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谈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

试谈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

试谈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
试谈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

试谈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

刘烨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率逐年上升,危害程度不断升级。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将问题聚焦于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上,从家庭教育特点、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三方面加以浅析。

[关键字]:青少年家庭教育犯罪预防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培养、教育和管理好青少年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率逐年上升,危害程度不断升级,并呈现出低龄化、成人化、团伙化、智能化等新特点。这些违法犯罪行为不仅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严重阻碍了社会和谐发展进程。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与变化、原因与后果,均具有社会性和综合性,是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在青少年身上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通过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一般来讲,家庭是个人首先接触的生活场所,是个人社会化最重要的机构,是预防青少年误入歧途的第一道关口。就此,本文将问题聚焦于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上,对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和家庭预防作一分

析。

家庭教育特点

我国的家庭教育传统历来重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交往礼仪、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从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到清朝曾国藩对家庭教育的精辟见解,我们都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一直都是以人格培养和习惯

养成作为主要内容的。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家庭教育的功能作用非但不会减弱,反而会越变越强。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上极易产生叛逆的时期,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正确的思想引导,出现偏差在所难免。

家庭教育的独特性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中的社会化机构日趋多样,尤其是专业社会化机构(学校、幼儿园等)迅速发展,很多孩子较早就部分脱离家庭,进入专门机构进行社会化。因此,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就可能有意无意地退居至次要地位。实际上,很多我们现今急需的教育资源、学习方式,学校并不能很好地提供。比如现在倡导终生学习,个性化学习,即时学习,诸如此类的这些需求,学校教育作为一个体系,作为一个制度,它还不能提供完备的服务。怎么办?这就要依靠家庭教育。现代科学证明,少年儿童时期的教育,尤其是学龄前教育,对形成、塑造一个人未来的思想、性格和品德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这个时期的教育,迄今为止在任何国家

都不是家庭以外的任何人或机构所能代替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其它一些社会因素、大众媒体因素尤其是网络因素都在挑战家庭教育。但是家庭教育自有其独特的优势。教育是情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天生的感情依存关系使家庭教育往往在管理、规劝、影响及启发引导等方面对青少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所无法企及的。父母对生活、对事业的态度和价值观也通过情感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父母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提高眼前的家庭教育的效果,也会促进孩子的成长、成人和成才。

家庭教育的持久性

孩子出生后,从幼儿园到大学会有很多不同的老师,这些老师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影响,但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却是唯一的,也是不能选择的。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是父母,伴随孩子成长的也是父母。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是一种长期的、连续的教育,它对每个人的一生都影响至深。

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始于家庭,其早期生活经验深刻的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每个人社会规范的接受、价值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立、行为方式的养成、生活技能的掌握和社会角色的培养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持久性决定了它永远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

要一环。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

青少年犯罪问题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而且在犯罪性质、犯罪类型、犯罪方式和危害程度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据统计,2004年全国判决生效未成年犯罪人数比2003年增长19.05%,2005年1月至7月又比2004年同期上升23.96%。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等客观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从主观上看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从客观方面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或腐败风气的影响等,都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必要条件。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其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成为造成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美国犯罪社会学家戈夫(W,Gove)所指出的,“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关键角色是在对越轨行为研究中最瞩

目和最经常重复的发现。”下面就八种比较普遍的容易导致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残缺

残缺型家庭是指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遗弃、长期服刑等情况。这就造成了家庭的完整性、稳定性的破环,使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或残缺不全。

由于死亡的原因致使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存在,会使青少年过早的失去父爱或母爱(或父母之爱),感情受到创伤,生活缺乏保障,并且失去应有的管教,因而内心极度痛苦,精神忧郁。有的青少年为摆脱这种痛苦,到社会上寻求精神安慰,一旦遇上不良因素,便会走上犯罪道路。

父母离异、分居更容易给孩子带来不良后果,甚至超过父母死亡带来的问题。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罪犯中,家庭存在缺陷问题的,要占到55%以上。2002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少年犯占罪犯总数的26.4%,来自继亲家庭的少年犯占6.3%,来自婚姻动荡家庭的少年犯占25.2%,三者相加达57.9%。

目前婚姻的稳定性不容乐观,近年我国离婚率有攀升的趋势。家庭的解体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亲情可贵,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首先如果家庭结构破裂,父母感情破裂、婚姻失败、家庭失和,以致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使子女得不

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的心灵将遭到致命的摧残。他们目睹了父母是如何从和睦恩爱走向誓不两立,从而怀疑人间的真情,觉得世界是如此的不可靠,人与人之间如此的不值得信任,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由于父母离异,离异父母在感情上都想弥补对子女的创伤,采取放纵迁就,以此想在感情上和子女沟通,这不但不能达到与孩子拉近距离的效果反而可能是错上加

错的。再次由于父母再婚,子女有可能受到继父母的岐视、虐待等,更会引发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有的离家出走,同社会上不良因素接触,沾染上恶习,混迹于不良群体之中,与坏人为伍,实施犯罪行为;有的不堪忍受虐待,铤而走险,杀人,伤害或毁坏家庭财产,纵火焚毁家庭等。

犯罪学者詹穆斯〃布雷和雷克〃布雷德对残缺家庭的孩子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后指出:“在残缺家庭中生活过的孩子们比在正常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行为失范

问题,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家庭残缺常常又和不和谐、冲突、敌意以及攻击性行为联系在一起,这一切都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5]我国社会学者在对29个省市的城市小学的902名残缺家庭儿童和808名健全家庭儿童的对比研究中发现,残缺家庭儿童在同伴关系、自控能力、情绪、性格、道德和学习等方面都明显不如来自健全家庭的儿童。可见,残缺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有许多不利影响,家庭解体越严重,

青少年所发生的问题也会越严重。

溺爱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推行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目前出现了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在“四二一”家庭结构中长大的他们,从小就受到祖辈、父辈的百般呵护。但过分溺爱,无原则的迁就会使孩子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他们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占有欲极强,或者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够合群,甚至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满足自身需要,他们可以不择手段。

