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初中历史新课标,准确锁定教学节点

解读初中历史新课标,准确锁定教学节点

解读初中历史新课标,准确锁定教学节点
解读初中历史新课标,准确锁定教学节点

解读初中历史新课标,准确锁定教学节点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修订的感悟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冯家镇第二实验学校郭皓这次对课标的修订可以说既是对课程改革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对今后教学的进一步指导。下面,我根据自己几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践行历史新课标、同时在多方听课、观察、探究、实践基础上,将这几年来对现阶段在初中教学中本人以及周围同行们的工作中体悟,简单的谈一下自己对新课标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完整、准确地把握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及内容

以《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根据“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完成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特别要注重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到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

修订后的《课标》,有一些明显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突出了时序,改专题叙述近现代史的思路为以编年为思路叙述近现代史的思路。从内容上来说,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有增加的内容也有删减的内容,有些则是表述上的变化,而表述的变化又体现出一些对课程价值的基本定位中国现代史的内容,从时间跨度上来说,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直到今天为止的历史,也是离我们最近的历史。在《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导言中,按照时序的发展,概述了中国现代历

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脉络,点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对外交往的巨大成就,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中国现代史所涵盖的内容。《课标》对中国现代史教学设置的目标又是什么呢?

徐:首先,我们通过对中国现代史的导言部分解读,能看出来,他的宏观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真正认识到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增强对祖国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1.根据中国现代史与“今天”的社会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特点,架起“昨天”与“今天”的联系桥梁,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尝试让学生表达出历史的内在联系。既要注意它是中国近代史合乎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又要重视它与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内在联系。

2.正确认识中国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形成的基本制度、出台的重大政策方针、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不易,逐步学会用“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等概念和分析框架,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3.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4.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时代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初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观。5.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6.从历史的演变中和科学发展的实际体验中,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探究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操作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是历史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

第一、《课标》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清晰地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近代中国100多年的发展过程,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条是外国列强不断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他们的殖民地,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侵略,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争取民族独立。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另一条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

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而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第二、《课标》精选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由于受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学时设置的限制和学生认知程度的影响以及减轻学生负担的出发点,《课标》精选了一些能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事件。课程标准所选择的27个学习要点,应该说都是作为一名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第三、以近代中国政治、外交、军事领域的事件为主干,兼顾经济、社会等领域,力求全面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比如《标准》的27个学习要点中关于张謇办实业、剪发辫、易服饰、京师大学堂等内容,都说明了这一点。

修订前的《课标》采用了三个层次的要求,识记、理解、运用,可以说,修订后的《课标》又进一步降低了对教学的难度要求。分为识记层次和理解分析层次,那么,在中国近代史中属于理解和分析层次要求的内容,大约占内容总量的30%左右,可以说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减轻了学习负担。

中国现代史部分《课标》的导言和学习内容,我最突出的感受是《课标》把中国现代史“纵向”的历史发展的时序和“横向”的建设领域的进展成就结合在一起。

“纵向”的历史发展的时序,体现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从1956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进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实践的重要历史阶段。“横向”的建设领域的进展成就,分别以新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外交、国防、社会、国家统一等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中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为内容,重点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反映了建国五十年来我国各个领域的历史发展概貌。在这一“纵向”和“横向”的立体框架下面,设置了总共16个学习要点。其中,前6个要点是按历史发展时序排列的,后9个要点是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发展和进步概貌,最后1个要点既是过去历史的总结和落脚点,也是未来发展的破题和出发点。

所以说,中国现代史部分内容编排的设计思路上主要是突出以下几点:

(1)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强调历史进程的时序性,按照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编排具体的内容。课程内容标准涵盖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改革开放新时期重要历史节点和阶段,提纲挈领,要而不繁,使学生能够把握中国现代史发展的脉络,了解每个节点和阶段的不同及其所包括的主要历史内容。

(2)充分反映新中国在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各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中国近代史反映的“革命”主题不同,中国现代史的主题是“建设和改革”。因此,中国现代史的内容编排,充分反映了新中国

在经济、政治、科技、外交、国防、社会、国家统一等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所取得巨大成就,这既是历史事实,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3)不回避新中国在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遭遇的挫折和失误。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挫折与失误,既然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存在,不回避它,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是非常必要的。当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如何看待挫折和失误。

(4)在内容的选择上,把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降低难度,对于过难、过偏的学习内容加以删除,进一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以使教学内容更适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在经济、政治、科技、外交、国防、社会等方面内容的展现,让学生体会到历史虽是凝固的,却又是丰富多彩的。

