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生理学重点.

病理生理学重点.

病理生理学重点.
病理生理学重点.

病理生理学重点

体液平衡的调节:

激素释放原因作用部位功能

ADH 垂体血浆渗透压上升远曲小管重吸收水,达到水平衡

血容量下降

醛固酮肾上腺皮质血容量降低远曲小管重吸收钠,排钾,电解质

血钠下降,血钾升高平衡

心房肽心房肌急性血容量上升近曲小管钠重吸收下降,抗醛固酮,

集合管抗ADH

重点掌握低容量性低钠血症(p21)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是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也可称为低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最容易引发休克

重点掌握低容量性高钠血症(p23)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特点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离子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高渗性

脱水。

等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的特点是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钠离子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在水肿的发生机制中重点掌握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p26)

水肿的发生机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导致水肿的原因、机制、特点见书本和笔记本

低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1.心率失常(p32)(重点难点)

(p33) 或见笔记本 2.肌肉松弛(对机体最严重的影响)

3.肾功能障碍

4.碱中毒

5.横纹肌溶解

低钾血症的原因:1.钾摄入不足

(p31) 2.钾丢失过多:这是低钾血症最常见的原因(经胃肠道丢钾为最常见原因)

①经消化道失钾

②经肾失钾

③经皮肤失钾

3.细胞外钾进入细胞内(钾分布异常—进入细胞内过多)

①碱中毒

②过量胰岛素使用

③?—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增强

④某些中毒物质

⑤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高钾血症的原因:1.钾摄入过多

(P34) 2.钾排出减少(主要是肾脏排钾减少,这是高钾血症最主要的原因)

a.肾功能衰竭

b.盐皮质激素缺乏

c.长期应用潴钾利尿剂

3.细胞内钾转运到细胞外

a.酸中毒

b.高血糖合并胰岛素不足

c.某些药物的使用

d.组织分解

e.缺氧

f.高钾性周期性麻痹

4.假性高钾血症

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1.肌肉松弛

(P35)或见笔记本 2.心率失常,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兴奋性(同骨骼肌)

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a.乳酸酸中毒

(P54) b.酮症酸中毒

c.酸性药物摄入过多

d.肾排酸功能障碍

代谢性酸中毒的分类:1.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原因、对机体的影响见笔记本)

2.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原因、对机体的影响见笔记本)

标准碳酸氢盐(SB)、实际碳酸氢盐(AB)的概念见笔记本

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见笔记本

代酸、呼酸、代碱、呼碱的特点见笔记本

代酸、呼酸、代碱、呼碱的指标变化见书本(p45)

代碱对机体的影响见笔记本

缺氧:因组织供氧减少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缺氧的类型:1.缺乏性缺氧

2.血液性缺氧

3.循环性缺氧

4.组织性缺氧

缺乏性缺氧的原因:a.外环境Po2过低

b.外呼吸功能障碍(呼吸中枢抑制,呼吸道阻塞,呼吸肌麻痹,胸廓病变)

c.静脉血流入动脉血

血液性缺氧的原因:a.贫血

b.一氧化碳中毒

c.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循环性缺氧的原因:a.全身性循环障碍

b.局部性循环障碍

组织性缺氧的原因:a.组织中毒

b. 维生素缺乏

c.线粒体损伤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先代偿后障碍)(详见书本74)

1.对呼吸系统的变化:早期使呼吸加深加快,严重时限制肺通气量的明显增加,慢性时使

肺通气反应减弱

2.对循环系统的变化:心输出量增加、肺血管收缩、血流重新分布、毛细血管增生

3.对血液系统的变化: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2,3-DPG增多,红细胞释氧能力增强

休克的概念:各种原因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微循环灌流障碍,引起重要生命器官血液灌流不足,从而导致细胞功能紊乱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休克的分类:

按休克的始动发病学环节分类:①低血容量性休克(←血容量降低)

②心源性休克(←心泵功能障碍)

③血管源性休克(←血管容量上升)

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p159)

1.高排—低阻型休克:血流动力学特点是总外周阻力降低,心排出量增高,血压稍降低,脉

(高动力型) 压可增大,皮肤血管扩张或动-静脉吻合支(亦称动-静脉短路)开放,血流增多使皮肤温度升高,皮肤温暖、潮红,又称为暖休克,多见于

感染性休克的早期。

2.低排—高阻型休克: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心排出量降低,总外周阻力增高,平均动脉压降低

(低动力型) 可不明显,但脉压明显缩小,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使皮肤温度降低,皮肤苍白、湿冷,又称为冷休克,常见于低容量性休克和心源性

休克(临床多见)。

3.低排—低阻型休克: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心排出量降低,总外周阻力也降低,故收缩压、舒

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降低,实际上是失代偿的表现,常见于各种

类型休克的晚期阶段。

休克代偿期(休克早期)的特点:a.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持续痉挛,大量真

细血管关闭,动静脉短路开放,微静脉痉挛;

b.少灌少流,Cap.前阻力>Cap.后阻力,灌<流;

c.微循环缺血

机制:病因导致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

(p159)放入血,血管紧张素Ⅱ等其他缩血管体液因子释放,引起皮肤、

腹腔内脏微血管持续痉挛,使微血管灌流减少,导致组织缺

血缺氧。

休克代偿期(休克早期)微循环的代偿意义:a.“自身输血”作用:血管容量收缩使回心血量

快速增加,是休克时增加会心血量的“第一道

防线“;

b.血压下降不明显或不下降:心收缩力增强,外

周阻力增加使血压相对维持;

c.“自身输液”: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下降使组

织液回流增加,回流进入血管,起到“自身

输液”的作用,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

第二道防线“;

d.血液重新分布(最重要):微血管反应具有不均

一性,保证心、脑血供;

e.肾缺血:GFR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增加,钠水

潴留,血容量相对增加

MDF(心肌抑制因子)在胰腺产生,对心肌有抑制作用

休克进展期(休克期)的特点:a.微血管收缩反应降低;

