“权”指的是对事物运行发展的应变和调节,其中“经”是根本,“权”是补充,应变的范围和程度是有限制的。“经”和“权”要求统治者能在坚持“道”的前提下,根据政治运行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局部调节。调节有多种形式,最重要的有两种:一是“更化”,二是“有道伐无道”。(2)“更化”是指某种制度形式上的调节。在他看来,王朝更迭不过是道的外在形式的循环转换。道的内核即君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君主制度的万世一系,永世长存。

(3)“有道伐无道”指的是易姓更王,君权交替。董仲舒把道和行道者分开来认识,成功地解释了政治原则与政权更迭的内在联系,为中国封建时代频繁的王朝交替找到了合理依据。

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儒家政治理论经过董仲舒的一番加工,更具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调节性,增强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应变能力。

4、试述庄子的社会批判精神

与老子一样,庄子也是用倒退的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文明时代的一切事物,在庄子看来都是道德衰败的表现。虽然不符合社会实际,但却产生了十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1)庄子批判的对象之一,是为世人所称道的圣人。他认为人们所称道的圣人不足为圣。他们不仅不值得效仿,且他们是历史的罪人。他们不是治天下,而是乱天下,与盗贼没什么差别。不同的是,盗贼窃财则被拘,君主诸侯窃天下却成为国家统治者。

(2)庄子批判的另一个对象,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他认为,所谓的仁义礼智等伦理规范,都是与真正的道德相违背的,这些的出现,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结果。礼义兼让,也只能是专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但庄子的看法显然是片面的。

(3)对于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庄子也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历史上那些先圣留下来的经验不过是糟粕,毫不足道,真正有益的历史经验是不可能留下来的。现实生话中伪诈现象、盗窃之行,都是统治者愚弄民众的结果。

5、试述唐太宗重贤思想和法治思想的主张。

A、唐太宗集团的重贤思想中有三点最为突出:重视人才、任人唯贤、用人之长。(1)李世民认为,人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政治之术,在于得贤。因此,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大力兴办学校,扩大学校规模,完备考试科目,完善科举制度。

(2)李世民任人唯贤。把贤能与否作为任人的唯一评价标准,只要是贤者,便可为其所用,不计贵贱亲疏,亦不计个人恩怨。他任用曾力荐要铲除他的太子谋士魏征,这为他开创盛世局面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3)用人如器各取其长,是唐太宗用人思想的更深层次推进。如何用人,委以合适官职,最大发挥其才能,唐太宗对此有正确的把握。他对群臣的优长有准确的认识。如房玄龄能谋,杜如晦善断,魏徵能谏。他能够用其所长,形成高效能的人才群体结构,在治国上取得明显效果。

B、唐太宗集团的法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立法:法要公平、稳定、宽简。李世民即位之初就强调立法必须公平,认为君主立法的关键在于摒私而立公。其次,他还认为法律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可多变。关于法之宽简,李世民在贞观元年就下达了“宽简”的诏令,贞观十年则更全面具体地谈到立法简约的问题。

(2)守法:克制私情、带头守法。李世民比较重视法律,注意克制私见私情,避免以主观意志来取代法律。同时,他能接受臣子的批评,带头守法。

(3)执法:严格法治,“一断于律”。李世民十分重视赏罚对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认为赏与罚是国家的大事,必须十分慎重。同时,魏徵也认为,统治者要做到“一断于律”,赏不遗远亲,罚不阿亲贵。

6、孔子德治主张的主张内容是什么?

孔子的德治主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1)礼治与正名。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治。因此,他主张专制国家应尽可能地保留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礼仪形式,遵循礼的基本精神即礼让,治理国家。目的就是要恢复等级秩序,追求专制主义政治理想。而正名,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举贤才。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的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提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是良好的品行加上一技之长。他主张从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官吏。所以,一个人要先学习礼乐知识,才能为官。

(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在孔子看来,专制国家不患寡而患不均,财富不均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孔子试图通过平均主义政策,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国家的经济基础。同时,他还主张实行富民政策,平均的目的也是使民众能够共同富裕。

(4)愚民政策。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智力上的差别,上知下愚,必须有一部分人谋道,另一部分人谋食,君子谋道不谋食,知识成为统治者的私产。民众是社会底层的愚民。孔子认为,愚民政策是专制国家最好的政策。

7、法家学派有哪些特点?

(1)重视法律的作用。他们主张依法治国,一断于法。在执法上主张赏罚严明。且轻罪重罚。忽视德治的作用。

(2)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主张君主专断独裁,操法术势三柄,驾驶民臣统治民众。

(3)主张实行富国强兵政策。法家认为耕战富国强兵的根本途径,主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养战,农战结合。

(4)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法家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也因此缺乏社会批判精神。认为远古不如当今,试图对传统的政治进行全面的变革。

8、试述慎到中关于君子巩固权势的主张和思想。

慎到认为,君主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势的要领主要有三点:

(1)不尊贤。慎到认为,君主尚贤就会使贤人在民众中有声望,人民只知贤人不知君,尊贤不尊君,在客观上为自己树敌。

(2)君主应该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慎到认为,君主要使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至于旁落,最重要的一点事设法使自己在民众中树立威信,通过得民来要挟臣下。

(3)君主无为以治臣下。慎到认为,君主应善用权术,即尽量的发挥臣下的作用,让其把事做好,以权术驾驭臣下,而君主就坐收渔网之利。

9、汉初为什么以黄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黄老思想作为汉初政治指导思想,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汉初统治集团的主要成员皆来自于社会下层,对于秦王朝二世尚刑而亡的严酷教训不仅记忆犹新,具有切肤之感,自然要予以汲取。

(2)汉帝国建立在秦亡的废墟之上,面临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经济凋残、民众飘零的烂摊子

(3)经过秦末农民战争的冲击,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甚为薄弱,新建的帝国实际处于某种内外交困的境地。汉初统治者不可能依照前朝

