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2018年07月02日,智研

(一)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概况

1、定义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

料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主要用于医疗诊断、监护和治疗。

从上表可见,医疗器械的特点是产品间差异极大,既包括止血海绵、一次性输液设备

这类较简单的产品,也包括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这类复杂的大型设备;基础领域涉

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精密机械、光学、自动控制、流体力学等众多方面。因此,医疗器械的发展受相应国家基础工业发展水

平影响很大,美国、欧洲、日本由于发达的工业基础和多年的技术积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

2、市场情况

(1)受益于需求端驱动,全球医疗器械行业持续稳定增长

随着全球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长期来看全球范围内医疗器械市场将持续增长。2016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规模为3,868 亿美元,预

计2022年将超过5,200亿美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5.10%。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十亿美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全球各地区医疗器械发展阶段各异

从区域来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时间早,对医疗器械产品

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较高,市场需求以产品升级换代为主,市场规模庞大,增长稳定。而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医疗器械市场,产品普及需求与升级换代需求并

存,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美国是医疗器械最主要的市场和制造国,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

约40%市场份额。美国医疗器械行业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技术水平世界领先。欧洲是全球

医疗器械第二大市场和制造地区,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约30%市场份额。德国和法国是欧

洲医疗器械的主要制造国。法国是仅次于德国的欧洲第二大医疗器械制造国, 医疗器械出口国。中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的重要生产基地, 市场份额,在多种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领域, 产量居世界第一。 分份额由外资企业占领。 日本是全球一个重要的医疗器械制造国, 本在医疗器械行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医学影像领域。

(3) 医疗器械部分子领域发展迅猛

从具体领域来看,2016年前15大医疗器械种类销售额达

3,254 亿美元,合计市

场规模占比为84.1%,预计2022年可达4,386亿美元。其中,前三类医疗器械类别是体 外诊断、心血管类和影像类,2016年全球市场规模分别为 494亿美元、446亿美元和392 亿美元,到2022年市场规模预计将分别达到

696亿美元、623亿美元和480亿美元。

(4)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迅速

我国是人口大国,医疗器械行业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伴随着经济的

快速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增长迅速,行业规模从 2006年的434亿元增

长至2016年的3,69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23.89%4。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正处于快

速发展期。

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 人口老龄化的

不断加深, 医疗保险覆盖率的提咼, 医疗需求将不断释放, 从而推动医疗器 械市场迅速扩容。随着全球制造业产能转移以及国内装备制造能力的提升, 中国已经成为

医疗器械的重要出口国,医疗器械出口规模逐年提升。 2016年我国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总

金额为93.63亿美元,自2010以年来复合增长率达到 9.27%。随着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技 术提升和规模壮

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还将逐渐扩大,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将在

全球医疗器械贸易中承担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行业竞争格局

1、行业竞争格局

全球范围来看,能够生产医疗器械的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

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

地区,以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其他国家的医疗器械产业相对不发达。

(1) 医疗器械行业属于全球范围内集中度较高的行业

2016年,全球前十大医疗器械公司占据

37%的市场份额,前三十大医疗器械公司占

据63%的市场份额。

(2) 我国高端市场被跨国公司占据,国内大多数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相对较晚,

与国际医疗器械巨头仍有一定的差距,

特别对于大 型设备及高端医疗设备, 国内医疗机构仍倾向于使用进口设备,

进口医疗器械高昂的费用也

是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国内医疗器械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

具有价格优势

的常规产品,包括中小型器械及耗材类产品, 仅有部分产品具备了和进口医疗器械分庭抗礼

的实力,例如监护仪、麻醉机、血液细胞分析仪、彩超和生化分析仪等。

也是欧洲主要

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约 14% 我国咼端医疗器械市场大部 基于其工业发展基础,日

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8年04月18日

1、定义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

料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主要用于医疗诊断、监护和治疗。

从上表可见,医疗器械的特点是产品间差异极大,既包括止血海绵、一次性输液设备

这类较简单的产品,也包括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这类复杂的大型设备;基础领域涉

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精密机械、光学、自动控制、流体力学等众多方面。因此,医疗器械的发展受相应国家基础工业发展水

平影响很大,美国、欧洲、日本由于发达的工业基础和多年的技术积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

2、市场情况

(1)受益于需求端驱动,全球医疗器械行业持续稳定增长

随着全球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长期来看全球范围内医疗器械市场将持续增长。2016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规模为3,868 亿美元,预

计2022年将超过5,200亿美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5.10%。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十亿美元)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韦场俎技:十亿类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全球各地区医疗器械发展阶段各异

从区域来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时间早,对医疗器械产品

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较高,市场需求以产品升级换代为主,市场规模庞大,增长稳定。而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医疗器械市场,产品普及需求与升级换代需求并

存,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美国是医疗器械最主要的市场和制造国,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

约40%市场份额。美国医疗器械行业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技术水平世界领先。欧洲是全球

医疗器械第二大市场和制造地区,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约30%市场份额。德国和法国是欧洲

医疗器械的主要制造国。法国是仅次于德国的欧洲第二大医疗器械制造国,也是欧洲主要医

疗器械出口国。中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的重要生产基地,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约14%市

场份额,在多种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领域,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大部分

份额由外资企业占领。日本是全球一个重要的医疗器械制造国,基于其工业发展基础,日本

在医疗器械行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医学影像领域。

(3)医疗器械部分子领域发展迅猛

从具体领域来看,2016年前15大医疗器械种类销售额达3,254 亿美元,合计市

场规模占比为84.1%,预计2022年可达4,386亿美元。其中,前三类医疗器械类别是体外诊断、心血管类和影像类,2016年全球市场规模分别为494亿美元、446亿美元和392 亿美元,到

2022年市场规模预计将分别达到696亿美元、623亿美元和480亿美元。

(4)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迅速

我国是人口大国,医疗器械行业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增长迅速,行业规模从2006年的434亿元增

长至2016年的3,69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3.89%。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医疗保险覆盖率的提咼,医疗需求将不断释放,从而推动医疗器

械市场迅速扩容。随着全球制造业产能转移以及国内装备制造能力的提升,中国已经成为

医疗器械的重要出口国,医疗器械出口规模逐年提升。2016年我国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总

金额为93.63亿美元,自2010以年来复合增长率达到9.27%。随着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技术提升和规模壮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还将逐渐扩大,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将在

全球医疗器械贸易中承担更为重要的作用。

3、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我国医改政策推动行业扩容

2009年,国务院印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对医疗健康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推动行业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在医疗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医疗服务市场逐步开放,使得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各类医疗机构数目稳步增长,

未来预计将保持持续增长。同时,原有的医疗机构纷纷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两方面需求叠

