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急性期)69例的体会

《中国健康月刊·B版》2011年第11期

【摘要】目的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针灸、超短波和面肌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为主,同时依症情辅以益气活血祛风内服汤药、抗病毒药、维生素和激素治疗。结果69面瘫患者,痊愈48例,显效20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8.5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具有见效快,疗程短,费用少,疗效好的优点。

【关键词】面瘫针灸超短波面肌功能训练汤药西药

中图分类号:R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040-02

【Abstract】Objective observation on the conbine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Methods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fortreatment of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mainlychoose acupuncture ultra-short wave and facial musclesfunction training treatment,in accordance with the herbal medicine, antiviral drug, vitamin andhormone therapy.Results 69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cases,48 cases cured,markedly effective in 20 cases,cured in 1 case,the total effic iency of98.55%.Conclusion This combined therapy has a difinitetherapeutic effect on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with no adverse effect.

【Key words】facial palsyacupuncture ultra-short wavefacial musclesfunction training treatment Chineseme dicine western medicine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中医“口僻”范畴。分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所引起面部表情肌瘫痪;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亦称贝耳(Bell)氏麻痹。中枢性面瘫主要由颅内病变而致缺血、出血引起的后遗症。本文所疗的全为贝耳氏面瘫,多为是病毒感染,常因受凉、吹风或感冒所致。笔者以针灸、超短波和辅助面肌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为主,同时依症情辅以益气活血祛风内服汤药、抗病毒药、维生素和激素治疗。具有见效快,疗程短,费用少,疗效好的优点。无副作用,易为面瘫患者接受,值得于临床推广。

1 临床资料

本组贝耳氏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均为急性期患者69例门诊病例,排除感染性病变、耳源性疾病、肿瘤及外伤。其中男42例,女27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7岁;从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最短1 d,最长2 d;受风寒诱发者51例,带状疱疹引起的11例,原因不明者7例。患者单侧眼睑闭合不紧,不能皱眉,同侧抬头纹消失,面肌松弛,鼻唇沟变浅,嘴歪斜,鼓腮漏气,流口水,脉细,舌淡,苔薄白。其中左侧为32例,右侧37例。均排除颅内及其它部位病变。诊断标准均符合周围性贝耳氏面瘫的诊断标准[1]。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治疗:

2.1.1 西药口服阿昔洛韦抗病毒,维生素B620mg,tid和甲钴胺胶囊0.5mg、tid。强的松5mg/片,30 mg日1次口服,连服5~7天后停药,改为15mg日1次口服,连服3—5天后停药。如为疱疹病毒引起的面瘫再加阿昔洛韦软膏外擦。

2.1.2 中药饮剂牵正散加减,处方:制白附子6 g,赤芍10g,僵蚕10 g,川芎15 g,地龙20 g,防风10 g,当归15 g,全蝎3 g,蜈蚣3g,黄芪30 g,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分服。随症加减:风寒型:加桂枝10克,荆芥10克,风热型:加金银花12克、鱼腥草12克,每三天视情况调整。

2.2 采取针灸治疗:取穴:印堂、攒竹、丝竹空、阳白、鱼腰,太阳、瞳子髎,睛明、地仓、风池、天柱、颧髎、迎香、四白、地仓、翳风、牵正、下关、颊车、合谷、足三里等穴。选用28号1—2.5寸毫针,急性期采用少针浅刺,恢复期以透穴为主,后遗症期在透穴的基础上用滞针和牵拉手法,5次为1疗程。休息2天再下一疗程。

2.3 采用上海产五官超短波电疗机,功率150 w,频率38.96 MHz。用小号长方形电极置于患侧乳突及耳门外2cm,急性期无热量,10 min次/d,1周后微热量,15minl次/d,5次为1疗程。休息2天再下一疗程。

2.4 面肌功能训练发病初期患者指导按压阳白、四白、下关和颊车等穴,并用双手由内向外、由下向上擦脸;手法应柔和有力,以酸胀为度。用手掌反复擦患侧面颊.以透热为度:当面部有部分感觉及肌力时,患者对着镜子进行皱眉、举额、闭眼、露齿、撅嘴、鼓腮及用患侧嚼口香糖等训练;动作不能完成患者予手指辅助,均每日2次,15~20 min。

