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

吴梅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考古资料和现存实例进行研究,对以彩画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作了详尽的分析,了解柱子的装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上架部分的彩画不尽相同,应将其作为一个与上架既有联系又独立的构件进行研究。

关键司:柱楹彩画雕饰朱红暖色青绿冷色

“柱,楹也”[1]。在中国古汉语中,柱和楹基本同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按柱引伸为支柱柱塞。不计纵横也。”又《释名》有云:“柱,住也。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齐鲁读曰轻:轻,胜也。孤立独处,能胜任上重也。”可见,柱、楹是指竖向能支撑屋顶重量的构件。由于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柱是最主要的承重构件,且又孤立独处,具有独立的视觉效果,并直接与人们的生活相接触,故地位突出,所谓“屋之主也”。古人由此赋予它很多的象征意义,于是,柱子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华丽的装饰。柱子的装饰,主要有彩画、雕镂等方式,而彩画由于其快捷、方便、表现力强等特点,最终成为最为广泛使用的装饰手段。除此之外,尚有用金玉、珠翠、锦绣、琉璃等,甚至有用镜子、螺钿等材料来装饰柱子的作法[2],更是奢华而新奇,并对后世柱子彩画的装饰纹样和构成方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整个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柱子的装饰经历了由简到繁,又复归于简洁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先秦与秦汉时期的柱子装饰

建筑彩画等装饰手段的产生,源于原始先民的仪式活动、审美要求和对木结构的保护作用。从考古材料和文献中有关先秦时期建筑装饰的记载,可知当时宫殿建筑中的木构件已有了彩饰、雕饰等的装饰处理[3]。文献中亦有柱子装饰的记录,虽然有限,却也可以看出端倪。《春秋·谷梁传》卷三记载:“(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恒宫楹。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从这句话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柱子装饰的样貌:(一)用色彩涂刷是柱子装饰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是初级阶段的柱子彩画。(二)柱子都是以单色涂刷为主,不作或只作局部彩绘[4]。(三)柱子刷饰的颜色多种多样,有刷红黑、青、黄等不同颜色的,不象后世,基本上是以朱红色系为主,到明清时期,柱子更是一律刷红[5]。(四)柱子上涂刷的色彩根据礼制的要求,有明确的等级限制,不得僭越。春秋时期,以丹为贵,依次为丹、黑、青、黄。

秦汉是民族大统一时期,特别是汉代,农业和手工业大大发展,为建筑装饰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技术的保障,而且礼制的约束相对松弛,僭越已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其时宫殿建筑和贵族宅邸装饰成风。根据有限的文献及考古资料,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汉代建筑柱子装饰的特点:(一)汉代重要建筑的柱子装饰是雕、绘并用的,但雕饰更为突出,雕刻技术已极为成熟,并被广泛使用[6],这一点可求证于画像石与画像砖。如山东微山县两城和曲阜县旧县等出土的画像石,都很好的印证了“雕楹”之说(图1),画中柱子满雕波浪纹或出形纹,说明汉时贵族建筑之柱大多通身雕刻几何形纹样以作装饰。彩绘的技术还不太成熟,应用范围也不如雕饰广泛。(二)雕饰一般以剪影式浮雕方式在柱子上满雕纹样;也有雕刻之上再施彩的手法,以朱色为多[7];还有雕刻上施铜漆的方式[8]。(三)柱子彩饰还是以单色通刷的方式为主,也多用丹朱之色[9]。虽然汉代柱子饰色也是以丹为贵,这是袭自周礼的传统,但并不被严格遵守,民间也常有用丹朱之色的。(四)重要建筑的柱子经常绘有各种纹样,图案题材与当时所流行的装饰题材一致,多为云气、花卉、符瑞辟邪等[10]。(五)除雕刻彩画以外,也有不少王公贵族的府第用金玉、锦绣等包裹柱子的装饰手法[11]。

可见秦汉时期柱子装饰手法远比先秦时期丰富且复杂,装饰部位也出原来的几处重点部位到

通身雕绘。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柱子装饰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乱动摇了两汉以来传统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儒学和传统礼法的影响大为削弱,老庄玄学得到发展,蔑礼放浪成为一时风尚,佛教得到巨大的发展。外域文化随佛教传入中原,对汉文化形成一定冲击作用。在建筑装饰上,大量外来图案、纹饰、色调与装饰技法,也随佛教输入,对传统装饰艺术产生较大影响。彩画和雕刻技术因此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出现了“晕染”与“叠晕”技法。其时,装饰柱子的手段也更多样,从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得到的有关柱子装饰的资料,可能推测当时的柱子大约有以下几种装饰手法。

1、柱子通刷秦红,这仍然是最普遍的装饰方法。这一时期的宫殿和庙宇等高级别建筑,据从文献中得到的印象,已广泛流行墙面涂白、木面涂朱的施色方法。北魏杨之所撰《洛阳伽蓝记》中多有“朱柱素壁”“白壁丹楹”等描述[12],另晋代陆刿所著《邺中记》中也有“朱柱白壁”之语[13],这也敦煌石窟北朝壁画和诸多阙形龛上也经常可见。南朝梁赋中多见“紫柱”之称谓,其色或稍深于丹朱,也属于这种柱子装饰范畴。大面积的白色衬托框架形的红色,富有朴素大方而又不失明艳的色彩效果,此后成为中国建筑尤其是北方官式建筑最常采用的施色方式。此时的丹、朱之被广泛使用,不再限于天子之用。

2、柱子在红地上通身彩绘。这是较单色涂饰更进一步的柱子装饰手法。河北北响堂石窟第七窟是北齐时开凿的石窟,其室内佛龛的壁柱柱身就是红地上满绘花卉;敦煌第251窟中的柱子是在红地绿边内绘黄、黑(已变色)和石绿相间的卷草坟,这些都是很好的实物例证。文献中也有这类记载,《南史·后妃传下》有“花梁绣柱”之语[14],《洛阳伽蓝记》也有“绣柱”与“绮柱”之称[15]。此时建筑彩画(包括柱子彩画)已产生出以朱、青、绿三色为主要色彩的施色特点,一般以朱为地,青绿色界边或绘花纹,整个彩画效果呈朱红暖色。而柱身上所绘的装饰纹样常用的有仰覆束莲纹、忍冬卷草纹、连珠纹等由异域传入的装饰纹样。

3、雕刻楹柱也是该时期装饰柱子的主要方式。《拾遗记》中记载了后赵石虎在邺都“太极殿前起楼,……,屋柱皆隐起为龙凤百兽之形,雕斫众宝,以饰楹柱。”这是一种隐起华的雕刻手法,装饰效果与彩绘相近,后世为彩画所替代。龙门古阳洞的上层大龛(约北魏太和末年,498年前后)中,有两处龛柱雕饰束莲。北齐响堂山石窟檐立柱及龛柱几乎都采用“火珠束莲柱”这种外来造型,是北齐时期流行的柱式。北魏嵩岳寺塔的底层椅柱,也饰有火珠垂莲。这种柱身装饰到隋唐以后逐渐演变为柱身彩画。

4、除了用彩画雕刻等手法装饰柱子外,特别奢华的建筑还有用金银铜、织物等包裹柱子的手法[16],甚至有用曲镜包裹柱子的[17]。这种包裹柱子的装饰手法,大约源自春秋时期的金装饰。金为加固木构件而产生,后逐渐演变纯装饰构件,至魏晋南北南时期,是又演变成用种种华美材料包裹木构件以作装饰,这种装饰手法对后世彩画图构成的形式影响极大。

此时,柱子装饰还是彩、雕并用,但彩绘的地位已逐渐提高,大有超越雕饰之势。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柱子装饰

隋唐凡三百二十七年(581年-907年),经过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国力强大,声威远播,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文化也因此呈现出一派繁荣自由的景象。在这种充满蓬勃生机的整体文化氛围中,唐代人创造出一种真诚、豪迈、富有独创精神的建筑艺术风貌,建筑装饰艺术也具有质朴、多样而不失精美的特点。之后的五代十国(907年-979年),由于事,经济处于萎缩阶段,建筑装饰艺术风格虽大多仍袭唐制,但比较粗糙,远不如唐代的大方浑厚与精致。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柱子装饰也因此产生出富有时代气息又符合自身特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国内现存的石窟、墓葬、佛寺等的柱子装饰实例和敦煌壁画、绘画中所表现的柱子装饰形象,以及古代文献中对柱子装饰的记载的综合分析,可以看