加带来大量的医疗基础设施投入,医疗器械作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受益于整个行业扩容。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形成科学有序就医格局。随着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及现有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中国成为巨大的医疗器械消费市场。在市场需求的刺激和中国经济持续

稳定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在整个医疗行业中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

(2)政策支持国产医疗器械

近年来,国家针对医疗器械行业推出一系列利好政策,在企业创新和高端产品国产化

两方面对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支持。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产业政策方面,国家将高端医疗设备列为重点发展目标。《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

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未来5年将重点研制核医

学影像设备、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无创呼吸机等诊疗设备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高通量基

因测序仪等体外诊断设备,开发应用医用加速器等治疗设备及心脏瓣膜和起搏器、介入支架、人工关节等植入产品;国家发改委2017年第1号公告指出,医疗器械领域的医学影像设

备与服务、先进治疗设备及服务、医用检查检验仪器及服务、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及服务四大类方向入选《战略性新兴产品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 2016版)。政府在推动医疗

设备国产化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2014年3月,新版《医疗器械监

督管理条例》修改了对医疗器械的监管模式,将原有的“先生产许可、后产品注册”改为“先产品注册、后生产许可”,规定了生产企业在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这种监管模式的改变,既进一步鼓励企业创新,又有益于减少企业在产品获得注册前人财物的投入;2014年12月,第一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遴选完成;2015年3月财政部、工信部、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加快破解制约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障碍;2016年2月,第二批

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遴选完成;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3月11日发布《关于促进医

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 11号文),其中有15条内容与医疗器械

行业有着密切联系,加强高端医疗器械等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并完善境外销售和服务体系,

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国产药品和医疗器械能够满足要求的,政府

采购项目原则上须采购国产产品,逐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国产设备配置水平。2017年2月,

第三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遴选完成。医疗器械审批制度改革中对国产创新型医疗器械

开辟了快速通道,部分省市也在招标制度上对国产医疗器械表现出明显倾斜,下游医院对国

产设备也越来越有信心,逐步接受国产设备。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驱动国产医疗器械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3)人口老龄化导致全球医疗支出持续增长

2015年,全球医疗支出约为7.08万亿美元,预计到2021年之前将以4.1%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10。人口老龄化是医疗需求增长的源动力,从2015年到2050年,全球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将由9.01 亿激增至20.92亿,占总人口比例从12.3%增加到

21.5%。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

(4)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医保全面覆盖增强了医疗健康服务的支付能力

近年来,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2001年至2016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860元增长至33,616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18%11。

截至2016年底,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已稳固在95%1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和

医疗保险的全面覆盖提高了居民对医疗健康的支付水平,推动了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2008年至2016年,中国人均卫生总费用从1,095元上升至3,352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5.01%。

(5)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有望在全球化趋势中获益

中国已形成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并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发达国家的企业纷纷将技术

研发等产业环节整体搬入中国。中国具有高素质研发团队和技术工人,能够迅速、及时的应

对客户需求并提供具有较高性价比的产品。医疗器械行业是全球竞争的行业,在完成技术突

破后,成本优势是全球竞争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有望在全球化进程中获益。

2、不利因素

(1)国外市场准入壁垒

医疗器械产品优劣关系到人类生命健康,各国政府对其市场准入有着严格的规定和

管理,如美国的FDA注册和欧盟的CE认证等,技术水平较低的医疗器械企业难以取得该等注册或认证,因此构成一定的壁垒。此外,部分国家对本国企业有一定的保护政策,准入

门槛更咼。

(2)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普遍规模小、竞争力弱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低,生产企业上万家,规模普遍较小。迈瑞医疗作为国内最

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商,2017年销售额超过110亿元人民币,与行业国际巨头相比仍具备

较大的成长空间。2016年全球前三大医疗器械公司美敦力、强生、西门子的销售额分别为297亿美元、251亿美元和150亿美元。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自主创新,导致在市场上竞争力较弱。

(3)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

“ Wind医疗保健设备”行业分类下的25家A股上市公司2016年研发支出合计

17.27亿元,平均研发支出为6,908.85 万元,25家上市公司合计研发支出占合计营业总收入的比例为

5.20%。而国际领先的医疗器械企业中,仅美敦力2016年投入的研发费用便

已超过20亿欧元13。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研发资金整体投入规模较小,与同行业领先企业存在明显差异。

(4)医疗机构购买和使用国产医疗器械的动力不足

尽管部分国产自主品牌的创新医疗器械和高端医疗器械已在技术层面与跨国公司产品无显著差异并在性价比上领先,但由于医疗行业对可靠性要求高、对价格相对不敏感的三甲医院更信赖传统国际巨头产品,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在三甲医院关键科室的市场份额仍然

较小。

4、上下游行业与本行业的关联性及影响

医疗器械制造业,上游行业主要包括电子制造、机械制造、生物化学、材料等行业;下游行业为医疗卫生行业,包括各类医院、体检中心等。

上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上游行业

上游行业的进步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电子行业为医疗器械行业提供电

子元件、电路板、显示屏等零部件,生物行业主要为医疗器械行业提供生物信息检测技术,化学行业为医疗器械行业试剂生产和元素分析提供支持,材料行业则主要为满足医疗器械设

备的生产和制造提供特殊材料需求。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时刻关注上游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和技术,对于保证产品供应和产品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下游行业

下游行业为医疗卫生行业,为大众提供预防、诊疗和康复等医疗服务,同时进行公共卫生管理。医疗卫生行业受国家政策,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的改变等宏观因素影响很大,同时也受到大数据、智能化等各项技术发展的深刻影响。

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2018年04月25日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

效用主要通过物理等方式获得,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方式获得,或者

虽然有这些方式参与但是只起辅助作用。

目的是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功能补偿;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替代、调节或者支持;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妊娠控制;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

2010-2017H1医疗器械营业收入及增速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和药品包装材料市场研究 及投资前景预测

报告》

2016医疗器械各项业务营业收入比例

U.00%

、心脏支架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器城营业戕人(亿尢〕 同比蜡速

25% X)%

10% 5% 0%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

狭窄或阻塞引起

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塞)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村地区上升显著。

2002年我国城市以及农村地区

的冠心病死亡率分别不到 40/10万人以及30/10万人。2014年我国城市的冠心病死亡率达 到107.5/10万人,农村地区的冠心病死亡率 105.4/10万人,相比2013年均有上升。若以

全国13.7亿人口(国家统计局,

2015年)计算,2015年死于冠心病的人数约为 152万人。

心脏介入手术常用器械,

改善冠心病引起的阻塞。

心脏支架,又称冠状动脉支架,是

心脏介入手术中常用的医疗器械,具有疏通动脉血管的作用。心脏支架手术,是最近 20年

来开展的改善冠心病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 心脏动脉阻塞的新技术。 简单的说,心脏支架手

