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体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体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体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

一、改善情绪状态

改善情绪状态是研究者们用来检查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体育活动的情绪效应,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两种。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状态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例如,麦克英曼(McInman)等人于1993年对活动后的被试立即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精力和愉快程度则显著提高。当然,体育活动之后情绪的即刻变化可能与个体的健康状况、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强度,以及活动与情绪测量之间的间隔时间有关。

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有限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有几个研究显示,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是存在的。例如,海顿(Hayden)等从1984年的研究发现,有规律的活动者比不活动者在较长的时期内很少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二、完善个性特征

在健康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领域中,有大量的关于A型行为特征与冠心病发生之间关系的研究。A型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急躁、争强好胜、易激动、整天忙忙碌碌、做事效率高。大多数研究显示,A型行为特征是产生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的一些研究比较注重体育活动对改变A型行为特征的作用,以及重视体育活动对个性整体结构变化的影响。

目前为止,哪一类体育活动对A型行为特征的影响更大,所得结果不尽相同,也没有发现体育活动与个性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活动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活动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是毋庸置疑的。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有关身体的图像;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在正常人群中普遍存在着身体表象障碍,如有人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个自我概念有关(图11-1),其主要表现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的自尊心降低(自尊是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特科(Turker)1993年的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呈正相关,也与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通过力量训练可使个体的自我概念的

积极程度显著提高。

有些研究发现,有氧运动提高了中年妇女对身体的内部意识和身体能力感;身体活动对老年妇女和身体表象具有积极的影响。

图11-1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个自我概念的关系

四、改变睡眠模式

人的睡眠根据生理和知觉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当一个人开始入睡时,他的心率、呼吸和体温下降,并且在脑电图上出现α波(8~13圈/s)。睡眠的第1阶段是半意识状态,其特征是心率进一步降低,呼吸有些无规律和肌肉轻松。随着体温进一步下降,个体进入睡眠的第2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脑电图上显示出一阵有节奏的突发性活动(13~16圈/s),此现象被称为睡眠轴。这些睡眠轴标志着半意识状态与睡眠的界限。大多数人在出现睡眠轴醒来后报告自己已经睡着。随着意识的消失和脑电图上出现δ波(0.5~3圈/s),个体就进入了睡眠的第3阶段。在睡眠的第4阶段,个体没有意识状态,脑电图上有多于50%的δ波。

当我们分析睡眠模式时,往往将第3和第4阶段称之为慢波睡眠阶段(SWS),而将2、3、4阶段称为非快速眼动阶段(non-REM),这是因为在这些阶段很少出现快速眼动和做梦。一般认为,慢波睡眠和非快速眼动运动可促进人的贮存过程。

有人对健康者和不健康者的睡眠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与慢波睡眠和非快速眼动运动呈正相关。蒙哥马利等人(Montgomery,1987)的研究显示,锻炼仅对有规律锻炼者的慢波睡眠有促进作用。并且,可能每天锻炼的时间和锻炼的类型是锻炼和睡眠模式关系的重要调节变量(Home,1981)。其他的研究显示,动力性运动或有氧运动似乎能增加睡眠时间。而且,早锻炼比晚锻炼更可能使人产生较多的慢波睡眠,而睡觉前的静力性运动似乎能减少睡眠的潜伏期和慢波睡眠(Morrcroft,1989)。

五、改善认知活动

国内外的一些学者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认知过程(如反应时间、注意不集中、思维混乱等),但这方面的大多数研究对象是老年人,这也许因为体育活动对于改善老年人的认知过程更为明显一些。例如,斯波多索(Spirduso)1980年在回顾这方面的研究后得出结论,体育活动的强度与心理运动速度(如反应时间和动作时间)之间呈正相关。我国也有学者对中老年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太极拳和太极剑比慢跑更能有效地延缓被试认知功能(如复杂反应时间和注意广度)的衰竭(毛志雄,1996)。

六、心理治疗效应

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已被公认。在美国,有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80%的人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有一些研究成果说明了体育活动对于治疗上述两种心理疾病的特殊作用。

