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的探讨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的探讨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的探讨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的探讨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8-08-24T15:18:34.9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第13期作者:张犇[导读] 在医院的临床中,抗菌药物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药物,其具有非常多的优点,在对患者用药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保证用药合理,用药安全,能够成功将医院的医疗质量进行提高,并且可以有效确保医疗事业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 摘要:在医院的临床中,抗菌药物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药物,其具有非常多的优点,在对患者用药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保证用药合理,用药安全,能够成功将医院的医疗质量进行提高,并且可以有效确保医疗事业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成功将社会的医疗负担减轻,发挥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诸多医院都出现了用药不合理的情况,之所以导致此种情况的出现,原因较多。医院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没有进行有效监管、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以及对药物相关知识的不了解都会造成医院出现了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1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状及因素

1.1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状

当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主要表现在医药界、家庭、农业和畜牧业及其他方面。在医药界存在五个误区:一是用药不对症,未进行必要的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二是无明确适应证而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三是无明确指征的预防性用药;四是用法、用量不当,未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须疗程的原则;五是过度使用高档或广谱抗菌药物。在家庭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主要表现为随意性和不规律性,甚至同时服用多种抗菌药物,导致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在农业和畜牧业,据美国统计,每年生产约23 000吨抗菌药,用于人类疾病治疗和用于农牧业各占一半。近些年,抗菌药又作为杀菌药在清洁剂中使用。

1.2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因素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有医疗机构、公众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更为突出,选用抗菌药物时,或缺乏具体的实验数据,或无明确适应证,或无明确指征等。另外药品的虚高定价和药品生产企业的过剩所导致的药品临床促销活动,致使一小部分医生不顾病情的需要而多用高档抗菌药物。二是群众认识模糊,自我诊断,自购药品。2000年国家实行的药品分类管理给群众购药带来了便利,但在药店不凭处方即可随意购买抗菌药物也造成了滥用。三是管理缺陷,宣传不到位。目前医疗管理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监管不到位,对医师处方缺乏有力的技术和行政干预措施。 2抗菌药物的分类

抗菌药物通常来说共有七大类,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多肽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菌药,抗真菌药物。在这七种药物中,又包括许多小型类别的抗菌药物。

2.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这种结构的抗生素主要包括结构上含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通常来说包括青霉素类,头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以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合成剂 2.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这种类型的抗菌药物通常包括阿米卡星类药物,奈替米星类,福提米星,以及小诺米星类的药物。这些药物具有较好的动力学特性,不容易被钝化,所以在临场医学上经常被使用。

2.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这种抗菌药物主要用在支原体属,和衣原体属,以及军团菌上面,主要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类型的抗菌药物。

2.4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的抗菌谱跟大环内酯类比较相似,这种药物对于一些厌氧菌有很好的疗效,经常被用于治疗骨关节的化脓性感染上面,并且不良反应也比较少。

2.5 多肽类抗生素

多肽类抗生素的抗菌能力很强,但是这种药物的副作用比较大,对耳朵和肾的毒性比较突出,因此,除了严重感染的情况,很少会选择多肽类抗生素。主要包括万古霉素以及去甲万古霉素,还有多黏霉素等种类。

2.6 喹诺酮类抗菌药

喹诺类抗菌药对于G-杆菌的作用很强,并且具有很好的穿透作用。喹诺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环丙沙星,左旋氟氧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等种类。

2.7 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药物中的两性霉素B是一种非常有效地广谱性的药物,尽管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但是这种药物仍然是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类药品。在使用两性霉素B的时候,可以采用减少用量或者跟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方法,来降低毒副作用。