术治疗的过程是穿刺血管,

使导管在血管中前行, 到达冠状动脉开口处,

将支架输送到需要安放的部位,放置、撤出导管,结束手术。

四次技术变革,疗效与生物相容性逐渐增强。心脏支架最早出现在

1977年德国AndresasGruentzing 首先施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形成术。

将球囊导管沿引导钢丝送到狭窄的病变部位, 并加压扩张2-4次,再去除球囊,但是再栓塞

的比例较高,近 50% 1986年Puol 和Sigmart 将第一枚冠脉裸金属支架置入人体,再狭窄 再血栓的概率降

低,但是易形成内皮增生,导致再栓塞; 2003年药物洗脱支架(DES 投入

临床,在裸金属支架内面或外面覆盖药物涂层, 减少内皮增生造成的栓塞,

但是支架有内皮

化迟缓的现象;2013年雅培推出首个全吸收式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支架在体内 2-3年完

全被吸收,减少了支架对血管的刺激和炎症, 但是支架壁较厚、支撑力较差。随着工艺和材 料的改

进,完全可降解支架的壁厚可逐渐降低,支撑力增强,或可适应更复杂的病变位置, 已经成为冠脉支架发展

趋势。

PCI 增速趋于稳定,但发展不平衡,仍存很大空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

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

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

用特殊的传送系统

19世纪80年代,

球囊扩张术就是

2009年至2016年,我国PCI手术数量逐年增加,从22.8万例增长至66.6万例,年复合增

速16.5%。2000-2009年,PCI 的高毛利吸引了国内企业不断加入,冠脉支架价格下降幅度 较大,且需求人数较多,导致国内

PCI 手术呈爆发式增长,9年复合增速约38%期间存在

部分支架滥用的现象。2010年,卫生部发布《冠心病介入诊疗准入制度》,对介入手术监 管逐步规范,平均每例支架数量从 1.8-2.0下降至1.6左右,支架滥用得到一定控制,

因此

PCI 增速放缓。随着医保覆盖增加以及县级医院介入治疗建设的提升, PCI 手术增速呈回暖 趋势,预计未来三年的复合增速约为 15%至2020年我国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数量将达到 117 万。

不同手术量医院数量及其手术总量占比

■匾院啟占比 ■病例敎占比

不同地区PCI 差异悬殊,未来有望基层化。

从 来看,1000例以上手术的医院占总医院数的 平衡,主要由于县级医院缺少有经验的医师以及相关的医疗设备。 PCI 手术在基层医院渗透率的提升, 预计基层手术数量将成为未来 要动力。

平均每例

PCI 使用支架1.5

个,支架总体使用量增速稳定。 快,2011年每例PCI 平均置入支架数量最高为 近3年保持每例 增速基本和PCI 的增速保持一致,2016年增速为19%若未来三年复合增速为 15%预计2020 年支架数量将会达到 175万个。

冠脉支架进口替代程度较高,

药物洗脱支架为目前主流。

目前,国产冠脉支架总体比

例在70%以上,国产支架以微创、乐普以及吉威三家领先,

三家市场占有率超过 60%其中,

国产药物洗脱支架比例超过

70%药物洗脱支架约占各类支架的 99%以上,已经逐步替换了

裸金属支架的市场;2017年9月,雅培全球停售第一代生物可降解支架,乐普医疗的生物 可降解支架预计

2018年获CFDA 认证,按照目前申报进度,公司有望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认 证的企业。

公司

主要产品 上市时间 支架材料 涂层药物

数量格局

Part ner 2005

不锈钢316L 雷帕霉素

Nano 2011 不锈钢316L 雷帕霉素 乐普

24%

Biguard 2012 不锈钢316L 雷帕霉素

GuReater 2013 钻铬合金 雷帕霉素

Firehawk 2014 钻铬合金 雷帕霉素

微创

23% :

Firebird2 2008 钻铬合金 雷帕霉素

吉威

Excel 2009 不锈钢316L 雷帕霉素 20% 雅培

XienceV 2009

钻铬合金

依维莫司

13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6年的不同手术量医院及其手术量 8.8%,但是病例数占比达到 45.91%,发

展极不

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以及

3-5年PCI 增量来源的主 2010-2011年PCI 发展最

1.67个,之后对支架的使用逐渐趋于理性,

PCI 置入1.5个支架左右。由此测算,从 2012年至今,国内支架使用量的

二、心脏起搏器行业发展空间分析

1958年第一代固率型产品问世至今,心脏起搏器已近60年,经历了“固率型-按需

型-生理型-自动型”的升级,对心脏节律的感知更敏感,可自动分析、调整数据并作出判断。起搏器的功能也从单一治疗缓慢性心率失常发展到治疗心电紊乱(房颤、室颤等)和非心电

性疾患(心衰等)。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目前,市场上的起搏器按电极数量分类,大致有三种: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和

腔起搏器。单腔起搏器主要适用于窦房结或传导功能受损,电极一般位于右心室或右心房,

价格较低,但是心输出量较小;双腔起搏器的电极位于右心房和右心室,适用于除合并房颤

外的所有心动过缓的适应症,相比单腔起搏器,其心输出量较强,但是电池耗电快,且价格

较高;三腔起搏器的电极位于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可以保证左右心室同步收缩,但是手术难

度大,价格高。

起搏器植入量逐年增加,生理型(双腔)起搏器比例逐年增高。1962年国内首次植

入心脏起搏器,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以及第二十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的医院

上报的数据显示,1995年,我国的心脏起搏器年植入量仅有3614枚,截止至2016年,这

一数据已经约为7.31万枚,近三年年复合增长率约12% 2016年,双腔起搏器的年植入量

为5.5万枚,占起搏器植入量的69%同比增长约23% 2005年,双腔起搏器的年植入量不足1万枚,比例

仅为51.5%。预计未来三年,国内心脏起搏器总体的增速约为15%生理型

(双腔)起搏器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起搏器以进口为主,未来替代空间广阔。国内起搏器进口数量从2006年的2.7万增

长至2016年的8.8万,年复合增速约12.4%,此时间段内国内使用量年复合增速为13.8%,总体上一致,国内起搏器基本依赖进口。起搏器的单价从1071美元增长至1775美元,年复