出此时的柱子装饰具有以下诸多特点。

1、此时,彩画已成为柱子装饰的主要手段,雕刻柱子的作法还在一些佛寺、宫殿等高级建筑中有所保留,但已不普遍。其他装饰手段,如用金银、织物、铜镜等包裹柱子的方法,虽在极个别的建筑中还在使用,但主要是作为彩画的一种样式而存在,即用彩画模拟金银织物包裹柱子的形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柱子彩画样式。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大量建筑形象上,柱子常饰有这种彩画,柱身中部约当全柱高度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一段绘团花图案,上下以水平线道为界,好似织品围裹的效果(图2)。

2、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虽不能动摇隋唐时期相当完善的木构体系,却为建筑装饰带来了丰富新颖的颜料色彩、装饰纹样和构成方法,比六朝时期更有发展。此时流行的团花、连珠、莲瓣、卷草等图案都是外来纹样与本土纹样结合的产物,并在柱子彩画上均有体现[18]。团花大量使用在中唐时期的柱身上,卷草花卉图案则在唐末和五代时期被广泛用作柱身遍地花纹。连珠纹一般用作水平饰带,将柱子分成几段,或作为仰覆莲的束腰。莲纹继承南北时时期雕刻柱子的做法,柱头用覆莲瓣,柱脚用仰莲瓣与柱头对应,柱中则用束莲。

3、隋及初唐时期,柱子的形象比较质朴,即使是比较重要的建筑,如宫殿、佛寺等,大多亦仅通刷丹、朱、赭等红色系列[19],与大片白墙形成“朱柱素壁”的对比效果;也有在柱头、柱中、柱脚处稍作装饰的(图3)。到中唐以后,柱子彩画逐渐繁丽起来,柱子中段往往绘有织物包裹的形象,以交错布置的团花图案为多,并以水平线道为界。到晚唐五代时期,柱子彩画更是华丽,柱身不再分大约均等的几段,而是将整个柱子分成柱头、柱脚、柱身三个部分[20],与北宋《营造法式》中的构图方式已颇为类似,柱身满饰卷草花卉纹样,产生遍地华的彩画样式,个别也有绘天王等人物形象作装饰的[21]。

4、隋唐五代的柱子彩画,大多是以朱赭之色为地或通刷,呈暖色[22],偶也用黑色涂刷柱子[23],但也已出现了青绿冷色柱子彩画的萌芽[24]。

5、柱子彩画已广泛采用晕染手法[25],但叠晕手法还很少用,更没有建立成熟的叠晕制度。

6、彩画中典型的构图法“双破”[26]与“一整二破”在柱子上也被广泛使用[27](图4)。

以上仅是对国内非常之有限的实物与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免失之偏颇,由于唐代建筑艺术对日本的影响非常之大,又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因此对日本奈良、平安、镰仓时代唐样建筑柱子装饰的研究[28],可以弥补以上分析的不足。

现对上面的总结作以下几点补充:

1、此时日本建筑的大多柱子也是涂刷单一的色彩,常用朱红色或素木色,偶有黑色[29]。特别重要的建筑,如当时的阿弥陀堂内部的中心四柱,往往装饰华丽[30],色彩除了呈现暖色调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出现青绿冷色调倾向[31](图5)。可见在唐代中国本土也应该已有青绿柱子彩画的出现,这为上述第四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日本建筑的柱子彩饰常用连珠纹复合而成的横向带饰将柱子分成几段,结合中国本土的实例,可以看出隋唐时期柱子上的横向带饰,非常富有特色。早期横向带饰由上下两列连珠纹组成[32];到了后期,不再用连珠纹,仅用上下两道线道围合花草图案形成横向饰带[33];直至宋代,横向带饰则完全简化为线道了。

3、横向带饰将柱子分成几段,两道横向带饰之间的区域,绘圆窠,内坐佛像,这应是源自于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寺中的龛柱。唐代也很可能除了柱头、柱中、柱脚绘莲瓣而将柱分成两半或柱身遍地华的柱子彩绘构图方法外,还有这种通过横向饰带将柱身分成多段,每段绘有圆窠,内坐佛像的构图法。

综上所述,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柱子彩画艺术经历了由隋与唐初的质朴大方到中唐时期的华丽精致再到唐末五代的繁复粗糙的发展过程。隋和唐初为初创时期,柱子彩画承接南北朝时期的风格,唐末五代国力衰弱,开启了宋代小巧雅致的艺术风格。唯中唐柱子彩画艺术最能

体现这一时期的大方自然、浑厚精致、绚丽华美的总体艺术格调。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柱子装饰

宋代的建筑艺术与唐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宋代的文人阶层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超越了以前任何时代,他们所欣赏的审美趣味使得整个时代的建筑风格趋向细腻秀美,而少了唐时的豁达壮阔。而城市经济的发达又使人们逐渐关注现实生活,艺术中融入了许多世欲化的东西。统治两宋的理学思想更使宋代的艺术风格趋向严谨含蓄合理,但也失去了唐时的创造力。柱子彩画也受到了宋代总体的艺术格调的影响,表现出典雅平易的特点。研究宋代柱子彩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现存原实物;二是《营造法式》。

对所能找到的仅有的实物遗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此时的柱子彩画也呈朱红暖色调,有以下几种情况。

1、柱子通刷土朱,偶而在柱头上饰植物花纹、云纹等[34]。

2、柱头上绘有各种花纹,以仰覆莲为主,柱身则在红地上满饰植物花纹[35];或柱头与柱身连为一体,在红地上绘各种图案,以植物纹样为主[36]。

3、在通刷土朱的柱子上,于柱头、柱中柱脚三处,绘莲花图案作箍头[37](图6),这种装饰继承唐代的风格,在宋初时有所见,之后则很少出现,为遍地华样式所取代。

《营造法式》对北宋时期不同等级的柱子装饰作了系统的总结,使我们能对宋代的柱子样式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营造法式》中描述了柱子彩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营造法式》柱子彩画,基本分成柱头、柱身、柱脚、柱四个部分进行区分和彩绘,用线道界分。柱彩画只有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三个高级别彩画才有,多作叠晕莲花,这可以使得本柱身与石柱础之间在视觉上有一个顺畅的过渡。

2、柱头之长度与入柱额同高,而柱脚大多与柱头同高,其余为柱身,是柱子的主干,柱身通过叠晕线道与柱头、柱脚相隔。

3、柱头之花纹为细锦、方胜等几何纹,取其静势,以衬托柱身的主体彩画,柱脚彩画只有五彩遍装与解绿装有,纹样与柱头基本相似,碾玉装与柱身连成一体,直接落于柱之上。而丹粉与黄土刷饰的柱脚与柱头相通,一律刷丹。

4、建筑装饰的等级制度鲜明地体现在柱子彩画中[38]。

5、柱身彩画是柱子彩画的主要装饰部位,以五彩遍装为例。柱头作细锦与琐纹,柱脚仅作细锦,柱质为青、红叠晕莲花,这些都是铺垫,规则的几何纹与莲瓣等静态纹样,以衬托柱身华丽而富于动态的装饰图案。柱身为海石榴花等一品花纹,花纹中还间杂以飞凤等鸟类图像,还有用四入、四出等窠内,间以龙凤、化生等图样。其中龙凤、化生等动物、人物纹样才是柱子彩画的中心主题,柱身内的植物花纹,一般也只起到界定与衬托作用。其他几个品级的彩画,亦是如此。

