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量经济学能源消费总量

计量经济学能源消费总量

计量经济学能源消费总量
计量经济学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消费总量和构成结果分析

一、研究意义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做好能源消费总量和构成的分析, 为能源规划及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对于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强度未能实现下降20%的目标,能源总量也没有得到控制。“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目标都明显高于中央7%的目标,这势必加大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压力。分析能源结构,表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所面临的形势都比较严峻,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目标的建议。本案例通过对我国历年来煤炭、石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进行了检验。关键词: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计量分析

二、计量模型分析

能源消费需求总量主要由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构成。为此,我收集了中国能源消费标准煤总量、煤炭、石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1990——2012年的统计数据。

数据如下:

年份Y X1 X2

1991 10378376.117.1 1992 10917075.717.5 1993 11599374.718.2 1994 12273775.017.4

1995 13117674.617.5 1996 13519273.518.7 1997 13590971.420.4 1998 13618470.920.8 1999 14056970.621.5 2000 14553169.222.2 2001 15040668.321.8 2002 15943168.022.3 2003 18379269.821.2 2004 21345669.521.3 2005 23599770.819.8 2006 25867671.119.3 2007 28050871.118.8 2008 29144870.318.3 2009 30664770.417.9 2010 32493968.019.0 2011 34800268.418.6 2012 36173266.618.8

(一)数据描述

本题收集的数据均为定量变量,其符号和经济意义如下表:变量符号代表意义

Y 能源消费需求总量

中国能源消费标准煤

总量(万吨)

煤炭(%)X1 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

石油(%)X2 石油占能源消费的比

(二)理论模型的建立

通过对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构成分析,将模型设定为:

Y=C+C1X1+C2X2

(三)参数估计

利用数表中数据使用OLS估计法得出: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24/14 Time: 15:24

Sample: 1991 201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77.05360 6.930628 11.11784 0.0000

LOG(X1) -12.68810 1.334437 -9.508205 0.0000

LOG(X2) -3.655541 0.592657 -6.168052 0.0000

R-squared 0.826427 Mean dependent var 12.12046

Adjusted R-squared 0.808156 S.D. dependent var 0.413717

S.E. of regression 0.181208 Akaike info criterion -0.452218

Sum squared resid 0.623891 Schwarz criterion -0.303439

Log likelihood 7.974395 Hannan-Quinn criter. -0.417170

F-statistic 45.23208 Durbin-Watson stat 0.529904

Prob(F-statistic) 0.000000

故得出的模型为:

Y=77.05360-12.68810X1-3.655541X2

(四)统计检验

从回归结果看:(1)R-squared=0.826427,Adjusted R-squared=0.808156,

模型拟合优度较好。

(2)t检验:X1、X2、的t-statistic的绝对值均大于2,

且P<0.05,表明这二个因素对能源消费总量影响

显著。

(3)F-statistic=45.23208,且P<0.05,所以方程线性关系

显著,说明方程总体显著。

(4)DW检验:DW=0.529904,该回归方程样本容量为

22,2个解释变量的模型,在1%的显著水平下,查

DW统计表可知,DL=1.00,Du=1.17,0

由此可知,存在相关性。

修正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24/14 Time: 21:35

Sample: 1992 201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3061.64 1987.797 -6.570912 0.0000

X1 725.3121 2897.607 0.250314 0.8052

X2 5561.725 3693.718 1.505726 0.1495

R-squared 0.328889 Mean dependent var -12283.29

Adjusted R-squared 0.254322 S.D. dependent var 8853.758

S.E. of regression 7645.456 Akaike info criterion 20.85317

Sum squared resid 1.05E+09 Schwarz criterion 21.00239

Log likelihood -215.9583 Hannan-Quinn criter. 20.88556

F-statistic 4.410607 Durbin-Watson stat 1.217645

Prob(F-statistic) 0.027615

修正后的DW=1.217645,该回归方程样本容量为21,2个解释变量的模型,在1%的显著水平下,查DW统计表可知,DL=0.97,Du=1.16,DU

Date: 05/24/14 Time: 21:40

Sample: 1992 201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0

Autocorrelation Partial Correlation AC PAC Q-Stat Prob

. |* . | . |* . | 1 0.084 0.084 0.1651 0.684

.**| . | .**| . | 2 -0.230 -0.239 1.4636 0.481

. *| . | . | . | 3 -0.083 -0.041 1.6417 0.650

. |* . | . | . | 4 0.092 0.053 1.8757 0.759

.**| . | .**| . | 5 -0.272 -0.338 4.0483 0.542

. *| . | . *| . | 6 -0.163 -0.087 4.8822 0.559

. |* . | . | . | 7 0.117 0.022 5.3482 0.618

. | . | . *| . | 8 0.063 -0.092 5.4940 0.704

. *| . | . *| . | 9 -0.205 -0.188 7.1685 0.620

. | . | . | . | 10 -0.008 -0.042 7.1712 0.709

. |* . | . *| . | 11 0.108 -0.082 7.7389 0.736

. | . | . | . | 12 0.068 0.024 7.9952 0.786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修正后无自相关。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在21年间没有显著变化,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难以改变,为了减轻碳排放压力,需要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减少煤炭消费比重,增加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因此我们认为,要将能源总量和结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需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力度:

1.首先,尽快将能源总量控制目标由软约束变为刚性约束。通过

合理的分解,将总量内入对个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考核中,使其对节能和发展经济有同样的积极性并内生化,以树立科学的政绩观。2.建立稳定的石油天然气进口通道和供给渠道,切实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障能源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3.增强公众节能减排意识。发挥体制优势,广泛宣传和动员,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节能减排深入人心并变为自觉的行动。

4.加强监督和考核。通过垂直检查、交叉检查等方式,逐月或逐季将能源消费总量数据上报。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对能源消费总量高度重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能源强度下降和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网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周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总量的关系,财经科学,2010(10)

[4]百万平,“十二五”期间我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和结构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1(09)

关于能源消费总量的多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影响能源消费总量的多因素分析 院 (系) 工商管理学院 所在班级2012级工管(1)班 姓名金军霞 学号 20122057 日期2015年6月

影响能源消费总量的多因素分析学院:工商管理班级:12工管(1):金军霞学号20122057 容摘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做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 为能源规划及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对于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案例通过对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国生产总值、工业产值、产业结构、人口增长等因素进行分析,对所建模型中存在异方差、序列相关等问题进行了检验与修正。在各因素中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因而产业结构的变动率很大程度上影响能源消费,并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本文在能源消费模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费工业生产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战略投入要素,在经济增长初期,能源的投入能够带动经济速增长。十八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煤炭的燃烧推动蒸汽机的普及,进而带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了工业化的起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石油的大量使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量。可见,经济增长和能源投入之间形成了一定互动关系,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经济增长又拉动能源消费。 能源消费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能源消费,一般这部分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短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另一部分是由管理水平、市场环境产业结构等因素决定的能源消费水平,即体制性因素决定的能源消费水

平。这部分能源消费可变性较大,是引起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二、研究目的 我国国民经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较长时间处于能源消费需求迅速增长而供不组的紧缺状态,20世纪末的“九五”期间发生了显著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均呈降的趋势,出现了难得的源供需基本基本平衡状况,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即煤炭过于求与石油的供不应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本文拟从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生产入手,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我国能源消费与生产的主要因素,探讨我国能源消费的趋势。 三、模型设定 1、影响因素分析 理论上认为影响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人口增长、能源转换技术等因素。 (1)国生产总值:生产必然就造成能源的消耗,近30年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能源的消耗也在快速增加,我国从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进口国,英国石油公司预计到2035年,中国将超过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 (2)工业总产值:工业作为能源消费最多的部分,当然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产业结构:在GDP中工业的贡献率表明了国家CDP对工业的依赖程度,同时也表明了GDP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4)能源转换效率:由于技术的发展,对能源利用的效率也在逐年增加,也就意味同样多的产值需要消耗的能源在下降。据统计,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的拥有量

统计能源专业年鉴用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综合能源消费量指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各种能源(扣除能源加工转换和能源回收利用等重复因素)的总和。计算综合能源消费量时,需要将各种能源品种的消费量换算成按照标准计量单位(如:吨标准煤)计量的消费量。不同工业法人单位的计算方法见《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205-1表)的说明。 能源购进量指能源使用企业(单位)在报告期购进的各种能源数量。 购进量的核算原则是: 1.计算购进量的能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已实际到达本单位; 二是经过验收、检验; 三是办理完入库手续。但是,在未办理完入库手续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或已经销售的,要计算在购进量中;使用多少,计算多少。 2.“谁购进,谁统计”。 凡属本单位实际购进的,符合上述原则,不论从何处购进,均应计算在内,包括作价的加工来料。 凡属本报告期实际购进的,办理完入库手续,即计算购进量;什么时间办理入库手续,什么时间计算购进量。 购自省外指企业在报告期内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外(包括进口)购进的能源产品数量。 能源消费量指能源使用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数量。能源消费量分实物量和标准量两种。能源消费实物量是按照报表规定的、体现物质形态属性的计量单位(如:吨、立方米)计算的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标准量是按照能源标准计量单位(如:吨标准煤)计算的能源消费量。 工业生产能源消费指工业企业为进行工业生产活动所消费的能源。主要包括: 1.用于本企业产品生产、工业性作业的能源,包括用作原料、材料、燃料、动力;作为能源加工转换企业,还包括用作加工转换的能源(这部分能源不能理解为用作原材料,用作原材料的概念见后面的解释)。 2.产品生产过程中作为辅助材料使用的能源。 3.生产工艺过程使用的能源。 4.新技术研究、新产品试制、科学试验使用的能源。 5.为了工业生产活动而在进行的各种修理过程中使用的能源。 6.生产区内的劳动保护用能等。 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指在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中,除“工业生产能源消费”以外的能源消费,即非工业生产用能和工业企业附属的不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非独立核算单位用能。比如本企业施工单位进行技术更新改造、维修等过程用能,非生产区的劳动保护用能,科研单位、农场、车队、学校、医院、食堂、托儿所等单位用能。但是必须注意,上述单位如果是独立核算的,其用能既不能包括在“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中,亦不能包括在“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中。 生产交通运输工具的企业(如造船厂、汽车制造厂),向成品轮船、汽车中添加动力用油,应算作企业的非工业生产消费。 运输工具能源消费量指在厂区内、外进行交通运输活动的交通运输工具所消费的能