的方式治理国家,必须寻求新的治国方略。

(4)强秦的暴政为法家学说带来恶名,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界呼唤一种能够纠秦之弊的学说。诸子百家之学开始复苏,于是,以“清净

无为”为号召的黄老思想与这种相对宽松的思想发展局面相呼应,

走到了政治舞台的前台,这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10、老子和孔子愚民政策主张的主要内容

(1)老子愚民政策的主要内容:

老子认为,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安,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的礼义制度和文化知识。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不仅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反而在客观上导致了人类道德的败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另外,老子还说:“智慧出,有大伪。”按照老子

的逻辑,如果专制国家的统治者以智治国,民众也将相应地变得聪明,而运用智慧反抗统治者,其结果必然是越治越乱,所以治理国家的要诀是,不以智治国。“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2)孔子愚民政策的主要内容:

孔子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愚民政策的理论前提,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别。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上知与下愚的差别,必须有一部分人谋道,而有另一部分人谋食,而“君子谋道不谋食”,这样,知识便成为统治者的私产,而民众便只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愚民。

11、鲍敬言无君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鲍敬言是道家人物,是无君论者,表现在三个方面。

(1)否定“尊卑有序”,主张天然平等。他否定儒家的封建等级制度,并以天地自然万物的平等为依据论证了人的平等性,认为万物是平等的,人作为万物之一亦是天然平等的。他还断言人类社会确实存在一个自然平等的时代。

(2)强凌弱,弱服强的国家起源论。鲍敬言指出国家及君主是强者欺压弱者,智者欺诈愚者的结果,因此,揭露了君权神授的虚伪,纯属欺人之谈。

(3)对君主制度的批判。鲍敬言认为,君主穷奢极欲,赋役繁重,刑法严酷,伴随国家及君主而来的是人民无穷的困难,君主是万恶之源,要想在根本上产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只有取消君主制,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理想时代。

12、试述韩愈道统论的主要内容。

韩愈的道统论是基于其排佛倡儒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以其排佛倡儒为主旨的道统学说。韩愈认为,与佛教的宗教法统一样,儒家也有自己的一套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孟的传授谱系。只是这个道统传到孟子就断了,他要恢复并发扬儒家的道统,阐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代替佛道教义。道统论的主要目的在于阐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以期用儒家学说来代替佛、道教义。其中心思想为儒家一向倡导的仁义道德:博爱叫做仁;人们的行为能够遵守礼教纲常叫做义;仁义与道德去做就是道;实现仁义孜孜不倦,自然心安理得,不假外求,这就是道。提出儒家之道不仅仅是道德自觉层面,不仅仅是一种内心境界,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心和行的统一才是儒家之道的全部。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释老之道无补于国家社稷,而儒家之道才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13、孔子的人生哲学及其对后人的影响,你对此有何看法?

孔子的人生哲学主要内容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这主要是基于他对仁与礼的理解。

(1)孔子认为,克己忍让是最高尚道德的具体表现。现实生活中,如果每个

人都能不计个人得失,让字当头,许多矛盾就能迎刃而解,孔子把辞让看做最高尚的道德。因此,他认为,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该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孔子认为,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内省,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在道德层面上检讨自己,才能以忍让的态度与人相处。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所强调的内省,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反省自己是否有过失,特别是在与人发生矛盾时,应该首先从自身找原因,做的这一点,就是道德意义上的君子。

(3)孔子还认为,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应该是与世无争的,即“君子无所争”,在政治上不能犯上作乱,在经济上要安贫知足。

孔子把克己与忍让作为解决现实生化矛盾的灵丹妙药,即使是对于残忍的统治者也不主张反抗,他的人生哲学,尽管就每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并不是教育人们积极的改造社会,与恶势力进行抗争,所以,也是消极的。

14、儒家学派有何特点?

儒家学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儒家尤其重视对于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继承,儒家的许多思想主张与西周初期周公的敬天

保民、明德慎罚的思想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2)儒家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义。仁、义、礼是儒家思想学说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尊君爱民、重义轻利是儒家基本的思想倾向。儒家

学派把道德的良善作为政治的目的,因此,儒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

是道德哲学。

(3)以孔子为师。孔子以后,儒家学派分而为八。战国时期,各儒家门派之间的论争十分激烈,不过,他们都以孔子为宗师。实际上,战国儒

家是按照各自不同的理解,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

15、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老子认为,无为是达到道的境界的最直接途径,其的无为政治主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不尚贤,使民不争。老子认为社会道德的沦丧在于人有争夺之心,纷争

根源于尚贤。不尚贤,可以收到制止社会纷争的效果。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老子认为,盗贼多更多是因为人为提高了

难得之物的价值,刺激了人们的欲望,产生了盗贼。

(3)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老子认为社会的礼仪制度和文化知识在客观上导

致了人类道德的败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以智治国,民众变聪明,要是

反抗起统治者,必然越治越乱,所以治理国家要取消文化,不以智治国。

(4)慎征伐。老子主张专制统治国家的统治者对待战争要慎重,不到迫不得

以不能发动。

老子的无为政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其归根结底是为专制主义政

治服务的。

16、韩非子是如何解释术的?

第一,君主无见其所欲。君主应该把自己装扮的高深莫测,使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底细。君主不能流露自己的好恶,使臣下无机可乘,只好勤恳为君主做事。第二,虚静无事,以观疵。受道家思想的音响,韩非认为,君主要无为,无为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表态,凡事藏于不露。首先让臣下尽力去做,让臣下发表意见,然后伺机捕捉臣下的过失。自己能够观人而不让人观己的君主才是明君。

第三,设法隔断人臣与民众、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联系。使人臣不能结成朋党,在民众之中难以养成声望,这样,臣下只能唯君主之命是从。

第四,循名责实,参验群臣。一方面目的在于使群臣能够勤于职守,言行相符。但另一方面,参验又意味着君主用术察奸。韩非所说的参验群臣主要是用阴谋的手段监视下臣。

17、申不害认为君子驾驭臣子要如何运用术?