(又叫淤血性缺氧期)b .扩张,淤血

c.“灌”>“流”

机制: a.H+增加,平滑肌对CA反应性降低

b.扩张血管体液因子释放

c.WBC镶嵌,血小板、RBC聚集

休克难治期(休克晚期)的特点:a.麻痹性扩张

(又叫微循环衰竭期、DTC期 b.微血栓形成

休克的不可逆性失代偿期) c.不灌不流,“无灌流”

机制:a.血管反应性丧失

b.血液浓缩

c.内皮受损

d.组织因子入血

e.内毒素作用

f.血液流变性质恶化

休克早期以收缩为主,休克晚期以舒张为主

休克肾的概念:休克常伴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称为休克肾。表现为少尿、氮质血症、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等。

休克肺的概念:严重休克引起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心(兴奋→心衰)

非心源性休克发展到一定阶段:1.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加

发生心功能障碍的机制主要有 2.酸中毒和高血压等使心肌收缩力降低

3.心肌抑制因子(MDF)降低心肌收缩力

4.心肌内DIC影响心肌的营养血流,使心肌缺血缺氧

5.细菌毒素抑制心功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

凝物质入血,引起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同时或继发纤溶

亢进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出血、栓塞、溶血甚至休克等。

血栓或单纯性出血都不能被称为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机制:组织因子的释放、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抗凝

功能失调、血细胞的破坏和血小板激活以及某些促

凝物质入血等。

1.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启动凝血系统:组织严重损伤可释放大量组织因

子入血。TF与FⅦ/Ⅶa结合成Ⅶa—TF复合物,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系统被启动,

同时FⅦa激活FⅨ和Ⅹ,产生的凝血酶又可反馈激活FⅨ、FⅩ、FⅪ、FⅫ等,扩大凝血反应,促进DIC的发生。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胶原暴露,带负电

荷的胶原暴露后,可使血浆中的血浆激肽释放酶原PK-FⅪ-高分子激肽原复合物与FⅫ结合。一方面,可通过FⅫa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另一方面,PK-FⅪ-HK-FⅫa复合物中PK被FⅫa分解为激肽释放酶,激活激肽系统,进而激活补体系统等。激肽和补体产物也可促进DIC的发生。

3.血细胞的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a.红细胞被破坏,释放膜磷脂和ADP,促进微血栓

形成和凝血反应。

b.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破坏能释放组织凝血活酶,

促进DIC发展。

c.血小板的激活、黏附、聚集在DIC的发生发展中

具有重要作用。

4.促凝物质进入血液:蛇毒、蛋白酶等物质进入血液,直接或间接激活凝血酶或其他凝血

因子,促进DIC发生、发展;蛇毒含有促凝成分可直接激活凝血酶;蛋白酶可通过激活凝血因子而启动内、外凝血系统。

此外,某些肿瘤细胞也可分泌某些促凝物质,激活FⅩ等促进DIC的发生。

综上所述,病因可通过多种途径引起DIC的发生、发展。

DIC对机体的影响:出血、器官功能障碍、休克、贫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出血、器官功能障碍、休克、贫血

1.出血:

DIC出血的临床特点:a.广泛、多个部位出血,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

b.常伴有DIC的其他临床表现:如休克等;

c.常规的止血药无效

DIC出血的发生机制:1.致病因素通过激肽释放酶、组织释放使纤溶系统激活,导致纤

溶酶大量生成,加重血小板、凝血因子消耗,从而导致出血;

2.致病因素通过激肽释放酶、组织释放使纤溶系统激活,导致纤

溶酶大量生成,使FDP的形成增多,从而导致出血;

3.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使微血栓形成,消耗血小板、凝血因子

从而导致出血。

2.休克:

DIC和休克互为因果(为什么两者互为因果?)

DIC是通过启动休克的3个始动环节引起休克的:

休克的根本特征: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1.血容量降低:广泛出血可使血容量降低

2.心输出量减少:a.由于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阻塞微循环,使回心血量明心减少;

b.心脏DIC,使心肌收缩力降低,从而使心输出量减少

3.血管外周阻力降低:补体系统激活刺激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激肽系

统激活释放缓激肽,而组织胺、缓激肽均可使微血管平滑肌舒张

,通透性增高,使外周阻力降低

3.贫血:

DIC病人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即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该贫血属溶血性贫血。

DIC贫血的发生机制:1.RBC挂在纤维蛋白丝上,再不断受血流的冲击而引起红细胞破裂;

2.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脆性增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1.高凝期

2.消耗性低凝期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呈慢性过程时伴有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多及静脉系统淤血等症状和体征的心衰。

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1.心率加快(心率增快机制:神经反射)