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指标的计算方法

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指标的计算方法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2) 吨钢综合能耗:钢铁企业在报告期内,按每吨粗钢合格产出量核算的钢铁工业生产中能源净消耗量。 计算公式:吨钢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企业净耗能源量(吨标准煤)/ 粗钢合格产出量(吨)×1000 粗钢合格产出量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完成了粗钢生产过程,并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模铸钢锭、连铸钢坯、铸造用液态钢(铸钢水)产出量之和,包括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产品,不包括委外加工生产的产品。 吨钢综合电耗:钢铁企业在报告期内,按每吨粗钢合格产出量核算的钢铁工业生产中净耗电总量。 计算公式:吨钢综合电耗 (千瓦时/吨)=钢铁工业生产中净耗电总量(万千瓦时)/粗钢合格产出量(吨)×10000 计算说明:钢铁工业生产中净耗电总量包括报告期内生产直接消耗的各种电力及其辅助生产系统实际消耗的各种电力,即企业净耗的全部电量。 吨钢耗新水:钢铁企业在报告期内,按每吨粗钢合格产出量核算的钢铁工业生产中耗用新水量。 计算公式:吨钢耗新水(吨/吨)=企业耗用新水量(万吨)/粗钢合格产出量(吨)×10000 计算说明: 1.“新水用量”为企业报告期内用新鲜水量,即直接取自“自来水”、“地下水”、“地表水”及其他外购水及水产品的数量。 2.钢铁联合企业的普通钢厂或特殊钢厂的新水取水量(新水量)供给范围,包括主要生产(含烧结、球团、焦化、炼铁、炼钢、轧钢、金属制品等)辅助生产(含鼓风机站、氧气站、石灰窑、空压站、锅炉房、机修、电修、检化验、运输等)和附属生产(含厂部、科室、绿化、厂内食堂、厂区和车间浴室、保健站、厕所等);不包括企业电厂用于发电的取水量(含电厂自用的化学水)、矿山选矿用水和外供水量。 3.不产粗钢的企业可以选定自己的主产品,参照本指标计算“吨产品耗新水”。 吨钢可比能耗:钢铁企业在报告期内,每生产一吨粗钢,从炼焦、烧结、炼铁、炼钢直到企业最终钢材配套生产所必须的耗能量及企业燃料加工与运输、机车运输能耗及企业能源亏损所分摊在每吨粗钢上的耗能量之和。不包括钢铁工业企业的采矿、选矿、铁合金、耐火材料制品、炭素制品、煤化工产品及其他产品生产、辅助生产及非生产的能耗。 计算公式:具体计算方法见附表一“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计算方法”。 人造块矿工序单位能耗:报告期内人造块矿工序中生产每吨人造块矿的能源净消耗量。 计算公式:人造块矿工序单位能耗(千克标准煤/吨 )=人造块矿工序净耗能量 (吨标准煤)/ 人造块矿产出量(吨)×1000 计算说明:人造块矿工序净耗能量包括配料中用的焦粉、煤粉,点火和焙烧中用的燃油、煤气(包括为保持水分稳定所进行的烘干作业所耗的煤气)和生产中用的电力等,扣除外供量。 炼铁工序单位能耗:指报告期内炼铁工序中生产每吨生铁的能源净消耗量。 计算公式:炼铁工序单位能耗(千克标准煤/吨)=炼铁工序净耗能量(吨标准煤)/生铁合格产出量(吨)×1000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Journal of Low Carbon Economy 低碳经济, 2020, 9(1), 1-9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0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4d14797506.html,/journal/jlce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4d14797506.html,/10.12677/jlce.2020.91001 Prediction of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and Analysis of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Yue Li, Yujie Cui College of Science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Received: Nov. 16th, 2019; accepted: Dec. 4th, 2019; published: Dec. 11th, 2019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our demand for energy is growing. By 2018, China’s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has reached 4640 million tons of standard coal. Energy is very important for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and ARMA model are used to predict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energy sec-tor to formulate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energy consumption policies to predi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through reasonable methods. Keywords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RCH Model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悦,崔玉杰 北方工业大学理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16日;录用日期:2019年12月4日;发布日期:2019年12月11日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能源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截止到2018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64,000万吨标准煤。能源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本文分别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ARMA模型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预测。通过合理的方法来预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我国能源部门制定有效合理的能源消费政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最新)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工作部署,全面完成全市“十三五”时期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推动我市能源发展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统筹兼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利用水平的地区差异,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衔接,建立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机制,优化配置能源资源,保障合理用能,拓展清洁用能,激励节约用能,限制过度用能,淘汰落后用能,确保民生用能,提高用能效益和全社会用能管理水平,实现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我市能源发展转型升级。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政府制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强化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有效机制。 保障供给和合理控制相结合。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能需求,尤其要重点保障关乎民生的重点领域、基础产业和公共服

