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二章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二章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二章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二章

教案(课时备课)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教学进程:第5次课第2章第一节学时:2

使用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肖启明欧阳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按节)~:

第2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植物病害概述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1.植物病害

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到其他寄生物的侵染,

植物的正常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导致产

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其使用价值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病理程序

植物染病后,先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然后造成组织结构的改变,最后发病植物外观表现出病态。这些病变均有一个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3.判断植物病害的两个衡量标准

(1)病害必须有病理程序;

(2)病害必须造成损失。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植物发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包括病状与病征两个方面。

(一)病状类型

植物发病后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称病状。大致可分为变色、斑点、腐烂、萎蔫、

畸形五类。

1 ?变色指植物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被破坏或形成受到抑制,以及其它色素形成过多而表现不正常的颜色。

2?斑点指植物病部局部细胞和组织坏死;但不解体,所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坏死斑。

3 ?腐烂指植物病部整个组织和细胞被破坏而消解。

4?萎蔫植物失水而使枝叶凋萎下垂的现象。

5?畸形植物发病后,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或毒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

(二)病征类型

指病部所长出的病原物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类:(1 )霉状物;(2)粉状物;(3)颗

粒状物;(4)线状物;(5 )脓状物。

三、植物病害的病原

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称为病原。按其不同性质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

类。

1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是不能传染的,所以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

生理性病害。该类病害的发生直接取决于植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物(是指能够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生物)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所以称为传染性病害,也称侵染性病害。该类病害的发生除了寄生植物与

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外,还应该包括环境条件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2.掌握植物病害的病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植物病害的概念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植物病害症状概念和类型。其中掌握植物病害症

状及使学生理解症状的概念为教学难点。

?教法建议:

以生产中发生的实例,认识植物病害的概念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归纳植物病害的概念。

通过一些图片或发病植物标本使学生理解病害症状概念、类型。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病理程序症状非侵染性

病征病原病原物侵染性病害

病害

2.简答题

1?简述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与特征。

2.植物病害的病征主要有哪些类型?

?教学进程:

?复习思考题答案:

1.名词解释

病理程序:即植物染病后,先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然后造成组织结构的改变,最后发病植物外观表现出病态,这些病变,均有一具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病状:指植物发病后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病征:病部所长出的病原物的特征。

病原:指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

病原物:指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生物。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物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称为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能传染的一类病害。

2.简答题

答:植物病害的类型有变色、斑点、腐烂、萎蔫、畸形。主要特征是:

(1)变色:植物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被破坏或形成受到抑制,或其它色素形成过而表现不正常的颜色。如褪绿、花叶、红叶、黄化等。

(2)斑点: 植物病部细胞和组织坏死,但不解体,形成各式各样的坏死斑。

(3)腐烂:植物病部整个组织和细胞被破坏而消解。有干腐、湿腐。

(4)萎蔫:植物失水而使枝叶凋萎下垂的现象。

(5)畸形:植物发病后,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或毒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异常生长。答:植物病害的病征主要有:(1)霉状物;(2)粉状物;(3)颗粒状物;(4)线状物;(5)脓状物。

教案(课时备课)

教学进程:第6次课 第2章第二节

使用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 肖启明 ?教学内容(按节)~:

第2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

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植原体、病毒、类病毒、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一、植物病原真菌

(一)真菌的一般性状 1. 真菌的营养体

(1) 菌丝体典型的真菌营养体为纤细分支的丝 状体,单根的

丝状体称为菌丝,很多菌丝交织成团,

称菌丝体。低等真菌菌丝为无隔菌丝,高等真菌菌丝 为有隔菌丝。菌丝的正常功能是摄取养分并不断生长 发育。

(2)

菌丝体的变态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或生 长发育后期,可发生变态形成特殊的结构体,常见的 有菌核、菌索和子座。

菌核:由许多菌丝紧密交结而成的颗粒状物。外 层组织较坚硬,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当环境条 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或形成产生孢子的结构体。