1999年10月,武汉市13岁的小宝因嫌父亲催促其赶快上学,从父亲的身后用斧头对准其头部左侧连续猛砍5下。小宝的父亲时年53岁,是船厂的退休职工,他本来就重男轻女,再加上是晚年得子,更是对儿子宠爱有加,有求必应。小宝13岁了,还为儿子穿衣、洗澡,每天早晚接送其上学、回家。父亲被砍伤后因失血过多死在家中,小宝竟乘黑夜将父亲的尸体埋在自家菜地旁的杂草里,并将家里的血迹擦洗干净。直到几天后住在乡下的母亲来时,发现丈夫失踪才报了案。事发后,小宝对杀父之事一直不以为然。

功利

当今家庭教育潜存着一种可怕的功利主义倾向,这种文化观及其衍生出来的价值观已经影响了许多家长。最为集中

和典型的反映就是大部分家长重智轻德、重知轻能,对子女的智力发展非常关注,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极为重视。当然,这里也有应试教育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这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不惜工本,加大智力投资力度,并且盲目攀比,施加超负荷的压力。对孩子只要求学习成绩好,却忽略了品德和其他能力的培养。实质上,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个人意识倾向、刚毅的性格以及良好的习惯这些非智力因素比孩子得高分重要得多。据《1998-1999年度全国基础教育专项督导检查情况报告》,重庆市调查表明:除了学校布臵的作业,20.3%的家长还给孩子布臵作业,4.1%的家长给孩子请了家教,7.6%的家长对考试不好孩子有处罚行为。[3]无端的施压和不切实际的强求,往往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2000年1月17日中午,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17岁的高二学生徐力放学回到家,母亲吴凤仙开始不停地唠叨他的学习成绩及排名问题。徐力是个好学生,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吴凤仙容不得儿子在学习上出一点点差错,除了将儿子的生活安排得无微不至外,另一个任务就是时刻督促儿子看书学习。徐力觉得压力太大了,当那天听母亲又开始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时,就操起一把铁榔头将母亲杀害,制造了一起轰动全国的“好学生杀母案”。

粗暴

在当前的家庭结构中,仍有部分家长残留着封建家长式的陈腐意识。当孩子犯一点错误或是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往往“恨铁不成钢”,动辄采取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奉行的是“不打不成才、棍棒出孝子”的信条。有的家长平时放纵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所越轨,常常不分青红皂白便打骂体罚。这种教育方法极端有害。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的心灵受创,造成孩子和父母的感情破裂,失去对家庭的信任,形成畸形性格,产成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怨恨情绪,性格逐渐显示粗暴和攻击性,为犯罪埋下伏笔。加拿大就体罚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的影响曾进行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被调查者的年龄在15岁至24岁之间,结果在经常被打的受访者中,有21%的人患上焦虑症、70%的人患上抑郁症、13%的人酗酒、17%的人嗜毒。[2]

放任

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对家庭教育的错误认识让有的父母只顾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 只偏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过问和关心子女身体发育和心灵成长种种问题,甚至放弃了与子女共同生活、建立感情、施以教化的责任。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任性与孤避冷漠,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

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实施暴力犯罪。

2000年10月,南京发生过一起两个中学生嫖娼杀人案。涉案的两名学生年仅十七、八岁,家庭条件都很优越,其父母又都是有一定职务和身份的人士。那天,这两名学生搭识一名妓女,便将其带到某豪华别墅嫖宿。事后,双方为嫖资发生争执,这两名学生竟将该妓女杀死后抛尸。为此,家长痛不欲生。而知情者却说,孩子走到今天这一步,跟家长平时不管不教、放任自流有很大的关系。那幢发生凶杀案的别墅,是其中一个学生的家长花巨资购得,夫妻二人平日很少光顾,只有上高中的儿子一人独居。至于儿子在那里干什么、结交什么人等等,做父母的很少过问。

失范

失范父母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父母智力或身体有缺陷,如精神病、盲人,他们自己生活都无法自理,更谈不上给子女以教育。处于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家庭教育往往先天不足,在学校、社会还可能因家庭缺陷受到歧视,过早的流入社会,养成不良恶习直至违法犯罪。而另一种是父母道德败坏,或者有犯罪前科等斑斑劣迹。

关于父母亲的言行和犯罪行为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西方有学者进行过专门研究,并得出肯定性的结论。娜德J威

斯特经过调查在《谁成了青少年犯罪者》中指出:"绝大多数犯罪青少年的父母亲自身都有犯罪行为。"大为P法林顿对经过365名青少年罪犯进行了调查研究后,在其论著《青少年犯罪及其根源》中记载:"父亲没犯过罪的孩子有犯罪史的仅占8.4%,而父亲犯过罪的孩子犯罪的比例高达37%,同时,母亲犯了罪,小孩犯罪的比例则更高……"。1999年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对8省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违法犯罪青少年中,家庭成员有违法记录的占24.5%。青少年往往把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思想和行为,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

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品行如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子女的品行。宋庆龄说过:“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举手、投足、言论、观点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有的可能要影响他一辈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必须“谨言慎行”。可是一些家长往往不注意自身修养,恣意妄为,导致孩子出污染污,应了“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箴言。

有人对中小学做过一项调查,当问及“遇到同学欺负怎么办”时,那些年仅七八岁的孩子竞一连声喊道:“打他!”有些父母公开宣称:孔融让梨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要实行“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能让孩子吃亏。这种以错纠错、

怂恿报复的教育结果,使一个又一个孩子被他们的父母亲手培养成了罪犯。

2000年7月,南京郊区17岁的小奎因犯故意伤害罪被捕。小奎的母亲见爱子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精神病复发;小奎的奶奶急火攻心,一病不起;小奎的父亲一夜间头发白了许多。他流着泪说:“这都是我们自作自受啊!”小奎是他们的独子,为了不受别人欺负,从很小的时候起,小奎的奶奶、母亲就教小奎:“别人打你,你就咬他!用石头砸他!”上幼儿园时小奎果然咬人了,他把幼儿园一个小朋友的耳朵咬了一个豁口。初中毕业后,小奎不再上学,替一帮社会上的小混混充当打手,专门从事讨债行当。小奎心狠手辣是出了名的,手里往往握着半截红砖,打哪是哪,从不计后果。2000年春节期间,在同他人发生争执时,他一砖头把一个人砸成重伤。

