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际复习

跨文化交际复习

跨文化交际复习
跨文化交际复习

跨文化交际复习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题型:1、填空 15个 2、名词解释25分5个 3、论述(理论举例)30分2个 4、分析应用题 30分 3个小问题

基本概念类:要求掌握定义,能够举例

1、交际

交际是一种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语言或非语言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

2、文化

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就是文化。

3、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是指因文化感知能力和符号系统明显不同而足以改变交际结果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从对外专业的角度,“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4、跨文化交际学

是一门运用众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交际行为、交际过程、交际规律、和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如何达到有效交际的交叉性和应用型的学科。

5、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是指至少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以人际交往为目的的言语行为。是一个说与听的互动过程,其成功与否,取决于交际双方是否能理解对方的语义。言语交际就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内心想法并告知给对方的一种方式。

6、非言语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即非语言交际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过程,其交际方式包括了眼神、表情、身势、手势、体距、沉默、服饰、时空利用、副语言等。

7、影响交际的因素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心理因素又分为积极心理因素和消极心理因素,积极的心理因素对跨文化交际起着促进作用,在交际中主体应当具备平等意识,双方应当具备宽容意思和顺应意识;消极的心理因素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阻碍作用,消极因素包括定式和认知偏见、民族中心主义、偏见和普遍性假设。

环境因素包括因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环境因素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无处不在。

8、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三者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协调工作。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指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宽容性是指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处理文化的差异的灵

活性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交际者根据对方文化的背景灵活调整自己的交际行为, 使交际取得预期效果的能力,二是处理由文化差异而引起交际冲突的能力。

9、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是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文化休克又称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人初次进入到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神紧张综合症。即当生活在某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人在试图理解或适应不同文化群体时,由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信念和习惯。会出现不舒服、无助以及不知所措的感觉。

10、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就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发展而来的。

构成三分模式:这一模式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包括目的语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这一模式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确定了方向。

行为中心模式: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践为中心,其关注的焦点是交际行为或外部结果。该模式是以具体目标为基础的,在短期内可以获得成效。

知识中心模式: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关注中心的,在学校情景中比较受欢迎,这种模式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测试。

11、语言的理性意义,感性意义

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思想,就是所谓的“理性意义”,二是情感,就是所谓的“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词语平面上,它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在句子平面上它是与判断和推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绪、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

12、数字文化(1-10常见数字文化词)

数字是观念和符号的结合,来自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以及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汉英数字词在使用上的区别主要有:1.人名称谓中的数字词2.反映宗教信仰和历史渊源的数字词3.反映思维方式和性格的数字词4.反映审美心理的数字词5.反映生活方式的数字词6反映一些巧合事件的数字词。

一团和气、一品、一甲、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二泉映月、两情相悦,三皇、

三甲、三教、三从,四德、四书、四大皆空,五金、五帝、五味、五色,六根、六腑、六欲,七宗罪、七情、七星,八卦、八仙、八股,九州、九流、九阴、九阳,十方、十恶、十问。

13、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

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说话者陈述句子的表面意;言外行为,指表达语义时隐含的意图和目的;言外行为,指听话者听完话后产生的效果。

14、一元时间,多元时间

霍尔根据人们利用时间的不同方式,提出一元时间(亦译为“单向记时制”)和多元时间(亦译为“多向记时制”)两大系统。前者是一种强调日程、期限、讲究效率、倾向于做短期计划和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情的时间习惯, 而后者讲究时间使用的灵活性,倾向于做长期计划和一个时间允许做多种事情的时间习惯。霍尔还指出包括美国、德国、瑞士等欧美国家属于一元时间国家, 而包括非洲、阿拉伯和希腊等属于多元时间家。

15、空间利用

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空间观念,空间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人际关系,显示社会地位,反映社会态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因而空间运用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领域性、个人空间和体距、对拥挤的态度和位置安排和空间反应人们对隐私的态度等方面。合理的空间语言更能够思维的表达和情感的交流,也能使跨文化交际进行得更为顺畅。

比如:西方人不喜欢拥挤的空间,不愿意在拥挤的小餐馆,而中国人就不同;西方人喜欢与人面对面的谈话,而中国人则觉得疏远和不自在,更喜欢坐在别人旁边。

16、接触文化,非接触文化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时候会产生身体接触,即触摸对方的行为。根据交际过程中身体接触的多少,可以将文化划分为接触性文化和低接触性文化。