务单位等方面的能源供应;同时,要引导和控制能源消费,多渠道多层面限制各领域不合理用能,综合提升用能水平。 合理配置和兼顾效益相结合。统筹兼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和能源利用效益水平,合理配置能源资源,优化布局全市能源基础设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大力增加清洁低碳能源供给,提高能源利用整体效益。 (三)工作目标。 “十三五”期末,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2.28%。到X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约1339万吨标准煤以内,较X年增加142.6万吨标准煤。 按照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综合考虑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征、能源消费水平、能源利用技术和区域发展定位,将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各县(市、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见表1。 二、主要任务 1.优化产业布局、结构。优化发展布局、鼓励资本运作、加大政策支持,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态。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向附加值高的产业链环节延伸,推动低能耗产业加快发展。制定适应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重点产业节能准入机制,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科学引导全市产业合理发展和布局。 2.淘汰落后产能。依据国家相关产业和环保政策要求,以电力、石化、钢铁、水泥、陶瓷、玻璃、造纸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引导

水泥制造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核算与报告指南

水泥制造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核算与报告指南 (试行)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纳入福建省用能权交易试点的水泥制造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核算和报告。 二、核算边界 水泥制造企业应识别、核算和报告企业法人边界内水泥制造线产生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时应避免重复计算或漏算。 水泥制造企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核算和报告范围包括:从原材料进入生产厂区开始,到水泥熟料出厂、水泥粉磨的整个生产过程的综合能源消费量,不包含矿山开采的能源消费量。如果水泥企业采用替代燃料1,应单独统计替代燃料消耗量,但替代燃料不包含在核算边界内。电耗的统计范围,不包括用于基建、技改等项目建设消耗的电量。采用废弃物作为替代燃料或原料时,处理废弃物消耗的电量应单独统计,并且不包含在企业电耗范围内。 三、核算方法 水泥制造企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即企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各种能源的净消费量。各种能源折算为一次能源的单位为标准煤当量。应按照熟料生产工段、粉磨工段分别核算并上报数据。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等于熟料生1主要指水泥窑生产运行中替代化石燃料的工业废弃物等。

产工段和粉磨工段综合能源消费量之和。没有熟料生产的水泥粉磨企业只需报送水泥粉磨工段的能源消费量。 熟料生产工段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包括熟料工段的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扣除回收利用的能源,按公式(1)计算: =- E E E 熟料工业生产消费能源回收利用能源 (1) 式中, E熟料—熟料生产工段综合能源消费量(吨标准煤) E工业生产消费能源—熟料生产工段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合计(吨标准煤) E回收利用能源—熟料生产工段回收利用的能源,即余热发电电厂 中扣除余热发电厂用电的电力能源(吨标准煤) 水泥粉磨工段的综合能源消费量仅包含水泥粉磨工段的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按公式(2)计算: (2) 式中, E水泥粉磨—水泥粉磨工段综合能源消费量(吨标准煤) E工业生产消费—水泥粉磨工段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合计(吨标

综合能源消费量与综合能源消耗量区别

综合能源消费量:一般情况下,行业、企业范围内所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量,称作综合能源消费量或能源消费量。 综合能源消耗量:用能单位在统计报告期内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实物量,按规定的计算方法求和并与所需衡量单位折算后的数值。单耗=某种(或综合)能源实际消耗量/合格产品产量(或产值、工作量)。 两者区别:前者是单组分能源消费之和;后者是单耗值,即单组分能源消费之和/加工量(总产品)等。如炼厂综合能耗63kg标油/吨原油,“63kg标油”是不同能源消耗之和(即消费量);“63kg标油/吨”就是综合能源消耗量。 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指报告期内企业生产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根据企业性质不同,该指标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对于非能源加工转换企业,是指购入的各种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消费量的总和。对于能源加工转换企业,是指扣除向社会提供的自产二次能源后的消费量。 (能源加工转换企业是指将能源经过一定的工艺流程生产出新的能源产品的企业。能源加工转换企业主要包括:发电企业、供热企业、炼油企业、以及拥有企业电厂可以自主发电的非能源加工企业。) 计算公式为:能源加工转换企业: 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购入能源消费量-由本企业加工转换的二次能源生产量+由本企业加工转换的二次能源自用量。 综合能耗是规定的耗能体系在一段时间内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实物量按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分别折算为一次能源后的总和。 综合能耗分为六种,即:企业综合能耗、企业单位产值(净产值)综合能耗、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产品单位产量直接综合能耗、产品单位产量间接综合能耗和产品可比单位产量综合能耗。 (1)企业综合能耗 企业综合能耗是在统计报告期内企业的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附属生产系统的综合能耗总和。 能源及耗能工质在企业内部进行贮存、转换及分配供应(包括外销)中的损耗,也应计入企业综合能耗。 (2)企业单位产值综合能耗 企业单位产值综合能耗是企业在统计报告期内的企业综合能耗与期内创造的净产值(价值量)总量的比值。 (3)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 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是产品单位产量直接综合能耗与产品单位产量间接综合能耗之和