贫困

经济贫困的家庭,主要包括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尚未脱贫的家庭。由于父母无稳定的收入,又无挣钱致富的技能,谋生艰难,致使有的孩子不得已而辍学,过早地进入了社会。但是这些家庭由于经济状况不好,生活供给不足,可能造成青少年营养不良,身体发育不好,精神长期受到物质缺乏的压抑,导致变异,从而使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严重影响。知识的贫乏、经济的贫困往往会使他们缺乏生存竞争中应具

备的条件而遭到社会的歧视,导致竞争的失败,引起感情的挫折,从而陷入犯罪。此外,贫困家庭更经不起天灾人祸、贫病交加的挫折,在遇到诸如此类情况时,很多青少年心理失衡,一时冲动,往往也会铤而走险,进行犯罪活动。

断层

近年来大量农民外出打工,而且由于大部分外出务工者多为青壮年劳力,造成当今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断层的特点,即大部分人口为儿童、青少年和老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即所谓的“断层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指缺乏承担抚养能力与赡养能力的中间阶层,仅有祖辈与孙辈所组成的家庭模式。具有此种年龄结构特点的家庭会导致部分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的细致关爱和保护,心理、人身安全和教育等问题日趋严重。

从社会化角度看,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往往通过行为规范、监督和惩戒技术这三个环节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影响。而断层家庭恰恰在这三个环节作用的发挥上都由于其特定的主客观因素而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从而使这三个环节出现所谓的功能死角,使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化进程受到阻碍。

从反社会人格角度看,在“断层家庭”中承担子女主要教养责任的祖辈们,一方面对他们重溺爱轻管教、重物质供给轻人格塑造;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能力与精力的局限,对他

们管教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上代沟的存在,使他们的管教多数情况下起着背道而驰的作用。于是青少年在追求成人尊重的过程中受到祖辈的这种消极性对待,其需求在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会导致心理压抑的存在,而这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去填充。当代需要理论的研究证明,个体需要的压抑将使人的心理产生焦虑和挫折的体验,在此种焦虑与挫折体验的支配下去家庭以外的途径探询往往为青少年逆反人格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是以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的一个不良开端。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

随着当今社会的急剧变迁,特别是家庭的变化,整个社会对青少年的控制力日趋减弱,而青少年犯罪问题正是基于这种社会变迁而得以激化。青少年犯罪防治工作虽然需从社会各个层面展开,但首先从家庭展开。

社会学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青少年社会化最初和最主要的场所。家庭的影响,对个人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不仅是教孩子具体知识的老师,更是人格的老师,能力的老师,健康的老师。为人父母,应该把培养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孩子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针对目前社会家庭的教育缺陷与误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应做好或注意以下几点: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

有资料表明,大部分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使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或暴力对抗或悲观厌世,对他人和自己的生命都漠然。溺爱、放任、打骂和功利等方式对青少年的教育都是有害的,应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由于孩子是唯一的,因此独生子女家长的压力是很大的,心理也很脆弱。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传统封建思想的存在,使父母对子女寄予相当大的期望。在社会还没有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下,家长要努力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降低过高的期望值,在教化孩子方面保持态度上的一致,加强计划性,因材施教,努力尊重孩子的个性。从强求孩子必然成龙到为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从为孩子服务到为孩子指导,从对孩子单纯的学习监督到引领各方面发展,从对孩子行为监控到诱导其自主选择,从要求孩子过多接受到启发主动探索,最终走出教育误区。

特别要提及的是,做父母的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观念和知识,从而强化自身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能力,树立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形象。所以应该倡导建立学习型家庭,让孩子在学习型家庭里从零岁开始就得到很好的养护和教育。在学习型家庭里,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学习者,都是学习上的交流者,大家彼此都是学生,也都是老师。

总之,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教育。

提高父母对子女的责任感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很多人对婚姻维系家庭的观念开始淡漠,离婚率不断上升,使很多青少年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庭。而离婚后,有的父母竟对抚养子女的责任互相推诿。这种只求个人幸福,臵子女于不顾的做法是不道德的,更是违法的。可以这样说,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环境,是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功能得以实现的首要保障因素。因此,众多的父母应慎重对待婚姻和孩子,努力保持健全的家庭结构。当然,健全的家庭并不仅是指家庭形式上的完整,更重要的是指家庭成员在民主平等基础上共同营造出的一种家庭氛围。在破碎、离异家庭里,这方面的缺陷一定要努力弥补。

另外,即使孩子犯了错误甚至犯了罪,父母也决不能灰心失望,从而放弃对孩子的种种教育。家长在反思自己教育失误的同时,应该以更多的心力去感化孩子、帮助孩子、挽救孩子,让他们从阴影中走出,重新迎接太阳。

建立父母与子女的良性互动

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对孩子的感情投入是成功家

庭教育最重要的体现。家庭气氛可以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不和睦或冲突的家庭气氛,与违法行为的关系甚

大。很多孩子跟父母之间缺乏真正有效的沟通,所以两代人经常发生冲突,发生战争。这是一个没有赢家的战争,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战争。

作为父母应该要保持和睦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首先父母等长辈间要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其次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经常沟通与交流,并采用正确的沟通方式,要以鼓励、理解、尊重的方式与子女谈心,即使惩罚也要富于感性,并伴随合理的解释。

鲁迅先生有一句家教名言:“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今天的孩子和上一代的孩子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对生活有自己

的理解,并且能够表达自己不同于父母的看法,而父母在社会急剧的变迁中,即有知识和生活方式的过时和被淘汰也是一种必然。因此,父母与子女之间鲜明的互补性要求两代人能够互相学习。在孩子面前,家长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也需要学习,需要和他们一起交流。对于他们的想法首先要学会倾听,对他们的所思所想要尽量多给予肯定。建立父母和子女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是保持和谐家庭氛围的关键,在互相学习的氛围里,即教育好了子女,又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使孩子在家庭成员间能够感受到亲密、鼓励、支持的氛围,从而培养孩子乐观向上、自信自强的性格。对子女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要及时的发现,通过与