一些研究支持了体育活动治疗焦虑症的作用。例如,朗(Long)1993年要求一些焦虑症患者参加散步或慢跑锻炼,另一些患者参加应激灌输训练。结果显示,接受其中任何一种训练方法的患者,要比控制组患者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强。但体育活动对于有恐慌疾病史的焦虑患者的效果,似乎不如治疗其他类型的焦虑症患者效果好。然而,学者们比较一致地认为,紧接着体育活动后,病人的状态焦虑反应明显降低。

马丁森在回顾许多有关体育活动对治疗患有焦虑或抑郁症的住院病人的效果后得出结论,有氧运动或不强烈的体育活动有助于降低轻度或中度的抑郁情绪。然而,很少有资料说明,体育活动对于治疗精神抑郁症或躁郁性精神病有什么效果。关于体育活动对于减少焦虑症的效果如何,目前下结论还为时为早,尚需继续研究。体育活动特殊的治疗价值可能主要在于预防疾病或疾病的复发。

第一节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论假说

一、身心关系的解释

在哲学领域中较早论及到身心关系问题。通常,基本的哲学观点可被分成一元论和二元论。具体地说,又可分为以下6种理论:

(一)唯心论

该理论认为,唯有精神存在,对世界观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心理事件的知觉基础上的,所假设的知觉基础的物质只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之中。

(二)唯物论

该理论指出,唯有身体存在,身体才是一个真正的原子和分子的世界,而精神仅是一种幻觉。

(三)万物有灵论

该理论声称,精神控制身体,但精神不受身体的影响。精神活动引起身体现象,但物质事件不能引起精神事件。总之,该理论坚持认为,灵魂使身体存在。

(四)副现象论

该理论与万物有灵论的观点正好相反,认为身体事件引起精神事件。精神活动被看成是来自大脑的秘密。

(五)相互作用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身体和灵魂、大脑和心理、物质过程和精神过程同时存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关键问题是,非物质的精神如何影响物质的身体和生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心理事件。

(六)双面论

这一理论指出,精神是大脑的特性,也是大脑的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精神被理解为来自大脑特别部分的自我知觉。

人们对身心关系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近30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的生理和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生理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康。例如,塔科(Tucker)1990年的研究显示,生理健康水平较高的被试,其心理抑郁水平较低。同样,人体生理方面的疾病或异常情况会引起行为或心理方面的症状。例如,病菌侵入大脑中枢神经或大脑神经中枢受到损伤,患者会神智不清,空间、时间和人物的定向能力会大为减退,记忆、推理和计算能力会明显下降。再如,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时,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会加快,同时个体会有紧张反应;肢体颤抖、情绪激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焦虑不安和失眠等等。反之,当甲状腺分泌不足时,新陈代谢的速度会减慢,患者的心理活动会趋于迟钝。具体表现为反应缓慢、记忆力减退,且有抑郁倾向。

人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同样影响着生理健康。据美国某综合性医院门诊部对前来就诊的病人进行的研究,发现65%的病人的疾病与社会逆境引起的压抑心理有关,35%的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情绪不好而引起疾病的。英国的一位医生曾调查了250名癌症患者,发现其中有156人在患病前经受过重大的精神打击。由此他得出结论:压抑情绪易导致癌症。

综上所述,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生理健康。一名健康者应该是在这两方面和谐统一的。

体育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从事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生理健康,也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二、生物学理论假说

属于生物学理论假说的有以下几种理论:

第一种理论认为,体育活动引起的体温升高可使人产生短期安静的效果。该理论基于脑干湿度的变化,可使肌梭活动和大脑皮层电活动减少,从而引起放松状态。5min的热水浴可以降低状态焦虑这一事实说明了提高身体的温度可以改变脑单胺(其中包括诸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宁等神经递质),而抑郁症患者血液中的这些物质含量均较低。这种理论似乎有道理,但缺乏研究。