心率>180次/分,无代偿意义

2.心脏紧张源性扩张:a.伴有心收缩力增强的扩张—紧张源性扩张

b.不伴有心收缩力增强的扩张—肌源性扩张

机制:心的定律

3.心肌肥大:向心性肥大(具有代偿作用)

离心性肥大(失代偿)

心肌肥大是最经济、持久有效的代偿方式

机制:机械性、化学性刺激使蛋白质合成增加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心肌收缩性下降)

1.心肌收缩功能降低:a.心肌结构的破坏(常见于严重心肌梗塞、心肌炎和心脏病,心肌大

面积坏死、纤维化、水肿等)

b.心肌能量代谢障碍:能量生成障碍(缺血性心脏病或冠心病、严重

贫血、维生素缺乏)

能量利用障碍

c.心肌兴奋—收缩藕联障碍:肌浆网处理钙功能障碍

胞外钙内流障碍

肌钙蛋白与钙结合障碍

2.心肌舒张功能障碍:a.钙离子复位延缓

b.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

c.心室舒张负荷降低

d.心室顺应性降低

3.心脏各部分舒张活动不协调

左心衰时,呼吸困难的3种表现形式:a.劳力性呼吸困难

b.端坐呼吸

c.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的概念: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消失,称

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的最早表现。

端坐呼吸的概念:患者在静息时已出现呼吸困难,平卧时加重,故需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程度,称为端坐呼吸。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概念:是左心衰竭患者夜间突然发作的呼吸困难,表现为患者夜间

入睡后因突感气闷而被惊醒,在坐起咳嗽和喘气后有所缓解。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造成严重肺淤血的典型表现。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知识分享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 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

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病生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研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 变化和机制,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实验治疗,分析疗效原理,探 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主要内容是:①总论,包括绪论和疾病概论。②病理过程。③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2.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①动物实验(急性、慢性)②临床观察③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3.循证医学 主要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谈谈你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特点的理解及学习计划。 病理生理学揭示了疾病时各种临床表现和体内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许多疾病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从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出发,深入学习。 第二章疾病概论 1.概念题 ①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全身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净精神状态。 ②疾病: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 ③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可称为致病因素。 ④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⑤脑死亡: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2.简述病因、条件及诱因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病因分成七大类:①生物性因素②理化因素③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④遗传性因素⑤先天性因素⑥免疫因素⑦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此类病因侵入机体后常常构成一个传染过程。 3.简述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的不同 遗传性因素直接致病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而发生的。有的先天性因素是可以遗传的,如先天愚型。 4.以大出血为例,叙述发展过程中的因果交替与恶性循环。 大出血→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微动脉微静脉收缩→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减少…(恶性循环形成) 5.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及意义 标准:①呼吸心跳停止②不可逆性深昏迷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扩大或固定 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意义:①法律依据②医务人员判断死亡的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③器官移植的时期和合法性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1.试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病因和机制:肾内和肾外丢失大量的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 2CO 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2CO 3在肾脏解离为CO 2和H 2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 + 以CO 2和H 2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 2CO 3释放H +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进入肾小管腔的H +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 值剧烈变动; 同时使[HCO3-]/[H 2CO 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 2CO 3的浓度; 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 2CO 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 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CO 2起作用; 肾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 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值:7.35-7.45(动脉血) 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 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 碱剩余(BE):-/+3.0mmol/L 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 (已自动恢复)

病理生理学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钠平衡: ①维持神经、肌肉、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并参与其动作电位的形成。 ②维持体液的渗透平衡和酸碱平衡。 ③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④构成组织的成分,如钙、磷、镁是骨骼和牙齿的组成成分。 血浆渗透压升高时:ADH分泌增多,醛固酮分泌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醛固酮分泌增多,ADH分泌减少; 循环血量降低时:ADH和醛固酮的分泌都增加。 (一)低渗性脱水 =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定义与特点:失Na+ 多于失水;血清[Na+ ]<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 伴 有细胞外液量减少 原因与机制:机体丢Na+、丢水的时候,只补充水而未给电解质。 丢的途径: (1)经肾丢失 利尿剂使用不当(抑制Na+的重吸收) 醛固酮分泌不足( Na+的重吸收不足) 肾实质病变(髓质破坏,不能重吸收Na+) 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 RTA) (2)肾外丢失 消化道(上消化道:呕吐;下消化道:腹泻) 皮肤(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 第三间隙积聚(胸水,腹水) 2. 低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1)细胞内外的水、电解质交换特点:由于细胞外液低渗,水分从细胞外更多地进 入细胞 (2)循环血量的变化:细胞外液丢失为主,循环血量明显减少,易发生休克; (3)整体水平表现:血容量的减少导致细胞间液向血管转移,因此,脱水体征明显; (4)实验室检查:尿钠含量变化(经肾丢失者增高,其余的因为代偿的作用,尿钠降低) 脱(失)水体征:由于血容量减少,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组织间液减少更明显,病人 出现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和婴幼儿囟门凹陷。 渴感来自于血浆渗透压的升高,因此本型脱水病人没有明显渴感,并且由于血浆渗透压 的降低,可抑制ADH的分泌。 3.低渗性脱水的治疗:消除病因,适当补液(等渗液为主) (二)高渗性脱水=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特点: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 mmol/L 血浆渗透压>310 mmol/L 细胞外液 量明显减少 1. 原因与机制: (1)水摄入减少:水源断绝或摄入困难 (2)水丢失过多: (3)失液未补充: 丢的途径:呼吸道失水(不含任何电解质)皮肤失水(高热,大汗,高代谢率)经肾