子女间的沟通,能够及时发现其心理上失衡、偏差、扭曲、不健康的趋势,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使孩子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矫治,将不好的苗头压制在萌芽状态,让孩子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中成长。

父母子女间良好的情感互动又是满足青少年爱的最佳

途径。对于分居、离异或者长期在外工作等在正常情况下无法满足子女对父母的归属感和依赖感的情况,我们可以强化以电话、书信为载体的新型的“社会纽带”。美国著名犯罪学家特拉斯〃赫西(Trais Hirschi)认为“社会纽带”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感,是人们正常人格的一部分。[10]这样新型的“社会纽带”使孩子的情感依托于书信、电话以及网络的形式与父母进行交流,只是交流方式的改变而非交流有无的改变。这种父母子女间交流的强化,会很大程度上减少青少年问题的发生。

父母自身树立模范形象

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青少年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时,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缺乏有效的主体价值观的指导,原有的伦理道德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呈现出某些衰退、滑坡趋势,再加上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受到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黄、赌、毒”等精神垃圾的影响,致使一些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精神支柱发生倾斜。对此,父母自己首先不能有不良行为,要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水平,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从而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家庭形象,使其心灵得到熏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鼓舞和鞭策子女健康成长。其次要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加强引导。要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品行,作为父母,要言传更要身教。有些父母可能文化素质不高,也没有科学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但是他们身上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善良、正直、勤奋、豁达等品质自会深刻影响他们的孩子,教导他们做事、做人。

十二个字概括合格的家长:“积极向上、勤奋刻苦、求知善思、文明友善、民主乐观”。

加强家庭的法制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被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的时期,其生理、心理发育都处于特殊阶段。在这一时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个人思维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情绪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冲动性,好奇心、争胜心和独立意识

非常强烈,但认知能力、行为能力和自制能力却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极易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和诱惑而误人歧途,铸成罪错。

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但要灌输理论知识,而且应从身边人、身边事上着手分析,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典型案例,让其自我教育,分善恶,辨是非,理论联系实际。家长要在学法、懂法、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方面以身作则,要用法律、道德约束孩子的行为。

加强艰苦奋斗和挫折教育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文化的精华。这些传统不仅有利于帮助孩子远离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而且有着内在迁移作用,即生活上的艰苦奋斗可以转化为学习和工作上的踏实和勤奋。艰苦奋斗还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对于他们日后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让孩子经得起批评,知道自己应当为做错的事负责并接受必要的惩罚。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人生道路的艰辛,培养他们敢于面对失败、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现在很多家庭都忽视挫折教育。但是在西方,对儿童挫折教育的重视度十分高,譬如威廉王子从小就被派遣到非洲当志愿者。试想,一旦原本殷实的家庭变得生活拮据,如果缺乏早期的挫折教育,单个的

家庭教育缺失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研究-5页精选文档

家庭教育缺失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研究父母的角色是有色彩的,父亲是力量型的,教授青少年坚强、勇敢、担当;母亲是温柔型的,培养青少年形成温柔、善良、隐忍。家庭教育没有固定形式,一般都是通过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完成的。一般而言,双亲都在的家庭,家庭角色健全,更容易培养出健康人格、良好个性的孩子。反之,如果家庭教育缺失,很容易造成青少年形成独特的个性特征。 家庭教育缺失的人群一般有两种:单亲家庭、留守家庭。成长于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的青少年未必缺少关爱,很多甚至是被百般溺爱的。单亲的父母为弥补对孩子的心理愧欠,总想凭一己之力给予孩子双份爱,但是,单的还是单,欠缺的角色是很难被填补的。留守儿童的心绪也是时刻牵动远在他乡为一家生计奔波的双亲,负责在家照顾孩子的长辈为了让在外的年轻父母放心、安心,对留守的孩子往往是有求必应,百般呵护甚至溺爱的,但是,少了就是少了,亲子教育不是有求必应就可以代替的。 为了更好研究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个性特征的影响,2017年11月 16-17日,笔者面向漳州市乡村中学投放“中学生现状”调查问卷500份,成功收回493份,有效问卷451。其中,单亲或父母在外的问卷271份,有效问卷262份,经过对这262份目标问卷数据的整理、分析、探讨,初步形成以下理论研究成果。 1 家庭教育缺失对青少年个性特征形成的影响 1.1 家庭教育缺失的青少年对感情依赖比较严重。家庭教育缺失的青少年在乎朋友远胜父母师长,他们尊重朋友,渴望得到朋友的肯定,珍惜