(5)体现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中国现代史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从“纵向”的历史发展的时序来看,中国现代史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是可以量化掌握的;从“横向”的经济、政治、科技等角度来看,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也是屈指可数的。这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犹如骨架,支撑起中国现代史的学科框架。只要学生对这些“骨架”了解透彻,就能对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内容触类旁通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古希腊人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如是说。让学生通过历史课堂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历史学习真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历史教学鲜

活起来吧!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九年级(上)历史期末考质量分析 杨顺国 一、试卷分析: 1、基本情况: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题型包括单选题、材料解析题、探究活动题等。 2、考察范围:九上整册。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围绕中考。不论从题型设置还是题目创新意图上,都紧靠中考要求。 (3)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注重分析。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但是分析性较强,学生处理问题时有一定难度和灵活度,不死记硬背。 二、成绩分析: 最高分94分,高分段人数比之前略有减少,不及格人数略有增加。对于优秀学生,是展现才华的好时机,对于中等偏上学生,有较大挑战,需要较强的临场心态和应变能力,对于中等学生,是一次适当的刺激,对于基础薄弱学生,如果认真听课看书,想考及格也不难。具体情况如下: 班级科目参试人 数总分平均分及格人 数 及格率

56班历史41 2499 61 26 57.8% 57班历史40 2565 64.1 27 64.3% 56班数学41 1519 37 5 11.1% 三、考情分析: 1、展现优势: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时间、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大,且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材料及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论文题目: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作者姓名:蔡高峰 作者单位:广东番禺中学 学科:历史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获得愉悦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够拥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现有的高考制度和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之下,历史教学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历史教学中往往都是以认知目标取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如何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把情感目标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真切实在地帮助学生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历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本人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浅探究。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理论依据 1.“以人为本”教学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即要知道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一书中倡导的意义学习观,注重人本主义的、以人为中心和以过程定向的学习方式;他强调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强调学生应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涉及学习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并把他们结合进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这种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研究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学习过程,激发学习者的自我评价,促进学习者主动参与。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革命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主要命题是: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通过活动和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

七年级历史教学质量分析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 教学质量分析 单位学科历史分析人 一、基本情况 二、请各科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各学校的答题情况。 试卷总分为60分,分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1—12题是选择题, 1题考察“史实”与“结论”的理解,2题考察原始农业的认识,3题通过理解甲骨文“丝”字推断商代的丝织技术,5题通过采掘的铁器推断战国史铁器的使用较为普遍,6题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7题通过漫画反映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8题理解推断丝绸之轮,9理解历史上“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失败方失败的原因,10题考察学生对汉武帝功绩的了解,11题了解古代医学名著,12题理解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开发的机遇,12道选择题得分率52%。 13、14、15为材料分析题。13题考察的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北魏的改革;14题考察学生对大禹治水的理解和概括;15题考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括、商鞅变法部分内容及历史作用,13题得分率56%,14题的份率42%,15题得分率45% 2、典型错误以及失分原因(从知识与能力两方面分析)。 4题错误率较高,学生缺乏分析问题的习惯,大多数同学也不具备这种能力,其次是5、6、7、8,错误率也高,用了解学习的知识去分析判断的能力缺乏。 14题中的(3)小题得分率太少了,审题不清,概括能力欠缺 选择题考察学生运用学习了解的知识能分析判断,这是很多学生不具备的一种能力,

材料分析题考察学生材料中分析,归纳概括,还要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基础较差,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完成。 三、结合质量分析,请谈谈在教学中改进策略以及对命题的建议。 改进措施: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归纳、概括课堂知识要点,教师引导。 2、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分析,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3、进行课堂知识拓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思考的能力, 归纳概括的能力。

【精品】最新2018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共79页)

【精品】2018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共79页)注:红色字体为课标重点增加的新内容; 蓝色字体为课标局部修改的新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为完成这一使命,历史教育要在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发挥重大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育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一、课程性质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由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组成。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走向,坚定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史事,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由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拓展国际视野,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历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逐步形成实事求是、注重证据的意识,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历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宗旨,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接受了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都保持良好状态的观念。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至关重要,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制订的。在学生达到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标准》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体现课程的整体健康观和育人功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建立较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它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本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本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在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初中历史课标解读

初中历史课标解读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国家课程专家何成刚 教育部已于2011年底颁布了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本文拟从“课程性质”、“内容编排”、“评价建议”、“实施建议”四个角度,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一简单的解读。 一、课程性质 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界定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历史课程的“四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在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上这确实是一个进步。不过从字面上看,“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似乎并不是历史课程所独有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要从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来把握历史课程的性质: “思想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基础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人类社会现象的基础原理(如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方法(如运用各种史料多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能力(如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分析能力),学会判断、学会思考,不人云亦云。 “人文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必须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如通过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

