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七年级的生物专题一生物与环境学案人教新课标版本.doc

初中七年级的生物专题一生物与环境学案人教新课标版本.doc

初中七年级的生物专题一生物与环境学案人教新课标版本.doc
初中七年级的生物专题一生物与环境学案人教新课标版本.doc

专题一生物与环境二、生物圈的内涵

1、请尝试用语言描述生物圈的范围并填空

考纲解读与考情预测大气圈的

考纲解读考情预测岩石圈的

1.在理解生物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学会区分生物与非生物。通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对生

2.了解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物和非生物的判断;常以图表分水圈的

3.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析形式或者探究题形式考查生

4.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态系统的组成及特点,是考查的

5.阐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并理解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和措施。重点。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课前预习与回顾人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还要把花放在屋里,而1.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生物能够进行;生物能排出身体产生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这体现了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的;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生物能和;除了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构

成。

2.生物圈的范围:岩石圈的,大气圈的和水圈的。生物圈是地球上最的【典例 2】生物圈的含义是( )

生态系统。 A.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B. 地球上—切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与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部分和部分。 C.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 D. 大气圈下层、岩石圈表面和水圈生态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因素和因素。【变式 2】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中,生物种类最多的圈层是()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和所占的是相对稳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 A. 大气圈 B .岩石圈 C. 水圈 D. 无法确定力。

课堂探究与突破

一、认识生物 1 、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下面是宋代诗人苏轼看到的一副景色,请你帮忙分析整理完成以下概念图:

植物:竹外桃花三两枝生物:鸭、河豚春江水暖鸭先知微生物:等蒌蒿满地芦芽短非生物:等正是河豚欲上时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包括、和

等。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剧烈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

生物因素:如捕食关系、关系、关系等。

小测验: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在一起。

结论: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关键是看有无现象。A: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关系 B 组:生物与生物因素的关系

【典例1】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 、火山爆发 B 、开水沸腾 C 、潮起潮落 D 、雨后春笋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温度鸡吃虫竞争关系【变式1】下列各项是生物的一组是( ) 仙人掌叶变成刺阳光水稻与杂草捕食关系

①能弹奏出声的钢琴②玉米③细菌④石头⑤珊瑚虫⑥机器人⑦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水分犀牛与犀牛鸟共生关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③⑤⑦不同深度的海洋中分布着流感病毒与人合作关系

2、生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藻类植物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寄生关系

生物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共有

生物能生长和()【典例 3】湖北神农架地区生长一中“神农野菊”,它的花能散发出阵阵芳香。但是,如果它被移植到其

的特他地方,则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征(生物的生长需要() A . 生物能影响环境 B . 环境能影响生物 C. 生物能适应环境 D. 环境能适应生物即生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物与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看图作答:下图中的两种狐的形态有何不同?形态不同主

非生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要受什么因素影响?狐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

物的

区别)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沙漠狐极地狐

用心爱心专心

【典例 4】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都体现了 ( ) 持。

A .生物能影响环境

B .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3)实验一段时间后,如果 B 内的温度比 A 内的,则可证明“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上升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 .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4)为了减缓“温室效应” ,人类应倡导低碳生活。作为一个中学生,应当从自身做起。请写出你【变式 3】某年湖南省遭受了罕见的冰冻灾害,造成某些地区的植物大面积死亡,这种现象说明 ( ) 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一项日常行为:。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 .生物能影响环境 C 、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 .生物能生长繁殖五、生态系统

【变式 4】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入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生物体()

A、能适应环境 B.与环境形成统一整体 C.不能适应环境 D .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四、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目的: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典例6】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组成应是( )

制定计划: A .全部的食物链和食 B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 .非生物和食物网 D.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

(1) 本实验的变量是。 ( 变量存在于提出的问题里) 【变式6】下图是一个封闭的养鱼缸,它是一个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请分析养鱼缸在一定时间内能够

(2) 针对探究的变量设置对照。本实验的两种对照条件分别是和。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