合增长5.2%。因2013、2014年受招标降价影响较大,预计短期(未来三年)受招标降价的影响有限,降价幅度在可控范围内。

起搏器被国外厂商垄断,美敦力占比过半。19世纪80年代,圣犹达的心脏起搏器进

入中国,随后百多力和美敦力分别于80年代和90年代进入,21世纪初,波士顿科学也进

入国内市场,逐渐形成四足鼎立。2012年,我国心脏起搏器市场高度集中,被国外厂商垄

断,美敦力、圣犹达、百多力以及波士顿科学合计占国内市场的90%+其中美敦力独占鳌

头,占比约55%比例过半。2009年秦明医学推出我国第一枚国产单腔起搏器至今,我国的心血管医疗器械巨头(乐普、微创、先健)通过并购以及合作等方式陆续进入起搏器行业,2016-2017年,乐普、先健科技的双腔起搏器陆续获批,为国产双腔起搏器打开进口替代的大门,预计未来3-5年国产起搏器的份额有望快速提升。

心脏起搏器普及率低,需求端大有空间。我国心脏起搏器的普及率远不及欧美,与亚太地区部分国家相比也相距甚远。2014年新西兰与日本等国每百万人植入量在400枚以

上,台湾的植入量也超过了200枚(/百万人),我国大陆地区的植入量仅为44.3枚,远低于上述国家和地区。随着医保覆盖增加和治疗技术的推广,大陆地区的普及率有望大幅提升。

由于我国起搏器渗透率较低,未来三年中,需求端所需起搏器的数量远大于供给端,基于供给端的数据,做出如下假设:①单腔、双腔和三腔年均使用量增速分别以10% 17%和15%曽长;②受招标降价影响因素较小,由于产品自身升级等因素,单腔、双腔和三腔起搏器的单价增速分别为3% 5呀口5%③2013-2014年受招标降价影响较大,起搏器单价增幅仅为1%近三年不会受到特别大的影响,保守预计,未来3年的国内起搏器终端市场将

超过66亿元。鉴于目前国产起搏器的份额过小,未来进口替代空间较大。

2020年国内起搏器初始数量(万个)估算(2017-2020年复合增速)

2020年国内起搏器初始价格(万/个)估算(2017-2020年复合增速)

■初始桥格(万/个)Y-牟复合增連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心脏起搏器技术壁垒高,国内涉足企业较少。起搏器涉及复杂的电生理学,其研发难度远大于心脏支架等产品,目前国内涉足心脏起搏器的企业几乎为心血管高值耗材企业的龙

头:乐普、微创以及先健科技。2009年秦明医学推出了国内第一款起搏器,实现了国产起

搏器从无到有的格局,公司持有其98%的股权。2016年10月,公司的双腔起搏器获批,是

目前国内为数不多一款能与国外产品竞争的国产产品,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打开了心脏起搏器领域进口替代的大门。

预计公司的双腔起搏器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同时替代进口单腔起搏器以及部分双腔起

搏器,很大程度促进进口替代:

三、先心病圭寸堵器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20年发展历程,从心室封堵器到左心耳封堵器研发之路曲折中前行。20世纪90年代,美国AGA公司推出首款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mplatzer ,因使用后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高而未

获FDA批准;1999年,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始仿制Amplatzer封堵器,相关产品相继问

世并于2002年推向市场,并逐渐实现国产化。左心耳封堵器发展时间略晚,2002年,美国EV3公司研发出首款左心耳封堵器PLAATO后因并发症及经费问题终止;2006年波士顿科

学左心耳封堵器WATCHMAN CE认证,并于2014年年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国内首款上市的左心耳封堵器。

封堵器发展历史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1 )先心病圭寸堵器

先天性心脏病是我国大陆新生儿的一种最常见的天生性缺陷,约占各种先天畸形的

28%其发病率占出生活婴的0.4%-1%,意味着全国每年约出生15-18万的先天性心脏病患

儿。其中,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占先心病的20-30%。

先天性心脏病病种分布

■房问扁缺损

■动脉导管未

■室I司隔缺

■肺动耐舉

■主动肪離僕

■ Mtt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早期植入量增速较高,介入数量趋于稳定。2009-2014年先心病介入数量保持较较高

增速,近3年数趋于稳定,2009-2016总计植入量约18万例,其中2016年国内大陆地方医院(不包括西藏)先心病介入治疗数量约 2.7万例。

医院发展不平衡。先心病介入治疗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云南、广东等省市,2016

年完成例数前10位的省市治疗例数占全国地方医院总数的64.26%,相对集中。2016年开展

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医院有357家,其中275家为综合医院,2016年县级医院年开展先心病

介入治疗的只有安徽、云南两个省。

早期植入量增速较高,介入数量趋于稳定。2009-2014年先心病介入数量保持较较高

增速,近3年数趋于稳定,2009-2016总计植入量约18万例,其中2016年国内大陆地方医院(不包括西藏)先心病介入治疗数量约 2.7万例。

医院发展不平衡。先心病介入治疗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云南、广东等省市,2016

年完成例数前10位的省市治疗例数占全国地方医院总数的64.26%,相对集中。2016年开展

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医院有357家,其中275家为综合医院,2016年县级医院年开展先心病

介入治疗的只有安徽、云南两个省。

2)左心耳封堵器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全国约有1000万患者。研究表明,35岁以上人群房颤发

生率约0.77%,全国至少有1000万房颤患者,约占全球患者的1/4,国内患者服药比例为

20%-25%而达标者仅为1/4,多项研究表明,亚洲人群服用抗凝药物后出血等并发症高的发生率高于欧美人群。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表示,任何年龄段,服用抗凝药物达5年的停药率非常高,大约60%的患者不能继续坚持服用华法林。

并发症脑卒中风险高于普通人群,左心耳封堵术安全有效性得到验证。房颤患者最主

要的并发症是脑卒中,脑卒中患者中超过87%的患者是血栓栓塞,非瓣膜型房颤患者中89%

的血栓来自于左心耳,瓣膜型房颤为44%左心耳封堵术

作为治疗房颤的一项新技术,多项国际临床研究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其疗效甚至

优于口服华法林。随着左心耳封堵器的改进和植入技术的推广的普及,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

接受这一新技术的治疗。

时间越久左心耳封堵器的临床获益越明显。PROTECT-AI是左心耳封堵器(WATCHMAN

的第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欧美59个中心的707个房颤患者:随访2.3年的结

果表明,WATCHMAN预防房颤卒中不劣于华法林组;随访3.8年的结果显示,WATCHMAN 房颤卒中风险降低4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效果优于华法林。

PROTECT-A试验3.8年随访结果不良事件发生率

6 ----------------------------------------------------------------------------------------------------------------

48

5 --------------------------------------------------------------------------------------------------------

■ WATC H 站A忖级■Warfarin?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左心耳封堵器全球植入3万余例,新技术有待推广。市场上左心耳封堵器以波士顿科学的WATCHMAN主。2006年获CE认证后,至今欧洲植入量已超过1万例;2015年获FDA

