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文本)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文本)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文本)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文本)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文本)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文本)

题型举例

题型列举1-2道样题,以及相应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选出正确答案)

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核同学们的知识面,对概念的识记、理解程度。

1.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B.企业C.个人D.社会组织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每题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选都不得分)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B.综合C.分配D.落实

答案:ABCD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公共政策

答案: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

准则。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公共政策的内涵。

答案: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分)

这里需要强调四点:

(1)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2分)

(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2分)

说,政策环境对于政策的基础性影响是全方位的,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一般来说,政策环境的现实需要是政策制定的前提,政策环境的性质决定了政策的性质,而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2分)1.自然地理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与公共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内容与方向,为公共政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可能的选择空间。在一定层面上,我们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是公共政策的前提条件。(2分)

2.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是立体式的,贯穿于公共决策的始终。经济社会环境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础,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为公共决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公共政策主体总是依据本国、本地区的经济状况、利益矛盾、资源分配等因素来制定和推行适当的公共政策。因此,政府要想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方案,并使其取得预期效果,首要的和

根本的一条就是从本国或本地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可以说,经济社会环境是一国或地区的公共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2分)

3.政治法律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在政治法律环境中,对公共政策直接影响最强的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政治地位及决策的运行程序,规定着社会种利益要求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的政治制度对公共决策权力作不同分配,规定着不同的实际决策机构,采用着不同的决策程序。(2分)政治法律环境同时影响了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公共决策本身的合法性,二是公共政策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的法制化状况。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了,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2分)

4.文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文化环境贯穿于公共政策全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决定着公共政策执行的认同感和执行效力,构成政策评价所依据的重要标

准。文化环境,特别是政治文化环境,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为公共政策的执行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动力,也是政策评估的重要依据。(2分)

5.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一般来说,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开辟了全新的公共政策领域,国际政策环境导致了公共政策主体的国际化,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既充满机遇,又潜伏危机的国际环境中,各国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时,一方面需要强化国际合作的政策途径,通过双边、多边合作发展自己;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国际规则,依靠实力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实现合作与双赢。(3分)

(二)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的反作用(1分)政策环境在决定和制约公共政策的同时,也受到公共政策对其产生的能动反作用。公共政策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实质上来讲,该系统就是“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的全过程,它通过不断调整来实现与环境的

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

《公共政策概论》 B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C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有机整体 D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D(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D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 D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F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G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 G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G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G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G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G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作者是 (A.欧文·E.休斯) G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G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G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G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G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G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G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G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G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 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研究 G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H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J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J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安德森) J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A.资源) J 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戴伊) K( 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K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便捷计算方法 M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 权威性的分配) M 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N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 Q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D.前提) R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R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R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蒂尔) R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S(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S(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S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S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 S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S(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S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工具) S(C. 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W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B.政治文化) W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X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 Y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政治学) Y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Y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Y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国内政策环境) Y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基础) Z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行) Z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Z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党政二元结构) Z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公共政策主体) Z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大众传媒) Z 自上而下模式是以(C.古典的行政模式)为基础的 1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题答案最新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公共政策是()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 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政府 2.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 利益 3.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 团体或组织是指() A. 公共政策主体 4.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A. 公民 B. 非政府组织 C. 利益集团 D. 大众传媒 正确答案:D 满分:2 得分:2 5. 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A. 公共政策客体 B. 目标群体 C. 思想库 D. 政策目标 正确答案:B 满分:2 得分:2 6. ()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 A. 公共政策环境 B. 全球化 C. 国际化 D. 信息化 正确答案:A 满分:2 得分:2 7. 国内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 A. 传统习俗文化 B. 政治文化

