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

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

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
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

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

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

发布时间: 2004-9-10 信息来源:

马铃薯是冷凉型作物,特别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利于块茎生长和发育,因此在生产上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创造利于块茎生长发育条件,促进块茎高产。马铃薯生产发育适宜环境:

温度解除休眠的块茎5℃时即可发芽。初苗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3℃-18℃,茎叶生长在18℃-21℃时最适宜,开花最适温度为15℃-18℃,块茎形成的适宜温度是20℃。

水份马铃薯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的需要量很大,研究结果表明每制造生产1000克干物质的耗水708公斤、在公顷产块茎22.5吨-30吨时,公顷耗水量达3200-4200吨。从蕾开始到块茎膨大这一时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水分供应极为敏感,一旦缺水、产量将大幅度下降,用其它技术难以弥补。

土壤马铃薯对土壤的适应范围较广,除过酸、过碱、过粘的土壤及低洼排水不良的耕地外都可栽培。但以耕层深、土质疏松、排水透气良好的沙壤土最适宜。

肥料马铃薯是高产作物,对肥料需求量很大,肥料供应不足,则不能

获得高产。据实验每生产1000斤块茎需从土壤中吸收氮5-6斤、磷1-3斤、钾11-13斤。

氮肥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光合生产率,增加叶绿素含量。合理施用氮肥可促使植物早生快发,形成丰产株型。但如施氮过量,则使生长中心以地上发育为主,引起徒长,阻碍块茎发育,严重影响产量。

磷肥能大大增强氮肥的增产效益,加强块茎干物质和淀粉积累,提高快茎淀粉含量。磷肥可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植株的抗寒、抗旱能力,还有促进早熟的作用。如缺磷、叶片生长受阻,块茎内出现褐斑,蒸煮时脆而不软,严重影响食用品质。

钾肥有加强植株体内代谢过程的作用,增强光合强度,延缓叶片衰老,促进块茎营养物质合成,使茎杆增粗,减轻倒伏,叶片增厚,提高抗病能力及抗寒性。植株缺钾则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节间变短,植株很容易受寄生病菌侵害;地下块茎变小,品质变劣。

其它元素在马铃薯生育期间,钙、镁、硼等微量元素也必不可少。

光照马铃薯生长发育对光照强度及每天日照时数有明显反应。日照、光强和温度互相影响。

马铃薯各个生育时期产量形成最有利条件是:初苗期短日照、强光和适当高温利于促进根系发育、形成壮苗和提高结薯。发棵期长日照、强光和适当高温利于植株健康发育、为高产奠定基础。结薯期短日照、强光和较大的昼夜温差利于同化产物向块茎转移,促使块茎高产。

马铃薯增产潜力

马铃薯是高产作物,一般垧产可达4.5万斤左右,高产

的可达15万斤,比其它粮食作物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高2-4倍。若用每亩所产的淀粉比较,在主要粮食作物中没有任何作物能与马铃薯相比。

据1999年统计,世界马铃薯平均垧产32040斤,我国平均产量25400斤。与世界高产国家及理论产量比,我国马铃薯增产潜力巨大。目前,世界上马铃薯产量高的国家荷兰垧产达86000斤,德国达80498斤,美国达77298斤。据英国科学家研究预测,马铃薯理论产量约每垧24万斤。据前苏联科学家测算,北纬40℃-50℃马铃薯理论产量可达27.8万斤/垧。我国很多省份平均产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山东省平均垧产达54270斤。甘肃省曾创垧产16.9万斤记录,哈尔滨王岗乡创130600斤/垧记录。单株穴栽的产量更高,辽宁本溪农科所曾创单株45.4斤的记录。我区自98年开始发展马铃薯生产以来,百亩以上平均垧产9万-10万斤,几百亩以上平均6万-10万斤的事例层出不穷。