(3) 控制变量。为了说明实验结果仅仅是由实验变量决定的,除了实验变量外,实验组与对照组的(1) 有稳定的来源。 (2) 各类生物数量和比例保持。

其它条件应。所以每对照实验一次,只探究个变量。(3) 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为鱼的生活提供、。

实施计划:(4) 动物生命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能供植物进行合成有机物。

①将铁盘两侧分别放一层薄土,一边遮光,一边见光。(5) 在河泥中还存在许多,它能将动物粪便及动、植物残体

②将 10 只鼠妇放入铁盘中央。 ( 放入中央的目的是:) 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供植物吸收利用。

③每分钟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鼠妇的数目。统计10 次。2.食物链和食物网

实验结果:各小组鼠妇大部分移到无光一边。(1) 食物链

得出结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与的关系,就形成了。

(4) 除了光以外,也可以探究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请根据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写出一条食物链:。

小结:探究可以分为 6 个环节分别是、、、、、和表达交流。(2) 多种食物链构成食物网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实验中,除情况外,温度、湿度等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就【典例7】下列食物链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

是这个实验的变量。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多进行的实验,叫。A.阳光→草→鼠→鹰 B. 草←野兔←狼 C. 草→田鼠→狐 D. 植物→蚜虫→瓢虫→细菌

【典例 5】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将实验盒一边遮光,另一边不遮光,这是为了 ( ) 【典例8】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食物网,这是由于(

A .提供一种无光的条件

B .便于观察 C.. 控制变量 D.设置一组对照实验 A. 生产者的数量增多 B. 消费者不仅以一种食物为食

【变式 5】某兴趣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下表: C. 生态系统的物质要大量流失 D. 生物的种类太多你认为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总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A 、不符合单一变量的原则

B 、水量过多(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C 、水温太高

D 、水中没有水草

【变式 5】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

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下面是

某兴趣小组设计的模拟生物圈“温室效应”的实验装置。请问答:

( 1) A 和 B 是一组对照实验,其中起对

照作用的是。

( 2)图中生态瓶内有河水、水草、小鱼、泥沙等成分,因此,① 请分析消费者 3 体内的能量存在的形式是什么?最终来源于哪里?

生态瓶实质上就是一个。作为模拟“温室效应”的② 图中食物链能不能无限制延长?为什么 ?

一组对照实验,两个生态瓶中各种成分的量、大小等应尽量保结论: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大量能量流失。所

专心

物链上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4~5 级。处于顶级的猛禽猛兽动物、占有高营养级的动物特别容易灭绝。①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②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少③食物链和食物网越⑵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④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⑤生态平衡容易破坏⑥生态平衡不容易破坏

①填写上图空格处名称。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②分析右图可知:图中绿色植物进行的作用为结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和总是维持在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动物的生活提供了;而动物生命过程中的平衡。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能供植物进行作用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生物数量多、种类多、食物网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越强合成有机物;同时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将动物粪便

、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限时训练与评价

为植物的生活提供。1.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哪项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小结: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的,物质重( )

复利用的同时提高了利用率。 A .有细胞结构 B 、能生长和繁殖 C .体小且绿色 D .能对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3) 有毒物质的积累2.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这种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图( )

下面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

思考:图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

【典例 9】组成食物链的环节一般不会多于 6 个,其原因是( )

A 、环境资源有限

B .消费者不能以消费者为食

C .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大量的能量流失D.生产者固定的物质和能量不够

【典例 10】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图解,甲乙丙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大气

B 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

C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甲乙

D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

4.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平衡丙

资料分析:草原上,夏季雨量充沛时草很茂盛,野兔数量会增加,草多被吃掉,但过一段时间后由

于狼多野兔的数量又会下降,草又多了起来;然而人类过度放牧,又会最终导致草原沙化。

(1) 草与兔的数量变化,说明了生态系统的什么特点?

(2) 人类活动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又能说明什么?