病理生理学重点整理

病理生理学复习提纲 绪论 病理过程:主要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第二章疾病概论 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2.亚健康: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 的状态。 3.疾病: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 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4.病因(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必 不可少的因素。 5.诱因: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非特异性) 6.危险因素:与某个疾病明显相关,但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 7. 脑死亡一般应该符合以下标准: (1)自主呼吸停止 (2)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大脑全无反应 (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4)瞳孔散大或固定 (5)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6)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血清Na浓度正常范围130-150mmol/L;每天饮食摄入100-200mmol Na<130 mmol/L,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 胞外液减少。以细胞外液失水为主 原因机制:肾内或外丢失大量的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理不当,如只给水,不给电解质平衡液。(等渗或高渗液丢失) (1)经肾丢失:长期服用高效利尿药;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肾实质性疾病;肾小管酸中毒 (2)肾外丢失:经消化道丢失;液体在第三间隙聚积;经皮肤丢失。 机体影响(病理生理变化): (1)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 (2)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口干不欲饮) (3)有明显失水体征,皮肤弹性减退 防治:补钠液为主(张力液)。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易引起失液性休克原因: 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 ②抗利尿激素(ADH)反射性分泌减少,尿量无明显减少; ③细胞外液向细胞内液转移,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 Na>150 mmol/L,渗透压>310mmol/L

病理生理学思考题及答案

《病理生理学》思考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组织间液和血浆所含溶质的主要差别是 A、Na+ B、K+ C、有机酸 D、蛋白质 2、低渗性脱水患者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A、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血浆 C、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组织间液 D、细胞外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内液 3、对高渗性脱水的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高热患者易于发生 B、口渴明显 C、脱水早期往往血压降低 D、尿少、尿比重高 4、某患者做消化道手术后,禁食三天,仅静脉输入大量5%葡萄糖液,此患者最容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 A、低血钠 B、低血钙 C、低血磷 D、低血钾 5、各种利尿剂引起低钾血症的共同机理是 A、抑制近曲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 B、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 C、通过血容量的减少而导致醛固酮增多 D、远曲小管Na+-K+交换增强 6、下列哪项不是组织间液体积聚的发生机制? A、毛细血管内压增加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7、高钙血症患者出现低镁血症的机制是 A、影响食欲使镁摄入减少 B、镁向细胞内转移

1 / 13 C、镁吸收障碍 D、镁随尿排出增多 8、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上腹部不适呕吐急诊入院,血气检测表明PH7.39,PaCO 25.9Kpa(43.8mmHg),HCO 3ˉ26.2mmol/L,Na+142mmol/L,Clˉ96.5mmol/l,可判定该患者有 A、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B、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C、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D、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9、血浆【HCO 3ˉ】代偿性增高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D、慢性呼吸性碱中毒 10、严重的代谢性碱中毒时,病人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 A、脑内H+含量升高 B、脑内儿茶酚胺含量升高 C、脑内r-氨基丁酸含量减少 D、脑血流量减少 11、血液性缺氧的血氧指标的特殊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下降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12、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13、下述哪种不属于内生致热原 A、干扰素 B、淋巴因子 C、肿瘤坏死因子 D、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病理生理学重点

绪论、疾病概论 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 基本病理过程: 疾病: 健康: 原因 条件 问答题 1. 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2. 什么是病理过程? 3. 试述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 4. 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有哪些 5.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6. 当今的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什么 7. 常见的疾病原因有哪些?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二、名词解释 1. 脱水 2. 脱水热 3. 低渗性脱水 4 、高渗性脱水 5. 低钾血症 6. 高钾血症 7. 反常性酸性尿 8. 反常性碱性尿

三、问答题 1. 何谓高渗性、低渗性脱水?比较低渗性脱水与高渗性脱水的异同。 2. 为什么低渗性脱水比高渗性脱水更易发生休克。 3. 在低渗性脱水的早、晚期尿量有何变化?阐述其发生机制。 4. 为什么低渗性脱水失水的体征比高渗性脱水明显? 5. 何谓低钾血症?何谓高钾血症? 6.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心肌的电生理特性有何影响?机制是什么 ? 7.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都会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发生机制是什么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 名词解释 1. 酸碱平衡 2. 酸碱平衡紊乱 3. 标准碳酸氢盐 4. 实际碳酸氢盐 5. 碱剩余 6. 代谢性酸中毒 7. 呼吸性酸中毒 8. 代谢性碱中毒 9. 呼吸性碱中毒 10. 反常性酸性尿 11. 反常性碱性尿 12.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三、问答题 1.pH 在 7.35-7.45, 血液的酸碱状态有哪几种可能 ? 2 . 试述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途径。 3. 肾脏是如何调节酸碱平衡的?