上述事例表明,只要创造一定条件,尽量满足马铃薯生理和生长发育需求,无须投入太多,即可获得很好产量。

【相关文章】

·春马铃薯田管技术

·马铃薯可治猪皮炎

·红薯与马铃薯不宜同窑储藏·马铃薯浇水有讲究

·马铃薯增产七招

·稻田免耕种植马铃薯技术

马铃薯品种及生长特性

马铃薯的种类及特性 2009-12-1 13:55:00 中国食品科技网 一、概述 马铃薯别名又叫山芋、土豆、洋芋、地蛋、荷兰薯等,原产南美安第斯山脉的秘鲁、玻利维亚等地,明朝末年传入我国。我国各地均有种植,每年大约有600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却每年需花l 亿多美元从国外进口马铃薯和马铃薯制品。表l列举了我国马铃薯每年的生产概况。表2列举了全球马铃薯鲜薯(potatoes)的贸易概况(1999)。 二、生物学特性 1、根 要栽培好马铃薯,就要知道它与栽培有关的形态特征,以及形态建成过程中生长发育的规律。 马铃薯根茎叶花等的形态特征是鉴定品种、判断植株生长好坏和采取合理技术措施的重要标志。 马铃薯用块茎种植和种子种植时,根的形态不相同。用块茎种植,块茎萌芽后,当芽长了3--4厘米时,从芽的基部发出根来,构成主要吸收根系,称初生根。以后随着芽的伸长,围绕着匍匐茎发生了3-5条根,长20厘米左右,称匍匐根。初生根先水平生长,约到30厘米,然后垂直向下生长。大部分品种的根系分布在土壤表层下40厘米,一般不超过70厘米,在砂质土壤中根深可达1米以上。匍匐根主要是水平生长。

早熟品种的根系一般不如晚熟品种发达,而且早熟品种根系分布较浅,晚熟品种根系分布广而较深。所以种植时要根据马铃薯不同品种的属性和根系的分布情况来确定株、行距,才能获得高产。 用种子种植时植株有主根和侧根,根的分枝随植株的生长而增多。主根为圆锥形伸入土中,若生长条件好,用种子种植的植株(实生苗)的根系也很发达。 根起源于茎内,由靠近维管系统外围的初生韧皮部薄壁细胞的分裂活动发生,若芽组织老化则更深入到较内部的维管形成层附近才发生。由于马铃薯根的这种内生性,所以它的发芽期占时很长,春播一般在播后30天左右出土;秋播即使用3-4厘米长的大芽播种,也要10天左右。发芽期对土壤的温、湿、气要求也较严格。播种后若遇雨或浇水造成土壤板结、憋气,则根系发生和生长缓慢,常成为影响栽培成败的关键。 2、茎 马铃薯的茎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茎绿色或附有紫色素,主茎以花芽封顶而结束,代之而起的为花下两个侧枝,形成双叉式分枝。茎上有棱3-4条,棱角突出呈翼状。茎上节部膨大,节间分明。节处着生复叶,复叶基部有小型托叶。多数品种节处坚实,节间中空。马铃薯每个叶腋中都能发生侧芽,形成枝条。早熟品种分枝力弱,一般从主茎中部发生1-4枝;晚熟品种分枝多而长,一般从主茎基部发生。株势的强弱反映种薯质量、栽培条件、技术合理程度等。

洋芋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授课内容:洋芋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授课人:王平宾 洋芋是一种产量高、适应性强、分布广、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的既可以当粮食、当蔬菜、当饲料、也可以做工业原料的一种经济作物。水分是洋芋产量形成的基础。认识洋芋需水规律及对其它环境条件的要求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 1. 洋芋的需水规律 土壤水分因土壤、植株的蒸发和蒸腾作用而逐渐消耗,当水 分由田间最大持水量损失到作物生长开始受限制的水量时,这一水量称临界亏缺。临界亏缺值以降雨量单位毫米表示,它相当于恢复到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所需补充的水量。洋芋的水分临界亏缺值估计为 25mm 。土壤水分消耗超过这一临界值时,洋芋的叶片的气孔便缩小或关闭,蒸腾率随之下降,生理代谢不能正常进行,生长受阻,从而导致减产。 洋芋生长过程中要供给充足水分才能获的高产。洋芋植株每制造1 公斤干物质约消耗708 公斤水。在壤土上种植洋芋,生产1 公斤于物质最低需水666 公斤,最高1068 公斤。沙质土壤种洋芋的需水量为1046 —1228 公斤。一般亩产2000 公斤块茎,每亩需水量约为280 吨左右,相当于生长期间419 毫米的降水量。

整个生育期间,土壤湿度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 %一80%为最适宜。 发芽期单凭种子中的水分就足够第一阶段生长需要。但如果土壤中不含易于被根系吸收的水分,则根不伸长、芽短缩,不能出土。因此,发芽期需土壤有足够的底墒,播种后得保持洋芋种薯下面土壤湿润,上面土壤干爽,是保证适时出苗的技术要点。 幼苗期由于植株小,需水量不大,约占一生总需水量的 10%一 15 %,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65%左右为宜;要求适当的土壤湿度,前半期保持适度干旱,然后保持湿润,原则是不旱不浇。 块茎形成期,茎叶开始旺盛生长,需水量显著增加,该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 30 %左右,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70%一 75 %为宜。 块茎增长期,茎叶和块茎的生长都达到一生的高峰,需水量最大,亦是洋芋需水的临界期,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75%一 80 %为宜。 淀粉积累期需水量减少,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10 %左右,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60 %一 65%即可。若后期水分过多,容易造成烂薯,影响产量和品质。 2. 温度及光照需求