氟康唑属于三唑类的药物,这种药对于许多念珠菌类有很好的疗效,但是对于曲霉菌却没有效果,在通常情况下跟两性霉素B联合起来使用。

3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3.1明确诊断并查明感染病原

严格掌握适应证,首先应确定是否为细菌感染,临床上部分上呼吸道感染往往是病毒所致,不明原因发热也不是细菌感染。非感染性疾病或已确诊为病毒感染性疾病,不得应用抗菌药物。对病因要明确诊断,尽早查明感染病原,防止错误用药。应做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方案,避免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发生,为选用药品提供最佳依据。

3.2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状况合理选药

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八条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由医务部门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抗菌药物管理 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其他医疗机构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或指定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三)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宣传教育。 第十二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配备相应数量的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负责对本机构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配备感染专业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参与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第十四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建立临床微生物室,开展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等工作,为病原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负责本机构常见致病菌分布和耐药监测工作,参与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用于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微生物病原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病原体所致疾病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测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见表2);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给予针对性目标治疗(见表3)。临床无感染表现而病原检查获阳性结果时,应注意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定植菌的可能。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强、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选择抗菌药物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和感染情况,尽量选用对病原菌作用强、感染部位药物浓度高的品种,并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二)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等)、药物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如半衰期、血药浓度、组织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三)参考各医疗机构及病区细菌耐药状况,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 (四)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病情较重者可采用注射剂。 (五)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抗菌作用强、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 (六)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供应情况等。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 小时(重症感染 48 小时)后,可根据疗效或临床病原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六、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2~3 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七、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可忽视综合治疗。有局部病灶者需同时进行局部引流等治疗。 八、应尽量避免将全身用抗菌药物作为皮肤粘膜局部用药,以防产生耐药菌株。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一般不用于气道预防给药。 九、遵循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与联合用药原则。 十、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其不良反应并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三合乡卫生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八条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由医务部门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其他医疗机构设立杭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或指定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职责是:(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三)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教育。 第十二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配备相应数量的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负责对本机构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本机

好医生网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全员培训》答案

一、《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解读考试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制定整体方案并组织实施的是卫生部 2.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应予以提出警告 3.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应为不低于30% 4.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 5.关于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40% 二、抗真菌药物特性及其应用考试 1.属于棘白菌素类抗菌药物的是卡泊芬净 2.伊曲康唑主要在以下哪一部位代谢肝脏 3.抗真菌药物中肾毒性最强的是两性霉素B 4.IDSA2009侵袭性肺曲霉病治疗指南中作为大部分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的首选初始治疗的药物是伏立康唑 5.临床常见的条件性真菌感染中多见于重症糖尿病、烧伤病人及器官移植病人的是接合菌病 三、解读《处方管理办法》考试 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执业医师可以为自己开具麻醉药品处方。 2.医疗机构应当要求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门急诊癌症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每几个月复诊或者随诊一次3个月 3.哌醋甲酯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时每张处方不得超过几日常用量15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处方包括医疗机构病区用药医嘱单 5.处方的有效期是几天当日有效 四、G+耐药菌感染防治进展考试 1.以下临床常见G+杆菌属于厌氧菌的是肉毒杆菌 2.作用机理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是下列哪项四环素类 3.以下哪一方法不是正确的给药方案先窄谱适效后广谱强效 4.抗MRSA的抗菌药物中利奈唑胺的作用部位为核糖体RNA亚基 5.关于耐药菌感染预防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单靠洗手可以有效防止MRSA与VRE的传播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考试 1.受理医师执业注册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准予注册 2.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必须履行的义务是以上都包括 3.下列哪种情况尚不至于被注销医师执业注册中止医师执业活动满一年 4.下列哪种情况可给予医师执业注册因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已满二年 5.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的权利是以上都是 六、抗菌药物的评价与遴选--β内酰胺环类考试 1.以下哪一种药物可作为外科手术的预防用药: 头孢唑啉 2.关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中酶抑制剂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增强对β内酰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的抗菌活性 3.不耐酶青霉素主要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 4.青霉烯类药物法罗培南主要用于复杂性尿路感染 5.舒巴坦为酶抑制剂仅用于哪一菌属感染的联合用药不动杆菌属 七、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标释义考试