(3) 通过以上变化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在草→兔→狼这条食物链中,狼体内有机物的最终来源是,狼体内能量的最终来源是,该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典例 11】下列方法能加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

A. 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C.增加生物的种类D.减少生物的种类

【变式 7】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则( )

3 .在生态系统中,能把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中的是(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C. 分解者 D .以上都是

4 、下面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t) 的推移而发生的数量(n) 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

示的关系依次是( )

) A 、共生、捕食、竞争 B 、竞争、捕食、共生

C 、竞争、共生、捕食

D 、捕食、竞争、共生

5、某生物实验小组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的探究实验。用干湿计在某一天的早晨、中午、

傍晚分别测量裸地、草丛、灌丛的湿度,每地测

三个地点,并求出平均值作为每次测量的数值记录在表中:

(1)为什么每个环境要测三个地点并求出平均值作为每一次测量

的数值 ?

(2)如果实验当天有雾,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吗?为什么 ?

(3)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图 1 和图 2 表示他们的实验结果,请说明图 1 和 2 的含义:

图 1 说明:。

图 2 说明:。

6.小红见妈妈买回一些韭黄,感到奇怪就问妈妈:“韭黄怎么不是绿色的呢?”妈妈说:“在暗处时就变成韭黄。”小红听说后,就想利用学过的探究实验的原理进行探究,其做法如下:

(1) 提出问题:能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吗 ?

(2) 作出假设:对叶绿素的形成有影响。

(3)实验设计:取一定量的韭菜种子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入甲、乙两个相同的容器中,保证种子的萌

用心爱心专心

叶光绿能体

发条件。将甲放到下培养,将乙放到处培养。几天后,甲容器中的幼苗是绿色的,

乙容器中的幼苗是的。

(4) 此实验的变量是;甲容器的作用是;

结论是:。

7.右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图中甲至庚分别代表不同的生物。请据图分析回答

(1) 此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2) 此生态系统中甲生物和巳生物的关系是。

(3) 此生态系统中共有条食物链。

(4) 若此生态系统遭到重金属污染,体内积存重金属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

(5) 该图只表示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图中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是。

中考真题回放与演练

1. (2006 .青岛 )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说,淮南的橘子移种到淮北就不能结出甜美多汁的果实了。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 .光B.水C.温度D.病虫害

2. (2007 ·青岛 ) 青岛崂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崂山石是景点的点缀,石上的地衣引起了游人的注目。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腐蚀岩石。这说明生物体( )

A .都能适应环境

B .与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C.都能改造环境 D .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3. (2008 ·青岛 ) 一片森林中,有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生活着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了( )

A .生活环境B.一条食物链 C.生态系统D.食物网

4. (2008 ·青岛 ) 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用网将留种区罩起来。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害虫适应能力增强B.食物链被破坏

C .网罩影响了草的光合作用D.非生物因素的改变

5.( 2008)一片森林中,有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生活着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他们共同组成

了()

A. 生活环境

B.一条食物链

C.生态系统

D.食物网

6.( 2010)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常会发生严重

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

A.松毛虫繁殖力强 B .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 .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7.( 2009)我省近年来在蔬菜种植方面出现了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的热潮,并取得了良好的经

济效益。大棚种植技术主要解决了作物生长中的的什么限制因素?()

A. 水

B. 温度

C. 空气

D. 光照

8. ( 2010)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雨露滋润禾苗壮 C 南橘北枳 D 草盛豆苗稀

9. ( 2010)几位同学针对食物链“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 发表了他们的见解,你认为不正确的

是()

A. 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

B.食草昆虫和食虫鸟都是消费者

C. 食虫鸟和食草昆虫之间是捕食关系

D.食物链本身就是生态系统10. ( 2010)在生态系统中,能把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并返回无机环境的是()

A. 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是

11. (2010)“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你认为能正确反映上述意思的图是(

鹰鹰鹰草

草兔兔兔

兔草草鹰

A B C D

12.( 2009)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物质循环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2)写出图中的食物链:

( 3)图中的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分解者

的角色。能够使光能流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是图中

的,它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的角色。

(4)图中①、③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

是、。

④表示的物质是。

(5) 生态系统中的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 6)若此生态系统遭到重金属污染,体内积存重金属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对这种现合理解释是

13.(2007 ·青岛 ) 下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该生态系统中通过捕食关系形成条食物链。如果人们大量捕杀鸟类,那么在短时间内植物