(1)正名责实。申不害认为,君主对于臣下,应该先正其名,然后根据群臣的名分确定其职守,以此作为督查臣下的勤惰、检其得失、论其赏罚的依据,只有这样,群臣才能勤勤恳恳地为君主做事。正名责实的目的是控制臣下的行为,使臣下恪守自己的职分,而臣下的职分又是由君主确定的,因此,正名责实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下不得违背君主的意志,不得有任何主观能动性。

(2)“示天下以无为。”申不害借用道家“无为”的概念并赋予新含义,使之成为君主愚弄臣下的一种手段。在申不害看来,如果君主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无论他的意见对与不对,都为臣下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申不害认为,为了使臣下无机可乘,君主应该装得高深莫测,对于任何事都不置可否。总之,聪明的君主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不露声色。统观全局,洞悉一切。

18、商鞅人性论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1)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的,人性好利主要表现为人的生存欲望和生存。(2)人的本性并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与生俱来的。并且,人的本性绝不会改

变,人的一生就是追逐名利的一生。因此,就不能用礼义去限制人好利的本性,人好利的本性也不可能在礼义法度的约束下有所改变。

(3)关于人性好利的内容,商鞅认为,主要是为了富贵,在政治上追求的是爵位,在经济上追求的是田宅。君主可以利用民众好利的本性来鼓励民众务农、参战,从而使国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人性是富国强兵的动力。

19、试述商鞅法治思想(9点)。

(一)商鞅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国不可一日无法,只有实行法治,国家才能安定。法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法律能够定分。商鞅说的名分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分界。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诸如百人逐的现象,根本原因是财产所有权不确定。所以,制止社会动乱的根本途径就是确定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分界。而这又必须依靠法律,所以他主张“立法名分”。

(2)法能够胜民。商鞅很明确的指出,法律的对象是人民,法律的主要功能就是镇压民众的反抗。法律是专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

(3)法律是实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保证。商鞅认为,专制国家设法的目的就是使民众服从专制国家的需要,君主操刑与赏两种工具,奖勤于农事,用于参战者,罚堕于农事,不勇于参战的人。在法的驱使下,民众不得不趋于田亩战场,实现国富兵强。

(二)基于此,商鞅认为实行法治应坚持三个原则。

(1)要刑无等级。商鞅认为法的基本精神是公,不以私害法才能达到治,因此,法律必须为全体臣民所共守。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除君主外,任何人都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功不抵过。还有社会中的伦理原则也不能与法律相违背。

(2)要明法利民。商鞅认为,行使法治,首先就必须公布法律,让臣民都知晓,增强法制观念,使其“知所避就,避祸就福”,从而便利民众。

(3)要轻罪重罚。商鞅认为,为了实现法治,就必须是民众对法律有所畏惧,唯一的办法就是轻罪重罚,实行严刑峻法。用重刑处置轻罪者,重罪就不会出现了。轻刑等于无刑。同时,执法过程中还应刑于将过。只要发现犯罪苗头就要动刑罚,重赏告奸的人。

(三)商鞅提出的刑无等级,一断于法的法治思想主张,较之以往是进步了,但是,他的法治思想远远不是民主性质的政治理论。具有局限性:(P100)

1、首先,商鞅提出的刑无等级,但是,刑无等级并不等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为在任何时候,专制君主都在法律制裁的范围外,只是臣民在法律面前才是平等的。所以,商鞅的法治理论在本质上是为君主专制政治服务的。

2、其次,在实行法治的必要性方面,商鞅片面的强调了法胜民则国治这一点,在这样的理论体系中,法律只能用于约束民众的行为,民众在法律面前只有服从遵守的义务,但是,法律却不保护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个人尊严。

3、再次,商鞅虽然主张法律公开,执法要公正,但是实际上,商鞅又主张刑于将过,刑于未然,其结果法治过程耶必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因此,法治理论在中国古代社会付诸实践却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法治国家,传统中国没走上法治道路,法家至少该负理论上的责任。

20、唐太宗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由于唐初国库空虚,经济凋敝,人民极度贫困的社会状况,统治者稍有放纵就会激起民愤。于是,李世民特别关注君民,民国的关系,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君舟民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隋末农民起义对封建统治者的沉重打击,使唐太宗重新认识到民众的巨大政治力量,他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认识到君主、国家,民众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民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君之道在于重民、保民,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并由此出发调整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他的安民思想一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贞观时期,生产状况迅速好转,社会秩序井然,政局稳固,君臣关系和谐,百姓安居乐业,各民族和睦相处,开创了被益为“贞观之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最突出的太平盛世。其民本思想具体表现在:

(一)思想上重视君民关系。

(二)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

(三)法律方面重视礼法合一、公正执法。

(四)统一边疆,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1、试述黄宗羲的天下观。(有点不太清楚)

黄宗羲在古代“天下为公”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天下观思想。黄宗羲对天下和君主这两个范畴作了去区分,认为朝代的更迭不具有天下兴亡的意义。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优乐。”换言之,用以判断天下兴亡、治乱的标准是百姓的优乐。在此,实际上,黄宗羲对传统君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进行了重新审视,将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百姓的安乐上面。也就是说,一个社会、朝代是好是坏,是治是乱,唯一依据就是百姓能否安居乐业。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黄宗羲所提出的“天下”虽然与传统的一姓王朝之私有了本质的不同,但是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他的天下观凸显了民众的地位,认为相对于天下而言,君主只是客而已。这一思想与他重视民众利益的思是一脉相承的。