201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大钺

抗菌药物耐药在美国和欧洲每年造成约5万患者死亡,估计全球每年至少70多万 患者死于抗菌药物耐药。面对耐药问题,如不采取行动,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每年将有1000万人死于抗菌药物耐药 ,死亡人数可能超过肿瘤 抗菌药物耐药:全球共同面临的危机

应对抗菌药物耐药:全球均已行动起来WHO Global Strategy for Containment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WHO 2011. BAD BUGS, NO DRUGS: As Antibiotic Discovery Stagnates. A Public Health Crisis Brews. IDSA 2004 Antibiotic Resistance Threat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3. US CDC 2013.

应对抗菌药物耐药:全球均已行动起来

WHO:2019年全球的10项威胁 1、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 2、非传染性疾病 3、全球流感大流行 4、脆弱的环境 5、抗菌药物耐药性 6、埃博拉等高位病原体 7、薄弱的初级卫生服务系统 8、疫苗犹豫 9、登革热 10、艾滋病

卫健委的政策与行动 2004年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06年 围手术期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指南 2008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2009年 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10年 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 2011-2013年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2012年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2012年 关于建立加强“两网”建设的通知 2015年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6年 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 2017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 2018年 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2019年 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管理制度 *******医院 2016.12 目录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三、抗菌药物处方权管理规定 四、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制度 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制度 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公示制度 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诫勉谈话制度 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制度 九、抗菌药物新药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十、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调整办法 十一、目录外抗菌药物临时采购使用管理制度与程序 十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

根据国家、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发〔2015〕42号)为主要依据,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一、组织管理及部门职责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行责任制。院长是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各临床科室主任及相关科室主要负责人是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科室及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目标考核及晋升、评先树优等的重要指标。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即: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安全性、疗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病原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三)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

2016抗菌药物规范化使用及管理培训试题及答案

某某医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试题 姓名:__________ 科室:_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40分) 1、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 要措施,以下哪项不正确()。 A. 病毒性感染者不用B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菌药物 C. 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 .发热原因不明者应使用抗菌药物 2、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 A.三查七对B .三查十对C .四查七对 D.四查十对 3、M RSAS株是指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下列哪一种抗菌药耐: ()。 A万古霉素B 甲氧西林C 利福平D 氯霉素 4、清洁手术预防用药一般不超过() A 48小时 B 24 小时 C 术后1周 D 用至患者出院 5、在骨组织中浓度高的药物为:() A克林霉素亚胺培南地塞米松 C 庆大霉素D 青霉素 6、对大多数厌氧菌有良好抗菌作用的药物是() A:头孢唑啉 B 庆大霉素C青霉素G D甲硝唑E 链霉素 7、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

A. 20% B. 30% C. 40% D. 50% 8、抗菌药分三级管理是为了() 。 A 规范抗菌药按一、二、三线使用B按感染病情轻重分别用药 C 抗菌药合理临床使用的管理D患者需要 9、预防用药用于何种情况可能有效( )。 A 用于预防任何细菌感染 B 长期用药预防 C 晚期肿瘤患者 D 风湿热复发 10、有些抗生素应用之后,即使抗生素浓度降低到低于MIC,也能抑 制细菌的繁殖。这种现象称为抗生素的()。 A 协同作用 B 后效应 C 增强作用 D 拮抗作用 11 、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A 革兰阳性菌 B 革兰阴性菌 C 真菌 D 支原体 12、厌氧菌感染不可以选()。 A 亚胺培南 B 头孢西丁 C 甲硝唑 D 克林霉素 13、大肠埃希菌所致尿路感染治疗不宜选用()。 A 阿奇霉素 B SMZ/TMP C 氨苄西林/ 舒巴坦 D 环丙沙星 14、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最安全的品种是:()。A氟喹诺酮类B氨基糖苷类C B -内酰胺类D氯霉素类15、预防用抗菌药物缺乏指征(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的是()。 A. 留置导尿管、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