量会。

(2) 过程 2 表示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3) 过程 6 表示分解者分解成的被植物利用

进行光合作用合成。

(4) 从图中可以看出,鸟体内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小学科学五上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一、填空 1.植物的一生是从()开始的。 2.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和()。 3.在对比实验中的两组材料,一组叫()组,另一组叫()组。 4.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中。 5.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其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6.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 7.生态瓶里放了小鱼、水、沙石、金鱼藻、小虾、泥土等,其中生物是:(),非生物是:()。 8.食物链通常从()开始到()终止。 9、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里,不同的动物对()有不同的需求。 10.老虎、草、羊这些生物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写出这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11.水稻→老鼠→蛇这条食物链中,共有()种消费者,

生产者是()。 12.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 13.()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4.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条件,其他条件都不改变。 15.在食物链“小麦→ 麻雀→老鹰”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二、判断题 1.绿豆种子发芽一定需要阳光。() 2.香蕉树、松树和仙人掌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3.凤仙花生长消耗水和肥料,所以它是消费者。() 4.自然界没有植物,动物照样能生存下去。() 5.母鸡能下蛋,所以它是生产者。() 6.生态瓶中的植物放得越多越好。() 7.自然界里一些生物濒临灭绝与我们毫无关系。() 8.食物链通常是从植物开始的。() 9.仙人掌的叶变形为刺就是为了让吃它的动物无法下嘴。()10.生态系统中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1.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 1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13.食物链中横向箭头代表“被…吃”,箭头指向的是捕食者。

论微生物与环境保护概要

论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生物工程系 摘要: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微生物原本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处理材料,应用在污水、废气的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一方面微生物具有污染环境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具有很强的修复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能力。因此,控制和消除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生物所具有的净化环境的作用,无疑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创建和谐新型社会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环境污染微生物土壤污染治理 当前社会是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随着人类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人口的急速增加,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严重恶化,当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势必造成环境污染。污染物长期残留在环境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生态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生命质量和环境密切相关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在好氧条件下,它能将有机污染物彻底的氧化,分解成CO2、H2O、PO42-、NO3-等无机物,在厌氧条件下,能将有机物降解,转化成有机酸、CO2、H2、CH4

等。。如果没有微生物的作用,仅历年积累下的生物残体就会堆积如山。一、中国当前社会环境保护的状况的 不良现象 随着目前环境污染的地区许多,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太原、兰州、广州、济南。北京、等五个城市位于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之列,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 现在环境问题越来越为人民所关注,世界各国都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围绕它制定和实施本国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的产业政策。同时,国外大型企业也可能因害怕和这些未达到该标准的企业合作而影响其形象,从而中止和这些企业的合作。至2003年,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将和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统一成一个标准,从而将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拟于2008年7月在广西桂林举办“首届全国微生物污染防治监测新技术与环境安全管理研讨交流会”。为我国环境保护近一步改善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选择题 1.(2009黔东南州)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2.(2018锦州)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体现了( ) 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 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 互影响 3.(2018长沙)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可说明 A.环境能适应生物 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4.(2018德城区)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5.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 A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 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C.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6.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的是() A.具有发达的根系 B.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C.具有较大的叶片 D.具有厚厚的角质层 7.按照正确方法对同一地区内的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测量湿度, A.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B.茂密的灌丛>草地>裸 C.草地>茂密的灌丛>裸地D.茂密的灌丛=草地>裸地 二、非选择题 8.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经过多次测量,得到几组平均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请回答问题: 三种不同地点的空气湿度平均值 (1)小组内的四个同学,在测量过程中的不同做法,哪个是正确的?() A.甲在裸地看到一个小水洼,非常高兴地把干湿计放在小水洼边测量空气湿度; B.乙在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不同地点,早中晚各分别测量了一次,并认真记录;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含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 池塘中的水草 B. 池塘中的鱼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 一个池塘 2.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不是必需成分的是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水、空气等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蘑菇”通常属于:()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4.下列食物链中错误的一项是() A.种子→鼠→蛇→鹰 B.种子→鼠→猫头鹰 C.草→马→马蛔虫 D.浮游植物→海螺→海豹 5.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植被破坏 B.环境污染 C.缺水干旱 D.食物链被破坏 6.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A.DDT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D.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 7.“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 8.从老鹰吃蛇,蛇吃青蛙,青蛙吃昆虫,昆虫吃植物,可以看出,老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 光 B. 植物 C. 蛇 D. 昆虫 9.在食物链“藻类→水蚤→鲱鱼→人类”中,含能量最多的环节是() A、藻类 B、水蚤 C、鲱鱼 D、人类 10、通常肉类食物的价格要比粮食和蔬菜高。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 A、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 B、饲养动物麻烦,花工多,投资大 C、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动物性食品成本高 D、植物栽培比较容易 11.下列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落叶林 D.北方针叶林 12.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A.缓慢上升B.仍保持相对稳定 C.迅速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13.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示生态系统中兔、鹰、草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认为正确的图是〔〕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平安城中学张雅楠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三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生物与环境 环境保护教案