九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九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 量分析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九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总体结构与特点 1、试卷结构 本卷为开卷试卷,共两大题29个小题,总分100分,题型分选择题和综合题,分值比为50:50。1—25题为单项选择题,其中1—6小题是考查世界古代史,7—17小题是考查世界近代史,18—25小题是考查中国近代史,26—29小题为材料分析综合题,其中26小题13分,考查世界近代史,27小题10分,28小题13分,均考查世界近代史,29小题14分,考查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分值比为70:30. 2、试卷的主要特点 (1)立足基础,设计灵活 命题能紧紧围绕教材,以新课程历史课标为指导,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试题立足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套试卷能够从书上直接翻阅到的题目很少,绝大部分的题目都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分析、比较、演绎、概括才能解答出来,试题内容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多变。 (2)时代感强,凸现时政热点 试题时代感在选择题第2、3、7、12、18、20、23、25题及综合题第28、29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其分值为47分,约占总分的一半。内容联系到近期各地召开的两会及上海世博会,关键时期应对的改革,中日关系,两岸关系,中国的崛起等内容,尤其是是第29题,以中国的屈辱与崛起为线索,激起学生思考中国在当今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不得不保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实现

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这些题目紧扣时事,却又未脱离学生学习、知识及能力范围。 (3)概括性大,立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概括性大,突出表现在选择题5、7、8、11、18和四个材料分析题上。其中综合题均是大跨度,高概括题。第29题一个题目考了整个中国近现史的发展过程,可谓高度浓缩。这些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4)做到学科渗透,注重课程合作 在新课改中,每一个科目都不可能是孤立,封闭地学习,他们相互渗透,相互整合。这份试卷也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精神。如第28题,要求学生根据图表,说明问题,表达理解。这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二、考试质量及试题评价 1、成绩分析 参考人数64人,平均分,优秀率0,及格率61%。 2、从上述数据可看出,本卷试题总体偏易,能照顾大多数同学,特别是能够充分激起中下层水平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且试题区分度适中,较能看出优秀与中层生的差别。 三、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问题:尽管开卷,但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主要是某些学生对历史重视不够,缺乏兴趣,致使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愿了解。 2、未充分理解题意,盲目答题。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出现不应的错误。比如第20题,学生对关键词“继之”忽视,走马观花,以致出错。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一、坚持并完善基本理念与改革方向 1.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2.坚持并强化“三维目标”的整合。 3.重视初中、高中、大学历史课程的整体构建与衔接,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强调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历史课程是通过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来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2011年版历史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和最大变化 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在坚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的同时,强调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出发,按照时间的顺序,精选最基本的史实,采取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 三、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的重要调整 在保持(实验稿)的总体框架——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划分的同时,适当弱化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并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以基本的史实为主,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保留、选择的史实链接起来基本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时空线索。 中国史和世界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中国史部分 1.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以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同时重视中外交流的发展。 2.中国近代史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教学组织对策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教学组织 对策 【摘要】本文以目前的普通高中教学实践为切入点,指出了新课标下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并针对现状及提出的问题,从教学组织入手提出了解决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对策及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12-01 一历史教材教学现状 1.学生的知识基础 对于高考,考试范围主要是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文化史三本书加任意一本选修。教材内容以专题史出现,对原有的高中教材进行了强力度的整合,大大区别于原来的高中教材和现在的初中教材,编排更为科学。但是在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特别差,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的初中历史基础就特别差,其作为是以初中教材为基础整合后的高中专题史教材的接受能力就更差,这给教学带来了潜在的困难。 2.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的教材几乎每一堂课都设有知识链接、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活动建议、课中练习题几个环节,特别突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其中解析与探究要求学生的能力水平更高一些。这个环节和历史高考中的材料题相似,有益于提高学生读取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高考实战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太差,这种能力的练习,很多普通高中高一基本不涉及,高二分了文理班级之后能有一点点提高,高三才开始大量地接触和练习,才开始靠近高考。 3.学生的课堂纪律 普通高中学生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稍差于重点高中分数线的学生,其余大部分都是初中的落后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差,还有一部分学生纪律性特别差,另有一小部分是学生想上学、但是家里不让读书、没等毕业就会辍学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这样的生源,历史老师负担很重。 4.学生的分数 目前以某普高高三文科生为例,已经进行到了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满分100分,单科成绩最高分可达80分以上(但只是极个别的学生)还有一小部分尖子生分数在60分以上,而班级平均分数则在34~50分。有近一半的学生属于应付了事、不学习,从而影响了班级总分。 二从教学组织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人文社会科学、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2、目标性、思想性、精选性、可行性 3、史观、史料、时空、方法 4、互动性、交往性 5、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6、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7、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8、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 9、纸笔测验 10、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 11、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2、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3、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二、选择题 1、D 2、B 3、C 4、B 5、A 6、D 7、 A 8、D 三、简答题 1、初中历史教师在面对历史教材时,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材不等于历史