4. 简述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及血气变化特点。 5. 酸中毒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 ? 机制何在 ? 6. 为什么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常常是失代偿的 ? 7. 剧烈呕吐会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 ? 为什么 ? 8 、酸中毒和碱中毒对血钾的影响有何不同?为什么? 缺氧 1 、缺氧 2 、血氧分压 3 、氧容量 4 、氧含量 5 、血氧饱和度 7 、低张性缺氧 8 、大气性缺氧 9 、呼吸性缺氧 10 、血液性缺氧 11 、循环性缺氧 12 、组织性缺氧 13 、肠源性紫绀 14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5 、发绀 思考题 1 、缺氧有几种类型?各型的血气变化特点是什么? 2 、试述低张性缺氧的常见原因。 3 、简述肠源性紫绀的形成及发生缺氧的机制。 4 、循环性缺氧的原因是什么? 5 、试述氰化物中毒引起缺氧的机制。

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

第二章 疾病概论 1.脑死亡标准 1)呼吸心跳停止 2)不可逆性深昏迷 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4)瞳孔散大或固定 5)脑电波消失,成平直线 6)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新生儿体液量约为体重的80%,婴儿占75%,学龄儿童占65%,成人占60% 2、细胞外液阳离子 Na+、K+ 阴离子 Cl- 细胞内液阳离子 K+ 、Na+ 阴离子 HPO42- 、蛋白质 3、溶液的渗透压取决于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数目,体液内起渗透作用的溶质主要是电解质。 血浆蛋白质由于其不能自由通透毛细血管壁,对维持血管内外液体的交换和血容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正常血浆渗透压在280-310mmol/L之间。 5、正常成年人每天至少必须排出500ml尿液才能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 6、血清Na+浓度的正常范围是130-150mmol/L 7、低钠血症:是指血清Na+浓度<130mmol/L,伴有或不伴有细胞外液容量的改变。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特点: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 , 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又称为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 原因和机制 (1)经肾丢失 1)长期连续使用高效利尿药 2)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3)肾实质性疾病 4)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 (2)肾外丢失 1)经消化道失液 2)液体在第三间隙积聚 3)经皮肤丢失 .对机体的影响 (1)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 (2)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抑 制渗透压感受器,使ADH分泌减少,导致多尿, 低比重尿。 (3)有明显的失水体征。 (4)经肾丢失钠的患者,尿钠含量增多; 肾外因素丢失钠的患者,尿钠含量减少。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 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5?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 病因: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 7. 完全康复(rehabilitation) :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8. 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9. 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0. 脑死亡(brain death):目前一般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11.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 <130mmol/L ,血浆渗透压<280mmol/L ,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

12.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浓度>150mmol/L ,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 13. 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14. 等渗性脱水 ( isotonic dehydration ):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 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5.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 :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 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 16. 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17. 低钾血症(hypokalemia) :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称为低钾血症。 18. 超级化阻滞:急性低钾血症时,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液钾外流增加,使静息电位负值增大,导致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增大,因此细胞的兴奋性降低,严重时甚至不能兴奋。 19.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 :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称为高钾血症。 20. 假性高钾血症: 指测得的血清钾浓度增高而实际上血浆钾浓度并未增高的情况。 21. 去极化阻滞:急性重度高钾血症时,细胞内钾与细胞外钾比值减小,

病理生理学重点2

能用就用不行就参考参考!嘻嘻 病理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第二章疾病概论 名词解释 1.健康:指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2.疾病: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病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3.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的病理变化。 4.脑死亡:指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为人的实质性死亡。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知识表格 1.低钠血症

2.高钠血症 3.钾代谢障碍 名词解释 1.低钠血症:指血清Na+浓度<130mmol/L ,伴有或不伴有细胞外液容量的改变。 2.低渗性脱水:即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 ,血浆渗透压<280mmol/L ,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3.水中毒:即高容量性低钠血症,血清Na+浓度<130mmol/L ,血浆渗透压<280mmol/L ,患者有水储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 4.高钠血症:血清Na+浓度>150 mmol/L ,血浆皆为高渗状态。 5.高渗性脱水:即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 ,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的量均减少。 6.盐中毒:即高容量性高钠血症,血容量和血钠均增高。 7.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8.脱水热:严重的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患者,尤其是体温调节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的婴幼儿,易出现体温升高,称为脱水热。主要与散热障碍和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有关。 9.心性水肿:由右心衰竭引起的水肿,特点是水肿先出现在身体的下垂部位。 10.肾性水肿:由肾功能障碍引起的水肿,特点是水肿先出现在组织结构比较疏松的部位如眼睑。 问答题 哪些类型的钠代谢紊乱会导致中枢神经的紊乱,它们的各自的原理又是什么? 答:低钠血症容易导致脑水肿,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的可发生脑疝。原理是血钠下降,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液体移入细胞内,使脑细胞肿胀,引起一些列的中枢神经障碍。 高钠血症容易导致脑细胞脱水,可出现一系列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的表现,如嗜睡、昏迷等。由于脑细胞脱水,缩小,颅骨与脑皮质之间的血管张力增大,可引起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原理是血钠上升,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液体移出细胞,使脑细胞脱水,引起一些列的中枢神经障碍。

病理生理学重点内容总结

个单选题,分;个简答题,分;一个论述题,分。 疾病概论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休克、缺氧、发热、水肿都是基本病理过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损害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 .病因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条件,没有病因存在,疾病肯定不会发生;疾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种,血友病的致病因素是遗传性因素; . 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包括神经、体液、细胞、分子机制。分子机制中分子病是指由于遗传上的原因而造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量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分子病包括:酶缺乏所致的疾病、受体病、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细胞膜载体蛋白缺陷引起的疾病; .疾病发生的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它们本身不能引起疾病、可以左右病因对机体的影响促进疾病的发生、年龄和性别也可作为某些疾病的发生条件。疾病发生的条件是指在疾病原因的作用下,对疾病发生和发展有影响的因素,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某一疾病是条件的因素,可能是另一疾病的原因,条件可促进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水电解质紊乱