朋友间的情谊。从调查中看到:遭遇挫折时只有13%的青少年选择独自面对,而有87%的会依赖朋友,听取朋友的意见。而面对朋友的背叛,选择报复的只有11%,21%的同学是难受更深,68%的同学要理由;即使被朋友伤害了,依然有21%的同学为了维护之间的友情而选择装作不知道;最容易忘记对父母的承诺33%,最容易忘记对老师的承诺的30%,会忘记对朋友的承诺的只有13%的。 1.2 家庭教育缺失的青少年对信任的看法可见其独立意识增强,思想开始趋于成熟。他们朴实不虚荣,是自卑又骄傲的。他们迫切希望被成人承认和重视,这点从对父母和老师的态度中可以比较明显体现。当与父母意见不符时,72%的同学选择心平气和争取沟通;对老师区别对待学生的,有反感老师的,有羡慕同学的,有质疑原因的,只有26%的同学是无所谓的。后来对这26%的同学深入调查,才知道这些同学之所以无所谓是他们习惯了被忽视。但在这看似坚强的自尊外壳下,却是自卑而敏感的内心,他们害怕被人尤其是朋友看低,即使被孤立也要强打精神装作无所谓的样子。 1.3 情绪情感体验更加强烈的,并且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兼具热情、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善于理解和宽容。从调查中可见,比如问卷所示的放假在家游戏玩得正火热时被父母打断的话,对父母不满,反应激烈地争执甚至一走了之的青少年占了30%,对于他们的生活而言网游看似是更重要的,但是对于成长路上记忆最深刻的事的调查中,选择是与家人一起的时光的青少年占了51%,没有任何一个孩子选择是游戏冲关成功的一刻。对于父母的合理干预或者约束他们是强烈不满和反抗的,但是他们又非常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正成为一项严重社会问题,其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手段恶性化的趋势日益严重,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据调查全市青少年犯罪绝对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占全部犯罪总数的比例居高不下,且仍呈上升的趋势。可以说,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必须全力以赴全力以赴去抓并且全力以赴抓好的一项当务之急的大事。其意义不仅在于减少青少年犯罪数量,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维护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保证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后续力。99年6月九届全国人大党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更是以立法的形式吹响了全社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号角。同时为开展上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法律武器。应当说,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从个人原因看,既有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法制观念的原因,也有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原因,从社会原因看,既有家庭不良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国家法律的不健全等因素,也有不良交往、社会道德规范弱化等原因。本文从等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以其抛砖引玉。 一、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认识 家庭教育伴随着家庭的出现而产生,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始,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基础。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是纯粹以个体家庭为分子而构成的总体。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家庭所可能给予个人的感情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因而说: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呈现出4—2—1模式(即祖父母4人父母2人个孩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的核心,父母将最好的都给了他们,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道挫折为何物,只想自己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些原本能在教育过程中,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的小毛病,因为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最终发展成大问题。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导致离婚率也有所升高。在濒临破裂的家庭或是单亲家庭之中,子女长期夹杂于冲突之中,脆弱的心灵受到摧残,行为出现偏差。 那么是不是在健全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就不存在犯罪行为呢?并非如此,在健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的监管力度及两代之间的亲疏关系对他们的行为同样有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与社会联结的关系为基础的,而对父母的依恋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这种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但这种关系减弱,很容易出现犯罪行为。实际上,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对父母不良监管方式和冷淡亲子关系的一种不合理反应。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所起重要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重视不足,有人甚至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扩大和深化,家庭教育已经不那么重要,家庭也不再是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场所,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有的,将直接导致在理论上忽视对家庭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在实务上犯治标不治本的错误。 二、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家庭因素 (一)残缺家庭: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一个伦理观念非常强的国家,家庭是社会生活中较为稳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到了近现代社会,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致使家庭关系开始松动。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不断增加,大大减弱了对缺家庭和重组家庭的青少年的教育及保护功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社会犯罪的关系的研究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社会犯罪的关系的研究 一:重点名词解释 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 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2:社会犯罪: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 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研究背景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社会难题之一,有人将其与贩毒吸毒、环境污染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近几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世界各国均形成了犯罪低龄化的趋势。25岁以下的青少年是犯罪大军的主体,青少年犯罪被不少犯罪学家和刑法学家喻为难以医治的“社会痼疾”。世界各国大都面临着青少年犯罪迅速增多,犯罪率日益攀升的严重状况。官方统计表明,在1980至1989年的十年期间,14岁至25周岁年龄段的犯罪人口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重一直持续在70%以上。自1990年以来的时间里,这一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持续在60%左右的高位。这中间,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我们在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上,也经常看到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其中不少是骇人听闻的重大恶性案件。为此,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变成了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的人数会这么多,其最深层次的诱因何在,值得思考。 三:研究对象 1:特殊家庭子女 2:问题青少年本人及其家庭 四:研究内容 1:家庭结构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在我国的社会中,家庭结构的不良因素大致包括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家庭意识的不良和家长的不良性格等方面。这些因素都可能从不同的方面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与心理状态。 2主要研究的家庭类型: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学校教育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学校教育 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但实际上,青少年指13岁以上到成年之前(也就是满14岁不满18岁)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市家庭养成还是学校教育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的教育方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家庭所不具备的,作为从教人员的老师也是家长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主要以感性教育为主,家长通过言传身教,更多的是用自身行为来影响、感染孩子。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成年人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时,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微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意义。”而学校教育则是以系统的理性教育为主,无论是做人的道理,还是众多学科的学习,都要引导学生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把学生领进科学的殿堂,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这种“引申”的功能必由学校担当。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引申——这是孩子必须接受学校教育的理由之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是家庭教育的引申,是家庭教育的补充,是家庭教育的完善,是连接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枢纽第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学校就是教我们探寻世界的奥秘和激发我们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别说学校教给甚至灌输我们知识,会让对方反驳我们在现今教育中逐步丧失创新能力)第二,学校是与不同性格的人接触的场所,有助于培养我们独立和协作的能力,这在将来的创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也有受过专门教育的教师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和世界,除父母外教师也可以给与我们无私的关爱和鼓励。第三,校园是相对比较洁净的环境,一般不会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能够让人安心的做学问和思考,思考自己的未来思考未来的世界。 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认为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其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学校教育指的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如家教、托儿所、幼儿园、古代私塾等都是学校教育范畴。而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中年长的成员,如父、母、祖父母等,对孩子的熏染、影响和教导。由此比较家庭教育便有了三大优势:①从教育目的比较,学校教育有着科学性,清晰、明确、全面且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而家庭教育由于有着血缘关系,所以其教育目的就带有主观随意性。②从系统比较,学校教育有着自己独立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财政拨款等,因此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系统,能使教育有稳定性和连续性。而家庭教育是无法

浅谈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是最初接受的基础教育。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家庭教育大于其他教育的原因就是对孩子性格,基本认知,思维习惯,生活习惯的定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往往被忽视或者被扭曲,父母认为学习是孩子的全部,忽视孩子独立性人格塑造和培养,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及塑造完整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教育状态有三种,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是学校教育,最后是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混合起来产生对孩子的影响力最大。然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对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教育 父母是自己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肩负着对孩子教育的重任。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生活作风、工作作风、兴趣、爱好、习惯等个性特征,都将给孩子留下极其深刻的影响,有的甚至成为孩子终生效仿的榜样。尤其是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标准,处世方法和处世原则,长期对孩子的耳熏目染,一旦被孩子认可或接受,是很难改变的,家庭教育往往能够影响其子女一生的成长。有人说,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前途的收获。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教子成才,但是如何对孩子施行家庭教育却知之甚少、方法不多,亟待提高其作为家庭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与教育能力。 (二)家庭教育贯穿于孩子成长始终 人生的开始要经过四个时期,第一是幼儿时期;第二是童年时期;第三是青春活力期;第四是青年成长期。这四个时期都始终贯穿着家