6、柱子彩画中,除了丹粉与黄土刷饰外,基本是以青绿冷色彩画为主[39]。

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宋代柱子彩画的整体印象。

1、彩画是柱子装饰的最主要的手段,雕刻柱子还偶有出现[40]。其他金玉、珠翠、锦绣等几乎不再用于柱子装饰。

2、在唐代开始出现的青绿冷色调柱子彩画的萌芽,到北宋已相当成熟,并迅速发展到高峰,被记录在《营造法式》中,但未有实例支持《营造法式》的记载,之后迅速销声匿迹了。

3、此时柱子彩画的叠晕已有明确的制度,不似唐代,还以晕染为主。

4、大约以十世纪与十一世纪之交为界,前期彩画的施用几乎包括柱子的全部,它继承了唐代的诸多特点,并再向着繁丽华奢的方向发展。后期逐渐发展为只施用在梁架上,柱子全为通刷红色,不作彩绘,使建筑彩画艺术,繁简有所对比,强调了屋身的坚实感,突出檐下阴景部分丰富的光、色、形的变化,是彩画渐趋成熟的表现。

元是宋与明清之连接点,历史不足百年,其柱子彩画多传承于宋代,但保持其蒙古族本身的

文化特征。其强盛的国力,支持其建筑装饰的繁在方和略显粗糙。元大都大明殿内的大柱,也是通刷朱红。大明殿两侧的配殿,用“镂花龙延香间白玉”饰柱。广寒殿柱上刻有蟠龙,使“矫蹇于丹楹之上。”[41]山西黄城永乐宫的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的柱子也是通刷朱红。可见元代的柱子施以通刷朱红为主要保护装饰手段,只是在统治阶段的宫殿内,柱子上有奢华的装饰,如金银铜等金属装饰、玉器、木雕刻等材料装饰柱子,但已不是主流。而柱子上已不作青绿冷色。

经过元代到了明清,建筑整体艺术发展到其巅峰状态。而柱子彩画发展到此时,北方官式做法柱身已不作彩画,只通刷土朱,柱头彩画只作为额枋的延续而存在,图案、色彩与额枋统一考虑。于是建筑彩画就限定在檐下上架部分。柱身素平,而显得有力量,才能在在视觉上支撑庞大的屋顶,而实际上,柱子间距加大,柱身增高,截面积变小,若再其上刻绘花纹,就会有繁琐、纤弱无力支撑之感。

以上回顾了我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的发展历程,可知柱子上用颜料进行涂刷和彩绘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到隋唐成为柱子装饰的主流,宋以后更是取得了一统的地位。在整个柱子彩画的发展过程中,朱红色一直是基本色调,除了在早期(春秋时代),用不同颜色涂刷柱子外,只有《营造法式》中记载了大量以青绿为主的冷色调柱子彩画。柱子彩画经历了由早期的质朴到唐宋的华丽,再到明清的简单的过程,宋代是它的顶峰。柱子装饰的另一种主要形式雕刻在秦汉和南北朝时期最为盛行,然后逐渐走下坡路,但由于其强烈的装饰效果,在皇宫、佛等重要建筑中得以保存,一直处于衰而未绝的状态之中。其他,如金玉、锦绣等材料对柱子的装饰仅在特别华丽的建筑中所有出现,从来不是柱子装饰的主流。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柱子装饰在早期与上架部分连为一体,后来逐渐有所分离,柱子装饰的独立性也逐渐表现出来,到了明清,二者便完全分开了。

(本文作者为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研究生;收稿时间:2002.11)

注:

[1]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有云:“柱,楹也,从木主声。楹,柱也,从木薄声。”

[2]《邺都故事》有“同曲镜抱柱”的记载,见注[18]。又日本中尊寺金色堂(1124年)的四天柱,是由金银铜箔、螺钿等镶贴而成。

[3]《说苑·反质》引墨子的话说:“纣为鹿台槽丘,酒池肉林,宫墙文画,雕琢刻镂,锦绣被堂,金玉珍玮”。又《礼记》中有“山节藻”之语。

[4]此处虽未点明彩绘的情况,但春秋时有用金来加固梁枋、壁柱等薄弱部位的作法,由此产生出一种在柱头、柱中、柱脚等处作局部彩绘的柱子装饰形式。这虽未有实物和文献以佐证,但河北信阳楚墓出土编钟钟架的立柱和横木与建筑铁梁柱很相似,它是在深褐漆地上,于立柱头、柱中、柱脚三处绘有赭色几何纹,可以作为柱了局部彩饰的旁证(图2)。这种由金而来的装饰样式对后世彩画的构图影响颇大。

[5]用黑色涂刷柱子的情形还时有所见,如敦煌壁画的某此廊柱就涂成黑色,南方也有很多建筑采用“白壁黑柱”的施色效果。另外,宋代《营造法式》有青绿色柱子彩画的记载。其他诸如黄色等,则少见。

[6]汉代宫殿的木构件,无论梁、枋、椽、斗、门窗、藻井和柱础等,多施以雕饰,木柱上也满是雕刻纹样,如张衡的《西京赋》有这样的描写:“雕楹玉,绣云楣,三阶重轩,镂槛文”。

[7]见《汉代画象石通论》王建中著紫禁城出版社。

[8]《后汉书·梁冀传》中记载,“(梁冀的府第)柱壁雕镂加以铜漆,窗牖皆有绮疏青琐,图以云气仙灵”。

[9]《汉书》有“诸侯刻角丹楹,大夫山节藻。”的规定。

[10]《西京杂记》有记载:“哀帝为董贤起大第于北阙下,重五殿,洞六门,柱壁皆画云气

萼山灵水怪或衣以绨锦,或肴以金玉。”

[11]同上

[12]北魏杨之所撰《洛阳伽蓝记》有明确记载:“胡通寺,……,朱柱素壁,甚为佳丽。”又“景林寺,……丹楹炫日,绣角迎风,实为胜地。”又“高阳王寺,……白壁丹楹,窈窕连亘,飞檐反宇。”

[13]晋代陆刿所著《邺中记》中描写了后赵石虎在邺都大兴土木的情景,“邺宫南面三门,……朱柱白壁,未到邺城七八里遥望此门。”

[14]《南史·后妃传下》记载:“武帝嗣位,……花梁绣柱,雕金镂宝,……”

[15]《洛阳伽蓝记》也有相关记载,“永宁寺,……中有九层浮图一所,……,绣柱金铺,骇人心目。”又“景宁寺,……制饰甚美,绮柱珠帘。”

[16]《晋书载记》记载:“(后赵邺都石)虎作太极殿,……宝皆漆瓦金铛,楹金柱,柱础亦铸铜为之。……”又《邺中记》记载:“(流杯堂)奢饰尤甚,盖椽头皆按八出金莲花,柱上又有金莲花十枝,……”

[17]《邺中记》记载:“(万福堂)堂内柱亦悬菱花镜,广二尺一寸,下悬织成香囊绣袋焉。”又《邺中故事》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更造修文,偃武二殿及圣寿堂,装饰用玉珂八百,镜万枚,又以曲镜抱柱,门窗并用七宝装饰,每至玄云夜兴,晦魄藏耀,光明尤分数十步。”

[18]见《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傅熹年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据《大业杂记》载:(隋)观风行殿“三间两厦,丹柱素壁,雕梁绮栋,一日之内嶷然屹立。”

[20]见南唐二陵李陵后室的倚柱,用水平饰带将柱子分成柱头、柱身、柱脚三部分。柱头绘箍头和束覆莲花,柱身满绘缠枝牡丹花,柱脚绘束仰莲花。也有只分成柱头和柱身两部分的。如李陵前室的八角形柱与方柱。

[21]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唐代佛寺殿阁,也多采用内外遍饰的做法记载五台山金阁寺中的金阁,“壁檐椽柱,无处不画”。又据《酉阳杂俎》中记载:“寺庙柱子上多绘天王” 。又南唐二陵墓内倚柱柱身均为满绘植物花纹。

[22]佛光寺、南禅寺,广仁龙王庙等现存唐代佛寺,柱子是通刷朱红。又敦煌盛唐第148、172窟经变图所表现的建筑群中,殿阁的檐柱表面通刷较深和较浅的两种赭色。又南唐二陵中的倚柱均呈红地暖色。