主要能源消费指标及计算方法

主要能源消费指标及计算方法 一、常用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电力 0.1229千克标准煤/千瓦时 原煤 0.7143千克标准煤/千克 液化天然气 1.3300千克标准煤/立方米 液化石油气 1.7143千克标准煤/千克 汽油 1.4714千克标准煤/千克 柴油 1.4571千克标准煤/千克 热力 0.0341千克标准煤/千克 二、主要能耗的计算 1、电计算能耗(吨标准煤)方法: 用电量(千瓦时)×0.1229千克标准煤/千瓦时÷1000=?能耗(吨标准煤) 2、煤计算能耗(吨标准煤)方法: 用煤量(吨)×0.7143千克标准煤/千克=?能耗(吨标准煤) 1吨=1000公斤;1公斤=1千克 3、天然气(气态)计算能耗(吨标准煤)方法: 天然气(立方米)×1.33千克标准煤/立方米÷1000=?能耗(吨标准煤) 4、液化石油气(液化气)计算能耗(吨标准煤)方法: 液化石油气(千克)×1.7143千克标准煤/千克÷1000=?能耗(吨标准煤) 5、汽油计算能耗(吨标准煤)方法:

用油量(升)×0.73×1.4714千克标准煤/千克(折标系数)÷1000=用油量(升)×0.0010741=?能耗(吨标准煤) 汽油,1升=0.73千克 6、柴油计算能耗(吨标准煤)方法: 用油量(升)×0.86×1.4571千克标准煤(折标系数)÷1000千克=用油量(升)×0.0012531=?能耗(吨标准煤) 柴油,1升=0.86千克 三、主要能耗指标计算方法 1、能耗消费总量 能源消耗总量(吨标准煤)=(1)电能耗+(2)煤能耗+(3)天然气能耗 +(4)液化石油气能耗+(5)汽油能耗+(6)柴油能耗+其他能耗 = 综合以上相加 【注:热力如果只有费用,没有热力值,不计算在内。】 2、单位建筑面积能源消耗指标计算 单位建筑面积能源消耗指标(千克标准煤/平方米?年)=(年度能源消耗总量-用油消耗量)÷建筑面积 能耗:1吨标准煤=1000千克标准煤 【其中:用油消耗量=(5)汽油能耗+(6)柴油能耗】 3、人均能源消耗指标计算 人均能源消耗指标(千克标准煤/人?年)=年度能源消耗总量÷用能人数

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核算

能源消费总量是指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所消费的各种能源的能量总和;指能源的能量消耗总量,不是能源的物量消耗总量。从消费能源消费形式的角度看: 能源消费总量=终端能源消费+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能源加工转换产出+能源损失量 一、全国的能源消费总量 指一定时期,全国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所消费的各种能源的能量总和;全国的能源消费总量是通过国家统计局每年编制《全国能源平衡表》进行核算的。 《实物量能源平衡表》与《标准量平衡表》 (一)能源平衡表的编制原则 1、能量守恒定律原则。能量守恒定律是编制能源平衡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能量守恒定律阐明了能源可以互相转换,在能源转换过程中全部能源的总量保持不变。根据这一原理,表格的设计、资料的搜集直至平衡表的编制都必须符合平衡的要求。所有能源各品种均有来源和去向。平衡表的纵列与横行的相关数据以及各子矩阵必须形成相互之间平衡关系。

2、消除数据的重复计算,补充统计内容和范围的遗漏。对无法从定期统计报表中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可进行一次性调查,也可进行有根据的合理估算,以便补充编制能源平衡表中出现的资料缺口。 3、必须采用两种计算单位,一是实物量,二是标准量。标准量采用标准煤。 4、对能源平衡表的数据进行验证。进行总平衡后允许出现平衡差,但数量不能超过正常范围。平衡差过大,说明某些能源流程的数据质量存在问题,必须对造成平衡差额过大的原因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校正有关数据,调整平衡差额。 (二)“平衡法”的能耗核算公式 能源消费总量=年初全国能源库存量+全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全年国外能源输入我国能源量-全年我国向国外输出能源量-全国年末能源量库存 二、省级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核算 按国家统计局的规定,省一级能耗总量的核算办法是:

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指标计算方法

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指标计算方法 (按统计局的统计口径计算) 【选煤电力单耗】(千瓦时/吨) =10000×选煤生产过程耗电量(万千瓦时)/入选原煤量(吨) 分子项:选煤生产过程耗电量按电业部门结算的电量计算,不包括选煤厂向外转供电量,以及与选煤生产无直接关系的各种用电量(如居民生活用电、基建工程用电、文化福利设施用电等)。 分母项:入选原煤量指从入厂毛煤中拣出的不计原煤产量的大块(一般指50毫米以上)矸石后进入选煤过程,进行加工处理的原煤量。 无机碱制造(2612) 【单位烧碱生产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 =1000×液体烧碱综合能源消耗量(吨标准煤)/液体烧碱产量(折100%)(吨) 分子项:烧碱综合能源消耗量是指用于烧碱生产的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后的总和。包括烧碱生产工艺系统耗能量和为烧碱生产服务的辅助系统和附属生产系统耗能量。 烧碱生产系统耗能量的统计范围,从原料投入开始,包括盐水制备、整流、电解、蒸发、蒸煮至成品烧碱包装入库为止的所有工艺用的电解用交流电、动力用电、蒸汽、油、煤等实际消耗量。 烧碱生产的辅助和附属系统耗能量的统计范围包括:电槽修理、阳极组装、石棉绒回收、炭极加工、以及车间检修、车间分析、车间办公室、休息室、更衣室等各种耗能量。 分母项:烧碱产量折成100%计算。氢氧化钠(烧碱)(折100%) 包括由盐水电解法或由纯碱(或天然碱)苛化法生产的液体氢氧化钠。也包括氢气干燥和本企业其他产品自用的合格烧碱。不同方法生产的各种烧碱,经检验符合国家标准(GB209-93),方可统计产量。产量中不包括在使用烧碱过程中回收的烧碱和生产烧碱过程中自用的电解碱液、浓缩碱液、回收盐液中的含碱量。企业填报烧碱产量,应将不同的生产方法(水银法、隔膜法、离子膜法、苛化法)生产的液碱折成100%计算产量。 【单位烧碱生产耗交流电】(千瓦小时/吨) =10000×交流电消耗量(万千瓦时)/液体烧碱(100%)产量(吨)分子项:交流电消耗量以电业局安装的直流耗交流电度表为准。没有安装电流表的企业,以电业局安装的总交流电度表指示的交流电量扣除动力系统安装的交流电度表的交流电量后计算直流电所消耗的交流电量。 分母项:烧碱产量折成100%计算,说明同上。 【单位电石生产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

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核算

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核算 能源消费总量是指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所消费的各种能源的能量总和;指能源的能量消耗总量,不是能源的物量消耗总量。从消费能源消费形式的角度看: 能源消费总量=终端能源消费+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能源加工转换产出+能源损失量 一、全国的能源消费总量 指一定时期,全国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所消费的各种能源的能量总和;全国的能源消费总量是通过国家统计局每年编制《全国能源平衡表》进行核算的。 《实物量能源平衡表》与《标准量平衡表》 (一)能源平衡表的编制原则 1、能量守恒定律原则。能量守恒定律是编制能源平衡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能量守恒定律阐明了能源可以互相转换,在能源转换过程中全部能源的总量保持不变。根据这一原理,表格的设计、资料的搜集直至平衡表的编制都必须符合平衡的要求。所有能源各品种均有来源和去向。平衡表的纵列与横行的相关数据以及各子矩阵必须形成相互之间平衡关系。 2、消除数据的重复计算,补充统计内容和范围的遗漏。对无法从定期统计报表中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可进行一次性调查,也可进行有根据的合理估算,以便补充编制能源平衡表中出现的资料缺口。 3、必须采用两种计算单位,一是实物量,二是标准量。标准量采用标准煤。 4、对能源平衡表的数据进行验证。进行总平衡后允许出现平衡差,但数量不能超过正常范围。平衡差过大,说明某些能源流程的数据质量存在问题,必须对造成平衡差额过大的原因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校正有关数据,调整平衡差额。 (二)“平衡法”的能耗核算公式 能源消费总量=年初全国能源库存量+全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全年国外能源输入我国能源量-全年我国向国外输出能源量-全国年末能源量库存 二、省级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核算

世界能源消费特征和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

2020中国能源格局变奏 世界第一之困 自2005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加近2亿吨标煤,2011年新增能源消费量达到2.3亿吨标煤。这一数据相当于意大利或墨西哥一年的消费量,世界上也仅有13个国家的能源消费总量超过该数字。 “如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转变依靠透支资源、环境的粗放发展方式,预计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可能超过55亿和75亿吨标煤。这将过快地消耗掉我国未来的资源,过早地耗尽大部分发展潜力,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在一次演讲中如是说。 中国工程院的预测更让人担忧:“如果我国能源消费保持前几年8.9%的增速,2020年能源消耗将达到79亿吨标煤,占目前世界能源消耗总量一半。即使能持续实现每五年GDP单耗下降20%,但GDP继续保持9%以上年经济增长速度,2020年我国能耗将占目前世界能耗三成。” 与高增长的能源消费对应的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不高,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7.5%。化石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国内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严重透支,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增大。