论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论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李桂兰东北师范大学 【摘要】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环境等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并且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促进青少年全方面发展。 【关键词】家的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和前景。在科技化、信息化、市场化的今天,家庭的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讨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及其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它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的发展,它不是单向的,而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家庭教育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伴随孩子的成长开始进行。引导孩子感知色彩、事物的形状,教他(她)们牙牙学语,学会迈步走路……这些就是家庭教育的最初形式——启蒙教育。家庭教育内容包含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对孩成长产生的作用。首先,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教育;其次,家庭教育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第三,家庭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是日常教育,也是终生教育;第四,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伴随着社会变化而发生变化,家庭教育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时代特征。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的家长没有真正的认识到科学的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千方百计的给孩子找好学校,甚至花钱让孩子上重点学校。很少有家长将孩子学习失败归结为自己,很多专家呼吁家长们不要以为教育孩子可以无师自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习先进科学的方法。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如果我们的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仍存有错误的育人理念,以及仍在使用错误的教育方法,这会在孩子的心灵和性格上留下难以估量的影响。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是孩子最先接触的教育。家长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方面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孩子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由此看出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影响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影响 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一直居高不下,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青少年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情况复杂,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青少年犯罪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与青少年自身的人格特征、情绪情感、个性等主观因素影响的相互作用下慢慢形成的。其中,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场所,直接决定和影响未成年人是否能健康成长。因此,家庭环境不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及家庭管理不当等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直接的,重要的客观因素。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庭管理;家庭结构;影响 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问题,情况十分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青少年身体、心理、性格等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原因。其中,家庭的负面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和重要原因。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风家教对子女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人的思想情操和个性品格形成的摇篮。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其精神和物质的获得,主要仰赖家庭,所以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与青少年的犯罪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一、不正常的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残缺家庭的影响 残缺家庭是指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家庭结构破裂趋于小型化,传统家庭的帮助,保护和监督功能正在弱化。这种类型的家庭对青少年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由于过早的失去父亲或母亲的关爱,使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家庭关爱的缺失造成青少年心灵扭曲,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长期的内心痛苦,心理的失衡,渐渐的使他们产生心理偏差,变得孤僻、冷漠和封闭、不愿和人交往,当心理无法得到平衡的时候,很容易采取极端的手段去处理问题。我国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家庭结构残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据国内学者钱曼君的调查,70名犯罪的青少年中,父母不全、父母离婚的有13人,占18.5%,父亲或母亲被劳教的有12人,占17%。我国社会学者还在对

青少年家庭教育状况调研报告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7097 (报告范本系列) 青少年家庭教育状况调研 报告详细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青少年家庭教育状况调研报告详细 版 提示语:本报告文件适合使用于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既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前提。为了总结家庭教育工作的新进展和新经验,研究家庭教育的新现象和新问题,霸州市教育局家教管理服务中心于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在霸州市区10所中小学所辖范围内,开展了规模较大的家庭教育状况的专题调研,以期进一步了解目前我市家庭教育的状况,讨论家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观察、访问和座谈等形式,主要围绕青少年家庭的结构情况、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法以及学校、家

庭、社会教育三方如何有机结合等方面展开,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余份,比较全面、详实地了解了我区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调研结果: (一)家庭基本情况 1.家庭成员构成情况。家庭成员是指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长、孩子以及家庭其他成员。家庭成员结构决定孩子在家庭中生活和受教育的位置。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市城区95%的家庭是比较正常和稳定的,问题家庭(包括离异家庭、缺损家庭、不良家庭)数约占被调查家庭总数的4%。绝大多数被调查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 2.家长职业状况和文化水平。家长的职业状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霸州市属新建市,市区大部地区还是农村,既城中村占大部分。在我们的调