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

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 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 发布时间: 2004-9-10 信息来源: 马铃薯是冷凉型作物,特别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利于块茎生长和发育,因此在生产上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创造利于块茎生长发育条件,促进块茎高产。马铃薯生产发育适宜环境: 温度解除休眠的块茎5℃时即可发芽。初苗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3℃-18℃,茎叶生长在18℃-21℃时最适宜,开花最适温度为15℃-18℃,块茎形成的适宜温度是20℃。 水份马铃薯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的需要量很大,研究结果表明每制造生产1000克干物质的耗水708公斤、在公顷产块茎22.5吨-30吨时,公顷耗水量达3200-4200吨。从蕾开始到块茎膨大这一时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水分供应极为敏感,一旦缺水、产量将大幅度下降,用其它技术难以弥补。 土壤马铃薯对土壤的适应范围较广,除过酸、过碱、过粘的土壤及低洼排水不良的耕地外都可栽培。但以耕层深、土质疏松、排水透气良好的沙壤土最适宜。 肥料马铃薯是高产作物,对肥料需求量很大,肥料供应不足,则不能

获得高产。据实验每生产1000斤块茎需从土壤中吸收氮5-6斤、磷1-3斤、钾11-13斤。 氮肥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光合生产率,增加叶绿素含量。合理施用氮肥可促使植物早生快发,形成丰产株型。但如施氮过量,则使生长中心以地上发育为主,引起徒长,阻碍块茎发育,严重影响产量。 磷肥能大大增强氮肥的增产效益,加强块茎干物质和淀粉积累,提高快茎淀粉含量。磷肥可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植株的抗寒、抗旱能力,还有促进早熟的作用。如缺磷、叶片生长受阻,块茎内出现褐斑,蒸煮时脆而不软,严重影响食用品质。 钾肥有加强植株体内代谢过程的作用,增强光合强度,延缓叶片衰老,促进块茎营养物质合成,使茎杆增粗,减轻倒伏,叶片增厚,提高抗病能力及抗寒性。植株缺钾则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节间变短,植株很容易受寄生病菌侵害;地下块茎变小,品质变劣。 其它元素在马铃薯生育期间,钙、镁、硼等微量元素也必不可少。 光照马铃薯生长发育对光照强度及每天日照时数有明显反应。日照、光强和温度互相影响。 马铃薯各个生育时期产量形成最有利条件是:初苗期短日照、强光和适当高温利于促进根系发育、形成壮苗和提高结薯。发棵期长日照、强光和适当高温利于植株健康发育、为高产奠定基础。结薯期短日照、强光和较大的昼夜温差利于同化产物向块茎转移,促使块茎高产。 马铃薯增产潜力 马铃薯是高产作物,一般垧产可达4.5万斤左右,高产

钾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_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钾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易九红1,刘爱玉2,王云高3,邓力超1,李 立1,周 虹1,黄艳岚1 (1湖南省作物研究所,长沙410125;2湖南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长沙410128; 3湖南省马铃薯脱毒快繁中心,长沙410219) 摘 要:钾是作物生长必需元素,在维持细胞内物质正常代谢、酶活性增加,促进光合作用及其产物的运输和蛋白质合成等生理生化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了钾对马铃薯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总结了不同钾源对马铃薯的影响,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马铃薯;钾营养;施肥;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53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80(2010)01-0060-05 Research Progress on Effects of Potassium Application on Growth,Yield and Quality of Potato YI Jiu-hong1,LIU Ai-yu2,WAN G Yun-gao3,DENG Li-chao1, LI Li1,ZH OU H ong1,HU AN G Yan-lan1 (1Hunan Cr op Resear ch I nstitute,Changsha,Hunan410125,China; 2Instit ute o f Cott on Science,Hunan A gr icult ur al U niver sity,Changsha,Hunan410128,China; 3Hunan Pot ato D evir using and M ass P ro pagat ing Center,Chang sha,Hunan410219,China) Abstract:Po tassium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fo r cro p g ro wt h,which play s an impor tant ro le in mainta ining nor mal mat erial metabolism,increasing enzyme activ ity,pro moting pho tosy nt hesis and tr anspo rt atio n o f photo synthate,pr omo ting pro tein sy nthesis.In this a rticle,effect s o f potassium o n gr ow th and dev elo pment,yield and quality o f pota to w er e summ arized, and the r esear ch directio ns w er e pr ospected. Key words:P ota to;Po tassium nutr ition;Y ield;Q uality 马铃薯是需钾量较大的作物。而我国耕地土壤普遍缺钾,缺钾土壤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1];我国钾资源也相对短缺,钾肥年产量不足消费量的10%[2],使得钾肥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化学肥料迅速普及、单产水平不断提高、钾肥施用量不足、有机肥施用量不断减少,导致中国农田养分收支失衡,钾素严重亏缺,表现为土壤钾含量下降,缺钾面积和施钾有效地区不断扩大。钾素的亏缺已是一个近乎全国性的严重问题[3],严重地限制了作物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 本文总结并评述了钾营养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旨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 收稿日期:2009-12-21 作者简介:易九红(1979-),男,安徽怀远人,博士,主要从事薯类栽培与育种,Em ail:y ijiuho ng2009@https://www.doczj.com/doc/4d3780926.html,。 基金项目:湖南省农科院创新项目(2009hnnky cx26)。探明马铃薯钾营养机制及遗传改良奠定基础,并为优质马铃薯标准化高产栽培提供科学理论参考。 1 马铃薯的吸钾特性 钾参与植株体内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在生长、代谢、酶活性调节和渗透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马铃薯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N∶P2O5∶K2O=1∶0.175∶2.142[5],其中以钾吸收量最大。每生产1000kg马铃薯块茎需吸收9.2kgK2O[6];在优化栽培条件下,马铃薯成熟期叶片、地上部分和块茎的钾素分配率分别为10%~20%,10%~20%,60%~70%[7]。刘克礼等试验表明,马铃薯对钾营养的吸收速率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块茎增长初期和淀粉积累期,且以淀粉积累期的吸收速率最高(149.73m g/株?d)、累积量最大(6.899g/株);在块茎形成以后,块茎中钾营养累积量不断上升,一直到成熟期的68%钾素转移到块茎中[8]。可见,大多数钾营养都分配到块茎中,块茎是钾