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撰文指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本世纪初的32%飙升至57%,进口量的80%经过马六甲海峡,38%经过霍尔木兹海峡,海上运输风险加大,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是遗憾的是,大量能源消费所带来的产值并不高。 2011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原因是经济增长过多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拉动,使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产业结构不合理,”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如是说。 以二产为主的产业结构,吞噬着数量惊人的能源。 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47:43,单位增加值能耗比约为1:6:1.5,三次产业和生活用能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73%、14%和11%。 “我国需要科学评估能源需求,改变"以粗放的供给满足增长过快的需求"的模式,实现"以科学的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基础上的供需平衡。”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如是说。 能耗要设“天花板” 我国能源战略调整应该走怎样的发展路径?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这是下一个五年乃至未来十年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 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撰文称,“实现此目标需要坚持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并重;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具体而言,在保证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上,既要立足国内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增强供给保障能力,同时积极利用境外能源资源,合理调控对外依存度,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一位国家能源局官员介绍,我国能源发展方式要实现6个方面转变的 目标:从偏保障供应的能源战略向科学引导消费转变,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创新驱动型转变,过度依赖煤炭向绿色多元发展转变;从偏重依靠国内资源向更加注重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转变;从生态环境保护滞后向生态环境保护与能源协调发展转变;从各能源行业分散发展向系统协调发展转变。 中国工程院在上述研究报告中则提出,2050年后,我国将拥有一个中国特色的能源新体系,中国将进入比较自由的绿色、低碳能源发展阶段。 而2020年前的10年,是上述攻坚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期。 “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和结构应有显著变化,节能、提效、减排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并逐步建立能源供需新模式。”杜祥琬如是说。

项目能源消耗的计算

项目能源消耗的计算

能源流向图: ?水:城市供水系统——给水环状管网——生活用水(六层以下) ?——水泵房加压——生活用水、消防用水(六层以上) ?电:城市供电系统——二路10KV高压电源——变配电室——动力、照明用电等 ?热:城市热力管网——小区换热站——各楼——各户 ?天然气:城市燃气管网——小区燃气调压站——各楼——各户

?1、设计参数 ?按照城镇居民综合生活最高日用水量为120L/人·日,每户按3人考虑,共计XXX户,调整系数为0.85。最高日用水量为XXXm3/d; ?浇洒道路用水量按2L/m2次计算,浇洒次数视气候条件确定,最高时每天浇洒一次,道路及室外硬化面积约XXXm2,用水量为XXXm3/d;?绿化用水量按2L/m2·d计算,绿化面积XXXm2,则用水量为XXXm3/d。

管网漏失水量及未预见水量,按总用水量的10%计,约为XXXm3/d。 ?以上四项合计,总用水量为XXXm3/d。 ?以上参数按照《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10取值。

数量指标天数 (d) 调整系 数 日用量(t ) 年用量 (万t) 生活用水936人120L/人3650.8595.47 3.48 道路洒水5472.07m22L/m225310.94 0.28 绿化用水3816.3m22L/m22537.63 0.19 公建用水9.29 0.34 底商用水1857.5 9 m25L/m23659.29 0.34 管网损耗0.112.33 0.43 合计135.67 4.72

?根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电气》。本次能评用电负荷计算采用需用系数法进行计算,用电量按下面公式计算: ?P js=K x·P e ?式中:P js——计算有功功率(KW) ?K x——需用系数 ?P e——用电设备组的设备容量(KW) ?以下功率选取指标按照《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篇-电气》

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张倩7101309055 李婉婷7101309021 黄艺潢7101309014 陈媛媛7101309003 写在前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截至2004年底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但由于我国的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加上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等原因导致的能源供需矛盾、环境问题不断突出。因此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强化节约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日益重要的问题。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发展经济所需要消耗的能源总量在逐年递增: 1978—2008能源消费总量及GDP年度数据表

数据来源:2010统计年鉴 根据上表绘制散点图,如下: 可见GDP(亿元)与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大致符合线性关系。 为比较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能源消费总量为被解释变量Y,以GDP为解释变量X,建立一元回归模型:

估计模型为:Y=72215.8+0.77X R2=0.9636(决定系数或拟合优度,数值越接近1说明拟合优度越好)Adjusted R Square(调整后的决定系数)=0.9623 F=767.44 n=31 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636,说明拟合优度很好,说明GDP增长是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有效解释变量。模型反映了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弹性关系:当GDP增长1%时,相应的能源消费总量增长0.77。 可见,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一国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能源消耗的基础上的。然而我国当前的能源消费情况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制约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 1、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从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200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2.2亿吨,其中煤炭消费21.4亿吨从整体上看,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上还是以煤为基础的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而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一般占40%左右,在各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日本、俄罗斯、韩国的煤炭消费都低于20%,美国、德国也低于30%。