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方案

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方案 问题的提出: 问题学生一般是指道德品质差、行为习惯不良、心理不健全、表现明显异于同龄人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纪律涣散,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学习成绩差,有自卑、戒备、逆反、冷漠,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等心理问题。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擂肥逃学等也常常是问题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甚至导致恶性刑事犯罪,让社会和家庭都为之忧心忡忡,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 我校是一所城郊农村初级中学,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纷扰,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2003-2006年,为了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开展了“城郊中学生心理障碍调查分析与学校辅导策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针对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策略的实际效果不如人意,在家校协作层面,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很好的与学校教育实现整合,形成合力。学校教育受到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极大困扰。 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在最近十年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由于问题学生得不到科学的引导和教育最终导致违法犯罪几乎成为社会公害。党和人民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寄予厚望。在这样的情势下,学校和教师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起教育问题学生的重任。然而,事实表明问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尽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热点和重点,但也是困绕广大教师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曾经有不少单位和个人对问题学生教育开展过方方面面的研究,包括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研究,但是从近年来问题学生不断增多,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升高的严峻局势看来,问题学生的帮教和感化工作成效有限,没有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因此,继续开展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研究,深入探索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与问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成因,非常有现实性。作为初中学校也急需有新的思路和对策研究解决此类学生的教育问题。 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使本校更加深入系统地关注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这对于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探究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研究这一课题将提高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依据和假设: 1、政策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当前末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面临许多新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由此可见,研究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初中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2、理论依据 国内相关研究表明:问题学生的“问题”都可以在其家庭教育中找到依据和成因。其中14-17岁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的高发期,最容易导致违法犯罪。初二和高一年级行为问题发生率最高。两成以上的问题学生来自单亲或离异家庭,半数问题学生的家长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有七种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行为的重要性 摘要:通过阐述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对中职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中学生、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一、问题的提出:中学生行为习惯主要源于家庭教育,这个时期的孩子无论是在生理,心理还是在知识能力方面,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深远。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既是奠定学生一生基础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既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也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中学时期的孩子,一般在12-18岁之间,是孩子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无论是在生理,心理还是在知识能力方面,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孩子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明显增强,依赖性明显降低,孩子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庭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中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一)、创造有利于良好习惯养成的环境 环境影响人的习惯,孩子长期生活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就会养成与环境相适应的习惯。例如,家长做事邋遢,孩子就会丢三落四;家长礼貌待人,孩子就会彬彬有礼;家长作息有规律,孩子就会早睡早起;家庭气氛和谐民主,孩子就会乐观开朗。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孩子一旦降临,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必然受到外界环境,他人行为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言谈举止、接人待物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这方面的习惯形成。因此,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孩子培养成具备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文明规范的行为举止热心助人、善待弱者的良好修养,不怕挫折、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做事专心、诚实守信等良好习惯的中学生。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代中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 (三)、家庭教育态度决定了青少年的行为取向,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方向、手段和方式行为,并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方面,需要有共同的理念,注意因为父母自身性格差异、态度定位不同等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教育过程中的一致性,促使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其次,父母需要在家庭教育上营造良好的氛围,需要求同存异,做好沟通,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子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及时调整,保证青少年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在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环节的重视程度,突出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对家庭结构因素的重视家庭结构因素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多代人家庭等,这些家庭结构的出现,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 (二)、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家庭情感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态度,是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的综合体现,如果孩子处在和谐、欢快的家庭环境中,则比较容易获得安全感,反之则容易引发各类不良的行为问题。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应该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冲突,让青少年在家庭学习生活中有和谐温馨的环境,在家长有利的教育引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作者:徐丽娟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青少年处在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社会系统网络之中,因此导致其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最直接的、重要的原因。针对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家庭因素,提出有效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相关对策和建议。除了家庭本身要负起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责任外,学校、社会要加强对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干涉和介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机制。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犯罪;预防对策 引言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呈现出犯罪低龄化、性质暴力化、类型多元化、方式成人化、组织形式团伙化等特征,[1]已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牵动着千家万户成为目前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正值人生的花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年华,为什么一部分青少年脱离了正常的人生轨迹,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由于青少年处在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社会系统网络之中,因此导致其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社会原因,又有个人原因,它既涉及社会文化、经济等宏观社会环境因素,又涉

及家庭,学校等微观社会环境因素。其中,家庭环境是首要的、基础性的环节,家庭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最直接的、重要的原因。家庭在青少年生活中扮演最重要的社会控制角色是各种社会学派的共识,青少年犯罪实际上是一个最初起因于家庭,进而显现于学校,并最终恶化于社会的现象。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课堂”,也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习得的基础环境。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家庭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防线。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和经济急剧转变,家庭也面对相应的压力和考验,在角色和功能方面也起了重大的变化。除了结构的转变及功能的削弱外,家庭教育缺陷也日益增加,极易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因此,探讨新世纪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对于预防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我国家庭环境的新变化 所谓家庭环境是指人们在家庭里与家庭成员发生作用的因素的总称。家庭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有家庭的成员结构、成员素质、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软环境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功能等。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转折,家庭变迁速度也同时加快,[2]家庭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家庭规模日渐小型化,核心家庭增多

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艰辛 铜仁市南长城小学刘芬芬 国学经典《三字经》中有曰“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古之圣贤明确了一个孩子在成长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责任。然而如今的教育,何止是师之惰,只要学生的行为习惯或者学习成绩不好,似乎社会指向的“教育失职”就是教育工作者。 从教十二年,我心中对于教育有了越来越多的疑问。教育到底是什么?如今的教育有多少时间是面向学生的?教育中教师的位置,教师的责任是什么?学生的本位是什么?怎样站在教师的角度来看社会、看教育、看学生的家庭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深度?怎样站在学生的角度看社会、看学校、看教师,看自己生活的家庭?怎样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看教育,看教师,看待自己的孩子成长以及他们的美好未来?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站在小学教师的位置上审视。作为学生的人生驿站,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从婴儿到幼儿,从幼儿到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才来到我们小学的学生。因此,当我们接纳这些学生时,他们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因此,我认为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时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然而,在多年的教学中,于闲暇时与同事们探讨问题学生时,我们更多的感到了无奈,感悟到教育之艰辛,与家庭教育实在难脱干系。 反观学生的成长历程,从他们开始模仿就已经开始学习了,家庭中每个成员就是他的第一任教师。复杂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祖父母一代人对孙辈的爱偏离了