接触性文化是指人们在日常交际中身体接触较多的文化,身体接触较少的或者甚至没有接触的是低接触文化。接触文化和非接触文化产生是受气候、范围、场合、对象、形式的影响的。

比如:在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家,见面习惯亲吻朋友,有很多亲密的身体接触。而在亚洲国家,比如日本,人们习惯见面鞠躬,很少去触摸朋友或者伙伴等,属于低接触文化的代表。

17、文化超越

文化的“超越”有三重含义:1.意识到文化差异或定型的存在,但不为所束缚2.能够以开放,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3.在跨文化交际中“生产性”地构建自我认同。

高一虹认为,文化超越的一个主要理论是基础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fromm的“生产性倾向”和“生产性人格”,用以表达互动双方相互增强,相得益彰的关系。

总的来说,“超越”是高于“跨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文化超越的概念中,文化是经验和自我认同建构的可能性,其疆界是“软的”“活的”,文化学习是整体的个人成长,并且以意识和态度作为中心

简单应用。需要论述,先说明理论,然后根据理论用实例说明。

1、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并根据价值观的差异来解释语言观上的差异)

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值与不值、干净与肮脏、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表现:

(一)价值观核心之差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重集体轻个人。

西方价值理是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大于集体,在两者关系中,个人高于一切。(二)价值观目标之差异:道义与功利

中国人往往以道义为重,将个人荣辱得失放在次位,为了保全道义,必须压抑个体的自然欲求、功利欲望。西方人的价值目标是重功利,追求个人幸福,重视道德的功利性,把道德作为实现利益的工具,即道德只是手段,利益才是目的。(三)价值观实现之差异:求稳与求变

中国人求稳,强调“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西方人具有强调“主客二分”,具有很强冒险精神、独立和竞争的意识。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价值观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对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影响颇大。

语言观上的差异:

由于价值观的核心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崇尚和张扬“利他”价值与集体利益的语辞;而西方则语言是延伸自我,影响和改造他人的工具。

由于价值观的目标的差异造成了中国的言语观是治世的旨在通过治世达到和合;而西方的语言观是创世的,旨在创造世界。

由于价值观现实的差异造成了中国认为语言被视为是一种感情纽带,其作用是进行人际交流和表达感情;而西方则更为理性的将语言看做一种符号,一种媒介,是获得知识的手段,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而非单纯影响人际关系的一种因素。

2、文化休克的现象及解决的方法

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休克现象主要表现在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大方面。(一)言语行为中的文化休克

在日常的言语行为中,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误解和冲突并不鲜见,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亲属称谓上中西就存在很大的差异: 汉语中清晰地区分兄和弟、姐和妹,而英语中没有与之完全对等的词。

( 二)非言语行为中的文化休克

非言语行为可能包括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交谈时的身体距离、沉默语行为、声音、语调、音量、绘画、图像、衣着打扮和人体姿态实物标志等。在跨文化交往中, 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非言语行为的冲突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生,例如:看到OK 这一手势, 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零,日本人想到的是钱,美国人想到的是顺利、许可、不错等,而在希腊和巴西等国家则认为是一种卑鄙下流令人作呕的污秽行为。

解决的方法:

首先,通过跨文化培训的方式了解不同背景的文化。

其次,通过自我调节来减轻文化休克给自己心理带来的压力。

最后,实践互动,互相渗透。

总之,通过主管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和文化休克现象,甚至使文化休克产生促使人们主动了解不同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

3、跨文化适应的两个W模式

文化适应一词最初由赫斯考维斯在1948年提出,是指把个人培养成其文化或社会成员的过程。

第一个W模式:Levin与Adelman的文化适应五段论,将文化适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蜜月阶段:对新事物的期待,到新的文化环境感到兴奋不已。

文化休克阶段:生活上的事情开始开始成为困扰,尤其是语言困难造成严重的心理危机。

初步适应阶段:上述的日常生活阶段的困难基本克服,语言虽还不流利,但基本的日常会话没问题。

孤独阶段:久别故乡,孤独无助油然而生,为自己不能自如运用第二语言而沮丧,失去信心。很多

人难跳出这一阶段。

结合阶段:工作、生活和学习都已经走上正轨,已经适应或接受新文化生活习惯、风俗和人们的文

化特征,语言也已习惯,与朋友同事之前也相处比较自然。

第二个W模式:重归适应过程

结合阶段:已经适应新的文化

回归惶恐:不少人对即将离开已经长期旅居的文化感到惶恐,为即将失去已经交上的朋友感到痛苦,

现在要回国,心中惶恐不安。

( 这两个阶段是返回祖国之前的心情)