3 疗效评定方法

参照北京中医医院制定的《诊疗常规》[2]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功能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显效:患者面部无不适感。外观正常,唯做啼笑动作时口角稍有歪斜。未愈:经治2个疗程后,面瘫症状改变不明显。

4 治疗结果

本组69面瘫患者,痊愈48例,占69.57%;显效20例,占28.99%;未愈1例,占1.45%。总有效率98.55%。治疗次数最短1个疗程,最长2个疗程,平均1.1个疗程。从临床治疗中年龄越小,疗程越短,年龄在60岁以上者疗程较长。

5 讨论

《内经》云:“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井。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病机是由于正气不足,营血亏虚。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致气血阻滞,筋肉失去儒养,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瘫。现代医学称本病为周围性面神经炎(贝耳麻痹),多由寒冷刺激、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神经缺血水肿而致[3]。中药可活血通络,西药可消炎抗病毒、营养神经,针灸可祛风邪、通经络,驱邪扶正通络,消除局部肿胀,从而具有补气血且改变面神经缺氧状态。牵正散祛风化痰通络;治风先治血,故加当归,川芎,赤芍以养血行瘀,扩张血管,可改善气血循环,促进组织修复;桂枝、防风等药有疏风散络中之邪。使面神经缺血、缺氧得以改善,水肿、肿胀得以消除。

疱疹病毒性面瘫要尽早使用抗疱疹病毒药物,有研究显示:强的松有抗炎作用,可促进炎症消除,有缩短疗程、提高痊愈率、减少后遗症的肯定疗效[4]。维生素B等可营养神经。面瘫急性期超短波治疗能扩张病变周围血管和淋巴管,改善血液循环,迅速控制炎症、减轻面神经水肿,有助于乳突部疼痛的缓解[5],并能恢复传递神经冲动功能,降低神经的兴奋性达到镇痛[6]。配合自我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瘫痪肌的过度牵引,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时,病人可对镜练习瘫痪侧各面肌的随意运动,加速瘫痪肌的早日恢复,面肌功能训练能预

防肌肉萎缩[7]。

在治疗期间应该注意防止风寒吹袭面部而加重病情;还要注意保护患侧眼球,防止干燥及感染,可每天点数次消炎类眼药水,必要时可戴眼罩保护。面瘫治疗的时间早晚是非常关键的。注意慎起居,避风寒。忌酸冷,戴口罩,点眼药水防止角膜炎。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北京中医医院.诊疗常规,北京中医医院,1986~342.

[3] 王世惠,王宏亮.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41例[J].上.

海针灸杂志,1996,15(5):21-22.

[4]李常度,黄新勇.面瘫神经损伤定位和治疗方法选择相关关系的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4,(1):1.

[5] 李福芝.电针的介入时机及参数选择[J].中国针灸,2006.26(2):

137-137.

[6]王仙梅,周子信.电针加麝香艾条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42例.陕西中医,2003;24(12):1116~1117.

[7]张永红.面肌运动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6):369—369.

2018年面瘫 诊疗方案

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诊疗方案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诊疗方案为基础,参照“十五”规划教材,结合我院设备、人才实际,融入科室专家的个人经验制定。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鼻炎,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如迎风乘车、窗下入睡等。 (2)症状:首先症状为患侧耳后、耳下或乳突区疼痛,1~2日出现面部表情肌的瘫痪,3~4日达高峰。多在洗漱时感到面肌活动不

灵、羞明流泪、口角漏水,进食时挟食,发现面部歪斜而来就诊。 (3)体征: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病侧额纹减少或消失,眼裂变大、闭眼不全或不能,试闭眼时病侧眼球向上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尔(Bell)现象。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 (4)除面部表情肌瘫痪外,由于面神经损害部位不同尚有如下表现: 鼓索神经近端病变: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 镫骨肌神经近端病变: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与听觉过敏。 膝状神经节病变: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与听觉过敏,还有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为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膝状神经节炎,称为Ramsay-Hunt综合症。 (5)脑CT、MRI检查正常,排除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急性期 1.风寒阻络证: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或面部有蚁行感,面肌跳动,肌肉关节

