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脉辨证治疗胃胀满气上冲的体会(附医案)

平脉辨证治疗胃胀满气上冲的体会(附医案)

平脉辨证治疗胃胀满气上冲的体会(附医案)
平脉辨证治疗胃胀满气上冲的体会(附医案)

平脉辨证治疗胃胀满气上冲的体会(附医

案)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廖华君黄仕营余洁英

切诊虽为中医四诊之末(望、闻、问、切),然而,切诊若运用的好,对临床的辨证施治具有极大的帮助,因此,中医有句名言说道:“切脉而知之谓之巧”。《难经》云:“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司外揣内”,从而知悉人体内部脏腑的病变。

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首2篇便是《辨脉法》《平脉法》,且后文皆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的模式,皆是将“脉”置于“证”之前,可见其对脉诊的重要程度。除了处方用药须重视脉诊,针灸医生亦当更是如此,诚如《黄帝内经》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针灸医生在行针刺、艾灸之前,必须先诊脉,非如是,何以知患者经气之盛衰、血脉之通堵、形体之刚柔、脏腑之坚脆等等?

临床诊病纷繁复杂,有些患者无症可辨,医者只能从脉象上求其微异;有些患者的症状表现具有迷惑性,往往误导医生,令医者处方失当,此时当从脉理处求解;有些患者经过常规诊治,疗效不显,此时医者应当重视诊察患者的脉象,以推求更为准确的病机,从而修正处方方向。诸如此类,皆是脉诊起关键作用的地方,若临床医生不重视脉诊,抑或脉诊不过关,面对临床更为复杂的问题,往往无二法门,束手无策。

现就近期诊治一患者曲折之经过,与诸同仁共同探讨脉诊之重要性,不揣蒙陃,望方家斧正。

医案举隅:

杨某女66岁

一诊:2020.6.30 五月初十夏至后9天

胃脘部胀满4月余,伴气上冲,致胸膺部、双肩疼痛以及咽喉不适,无腹痛胸痛,无噫气,偶有反酸,胸骨后无烧灼感,口干口苦,喜热饮,纳可,眠差,冬季怕冷,易腰痛,小便频数,大便干结,舌淡红苔中度白腻,脉左沉缓,左寸浮劲,

双尺无力。

半夏厚朴汤+旋覆代赭汤

法半夏9g 厚朴6g 紫苏梗20g 茯苓20g 旋复花10g

代赭石15g 党参10g 炙甘草3g 栀子10g 干姜6g

生姜9g

3剂颗粒剂

二诊:2020.7.3 五月十三夏至后12天

服药后无明显好转,仍有气上冲,致胸膺部、双肩疼痛以及咽喉不适,眠差,尿频,大便臭,舌淡红,苔轻度白腻,夹黄,脉左沉滑,右滑细稍弦,双尺沉取无力而弱。

桂枝加桂汤+四逆汤

桂枝18g 白芍10g 生姜6g 大枣10g 炙甘草3g

淡附片6g 干姜6g

4剂颗粒剂

三诊:2020.7.10 五月二十小暑后四天

服药后诸症明显好转,仍偶有气上冲,眠好转,尿频好转,大便臭,舌淡红,苔可,脉左沉弦,右滑细稍弦,双尺无力。

桂枝加桂汤+四逆汤

桂枝18g 白芍10g 生姜6g 大枣10g 灸甘草3g 淡附片6g 干姜9g 茯苓10g

7剂颗粒剂

随访:胃胀满、气上冲基本消失。

按语:患者一诊症状较多,大体表现出2方面的问题:主以胃气不降之象(胃脘部胀满,气上冲,致胸膺部、双肩疼痛以及咽喉不适),以及兼有上热下寒之象(口干口苦,左寸浮劲,喜热饮,小便频数,苔中度白腻),给予半夏厚朴汤+旋覆代赭汤降胃和胃为治,再配栀子清上热,干姜温中寒。二诊复诊,患者诉未见明显好转,胃仍胀,气仍上冲,详细诊脉,发现沉取时患者双尺无力而弱,结合尿频、易腰痛、冬季怕冷等症,思考此病最根本原因应当不在胃,而在于下焦肾阳亏虚,寒湿内停,致气上冲,类似奔豚症,因此,治以桂枝加桂汤以平其冲

逆,四逆汤温脾肾之阳。三诊复诊,患者诉诸症明显好转,后效不更方,再服7剂,胃胀满、气上冲基本消失。

由此可知,一诊效果不理想,二诊抓住脉诊“双尺无力而弱”的特点,再结合尿频、易腰痛、冬季怕冷等诸症,修正病位并非在中焦胃,而在下焦肾的认识,然后处方由下焦入手,未使用一味降胃气的药物,却收佳效。由是,“平脉辨证”之“平脉”,当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以上中药与剂量,需要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方可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