第二种理论指出,体育活动可以促使人释放儿茶酚胺,而高水平的儿茶酚胺是与愉快和积极的心境状态相联系的,低水平的儿茶酚胺则可能使人产生抑郁感。研究发现,人的儿茶酚胺(尤其是其中的去甲肾上腺素)随着体育活动而增加。

第三种理论假设,体育活动可导致内啡肽的释放。该化学物质具有像麻醉剂一样的效应,可使人愉快和减少疼痛。由此,研究者仍认为体育活动具有与内啡肽一样的效果。法雷尔(Farrell)等人1982年的研究指出,体育活动能使脑下垂体分泌出来的内啡肽释放到血液之中,并使人提高情绪水平。

三、心理学理论假说

属于心理学理论假说的有以下几种理论:

第一种理论认为,体育活动可促进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又可提高个体的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因为体育活动给个体提供了体验控制的情景,也可以使个体从中更多地获得竞争感和成功感,从而使自我效能得到提高。亚伯罗姆森(A bramson)等人1978年指出,抑郁感是由于多次感受到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无法控制,并将失败归于内部因素而形成的。因此,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的成功感和控制感,对于消除人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影响。

第二种理论假设,体育活动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由于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烦恼和忧愁,体育活动具有使人忘却掉这些不愉快的事情,从

痛苦的体验中摆脱出来的作用。

第三种理论指出,体育活动可使人产生恍惚状态。恍惚状态是一种“变更的意识状态”。它可能发生在活动30~60min之后,这种状态是个体专心于体育活动的结果。虽然对产生这种状态的频率存有争议,但有一点是基本公认的,即低强度的变更意识状态是时常发生的。格罗夫(Grove)等人1993年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个人的和情景的因素可能与个体在活动期间“变更意识状态”的程度有关,特别是催眠性暗示和对任务的熟悉程度可能会增强锻炼者的变更意识状态。

值得提及的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可能是锻炼者体验到变得健康的感觉,而不一定是实际健康的程度。换言之,健康的感觉与心理功能改善的关系更加密切。例如,King等人(1989)的研究发现,120名中年人在体育活动6个月之后的健康感觉,导致了心理功能的积极转化。这可能是锻炼者自我效能提高的结果。

总之,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假说试图去解释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能说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每种理论又都是从某一角度来解释两者之间关系的,尚缺乏一种综合性的理论来说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体育活动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体育活动的类型

体育活动的类型包括竞技运动与娱乐性运动;有氧运动(低强度、长时间)、无氧运动(高强度、短时间)或两类结合的运动;集体运动和个人运动。哪一种活动类型更具有良好的心理效应呢?伯杰(Berger)1988年指出,有氧运动、封闭式运动、没有人与人之间竞争的运动,有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但国外有些研究显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同样能有效地减少抑郁情绪。我国有学者已开始研究体育活动的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活动方式不一定有利于身体健康;反之亦然。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体育活动类型,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与个人的喜爱程度以及与是否能从某一种活动中取得乐趣有一定的关系。

李林等(1998)采取准实验研究方法,探讨了不同的体育活动类型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1)小学生参加跑和游戏项目锻炼比参加球类和实心球项目锻炼能取得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2)中学生参加球类和游戏项目锻炼比参加跑和实心球项目锻炼更能够取得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3)小学生参加不同项目锻炼后的心理健康效应无性别差异;(4)中学男生参加球类锻炼、中学女生参加球类和游戏锻炼更能产生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

二、体育活动的强度

活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功,人们常常用10s的心跳频率来作为评价强度的方法。体育活动的大、中、小强度与耗氧量密切相关,因此,人们也用耗氧量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数来衡量活动强度。人体是一有机整体,人体的最大吸氧量与心率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表1-1)。为了便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人们一般用心率指标来衡量活动强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一般规定:活动的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70%~80%,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80%~90%;中等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5%~75%;小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0%左右。人体的最高心率的计算方法是“220 - 年龄”。