黄宗羲以天下为公为原则,对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较深刻的批判:(1)专制君主以天下为私产,屠毒天下之肝脑,实为天下大害。黄宗羲认为,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君主,把天下化为私有,不顾天下苍生死活,君主不再是公利,不再能代表天下,相反,君主本身就是天下的大害。、

(2)君主制不仅为天下大害,君主本身也不仁。黄宗羲认为,天要立君,就是要把教养民众之责托于君,但是君主没有负起这个责任。社会的一切不仁不义现象,根源就是君主不仁。

(3)秦汉以来近两千年的中国社会,是没有法度的社会,是一家私法代替了天下的公法。法,指的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社会没有良法,没有公法,三代以下法度为私法。还有法愈密天下愈乱,根源就是所谓的法事非法之法. (4)封建时代的纲常名教违背了天下为公的原则。君为臣纲,臣无条件的服从君主是极不正常的君臣关系,臣被视为君主的仆奴,无条件的尽忠,极不合理的。臣要是仕于天下而非君主,应以天下万民为重。

(5)黄宗羲对中国古代社会为专制服务的政治理论也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无情批判。正统儒家都是试图从外在的天理去说明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然而,传统观念中的“天”代表了最为公平的意义,作为“天子”就应该成为公

平的化身,但实际上,天子将这一权力的合法性转化为了私天下的有力工具。还有,天下治乱的标准不在于王朝的建立与覆灭,而在于民众的忧乐。

总之,黄宗羲一天下为公理论作为批判的武器,对封建专制政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包括君主权力的合法性,统治原则的合理性。他的结论为后人思考这些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2、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谈谈你的看法。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仁,即人心,爱人之心,人把仁爱之心用于所不爱的事情上就是仁,行仁政,就是把根植于家庭内部的仁爱关系推广于整个社会以维护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孟子认为,仁政是治国的基本原则,能不能行仁政是一个国家成败得失的关键。但是孟子把它完全寄托于对君主道德的感召上,即希望统治者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把施仁政完全寄希望于对君主道德的感召上,决定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孟子从人性善出发,在政治上面主张施行仁政,强调人的道德自觉,要求君主能够身体力行,起到表率作用,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而施仁政的具体设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制民之产,二是平均赋税,三是保护工商业。施仁政主要着眼于社会经济政策,主张统治者不与民争利,但是并非民主性质的思想,空想性太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政治思想史2020考试复习题答案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单项选择 1、在商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于(C ),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商王统治的观念。 A.神 B.鬼 C.天 D.地 2、在(B)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君王统治的观念。 A.夏 B.商 C.周 D.秦 3、“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是(A)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A.周公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4、(C)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智B义C仁D信 5、仁与(A)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礼B.义C.智D.信 6、以人性善为出发点,(C)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 A.墨子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7、儒家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是(D)。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荀子 8、荀子是儒家中首先引入(D)的观念的人。 A.仁 B.义 C.道 D.法 9、在(C)看来,“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而无为正是达到此境界的最直接的途径。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0、庄子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B),认为物无贵贱,无是无非。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现实主义D虚无主义 11、(A)政治思想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2、在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只有(B )的商鞅变法是最成功的。A.齐国 B.秦国 C.楚国 D.韩国 13、(C)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思想成果,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君主专制理论。 A.李斯 B.董仲舒 C.韩非 D.荀况 14、仁与礼是(D )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5、荀子是(B)学派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6、(B)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相对主义,认为物无贵贱,无是无非。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7、(A)崇尚的“法治”很有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强化君主权威加强专制统治。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曹操 18、李斯为强化君权而出谋划策,他的强化君权思想具体体现为“(B)”、“深罚”。 A.重罚 B.督责 C.惩罚 D.刑罚 19、汉武帝采纳的董仲舒的建议,终于举起了“独尊(B)”的旗帜,初步实行了指导思想的转换。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论文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 二零一三年四月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 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凸显了其对中国政治的独特价值。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学说“仁政”,以及以德治国的方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对中国古代的社稷安稳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儒家政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探索儒家政治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发,以求得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历程、现实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1.1、儒家政治思想的产生 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提出“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在百家争鸣的大社会背景下,儒家思想成为当时影响力较大的一派,儒家政治思想产生于儒家思想之中。孔子奠定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 1.2初步发展 1.2.1孟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战国中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各国为争霸竞相改革,政治变革大为得势,思想阵地极为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方兴未艾,以捍卫孔学的孟子,著书立说,批判各家,参与争鸣。孟子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继承了孔子的仁政与德治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仁政说、民为贵、性善论。义利观。在仁政说方面上孟子主张“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要订立制度,使百姓有固定资产。主张均平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孟子还主张保护工商业。孟子提出民为贵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体现了国家可变,君可变,而百姓不可变的思想,这是时代的卓见,也是继承和发扬了民本思想。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仁政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在义利观方面,孟子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百姓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这样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显学。 1.2.2荀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战国时期儒学的另外一位重要代表荀子将儒学发展到了另一种高度,是战国时期百家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整理复习

国家起源的传说 ①契约说 ②冲突说 ③贸易说 ④水利灌溉说 ⑤战争说 ⑥圣人造福说 封建制度的含义 1.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 关系; 2.形成了与封君封臣相适应的封土制 度; 3.中央势力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有 独立的政治权力 东方专制主义(魏特夫) 1,这种社会是一种“水利社会” ; 2,政治权力的集中和专制;3,一切完全归皇帝所有; 4,东方社会只有皇帝控制下的贵族;5,东方社会的政府对国家的经济实行垄断; 6,东方社会没有法律; 7,东方社会的专制特点具有十分强烈的稳固性。 夏朝的政治过程 政治决策:以占卜决定,建立专门的卜筮之官,也可以“乃召六卿” 政治执行: ①是召集大臣发表誓词,如和有扈氏作战的《甘誓》“行天之罚” ; ②是诸侯会盟“夏启有钧台之享”; ③是征伐不服从者。 夏朝的官员制度 1、中央朝廷官吏外廷:政务官;宗教官 内廷:宫内事务 2、地方侯、伯:同姓以国为姓,分布在王朝中心区以外地区;异姓贵族成为方国、候伯。大国首领为伯。 3,方国对夏朝天子的义务: 1)听命;2)任职;3)提供部队征伐;4)保卫王族;5)纳贡 商朝的行政制度——内外服 1)内服: 第一类是政务性职官:牧正,多工 第二类是军事性职官:师长、马亚、多马、戍、卫、射 第三类是宗教文化类职官:卜巫史 第四类是宫廷内职官:寝宰臣 2)外服:诸侯或方国 义务:戍边、出征、纳贡、服役 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或“早期国家” 。