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工作记录

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工作记录本

病区: 年度: 病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 组长:(科主任) 成员:(副主任医师) (联络员(主治以上)) (联络员(主治以上)) (护士长) 职责: 1、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 2、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疾病情况调查 3、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职称体系 4、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5、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 6、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平台 7、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 8、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9、定期报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信息 10、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通报和谈话诫勉制度 11、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会议记录 ____季度(____月) 日期:年月日时间:时分地点: 主持人: 参加人员: 检查结果:

抗菌药物登记表 病区: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 序号 姓名年龄住院号 是否手术 抗生素使用是否 合理 是否是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备注:使用抗菌药物必须全部登记,如果出现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现象,请根据是否手术详细填写下表。 手术病历抗菌药物登记表(月) 病区:病案号:医师:是否合理(是□∕□否) 抗菌药物预防□治疗□药品通用名单次剂量给药频次途径起止时间(年月 日时分)溶媒及剂量 评价项目科室评价 (合理 √,不合 理×)适应症 不合理:无预防用药指征 合理:1.Ⅰ类切口手术范围大、时间长; 2. Ⅰ类切口手术涉及重要器官;3. Ⅰ类切口手 术有异物植入;4. Ⅰ类切口手术年龄>70岁;5. Ⅰ类切口手术糖尿病控制不佳;6.Ⅰ类 切口手术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 Ⅰ类切口手术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8.Ⅱ类切口手术有 指征;9.Ⅲ类切口手术有指征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草案)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面较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一般可分为杀菌剂与抑菌剂两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体现在药物品种、剂量、时间、途径、病人、疗程及治疗目标均是适宜的,目的是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力争防止宿主体内菌群失衡,节约药品资源,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物。 参照国家和军队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一、基本原则 1.各单位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严加管理,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定,并定期进行调查分析,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2.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3.严格控制皮肤、粘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依临床病情,可能的病原体,当地及本单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等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病人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5.对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菌药物应用。 6.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病人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7.抗菌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小时后,可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更替。 8.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小时内停用,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9.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病情允许时,抗菌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10.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

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一、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根据药物敏感实验,选择第三的,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二、严格掌握与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其耐药性的变化,密切观察菌群失调的先兆。 三、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不当和对其的依赖性。 四、已确定为病毒性或疑为病毒性疾病的不使用抗生素。 五、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典型症状的出现和病原体的检出。对病情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患者,再抽血送培养后,可试选抗生素,待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再按药敏指导用药。 六、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易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尤其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宜使用。必要时,可用新青霉素、肝菌肽、磺胺嘧啶银等。 七、联合使用抗菌素,必须有严格的指征。联合使用抗生素,应能达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并达到减少药量、减少毒副作用,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产生的木的。不可无根据地随意联合用药,特别是起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指征是单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包括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混合感染、顽固性感染及需长期用药防治细菌产生耐药的情况。一般以 二联为宜,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甙类以联合应用。 八、选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一)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二)尽量能避免应用广谱抗生素,以防止引起宿主自身药群失调,而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三)对于感染特别严重者,可选按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 (四)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应谨慎选用抗生素及酌情调整给药方案。 九、使用抗生素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给药。静脉滴注时,抗生素之间,抗生素和激素、维生素及血管活性药物之间,均可发生配伍禁忌或相互作用,使抗生素的活力受到影响,甚至产生毒性反应。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及方法要视其血药浓度毒副作用而定。 十、药剂科应定期统计各科抗生素消耗量及使用类型。按规定对某些抗生素实行限制性使用,并根据本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谱,调整用药,以保证抗生素的活力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十一、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使用。 (一)禁止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二)对无感染迹象的昏迷、非感染性休克、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糖尿病及接受侵袭性操作者,不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三)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前后,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期间,为了减少带菌者,如果不能使用磺碳胺类药物,可考虑应用抗生素。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各科室: 为规范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河北省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及分线目录。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