认证后,两年时间植入量已接近2万例。WATCHMAN 2014年获CFDA认证,并进入我国市

场,目前已植入超2000例,市场仍属于发展初期,发展空间较大。

左心耳封堵器全球植入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WATCHMA左心耳封堵器国内已植入病例覆盖省份广但人数较少,市场仍属蓝海。

WATCHMAN心耳封堵器2014年在国内上市以来,已经覆盖27个省份,已在140个中心开展手术,云南等3个省份纳入医保。从覆盖范围来看,直辖市、华南、东南、华东地区以及四川等省份的植入量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左心耳封堵术在国内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除WATCHMAN在大陆获批以外,先健的左心耳封堵器已于2017年6月获批,乐普的左心耳封堵器预计在2018年底获批。从目前临床和申报进展来看,公司有望成为前三家获批的企业,或可抓住蓝海机遇,快速发展。

四、吻合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吻合器用于胃肠吻合已经近一个世纪,但是直到1978年吻合器才广泛应用于胃肠手

术。根据吻合器的适用范围不同,主要可分为线性吻合器、环形吻合器、线形切割吻合器、荷包吻合器、皮肤筋膜吻合器以及腔镜专用吻合器。

住院病人手术人次逐年增长,外科手术器械市场持续扩增。我国从2006年至2013

年住院病人手术人次从2104万增长至3983万,年复合增长率为10%由于国内老龄人口比例逐渐增加,患病人数和人群患病几率大大提升。

吻合器使用率因地而异,基层市场大有空间。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逐步落实,我国县

级以及以下医院将承担一般疾病的手术,有望推动吻合器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使用。据统计,我国县级市的吻合器使用率仅为52%相比于直辖市85%勺使用率仍有很大差距,基层医疗

市场的打开有望推动吻合器的高速增长。

吻合器使用情况

吻合器是外科手术常用的手术器械, 国内吻合器市场规模未来四年有望增长一倍。 从

2009年至2015年,国内的吻合器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为 24% 2015年国内吻合器的为 44

亿元,同比增长24%预计到2018年国内吻合器市场将达到 84亿元。随着手术人次数量以 及基层医疗市场的打开,吻合器的市场年复合增速可以保持 20%以上的增速增长,预计,2020 年国内吻合器市场将达到 124亿元。

2009年-2018年国内吻合器市场规模及预测

?5%

I

I

I

1

i

3

3

[

I

2009 2010 2OU 2Q12 2013 2014 2015 2016E 2017 E 2018 E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市场竞

争激烈,国内外公司四六分据。 国内吻合器市场由强生和柯惠两大巨头占据近

60%市场份额,国内约30余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厂商占据余下份额。

从国内厂商的市场占有率

看,法兰克曼、常州康迪、常州智业领先,其中常州智业为宁波秉琨旗下全资公司,乐普医 疗的全资子公司上海

形状作为宁波秉琨的控股股东,持有其

63%的股权。

腔镜吻合器技术壁垒较高,进口替代之路漫漫。国产开腹吻合器价格在

1500-2500

元之间,进口开腹吻合器价格在 2500-3500元。在吻合器各个细分品种中, 腔镜吻合器技术 难度较大,市场基本被国外厂商垄断, 是进口替代率最低的产品。 目前腔镜吻合器基本为进 口产品,价格在 4000元左右。

公司名称 相关投资公司

产品情况 市场份额

强生 强生

品种全,高端产品 43% 美敦力(柯惠)

美敦力 品种全,高端产品 20% 法兰克曼 暂无 品种全,中、高端产品 8% 常州康迪

美敦力 品种全,中、高、低端

7%

1

产品

常州智业

乐普医疗 品种全,毛利率领先

4% 1

苏州贝诺 法兰克曼 -

3% 常州新能源 暂无 品种全 3% 派尔特 暂无

品种较全 2% 瑞奇外科

ReachSurgical,l nc.

高端产品

2%

SO ?

市所*1楫(亿兀》

同比垓逹

1$% 10%

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盈利情况分析

2018年05月15日

医疗器械子行业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不断地外延发展获取更多的产品、技术、市场份

额等优势。整个板块在经历了2015年的业绩低谷后,通过“内生+外延”的发展模式,逐渐

恢复活力,2017年收入增速延续了2016年的发展趋势,但利润端仍然面临大量外延发展后体量变大增速放缓的挑战。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医疗器械子行业销售收入情况(亿元)

医疗器械子行业归母净利润情况(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医疗器械子行业扣非净利润情况(亿元)

■匿疗器械-o-E疗器械堵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17年医疗器械子行业销售收入实现增长22.69%,好于2016年同期16.89%的增速

水平;扣除新股和并表以及事件影响外,收入增速达到23.72%,亦明显好于去年同期16.72%

的增速水平。2017年医疗器械子板块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增速出现下滑,分别为11.05%

和8.39%;扣除新股和并表以及事件影响外,归母净利润增速为8.73%,低于2016年同期水

平,扣非净利润增速为12.86%,高于2016年同期水平。

2018年1-3月,医疗器械子行业整体增长有所提高,收入、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19.97%、16.09%和21.59%,明显好于2017年全年水平。扣除新股和并表以及事件影响外收入、归母扣非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8.99%、15.18%和13.13%。

医疗器械子行业毛利率、净利率、销售费用率及管理费用率情况

毛利率-■一爭和犁一*-罡I售獎用卓* 一酋遐務用皐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能源安全和环保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对各种可再生性能源的利用状况进行比较,认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资源产能潜力巨大,如麻风树、油桐等陆生植物制备的生物柴油在近期会有较大的发展,特别以微藻为主的水生植物制备生物柴油,将有可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替代性能源,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重。 关键词:能源安全;温室气体;可再生性能源;微藻;生物柴油1. 中国能源构成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6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见表1),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1)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6.7%。(2)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2006年仅为11.9%,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3)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2. 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石油短缺与能源安全

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到2002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七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见表2),1995之后的十年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全国48.2%的石油消耗量需从国外进口。而2008年4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蓝皮书预计,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07亿吨和5.63亿吨,分别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BP世界能源统计(2008)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约1.24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仅够开采40多年。 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和中国对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使我们不得不面 对能源安全问题,特别是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能源安全更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影响到中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性问题。 2.2 煤炭消耗与环境恶化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的37%。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在1995~2006十年间,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均在65%以上,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将保持煤炭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大量煤炭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粉尘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据美国EIA(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