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教案 光禄二中齐丽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资源现状和相应的保护措施,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2.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渗透热爱自然的教育;通过认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是进行保护的前提,而只有清楚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因素,才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 (2)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这部分知识内容之中,渗透着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省市)划出的加以保护的区域,用以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能使这些动植物得到良好的繁衍和发展,另外也便于科学家们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种源。所以,自然保护区有“资源库”之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 3.“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理解起来不是很难,造成教学中不容易吸引学生,所以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生物与环境是统一体复习课学案

生物与环境是统一体复习课学案 【授课时间】2009年10月19日上午第三节 【授课班级】初一、11班 【复习目标】 1.关注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组成。 2.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的特点。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意义和限度 4.运用生态知识和观点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理解保护生物圈的意义。【自主·合作·探究】 一、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 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农田 B.一块草地 C.生物圈 D.一条河中所有的鱼 二、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下面四幅图均表示在一个食物链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在每一个图最下面一层都表示生产者。其中,可以表示“草→虫→山雀→食雀鹰”这一食物链的是() () A B C D 3、在生态系统中正确的食物链是() A.狼→羊→绿色植物B.绿色植物→昆虫→食虫鸟→鹰C.分解者→蛇→昆虫→蛙D.细菌→羊→狼→绿色植物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B.细菌和真菌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组成 D.阳光、空气和水都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四、生物富集作用 五、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5、右下图表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据图回答(1)(2)(3)题(1).图中每条食物链的起点生物都是 A.草 B.鹰 C.蛇 D.兔 (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图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

C.分解者D.生产者和消费者 (3).如果人类大量捕杀鹰,草原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破坏,这说明() A.生态系统无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C.只有绝对禁捕野生动物,生态系统才有调节能力 D.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6、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 (1)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在该生态系统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能量沿食物链和传递。 (3)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黑鱼(肉食性),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会是。 (4)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5)该生态系统有机物都来源于。 7、DDT是一种不易被分解、化学性质十分稳定的有机杀虫剂。DDT进入生物体后,就与生物体内的脂肪结合,不易被排出体外。 (1)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2)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数量最多的消费者 是。 (3)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积累DDT最多的生物是。 (4)人们并没有到南极大陆去喷洒DDT,而从来未离开南极的企鹅体内也积累DDT,这说明( )。 A.DDT挥发性强 B.DDI在生物圈中流动,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从施药地区迁去的动物将DDT带到了南极 D.考查队员把DDT带到了南极 (5)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的物质积累的越多?