. 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阴离子是;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阴离子是 .体液内起渗透作用的溶质主要是电解质,对于维持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和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蛋白质,肝硬化、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 低镁血症可以导致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钾血症倾向于诱发代谢性碱中毒。 .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又称为水中毒,特点是患者水潴留使体液明显增多,血钠下降。对于维持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和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蛋白质。 ..丝虫病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淋巴回流受阻。 .水肿的发病机制(简答)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血管内外的液体交换维持着组织液的生成及回流的平衡。影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因素主要有: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和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是促使液体滤出毛细血管的力量;②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间液流体静压,是促使液体回流至毛细血管的力量;③淋巴回流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当上述一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同时或相继失调,影响了这一动态平衡,使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就会引起组织间隙内液体增多而发生水肿。 组织液生成增加主要见于下列几种情况:①毛细血管流体静

病理生理学重点

病理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第二章疾病概论 名词解释 1.健康:指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2.疾病: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病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3.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的病理变化。 4.脑死亡:指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为人的实质性死亡。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知识表格 1.低钠血症

2.高钠血症 3.钾代谢障碍 名词解释 1.低钠血症:指血清Na+浓度<130mmol/L ,伴有或不伴有细胞外液容量的改变。 2.低渗性脱水:即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 ,血浆渗透压<280mmol/L ,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3.水中毒:即高容量性低钠血症,血清Na+浓度<130mmol/L ,血浆渗透压<280mmol/L ,患者有水储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 4.高钠血症:血清Na+浓度>150 mmol/L ,血浆皆为高渗状态。 5.高渗性脱水:即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 ,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的量均减少。 6.盐中毒:即高容量性高钠血症,血容量和血钠均增高。 7.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8.脱水热:严重的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患者,尤其是体温调节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的婴幼儿,易出现体温升高,称为脱水热。主要与散热障碍和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有关。 9.心性水肿:由右心衰竭引起的水肿,特点是水肿先出现在身体的下垂部位。 10.肾性水肿:由肾功能障碍引起的水肿,特点是水肿先出现在组织结构比较疏松的部位如眼睑。 问答题 哪些类型的钠代谢紊乱会导致中枢神经的紊乱,它们的各自的原理又是什么? 答:低钠血症容易导致脑水肿,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的可发生脑疝。原理是血钠下降,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液体移入细胞内,使脑细胞肿胀,引起一些列的中枢神经障碍。 高钠血症容易导致脑细胞脱水,可出现一系列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的表现,如嗜睡、昏迷等。由于脑细胞脱水,缩小,颅骨与脑皮质之间的血管张力增大,可引起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原理是血钠上升,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液体移出细胞,使脑细胞脱水,引起一些列的中枢神经障碍。

病理生理学复习题17

第十七章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一.A型题 A. 1. 引起MSOF的主要原因() B.急性胰腺炎 C.输液过多 D. 吸氧浓度过高 严重创伤和感染 E.单核吞噬细胞功能降低 [答案] A 2. MSOF时肾功能衰竭主要() A.由肾小管功能障碍引起 B.由肌红蛋白损伤肾小管引起 C.表现为少尿无尿 D.因呼衰致低氧血症引起 E.体内血流重分布,肾缺血引起 [答案]E 3. MSOF时免疫系统发生变化,下列正确的是() A.保持正常功能 B.处于全面抑制状态 C.体内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杀菌作用增高 D.单核巨噬细胞功能亢进 E.血浆纤维连接蛋白增多 [答案]B 4.多系统器官衰竭时不存在哪些肾功能障碍() A.少尿或无尿 B.氮质血症 C. 蛋白尿 D.尿钠降低 E.血肌酐升高 [答案]D 5. 多系统器官衰竭时肾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 ) A.急性肾功能衰竭 B.慢性肾功能衰竭 C.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D.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E.尿毒症 [答案]A 6. 下列哪项不是SIRS时机体释放促炎介质( ) A.TNFα B.IL-6 C.C5a D.血小板激活抑制因子

E.IL-11 [答案]E 7.MODS时肺的形态结构变化不包括下列哪项() A.肺水肿 B.肺出血 C.肺不张 D.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E.肺纤维化 [答案] E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MODS中出现较早,一般出现在创伤或感染的A.12---36h B.12---24h C.24---72h D36---72h E.72h以后 [答案] C 9.MODS时引起肺微血管通透性升高、中性粒细胞黏附的重要物质是() A.C4a B.白三烯 C.组胺 D.激肽 E.PGE2 [答案] B 10.MODS时,肾功能障碍最初表现为() 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B.蛋白尿 C.肾小管细胞管型 D.慢性肾衰 E.肾中毒 [答案] A 11.关于MODS时肝功能的变化,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临床表现主要为黄疸和肝功能不全 B.肝细胞氧化磷酸化发生障碍 C.对毒性物质的清除能力降低 D.生化指标较早出现异常 E.蛋白质合成障碍 [答案] D 12.下列哪个器官被认为是MSOF的发源地 A.肝脏 B.肾脏 C.胃肠道 D.肺 E.脾脏 [答案] C 13.MODS时关于胃肠道的功能代谢变化不正确的是()