完井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完井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第1章前言 1.1 现代完井技术发展现状 完井工程是衔接钻井和采油工程而又相对独立的工程,是从钻开油气层开始,到下套管注水泥固井、射孔、下生产管柱、排液,直至投产的一项系统工程。完井设计水平的高低和完井施工质量的优劣,对油气井生产能否达到预期指标和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有决定性的影响。 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完井均有了较快发展,并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除常规井完井技术日益完善外,其他特殊井完井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如水平井完井、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完井、小井眼完井、分支井完井、深井超深井完井、现代智能完井、膨胀管完井等。国内在完井技术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与国外相比,完井技术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不同储层选择合适的完井方式、水平井完井、欠平衡井完井、小井眼完井、分支井完井,从而影响了油气井的产量及经济效益。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查阅现代完井技术方面的文献,对各种完井技术现状进行综合性分析: (1)射孔完井技术; (2)割缝衬管完井技术; (3)砾石充填完井技术; (4)膨胀管完井技术; (5)封隔器完井技术; (6)智能完井技术。 2. 调研国内外最新完井技术现状,重点分析国内外现代完井技术现状、最新进展、应用成果以及发展趋势等,并对国内完井技术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完井技术的研究方向作初步预测和探讨。

第2章常规完井技术 完井方式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单井而言。虽单井属于同一油藏类型,但是所处构造位置不同,所选定的完井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油藏有气顶、底水,若采用裸眼完成,技术套管则应将气顶封隔住,再钻开油层,而不钻开底水层。若采用射孔完成,则应避射气顶和底水。又如油藏有边水,套管射孔完成时,油田开发要充分利用边水驱动作用,避射开油水过渡带。下面主要介绍常用的几种常规完井方式[1]。 2.1 裸眼完井技术 裸眼完井方式分先期裸眼完井方式、复合型完井方式和后期裸眼完井方式三种。 先期裸眼完井方式(如图2-1)是钻头钻至油层顶界附近后,下套管柱水泥固井。水泥浆上返至预定设计高度后,再从套管中下入直径较小的钻头,钻穿水泥塞,钻开油层至设计井身完井。 复合型完井方式(如图2-2)是指适合于裸眼完井的厚油层,但上部有气顶或顶界邻近又有水层时,可以将技术套管下过油气界面,使其封隔油层的上部,然后裸眼完井,必要时再射开其中的含油段。 后期裸眼完井方式(如图2-3)是不更换钻头,直接钻穿油层至设计井深,然后下套管至油层顶界附近,注水泥固井。固井时,为防止水泥浆损害套管鞋以下的油层,通常在油层段垫砂或者换入低失水、高粘度的钻井液,以防水泥浆下沉。 图2-1 先期裸眼完井示意图 1—表层套管 2—生产套管 3—水泥环 4—裸眼井壁 5—油层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学号;作者: [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 关键词] 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 一直以来, 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 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 世纪中,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 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 不加节制, 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 分别只有40 年、60 年和220 年了。进入21 世纪,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 确切地说, 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 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 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 但在另一方面, 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 为印度的2.2 倍, 为发达国家的4-6 倍; 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 又造成能源的浪费,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1]再者,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 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 据统计, 每燃烧1 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 公斤, 排放二氧化硫约24 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 公斤。[2] 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但勘查难度比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20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 亿t, 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甚至称, 到2030 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激增至80%以上。[3] (三)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和使用方便的能源, 我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 天然气资源储藏量达380000 亿立方米, 目前已探明储量仅占5%,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仅占2.1%,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目前, 国家已开始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序幕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 为天然气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力资源 过去十多年, 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 2003 年发电量为1990年的3 倍。2003 年, 发电装机容量391 40GW。到2004 年5 月, 发电装机容量达400GW。2004 年9 月, 水电装机容量达100GW, 居世界首位。全国1GW以上电站共有107 个, 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已装机5 9GW; 最大火电站是山东德州电站, 2 4GW; 最大核电站是广东岭澳核电站, 1 98GW。[4] 但是, 中国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出现大范围缺电。造成严重缺电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体制问题, 包括: 高耗电产业过度发展, 电力预测和规划失误, 以及电力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垄断经营格局等。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新能源的利用现状与趋势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枯竭供应紧、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煤炭,在一次能源供给中一直保持在2/3以上的比例。而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连续增长,2009年进口原油约2.04亿吨。据测算,中国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50%的“警戒线”。同时随着2000年以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城镇燃气行业改革加速,燃气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天然气的需求一直处于高速增长,这种状况将在未来将长时间存在,毕竟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只有的美国的1/11。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耗量将有十分巨大的增长,近几年来汽车保量的快速增加即是例证。 随着传统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矿、天然气等储存量不断减少,而同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新能源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虽然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是仍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努力的方向,“到2020年单位国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新能源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2 新能源的利用现状 2.1 新能源 新能源,是指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既包括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又包括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如煤层气、煤制天然气等。新能源

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清洁程度高、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优势,正在成为富有活力、最具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2 太阳能 太阳能利用主要有太阳能的热利用和发电两种途径。热利用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代表,主要集中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由于城市土地紧以及政策、规划和设计等因素,太阳能的热利用在城市属于个案,如位于市龙岗区的振业城是华南第一个大规模应用太阳能技术的社区,整个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采用的是联集式全玻璃真空式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板和屋顶结合,与保温水箱分离,这种安装方式达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与建筑较为完美的结合,这些太阳能热水器还设置了电辅助加热设施,即使在阴雨天也可正常使用,能提供适宜身体的水温。而集中利用则较少。 另一种主要的途径就是太阳能光伏发电,虽然近些年来光伏发电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常规发电方式和核发电相比太贵了,经济性不强。 2.3 风能 中国的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带:一是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W/㎡~300W/㎡以上,有的可达500 W/㎡,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h以上,有的可达7000h以上。二是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在200W/㎡以上,可利用小时数在7000h~8000h。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海岸向陆是丘陵连绵,所以风能丰富地区仅在海岸50km之。 《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中国的风电产业和风电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截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陆峰博士本世纪以来,我国移动互联网伴随着移动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部署3G网络,2014年又开始大规模部署4G网络,两次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大规模创新。 一、萌芽期(2000年-2007年) 技术发展:WAP应用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模式。 该时期由于受限于移动2G网速和手机智能化程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处在一个简单WAP应用期。WAP应用把Internet网上HTML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的显示屏上。由于WAP只要求移动电话和WAP 代理服务器的支持,而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做任何的改动,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GSM、CDMA、TDMA等多种网络中。在移动互联网萌芽期,利用手机自带的支持WAP协议的浏览器访问企业WAP门户网站是当时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形式。 市场竞争:移动梦网催生了一大批SP服务商。 2000年12月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品牌“移动梦网Monternet”,移动梦网就像一个大超市,囊括