初中生物河北少儿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三节 生物圈-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 1.【答题】我国西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其主要目的是()。 A.发展畜牧业 B.发展旅游业 C.发展林业经济 D.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影响及其防治。 【解答】退耕还林还草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因为植被是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植被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因此退耕还林还草的目的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持生态环境。 2.【答题】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B.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最多 C.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彼此独立 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类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记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特点及特征。

【解答】A、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A错误;B、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种类最多的生态系统,B错误;C、各种生态系统之间是有联系的,相互影响的,不是彼此独立的,C错误;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环境。D正确。 3.【答题】下列各组生物中,能共同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的是()。 A.猕猴和海豹 B.鲨鱼和海带 C.袋鼠和东北虎 D.熊猫和仙人掌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 【解答】猕猴都是野生动物,猕猴营攀援生活,主要生活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海豹生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A错误;鲨鱼和海带生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属于海生动植物,B正确;袋鼠生活在草原,属于草原生态系统,东北虎生活在山林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C错误;熊猫生活在山林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属于沙漠生态系统,D错误。 4.【答题】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总称为______,它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生物圈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圈的范围。 【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的总称,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上1.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教案

第一章生命的世界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一、背景分析 本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2节,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更受到环境的影响。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章节,也是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部分。 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建构了“生物的多样性使自然界生机勃勃”、“生物的特征和共性。”等相关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对环境影响生物的方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但不能准确表述环境是如何影响生物,生物是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的,也不能准确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节课要帮助学生运用图片或视频、通过大量的生物对环境造成的有益和不利影响的实例,从而认识到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初步建立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这一基本生物学观点。构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重要概念。并进一步理解“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一重要概念。 二、重要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生物与环境”主题部分,建议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以上重要概念的建构,涉及到以下三条主要的次位概念以及支撑每条次位概念理解的事实性知识,具体如下:

A、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更受到环境的影响。 A1 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性。 A2 环境中有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的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A3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 A4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B、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B1 生物对环境造成的有益影响的实例 B2 生物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的实例 C、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C1人类可以改善环境,也能破坏环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 C2人类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消费观念。

七年级生物上册 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并能说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2、了解什么是食物网 3、能正确辨析生态系统,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及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人类活动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并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状况,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 1.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正确运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有关知识。 2.对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理解。 【导学过程】 【情景引入】 展示水族箱,让学生观察。提问:发现了什么?它们的关系怎样? 【自主探究】 学习提纲: 1.什么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 3.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为什么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合作探究】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与所形成的叫做生态系统。 2、资料分析(P20) (1)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树桩最终会消失吗?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真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3、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图解,请你补充完整。 植物——者 ——消费者 细菌、真菌——者 ______________——阳光、空气、水等 4、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部分,还有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与()的关系而形成的()结

构叫。 2、对“观察与思考”中所给出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进行观察,并用铅笔按课本要求连线。 思考: (1).你连接的食物链有()条,这些食物链()(填“是”或“不是”)相互关联的。 (2).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与之相关联的()的数量可能()(填“增加”或“减少”)。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条食物链,它们彼此(),形成食物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沿着食物链和()流动。 5、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 6、阅读23页“资料分析”给出的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A.微小的水生植物→B剑水蚤(zǎo)→C蜻蜓的幼虫→D小鱼→E大鱼。图中的红色圆点表示的是排入水体中的某些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是()、()的。图中红色圆点的多少表示有毒物质量的多少。经观察发现: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红点)积累得()。 7、草原上的兔子会随食物的充足而增加。观察下图得出:兔子的数量()(填“会”或“不会”)无限制的增加。(你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吗?) 草↑→兔子↑→草↓→兔↓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草原上,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而草木繁茂。问:因为食物充足,兔的数量急剧增加。会无限制地增加吗?草场过度放牧,草场还会保持原状吗? 2、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被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为什么?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例如,如果草场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 4、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例如,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一些。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练习设计】 1、下列属于生产者的是() A蘑菇 B食虫鸟 C细菌 D草 2、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黄河中的水 B.黄河中所有的生物 C.黄河中的鱼 D.整条黄河 3、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A阳光→植物→兔→狼 B草→蛙→虫→蛇 C草→鼠→鹰 D草→狼→虎 4、在一个主要由草、兔、羊和狼的草原生态系统中,人们为了避免羊被狼捕食,而大量捕杀狼,最可能的结果是()