回归蜜月:刚回到阔别的祖国感到兴奋不已。

重归休克:发现祖国和故乡发生了意料不到的变化,亲朋好友对自己的国外经历难以理解和认同,

自己颇有“落后于时代”之感。

重归结合:与家庭和亲友的重新熟悉,刚到又重新融入祖国社会。许多人在这一阶段认识到自己的

国家和曾经旅居的国家各有长处和短处,对自己两种文化的经历产生

了心里平衡的感觉。

4、一元时间和多元时间的表现及根源

表现:

一元时间:一段时间做一件事情,按自己需要把时间分为各个日程,已定日程不

会轻易改变,工作时间和社交时间泾渭分明,各不相扰,重视效率,重视个人隐私,日程安排和约会,例如,美国人邀请需要提前预约。

多元时间:没有严格的计划性,同一时间做几件事情,讲究水到渠成,工作时间

和社交时间没严格区分,重视人际关系,重视时间安排的随意性和灵活性,例如

埃及人。

根源:

○1、时间期限:期限在不同的文化中, 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一元时间国家

具有期限的概念,是时间的奴隶,会对每日、每周和每月的活动进行周密的安排, 制订时间表, 并针对事情的重要性作好精确的打算。而多元时间国家则没具有期

限的概念,希望有多余的时间完成事情。

○2、钟点时间与合适时间:一元时间国家人们认为时间是有始有终, 并且能够用

时钟和日历来衡量,人们普遍有一种时间的紧迫感和对时间流逝的紧张心理,他

们的时间就是钟点时间。多元时间国家一般采用合适时间,按照事情发生的合理

时间进行, 比较注重做事的合适时机, 但对时间的要求不

像钟点时间那样苛刻, 需要精确到每分每秒。

○3、效率上:一元时间国家喜欢作短期的计划, 人际关系变化快, 重视短期的目标, 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多元时间国家们倾向于制订长期的计划, 希冀维护

长期的人际关系, 把坚持和耐心作为一种美德。

○4、思维方式:一元时间国家的思维方式是线性思维,用一元一维思维处理各种问题。而多元时间国家的思维方式是整体思维。

○5、一元时间多产生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文化区域,多元时间多产生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

5、邀请言语行为的中外差异

“邀请”这一言语行为是各社会,各群体所共有的普遍性(言语)行为。然而如何发出“邀请”,对其如何解释,如何反应等却因文化不同而不同。

汉语文化模式:开端—身份确认—发出邀请—推迟—一再邀请—再推迟—邀请结果—结尾

美国文化模式:开端—身份确认—寒暄问候—前置邀请—发出邀请—邀请结果—结尾

在美国社会,相互邀请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开展社交,利用别人,广交朋友,主要是一种工具性的目的行为。邀请可以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们之间进行,从亲朋好友到完全不相识的人,不分等级、地位、职业、性别。中国人际间的邀请则一般在相对小的圈子中进行,多在亲朋好友之间,而且多数场合采取聚餐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讲,中国人相互间邀请是为了达到叙旧或重温友谊目的,是以情感为中心。因为习惯不同,邀请的方法也不同。

在实施邀请的过程中,中国人不太考虑受邀请者有怎样的不方便或者难言之隐,反而认为,推辞是期待你的执着,反复邀请有如诚意之举。而美国人则认为尽管邀请是一种礼貌行为,但是还是多少影响了受邀请者的支配时间的自由。

在美国文化中,正式的邀请必须明确地点,时间和活动方式或内容,而且必须得到对方的认可,通常以书面形式为妥,提前一周时间,给对方充足的时间考虑。而中国,很多正式邀请并没有如此复杂的礼节和步骤,经常是电话口头进行邀请,甚至使临时邀请,导致我们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分辨正式邀请和非正式邀请。