西周宗法制度 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西周的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西周分封制度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辅佐与同盟)分封,其前提是承认周王的统治。在分封中,授民授土是分封的核心内容。 诸侯国的分封有四种情况 一是周王室的亲属,如鲁、卫; 二是周的功臣,如齐; 三是商遗民,属这类的只有宋; 四是所谓上古圣王的后代,如陈、杞。 西周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五级以下还有第六级“附庸” 国野制 “国”,亦称“乡”,即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一般来说,国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野”亦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其地域比国大。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国人与野人的地位大不相同,前者是统治者,后者是被统治者,政治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国与野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周奴隶制度的一个特点。 西周宗法制度: 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西周的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严格控制诸侯。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四方诸侯对中央王朝承担一定的义务:定期朝觐、缴付贡赋、保卫王室 刑罚制度 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以《周礼》为根本法,“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成王制《九刑》,穆王制《吕刑》。主要有“墨、劓(yi)、宫、刖、杀”五刑 春秋五霸”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武汉大学333教育学综合参考书目及经验分享

武汉大学333教育学综合参考书目及经验分享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武汉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最著名的名牌大学之一,首批“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最大城市武汉市,其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存争议),1913年为六大国立高师之一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正式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学科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全部门类,是一所覆盖全学科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学校坐拥珞珈山,占地面积5166亩,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 武汉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招收的有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管理。 武汉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试的科目是政治、英语、333教育学综合还有一门专业课。 武汉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333教育学综合的参考书是: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武汉大学教育学考研成功经验分享 我报考的是武汉大学,学科教学(英语)的专业硕士,我本科是武大英语自考的,自考这几年确实挺辛苦也很心酸的,尤其是别人的冷言嘲讽,所以对我来说,要想摆脱这样的生活,考研是我的必经之路,不仅要考上研究生,还要考上名校的研究生,4年来,我的目标都很明确,因为我知道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可能对于别的一些学生来说,他们考研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把硕士研究生的文凭作文找工作的一个平台。诚然,我选择考研也有这样的因素,但它并不是全部,充其量只占20%而已。而剩下的80%,我把40%归因于想要证明我自己吧,不仅仅是给那些瞧不起我的人看,更因为要证明给我自己看,要让我自己觉得这么年的努力和付出还有一直相信自己的自信心是正确的也是值得的。然后,我把最后的40%归因于想在武大这样一个有着学术氛围的校园里面学习,想在那里接触更多更优秀的学生和老师,跟随他们一起发展自己,现在看来,我离我的梦想越来越近了,这样的感觉,真好!!! 下面说说我是怎么复习过来的吧。 我是7月份正儿八经开始复习的,之前的几个月都在纠结报考的方向。纠结了大半年,嘿嘿。记得当时我把英语研究生的各个方向的参考书都在图书馆借到了,然后综合我个人的兴趣已经能力,选择了英语教学专业硕士这个方向。这也是我想对考研的学弟学妹们说的话,如果你在纠结考哪个方向的研究生时,不要轻易的就下结论了,最好把这些参考书都翻翻,看看究竟哪个方向最对你的胃口。虽然也要考虑发展前途,但是在这之前难道不是应该考虑怎么对你容易考上的问题吗,呵呵。我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因为要是复习的内容不对自己的胃口,等复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后期心里就会很疲惫,这样会没有动力没有冲劲的。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整理全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重民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其现实意义。 答:1、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解为主,充分体现了重民思想。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主张以民情见天命的思想。周公施政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保民与慎刑罚。 2、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仁和仁政,主张德治和教化;道家的老子反对严刑峻法,认为民众生活贫困是因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人民生活困苦,统治者却奢侈腐化,大力提倡无为政治;在社会治理政策上,墨家的墨子主张实行富民政策; 3、西汉时期的贾谊,他的重民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了民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北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行失,提出与民为敌,民必胜之的思想。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4、唐朝时期李世民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三点:一、立君为民。二、民养君。三、民择君。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就人才问题:他认为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众之中有大量人才,因此他一生也培养和推荐了不少人才。 6、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有:君民关系上,以民为国本、君本。所以民是国之根本,在官民关系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 7、王安石的政治改革思想表现在王安石变法注重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上。

8、明清时期的朱元璋,在明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生产争需恢复,他采取了恤民、安民政策。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明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评价和意义: 古代重民思想史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通知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钟敏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钟敏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 用非常重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公民思想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定正确的公民意识,抛弃官本思想。 3、经济吸收重民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有重大的知道作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告诉我们要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和谐社会建设,吸收重民思想的利民爱民,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简要概括一下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发展情况 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复习资料 愚者自娱 周公敬天崇德保民思想: 1.1.周公敬天崇德保民思想: ①敬天和尊王的思想:惟命不于常、依德求民生、依民事天命。 ②敬德(根本)、保民(治理民众的态度)、慎罚的思想 2.天子独尊的王权专制思想 ①王是上帝和天的人格的体现 ②强化尊祖敬宗观念 ③宣扬天子至德 3.孔子的思想: ①主张德治:礼治与正名;举贤才;实施平均主义政策侧;愚民政策。 ②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③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④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⑤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 ⑦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4.孟子的思想