小学科学生物与环境练习卷

拱墅区小学科学总复习《生物与环境》练习卷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判断。 1.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自然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实际上并不是生物。() 3.凡是生物,都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4.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 5.当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植物生长也会发生相应 的变化。() 6.在研究光照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时,需要保证光照和水分这两个条件不变。() 7.在一定环境中生存的各种生物,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群落。() 8.小明画了一条食物链:老鹰→蛇→青蛙→蝴蝶→花。() 9.在做生态瓶时,水生植物的数量要与水生动物的数量保持平衡。() 10.当水质受到污染时,一些浮游生物会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 11.在自然保护区里,不准狩猎和采伐,但可以栽种一些新品种的植物。() 12.拟斑马、袋狼、卡罗莱纳鹦哥鸟都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13.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但动物的数量变化不会影响环境。() 14.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所有生物的结构特征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继续生存下 去,不会被淘汰。() 15.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6.减少丢弃、重新使用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17.给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能减少垃圾的数量,节约大量的自然资源。() 18.水污染大多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水需要经过处理才能重新被利用。() 19.防止空气污染,就是要多扫地、多洒水,防止尘土扬起来。() 20.人类面临着垃圾和水污染、大气污染、物种加速灭绝等环境问题。() 二、选择。 1.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称为()。 A 制养者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2.()不能自行制造养料,而需要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的养料。

专题一生物与环境

专题一 生物与环境 复习目标: 1.复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能量流、物质流以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复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3.掌握人、动物、细菌真菌对生物圈的影响。 复习重点: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复习过程: 【知识梳理,快速记忆】 一、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二、生物圈 1.概念: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2.范围: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大气圈的底部:空气中由多种气体组成,该圈层生活着能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2)随全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以内的水层中。(3)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4 、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环境的。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合作关系。 5、生物适应环境: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 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适应既具有普遍 性,又具有相对性。 (1)骆驼、骆驼刺、旗形树…. (2)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复习提纲25页 (3)鸟类适应飞行的特点:复习提纲26页 (4)家兔适应草食的特点:它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 盲肠;家兔的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其中门齿适于 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 (5)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①用鳍游泳来获取食物 和防御敌害②用鳃呼吸 (鳃丝密布毛细血管,可吸 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6)昆虫适于陆地生活及运动的特点: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着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水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 生物与环境经典试题汇编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 生态系统经典试题汇编 1.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灾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地震后,灾区随时可能爆发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疫情,这些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属于_______ (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⑵一旦发现传染病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其目的是控制___ ;此外还应对水源、厕所、帐篷等场所喷洒消毒药物,其目的是切断___ 。 ⑶给灾民注射乙脑、麻疹、甲肝等疫苗,这一措施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讲是为了保护__ 。从免疫角度讲,注射疫苗后体内会产生一种叫(“抗原”或“抗体”)的特殊蛋白质,从而使机体获得性免疫。 三.生态系统 1.右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湖泊中的剑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小虾以剑水蚤为食,小鱼能吃小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⑴该生态系统中能制造有机物的是,属于生产 者。剑水蚤、小鱼则属于者。 ⑵在湖泊中还存在着许多腐生和真菌,属于 者。它们能将动物粪便、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 对生态系统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⑶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能量在沿食 物链传递过程中。 ⑷如向湖泊中投放一些肉食性大鱼,大鱼以小鱼为食。 则小虾在数量(纵坐标)上的变化与时间(横坐标)的关系是下图的[ ]。

⑸一段时间后,湖泊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恢复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2某兴趣小组调查一个农田生态系统时,发现有三种生物(以甲、乙、丙表示)构成一条 食物链。在同一时间内分别测定甲、乙、丙所含有机物总量,结果如 图。请据图回答:(9分) (1)甲、乙、丙之间通过的关系形成食物链,据能量流动 逐级的特点分析,生产者为生物,这条食物链 为。 (2)使用农家肥可提高农田生态效益,因农田中的者可将农 家肥所含有机物转化为,供生产者再利用。 (3)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 的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如果人们的活动使丙的数量大量减少,会导致乙的数量,从而破坏这种稳定状态,这表明生态系统的是有限的。 3.右图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A、B、C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请分析回答:(8分) ⑴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则该图所示的生态系 统称为。 ⑵图中A是者,B是者,它们之间通过 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和。 ⑶C是者,主要包括营腐生生活的 和。从图中分析可知,C对生态系统的物 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4.下图示我国南方一种新型的“桑-蚕-气-鱼”农业模式,该模式将蚕沙(蚕粪)、人畜粪便、枯枝败叶等投入沼气池发酵制成沼气,用沼渣喂鱼及为桑树施肥,获得了鱼、蚕、桑、气的全面丰收。请分析回答:(8分) (1)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由生产者与者之间通过 的关系形成的。“桑-蚕-气-鱼”是不是一 条食物链?。 (2)右图中的生产者是,它通过作用固 定光能,合成有机物;而分解者是腐生的,它对生态系统的起着重要作用。 (3)该模式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原理看,其原因是。 5.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