面瘫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案 面瘫又名口僻,多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诊断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风寒证 症候: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方药:三白五虫汤 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蜈蚣(另包)2条、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上药除蜈蚣外,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方中选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疏风通络、活血和营;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取其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之功;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 2、风热证 症候: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加味牵正散 全蝎7g、白附子7g、僵蚕7g、蜈蚣2条、地龙7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防风10g、钩藤10g、连翘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 方中选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一.概述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眼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春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手足阳明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观点: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 西医观点: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二.临床表现 (一)中医临床表现 1.起病突然,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2.常有受寒史或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3.一侧面肌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 4.病侧不能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

5.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6.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向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 7.病理学检查:面神经麻痹的早期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二)西医临床表现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三.中医证候分型 1.风寒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杜,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 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1. 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 风痰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作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 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取穴。 1.体针 (1)急性期 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主穴:攒竹四白阳白太阳颊车承浆地仓翳风合谷 ( 面部穴位取患侧,循经取穴取双侧) 配穴: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曲池;风痰证者,配丰隆。 操作: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面瘫早期治疗以浅刺轻刺为主,不宜使用电针,针刺量不宜过强。肢体远端的穴位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发病当日即可采用针灸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病程,

2015面瘫中医诊疗方案(参考模板)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 疾病名称: 中医诊断:面瘫病 西医诊断:面神经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证型: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药:面瘫1号方 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 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 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2、证型:风热袭络证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急性期)69例的体会 《中国健康月刊·B版》2011年第11期 【摘要】目的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针灸、超短波和面肌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为主,同时依症情辅以益气活血祛风内服汤药、抗病毒药、维生素和激素治疗。结果69面瘫患者,痊愈48例,显效20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8.5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具有见效快,疗程短,费用少,疗效好的优点。 【关键词】面瘫针灸超短波面肌功能训练汤药西药 中图分类号:R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040-02 【Abstract】Objective observation on the conbine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Methods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fortreatment of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mainlychoose acupuncture ultra-short wave and facial musclesfunction training treatment,in accordance with the herbal medicine, antiviral drug, vitamin andhormone therapy.Results 69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cases,48 cases cured,markedly effective in 20 cases,cured in 1 case,the total effic iency of98.55%.Conclusion This combined therapy has a difinitetherapeutic effect on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with no adverse effect. 【Key words】facial palsyacupuncture ultra-short wavefacial musclesfunction training treatment Chineseme dicine western medicine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中医“口僻”范畴。分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所引起面部表情肌瘫痪;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亦称贝耳(Bell)氏麻痹。中枢性面瘫主要由颅内病变而致缺血、出血引起的后遗症。本文所疗的全为贝耳氏面瘫,多为是病毒感染,常因受凉、吹风或感冒所致。笔者以针灸、超短波和辅助面肌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为主,同时依症情辅以益气活血祛风内服汤药、抗病毒药、维生素和激素治疗。