①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人同类”(人在自然界成一类别于其他动物,有内在统一的善)。人心分化为等级(君子与小人的等级之分;劳心与劳力分工说) ②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王道、霸道与统一:实行王道得天下,实行霸道亡其身。 5.荀子的思想 ①人性恶说。反对孟子性善说。主张人性要进行改造。(圣人、靠教育、环境和习俗、自我修身) ②礼治思想。圣人制定礼法是为了解决人的欲望与自然和社会间的矛盾;人的生存除了自然条件外必须依靠“群”和“分”来保证。有法必依,不能以法乱法,有治人无治法。 ③君主的个性与他所维护的制度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有时甚至相背离。 ④富国和强民。君主的职权在于养人、治人、育人和用人;重视道义;君舟民水论。 5.法家的基本政治倾向是一致的,但每个法家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都讲法(商鞅)、术(申不害)、势(慎道),但三者在他们思想中的地位又不尽相同。 6.法家中的不同流派 (1)李悝

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学综合参考书目及经验分享

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学综合参考书目及经验分享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一所包括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专业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北京市重点投入建设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建校59年来,共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十余万名,是为北京市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和培养其他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 首都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招收的有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生物)、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历史)、学科教学(地理)、学科教学(音乐)、学科教学(美术)、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考试科目是政治、英语二、333教育学综合还有一门专业课。 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学综合的参考书目是: 十二校联编,《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陈琦等,《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宁虹主编,《教育研究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成功经验分享: 有那么一段岁月,你每天过着从图书馆、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日子;有那么一段日子,每天都有人同你一样奋笔疾书,或许他们是你的朋友,亦或许是你的对手;有那么一个深冬,你觉得你就要坚持不下去了,你就要放弃了,你绝望了;

有这么一个初春,一抹娇羞的春光照亮了你前方的路。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有着凯程教育的老师们的陪伴……从暑假开始复习《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一点点的自己总结,有些东西并不理解,所以很难记下来,也不知道自己的总结可不可信。那段日子努力得有点迷茫。但我想说,2014的同学们,你们一定要自己总结一遍书,这很重要。把大标题、小标题、黑体字记下来尤其是带“1.2.3……”的部分。要对所看的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这是把书看薄的过程。脑海里有了知识网络,你的知识便不是一团散沙,没有章法了。要看《教育心理学》的同学不妨按照上面的额方法试一试,如何整合自己的知识,如何复习,如何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把自己当做一名教师教育自己!这种自学能力会让你受益终生。 对于自己不理解的知识,一定要反复听课。我报的是凯程教育的冲刺班,觉得视频出得有些晚,其实也还来得及,就是10月和11月会很不踏实。建议大家报一下暑期班,这样会早些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也能早些弄明白自己不懂的知识。个人感觉凯程教育2013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冲刺班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讲得挺不错的。知识的脉络一下就清楚了,理解了就便于记忆了。 另外,凯程教育的模拟题也挺好的,可以做一做。学校历年真题一定不要错过,要反复看。除了看知识点以外,还要看看出题规律,在最后两天可以自己押题。我最后两天着重背了几道题,基本2013的简答题我都压上了。 特别提醒大家,答卷子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题。当时我们考了一道论述“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观点。”我没有看见“道德”两个字,以为人家问的就是“皮亚杰认知发展”。这是一道20分的论述题。我在这题打错的情况下还考了118(满分150。其实就是你付出的越多,允许你失误的范围就越大。即使这题答错了也没关系,我的教育学分数依旧很高。我们其他同学基本就考了100分左右。本科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 1.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 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 非之心的总和。 3.化性起伪: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 性起伪”“化性”即教化,改变人的恶的本性,“起伪”即礼义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休养,用人为的礼义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4.明分使群: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 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 的一个重要前提。 5.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学 派主要以下几个特点: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b.儒家重视伦理道 德的作用,崇尚仁义。c.以孔子为师 6. 法家思想: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炎《论六家之要旨》。 法家思想的特点有: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d.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7. 道家学派: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 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绝圣弃 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8 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墨子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9. 淮南子: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 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 供全面的治理方案。作为汉初黄老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不少思 想家和政治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无能子: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是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 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 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 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二、简述题 1.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即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这就是六期发展说。 1)思想形成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先秦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2)思想发展期:秦安隋唐时期,秦时,法家思想发展,而汉朝以后,儒 家思想备受尊崇。 3)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出现宋明理学。 4)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一是封建政权逐渐衰落,二是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随着时代发展而反思自身,是思想进步的表现。 5)思想转型期:近代社会,出现了改革派、洋务派、戊戌变法政治思想, 是转型期。 6)思想变革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发动辛亥

四川师范大学333教育学综合参考书目及经验

四川师范大学333教育学综合参考书目及经验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四川师范大学创建于1946年,是四川省重点建设大学、中国西部地区知名大学,是四川省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历经60余年的建设,学校拥有博士、硕士、本科、职业和成人教育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已发展为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文理渗透,理工、经管结合,师范与非师范并重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招收的专业有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历史)、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地理)、学科教学(化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生物)、学科教学(音乐)、学科教学(体育)、学科教学(美术)。 四川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试科目是政治、英语、333教育学综合还有一门专业课。 四川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333教育学综合的参考书目是: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成功经验分享 考入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 总分:329 专业课:207 回顾准备考研到最后录取这接近一年的时间,真的是悲喜交加!从考得很差到意外分数,再从一分之差到调剂成功,这一路真的是曲折不断。不过还好最后走了一个相对满意的学校,又获得了继续学习的机会。 我作为一个跨专业跨地区跨学校的三跨学生,深知考研路上的艰辛与挑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是必胜的法宝。当然,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念是一直支持我坚定走下去的动力。这一路,要感谢的人很多,尤其是凯程教育给我提供的帮助。我从完全不了解的跨专业考生到摸清考试流程、获得系统的复习方法,这都是凯程给我的宝贵经验。凯程提供的网络视频很灵活,一点也不枯燥,而且还让我从我学到了很多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尤其是最后的专业课押题,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我的主管老师姜老师以及凯程的每一位老师给予我的无私帮助和鼓励。特别是姜老师,当我在成绩出来后不知道是否该调剂、怎么调剂时,是她给了我很多中肯的建议,才让我这次调剂一次就顺利通过。现在回想起来,调剂是一个复杂又麻烦的过程,但是在凯程的帮助下,我还是顺利过关斩将,成功实现了最初的愿望,在这里,再一次真心地感谢凯程! 对于14年考研的学弟学妹们,我认为,考研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你能不能一路坚持到最后,能不能克服懒惰抗拒周围的诱惑。其实在复习的过程中,并不用每天拼命地看十多个小时的书,透支自己的身体的,要学会找到学习方法、提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述题