[23]敦煌壁画中有涂刷黑色的廊柱形象。

[24]敦煌莫高窟盛唐第172窟经变图中的栏杆望柱上有交错的青色团花图案,但檐柱上却未有发现这种全柱上下用青色团花装饰的建筑形象。

[25]见南唐二陵中的李陵。如其前室的八角形转角倚柱,柱头内的柿蒂花纹,用赭笔勾勒形状,再用石绿晕染花瓣,花心点黄色。柱身用宽朱绘出一整二破的菱形格文作为窠巢,窠内用赭笔勾勒重瓣的柿蒂花纹,外层花朵满用黄色晕染,花瓣上面涂石绿,内层花朵亦满用黄公晕染,花瓣上面涂朱红,花心点石绿。两侧的半菱则是在黄色地上赭笔勾勒出半朵柿蒂花纹,花朵用黄色晕染,花瓣涂石绿,花心点朱红。

[26]“双破”之名引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傅熹年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7]南唐二陵内的倚柱上横向带饰和柱身多采用一整二破构成的菱形纹。平等院凤凰堂和中尊寺金色堂的柱子横向带饰上也均采用了一整二破的菱形纹。

[28]此处所研究的日本古代建筑,其建造或重建时间大多在十一、十二世纪,与中国宋代同期,但由于文化传播的滞后性,且日本大量吸收的是唐代的建筑文化,并流传后世,这些建筑大多显出了唐代的风格。

[29]如日本平等院凤凰堂(1052年)的外檐柱为素木色,边上廊柱是通刷朱红。富贵寺大堂(12世纪后半叶)外檐柱为素木色。法界寺阿弥陀堂(1046-1053年)檐柱为黑色,外廊柱为素木色,内檐柱则以黑色为地。东大寺南大门(1199年)的柱子通刷黑红色,为柱头处用白粉涂出

简易的覆莲纹。

[30]如中尊寺金色的四天柱,是由金银铜箔、螺钿等镶贴而成,显示黄绿色,以白色提亮。连柱础也很隆重,为金银相间的莲花柱础,整个效果金碧辉煌而不失典雅。又如富贵寺大堂中心四柱,虽已大部分剥落,但隐约可见亦是用金箔贴成,甚为华丽。

[31]如净琉璃寺三重塔(12世纪),色彩呈青绿冷色。柱身也是被等分成许多段,每段内绘椭圆形,呈绿色,似乎也是水平联珠饰带作为分界线,由于严重剥落,不能辨析。中尊寺金色堂的四天柱,似用青铜包裹柱子、镶嵌纹样,柱子呈现绿色的部分较多,螺钿发银光,虽有金箔和铜呈黄色,整体效果呈黄绿色。

[32]如中尊寺金色堂四天柱的横向带饰,就是由铜钉组成的上下两道连珠纹界边,内又分三段,上下段为叠胜图案,也是作为边饰,中部为主体,作一整二破的菱形图案,由螺钿镶贴花卉纹样。又如平等凤凰堂内檐柱子上的横向带饰由上下两道细小页密集连珠纹作为边界,中间是一整二破的菱形图案。

[33]见南唐二陵中的大多数倚柱分隔柱子的横向带饰。如李陵前室的八角形转角倚柱,其横向饰带高约14厘米。上下线道用赭笔画出,边线内以黄色为地,其上用较宽朱红色画出一菱形窠巢,窠内画一朵柿蒂花,用赭笔勾勒,再用石绿晕染,花心点黄色。菱形四角各四分之一朵柿蒂花,也用赭笔勾勒,石绿晕,花心点黄色。又如前室的八角形倚柱,横向带饰亦高14厘米宽,上下用蜡笔画出边线,但边线内正中画一朵宝相花纹,花叶用赭笔勾勒,再用石绿晕染,花心点黄色。花与边框之间涂朱红色。

[34]如河北宣化辽墓内壁柱,又如辽宁义县奉国寺(辽,1020年),柱上只通刷朱红。又,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内柱子也通刷朱红。

[35]如河南登封初祖庵大殿(公元1125年),石柱上满刻海石榴花,并涂刷红色颜料,雕刻采用隐起华的手法,有彩画的效果。又如河南白沙一至三号宋墓(公元1099年及稍后),柱头或绘有仰莲,或只以横向线道与柱身区别。墓内壁柱柱身绘有一整二坡菱形组成二方连续图案。(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1958年)宋代张择端所绘《明皇窥浴图》内的圆柱柱身满是龙纹,以云纹补空。柱脚由两层花纹组成,下为龟纹,上为莲瓣,柱质为叠韵覆莲瓣。由于画为单色线描图,故其颜色不得而知。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此种柱子彩画由织物装饰演变而来。

[36]如河北宣化辽化张姓某墓,墓内壁柱通峰是朱地上等距离地三朵云纹,云纹由青与雌黄二色组成,界以白边,色彩效果强烈。

[37]如敦煌宋初窟檐内部的柱子彩画。色调以朱红为主,顶绘覆莲,柱中加仰覆束莲。其余部分通刷朱色,柱身未作满饰彩绘。宋代张择所绘《明皇窥浴图》内的一方柱柱头未画入画内,柱身和柱脚画得极为写实。方柱的柱身不绘花纹,只作素色,柱脚的纹样有三个层次,下为细锦文中为水波纹,上为仰莲。

[38]五彩遍装的最高级别不但体现于它的图案纹样与色彩,在柱子彩画中,还体现在只有它,柱子的四个部分的彩画(柱头、柱身、柱脚、柱)才上齐全的,其它等级的彩画的柱脚与柱,作为柱子彩画的结束,只取其一。

[39]如五彩遍装,以红为地者,呈暖色;以青绿为地者,则呈冷色。解绿装,只有柱头、柱脚以朱为地,与檐部彩画相同,而柱身通刷合绿,上作笋文,大效果呈现绿色。

[40]如河南少林寺初祖庵的柱子上满刻海棠花纹。

[41]见《辍耕录》

参考书目:

汉许慎撰.说文解字

宋李诫.营造法式

南京博物院编著.南唐二陵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宿白著.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