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

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 考点一: 名词解释 1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2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的致病原因和条件的作用下,发生的机体自稳态破坏,从而偏离正常的生理状态,引起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异常变化,变现为症状体征的社会行为异常,这种异常的生命过程称为疾病。 3 脑死亡:全脑功能不可逆的停止,导致整体功能永久丧失,是现代死亡的概念。其判断标准为大于等于6小时不可逆性昏迷,自主呼吸停止,脑干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脑血流停止。 4 疾病的转归prognosis:有康复和死亡两种形式。1、康复rehabilitation:分成完全康复与不完全康复两种。2、死亡death:长期以来,一直吧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志,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考点二水电解质紊乱 1 无机电解质主要功能: 1、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平衡和酸碱平衡 2、维持神经、肌肉、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并参与其 动作电位的形成3、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4、构成组织成分 2 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因为喝水和吃盐的多少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发生显著的改变,当机体内水分不足或摄入较多食盐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则刺激下丘脑的视上核渗透压感受器和侧面的口渴中枢,产生兴奋。也可反射性引起口渴的感觉,机体主动饮水而补

充水的不足,另一反面促使ADH的分泌增多,ADH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管周膜上的V2S受体结合后,激活膜内的腺甘酸环化酶,促使cAMP 升高并进一步激活上皮细胞的蛋白激酶,蛋白激酶的激活使靠近管枪膜含有水通道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上,增加了管腔膜上的水通道,及水通道的通透性,从而加强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水的排出,同时抑制醛固酮的分泌,间弱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加钠离子的排出,降低了钠离子在细胞外液的浓度,使已经升高的细胞外液渗透压降至正常。反之,当体内水分过多或摄盐不足而使细胞外渗透压降低时,一方面通过抑制ADH的分泌减弱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水分排出增多,另一方面促进醛固酮的分泌,加强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减少钠离子的排出,从而使细胞外液中的钠离子浓度增高,结果已降低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增至正常。 3 心房肽或称心房利钠肽atrialnatriuretic peptide,ANP:是一组由心房肌细胞产生的多肽,约由21-33个氨基酸组成。 4 ANP释放入血后,将主要从四个方面影响水钠代谢:1、减少肾素的分泌2、抑制醛固酮的分泌3、对抗血管紧张素的缩血管效应4、拮抗醛固酮的滞钠离子总用 5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是一组构成水通道与水通透有关的细胞膜转运蛋白。 考点三 6 根据血钠的浓度和体液容量来分 1、低钠血症分为低容量性、高容量性、等容量性低钠血症 2、高钠血症分为低容量性、高容量

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2

第1章水肿 二、填空题 1、全身性水肿常见类型有⑴心性水肿⑵肝性水肿⑶肾性水肿⑷营养不良性水肿 2、脑水肿可分为⑴血管源性脑水肿⑵细胞中毒性脑水肿⑶间质些脑水肿 3、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增高的最常见原因是(1) 静脉压增高/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 要因素是(2) 血浆白蛋白含量降低。 4、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常见原因是⑴广泛的肾小球病变和⑵肾血量明显减少。 5、肾病性水肿的主要发病机制是(1)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肾炎性水肿的主要发病机制是(2) 肾小球滤过 率降低。 6、一般的,肝性水肿表现为(1) 肝腹水,心性水肿最早出现部位是(2) 下肢,肾性水肿首先出现于(3) 眼睑有关。 7、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与⑴重力效应⑵组织结构特点⑶局部血液动力学因素。 8、心性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1)心输出量减少 (2)静脉回流障碍。 五、问答题 1、简述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原因和机制。 答: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是指组织液的生成大于组织液的回流,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发生因素有: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见于心衰、静脉血栓等;②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见于血浆清蛋白减少;③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见于各种炎症,包括感染、烧伤等;④淋巴回流受阻,见于淋巴管受压或阻塞,如肿瘤、丝虫病等。 2、水肿时引起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机制。 答:主要与肾调节功能紊乱有关,机制: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广泛的肾小球病变致肾小球滤过面积明显减少和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致肾血流量减少。②肾小管重吸收增加:1)肾血流重分布2)醛固酮增加 3)抗利尿激素增加 4)心房利钠肽分泌减少 5)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第2章缺氧 二、填空题 1、低张性缺氧,其动脉血气指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是(1) 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2、引起氧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有⑴酸中毒⑵CO2增多⑶温度升高⑷红细胞内2,3-DPG增加 3、缺氧的类型有⑴循环性缺氧(2)组织性缺氧(3)低张性(乏氧性)缺氧(4)血液性缺氧。 4、发绀是血中(1) 脱氧Hb增加至(2) 5g/dl时,皮肤粘膜呈(3) 青紫色。CO中毒时,皮肤粘膜呈(4) 樱桃 红色。亚硝酸盐中毒时呈(5) 咖啡色色。严重贫血时呈(6) 苍白。 5、低张性缺氧引起的代偿性心血管反应主要表现为⑴心输量增加⑵血液重新分布⑶肺血管收缩⑷毛细血管 增生。 6、CO中毒引起的缺氧是(1)血液性缺氧,其血氧指标变化为⑵血氧含量下降⑶血氧容量下降⑷SaO2正常 (5)PaO2正常(6)动静脉氧含量差下降。 7、缺氧性细胞损伤主要表现为⑴细胞膜⑵线粒体⑶溶酶体的变化。

病理生理学重点.