我国能源结构及消费分析

我国能源结构及消费分析 【摘要】:本文在占有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的能源结构及其消费现状,并针对现有的能源结构和消费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因此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论述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及消费现状;第二部分论述能源生产及消费现状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解决我国能源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我国能源结构消费分析对策 导言: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对日常生活的重要,对我们子孙后代的重要,对保证我们世界及我们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已经成为众多人的共识。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同时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仅关系到我们目前的利益,也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那么何谓能源呢?在《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中说:“能源是可以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的能量的资源。”如果按照能源的来源将其分类,能源可分为来自于地球内的能源如原子核能,地球外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球与其它星体相互作用产生的能源如潮汐能。如果按照能源的形态分累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所谓一次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二次能源是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化后的能源如电力。如果按照能源的性质分可分为燃料型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非燃料型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等。如果根据能源消耗分类可分为污染型能源和清洁型能源。如果根据能源的使用类型分类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常规能源是指目前的利用技术成熟,使用普遍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新型能源是指那些正在开发和利用的,但相对常规能源来说技术上还不够成熟,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氢能等等。目前各国相继加大投入,开发新型能源,借以排解常规能源的逐日耗尽带来的压力。当然毫无疑问的是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幸福,因此我们国家也在此大力提倡开发新型能源。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常规能源耗尽,而新型能源又没有很好的开发这样一个状况,世界的经济将会如何,我们的生活将会如何。因此对我国能源结构及消费现状的分析就成为一种必要,古人云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们只有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才能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面对自己的未来,开拓自己的未来。 一、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及消费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其近几年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一方面能源生产供应的持续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也为世界能源市场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能源生产供应和能源消费的增长也意味着能源消耗的加大,如果不能合理的开发利用能源,必将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破坏,甚至是不可痊愈的创伤。下面对此做出数据性的分析。 1、能源生产及消费总量 我国地大物博,经专家勘测,我国的能源储备总量丰富,尤其是化石能源资源储备丰富。其中最为丰富的是煤炭资源,而石油、天然气的储备量不足。据可靠数据分析2006年我国

未来三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保持增长态势

未来三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保持增长态势 《中国电力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已由2015 年的12.1%增长至2017 年的13.8%。未来3 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预计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在非化石能源中,核电建设周期延长,投产规模预计无法达到规 划预期,将影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0.2 个百分点左右。 5 月18 日,电力规划设计总院(23.90 -0.83%,诊股)在京发布《中国电力发展报告2017》。《报告》指出,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已由2015 年的12.1%增长至2017 年的13.8%。未来3 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预计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在非化石能源中,核电建设周期延长,投产规模预计无法达到规划预期,将影 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0.2 个百分点左右。 为突出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增加了一个关 键性原则,即到2020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韩水此前表示,这个目标是硬目标,是必须要完成 的。为了体现这一点,《规划》在电源结构优化的过程中优先布局清洁能源,在 考虑电力电量平衡的时候,首先平衡水电、风电、光伏和核电。 2017 年,我国电力消费持续回暖,电源结构加速优化,非化石电源装机 比重接近规划目标。《报告》显示,2017 年非化石电源装机比重达到38.6%,接近39%的规划目标。在非化石能源中,风电装机比重较2016 年提高0.3 个百分点,太阳能(5.27 +0.38%,诊股)发电提高2.7 个百分点,水电下降0.9 个百分点,核电与生物质发电与2016 年持平。 与此相对应,2017 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进一步加快,增速达2.9%;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8%,发电完成规划目标的60%。在2016 年提高

计量经济学人均能源消费量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的研究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设计 辽宁科技大学学院级 题目:人均能源消费量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的研究 学生姓名_ _学号 专业班级___ 2014年12月11日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关键要素,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战略物资和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人类认识和利用能源的历史密切相关。文化科学、工程技术愈进步,社会愈发展,人类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就愈强烈。在当代,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不仅直接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国际政治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对能源的研究与关注已远远超越了能源本身。在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历史上,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每次能源变革都给社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经济发展的飞跃。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什么时候忽视了能源基础设施或建设滞后,什么时候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会直接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进入工业化时期以来,能源在任何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生活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世界各国大量开采煤、油、气等化石燃料,但总是供不应求,多次出现全球性或区域性的能源紧缺,甚而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而与年俱增的能源消费对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后果,可见,能源发展战略的合理制订关系到一国经济能否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现实中,我国能源资源有限,常规能源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10.7%,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2000年我国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4.7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262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14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20.1%、5.1%、86.2%。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2004年,中国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第1页—

计量经济学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消费总量和构成结果分析 一、研究意义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做好能源消费总量和构成的分析, 为能源规划及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对于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强度未能实现下降20%的目标,能源总量也没有得到控制。“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目标都明显高于中央7%的目标,这势必加大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压力。分析能源结构,表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所面临的形势都比较严峻,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目标的建议。本案例通过对我国历年来煤炭、石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进行了检验。关键词: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计量分析 二、计量模型分析 能源消费需求总量主要由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构成。为此,我收集了中国能源消费标准煤总量、煤炭、石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1990——2012年的统计数据。 数据如下: 年份Y X1 X2 1991 10378376.117.1 1992 10917075.717.5 1993 11599374.718.2 1994 12273775.017.4

1995 13117674.617.5 1996 13519273.518.7 1997 13590971.420.4 1998 13618470.920.8 1999 14056970.621.5 2000 14553169.222.2 2001 15040668.321.8 2002 15943168.022.3 2003 18379269.821.2 2004 21345669.521.3 2005 23599770.819.8 2006 25867671.119.3 2007 28050871.118.8 2008 29144870.318.3 2009 30664770.417.9 2010 32493968.019.0 2011 34800268.418.6 2012 36173266.618.8 (一)数据描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