论述题 1、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重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重民思想是中国传统重要的政治思想。治理国家要注重民心问题,民心的向背关系到社稷安危。如“以民为本”“仁政”等都是重民思想。探究这些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周朝周公旦“敬天保民”是古代重民思想的萌芽。周公认为敬天的关键在于保民,统治者要体察民情,慎用刑法。了解民众疾苦,体察民众心理。才能顺应天命维护周朝统治。 (二)1、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子产提出“视民如子”的观点。运用经济手段“相地而衰征”使民仓禀实而知礼节,把重民思想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度。 2、孔子的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在重民思想上表现为“养民”。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政治上宽民就是反对苛政的德政,重视民意。 3、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建立“仁政”为核心重民思想体系。 (1)经济和社会政策上:具体有制民之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轻刑罚等。 (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人民是政权转移的最后决定力量。民心的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以民为本的前提下提出了依据民意选贤举能。 4、荀子继承了以民为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论。民本就是爱民恤民,富民利民; 第一次把国家的赋税制度与社会生产和富国富民结合,站在国家经济利益的立场上去解释国家的经济政策。他的思想和政策使广大民众大大受益。 5、墨子的“兼爱”“非爱”“尚贤”重民思想。 “兼爱”:他主张爱他人,爱国家,使社会达到一个和睦理想的社会。 “交相利”: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非攻”战争都是不义的,反对战争带来的灾难。 从爱惜民力出发,他还提出了“节用”、“节葬”的要求。 6、老子:反对战争,反对封建专制的暴政。主张不贵难得之货、慎征伐等。核心体现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小国寡民社会理想中。老子既反映民众的愿望,又兼顾统治者的利益和要求,起到上下调和的作用。 (三)唐代贞观统治集团是民本思想发展的高潮。李世民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思想。特别注重君民、民国的关系,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命题。李世民认识到民众的力量,而且将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运用到治国实践中去。 (四)1、宋代朱熹“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要维护封建统治,就要获得民心,而民众的根本在足食,足食的首要问题务农。朱熹以重农,满足人们需要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 2、宋明王守仁的“明德亲民”政治思想:发扬内心光明仁德,亲爱于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明德为体,亲民为用,体用兼备,从而达到大治;体现了重民思想。 3黄宗羲提出的“君为民害”论、“民主君客”论和“万民忧乐”论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是继承也是超越,因而可称之为“新民本”思想。黄宗羲提出“公天下”的政治理想。法治上反对一家之法,反对天下之法。在经济上提出了“工商皆本”“均田”“齐税”等主张。 (五)评价及意义。 古代重民思想史载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重民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重民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用重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公民思想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定正确的公民意识,抛弃“清官意识”、“官本思想”。 (3)经济:吸收重民思想的“轻徭薄赋”“置民之产”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又重大的指导作用。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商代王权至上思想 一、祖先崇拜 大致出现在父系氏族公社初期,商代的表现为对先王先公的崇拜。说明自己的权力来自于先王,商代那些与祖先崇拜有关的仪式,实际上已经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由祖先崇拜发展的王权至上观念 只有君主才是国家的真正代表,君主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而民众则只能是君主专制政治的统治对象。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发展道路。 周公民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 一、天命不常 天命:上天授命之意。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的保佑某一个人或一个王朝。周公以天命不常的思想强化周王朝的的政治统治,一方面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如何顺应天命,巩固周王朝统治的问题。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 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与天命,重在人事。 三、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 敬天从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周公有几点表现:1、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2、要体察民情。3、要慎用刑罚。 这一思想实际上开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儒家的政治思想 一、儒家学派的若干特点 1、儒家创始人是孔子 2、得名原因:六艺之教与孔子职业有关;懂得古代利益,以相礼为职业的人为儒。“六艺”或“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 4、儒家特点: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儒家政治思想本质上是伦理政治、道德哲学;以孔子为师。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1、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编写删定了“六经”连同《论语》集中反映其政治思想;思想家,并且赋予社会批判精神。 2、仁、礼学说 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仁,包含下列含义: (1)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说平孔子是从伦理学层面上理解社会的政治生活的。 (2)克己复礼为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仁”是指一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主要取决于其个人的道德修养。 (3)仁的特征是厚重敦朴;仁的根本是孝悌。在家庭内部优良品质体现为孝悌,在家庭外部体现为忠恕,即诚实待人和宽容。 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行为规范 (1)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统治者应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 (2)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指周代的社会制度,很多时候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的礼制。