病理生理学重点 体液平衡的调节: 激素释放原因作用部位功能 ADH 垂体血浆渗透压上升远曲小管重吸收水,达到水平衡 血容量下降 醛固酮肾上腺皮质血容量降低远曲小管重吸收钠,排钾,电解质 血钠下降,血钾升高平衡 心房肽心房肌急性血容量上升近曲小管钠重吸收下降,抗醛固酮, 集合管抗ADH 重点掌握低容量性低钠血症(p21)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是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也可称为低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最容易引发休克 重点掌握低容量性高钠血症(p23)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特点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离子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高渗性 脱水。 等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的特点是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钠离子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在水肿的发生机制中重点掌握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p26) 水肿的发生机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导致水肿的原因、机制、特点见书本和笔记本 低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1.心率失常(p32)(重点难点) (p33) 或见笔记本 2.肌肉松弛(对机体最严重的影响) 3.肾功能障碍 4.碱中毒 5.横纹肌溶解 低钾血症的原因:1.钾摄入不足 (p31) 2.钾丢失过多:这是低钾血症最常见的原因(经胃肠道丢钾为最常见原因) ①经消化道失钾 ②经肾失钾 ③经皮肤失钾 3.细胞外钾进入细胞内(钾分布异常—进入细胞内过多) ①碱中毒 ②过量胰岛素使用 ③?—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增强 ④某些中毒物质 ⑤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高钾血症的原因:1.钾摄入过多 (P34) 2.钾排出减少(主要是肾脏排钾减少,这是高钾血症最主要的原因) a.肾功能衰竭

完整word版,病理生理学重点内容总结,推荐文档

70个单选题,70分;2个简答题,20分;一个论述题,10分。疾病概论 1.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休克、缺氧、发热、水肿都是基本病理过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损害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 2.病因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没有病因存在,疾病肯定不会发生;疾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种,血友病的致病因素是遗传性因素; 3. 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包括神经、体液、细胞、分子机制。分子机制中分子病是指由于遗传上的原因而造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量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分子病包括:酶缺乏所致的疾病、受体病、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细胞膜载体蛋白缺陷引起的疾病; 4.疾病发生的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它们本身不能引起疾病、可以左右病因对机体的影响促进疾病的发生、年龄和性别也可作为某些疾病的发生条件。疾病发生的条件是指在疾病原因的作用下,对疾病发生和发展有影响的因素,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某一疾病是条件的因素,可能是另一疾病的原因,条件可促进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水电解质紊乱 1. 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Na+ ;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阴离子是Cl-;细 2- 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K + 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阴离子是HPO 4 2. 体液内起渗透作用的溶质主要是电解质,对于维持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和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蛋白质,肝硬化、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3. 低镁血症可以导致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钾血症倾向于诱发代谢性碱中毒。 4.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又称为水中毒,特点是患者水潴留使体液明显增多,血钠下降。对于维持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和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蛋白质。 5..丝虫病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淋巴回流受阻。 6.水肿的发病机制(简答)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血管内外的液体交换维持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病理生理学试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多选题A型题 1.病理生理学是 A.以动物疾病模型阐述人类疾病规律的学科 D.解释临床症状体征的桥梁学科 B.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E.多种学科综合解释疾病规律的边缘学 C.从形态角度解释病理过程的学科科 [答案]B [题解]病理生理学属病理学范畴,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2.病理生理学主要教学任务是讲授 A.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D.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 B.动物身上复制的人类疾病过程 E.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及其机理解释 C.临床诊断治疗的理论基础 [答案]D [题解]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共同规律和机制,也研究各种疾病的特殊规律和机制。但病理生理学的教学任务是讲授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共同规律)。 3.病理生理学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 A.流行病学调查 D.推理判断 B.动物实验研究 E.临床实验研究 C.临床观察病人 [答案]B [题解]病理生理学研究成果可来自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等,但主要来自动物实验。 4.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改变称为 A.病理状态 D.病理障碍 B.病理过程E.病理表现 C.病理反应 [答案]B [题解]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变化,又称基本病理过程。 5.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前身是 A.器官病理学 D.疾病病理学 B.细胞病理学 E.医学生理学

C.实验病理学 [答案]C [题解]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Claud Bernard倡导以研究活体疾病为对象的实验病理学,复制动物模型是病理生理学的前身。 6.病理生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在 A.19世纪前叶 D.20世纪前叶 B.19世纪中叶 E.20世纪中叶 C.19世纪后叶 [答案]C [题解]1879年俄国的喀山大学最早成立病理生理学独立学科和教研室,讲授病理生理学。 7.我国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成立于 A.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E.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答案]D [题解]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东北有些院校最先成立病理生理学教研室,1954年卫生部聘请苏联专家举办讲习班,1956年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均成立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8.最早成立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的国家是 A.中国 D.美国 B.德国 E.俄国 C.东欧 [答案]E [题解]同第6题题解。 9.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 A.诊断疾病 D.研究疾病的归转 B.研究疾病的表现 E.探索治疗疾病的手段 C.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 [答案]C [题解]病理生理学属于病理学范畴,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 10.病理生理学专业工作者最多的国家是 A.中国 D.美国 B.德国 E.日本 C.俄罗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