5、中英句法层面的差异

英语是形态语,汉语是非形态语。所谓形态,是指在一些语言中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时的不同的变化聚合。英语的形态变化丰富,很多动词可以有五种形式变化,如“take”有“take,takes、took、taken、taking”,而汉语这没有多少形态变化,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

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形合—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是英语组织法的主要手段。这种“显性”的特点使得英语从构词、构语、构句到语段中的连接都偏重于使用形式或形态因素。汉语更多的是让语义本身来体现句法关系,意合—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成汉语组织法的主要手段。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时空顺序处理上存在差异。语言中有两种语序:自然语序和特异语序。自然语序是依照事件发生顺序叙事;特异语序不依靠时间顺序组句,而是负载着说话人的语义重点,兴趣所在,语气轻重等信息。英语中两种语序兼有,汉语则往往是自然语序。

从叙事和说明事物的顺序看,英语习惯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汉语则与此相反。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从个体入手和从整体入手的不同思维方式。

英汉句法差异除了以上四种,还有英汉被动结构的比较,英汉定语状语的位置比较,英汉假设条件句的比较,英汉进行体比较,英汉形态比较,语法范畴的比较等等。

7、通过中英文俗语、谚语解释两种文化的差异所在

首先,从不同地域带来的文化差异看,以中国和英国为例,英国作为一个岛国,航海业发达,其谚

语中就有许多和航海有关的内容。例如: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

中国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千百来以农业为主,滋生了许多与农业有关的谚语,例如:庄稼一

枝花,全靠肥当家。

其次,从历史文化的差异来看,对比中日两国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的历史中蕴涵的文化也尽不相同,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历史典故、寓言或者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上。再次,从民俗文化的差异来看,中西民俗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狗的态度

狗在汉语中是卑微的动物,大多数具有贬义,例如:狐朋狗友。而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

人类忠诚的朋友,大部分具有褒义,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皆有出头之日)

最后,从宗教信仰带来的文化差异来看,以中德两国为例,中国信奉佛教,有“善有善报,恶有恶

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德国信奉基督教,《圣经》被尊奉为经典,很多谚语就直接取材

于《圣经》

8、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差异的具体表现

(1)理性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如在汉语中“龙”一词,在汉语中表示高贵、神圣

权力的象征,中国人都自豪的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 却表示邪恶,令人感

到恐怖。

(2)理性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如"羊"一词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弱小的意思,但各自又有

其他的意义。“羊”在汉语中还有吉祥的意思,如“三羊开泰”;在英语中则又有懦弱的意思。

(3)理性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里具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里却没有。如玫瑰在汉文

中没有太多的联想意义,但在英美国家却有丰富的玫瑰文化,是爱情象征。

(4)词汇并行,即对于同一客观事物或思想,两种语言可能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如“black tea”

不是黑茶而是红茶。还有很多表示亲属和动物的词,两种语言在词汇的选取上差异很大。如

“aunt”则对应汉语的阿姨、姑妈、姨妈、婶婶等。汉语里的表示动物“鸡”,在英语中有“chicken”

“hen”“cock”等。

(5)词汇空缺。一种文化里所表达的意思在另一种文化里找不到对应的词,这就是词汇空缺。一般

来说,这些空缺主要是由地理环境和生活经验差异、历史社会风俗和民俗习惯差异、历史文化

和价值观念差异、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差异引起的。如汉语中的“旗袍、功夫”等词,在英语

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通常一种语言中的典故是其独有的,如英语中的“Helen”指美貌女

子;汉语中“诸葛亮”指智慧超群者。

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1.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 2."浅析汉英问候语中的文化差异 13."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 5."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 7."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9."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21."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 2 2."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3."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24."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25."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26."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27."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28."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29."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3 0."中美(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31."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32."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3 3."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34."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35."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6."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7."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38."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439."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40."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4 1."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42."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43."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44."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4 5."论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6."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交际 47."浅析英汉汽车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48."英汉隐喻差异的文化阐释 49."文化语境下的英汉植物词 50."文化语境下的英汉动物词 51."从体态语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52."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53."文化视野下英语谚语的比较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 考核类别: 适用专业: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 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 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 用,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 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 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减少和避免误解。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 性,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 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专业必修课 考试 适用对象: 本科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 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帮助学 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 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 cati on Across Cultures ( 4 学时)