萧默主编.中国建筑艺术史.文物出版社

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复习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 吴梅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考古资料和现存实例进行研究,对以彩画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作了详尽的分析,了解柱子的装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上架部分的彩画不尽相同,应将其作为一个与上架既有联系又独立的构件进行研究。 关键司:柱楹彩画雕饰朱红暖色青绿冷色 “柱,楹也”[1]。在中国古汉语中,柱和楹基本同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按柱引伸为支柱柱塞。不计纵横也。”又《释名》有云:“柱,住也。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齐鲁读曰轻:轻,胜也。孤立独处,能胜任上重也。”可见,柱、楹是指竖向能支撑屋顶重量的构件。由于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柱是最主要的承重构件,且又孤立独处,具有独立的视觉效果,并直接与人们的生活相接触,故地位突出,所谓“屋之主也”。古人由此赋予它很多的象征意义,于是,柱子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华丽的装饰。柱子的装饰,主要有彩画、雕镂等方式,而彩画由于其快捷、方便、表现力强等特点,最终成为最为广泛使用的装饰手段。除此之外,尚有用金玉、珠翠、锦绣、琉璃等,甚至有用镜子、螺钿等材料来装饰柱子的作法[2],更是奢华而新奇,并对后世柱子彩画的装饰纹样和构成方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整个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柱子的装饰经历了由简到繁,又复归于简洁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先秦与秦汉时期的柱子装饰 建筑彩画等装饰手段的产生,源于原始先民的仪式活动、审美要求和对木结构的保护作用。从考古材料和文献中有关先秦时期建筑装饰的记载,可知当时宫殿建筑中的木构件已有了彩饰、雕饰等的装饰处理[3]。文献中亦有柱子装饰的记录,虽然有限,却也可以看出端倪。《春秋·谷梁传》卷三记载:“(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恒宫楹。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从这句话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柱子装饰的样貌:(一)用色彩涂刷是柱子装饰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是初级阶段的柱子彩画。(二)柱子都是以单色涂刷为主,不作或只作局部彩绘[4]。(三)柱子刷饰的颜色多种多样,有刷红黑、青、黄等不同颜色的,不象后世,基本上是以朱红色系为主,到明清时期,柱子更是一律刷红[5]。(四)柱子上涂刷的色彩根据礼制的要求,有明确的等级限制,不得僭越。春秋时期,以丹为贵,依次为丹、黑、青、黄。 秦汉是民族大统一时期,特别是汉代,农业和手工业大大发展,为建筑装饰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技术的保障,而且礼制的约束相对松弛,僭越已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其时宫殿建筑和贵族宅邸装饰成风。根据有限的文献及考古资料,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汉代建筑柱子装饰的特点:(一)汉代重要建筑的柱子装饰是雕、绘并用的,但雕饰更为突出,雕刻技术已极为成熟,并被广泛使用[6],这一点可求证于画像石与画像砖。如山东微山县两城和曲阜县旧县等出土的画像石,都很好的印证了“雕楹”之说(图1),画中柱子满雕波浪纹或出形纹,说明汉时贵族建筑之柱大多通身雕刻几何形纹样以作装饰。彩绘的技术还不太成熟,应用范围也不如雕饰广泛。(二)雕饰一般以剪影式浮雕方式在柱子上满雕纹样;也有雕刻之上再施彩的手法,以朱色为多[7];还有雕刻上施铜漆的方式[8]。(三)柱子彩饰还是以单色通刷的方式为主,也多用丹朱之色[9]。虽然汉代柱子饰色也是以丹为贵,这是袭自周礼的传统,但并不被严格遵守,民间也常有用丹朱之色的。(四)重要建筑的柱子经常绘有各种纹样,图案题材与当时所流行的装饰题材一致,多为云气、花卉、符瑞辟邪等[10]。(五)除雕刻彩画以外,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DOC6)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DOC6) 中国古代建筑中对大木、小木、砖、瓦、石、油诸作的装饰手法和式样,也包括为制造艺术环境而设置的建筑小品。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鲜亮地体现出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①它们是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装饰的式样、色彩、质地、题材等都服从于建筑的社会功能;如宫殿屋顶用黄色琉璃,彩画用贴金龙凤,殿前用日规、嘉量、品级山、龟鹤、香炉等小品,以表示帝王的威严;私 家园林用青砖小瓦、原木本色和精巧自由的砖木雕刻,以体现超然淡泊的格调。②它们中大多数都有有用价值,并和结构紧密结合,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油饰彩画是为了爱护木材,屋顶吻兽是爱护屋面的构件,花格窗棂是便于夹纱糊纸;而像石雕的柱础、栏杆、螭首(吐水口)、木构件的梭柱、月梁、拱瓣和麻叶头、霸王拳、菊花头等梁枋端头形式,本身确实是对结构构件的艺术加工。③它们大部分都趋向规格化,定型化,有相当严格的规矩做法,通过互相搭配取得不同的艺术成效;但也专门注意细微的变化,既可远看,也可近赏。④它们的艺术风格有着鲜亮的时代性、地区性和民族性。例如汉代刚直浓重,唐代浑放活泼,宋代流畅爽朗,明清严谨典丽。北方比较淳朴,装饰只作重点处理,彩画砖雕成就较高;南方比较丰富,装饰手法细致,砖木石雕都有专门高成就。藏族用色大胆,追求对比成效,镏金、彩绘专门有特色;维吾尔族在木雕、石膏花饰和琉璃面砖方面成就较大;回族则重视砖木雕刻和彩画,题材、手法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大木作装饰是对木结构要紧构件的艺术加工,要紧包括两种手法:①卷杀,马上柱、梁、枋、斗拱、椽子等构件的端部砍削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使构件外形显得丰满柔和。每种构件的卷杀有一定规矩,元明往常使用得较为普遍。清代官式建筑重视总体艺术成效,只有斗拱的拱端保留卷杀做法,其他一概去掉。②将结构构件的端部做出各种花样,如清代官式建筑常将梁枋端作成桃形(桃尖梁)、云形(麻叶头)、拳形(霸王拳),拱端则有菊花头、三岔头、三幅云等形状;非官式建筑的花样更多,常常雕成各种植物和龙、象等兽头形。

我国古代墓葬的特点及演变

从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 看我国古代墓葬的演进 (王皓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0) 摘要:古代墓葬在历史阶段中各具特点,但又显示了一定的演进趋势,简言之,墓葬形制跟从于地上建筑的发展,随葬品的设置逐渐向人们的生活情趣靠拢,葬具的变化表现了古人灵魂信仰的松驰。 关键词: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 古代墓葬作为考古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为我们展现了其所处时期生产、生活、阶级斗争以及宗教信仰的真实情况。今天我们从电视、电影等媒体上看到的古代面貌,80%有赖于墓葬的发掘而还原。作为地上世界的真实表象,墓葬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各自的特点。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变,也体现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客观规律,本文试仅从古代墓葬包含的重要层面——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三方面来浅显地探讨墓葬在历史进程中的特点与演进,侧重关注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一)墓葬形制与地上建筑的跟从 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就出现了有一定葬制的墓葬,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墓坑一般为长方形竖穴墓,小而浅,仅仅够容纳下尸体”。[1]即使是氏族首领的墓葬,墓坑也比较小,与氏族成员的墓葬比起来,也仅是随葬品比较多而已,这是因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为磨制的石器、骨器,磨制工具在建筑上是很难有大作为的,当时的人类在建筑方面只是处于起步的阶段,这不仅表现在墓葬的建造方面,也表现在居址的建筑上。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地上建筑,由旧石器时代的岩洞进入到地穴、半地穴时代,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人们的居住条件,主要为地穴房屋或半地穴房屋。“半地穴式房屋,是在平地向下挖出方形或圆形的房身,或者是利用坑壁作墙,屋顶直达地面,好象今天的窝棚,或者是在坑边地面修起矮墙,再搭屋顶。”[2]用简单的石凿、石锛、石铲等磨制工具在平地向下挖出房身,这是艰巨的工程,在社会产品极不丰富,经常受饥饿困扰的新石器时代已经是生产生活中的大事。因而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墓葬形制受社会条件的制约,整体表现为墓坑狭小、浅显,距地表的深度大体在2米以内。而磨制工具的盛行,使得氏族首领和宗教领袖的墓中玉器的随葬比较多,这正是由于其所处的时代对玉器等坚硬石材的磨制比较娴熟。

中国古代建筑电子书一览表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 精装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 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 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基本做法: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 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明清时期常用的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二、屋顶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卷棚顶等形式。屋顶使建筑物显得稳重协调,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宫殿、房舍的顶部,是整座建筑物暴露最多、最为醒目的地方,也是等级观念最强之处。清朝把《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的27种房屋规格,纳入《大清会典》,作为法律等级制度固定下来。屋顶按照式样等级次序由高到低为:庑殿式,歇山式,攒尖式,悬山式,硬山式,盝顶,卷棚顶。另外还有重檐和单檐之分,重檐顶等级高于单檐顶。总的说来,屋顶的等级由高到低排序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四角攒尖顶,盝顶,卷棚顶。 1.重檐庑殿顶 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庑殿顶又叫四阿顶,屋檐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如故宫中的太和殿、长陵譡恩殿即此种殿顶。 2.重檐歇山顶 歇山顶亦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上的脊)。屋面是悬山顶与庑殿顶的组合,上三分之二为悬山顶,下三分之一是庑殿顶。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