C. 精英文化 D. 普通文化水平 正确答案:C 满分:2 得分:2 8. 荷兰经济学家()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 萨拉蒙 B. 罗威 C. 林布隆 D. 科臣 正确答案:D 满分:2 得分:2 9.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 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 管理 B. 强制 C. 管制 D. 限制 正确答案:C 满分:2 得分:2 10.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 《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 《理解公共政策》 D.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正确答案:A 满分:2 得分:2 11.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目标 D. 政策对象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20分) 1、给社会政策下定义有直接界定、(间接界定)与(理论界定)等3种基本方式; 2、社会政策的范围包括(价值)、(对象)、内容、过程等方面; 3、《伊丽莎白济贫法》于(1601)年在(英)国实施; 4、社会政策的主体包括(弱势群体)与(政府服务机构); 5、环境分析包括政府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场景与背景等维度。 6、社会政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人性假设、(调查研究)与(政策分析)等3种基本方式; 7、教育有主体性、学习性、社会性、(传承性)与(生产性)等特征; 8、福利国家一词最早见于(1941)年(公民与教徒)一书; 9、社会政策包括(公平)与效率、(人权)与主权等价值维度; 10、当代世界的特征包括经济(市场化)与生活(网络化)、管理全球化及发展不平衡等。 11、全球性社会政策面临权力的边界模糊化、资源的(配置不平等)与问题的(普世化压力)。 12、马克思认为人性包括生存、(发展)与(享乐)等需要。 13、马斯洛认为人性依次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五种需要。 14、社会保障的基本方式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15、医疗卫生政策包括医生与(患者)的矛盾、经验与(科学)的矛盾。 16、医疗卫生政策包括精英与(民主)的矛盾、心理与(生理)的矛盾。 17、教育在历史上呈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自主)与开放的结合; 18、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包括(公共)与私人的统一、投入与(产出)的关联。 19、社会政策分析应突破传统政府、市场二元论,走向政府与(市场)、(社会)三元互动视角。 20、社会政策在理论基础上包括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与(政治学)理论。 二、判断题(20分) 1、社会政策是政府介入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对); 2、作为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社会政策是从近代开始的(对); 3、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必要条件(对); 4、社会政策就无条件追求自由(错); 5、社会政策的分析应在事实基础上先判断其价值(对)。 6、社会政策是政府处理社会福利的文件(错); 7、古代社会政策不是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对); 8、社会政策以人的生活的社会性为条件(错); 9、社会政策在价值上应将自由与合作统一起来(对); 10、社会政策的分析从寻找原因开始(错)。 11、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是建设福利国家(错)。 12、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不是建设福利国家(对)。 13、政府始终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错)。 14、政府应有条件的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对)。 15、应试教育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基本教育挑战(对)。 16、教育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政策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对)。 17、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看病难(错)。 18、看病贵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尖锐矛盾之一(对)。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论述题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①“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②“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④“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⑤“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⑥“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⑦“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⑧“‘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二)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避免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 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三)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1)利益选择。(2)利益整合。(3)利益分配。(4)利益落实。 (四)增进社会利益 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益。 (五)公共政策的本质 我们认为,在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理解上,应突出以下内容:①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②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③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④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⑤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⑥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2、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学家列夫林(Rivlin)指出,政策科学运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乃至美国社会发生的一场无声的革命。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 (一)创建阶段 “政策科学”一词是由哈罗德?拉斯韦尔和丹尼尔?勒纳在1951年出版的《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和方法上的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二)形成时期 西方公共政策学进入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德洛尔(YehezheDror)在1968年至1971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了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1968)、《政策科学探索》(1971)、《政策科学构想》(1971)。 (三)自我批判时期 1986年,德洛尔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探讨了政策科学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提出了政策科学需要在十四个方面加以突破。 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 加强政策效率和比较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在政策效率方面,西方学者。

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

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公共政策概论》 B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C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有机整体 D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D(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D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 D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F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G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 G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G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G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G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G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作者是 (A.欧文·E.休斯) G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G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G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G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G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G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G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G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G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 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研究 G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H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J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J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安德森) J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A.资源) J 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戴伊) K( 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M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M 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N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 Q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D.前提) R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R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R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蒂尔) R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S(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S(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S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 S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 S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S(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S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工具) S(C. 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W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B.政治文化) W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X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 Y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政治学) Y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Y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Y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国内政策环境) Y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基础) Z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行) Z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Z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党政二元结构) Z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

公共政策概论 试题

一、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1)整体性。2)超前性。3)层次性。4)多样性。5)合法性。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答: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答: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同产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人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答:1)政策问题。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成服是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人们对他们所作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念等。 2)政策目标。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前提。所谓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但目标不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政策目标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 3)政策方案。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他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订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你动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没有选择也就没有分析。决策理论中的“霍布森选择”,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该严格禁止出现。 4)政策模型。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摸名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必过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C.个人 D.社会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BC )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