洋芋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授课内容: 洋芋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授课人: 王平宾 洋芋是一种产量高、适应性强、分布广、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的既可以当粮食、当蔬菜、当饲料、也可以做工业原料的一种经济作物。水分是洋芋产量形成的基础。认识洋芋需水规律及对其它环境条件的要求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 1.洋芋的需水规律 土壤水分因土壤、植株的蒸发和蒸腾作用而逐渐消耗,当水分由田间最大持水量损失到作物生长开始受限制的水量时,这一水量称临界亏缺。临界亏缺值以降雨量单位毫米表示,它相当于恢复到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所需补充的水量。洋芋的水分临界亏缺值估计为25mm。土壤水分消耗超过这一临界值时,洋芋的叶片的气孔便缩小或关闭,蒸腾率随之下降,生理代谢不能正常进行,生长受阻,从而导致减产。 洋芋生长过程中要供给充足水分才能获的高产。洋芋植株每制造1公斤干物质约消耗708公斤水。在壤土上种植洋芋,生产1公斤于物质最低需水666公斤,最高1068公斤。沙质土壤种洋芋的需水量为1046—1228公斤。一般亩产2000公斤块茎,每亩需水量约为280吨左右,相当于生长期间419毫米的降水量。整个生育期间,土壤湿度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一80%为最适宜。 发芽期单凭种子中的水分就足够第一阶段生长需要。但如果土壤中不含易于被根系吸收的水分,则根不伸长、芽短缩,不能出土。因此,发芽期需土壤有足够的底墒,播种后得保持洋芋种薯下面土壤湿润,上面土壤干爽,是保证适时出苗的技术要点。 幼苗期由于植株小,需水量不大,约占一生总需水量的10%一15%,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左右为宜;要求适当的土壤湿度,前半期保持适度干旱,然后保持湿润,原则是不旱不浇。

不同环境条件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不同环境条件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2014-08-16 严程明广州一翔 1、土壤 马铃薯是块茎作物,对于土壤质地以及土壤的通透性具有较高的要求,沙壤土是目前比较适合马铃薯生长的土壤,具体优点有以下几点: 1)沙壤土疏松透气,回温快,有利于马铃薯及时出苗, 便于根系的生长和块茎的膨大。 2)便于耕作。 3)不容易积水,减少了薯块因缺氧、气孔张开,感染病 菌的风险。 4)收获方便,薯块干净,表皮光滑,商品品质较佳。 但沙壤土也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缺陷,由于通透性较佳, 相应的水蒸发速度也较快,对于缺水或灌溉条件不足的地区,马铃薯宜平作,尽可能的减少土表裸露面积。及时中耕培土,阻断土层中的毛管孔隙,可有效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速率。 黏重土壤由于保水性较强,土壤回温慢,比较湿冷,不利于马铃薯出苗,耽误农时,在这种情况下需适当浅播,一方面可以减少芽苗破土的压力,另一方面浅层土温度相对较高。其次,黏重土壤通透性不佳,不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地上部茎叶的生长,降低光合产物的累积,最终影 响薯块的生长发育,而且在郁闭的土壤环境中也给薯块的膨大带来额外的压力,易产生畸形薯,降低商品品质。再次,黏重土壤排水效果较差,如果在薯块发育后期至成熟期,土壤中水分过多未能够及时排出去,薯块缺氧,表皮气孔张开,极易感染病菌。最后,黏重土壤不利于耕作,水分多粘性较大,水分少则形成土坷垃,损害根系和薯块。