中国建筑的演变

中国建筑的演变 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20世纪的中国建筑打破了传统建筑封闭内向的陈规。以表现空间意境为主的审美观念,突出了公共性和开放性的观赏功能,与同时输入的西方建筑重视表现实体造型的审美观念相一致。20世纪中国建筑艺术包含两类内容:一是某些大型的、纪念性比较强的建筑仍十分注重造型艺术的社会价值、审美功能,以特定的形式表现某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如银行、海关常采用庄重华贵的西方古典形式,以显示其财力的坚实富有;一些政府机关和纪念性建筑多吸取传统形式,以显示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国粹的精神。二是大多数民用建筑一般只从审美趣味出发,一方面追求时髦新奇,同时也受到传统审美趣味的影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流行的洋式店面、洋学堂、洋戏院和城市里弄住宅,都是所谓中西合璧的形式,以后则更多地直接采用西方流行的形式;80年代以后又兴起追求乡土风味的形式。 现在中国建筑的特点主要是现代主义和沿着后现代主义的趋势发展,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古代 建筑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中对大木、小木、砖、瓦、石、油诸作的装饰手法和式样,也包括为创造艺术环境而设置的建筑小品。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①它们是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装饰的式样、色彩、质地、题材等都服从于建筑的社会功能;如宫殿屋顶用黄色琉璃,彩画用贴金龙凤,殿前用日规、嘉量、品级山、龟鹤、香炉等小品,以表示帝王的尊严;私 家园林用青砖小瓦、原木本色和精巧自由的砖木雕刻,以体现超然淡泊的格调。②它们中大多数都有实用价值,且和结构紧密结合,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油饰彩画是为了保护木材,屋顶吻兽是保护屋面的构件,花格窗棂是便于夹纱糊纸;而像石雕的柱础、栏杆、螭首(吐水口)、木构件的梭柱、月梁、拱瓣和麻叶头、霸王拳、菊花头等梁枋端头形式,本身就是对结构构件的艺术加工。③它们大部分都趋向规格化,定型化,有相当严格的规矩做法,通过互相搭配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但也很注意细微的变化,既可远见,也可近赏。④它们的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地区性和民族性。例如汉代刚直浓重,唐代浑放开朗,宋代流畅活泼,明清严谨典丽。北方比较朴实,装饰只作重点处理,彩画砖雕成就较高;南方比较丰富,装饰手法细致,砖木石雕都有很高成就。藏族用色大胆,追求对比效果,镏金、彩绘很有特色;维吾尔族在木雕、石膏花饰和琉璃面砖方面成就较大;回族则重视砖木雕刻和彩画,题材、手法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大木作装饰是对木结构主要构件的艺术加工,主要包括俩种手法:①卷杀,即将柱、梁、枋、斗拱、椽子等构件的端部砍削成缓和的曲线

或折线,使构件外形显得丰满柔和。每种构件的卷杀有壹定规矩,元明以前使用得较为普遍。清代官式建筑重视总体艺术效果,只有斗拱的拱端保留卷杀做法,其他壹概去掉。②将结构构件的端部做出各种花样,如清代官式建筑常将梁枋端作成桃形(桃尖梁)、云形(麻叶头)、拳形(霸王拳),拱端则有菊花头、三岔头、三幅云等形状;非官式建筑的花样更多,常常雕成各种植物和龙、象等兽头形。 小木作装饰是对门窗、廊檐、天花及室内分隔构件的艺术处理。重要建筑的大门上常常装饰铜质的门钉、门环、角叶,门环是装饰的重点,多做成兽面吞环。□扇门和窗子的棂格是装饰艺术的重点部位,□扇门下部的木板(裙板、绦环板)也常雕刻花饰。重要建筑的棂格用正交、斜交直棂和圆棂组合成为菱花(宋代称为毯纹),裙板雕龙纹;壹般建筑是直棂、正交或斜交方格、以及灯笼框、步步锦、冰裂纹及曲棂等形式,裙板雕花卉及几何纹。廊檐枋子下常设雕刻繁复的雀替、或楣子、挂落;廊柱下部配以木栏杆,有花栏杆、坐凳栏杆、靠背栏杆(美人靠)等形式。天花板分为海漫、井口、平□和卷棚等,海漫不分格,可绘彩画;井口天花用支条分成方格,中画团状彩画;平□多在宋代以前建筑中使用,为小方格形,不画彩画;卷棚又称轩,为向上拱起的曲面天花,多用于南方园林的厅堂前部及前廊。重要建筑正中设藻井,有圆形、方形、菱形及覆斗、斗八等形式,尊贵的建筑中藻井层层收上,用斗拱、天宫楼阁、龙凤等装饰,且满贴金箔,富丽异常。室内分隔的构件主要有碧纱橱(即室内□扇门)、罩和博古架、板壁门洞等数种,其中罩是壹种半分隔式构件,有几腿罩、正罩、栏

透析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透析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作者:尹锷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 247 更新时间:2009-4-13 透析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唐西娅尹锷 摘要: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建筑色彩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缤纷绚丽的色彩世界,而且通过漫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建筑色彩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色彩 “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虽远在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之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盖木髹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而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从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彩色之施用的论述可见中国建筑虽名为多色,但建筑施色却重在有节制的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色调以蓝、绿、红三色为主,间以墨、白、黄。凡色之加深或减浅,用叠晕之法。其方法亦自唐至清所通用也。”《营造法式》对于中国建筑彩画制度的阐述不仅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对于颜色选用的考究,而且精辟地总结了中国古建工匠们精湛的建筑施色技术。中国建筑的色彩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视觉、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独树一帜,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早期中国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中国建筑的萌芽虽然可追溯到原始初民的洞穴,但是直到商周时期中国的建筑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并且初步形成了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等一些重要的中国建筑艺术特征。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割据,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一样的建筑风格:大体可归为以齐、晋为主的中原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后建筑风格才趋于统一,建筑室内墙壁出现了以人物、动物、车马、植物、建筑、神怪和各种边饰为内容的壁画,黑、赫、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的建筑色彩才在建筑上得到体现。尽管 两汉时期中国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建筑组合和结构处理日臻完善,中国建筑体系也已大致形成,但汉武帝时,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思想的提出,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儒学虽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儒学却由先秦时充满理性、意气风发的思想逐渐蜕变成为一种死气沉沉、埋没人性的哲学,中国人的思维遭到严重的限制,

中国历史面貌与中国古建筑的演变关系

中国历史面貌与中国古建筑的演变关系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程论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广精深,源远流长。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以她的壮阔不断生长,千姿百态,引人入胜。这些传统文化,有形的,无形的,都是时间的刃在大地上镌刻下的美丽。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这条浩瀚长河中的一部分,也一直不断向前流淌,奔腾。中国的自然风貌、政治风貌、文化风貌、宗教风貌总会随着改朝换代阶段性地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建筑因此而妙笔生花,琳琅满目,让中国古人的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流芳百世而不倾覆。 中国建筑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初出端倪。新石器时代,在中国的辽阔土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仰韶文化代表着当时的母系氏族社会,社会生产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这种社会生活体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建筑的发展,部落有了初步的区划布局,并且反映了“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的演变过程。河姆渡文化由于当时自然环境的约束而产生了干栏式居所。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代表,古人已经产生了小家庭的概念,因此居所有了分间,体量较小。原始社会时期,虽然建筑的发展十分落后,但一点点的演变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改变,并且是中国迈入奴隶制国家前非常重要的过程。 夏朝的建立,不光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的诞生,更是中华文明璀璨的开端。人们不再消极的适应自然,而是积极地整治河道,防止洪水,挖掘沟洫,进行灌溉以保障人们的生活秩序。商朝的甲骨文清晰地记录着当时人们的建筑状况。至西周,周王室建立了礼制。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周礼,是体现等级差别的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同时手工业开始细化,同商业被官府垄断,井田制是西周时的土地制度,直接影响着农业和城市的发展。中国奴隶社会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周礼的萌芽、形成,对中国以后三千年的建筑:从城市、宫殿到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最重要的则是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说,为礼制奠定了基础。不仅出现礼制建筑明堂,更对此后的城市规划、宫殿、坛庙、陵寝,乃至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春秋末期齐国的手工业技术的官书《考工记》被编入《周礼》,形成了中国古代工官制度发展的第一阶段。直至清朝,都还保留着春秋《考工记》中的礼制影响。 紧随其后,中国步入封建社会。秦汉时期,统治阶级的力量和权势尤为壮观。反映在建筑上,兴建宫殿,长城,陵墓之盛为前朝所不及。木构技术趋于成熟,使得高台建筑减少,多层建筑增加。整体艺术氛围十分古朴凝重。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期,在300余年战火不断,社会动荡,生产力发展缓慢。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佛教的兴起使得佛寺等宗教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高速发展。印度传入的佛教建筑和中国固有建筑相互影响,佛教建筑逐渐中国化和中国建筑雕刻化,同时,整体建筑艺术风格,从秦汉的古朴凝重,转向魏晋的柔和、精丽、圆润。同时,风水(堪舆)在这一时期发展趋于成熟,更是对中国建筑的布局和形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发展高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成熟期。唐代前期百余年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虽“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但终唐之世,仍不失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高潮。文化上的开放导致艺术风格上浪漫、雍容大度。反映在建筑上,木构建筑体系高峰。突出表现于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建筑细部,无论是屋顶、斗拱亦或是梁架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复习题 第一节绪论 一、填空: 1、世界建筑的两大体系分别是东方建筑系统和西方建筑系统。 2、中国建筑系统的特点:木构架结构独特的造型和丰富而华丽的装饰艺术。 3、木框架结构的优点有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施工方便和合乎科学的力学原理等等 4、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特征有举折高大、出檐深远、翼角起翘。 5、建筑装饰是伴随着建筑出现产生的. 6、建筑装饰的三个构成要素为形态、色彩和材料。 7、彩饰最常见的形式是彩画。 二、名词解释: 1、装饰 依附于某一主体的绘画或雕塑工艺。其作用在于使被装饰主体具有合乎其功利目的的美感形式。 2、建筑装饰 是依附于建筑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它们也具有独立的审美因素。 三、简答: 1、建筑装饰的作用有哪些? 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改善使用条件,使人感到清洁舒适