了短信、彩信、手机上网(WAP),百宝箱(手机游戏)等各种多元化信息服务。在移动梦网技术支撑下,当时涌现了雷霆万钧、空中网等一大批基于梦网的SP服务提供商,用户通过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等模式享受移动互联网服务。但由于移动梦网服务提供商存在业务不规范、乱收费等现象,2006年4月,国家开展了移动梦网专项治理行动,明确要求扣费必须用户确认、用户登录WAP需要资费提示等相关规范,大批SP服务商因为违规运营退出了市场。 二、成长培育期(2008年-2011年) 技术发展:3G移动网络建设掀开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随着3G移动网络的部署和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网速大幅提升初步破解了手机上网带宽瓶颈,简单应用软件安装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让移动上网功能得到大大增强,中国移动互联网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经过3G网络一年多的试点商用,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别增加TD-SCDMA、CDMA2000、WCMD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3G网络大规模建设正式铺开,中国移动互联网全面进入了3G时代。 市场竞争: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探索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与主要政策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 国家计委规划司、科技司产业技术政策课题组 1998年3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已成为其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面向21世纪的中国,如何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立足现实国情,适时制订和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将是关键所在。 一、中国科技发展的环境 (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与科技进步浪潮的相关性看,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速徘徊阶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有所降低,表明世界科技发展还没有产生新的重大突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尚在酝酿之中,预计到下世纪初,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仍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仍将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和创新为核心。值得注意是:这些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仍然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传统观念上的研究、应用开发及生产间的界限愈加模糊,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进

程加快。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技术淘汰率高,产品更新换代快,在计算机领域中每六个月甚至更短的周期内就有新产品问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日益突出,技术领域的创新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及影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不再将科技项目按基础、应用和开发三个领域划分,而是按国家的战略需要划分为若干重大项目推动科技进步,以更便于调动和发挥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综合优势。此外,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也进一步得到加强。鉴于高技术发展具有高效益、高风险和高耗资的特点,走国际合作之路已被纳入各国政府和企业界发展高技术的战略规划,如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共体12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及美国、欧洲同俄罗斯的空间合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强手之间甚至是国际竞争对手之间也展开了联合和合作,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多家著名微电子企业携手共同开发新一代动态随机存储芯片,以共担费用、共担风险,成为世界强手既联合又竞争的范例。 (二)中国科技发展的国内环境 中国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广泛的需求。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但是必须看到,粗放型增长方式仍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着支配地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主要是靠大规模投入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来支撑;相当多的企业素质不高,科技开发、创新能力弱,技术进步缓慢,产品档次低、消耗高、质量差。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很多处于世界60-70年代的水平,工业企业设备近20%老化,超期服役率达40%。资源消耗高,有效利用程度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钢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1、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能源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动力,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得追求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得增加。2005~2009年,中国得GDP年增长率都在10%上下,与此想对应得就是,能源需求平均增速为7、45%,远高于同期世界能源消费得平均增速为1、65%(见图1)。 图1 世界与中国能源消费增加速度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得同时,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相对不合理,主要体现为:新能源比例低,常规能源“多煤、缺油、少气”。 2005~2009年,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比例低于3、1%,而世界得平均水平为12%;常规能源中,煤炭得比例占74%以上,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为主,煤炭比重略高于天然气(见图2、3)。 图2 2005~200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图3 2005~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 能源消费需求得快速增加,使常规能源面临枯竭得危机。如果以2009年得能源探明储量、生产量、消费量为基础,中国已探明储量得常规能源仅能开采、消费不足35年,而这一数字得全世界平均值也仅不足80年。在无重大能源发现或能源消费结构无重大变化得情况下,全世界常规能源在未来100年内消耗殆尽,而石油可能就是最先枯竭得能源(见图4、5)。

图4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产比 图5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消比储产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生产量;

储消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消费量。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年6月 常规能源得消费带来一系列得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酸雨。 常规能源得消费产生正在使全世界得温室气体浓度快速上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得《温室气体公报》,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得平均浓度比工业革命前(1750年前)分别增加了38%、158%与19%。温室气体增加带来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贫乏等诸多环境灾难。 2010年中国监测得443个城市中,189个城市出现酸雨,8个城市(区)酸雨频率为100%,也就就是说逢雨必酸。 4、新能源繁荣与困境 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得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无疑就是不二选择,而目前技术最成熟得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成为各国最佳选择。 1)新能源得繁荣 今年年初得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二五能源发展得主要目标就是: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29、2亿吨标煤,即2010~2015年得年均增速低于7、4%(前文提到,2005~2009这一数字为7、45%)。就目前瞧来,这一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十二五末达11、4%,十三五末达15%。即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折合标煤约4、6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0、9

最新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

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 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 今后的改进措施

中国能源现状与展望

中国能源现状与展望 从类别上来讲,能源分成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已能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 用的一次能源。又称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是促进社会进步 和文明的主要能源。在讨论能源问题时,主要指的是常规能源。新能源是在新 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常 规能源与新能源的划分是相对的。以核裂变能为例,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把 它用来生产电力和作为动力使用时,被认为是一种新能源。到80年代世界上不 少国家已把它列为常规能源。太阳能和风能被利用的历史比核裂变能要早许多 世纪,由于还需要通过系统研究和开发才能提高利用效率,扩大使用范围,所以 还是把它们列入新能源,常规能源的储藏是有限的. 2016 年全部类型发电中,火电、水电、风电、核电占比分别为 74。4%、17.8%、4.1%、3.6%。火电同比增速由 2011 年 13。9%下降至 2016 年 2。6%,同比增速放缓。水电受天气因素影响波动较大。2012、2014 年来水较好,水 电发电量同比增长超过 20%。2015、2016 年来水较少,水电发电量同比分别 同降 6.4%、同增 5.6%.2016 年风电、核电同比增速分别为 30.1%、24。4%且近几年都保持两位数增长.由于国家鼓励清洁能源、限制火电发展,因此在四种发电类型中火电增速最为缓慢,火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比呈下降趋势。 煤炭一直作为我们的主要利用资源,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丰富的煤炭资 源也正好提供了我们的开发利用,所以我们直到现在,无论多少新型能源的开发,也离不开煤炭对我们的帮助,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学技术的飞速 发展,煤炭仍旧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能源。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 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 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 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525.74亿吨,占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中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我国煤炭从储量相当丰富,仅次于俄罗斯、美国,所以在能源结构中以煤为主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也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 和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我国比较成熟太阳能产品有两项:太阳能光 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不过光伏发电占中国发电量的占比并不高。 水力发电始终是中国的强项,其占总发电比也比较高。三峡大坝,葛洲 坝我想无人不知。在水电的开发,设备,施工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起步并 不算早,但巨大的开发市场与倾向性较强的招标模式,使得中国与水电相关的 企业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全世界前十五大水电站中,中国占了七个,前十大水电站中占了四个,如果算上即将开工投产的乌东德和