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六、疗程:一般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七、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皮肤和粘膜局部用药,以防耐药产生。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一般不用抗菌药物雾化吸入作为气道预防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培训试题答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版)》培训试题 科别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20 分) 1.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最安全的品种是(C): A.氟喹诺酮类 B. 氨基糖苷类 C. β—内酰胺类 D. 氯霉素类 2.对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宜首选( A )类抗生素。 A.碳青霉烯类 B. 氯霉素类 C. 大环内酯类 D. 氨基糖苷类 3.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B):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 真菌 D. 支原体 4.在细菌所引起的医院内感染中,以(C)感染在我国最常见。 A.尿路感染 B. 术后伤口感染 C. 肺部感染 D. 皮肤感染 5.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D): 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 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 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6.下列哪种手术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D ) A.疝修补术 B.甲状腺腺瘤摘除术 C. 乳房纤维腺瘤切除术 D.开放性骨折清创内固定术 7.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A )的治疗应选用(D): A.青霉素 B. 头孢拉啶 C. 头孢哌酮 D. 万古霉素 8.预防用抗菌药物药缺乏指征 (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的是( D ) A.免疫抑制剂应用者 B.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 C. 昏迷、休克、心力衰竭患者 D. 以上都是 9.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中属于 ( A)。 A.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B. 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C.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D. 以上都不是 10.下列可一天一次给药的抗菌药物是( D )。 A.头孢曲松 B. 厄他培南 C. 左氧氟沙星 D. 以上都是 二.判断题( 20 分) 1.医疗机构应建立包括感染性疾病、药学、临床微生物、医院感染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组 成的专业技术团队,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为医务人员和下级医疗机构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 )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菌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 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 3.手术时间较短(<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 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 2 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 。(√) 3 小时或超 4.2015 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中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的要求,是 I 类切口手术前 0.5 — 2 小时给药率达 100%。(×)

关于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意见

关于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意见 各科室: 为了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各项管理规定,根据我院临床诊疗活动的特点,针对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分级使用及围手术期应用,制定如下补充意见。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职责 1、负责对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科室和病历及时通知整改。() 2、负责对限制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审查,对存在问题的科室和病历及时通知整改。() 3、负责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科室和病历及时通知整改。() 4、按照院职能部门的安排,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检查、分析、总结等工作。 三、奖罚措施 1、各科室必须按照此补充意见,办理审批手续,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凡没有按照此补充意见执行的,每份病历扣罚科室200元。 2、接到整改通知的科室必须在2日内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医教科,对于未按时整改的科室,院周会通报,每份病历扣罚责任科室200元。 3、由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成员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违规问题没有发现,每发现一例扣罚责任人200元。 4、管理小组成员认真履行职责,在上级部门的检查中没有发现违规问题的,每人每次给予200元奖励。 **医院 二〇一四年*月*日