跨文化交际 -

基于教材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探析 摘要: 本文以2003年实施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为基础,分析了新课标对文化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并简述了高中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最后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文化意识培养,文化教学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这就对我们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将“文化意识”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列在一起构成了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五大体系,同时也把文化意识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的分级和描述。由此说明了文化意识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知识(knowledge about culture)是对中外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文化理解(understanding of culture)是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和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wareness)又可分为文化敏感度和自觉性,是对中外文化异同敏感度以及根据交际语境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根据所处文化环境和交际各方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各方文化身份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英语新课程标准对文化教学的要求 在新课标中提到,“在英语学习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以此为基础,在英语课标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提到了文化及文化教学要求。 1. 课程性质 高中课程既有人文性又有工具性,高中学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复习指南】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较为常见的日常交际礼仪,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中所占比例较少,但与案例分析部分紧密结合;建议考生复习此块内容时,注意相关理论概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考生可重点看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或吴为善的《跨文化概论》,这两本书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都有全面介绍。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他定势” 定势概念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上后,称为文化定势(又译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先验的看法。 (4)文化冲突 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最早由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 (5)文化曲解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其他文化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会有不顾客观事实歪曲原意或作错误理解。文化曲解既是文化冲突的诱发因素,也是文化冲突的表现。 (6)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具有群体认同的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7)文化距离 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主要包括语言方面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等。 (8)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完整word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 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1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2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4学时) 3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 例题一: 内容提要:合资企业中,跨文化差异现象的存在,使得企业领导与员工的沟通具有一定的障碍,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造成的。面对这种文化冲突,要理性地去对 待,避免感情用事,致使矛盾愈深。 案例名称:《回答的方式》 案例介绍:飞利浦照明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美国人)与一位中国员工交谈。中国员工的回答令副总裁难以理解,甚至不耐烦。 个人简介 姓名:朱生玉学号:200440001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系 案例:《回答的方式》 飞利浦照明公司某区人力资源副总裁(美国人)与一位被认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员工交谈。想听听这位员工对自己今后五年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期望达到的位置。中国员工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开始谈论起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公司的晋升体系,以及目前他本人在组织中的位置等等。讲了半天也没有正面回答副总裁的问题。副总有些大惑不解,没等他说完已经有写不耐烦了,因为同样的事情之前已经发生了好几次。“我不过是想知道这位员工对于自己未来五年发展的打算,想要在飞利浦做到什么样的职位罢了,可为何就不能得到明确的回答呢?”谈话结束后,副总忍不住想人力资源总监甲抱怨道。“这位老外总裁怎么这样咄咄逼人?”谈话中受到压力的员工也想甲谈苦。作为人力资源总监,甲明白双方之间不同的沟通方式引起了隔阂,虽然他极力想双方解释,但要完全消除已经产生的问题并不容易。 以上便是整个案例,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跨文化焦急的例子。首先,我们看到这位副总裁是美国籍人,而那位员工则是中国籍。既然出生于两个不同的过度,那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北京、教育程度、文化差异等众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才使得双方在交流、沟通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障碍。其次,“中国员工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位中国员工没有正面回答问题的原因。比如说由于语言障碍、没有理解透彻美国副总裁所说话语的原意;或者说副总的文化方式让中国员工产生了误解;亦或是中国员工有意回避从正面回答……。以上原因都知识我们的推测而已。下面我们给出一个假设。假设这位中国员工从正面直接回答了副总的问题。比如,中国员工回答:“……想在五年之内作到营销部经理的职位。”很显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心理,这样的回答违反了中国人一向谦虚、委婉的心理习惯。太直接反而暴露出自己很有野心,高傲自大的缺陷。谦虚也可以给自己留有后路,万一做不到那个理想的位子,也不至于丢面子,被人耻笑。恰恰相反,美国人一向简单明了,很直接,这也是他们一贯的思维方式。

跨文化交际2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4)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言语交际是指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媒介; 非言语交际是指使用除语言以外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媒介,例如:文字、盲文、

手语、手势、旗语、号语等。 (5)跨文化交际 广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往来或信息传播与沟通活动。 狭义: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阶层、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6)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 (7)文化深层结构 亦称为“文化潜意识”,相对于文化表层结构而言。指一个民族族体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固定心态,在一种文化中既不产生律动也不产生突变的心理层次。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不断地追求变动,渴望不断地超越”;而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则具有静态的目的性,寻求天下太平,维持整个结构的平稳和不变 (8)文化定势 “定势”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政治评论家 Lippmann 在1922 年出版的《公众