中国各地区的科学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

内容摘要:本报告运用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对全国各地区(包括四大区域板块 和各省市区)在推进科学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评价、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各地区在经济依旧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更为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 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节能减排”作为“十一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 开始逐渐发挥效力,各地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城 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关键词:区域科学,发展,评价 一、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于 2006年开始设计“区域科学发展指数”体系,并根据2005年的数据对各地区 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了评价,其具体研究成果参见《中国区域科学发展研究》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4月)。根据形势和数据的变化,我们对“区域科 学发展指数”体系进行了更新和调整,并根据2006年的数据测算了最新的“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即为本报告的研究成果。)的基本内容?? 区域科学发展指数,是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全面评价全国各地区一 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一个定量工具。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具体评价内容包括:(1)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状况(经济增长指数);(2)经济增长的环境友 好和资源节约状况(环境友好指数);(3)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状况(协调发展指数);和(4)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变化状况(潜力增进指数),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是对上述四个指数的一个综合。?? 其中经济增长指数具体考察三个方面的内容,即:(1)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增长速度高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指数);(2)考虑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难度不同,同时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绝对水 平纳入考察范围,旨在反映增长的难度(人均GDP水平指数);(3)评价经济增长除了考察量的方面以外,还要考察增长质量的方面,即增长的效益状况。 为此,还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经济活动产生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和个人所得 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占GDP比重指数)。?? 环境友好指数具体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即:(1)经济增长消耗了多少能源、水,占用了多少土地,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物耗指数);(2)经济增长排放了多少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即单位GDP的污染排 放(污染指数)。?? 协调发展指数具体考察五个方面的内容,即:(1)各地居民的收入增长是否与 其经济增长相协调(居民收入和GDP协调指数);(2)各地的就业增长是否与其经济增长相协调(就业增长指数);(3)各地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等是否与其经济增长相协调(公共服务支出指数);(4)各地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是否与其经济增长相协调(社会保障指数);(5)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是否相协调,以及国内外在GDP增长中的收益是否相协调(收入分配指数)。?? 潜力增进指数具体考察五个方面的内容,即:(1)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数量(科技创新指数);(2)物质资本积累情况(物质资本指数);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我国50 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80 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寻找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 也是促使产业经济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动力之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史

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 1994年3月26日邮电部移动通信局成立。 1994年12月底广东首先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电话网。 1995年4月中国移动在全国15个省市也相继建网,GSM数字移动电话网正式开通。 1996年移动电话实现全国漫游,并开始提供国际漫游服务。 1997年7月17日中国移动第1000万个移动电话客户在江苏诞生。 1997年10月22日、23日广东移动通信和浙江移动通信资产分别注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 1998年8月18日中国移动客户突破2000万。 1999年4月底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移动通信分营工作启动。 1999年7月22日0时"全球通"移动电话号码升11位。 2000年4月2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它是在分离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网络和业务的基础上新组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0年5月1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揭牌。 2001年7月9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2.5G)系统投入试商用。 2001年11月2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第一亿客户代表在北京产生,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已成为全球客户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2001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通信关闭TACS模拟移动电话网,停止经营模拟移动电话业务。 2002年3月5日中国移动通信与韩国KTF公司在京正式签署了GSM-CDMA自动漫游双边协议。中国移动通信率先实现了GSM-CDMA两种制式之间的自动漫游。

2002年5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实现短信互通互发。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业务正式投入商用。 2002年10月1日中国移动通信彩信(MMS)业务正式商用。 2003年7月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规模和用户总量均居世界第一,手机产量约占全球的1/3,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生产大国。 2003上半年,中国移动用户总数达2.34亿户,普及率为18.3部/百人。 1997年底北京、上海、西安、广州4个CDMA商用实验网先后建成开通,并实现了网间的漫游。用户发展达到55万户。 1998年8月一纸“军队不得参与经商”的禁令使“电信长城”运营者的身份变得格外敏感,CDMA在中国的前途因此备受关注。 1999年6月联通在香港举行的全球CDMA大会上宣布其CDMA发展计划,但因知识产权谈判等因素,该计划没有实施。 2000年2月16日中国联通以运营商的身份与美国高通公司签署了CDMA知识产权框架协议,为中国联通CDMA的建设打清了道路。但是,框架协议签署仅仅两周之后,联通CD MA项目便被政府暂停。 2000年10月中国联通副总裁王建宙宣布将重新启动CDMA网络建设,并且于该年年底正式开始了筹备工作。 2001年1月原部队所有133CDMA网在经过几个月的资产清算后,正式移交中国联通。 2001年2月27日联通公司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联通新时空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负责整个联通CDMA网络的建设和经营。联通CDMA网络建设的具体筹划工作正式展开。 2001年3月28日联通CDMA建设一期工程系统设备的采购开始发标。 2001年5月15日中国联通CDMA一期工程系统设备招标结果公布,10家中标厂商与中国联通所属联通新时空签订了总金额RMB121亿元的合同。CDMA网络建设全面启动。 2001年6月联通在2001年3G大会暨第六届CDMA年会上与世界13家著名运营企业签署CDMA网间漫游谅解备忘录,包括美国斯普林特、加拿大BellMobility、日本KDDI、澳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煤炭开采的安全、利用率、深加工的研发,石油对国外进口的依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煤层气等个别气体产业化建设问题等等都在制约着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发展在20年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GDP翻2 番,能源消费翻1 番,完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目标。 一 对中国能源现状的认识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资源储量的勘探也越来越清楚。中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据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全国主要能源的基础储量为:石油248972.1 万t、天然气28185.4亿m3、煤炭3326.4 亿t;但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中国却是资源贫瘠国,2006 年人均石油储量只有1.9t, 人均天然气储量2168m3,人均煤炭储量256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中国的人均资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二 中国能源存在的问题 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以煤占主导地位,偏离了世界能源结构以油气为发展趋势主流。落后的用煤方式、生产设备、管理方式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中国经济现代化正面临能源的严峻挑战:能源供需矛盾尖锐、转换方式落后、能耗高、效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1、 人均能源资源少,供需有差距 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的21%,能源矿产人均探明储量相对较少,煤炭资源可以满足较长期需求,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需要以国外资源作为重要补充,才能满足当前和长远的需求。中国是世界能源大国, 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 2、 能耗强度高,效率低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与管理技术上的落后,尽管在能源消耗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大量使用高耗能的落后技术和产品,现有的近400 亿m2建筑中, 99%属于高能耗建筑。中国发电、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消耗全部一次能源的80%左右,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 ~30%。 3、结构不良,污染严重 能源资源决定了中国能源长期以来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不论是火力发电还是工业用煤, 都会造成大量污染排放。SO2和CO2排放量分别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