具有见效快,疗程短,费用少,疗效好的优点。无副作用,易为面瘫患者接受,值得于临床推广。 1 临床资料 本组贝耳氏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均为急性期患者69例门诊病例,排除感染性病变、耳源性疾病、肿瘤及外伤。其中男42例,女27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7岁;从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最短1 d,最长2 d;受风寒诱发者51例,带状疱疹引起的11例,原因不明者7例。患者单侧眼睑闭合不紧,不能皱眉,同侧抬头纹消失,面肌松弛,鼻唇沟变浅,嘴歪斜,鼓腮漏气,流口水,脉细,舌淡,苔薄白。其中左侧为32例,右侧37例。均排除颅内及其它部位病变。诊断标准均符合周围性贝耳氏面瘫的诊断标准[1]。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治疗: 2.1.1 西药口服阿昔洛韦抗病毒,维生素B620mg,tid和甲钴胺胶囊0.5mg、tid。强的松5mg/片,30 mg日1次口服,连服5~7天后停药,改为15mg日1次口服,连服3—5天后停药。如为疱疹病毒引起的面瘫再加阿昔洛韦软膏外擦。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20例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20例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3-05-17T15:26:03.7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赵桂英[导读] 接诊前三天,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静点,根据病情变化情况,3-5天减至5mg,5-8天后停药。赵桂英(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根河市金河中心卫生院内蒙古根河 022359)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400-01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效果。方法对近年就诊的20例面瘫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结果 20例患者,痊愈17例,显效1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具有见效快,疗程短,费用少,疗效好的优点。【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临床观察 面瘫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一般发病比较急,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露睛流泪,口角向健侧歪斜,不能做鼓腮、吹口哨等动作。多见于青壮年。治疗不及时,极易留有后遗症。甚至影响患者的形象和日常生活[1]。故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但是,单一采用一种治疗方法效果欠佳。笔者近几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2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样本均为面瘫,诊断标准以《针灸治疗学》[2]中有关面瘫诊断为依据。排除标准为周围性面瘫神经麻痹继发于其他疾病,如:脑外伤,颅内肿瘤等。 2 治疗方法 接诊前三天,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静点,根据病情变化情况,3-5天减至5mg,5-8天后停药。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ug,日一次,肌注,连续2-3周,利巴韦林0.5,静点,日一次,静点一周。发病3-4天后,配合针灸,取患侧:合谷、太冲、迎香、水沟、阳白、攒竹、四白、太阳、承浆、申脉、颊车平刺透地仓。 3 疗效标准 参照北京中医医院制定的《诊疗常规》[3] ,痊愈:面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静观面部完全对称;显效:面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静观面部可有轻微不对称;有效:面部功能部分恢复正常,静观面部可有不对称;无效:面部功能完全没恢复正常,静观面部不对称。 4 结果 受试的20例患者中,痊愈17例,占85%;显效1例,占5%;有效1例,占5%;无效1例,占5%。总有效率达95%。 5 讨论 面瘫系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其病因、病理目前尚未明确,诱因可能与自主神经不稳,寒凉及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4]。因此一般认为营养面部神经的血管因受寒凉而出现痉挛,从而使面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后受压所致,所以,早期控制病情、缩短疗程是本病的关键。在原来单纯的西医治疗,很难痊愈。单纯的中医治疗,虽能治愈,但疗程长,病人很容易失去信心,在临床上,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极大地缩短了病程,使病人尽快地得到疗效。 在面瘫初期,用糖皮质激素缓解面神经水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营养神经,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上述药物共用,可以较快抑制病情,并为针灸治疗奠定基础。中医认为面瘫多因生活起居不慎,汗出当风,个人素质虚弱,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络脉,气血痹阻而发生,因此,在水肿消退后,配合针灸以达到疏散表邪,益气养血通经活络的作用。综上所述,面瘫发生初期西医治疗,中、后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治疗本病得到满意疗效的关键所在。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刘宝林. 针灸治疗学[M].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51. [3] 北京中医医院.诊疗常规.北京中医医院,1986,342. [4] 王世惠,王宏亮.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41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5):21-22.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方案 沈艳平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中医病名:面瘫、吊线风、口僻、歪嘴风 症状: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第一版(杨期东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西医病名:面神经麻痹 诊断依据: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二)疾病分型 面瘫可分成两型:

(1)中枢型 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2)周围型 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 (三)辨证分型 (1)风寒袭络:常有受寒史,急性起病,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弦。 (2)风热袭络:常有患侧耳内、耳后完骨及面颊部疼痛及发热,起病较缓,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口苦,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可伴恶风,头痛。舌质红,舌苔黄燥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二、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6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60例疗效观察【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6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系2009年以来收集的门诊病例,共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65岁,平均38岁,11~40岁者有43例,40岁以上者17例。 1.2 治疗方法选用5%GS 200ml+地塞米松10mg(3天后改为口服药,并逐渐减量,1周后停药)肌注VitB1 0.1g, 每日2次;VitB12 0.5mg,每日2次肌注;口服维生素B1 20mg,地巴唑10mg, 每日3次。外敷中药具体方法:大斑蝥3只去足翅,大巴豆3枚去壳,鲜生姜6g 去皮,捣为泥状,均匀摊在4~5cm大小6~8层纱布上,以患侧下关穴外敷,待3~4h去掉,此时出现水泡,按无菌损伤,将水泡下缘消毒抽液。 1.3 疗效标准治愈:面瘫消失;好转:面瘫基本消失;无效:面瘫略有减轻或无变化。