(完整版)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翻译1-10单元

1 Translation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直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比以前多了,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2 Translation 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DOS或者Unix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不大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 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于我们了解我们自身之为何物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含义的相似阐释。 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和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可能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的人或事。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视遵守这些准则的行为为正当、合法。 3 Translation 43

浅析东西方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学号: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 写作批次: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 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年月日

目录 摘要 (4) 前言 (5) 一、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的产生原因 (6) (一)思维模式的差异 (6) (二)行为规范的差异 (6) (三)价值取向差异 (7) (四)语用迁移所造成的影响 (7) 二、跨文化交际中误解现象的表现 (8) (一)称谓用语 (8) (二)礼貌用语 (8) (三)招呼用语 (9) (四)邀约用语 (9) (五)比喻用语 (9) 三、避免产生跨文化交际失误的方法 (10) (一)社会层面 (10) (二)教育教学方面 (10) 1、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11) 2、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1) 3、更新教学观念 (12) (三)交际双方 (12)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自从我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以来,跨文化交际的次数在不断的上升当中,而文化差异现象则是造成东西方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篇文章针对此问题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的产生原因、跨文化交际中误解现象的表现以及避免产生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的一些方式方法等,以期能够对各位同仁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东西方,跨文化,交际误解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305026230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第6学期先修课程:英语国家概况,语言学,英美文学 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专业 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是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深入的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属于商务英语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交际类型,分析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重点、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难点在于理解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所体现的差异性。 三、整体课时分配 章节序号章节名称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1 绪论 2 2 2 交际与文化 2 2 3 文化的影响 2 2 4 语言与文化 2 2 5 非言语交际 2 2 6 文化对商业语境的影响 2 2 7 文化对教育语境的影响 2 2 8 文化对保健语境的影响 2 2 9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2 2 四、课程内容安排 (一)绪论 主要内容: 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意义。 2.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历史、学科发展史。 (二)第一章交际与文化 主要内容: 1.交际的概念和特性。 2.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3.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文化与交际的概念,了解交际的特性、文化的特征,理解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执笔人:董广坤编写日期:2010-7-15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编号: 2. 课程性质/类别:专业选修课/ 课 3. 学时/学分:学时/ 2学分 4.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属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是专业限选课。它主要介绍跨文化交际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基本概念和理论,并从文化的要素和人的思维方式、感知、世界观、人生观等认识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分析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及其中各因素的关系和对交流的影响。其基本内容是文化和交际、文化与语言的关系、非语言交际和教育、商务和医疗保健等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 在教学中突出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合理地组织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初步具备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在本课程教学得到深刻体现,授课形式主要是案例分析,同时应尽量采取讲故事、问答、演讲等形式对某些专题进行讲解,以使本课程学习成为饶有趣味的学习活动。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

行交流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跨文化的能力和技巧,为学生通过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有关研究打好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全书共十个单元,可分成两大部分:一到六单元为第一部分,介绍跨文化交际的理论问题:语言与文化、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以及文化模式与思维;七到十单元为第二部分,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方面:东西方的价值观及跨文化交际的社会心理、跨文化障碍、商务、管理和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和文化适应和跨文化能力。(一)UNIT 1: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Overview(第一、二周,4学时) 1.主要内容: 1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基本要求 了解跨文化交际活动及其研究的发展历史,掌握交际和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3.自学内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发展史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历史 4.课外实践:无 (二)UNIT 2:Language and Culture(第三周,2学时)