附件:1、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基本原则和规定 2、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 3、抗菌药物围手术期应用基本原则 附件1: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基本原则和规定 抗菌药物合用的目的是提高疗效,减少个别药物的剂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可扩大抗菌范围,但使用不当也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耐药菌株更多,故不宜盲目联合用药。 一、联合用药的适应症 1、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可先依临床经验联合用药治疗,使药物的抗菌谱扩大,待确诊后再调整。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如肠穿孔所致的腹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 3、长期用药,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者,如结核病、慢性骨髓炎、慢性尿路感染等。 4、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用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合用时可减少前者的应用量,减轻毒性。 5、感染部位药物不易渗入者,如结核性脑膜炎。 二、联合用药的原则和规定 1、用一种抗感染药可控制的感染,无须联合用药。 2、有明确联合用药指征者,一般限于两药联用,极必要时才三药联用。 3、联合用药中至少有一种对致病菌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其余的不应有明显的耐药性。除极少数情况外(如抗结核病时),不宜长期采用固定组分的联合用药,而且尽量缩短联合用药的时间。 4、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三联及以上,须提前办理审批手续,紧急情况和节假日可以顺延3天。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北医三院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管理制度》,加强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特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 一、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治疗性应用: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 1.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细菌性感染及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临床确定适应证后:a.根据经验选药的同时,应尽早采集相应部位的标本查明感染病原体,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用药。b.门诊基本不使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抗菌药物用量一般感染处方三日量,慢性感染二周量,避免长期用药。 2.抗菌药物治疗方案还应综合患者的情况 (新生儿、老年人、孕妇、肝肾功能损害、免疫功能低下、过敏体质等)、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病理生理状况;另外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价格等也是考虑的因素。 3.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联合用药的指征: (1)病原未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应用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医院感染。 (5)需长期用药,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者,如抗结核药物的联合; (6) 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可使单一抗菌药物剂量减小,因而减少不良反应。 预防性应用:用于预防特定病原菌(非病毒)入侵或在某一时间段内可能发生的感染。不宜长期连续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必须充分权衡感染发生的可能性,药物预防的效果,耐药性的产生,二重感染,不良反应以及价格等各种因素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1、选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1)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早地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并按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修正原使用的抗菌药物。药敏结果获知后调整用药应以经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主。 (2)病情急、危、重者或细菌培养失败者,可按血清学诊断或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除因掌握其抗菌谱外还必须明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及其毒副反应、用药剂量、给药途径与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及其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等。 (4)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药物与抑制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的定植与耐药菌株的生长。 (5)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与降低抗菌效力或增强毒性的其它非抗菌药物联用。 (6)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酌情选用抗菌药物及调整给药方案,并定期做好临床监测。 (7)抗菌药物的疗效因不同感染而异,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结核病等不在此列。 (8)急性感染如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不明显,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用其她药物或调整剂量(血清杀菌效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9)病毒性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使用抗菌药物。 2、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3、发热原因不明者不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影响病原体的检出而延误诊断与治疗。病情严重同时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虽然细菌培养阴性仍可有针对性的选用抗菌药物,否则均按最近药敏试验的情况指导用药。 4、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尤以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得使用。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与磺胺胺酰钠、磺胺嘧啶银等。 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能达到协同作用与相加作用的治疗效果、减少毒性、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等目的。但不可无根据地随意联合用药,尤其就是无协同、相加作用的甚至就是拮抗作用,并可加重毒、副作用及导致耐药菌株生长的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6、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7、抗菌治疗的同时应重视综合治疗,特别就是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份依赖抗菌药物。 8、注重研究药物经济学,努力降低药费支出,防止浪费。 (二)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制订与调整原则 1、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包括种类、剂型、剂量、途径、间隔时间、配伍等)应根据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点、细菌耐药情况,不良反应及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并要根据患者的生理特点(如高龄、小儿、孕妇与哺乳妇等)、病理特点(如肝肾功能损害、过敏体质等)、感染部位等具体情况制定经验性给药方案;有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则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 2、对于轻中度感染,如选用口服药物有效,尽量不用注射剂;静脉用药除治疗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抗生素种类较多,临床应用也极为广泛,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患者的康复及医院的医疗质量密切相关。但近年来由于应用不合理或滥用抗生素现象日见突出,几乎成为全球问题,我国有关专家多次呼呈,合理应用抗生素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了不断总结临床应用抗生素用药中一些基本规律,使抗生素的使用达到科学合理,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抗生素在救死扶伤的重要作用,本文就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必须掌握的几个基本原则,与医药同行进行商讨。 1正确选择原则 选择抗生素治疗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病因诊断,目前用药偏滥、针对性差,主要是病因诊断做得不够造成的。正确估计致病菌,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基础。对一些严重感染的患者,应尽一切努力寻找病原菌,在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未获得前,可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病情变化和感染来源作出临床诊断,并根据临床经验选用抗生素。致病菌确定后,应根据药敏试验,及时调整抗生素。在选择抗生素时,应了解该药的抗菌作用、药代谢动力学及副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有条件