1.4 结果治愈48例,占80%,好转7例,占11.7%,无效5例,占8.3%,总有效率91.7%。 2 讨论[1,2] 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麻痹,通常认为本病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内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而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神经麻痹,VitB族营养面神经,外用药可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如所用中药贴敷根据《本草纲目》风寒袭络,血引不畅的机理,以祛风活血、血活风自灭的配方。斑蝥辛寒有大毒,外用蚀肌、散结、解毒之功,可使皮肤充血,发泡,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的作用,故以之为主。巴豆辛热解毒,与斑蝥合用,一则发挥巴豆辛散,破寒滞经络之功能;二则寒热相抵;生姜能温通血行、驱散肌寒、助巴豆之功;三药合用,破血而不伤血,驱风而不伤正,从而达到血活风熄的目的。通过中药贴敷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较为显著,此法使用方便,无副作用,故适合各级医院应用。加用口服西药,地巴唑可使受损的神经修复,恢复传导功能。本组病例的治疗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2014面瘫中医诊疗方案计划

2014年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 面瘫又称Bell’s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歪斜,即西医所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与痉证的鉴别: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而面瘫主要为口眼歪斜,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无其他肢体症状。 (2)与中风的鉴别: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呙斜,

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而面瘫则精神无异,无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故容易鉴别。 2.西医鉴别诊断 (1)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性面瘫多为双侧性,并常伴有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容易鉴别。 (2)中耳炎、腮腺炎、乳突炎所致之周围性面瘫:多有原发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及病史,鉴别不难。 (三)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运动)。 (四)症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中医综合治疗方法 (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 (1)急性期 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周围性面瘫临床常见中西医疗法

周围性面瘫临床常见中西医疗法 目的:分析周围性面瘫临床常见的中西医疗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A 组采用西药疗法,B组采用中药疗法,C组采用针灸疗法,D组采用中西医联合疗法。分析4组临床疗效,找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73.33%,B组总有效率为66.67%,C组总有效率为70.00%,D组总有效率为96.67%。A 组总满意度为66.67%,B组总满意度为73.33%,C组总满意度为76.67%,D组总满意度为10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疗法联合用于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有临床推广价值。 标签:周围性面瘫;中西医疗法;临床效果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为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1]。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无法完成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女发病率相近,绝大多数为一侧性,双侧者甚少。该疾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一定影响。本文将对周围性面瘫临床常见中西医疗法进行研究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选取的对象是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诊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20例,经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临床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患者各30例,A组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31.5±3.1)岁,采取西药疗法;B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1.6±4.1)岁,采取中药疗法;C组男12例,女18例,采取针灸疗法;D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9.6±4.9)岁,采用中西联合疗法。比较4组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类型等),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西药疗法临床医生为A组患者采取西药疗法,口服B族维生素,一次20mg,一日三次,或甲钴胺0.5mg,一日一次,一周三次,可适当配合皮质类固醇激素,地塞米松或强的松口服。 1.2.2 中药疗法临床医生为B组患者采取中药疗法,以牵正散为基本方,并添加:白附子10g,胆南星12g,蜈蚣3条,天麻15g,地龙12g,甘草6g。 1.2.3 针灸疗法临床医生为C组患者采取针灸疗法,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俞穴为主[2]采用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常用穴:牵正、地仓、下关、合谷。备用穴:迎香、水沟。