教育的本位,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也是能不产生矛盾就将就将就的意识趋于严重。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就必须得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从小就养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好强霸道的性格。进入幼儿园除了简单的知识学习,性格上仍会以不懂事得以“深造”,至进入小学已然是根深蒂固。一位同事告诉我一个真实案例:她在曾经教书的学校新收一批学生时,一家长特意给她强调:“我家的小孩是用来传宗接代的,他在学校的学习能学多少是多少,老师请你不要逼他!”虽能理解孩子的宝贵,但面对这样的家庭观念,我实在不明白该家长送孩子来学校有何意义。 更有一类学生家庭教育缺失为父母造成。离婚率的升高,留守儿童的名称,对孩子也是一个不堪承受的重担。孩子在残缺的家庭中,在隔代教育家庭的教育模式下,随意,无所谓,无上进心,学习成绩差,染上社会不良习惯等等心理健康问题在这个群体中日益凸显。这样的家庭在社会中太多,而学校面对的就是这些随时会出事的不健全家庭。就拿我之前所教年级的一个学生家庭为例,由于从小留在爷爷奶奶身边,老人不懂得孩子对父爱和母爱的向往,不懂得和孩子沟通,导致孩子较为自闭,不喜欢和人说话,甚至对父母的存有怨恨。他的父母发现孩子与自己不亲近,决定不再出外打工,想要弥补孩子,但是这个孩子始终不愿意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常常偷跑回乡下爷爷奶奶家,情绪极为抵触。即使有时在老师的劝说下回到家中,都不和父母说一句话,甚至连父母为他准备的床都不肯睡,宁愿自己睡在地上。对此,感谢的是他的父母确实认识到对孩子的愧疚,他们的觉悟我相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精)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论文摘要:家是孩子避风的港湾,家是心灵的守护神。而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帮助家长树立明确的家庭教育职能意识和正确的教育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消除其负面影响,引导青少年沿着健康的道路成长。关键词:家庭教育负面影响现代教育素质教育正文: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作用于孩子。但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青少年的心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综观现实,笔者认为目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呈现以下几方面的负面影响:一、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教子方法有失偏颇,当前的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孩子舍得投资,十分大方,大把大把地花钱,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第一种类型是残缺型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离婚、死亡或服刑以及其它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这各家庭既给子女心理造成一定伤害,又给子女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严重的缺陷。相当多的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产惩治情绪障碍,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反社会的心理,最后就会以外漂方式逃避回家,极易造成犯罪机遇而做出违法犯罪之事。 第二种类型是盲目溺爱、放纵型家庭。如今,在不少家庭中家长对青少年由宠爱滑向溺爱。这种一味的迁就而不加引导的作法,导致青少年从小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自私自利、惟我独尊、占有欲极强的心理。当其不断增长的需要欲望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向家庭外扩张,由于外界不能满足其一贯的“手到擒来”的要求,加之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还较低,思想首先水平不高,还未形成健全的人格,青少年就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做法,甚至不择手段,逐步走上犯罪的道路。盲目溺爱、放纵型家庭父母未履行好监护职责,他们对青少年的情况疏于过问,不能及时发现教育纠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甚至对于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有所察觉也放任不管。 第三种类型是粗暴型家庭。现代社会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学历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样就加剧了教育内部的升学竞争。加上独生子女政策,家长往往把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以使他们将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的要求大大超越了细小心灵能够承受的范围。他们奉行“棒棍教育”,不能耐性细致地说服教育。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不让吃饭、罚跪、捆吊、拷打、关禁闭,甚至赶出家门,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他们在心理上视父母为敌,流落到社会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性格逐渐显示出粗暴和攻击性,有的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第四种类型是父母有不良恶习的家庭。有的父母生活作风不俭点、不正派。如父亲“包二奶”、“养情妇”,母亲有婚外性、充当“第三者”等,这些都在思想上给子女造成负面的影响,客观上助长了子女在异性交往上的随便与轻率,是青少年性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一些十几岁的少男少女,有的还是小学、初中学生,小小年纪便谈恋爱,偷食禁果,甚至同居。在各大医院妇产科做“人流”的女青年绝大多数是未婚先孕者,其中有不少是在校学生。近年来,青少年性犯罪增多,有的地方,青少年性犯罪已成为仅次于型犯罪后的第二位犯罪。青少年性犯罪增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受不良传媒和文化出版物腐蚀等,但与父母在性行为上的混乱也是有直接关系的。另外,父母一方或双方嗜酒、赌博、吸毒、盗窃、卖淫嫖娼也是青少年性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的意志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恶习,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第五种类型是缺少思想沟通型家庭。当前,很多父母为子女辍学、离家出走等问题所困扰,其原因多数是父母与子女不能良好沟通造成的。有些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或生意,无暇顾及孩子,对子女关心爱护不够。有的父母,业余时间都用在泡舞厅、打麻将上,很少过问孩子的思想表现和学习娱乐。由于缺少沟通,形成思想隔阂,对子女的思想、行为也无从了解和掌握,以致孩子变坏了也不知道。据调查,个体工商业者、出租车司机、包工头家庭子女违法犯罪率较高,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很少在家,即使在家也由于奔波劳累,回家后倒头就

浅析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与防范

浅析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与防范 论文摘要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大多与家庭因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文章对可能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家庭方面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究,认为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并从家庭的角度就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出了一些对策,这对于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家庭因素防范措施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社会日益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司法实践中,对于青少年的年龄段一般认为是14周岁至25周岁。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犯罪总数的比例也不断上升,且呈现低龄化倾向。青少年犯罪的暴力化、恶性化程度加剧,对社会的危害后果加大,性质日益严重,抢劫、强奸、绑架、故意伤害、故意杀人、聚众斗殴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数量上升,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 通过调查分析,青少年犯罪还存在着以下特点: 1.犯罪主体特征明显,大多缺失管教。从家庭背景分析,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青少年、留守或辍学少年、无人管教或暴力家庭少年在青少年犯罪群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青少年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属于“边缘人群”,他们大多缺失管教,甚至厌学、逃学、混迹街头;从性别比例分析,男性占绝大多数,女性较少,这与男性生理心理特点息息相关;从户籍地分析,外来人口多于本地人口;从学历分析,初中文化以下为主,多数少年犯法律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在特殊情况下一时冲动而犯罪;从犯罪动机目的看,作案动机相对单纯,有的仅仅为了弄点钱去网吧一玩或因看对方不顺眼,犯罪所得大多用于上网、玩游戏或吃喝玩乐等个人消费上。 2.犯罪类型以侵财型、涉恶型犯罪为主。其中盗窃抢劫犯罪始终高居前位,暴力型犯罪有增无减。有的作案手段凶狠,丝毫不考虑后果。尤其是近年来少年犯弑亲案增多,很多省市出现了青少年残忍杀害祖父母、父母等近亲属的案例,反映出一部分青少年思维偏激,具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 3.犯罪形式成团伙趋势。青少年犯罪经验较少,犯罪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大多结伙作案,以团伙形式出现。近年来,一部分青少年犯是由于接触网络不良信息而犯罪,网上联络、勾结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现实中有的青少年在网络上刚相识甚至就相约见面结伙作案。 二、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青少年犯罪是各种社会负面因子共同作用在青少年身上的综合反映,也是主客观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从主观上讲,主要是青少年文化程度低和法律意识淡薄;从客观上讲,主要是青少年外部的客观环境,比如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不良环境和负面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无疑与青少年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这几个方面。 (一)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 1.父母忽视了孩子的主体地位。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他们在对孩子的管教问题上有着很强烈的责任感,都希望孩子能获得成功——这对于孩子的成长确实是一件好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