第二,在历史教学中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教材中的史实与观点 第三,历史教材只是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学和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工具 2、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提出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注重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过程中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源于历史教师观念创新 第二,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有赖于历史教师内在素质创新 第三,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第四,突破传统教学技术的限制,处理和挖掘多样化的教学素材 第五,突破传统教学的观念限制,力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学习自主化 第六,突破传统教学中信息通道单一的限制,倡导多向的互动交流,实现学习自觉化 4、新课程标准与原课程在课程设计思路上相比变化较大。其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更加具体 第二,突出历史时序性,变更了教科书编写体例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解读

体育与健康学科新课标解读 一、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上课时,更多的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一个口号,其实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要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

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按照这样的理念,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采用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方法,而是以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作为划分学习领域的主要依据,并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了与体育密切关系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技能,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爱好和锻炼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务,但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却很难说有多少积极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起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有兴趣浓厚的活动,再苦再累也不能把他们

新课标要求下中学历史教学兴趣培养

新课标要求下中学历史教学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为了能够让中学历史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本篇文章以新课标要求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兴趣培养为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起始课程的准备、情景教学法的加入、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等等。 标签:新课标;中学历史;兴趣培养 一、前言 从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角度来分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单单能够让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的真谛所在,不再单纯地去为了应付考试而去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不断进取与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精心准备起始课程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教育者应当为学生精心准备一堂精彩绝伦的历史起始课,让学生可以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习历史课的趣味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学生已经开始逐渐成为了课堂中的主体,教育者应当充分把握好此次机会,从根本上将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错误观念彻底转变过来。我们不妨试想一下,一堂生动感人、丰富有趣且充满智慧之光的历史课怎么会不讨学生喜爱呢?笔者建议,各位教育者在进行历史起始课时应当利用历史事件来作为切入点,同时将学生充分带入到自己所制定的讨论主题当中。教师可以起到的作用应该是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在一个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慢慢找到历史的真正价值。起始课的作用就相当于是万里长征所迈出的第一步。 三、在历史课程中加入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的一种常见教学方法,教育者可以通过让学生还原某一历史场景的方式来达到提高课堂活跃程度的作用。情景教学法不仅能够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同时还可以将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教材课文变得鲜活有趣。实际上,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加入情景教学法是具有其独有的特点的。由于中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叛逆期,他们比较容易去接受偏动态一些的教学方式,对于那种死气沉沉的“满堂灌”式教学课堂表现得非常排斥。因此,教师可以在历史课程中巧妙穿插一些让学生表演某一角色的情景,让学生在“演绎”历史人物的同时更加深入地学习到教材课文中的知识精髓。 四、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中的一项核心内容,意味着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单独完成一些学习任务。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

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念 1.“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首先,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大胆探索和创新,寻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健康的、喜欢的、能激发他们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来教学,从而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观念。 其次,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充分利用图解、视频等直观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教、学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发挥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大力开发和挖掘体育教育的功能,使体育教育在培养人的方面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最后,从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以往重运动技术,轻身心健康的倾向。学生不仅要保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且应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只有三者统一才算是真正的健康,三者缺一不可。当然,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竞技运动的项目,学生应该有选择地学习体验,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根据学生的实际,去创新和发展。 2.可接受的教学内容。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系统地制定每学期理论课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体育教师

在平时的实践课中要结合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并把理论的内容在教案中反映出来。这样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3.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师生关系、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到主动学习、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学会到会学。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形式要灵活、层次结构要多样化,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及理论教学等为主。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教学录像、科教电影,有条件的话可以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5.创新的关系处理。首先,要把握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动学生发问和争辩,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其次,

初中历史课标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国家课程专家何成刚 教育部已于2011年底颁布了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本文拟从“课程性质”、“内容编排”、“评价建议”、“实施建议”四个角度,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一简单的解读。 一、课程性质 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界定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历史课程的“四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在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上这确实是一个进步。不过从字面上看,“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似乎并不是历史课程所独有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要从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来把握历史课程的性质: “思想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基础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人类社会现象的基础原理(如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方法(如运用各种史料多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能力(如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分析能力),学会判断、学会思考,不人云亦云。 “人文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必须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如通过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理