对于黏重土壤,种植马铃薯宜起高垄,有利于水分的排除,同时适当浅播,有利于出苗。多施有机肥,也可在一定程度 改良土壤质地。 2、光照 光照有长日照和短日照之分,很多人感觉很奇怪,为 什么在华北生长的马铃薯能开花,而位于南方冬作区的马铃薯却不见开花,其根本原因就是出在光照上。马铃薯花芽的分化需要在长日照情况下才能够发生,华北一作区马铃薯生长季节位于6 至8月份,日照长度甚至可达16 个小时以上,而南方冬季日照长度仅10 个小时左右,属短日照,不利于花芽的分化。 日照的长短除了会影响到马铃薯花芽的分化以外,还 可控制株高和匍匐茎的长度。短日照会限制马铃薯株高和匍匐茎的长度,使匍匐茎膨大提前,结薯早而快。通常情况下,在北方长日照条件下生长的中晚熟品种,在南方短日照环境中则表现的是早熟品种的特性。 不同时期生长的侧重点不同,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尽相 同。 发芽期:促进薯块萌发出短而壮的芽苗是保证植株旺 盛生长,进而高产的先决条件,短日照可以抑制芽的伸长,避免长成瘦高弱苗,可以在休眠期将种薯置于短日照情况下催芽,促进短壮芽的形成。 幼苗期:幼苗期以促进根系的良好发育以及壮苗为首 要目标,需要短日照、强光。 发棵期:发棵期以则以促进茎叶快速生长,增强光合 作用,促进光合产物的合成,为薯块的生长发育奠定良好基础为主,所以这个时期需要充足的光照和长日照条件。

第六章马铃薯

第六章马铃薯 第一节概述 一、马铃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1.马铃薯是宜饲宜做工业原料的粮食作物, 2.淀粉含12%~22%,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矿物质盐类和维生素B、C等。 3.块根单位重量干物质所提供的事物热量高于所有的木谷类作物。 4.可以制作淀粉、糖精、葡萄糖、酒精等工业产品,加工成薯片、薯条、全粉等。 5.还是多种家禽和家禽的优质饲料。 二、马铃薯的起源、分布与栽培区划 (一)马铃薯的分布与起源 马铃薯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为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的喀喀湖”盆地中心地区。南美洲是马铃薯的故乡。野生种的起源中心是中美洲及墨西哥, 马铃薯是第四大农作物。分布世界五大洲148个国家和地区。主产过为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波兰,占世界的60%。 我国主产区为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占全国的90%以上,面积最大的是内蒙古,种植面积64.64万hm2黑龙江省种植面积为24万hm2,占全国6.2%。

(二)马铃薯的栽培区划 三、北方一作区黑龙江、吉林、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大部分,内蒙古、河北 北部、山西北部、宁夏、甘肃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天山以北地区。 2.中原二作区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省的南部、湖北、湖南两省的东部、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实行春、秋二季栽培。春季多为商品薯生产,秋季主要是生产种薯。与其他作物间套作。 3.南方二作区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台湾等省。秋播后冬播,栽培的集约化程度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薯出口基地。 4.西南一、二季混作区云、贵、川、西藏等省及湖南、湖北的西部山区。本区多为山地和高原,区域广阔,地势复杂,海拔高度变化很大。马铃薯在本区有一季作和二季作栽培类型。 三、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概况 1950年全国马铃薯栽培面积155.9万hm2,总产8701kt,平均单产5.58t/hm2,1982年全国栽培面积245万hm2,平均单产9.7t/hm2,1995年以来,发展很快,2000年全国栽培面积472.3万hm2,总产66282kt,平均单产14t/hm2。 第二节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马铃薯形态特征 马铃薯是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的草本植物。 (一)根 马铃薯由块茎繁殖发生的根系为须根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初生芽的基部3~4节上发生的不定根,芽眼根后节根,分枝能力强,宽度30cm左右,深度可达150~200cm,是主体根系,一类是在地下茎的上部各节上陆续发展的不定根,分布在表土层。(图10-1) 马铃薯根系分布 马铃薯由种子繁殖的实生苗根系,属于直根系。