生物与环境专题测试

生物与环境专题测试 A卷(基础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使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压力 B.温度 C.光质 D.无机盐 2.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与平原地区的人相比,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较多,与此有的生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 3.下列环境中的生物,属于群落的是 A.一个公园中的花卉B.一个牧场里的家畜 C.一条河里的鱼 D.一个池塘中的生物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5.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描述的生物关系是

A.捕食 B.竞争 C.种内斗争 D.种间竞争 7.一个野兔种群在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则该种群的年增长率以及第5年种群数量分别是 A.150%,675 B.150%,1013 C.50%,675 D.50%,1013 8.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 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 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9.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海上捕捞,有利资源可持续利用。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10.为挽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措施一般不宜选用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迁地保护 C.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 D.消灭被保护动物的天敌 二、非选择题(20分) 11.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的问题。 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陆生植物繁茂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季高于夏季,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与环境专项测试题

生物与环境专项测试题 山东省张秀云 一、选择题(有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 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⑧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3.甲是一种能生活在多种土壤中的小型昆虫,常被昆虫乙大量捕食,DDT和aldrin是用于控制这些生物的杀虫剂,aldrin对甲和乙毒性相同,但DDT对乙的毒性比对甲更强,现用DDT和aldrin 单独处理田块,如图所示中的哪两个图能分别代表DDT和aldrin单独作用时对害虫数量的影响() A.2和1 B.1和3 C.2和4 D.3和4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5.下列有关氮循环中进行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叙述正确的是() A.全是分解者 B.只有分解者和生产者 C.只有分解者和消费者 D.既有生产者,又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初中七年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Desig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y and Environmen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 学生提问。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 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 1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河流干涸致使鱼虾死亡,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这种现象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 D.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作为下列哪项的实例 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管理不善的玉米地里杂草丛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这主要是因为() A.杂草与玉米互利共生的结果B.杂草寄生在玉米上影响玉米生长 C.杂草使玉米的品质受到影响D.杂草和玉米争夺生活条件的结果 4、下列关于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A.影响植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B.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C.植物开花结果时,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D.可采取人工延长光照时间的方法,让菊花提前开花 5、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它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 A.生物既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D.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6、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A.春江水暖鸭先知B.葵花朵朵向太阳C.大树底下好乘凉D.春风又绿江南岸 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种奇观的生态因素是()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温度 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食物链可准确地表述为() A.蝉→螳螂→黄雀 B.黄雀→螳螂→蝉 C.植物→蝉→螳螂→黄雀 D.黄雀→螳螂→蝉→植物 9、野生燕麦是广泛分布于江苏、河南一带的适应能力极强的麦田杂草。近年来,伴随着大型农业机械跨区作业,被引入山东半岛这个新领地。以下观点最科学的是() A.外来生物就是来自国外的生物,野生燕麦对山东半岛而言不属外来生物 B.外来生物是对生态系统而言的,野生燕麦对山东半岛而言是外来生物 C.野生燕麦进入山东半岛,利于增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D.野生燕麦进入山东半岛,不会威胁当地原有生物种类的生存 10、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生物圈 B.大气圈 C.水圈 D.岩石圈 11、(2010南通)下列影响玉米生存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A.阳光 B.害虫 C.水分 D.温度 12、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全球瞩目,“低碳生活”将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②减少大气中的CO2 C.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