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ABCD )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 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BC )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执政党 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2018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央电大公共政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C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B.非营利组织C.政府主体 D.社会公众 2、( B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 B.史密斯 C.西蒙 D.拉斯韦尔 3、( A )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A.公共利益 B.政策方法论 C.政策过程 D.公共问题 4.( B )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A.渐进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 ( C )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剧烈变革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6( A )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7.( C )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8. ( D )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简单矩阵法 9. ( C )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无为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10. ( B ),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其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A.头脑风暴法 B.巴拉姆驴子思维法 C.德尔菲法 D.简单矩阵法 D、 1、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 A )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公事公办 B.积极介入 C.退避三舍 D.不闻不问 2、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 B )。 A.公共政策秩序稳定化 B.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C.公共政策信息公开化 D.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3. 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C )作用上。这种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A.个别 B.联系 C.交叉 D.个体 G. 1、公共政策是( A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B )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 C.温和性 D.权威性 3、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 B )两种具体形式。 A. 个人不负责制 B. 个人负责制 C. 个人与 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 权者 4、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 ( D )。 A.社会问题 B.公 共利益 C.公共事务 D.公共问题 5、公共利益是公众 ( B )的资源和条件。 A.共同拥有 B.共享C.独享 D.共同创造 6、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 ( A )。 A.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 问题 B.对社会进行管理 C.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 D.塑造公共价值观 7.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 ( A )的方法,对公共政策 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 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 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 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 究方法。 A、定性或定量 B、定性 C、定量 D、系统分析 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 括( D )。 A、整体性 B、超前性 C、 层次性 D、系统性 9.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 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 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 定作用的( C )。 A.组织 B.个人 C.组织或个人 D.组织或 机构 10.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 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 (D ) A.是平起平坐的关系 B.是从属关系 C.是隶属 关系 D.既非平起平坐的关 系,也非从属关系。 11.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 策的科学化和(A )水平。 A.民主化 B.现代化 C. 民族化 D.合理性 12. 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 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 ( D )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 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 率。 A.科学 B.民主 C.现 代 D.竞争 13.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 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 和“( A )”的双重特征。 A.公共性 B.现实性 C.科学性 D.超前性 14.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 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 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 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 点, ( B )是公共政策案例 的另一重要特征。 A.典型性 B.管理性 C.纪实性 D.真实性 15.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 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 化、民主化和( A )。 A.法制化 B.制度化 C.长期化 D.现代化 16.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 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 广泛影响,具有( C ),与 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 社会问题。 A.普遍性 B.共同性 C.不可分性 D.典型性 17. 公共利益是个人与( D ) 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A.集体 B.社会 C.国 家 D.其他社会成员 J、 1、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 是( A ),因为政治权力是 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 权力 B. 利益 C. 关系 D. 制度 2、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 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D )。 A. 秘书 B. 助手 C.领导者 D. 外脑 3、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 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 ( C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 政部门的分化。 A. 利益群体 B. 压 力集团 C. 行政 D. 社会团体 4. 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 D ) 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 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 的思维方式。 A.渐进思维 B.顺序 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 决策者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渐进思维是对( A )的又一 种修正 A.完全理性思维 B. 顺序决策思维 C.剧烈变 革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 维 6. 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 决策工作的一种( A )系统。 A.计算机 B.科学 C.分 析 D.政治 K、 1、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 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 ( A )提出“一般系统 论”的概念为标志。 A.贝塔朗菲 B.西 蒙 C.克朗 D.戴维?伊斯顿 R、 1、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 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 称为(C )。 A.对策模型 B.互 动模型C.浴盆模型 D.系统模型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 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服从、认同与( D )。 A.响应 B.深入 C.反映 D.内化 3.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 A )、认同与内化。 A.服从 B.拥护 C.赞同 D.质疑 4. 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 ( D )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 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 守。 A.权威性 B.合理性 C.正当性 D.合法性 S、 1、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A )个基本要素 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 B.五 C.二 D.三 2、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性关系所作的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 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B ) A.自觉性、客观性与直接性 B.自觉性、 概括性与间接性 C.自觉性、概括性与直接性 D.概括性、 间接性与主观性 3.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 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 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 D )。 A.地位 B.权重 C.影响 D.活动程序 4.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 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 A ) 问题。 A.公共 B.集体 C.跨区域 D.群体 W、 1、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D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 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 合乎理性的。 B.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 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 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 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 合乎理性的。 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 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 乎理性的。 2. 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 A ),在进行决策之前, 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 A.科学化 B.民主化 C.现代化 D.整体化 X、 1、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 D )。 A.被管理者 B.对立者 C.被统治者 D.伙伴 2、“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B )提出并使用 的。 A.美国国防部 B.兰德公司 C.麦克 纳马拉 D.贝塔朗菲 3、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 正确的是(A )。 A.社会组织层级化B.社会主体知识化 C.政策信息公开化 D.民主参与大众化 Y. 1、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C )类型的决策。 A、理性思维 B、理想主义 C、完美主义 D 、 实用主义 2.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A ) 的决策。 A.完美主义类型 B.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 和替换现有系统的 C.理想主义类型 D.哲学思辨类型 Z、 1、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D ),即 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 C.系统性 下载后可编辑复制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1105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2011.5)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20分;简答题4,32分;问答题2,28分,实践分析题1,20分。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有关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其外延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2、剩余模式社会福利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社会安全网络无法提供有效保障时,公共部门才有必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帮助 3、制度模式社会福利体系被看做是与其他社会制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处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人提供保障,而且为那些处于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福利需求者提供普遍的保障。 4、职业福利也称为附带福利,指与就业或缴费记录有关的由企业提供的各种内部福利,可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支付,常常由政府依法强制实施,如企业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子女教育和住房补助、有薪假期等等。 5、财政福利指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特别减税和退税措施,如在许多发达国家,凡市民参加慈善捐款、社会保险或抚养子女等都能获得