马铃薯生长对温度的要求1

马铃薯生长对温度的要求 马铃薯是一种喜冷凉怕热的作物。薯块播种后,在10厘米地温5~7℃条件下开始萌芽。如果播种后持续5~10℃的低温,幼芽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不易出土甚至形成梦生薯。当土温在10~20℃时,幼芽能很快出土,其发育最适温度是13~18℃。茎叶生长要求的最适温度为17~21℃,最低温度为7℃。当日平均温度达到25~27℃时,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呼吸作用旺盛,光合作用降低,同时蒸腾作用加强。日平均温度达到29℃以上时,植株呼吸作用过盛,结薯延迟甚至匍匐茎伸出面变为地上茎。 块茎形成的膨大的适宜温度为16~19℃,超过20℃,块茎生长渐慢,当温度达到30℃左右时块茎便停止生长。幼苗在-2~-1℃时就会受冻,低于-4℃植株就会死亡。 马铃薯喜冷凉,不耐高温,生育时期间日平均气温17-21度为适宜,块茎萌发的最低温度为4-5度;块茎形成的最温度为20度,增长最温度为15-18度,20度时块茎增长速度减缓,25度时块茎生长趋于停止,30度左右时,块茎完全停止生长。芽条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3-18度,在这个范围内芽内芽条茁壮,发根少,生长速度率快;新收获块茎的芽条生长则要求25-27度的高温,但芽条细弱,根数少。 马铃薯生长生育期需要有效积温为1000-2500度,多数品种为1500-2000度,芽条生长期需要积温为260-300度,早熟品种要求较低,而中蟓熟品种则要求较高。

马铃薯块茎通过休眠、发芽、茎叶生长和结薯各个阶段都要求一定的温度。当其他条件(水分、光照、营养等)适宜时,通过播种期的调节、栽培管理等措施,满足了其需要的温度条件,就可使马铃薯正常生育,发挥最大的增长潜力,达到高产。(1)发芽马铃薯通过休眠后,当温度达到5℃时,芽开始萌动,但极为缓慢;7℃室开始发芽,但速度较慢;当温度达到12℃左右,幼芽生长较快,最适宜的温度为13-18℃,用于催芽的温度应该在15-20℃。播种时,10厘米土层的温度达到7时,幼芽即可生长,12℃以上即可顺利出苗。气温较低时,在播种后盖地膜,可提高地温2-3℃,有利于根系发育,并可早出苗、早生长。(2)茎叶生长茎叶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16-22℃;日平均气温超过25℃,茎叶生长缓慢;超过35℃或低于7℃,茎叶生长停止。当气温降到>-1℃时幼苗则受冻害,-3℃植株将全部被冻死。春季马铃薯如出苗过早,晚霜未过,幼苗常被冻死,在土壤中的块茎的侧芽可重新发出,但延迟了生育和结薯期,生育期缩短,影响产量。(3)块茎形成和膨大结薯期的温度高低直接影响块茎形成和干物质积累,马铃薯在这个时期对温度的要求非常严格。适宜块茎生长的温度为17-19℃;昼夜温差大时,夜间的低温使植株和块茎的呼吸强度减弱,消耗能量少,有利于将白天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向块茎中运输和积累。夜间较低的气温比土温对块茎的形成更为重要,植株处在土温16-19℃的情况下,夜间低气温有利于块茎形成和膨大。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的昼夜温差大,马铃薯块茎大、干物质含量高、产量高。夜间气温高达25℃时,则块茎的呼吸强度剧增,大量消耗养分而停止生长。因此,块茎膨大期间,要适时、适量浇水,调节土温,满足块茎生长对土温和湿度的要求,达到增产目的。

马铃薯的植物学特性及生长所需条件

马铃薯的植物学特性及生长所需条件 摘要从植株的生长发育、块茎的形成、块茎和种子休眠等方面阐述马铃薯的植物学特性,并从碳素营养、矿质营养、土壤等方面论述其生长所需条件,以期为马铃薯的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植物学特性;生长所需条件 马铃薯营养丰富,尤其维生素C含量较其他粮食作物高。特别是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作为马铃薯之乡,马铃薯已经作为西吉县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现将马铃薯的植物学特性及其生长所需条件总结如下。 1马铃薯的植物学特性 1.1植株的生长发育 马铃薯的植株在一定条件下,由根、茎、叶三部分密切配合、高度协调下生长发育而成。播种的薯块萌芽后,幼苗出土前的生长全靠块茎中的养分和幼根从土壤中吸取的水分和营养供给。幼苗出土后,其绿色茎、叶开始利用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供应。随着植株中养分的分配和根、茎、叶的生长发育,才形成完整的植株生长体系。块茎产量的高低与植株的强弱密切相关,根深叶茂是高产的基础。 1.2块茎的形成 当地上茎开始出现分枝时,地下茎也相应长出匍匐茎。多数品种在现蕾期开始形成块茎并逐步膨大,个别品种初花期才开始形成块茎。到了开花盛期,叶面积最大,块茎增长速度最快。随着地上茎叶逐渐衰退,输入块茎养分相应减少,块茎不再增大,只积累淀粉,茎叶完全枯死,块茎停止生长。马铃薯块茎膨大与浆果形成,在养分分配上互为矛盾。因两者同期进行,对养分消耗很大。浆果愈多,对块茎产量影响愈大。 1.3块茎和种子休眠 刚收获的块茎和实生籽即使给予最好条件也不会萌芽,这叫休眠。休眠期的长短因品种而异,早熟品种的休眠期60d左右,中晚熟品种的休眠期90d左右。未通过休眠期的种薯进行下季作栽培,必须用九二○等打破休眠期催芽播种。实生种子也有休眠期,当年收获的实生籽发芽很困难。用种子生产种薯时,一般采