的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可测定血药杀菌浓度及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总之,只有全面了解和分析机体的各种状态,从中找出抗生素应用中的一些基本规律,才能做到正确选药、合理应用、安全有效的原则。 2严格掌握适应证原则 抗生素的应用必须根据临床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原则,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切忌轻率和盲目地应用。对发热病人不能见热即用抗生素,应区别病因,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对已确诊为病毒感染者,除重症乙型脑炎、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等与预防继发感染而适当用抗生素外,其他病毒感染一般不必用抗生素。 3熟悉与恰当原则 熟悉药理学及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是合理用药的基础,同时要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注意个体差异及遗传特征差异选择用药。所谓恰当是指选择适当的剂量与给药方法。用药剂量正确与否关系甚大,用量恰当能治病,用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目的,过大则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临床使用抗生素时,应尽早使用,剂量要恰当,避免长期使用。特别是在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下,用药要更加慎重。给药途径的不同,不仅影响药物的剂量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案【最新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案 一、进一步优化抗菌药物管理模式 (一)制订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技术规范。各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各项要求,制订系统的、可操作的抗菌药物管理技术规范并认真落实。要树立科学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理念,明确改善感染性疾病转归和提高医疗质量的管理目标。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抗菌药物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领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发挥多学科专业团队优势,做好具体管理工作。 (二)推进感染性疾病多学科诊疗。各医疗机构要重点针对疑难感染性疾病加强重症医学、感染性疾病、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等学科的联系协作,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高感染性疾病综合诊疗水平。要研究建立多学科诊疗的工作机制和标准化操作流程,在保证诊疗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二、着力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 (三)广泛开展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医疗机构要建立规范合理的培训考核制度,制订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对相关医务人员开展感染性疾病规范化诊疗、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医

院感染防控等培训及考核。重点加强对医师的培训,提高对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临床路径的依从性。经本机构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医师,方可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不得单纯依据医师职称授予处方权限。 (四)高度重视相关学科建设。通过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要落实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要求,在2020年以前设立以收治细菌真菌感染为主要疾病的感染病区或医疗组,加快感染性疾病诊疗能力建设。加强临床药师培养和配备,转变药学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作用。认真执行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相关的卫生行业标准与专家共识,提高细菌真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水平。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水平。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将上述要求纳入医院评审,促进工作落实。 (五)提高基层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结合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建设,加强对县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通过进修培训、对口支援、远程会诊等方式,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学习执行相关诊疗规范、临床路径,提高合理用药意识,促进基层规范诊治感染性疾病。 (六)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严格落实医院感染防控基础措施,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最新版本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1、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加强我院抗菌药 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抗菌药物是指应用于治疗和控制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 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的药物。 3、医院应建立、健全、促进、指导、监督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 并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4、医院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负责督导临床合理用药工作,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监 督检查,检验科与院感染科定期汇总本院细菌耐药情况,向全院反馈,未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细菌流行病学依据。 5、药剂科定期向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 6、诊断为细菌感染者,应有指征应有抗菌药物。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应控制 在50%以内。对感染性疾病应尽早确定病原学诊断,住院病人尽可能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送检标本,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在抗菌药物治疗用药中,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7、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选择用药。 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 8、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要联合 用药。 9、严格掌握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严格控制I类切口 手术预防用药,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10、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对药物选 择、给药时间、给药方法、疗程等规定。 11、医院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 特殊使用三类进行管理。 12、医院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超常预警制度。每季度由药剂科整理、分析、上报抗 菌药物使用情况,对使用量突然增加的品种应调查原因,并进行合理性评价,以保证用药安全。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 精选文档,供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