所得税减免,从而增加净可支配收入。蒂特姆斯把它看成是一种转移支付。 6、贫困烙印指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人歧视的现象。 7、福利依赖接受福利的人不仅在收入上依赖福利津贴和服务,在心理上也处于一种依赖状态,他们丧失了积极性、技能、独立性,甚至是自我生存的能力。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答: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利益-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政策机构的制度能力和制度设计-社会福利 追求的目标不同:多元化-公平公正 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 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实证研究-价值关联 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没找到)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答:第一,标准的需要(normative need) 第二,感觉的需要(felt need) 第三,表达的需要(expressed need ) 第四,相对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注:意义找不到。)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可参考笔记,我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形成性考核(一) 略,百度很强大,国人很牛A(不要抄一样了哦) 形成性考核(二)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五至第七章之后。 题型:与期末考试一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在实际中却是行不通的。 2.德尔菲法: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Delphi)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A)”。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公事公办 B.积极介入 C.不闻不问 D.退避三舍 2.(B)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B.史密斯 C.西蒙D.拉斯韦尔 3.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D)。A.响应B.深入 C.反映D.内化 4.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C)判断。 A.利益 B.事实 C.价值 D.可行性 5.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C)。 A.形象思维 B.立体思维 C.灵感思维 D.直觉思维 6.政策评估是对政策(C)所做的分析。 A.问题 B.结论 C.方案 D.目标 7.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C)。A.反映B.深入C.内化D.响应 8.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A)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B.三C.二D.五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政策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公共利益;社会政策研究的关注点是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公共政策关注的是公共利益的维护;社会政策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福利方面追求的目标不同: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多元化的;社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追求社会公平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公共政策主要是实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主要是价值关联方向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20世纪70年代社会政策从社会行政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此后,社会政策的研究重心转向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也受到重视。率先对福利国家体制进行反思的是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他们对福利国家理论大肆抨击,指责福利国家福利开支巨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了西方经济的衰退;政府过多包揽福利事业导致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垄断,剥夺了人们选择福利的权力;同时,政府部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在经济效率方面也受到质疑,而且可能造成了社会公德的沦丧。左派方面,指责保守党政府使福利国家衰退了;下层阶级,尤其是那些低收入的大家庭仍陷于贫困之中。右派方面,福利国家体制想向所有人提供普遍性的福利服务去消除贫困只是幻想,而应该运用选择性福利模式,将福利帮助更多地对准穷人。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剥削的问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问题。女权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并没有保证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相反,它的许多所作所为使针对妇女的传统歧视性价值和态度合法化了。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类型:第一,标准的需要;第二,感觉的需要;第三,表达的需要;第四,相对的需要意义:布来萧的这个分类是指出界定需要时所包含的因素,区分出需要的类型。比如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不一定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需要也不一定是个人真正感觉到的需要,专家或专业人员对他人需要的认定也可能与当事人自己感觉到的需要有很大的不同,同样,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与相对的需要之间有时也难以区分。所有的需要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主观的性质,即使是标准的需要,所建立的标准也是人为的,涉及到价值的判断,因而也是社会的、文化的。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对社会需要的认识不同,会导致政策选择上巨大差异。当把个人的某些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统一,满足个人的需要就是社会政策追求的最终目的,当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分离,社会政策满足个人的需要就变成了手段,而满足社会需要才是其最终目的,很显然,只要目的实现了,手段运用的充分与否就无关紧要了。社会政策是满足个人的需要还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成了制约社会政策行动的关键因素。社会唯实论:社会作为整体有其自身的需要。这种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并不完全一样,也不等于个人需要的总和。如多亚尔和高夫看来,保证社会成员最低水平的生存和基础、养育和教育后代、学习必要的生产和服务的知识和技能等是社会文化要持续和发展所必须实现的,于是它们也就成了社会的需要。