马铃薯生育期划分

如何计算马铃薯的生长生育期? 马铃薯一生中,大致可分为6个生长发育阶段。 (1)马铃薯发芽期(按茎萌芽至出苗) 块茎发芽至播到地里长出幼苗为发芽期。生长中心是根和芽的生长。此阶段幼苗生长粗壮程度和根系发达与否,直接影响马铃薯的后期生长。 (2)马铃薯幼苗期(出苗至现蕾) 出苗至顶端用内眼看得清花蕾时为幼苗期。约需20一40天,生长中心是发根和长叶。这是植株生长非常迅速,出苗后约2 0天左右,便可看到花蕾,叫做现蕾。与此同时,地下部的甸甸茎顶端停止极性生长,开始膨大成幼小的块茎。 (3)马铃薯块茎形成期(现蕾至始花) 现蕾15~20天后开始开花,地下茎的顶端相继膨大形成块茎,直径一船在1~3厘米,此阶段称为块茎形成期。此时,植株已由单纯的营养生长期过渡到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物质积累并行的时期。由于养分供不应求,地上茎时生长暂时受到一定的抑制,表现出主茎生长缓慢。如果肥料充足,这种现象约10天左右。否则,时间延续很长,甚至就此停止生长。 (4)马铃薯块茎增长期(盛花至茎叶衰老) 从始花块茎形成至盛花末期块茎基本停止膨大为块茎增长期。此阶段马铃薯开花、茎叶增长和块茎膨大同时进行,是马铃薯一生中生长发育的全盛时期。其茎叶生长速度、叶面积和茎叶重达到最高峰;块茎增长的速度为块茎形成期的5—9倍,一窝马铃薯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一天可增加20一50克。是决定抉茎大小和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 (5)马铃薯淀粉积累期(茎叶衰老至茎叶枯黄) 末花期,马铃薯价格行情地上茎叶生长基本停止,基部叶片自下而上逐渐衰老变黄,开始枯萎,块茎大小基本定型,进入淀粉积累阶段。此阶段以淀粉积累为中心,蛋白质和灰分的积累也同时进行,只有糖分和纤维素相应减少。淀粉积累直至茎叶全部枯死才停止。 (6)马铃薯块茎休眠期(完全成熟或采收) 一般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即使给以适宜的发芽条件,也不会很快发芽的现象,便叫马铃薯休眠。这是马铃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性。