菌索:由菌丝体平行交织而形成的绳索状物。

菌索在不良环境下呈休眠状态,

条件适宜

时又可从生长点恢复生长。所以,菌索兼有抵抗不良环境条件和蔓延侵入的双重作用。

子座:由菌丝组织或其中夹杂有寄生组织结合而形成的垫状物。 子座一般紧附在基物上,

其上或内部形成产生孢子的子实体,兼有渡过不良环境的作用。

2. 真菌的繁殖体

真菌典型的繁殖体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真菌孢子的功能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 子”,它是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

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体,无论简单与复杂,统称为子实体。

(1)无性孢子 是没有经过两性结合而直接由营养体菌丝分化形成的孢子。真菌的无 性孢子有:芽孢

子、厚壁孢子、粉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其中分生孢子是 真菌最常见的无性孢子。

(2)有性孢子 是指经过两性细胞或两性器官结合后形成的孢子。真菌的有性孢子有 卵孢子、接合孢

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3. 真菌的生活史

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 过程。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

多型现象:许多真菌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孢子。 单主寄生: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 时:2

欧阳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A 无隔菌丝

B 有隔菌丝

转主寄生:有的真菌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

真 菌 无 性 孢 子 的 类 型

真 菌 有 性 孢 子 的 类 型

植物病原真菌属于植物系统真菌门,下分五个亚门,其主要特征如下:

真菌类别

营养体 无性孢子 有性孢子 鞭毛菌亚门 无隔菌丝 游动孢子 卵孢子 接合菌亚门 无隔菌丝 孢囊孢子 接合孢子 子囊菌亚门 有隔菌丝 分生孢子

子囊孢子 担子菌亚门 有隔菌丝 不发达,锈菌产生夏孢子

担孢子

半知菌亚门

有隔菌丝

分生孢子

无,如发现多为子囊孢子

真菌所致的病害,常在寄主被寄生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黑点状物等,

1 ?鞭毛菌亚门 经常引致植物根部或茎基部腐烂,在湿度大时,常在病部长出白色绵 毛状物。比较高等的多为害植物的地上部,引致叶斑或花、穗变形,在病部产生霜霉状物。

2 ?接合菌亚门 主要引起瓜果贮藏期的腐烂。 3?子囊菌亚门

除少数菌(如白粉菌卜,一般都形成病斑,并有明显的颜色较深的

边缘,在病斑上产生各种颜色的霉状物或小黑点。

4. 担子菌亚门 是高等真菌。其共同特征是菌丝体有隔。担子菌亚门中重要的农作物 病原菌是黑粉菌和锈菌,分别引起作物锈病和黑粉病。

5. 半知菌亚门 半知菌亚门是一群只有无性阶段没有或至今没有发现有性阶段的真菌 故称半知菌。

(三)真菌所致病害的特点

真菌所致病害,常在寄主发病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 害的重要标志。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五个亚门真菌的主要特征及所致病害的特点。 2. 掌握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命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个亚门的主要特征; 有性孢子的类型和无性孢子的类型。 其中理解有性繁殖及有性孢

子的类型为教学难点。

?教法建议

:

粉状物、黑点状物等,是真菌性病

利用书中插图或图片等生动真实的病原真菌形态来系统讲授。

?复习思考题:

1.真菌的无性孢子有哪些类型?

2.简述植物真菌五个亚门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

?教学进程:

?复习思考题答案:

1 .答:真菌的无性孢子有:(1)芽孢子;(2)厚壁孢子;(3)粉孢子;(4)游动孢子;

(5)孢囊孢子;(6)分生孢子。

2?答:真菌所致的病害,常在寄主被寄生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黑点状物等,

(1)鞭毛菌亚门经常引致植物根部或茎基部腐烂,在温度大时,常在病部长出白色

绵毛状物。比较高等的多为害植物的地上部,引致叶斑或花、穗变形,在病部产生霜霉状物。

(2)接全菌亚门主要引起瓜果贮藏期的腐烂。

(3)子囊菌和半知菌亚门除少数菌(如白粉菌)外,一般都形成病斑,并有明显的颜色较深的边缘,在病斑上产生各种颜色的霉状物或小黑点。

(4)担子菌中的黑粉菌和锈菌形成黑色或锈色的粉状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