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读书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书报告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是胡文仲教授于1998在北京编写的。 胡文仲,1935 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苏。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外国文学》主编。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文学科组成员。现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中国高校英语口语协会会长。由于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他共出版了专著6部,教材4部,编著10部,译著5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并一直享有盛名。 早在80年代初期胡文仲就开始对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在国外的生活学习使他更加明白了学习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重要性。回国后他也多次在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但随着更多的学习和研究,胡文仲发现目前我国的研究一般性的探讨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研究比较少,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际方面遇到的问题,还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因此,他开始编写《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例能够帮助不同层次的读者普及跨文化知识和理论,作为他们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的入门向导。 首先,对本书进行简单的概括介绍。《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共有十二章,被作者概括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二章)主要是为跨文化交际进行定义及对跨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解,并对跨文化交际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史及其成就做了详尽的描述。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四章)是作者对文化和交际的定义,特征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第五章至第九章)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这一部分内容被作者依次分为了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经营管理;在这几章中,胡文仲教授对每一个过程的作用和特征都通过举例做了说明。第四部分(第十章)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个部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因此,作者就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价值观的特点、有关价值观的研究几个方面进行了描述。第五部分(第十一章至第十二章)的内容为提高跨文化意识,也就是教人们如何在实践中应对跨文化的有关问题。 胡文仲编写的这本书在很多观点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就像之前的文章大都只侧重于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一个角度,仅仅关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言交际方面遇到的问题,没有更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及其原因解析(一)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及其原因解析(一) 摘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 进行。因此,找出其中的原因对避免文化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思维定势文化是一个富有弹性的专门术语,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or)曾给文化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格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它为我们提供了与西方人接触交往的机会。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来自陌生文化和国度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culturalclash)的现象。要避免交际阻隔现象的发生,交际者必须有清醒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仅谙熟本民族的语言交际规范,还要研究交际另一方所属民族语言交际的文化习惯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了解两民族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 1.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现象 1.1个人隐私 中国人认为个人属于集体,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既喜欢倾听别人的酸甜苦辣,也喜欢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人分享。然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向别人提及也不愿别人过问自己的私事。中国人初次见面喜欢询问对方的父母、年龄、婚姻、职业、收入等,认为这是一种起码的礼貌,如:“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而西方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侵犯了他们的隐私,会相当不快。如: A:“Howoldareyou,Mrs.Read?” B:“Ah,it’sasecret!” 为什么Mrs.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西方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areyou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areyoudoing?)在西方人认为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1.2礼貌用语及行为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礼貌准则,顾日国曾总结了中国文化的四大礼貌特征:尊重、谦虚、态度热情、文雅。他根据这些特征提出了五条礼貌准则。其主要一点即是“贬己尊人”。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需要自贬一番,以示谦虚有礼。如回答赞扬时说“哪里,哪里”,“说(唱,写,做)得不好,请多包涵”以及一系列的“不”(不好,不够,不敢当,不值得等)。中国人的这种礼貌、自谦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时会使西方人感到困惑。有一位外国人来中国访问,当他对在宾馆前厅弹奏钢琴的中国小姐表示赞扬时,那位小姐羞怯的说:“弹得不好,瞎弹”。那位外国人不解地说:“既然弹得不好,为什么还要坐在这里瞎弹。”中国人这种自谦方式有时会给不了解中国文化习惯的外国人造成一种虚伪的感觉。然而,西方国家则没有这样的习惯。他们在受到赞扬时,总会高兴地说thankyou表示接受。如: A:Yourskirtlooksnice. B:Thankyou. 1.3餐饮习俗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习惯,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即便口味千篇一律,味同嚼蜡,但理智告诉他“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说的不好听,就像给机器加油一样。中国则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人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人们之间经常互相敬酒,敬烟,主人有时会用筷子

《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体会

《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心得体会历史在漫漫长河中流动,不断地侵蚀了广袤,大浪淘沙,曾经的三大文明古国皆已随风而逝,只有古老的中国依然屹立于,史书上记载的奇人异事,都是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认为,人们在漫漫长路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无限智慧和优秀文化。《跨文化交际课程》向我们介绍、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不同文化方面的中西差异,不断引领我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我喜欢在课程上思考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及文化现象。对这样的两种文化差异如何取舍,我们可以以同志的重要论述为指针来参考:“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我喜欢中国的历史,更喜欢现在人们对文化的痴迷以及古代人们对文化细致入微的演绎。但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华文化注重解决人的心以及人与外界的各种关系,是蕴含着许多值得当代人汲取的智慧,我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其他不同道路的文化。 我觉得,要先了解与借鉴一种文化,不仅仅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借鉴其在灵魂,这是我一直以来所认同的观点,我们可以先对不同于我们的事物进行了解,可以先从、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各个方面来按图索骥,按线索去寻找需要的东西。 第一,我想谈谈我学习文化的心得体会。