2019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硕士考研参考书

2019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硕士考研参考书 2018-05-06 16:09教育学/专业 专业课一参考书 教育学原理 1.《教育学》王道俊,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版 333必看的参考书,内容稍有陈旧,但是知识体系与333教育综合大纲完全吻合。教育史 1.《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版(凯程推荐必读) 孙培青的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最权威最详实,也是体系最完善的教材,并且,这本书与333大纲完全吻合,除此之外,如有时间,还可以将王炳照的《简明中国教育史》作为补充读物。如果没有时间,孙培青的一本书就足够了。 2.《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版(凯程推荐必读) 吴式颖的这本书是中国最权威最详实,体系最完整的外国教育史教材,与333 大纲的体系完全吻合。这本书内容已经很多了,涉及各地区,各国家,史料详实,建议读这一本即可。 教育心理学 1.《当代教育心理学》刘儒德,陈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版(凯程推荐必读) 这本书是中国最权威的教心教材,也是教育学、心理学考研的必读教材,专业词汇很多,理论介绍也多,但是由于专业词汇多,所以初次读书有点难理解,往往很多考生读书到第2-3轮才能理解,但是这本书的介绍深层次,全方位,虽然有点小难,但是却是教育学考研最应该读的书,这本书理解好了,教心考试一定可以过关。 2.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可参考部分知识点,有些地方介绍不够详细深入,最好辅助陈琦版的《当代教育心理学》进行学习。 专业目录 以下这些学科考教育硕士,专业课一为333教育综合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外阅读书目

课外阅读书目 林茂生等,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金鋙等,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 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严怀儒、高军、刘家宾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简编》,北京出版社,1985年。 高军等人主编:《现代中国政治思想评要》,华夏出版社,1991年。 彭明,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十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陈旭麓主编:《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联书店,1979年。 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8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林戴昭、潘国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王继平,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彭明主编,从空想到科学——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蒋俊、李兴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徐善广、柳剑平,中国无政府主义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路哲,中国无政府主义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高军、李慎兆、严怀德、王桧林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姜义华编:《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 葛懋春、蒋俊、李兴芝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刘健清等:《中国国民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 唐宝林主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张光宇主编:《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的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孔子的“礼”功用的表述及其政治意义 孔子很重视礼,他认为礼的实施会使各种关系达到和的境界,会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稳定。他呼吁人们呼吁人们约束自己严格按照礼来规范自己,以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协调状态,使整个社会呈现稳定和谐的局面。“礼”功用及其政治意义在于 一、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认为,一个人要真正成为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学习和运用“礼”都是一个根本条件。只有在这些“礼”的方面取得了独立,才能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仁”的境界,个体人格的塑造与升华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在社会交往方面。孔子强调人们应该以“礼”来对待他人。上下级应该互相体谅,营造一种宽松的社会人文环境,这样才能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孔子认为“礼”作为社会交往的原则十分重要。;“礼”的精神是调整和规范人们之间的矛盾分歧,加强外在约束,使社会生活能够有序地进行。这种以“和为贵”为准则的“礼”正是孔子所梦寐以求的。 三、在治理人民、处理国家大事方面。自周公创设“周礼”以来,“礼”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为政治统治服务。“周礼”的作用就是划分人们的上下尊卑贵贱,严格规范人们的等级制度。孔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以“礼”来教化引导民众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用刑法等法治手段来惩罚不道德的人或事,人们虽犯法而受到惩罚,可心里却没有悔改之意;如果施行德政,以"礼"的精神来教化引导民众,那么人人都不敢做坏事、错事,心里时时有危惧觳觫之感,要是这样,社会也就可以达到稳定了。孔子在这里以对比的方法指出了“法治”与“礼治”的不同,“法治”并不能完全消除人们心理上思想上道德上的邪恶,而"礼治"却能以柔和缓进、以理服人的方式使人们懂得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道德的力量促使他们走上正道而耻于做坏事,这种精神在孔子思想中是占主导地位的。孔子还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论述表明“礼乐”在孔子心目中一直是君主权威的象征,是统治工具的体现,也表明了孔子对“礼乐”在政治生活中作用的重视程度。 四、以"礼"治天下还体现为"孝悌"原则。 董仲舒的完整思想体系 董仲舒提倡儒学独尊,将孔子学说宗教化,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提出“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学说,为两汉谶纬迷信思想提供理论依据。也提出了对皇帝的过分残暴加以限制的理论,但主要是论证“君权神授”和封建专制的合理性。②董仲舒从天人感应出发,建立起一套神学化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札、智、信、这些伦理道德观念是天的意志,是永恒不变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他把神权、皇权、族权、夫权和由此决定人的行为说成是永恒的准则,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街、③董仲舒在政治上主张大一统,反对诸侯割据,提出“诸侯不得专封”,全国政权应“一统乎天下”,这对二升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巩固中央集权和维护大一统的局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 1、董仲舒对“天”“、人”的阐述 “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在董仲舒的思想当中“天”的意义和本质其实是“仁”;并且在董仲舒看来“天”不仅具有“仁”的涵义而且它还是万物的创造者,具有主宰者的意味。对于“人”的认识董仲舒指出,“人”是天地之精所生的最尊贵者,是受命于天。 2.天人相副 董仲舒《人副天数》篇中记载:“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

333教育综合考研好不好考

333教育综合考研好不好考 本文系统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就业方向,学费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参考书,333教育综合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333教育综合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教育硕士就业怎么样? 教育硕士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就业渠道广阔,就业机会多。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硕士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 就业方向:全国高校、高职、中职、高专、中专里做教师、行政、辅导员;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室里做研究人员;编辑部、报社、期刊社、杂志社做编辑;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人事考试院做工作人员或研究人员;中小学里做管理人员或教师;公司里做项目工作;培训机构做相关培训等。 二、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总体来说,教育硕士333考研难度不大,考试题目难度不高。据统计,录取的人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课认真复习后,及格很容易。 据凯程从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教育硕士考研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教育硕士考研考试科目里,教育硕士基础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师范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三、333教育综合会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教育硕士专业复试分数总成绩不低于310分,且政治英语成绩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85分。复试内容包含对专业能力、专业外语及口语、逻辑分析、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深度考查。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四、333教育综合考研的一些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