增加建筑物美观,美化环境、提高建筑艺术效果。 2、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装饰性与功能性的统一 形与色的统一 隐喻于美观下的教育意义 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的统一 3、列举几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 雕饰:木雕、石雕、砖雕;彩饰:主要为彩画;泥塑;陶塑 第二节屋顶装饰 一、填空: 1、庑殿顶又称五脊殿。 2、庑殿顶分为单檐庑殿顶和重檐庑殿顶两种形式。 3、清代殿顶中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 4、硬山顶有尖山式硬山顶和卷棚式硬山顶两种形式。 5、徽派民居的屋顶属于硬山顶(屋顶形式)。 6、几个坡面最后攒到一起的屋顶形式叫攒尖顶。 7、卷棚顶(屋顶形式),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没有外露的主脊。 8、岳阳楼的屋顶形式为盔顶。 9、正脊兽因兽头向外望去,故又叫望兽。 10、庙宇建筑正脊正中称为脊刹。 11、凡是与正脊和宝顶相交的脊称为垂脊。 12、垂脊装饰的重点为仙人走兽和垂兽。

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 一二章总结 1.中国原始建筑存在着“构木为巢”的巢居“穴而处”的穴居。前者经历了由单树巢、多树巢向干阑建筑的演变,后者经历了由原始横穴、深袋穴、半穴居向地面建筑的演变。 2.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榫卯结构,标志着巢居序列已完成向干阑建筑的过渡。 3.穴居分为原始横穴、深袋穴、半穴居三种类别。 4.西安半坡F1大房子遗址是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前堂后室”格局。西安半坡F24中显示出“间”的雏形。 5.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属红山文化,国内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祭祀建筑。 6.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期夏、商、周三代。选择 7.从夏商都城到东周列国都城,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的两种形态--“择中型”布局和“因势型”布局均已出现。 8.最早划分为外城、内城、宫城的是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选择 9.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简答题。默写画简图。 10.陕西岐山凤雏村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是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是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前堂后室”格局,是第一次出现的用“屏”建筑,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用瓦建筑。

11.刻在铜板上标志战国时期大型组群所达到的规划设计水平的是战国中山王陵墓兆域图。 12.正式屋顶分为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 三章总结 1.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两汉时期。 2.明堂、辟雍、宗庙属于礼制类型建筑。 3.木构架的两种形式是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架。 4.中国木构架建筑的体系成熟期是两汉时期。 5.汉代首都是汉长安城今西安。 6.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南北轴线非常清晰的都城是曹魏邺城。 7.明堂、辟雍是双重外圆内方格局。 8.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台榭建筑类型,东汉盛行楼阁式建筑。 9.阙盛行于汉代时期、汉代建筑在门前设左右双阙,汉代是建阙的盛期。 10.现存仿木构型的石阙典范是四川雅安高颐阙 11.河南登封少室阙是土石型的典范形象。 12.中国现存最早的建于地上的非地下的房屋形态建筑实物是山东长清县孝堂山石祠。 1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是秦始皇陵。 14.汉承秦制陵山呈覆斗型称为方上。 15.抬梁式构架是中国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在古代史上主要成就在于三方面: 一.建筑方面:1)各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其发展脉络非常清晰 2)现存的很多实例都很好的体现了其所属时代的特点:山西佛光寺大殿, 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 3)在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建筑类型,在建筑师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4)建筑木结构的各种做法 5)建筑装饰 6)建筑布局方面:北京故宫,天坛,唐·大明宫 二.规划方面:1)唐.长安 2)元,明,清北京 3)宋.南京 4)宋.汴洲 5)周.王城 三.园林方面: 1)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 2)北方皇家园林 3)江南私家园林 4)欧洲园林与中国园林的比较 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分析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是从建筑的共性出发,以利于在复习和研究建筑实例的时候能全面的思考问题,能从其所在的朝代,历史背景出发,使建筑实例自身的共性成为回答问题的突破点,再在起基础上分析其个性。 1)汉.建筑特点 整个汉朝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反战促使建筑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第一个高潮。 它的突出表现为:木构架技术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很大发展。 ·木构架技术:1)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已成熟。 2)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很不统一。其结构作用明显----即为 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而用向外的斗拱承托屋 檐有足够的深度。 3)未解决大空间,大跨度的技术。 4)屋顶形式多样,有五种基本形式:庑殿,悬山最普遍,攒 尖,歇山,囤顶也已应用。 5)=卯精巧,木构架施工技术已相当熟练。

6)由于整体性的提高,已出现多层楼阁。 ·砖石技术: 1)砖: ------主要用于墓室,墓室结构由梁式空心砖逐步发展为 顶部用拱券和穹窿,解决了商朝以来醇墓不能解决 的防腐,耐压的问题。 ------拱券除用条砖外,还创造了楔形的有=砖。 ------发券方法:券伏相间的方法,科学合理。 ------砖砌下水道,陶水管使用普遍。 2)石: ------石建筑在两汉----尤其是在东汉得到突飞猛进的发 展。 ------石墓:在岩石上开凿岩墓或利用石材砌筑梁板式墓 或拱券式墓。 ------地面建筑:东汉出现了全部石郭的建筑,石祠等。 ------刻石技术和艺术也逐步提高。 2)唐.建筑特点(618—907年)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其特点有: ·城市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长安是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最严整的 ·建筑组群处理愈加成熟 ----宫殿,陵墓等建筑加强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纵轴的方 法 ----利用地形和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建筑的方法(明清宫殿, 陵墓布局的渊源)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风格特点: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 ----建筑艺术加工与结构的统一:无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的构件,斗 拱的结构职能极其鲜明 ----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一庄重大 方的印象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面阔11间,进深17间 斗拱构件形式和用料都规格化,出现用才制度 ·砖石技术进一步发展 ----佛塔:采用砖石构筑增多 砖石塔形式:楼阁塔(西安大雁塔),密檐塔(小雁塔,河 南登封法王寺塔),单层塔 ·设计施工水平提高 ----“都料”沿用到元朝,出现用才制度 3)宋.建筑特点(960—1279年)

论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论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摘要:现代建筑正以多种方法对传统文化和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进行着传承发展,展现其古今结合的独特风貌。文化作为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力量,根植在心灵深处,本文以中国馆为例;表现了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的建筑杰作,其从设计理念、建筑形态和建筑技术等各方面完美地体现了我国文化传统和古代建筑文化与技术,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发展的典型范例。 关键词:建筑文化古代建筑现代建筑 一:我国古代建筑 1.1: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 建筑的文化,也就是既成的建筑物以其形象表现出人类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宋代以后,虽然又历经数代,但建筑的结构却一直不变,这也就是使我们得以从元、明、清的各类遗存建筑中窥得数千年延续下来的中国古代整体建筑文化特征。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以思想作为根基,形成了内涵丰富、独具一格的建筑体系。 我国的古代建筑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这体现了古代建筑的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体现了古代建筑的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

一篇文章,带你轻松看懂中国古建筑演变!