,老师向我们介绍时说,是人类社会的社会现象,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从自然现象、自然物和祖先的崇拜发展到神的崇拜;自部落、民族发展到世界。课上,老师介绍到,类型可分为原始、国家、民间、世界。其实,人类只有进入原始公社制度的一定阶段才开始出现,而它相信在现实世界以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 我仍然记得,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表述:“一切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 但对于“超人间的力量形式”,我们普遍识之的电视剧《西游记》主要讲了佛教的一些故事给了我们对于佛教的初步认识,让我们觉得世上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的神秘境界和力量。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原始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主要教义的思想基本包含佛家思想。 我觉得佛家的思想还是非常高深莫测的,但却有时候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比如,课上讲过的苦谛,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是苦,受苦的原因是业惑,所以佛家摒弃七情六欲,灭去欲望,得以超凡脱俗。所以教规中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更有“不听歌舞、不睡高床、不着彩衣、不着财、过午不食”来获得六根清净。佛家通过法事功课、早晚课诵、供佛绕佛来剃度修行,內练自己的身心。因此,佛家过得很是轻松无虑:靠左行、忌中行,仪表整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复习指南】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较为常见的日常交际礼仪,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中所占比例较少,但与案例分析部分紧密结合;建议考生复习此块内容时,注意相关理论概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考生可重点看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或吴为善的《跨文化概论》,这两本书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都有全面介绍。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4)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是指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媒介; 非言语交际是指使用除语言以外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媒介,例如:文字、盲文、手语、手势、旗语、号语等。 (5)跨文化交际 广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往来或信息传播与沟通活动。 狭义: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阶层、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 (6)文化模式: 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 (7)文化深层结构 亦称为“文化潜意识”,相对于文化表层结构而言。指一个民族族体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固定心态,在一种文化中既不产生律动也不产生突变的心理层次。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不断地追求变动,渴望不断地超越”;而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则具有静态的目的性,寻求天下太平,维持整个结构的平稳和不变。 (8)文化定势 “定势”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政治评论家Lippmann 在1922 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的,指不同社会群体“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个体对一定情形作出反映的某种心理准备状态和确定的心理倾向。又分“自定势”和“他定势”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1.“文化”的含义: ①“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②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 3.文化的特性: (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 (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5)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4.隐性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成就感,交际模式,对环境的取向,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模式,对个人的看法,对竞争和合作的偏爱,谦虚的挂念,对规章制度的需要,对宇宙的看法,法律的观念,工作积极性,对领导的看法,社交频率,友谊的性质,控制感情的模式,依据年龄、性别、阶级、职业、亲属的关系,确定地位及相关角色。 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①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取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②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③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 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 ①信息源/行为源 ②编码 ③信息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共7个)-推荐下载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第七章社会交往五、宴请招待p132 Case One: Setting Rules for a Guest – American Hospitality 案例: When Zhang Tao traveled in America, he lived in the home of his American friend, Bill. Once after he had traveled back, he found Bill was in a bad mood. When he asked what the problem was, Bill told Zhang Tao that his son Adam got furious about the noise Zhang made when walking upstairs and also because he was using too much water in the solar powered shower and Adam had to have his shower in cold water. Bill told Zhang Tao that he should walk more softly in future, and have a fast shower to save water. Zhang Tao felt uneasy. How could the host set such rules for his guest! Question: Why did Zhang Tao feel uneasy? 分析: 1) In China, when people host someone, they put the guest in the place of honor to show hospitality. They try to take care of the guest,and try to make the guest feel comfortable and at ease. 2) In America, people tend to give the guest great freedom and treat a guest more casually, naturally and truthfully. 3) Zhang Tao knew he was a guest, and thought in terms of Chinese expectations of hospitality. He thought Bill should treat him courteously instead of setting rules for him. 4) Since Zhang Tao lived in American surroundings, he should have known about the customs there sooner. Case Two: 案例: Lin had traveled 20 hours from Beijing to New York. He needed a good meal. His American friend, Mike, met him. But Mike only offered him a plate of roasted chicken and a glass of orange juice. Lin was used to having a main course, and asked Mike if he had any rice. Mike said he only had fried noodles, and Lin had to make do with it. Though Lin knew Americans didn’t care very much about what food they ate, he still felt surprised because he had taken Mike to the most famous duck restaurant in Beijing -- Quanjude -- when he arrived in Beijing. Question: Why did Lin feel surprised? Offer some advice to him about adjusting to his new environment in Americ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