1838公共政策概论(52-62 缺 62,) 国家开放大学机考题库及答案

1838公共政策概论-0053 客观题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 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 权威性 B 合法性 C 系统性 D 倾斜性 正确的答案是:D;考生答案:D;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2 2.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政府 B 企业 C 个人 D 社会组织 正确的答案是:a;考生答案:a;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2 3. 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 a 托马斯·戴伊 B 古德诺 C 詹姆斯·E·安德森 D 罗伯特·达尔 正确的答案是:C;考生答案:C;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2 4. 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 a 党政二元结构 B 两党制 C 议会负责制 D 总统负责制 正确的答案是:a;考生答案:a;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2 5. ()标志着相应的政策目标群体的诞生。 a 政策的制定 B 政策的执行 C 政策的评估 D 政策问题的构建 正确的答案是:a;考生答案:B;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0 6. 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 a 史密斯 B 西奥多·罗威 C 威廉·邓恩 D 德罗尔 正确的答案是:B;考生答案:;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0 7. 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 a 史密斯 B 西奥多·罗威 C 威廉·邓恩

D 德罗尔 正确的答案是:B;考生答案:;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0 8. 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 a 传统习俗文化 B 政治文化 C 教育文化水平 D 心理文化 正确的答案是:D;考生答案:D;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2 9.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 a 自然地理环境 B 经济社会环境 C 政治法律环境 D 文化环境 正确的答案是:a;考生答案:a;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2 10. 完成政策执行的基础手段是() a 政策目标 B 政策效果 C 政策效率 D 政策工具 正确的答案是:D;考生答案:a;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0 11.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 a 欧文·E·休斯 B 萨拉蒙 C 亚瑟·林格林 D 林布隆(林德布洛姆) 正确的答案是:a;考生答案:D;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0 12. 到目前为止,对政策议程确立过程描述得最全面的是约翰·W·金登的() a 外在创始模型 B 多源流分析模型 C 内在提出模型 D 动员模型 正确的答案是:B;考生答案:B;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2 13. 由政府的决策机构做出的论证是() a 功能论证 B 小论证 C 二级论证 D 一级论证 正确的答案是:C;考生答案:C;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2 14.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理论前提是决策者是()。 a 政治人 B 文化人 C 经济人 D 精英 正确的答案是:C;考生答案:C;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2

公共政策概论试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 20 分) 1.公共政策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B.企业 C.个人 D .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措施相联系 , 若缺乏这种 措施 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 .惩罚性 C.温和性 D .权威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 府工 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 .合法性 C.系统性 D .倾斜性 4、"政策科学 "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 A.伊斯顿 B .西蒙 C.拉斯韦尔 D .史密斯 5、()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 B .非营利组织 C.政府主体 D .社会公众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A.被管理者 B .对立者C.被统治者 D .伙伴 A.终结状态 B .特殊状态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 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

的手段 A. 权力 B. 利益 C. 关系 D. 制度 8 、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 和()两种具体形式 C. 个人与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权者 9 、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 A. 秘书 B. 助手 C. 领导者 D. 外脑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A. 利益群体 B. 压力集团 C. 行政 D. 社会团体 11. 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 相() C. 一致 D. 排斥 12. 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 ()。 A. 基本掌握 B. 选择 C. 共识 D. 互动 )的失效。 A.终结状态 B .特殊状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