一篇文章,带你轻松看懂中国古建筑演变!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几千年来,建筑杰作不断涌现。每个时代的建筑都有自身的特征,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建筑演变吧! 旧石器时期(原始社会) 山顶洞人生活场景塑像 早在50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用来遮风挡雨和躲避野兽的追击。 山顶洞人遗址 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8000—前2000) 此期建筑基本可分南北两大系。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西安半坡遗址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人们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发展出架空的干栏式建筑。 浙江河姆渡人生活场景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榫卯 先秦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221)

夏朝的城市遗址有距今4000多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庭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二里头遗址,夏代宫殿复原模型 二里头遗址 商代城址主要有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已出现宫城、内城、外城的格局。既有大型宫殿建筑,又有军事防御设施,具备了早期都城的规模和特点。 商城遗址平面图 偃师商城遗址宫殿效果图 周代各国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高大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势,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此时期建筑规模宏大,组合多样。屋顶很大,已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大多以都城、宫殿、祭祀和陵墓为主。汉代未央宫复原图 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出现了佛教建筑。祭祀建筑是汉代重要建筑类型,但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

中国古代住宅的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精湛的艺术,独特的风格,在世界上自成一派,独树一帜。除了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们还是我们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们就是一部部石刻木雕的史书,时时激发我们对祖先的崇敬,时时唤起我们对祖国的热爱。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博大精深,笔者试图从古代传统住宅、城市公共建筑、建筑物用色、柱子装饰等几方面的演变来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进行粗浅的梳理。 早在六七千年前,人类就已经从树上下来,从天然洞中出来,浙江河姆渡文化出现榫卯结构的木构干阑式住宅,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出现穴居式住宅。可见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建筑“构木为巢”的巢居和“穴而处”的“穴居”两种不同类型的住宅。 “构木为巢”的巢居是为适应长江流域潮湿多雨的气候而产生的。“穴而处”的“穴居”则是因黄土高原的气候和土质特点应运而生。这两种住宅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地区特点和文化特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数千年不衰,成为我国住宅建筑的“开山鼻祖”。这两种住宅的建筑形式的不断发展,形成窑洞建筑、干阑式建筑和林构架建筑三种基本的建筑类型,组成了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的基本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出现最早、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是古代最基本的建筑类型,也是中国宗教建筑、园林建筑和宫殿建筑等建筑类型的总根。 1、建筑材料的演变。古代人们受生活与生产水平限制,只能以泥土草木为材料建造住宅,住宅也只是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考古研究表明,西周时出现瓦件,战国以后瓦件才广泛用于建造屋顶。秦朝开始出现砖墙,然而江南一带广泛用砖砌墙已经是东晋以后的事。新疆交河、高昌故城遗址表明,唐以前的住宅建筑多为土坯,夯土建造。而保存至今的明清民居已经大量使用砖瓦。 2、住宅布局形式的演变。住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们在追求其实用性的同时,始终不断地追求它的精神功能和艺术性,并形成了阶级社会的门弟观。 春秋士大夫的住宅大门为三间,中间为门,左右为“塾”,是办公与“家教”的场所,门内是庭院,上方为“堂”,是生活起居会宾礼仪的地方,堂的左右为“厢”,堂后的房子为“寝”。 汉代贵族住宅不但有门、塾、堂、厢等,还有车房、马厩、厨房、仓库及仆人住房。建筑形式多为木结构和干阑式,悬山屋顶,出现了方形、圆形、长方形等多种形式的窗户,并有各种窗棂。用围墙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已经出现,也有二、三层楼的坞壁式住宅。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贵族的住宅庭院多为对称布局,大门多为庑殿式,围墙内侧有廊围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 一、填空: 1、世界建筑的两大体系分不是东方建筑系统和西方建筑系统。 2、中国建筑系统的特点:木构架结构专门的造型和丰富而华丽的装饰艺术。 3、木框架结构的优点有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施工方便和合乎科学的力学原理等等 4、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特点有举折高大、出檐深远、翼角起翘。 5、建筑装饰是相伴着建筑显现产生的. 6、建筑装饰的三个构成要素为形状、色彩和材料。 7、彩饰最常见的形式是彩画。 二、名词讲明: 1、装饰 依附于某一主体的绘画或雕塑工艺。其作用在于使被装饰主体具有合乎其功利目的的美感形式。 2、建筑装饰 是依附于建筑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它们也具有独立的审美因素。 三、简答: 1、建筑装饰的作用有哪些? 爱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改善使用条件,使人感到清洁舒服 增加建筑物美观,美化环境、提高建筑艺术成效。

2、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差不多特点有哪些? 装饰性与功能性的统一 形与色的统一 隐喻于美观下的教育意义 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的统一 3、列举几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 雕饰:木雕、石雕、砖雕;彩饰:要紧为彩画;泥塑;陶塑 第二节屋顶装饰 一、填空: 1、庑殿顶又称五脊殿。 2、庑殿顶分为单檐庑殿顶和重檐庑殿顶两种形式。 3、清代殿顶中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 4、硬山顶有尖山式硬山顶和卷棚式硬山顶两种形式。 5、徽派民居的屋顶属于硬山顶(屋顶形式)。 6、几个坡面最后攒到一起的屋顶形式叫攒尖顶。 7、卷棚顶(屋顶形式),最明显的标志,确实是没有外露的主脊。 8、岳阳楼的屋顶形式为盔顶。 9、正脊兽因兽头向外望去,故又叫望兽。 10、庙宇建筑正脊正中称为脊刹。 11、凡是与正脊和宝顶相交的脊称为垂脊。 12、垂脊装饰的重点为仙人走兽和垂兽。 13、瓦当的要紧样式有圆形瓦当、半圆形瓦当。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装修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装修的艺术特征: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选用传统的绘画、雕刻、色彩、图案、纹样以及书法、匾额、楹联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等手法,将民族的哲理、伦理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建筑性格和美感的协调与统一。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设计原则 实用与艺术相结合 进行装饰装修,应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处理,使功能、结构、材料和艺术达到协调统一。 如:屋顶脊饰,增高的山墙,室内木雕装修。 一般来讲,建筑的外部:砖、石、陶、瓷等,檐下或室内:木、灰、泥等。 结构与审美的结合 构件进行艺术处理后,既可以显示构件的结构美,又可以装饰一些构件或边接处等难以处理的部位,达到藏拙的效果。如:在建筑中相邻交接的部位,墙面转折处和屋面转折搭接处,木材与石、砖的连接处等都有装饰艺术处理。 那么建筑装饰又分为四类: 1)结构性装饰 是指建筑的结构性部分同时也负有建筑装饰的使命。例如,台基、屋顶、立柱、斗拱、檐部和屋顶等。 2 )立体装饰 又称为雕刻性装饰,即在对建筑作装饰处理时使用的具有长宽高的三维物件,其主要材料是石、砖、瓦、木等。 3)平面装饰 也可称绘画性装饰,是被施于建筑各部位表面的装饰纹或绘画,这些装饰纹或绘画同时还带有色彩。 4)阳刻及阴刻 阳刻及阴刻装饰位于平面性装饰与立体性装饰之间。依据刻像凸起于平面的高度,阳刻可分为深浮雕、半深浮雕和浅浮雕;阴刻几乎都是浅浅的细纹浮雕。 中国建筑装饰创作理念的思想背景有三类: 道教思想:以吉祥的内容为第一题材 敬天思想:天圆地方:凡是物体皆由直线与曲线组合而成,最单纯最基本的曲线是圆,而最单纯最基础的直线形式是矩形,圆为天之象,矩形即方为地之象,即所谓天圆地方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根本原理。 阴阳五行说:木火土金水 田螺坑土楼群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及椭圆形的文昌楼五座土楼组成。她始建于1662年,整个群体的形成历时304年。一方四圆的土楼在建造时参照《考工记图》中的“明堂五室”进行规划布局,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进行建造,是独具特色的建筑形体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纹的分类: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使用了大量的装饰纹,主要有:动物类 龙:“龙”的象形文字(殷墟的兽骨上),雕刻和绘画中(东汉以后)。代表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后来,出现在天子的宫殿及属于天子的所有物件上 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