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

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 发布时间: 2004-9-10 信息来源: 马铃薯是冷凉型作物,特别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利于块茎生长和发育,因此在生产上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创造利于块茎生长发育条件,促进块茎高产。马铃薯生产发育适宜环境: 温度解除休眠的块茎5℃时即可发芽。初苗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3℃-18℃,茎叶生长在18℃-21℃时最适宜,开花最适温度为15℃-18℃,块茎形成的适宜温度是20℃。 水份马铃薯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的需要量很大,研究结果表明每制造生产1000克干物质的耗水708公斤、在公顷产块茎22.5吨-30吨时,公顷耗水量达3200-4200吨。从蕾开始到块茎膨大这一时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水分供应极为敏感,一旦缺水、产量将大幅度下降,用其它技术难以弥补。 土壤马铃薯对土壤的适应范围较广,除过酸、过碱、过粘的土壤及低洼排水不良的耕地外都可栽培。但以耕层深、土质疏松、排水透气良好的沙壤土最适宜。 肥料马铃薯是高产作物,对肥料需求量很大,肥料供应不足,则不能获得高产。据实验每生产1000斤块茎需从土壤中吸收氮5-6斤、磷1-3斤、钾11-13斤。 氮肥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光合生产率,增加叶绿素含量。合理施用氮肥可促使植物早生快发,形成丰产株型。但如施氮过量,则使生长中心以地上发育为主,引起徒长,阻碍块茎发育,严重影响产量。 磷肥能大大增强氮肥的增产效益,加强块茎干物质和淀粉积累,提高快茎淀粉含量。磷肥可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植株的抗寒、抗旱能力,还有促进早熟的作用。如缺磷、叶片生长受阻,块茎内出现褐斑,蒸煮时脆而不软,严重影响食用品质。 钾肥有加强植株体内代谢过程的作用,增强光合强度,延缓叶片衰老,促进块茎营养物质合成,使茎杆增粗,减轻倒伏,叶片增厚,提高抗病能力及抗寒性。植株缺钾则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节间变短,植株很容易受寄生病菌侵害;地下块茎变小,品质变劣。 其它元素在马铃薯生育期间,钙、镁、硼等微量元素也必不可少。 光照马铃薯生长发育对光照强度及每天日照时数有明显反应。日照、光强和温度互相影响。 马铃薯各个生育时期产量形成最有利条件是:初苗期短日照、强光和适当高温利于促进根系发育、形成壮苗和提高结薯。发棵期长日照、强光和适当高温利于植株健康发育、为高产奠定基础。结薯期短日照、强光和较大的昼夜温差利于同化产物向块茎转移,促使块茎高产。 马铃薯增产潜力 马铃薯是高产作物,一般垧产可达4.5万斤左右,高产的可达15万斤,比其它粮食作物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高2-4倍。若用每亩所产的淀粉比较,在主要粮食作物中没有任何作物能与马铃薯相比。 据1999年统计,世界马铃薯平均垧产32040斤,我国平均产量25400斤。与世界高产国家及理论产量比,我国马铃薯增产潜力巨大。目前,世界上马铃薯产量高的国家荷兰垧产达86000斤,德国达80498斤,美国达77298斤。据英国科学家研究预测,马铃薯理论产量约每垧24万斤。据前苏联科学家测算,北纬40℃-50℃马铃薯理论产量可达27.8万斤/垧。我国很多省份平均产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山东省平均垧产达54270斤。甘肃省曾创垧产16.9万斤记录,哈尔滨王岗乡创130600斤/垧记录。单株穴栽的产量更高,辽宁本溪农科所曾创单株45.4斤的记录。我区自98年开始发展马铃薯生产以来,百亩以上平均垧产9万-10万斤,几百亩以上平均6万-10万斤的事例层出不穷。

马铃薯生育期划分

如何计算马铃薯的生长生育期? 马铃薯一生中,大致可分为6个生长发育阶段。 (1)马铃薯发芽期(按茎萌芽至出苗)块茎发芽至播到地里长出幼苗为发芽期。生长中心是根和芽的生长。此阶段幼苗生长粗壮程度和根系发达与否,直接影响马铃薯的后期生长。 (2)马铃薯幼苗期(出苗至现蕾)出苗至顶端用内眼看得清花蕾时为幼苗期。约需20 一40天,生长中心是发根和长叶。这是植株生长非常迅速,出苗后约2 0天左右,便可看到花蕾,叫做现蕾。与此同时,地下部的甸甸茎顶端停止极性生长,开始膨大成幼小的块茎。 (3)马铃薯块茎形成期(现蕾至始花)现蕾15~20天后开始开花,地下茎的顶端相继膨大形成块茎,直径一船在1~3厘米,此阶段称为块茎形成期。此时,植株已由单纯的营养生长期过渡到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物质积累并行的时期。由于养分供不应求,地上茎时生长暂时受到一定的抑制,表现出主茎生长缓慢。如果肥料充足,这种现象约10天左右。否则,时间延续很长,甚至就此停止生长。 (4)马铃薯块茎增长期(盛花至茎叶衰老)从始花块茎形成至盛花末期块茎基本停止膨大为块茎增长期。此阶段马铃薯开花、茎叶增长和块茎膨大同时进行,是马铃薯一生中生长发育的全盛时期。其茎叶生长速度、叶面积和茎叶重达到最高峰;块茎增长的速度为块茎形成期的5—9倍,一窝马铃薯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一天可增加20 一50克。是决定抉茎大小和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 (5)马铃薯淀粉积累期(茎叶衰老至茎叶枯黄)末花期,马铃薯价格行情地上茎叶生长基本停止,基部叶片自下而上逐渐衰老变黄,开始枯萎,块茎大小基本定型,进入淀粉积累阶段。此阶段以淀粉积累为中心,蛋白质和灰分的积累也同时进行,只有糖分和纤维素相应减少。淀粉积累直至茎叶全部枯死才停止。 (6)马铃薯块茎休眠期(完全成熟或采收)一般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即使给以适宜的发芽条件,也不会很快发芽的现象,便叫马铃薯休眠。这是马铃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