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建设的思想意识。 “综合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论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运用综合的视角探究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最终使学生基本掌握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课程的“四性”,善于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实践来理解历史课程的“四性”,不能孤立去理解。遗憾的是,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语意表述方面存在不足,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偏差。比如强调“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里显然将“历史课程”与“历史学”混淆了,因为“历史课程”并不隶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因而不可能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建议初中历史教师这样来理解:“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具有显着的人文社会特色和历史学特色的一门基础课程”。 二、内容编排 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实是弱化了“学习主题”式的编排,代之以“点—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 我们都知道,时序性是历史课程内容设计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是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主题”式内容编排,还是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点—线”结合的内容编排,都大体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的原则。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不应该厚此薄彼。实际上,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修订组专家对此并不具有“先见之明”的优势。说到“点—线”结合,我们看看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其中的“学习主题”式内容编排,也有着鲜明的“点—线”结合的特点,只是未点破而已。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转变策略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转变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把自己理所当然地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总担心学生自己不能把握历史知识,于是就习惯于包办代替,直接“喂”给学生,其结果却适得其反。显然,这种单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己无法适应历史新课程的需要,更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本学期以来,依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即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从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从单纯的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现就如何在实践中转变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在实践中,对一堂课的教学模式,我把它分为三个部分,六个环节。如下图所示: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 第一: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在课前,需要学生事先对课本进行预习,我将它称为自主预备环节,自主预备环节是学生在上新课前大致了解该课内容,挖掘兴趣点和疑难点,借助一些参考书,或上网等方式自行掌握一些常识、概念或开展探究,对照老师布置的课前思考题进行适当准备。这是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环节。

第二:课中的导入新课环节要将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学生从真实的问题情景进入学科内容的学习,对于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建构学科学习是十分有益的。这种切入点可以是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也可以由教师依实际情况设疑导入,如设计必修Ⅱ《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说出当今中国有哪些知名品牌,待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出很多企业之后(包括海尔集团),我将海尔集团的有关信息用课件展示:即“海尔集团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海尔美誉飘香美国市场, 2004年7月1日,美国Target连锁店与海尔联合在纽约创下了7小时内销售7000台空调的惊人纪录,这种罕见的热销现象,引起了美国著名家电零售周刊《HFN》的关注,并于7月5日用整版大篇幅深入报道了这次空调造势活动。2005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039亿元。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之后,我提出了如下问题,想一想:如果海尔集团出现在近代社会,命运会怎样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就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这是课堂教学的激发环节。这样的导入新课环节即把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掌握体验”,即强调历史的体验性。作为人文教育的历史学科,其教育功能的发挥不是靠记住一些史实,甚至一些历史结论就可以达到的。从学生心理、精神品质等人格养成的目标看,前提是学生情感的调动。这就要求学生应最大限度地进入历史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的心灵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参与和体验历史,从而实现人类理想和精神的传承,实现人本身的健康发展。 合作探究环节是全班或分组围绕某一主题或分解的问题在一定组织形式下展开交流讨论等活动,共同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教师既要发扬课堂民主,又要适时启发引导,把握节奏,这一步是整个模式的关键一环。如关于对辛亥革命的结果的评价,“是成功还是失败?”。我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一起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当时的场面十分热烈,我在课堂上也不时地加以引导,告诉他们:“如果成功,主要是看革命目标是否基本实现;如是失败,则可以从革命的任务是否完成,社会的性质是否改变等方面进行思考”。最后,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学生们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这让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思维导图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思维导图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成立1949.10.1 1、筹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 内容:(通过-选举-决定-建立) ①通过“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席 ③决定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 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 3、意义 (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注意理解) ①对国家的影响: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②对人民的影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外(国际): ①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二、巩固 1、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代表:1951、阿沛阿旺晋美(2)意义:巩固了新中国政权,大陆统一,民族团结。 2、抗美援朝 (1)必要性(原因):美国入侵朝鲜和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威胁到中国安全 (2)时间:1950.10——1953.7 (3)司令员和军队:彭德怀和中国人民志愿

军 (4)意义: ①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②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③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④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 3、土地改革 (1)必要性(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1950——1952底(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土改)(3)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意义(祥见课本13页) ①对地主和农民的影响:消灭地主,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②巩固人民政权 ③推动了农村和农业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成功的探索 1、“一五计划”(1953——1957) (1)必要性及目的(背景、原因): 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 (2)基本任务:(一个重点,两个相应)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及商业,相应地培养人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