2012针灸科(面瘫病、头痛、肩凝症)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 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 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 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 (一)中医鉴别诊断 1.中风病:可有口舌歪斜,同时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 2.口僻:可有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 (二)西医鉴别诊断 1.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 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一靠表 情运动,周围性者瘫痪更加明显,而中枢性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 二靠掌颏反射,周围性面瘫时无或减弱,中枢性面瘫时有或亢进,但 此法不太可靠。三靠将其它体征联系起来判定,则最为可靠。 2.2、Ramsay Hunt综合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多发性 神经病变,表现为突发性周围性面瘫;患耳疼痛,鼓膜、外耳道、耳 廓疱疹;可能有听力下降、听觉过敏、耳鸣、眩晕等。其他全身表现 有发热、口唇疱疹、淋巴结肿大、Horner综合征、颈部皮肤感觉迟钝 等。其中“面瘫、耳痛、疱疹”被视为Ramsay Hunt综合征的三联 征。与贝尔面瘫比较,Ramsay Hunt综合征面瘫严重、预后较差。值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15 年) 疾病名称: 中医诊断:面瘫病西医诊断:面神经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证型: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药:面瘫 1 号方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 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2、证型:风热袭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曲池、外关、合谷。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药:面瘫 2 号方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银花、连翘、蜈蚣、地龙、川芎、甘草、栀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阻络证 风热阻络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神经系统检查

面瘫诊疗方案的优化、评估(2014-2016)

面瘫2014—2016年

目录 2014年 (3) 诊断 (3) 治疗 (3) 难点及解决措施 (4) 中医药特色 (4) 分析评估 (5) 2015年 (6) 诊断 (6) 治疗 (6) 难点及解决措施 (9) 中医药特色 (9) 分析评估 (9) 2016年 (11) 诊断 (11) 治疗 (13) 中医药特色 (17) 优化总结 (18)

面瘫(2014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分期诊断

1.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14天; 2.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1)风寒证 治法:疏风散寒,舒筋通络。 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翳风、太阳、阳白、颊车、合谷、太冲,面部浅刺,针用泻法,留针15分钟。 ②恢复期:阳白、四白、下关、人中、头维、地仓、颊车、风池、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③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四白、承浆、迎香、地仓、颊车、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长针透刺,留针30分钟,针用平补平泻法。 (2)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舒筋通络。 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太阳、颊车、阳白、曲池、外关、合谷、太冲,面部浅刺,留针15分钟,针用泻法。 ②恢复期:阳白、太阳、四白、头维、地仓、颊车、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证型: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药:面瘫1号方 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 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 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2、证型:风热袭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精)

面瘫中医诊疗规范 一、定义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眼?斜”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发病急速,以一侧发病为多。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 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 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最常见于贝尔麻痹。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局部营养血管痉挛, 导致组织水肿, 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僻” 。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 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 , 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 , 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 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 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 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而发病。表现为患侧全部面肌瘫痪, 眼睑不能充分闭合, 闭嘴时,颊肌松弛,口角下垂,抬眉时,额横纹消失,眉毛较健侧低,睑裂变大,内眼角不尖,眼泪外溢,笑时,口角向健侧牵引,由于颊肌麻木, 咀嚼时食物储留于颊部与牙龈间, 贝尔氏征阳性; 有或无眼球上移、听觉 过敏,泪液、唾液分泌减少。 中医分型:分为风寒袭络;风热袭络;风痰阻络;气虚血瘀。 疾病分期:急性期:发病 15天以内;恢复期:发病 16天至 6个月; 后遗症期(又称联动期和痉挛期 :发病 6个月以上。 二、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石学敏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 临床表现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睑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 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相波或无动作电位, 多相波减少, 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病理学检查示面神经麻痹的早期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 3、根据病情选择检查项目:颅脑 3D-TOF-MRA 、颅脑 MRI 或 CT 检查 三、中医综合治疗 1.针刺治疗 针刺取穴: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攒竹阳白太阳承泣四白巨髎颧髎下关 颊车地仓翳风牵正风池合谷 操作:常规选用 6-8穴,针刺得气后,用电子脉冲仪断续波与疏密波连续交替接于主穴,每五分钟换频一次,留针 40分钟。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