表11-1 最高心率的%与最大吸氧量的%之间对应关系

最高心率的百分率% 最大吸氧量的百分率%

5028

6042

7056

8070

9083

100 100

目前,研究表明,体育活动的强度极大地影响着锻炼者的心理健康。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体育活动能取得较好的心理效应。相反,大强度的体育活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研究还表明,长期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治疗非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症。因此,对大多数人而言,中等强度比大强度的活动更合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青少年就不能参加大强度的体育活动。

三、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

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是指每次活动的时间长短和活动方案的时间长短。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和活动的强度有关,并且两者之间呈反比。活动的强度大,持续时间相应缩短;活动的强度小,持续时间可延长。活动的时间与强度的关系见表11-2。

对于每次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究竟多长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有研究得出,每次活动时间在20~30min之间效果最为理想。有的研究得出,60~90min的活动时间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意见并不完全一致。但一致认为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的竞赛活动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

目前,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时所制定的活动方案,一般在8~15周。但也有研究者指出:随着练习总时间的增长和练习次数的增多,体育活动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会增强。对于焦虑患者来说,活动方案的持续时间越长,体育活动的心理效果越好。

表11-2 活动的强度与持续时间的关系

运动负荷量/ 最大吸氧量% 时间/min

5 10 15 30 60

小 70% 65% 60% 50% 40%

中 80% 75% 70% 60% 50%

大 90% 85% 80% 70% 60%

四、体育活动的频率

活动频率是指每周的活动次数。体育活动的心理效应究竟能够维护多久尚不清楚,活动频率与该问题密切相关。

尽管学者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所采用的活动频率不很一致,但大多数研究所采用的活动频率是每周2~4次。

第四节运动愉快感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运动愉快感的定义

所谓运动愉快感,不同的学者对此下的定义不同。施肯林(Scanlan,1992)等人认为,运动愉快感是指个体活动后所产生的满足感和喜爱感,并对运动经历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反应。基麦希克(Kimecik)等人认为运动愉快感是指个体从事运动是基于个人的目的,并与积极的感觉有联系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即流畅状态)。他们还从4个方面进一步解释了运动愉快感的定义:(1)运动愉快感不仅是积极的情感,而且是最优化的心理状态;(2)运动愉快感是活动的心理过程;(3)运动愉快感具有排它性的结构特征,换言之,参与体育活动所产生的运动愉快感受是由运动本身所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条件引起的;(4)内部动机与运动愉快感既有区别,也有相似之处。他们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运动愉快感与流畅状态是两个可以相互替代的概念。

运动愉快感是一种心理的流畅状态这一观点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克斯蒂哈里(Criskszentimihaly)认为个体处于流畅状态时,注意力集中于有限的刺激范围,失去了时间的感觉,忘记了个人的问题,具有控制感和能力感,并与周围的环境溶为一体。Jackson 等人(1996)指出,流畅浓缩了锻炼参与者的最优化的状态,它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在锻炼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运动情境之中,个人的能力能够胜任挑战时发生的情境,这是任何水平的参加体育锻炼者所追求的一种状态。

二、运动愉快感与活动的坚持性

哪些因素影响着参加体育锻炼者坚持体育活动呢?事实上,有许多锻炼者会中途退出,从而影响着体育活动的心理效应。调查已经表明,由于缺乏运动愉快感或兴趣,使多于50%的人在获得理想的健康效果之前就放弃了运动。

使锻炼者坚持参加体育活动并从中获得快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活动的目的尽管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健康。然而,有一些资料表明,对于长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者来说,这并不是最有效的目的。温克尔(Wankel)1985年的研究发现,尽管为了健康(如减轻体重、消除紧张和焦虑、预防心血管疾病、促进身体健康)而参加体育活动似乎是所有活动者都认为是最重要的目的,包括持续参加体育活动者和中途退出者在内。而一些不是为了健康的目的(如为了发展娱乐技能、加强人际交往、满足好奇心等等)却在持续参加体育活动者和中途退出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意味着不是为了健康的目的可能更有助于个体坚持参加体育活动。

然而要指出的是,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会随时间的推移面变化,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与最初参加体育活动时的目的可能不一样。海兹曼(Heinzelmann)等人1970年的研究发现,个体最初参加体育活动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想要获得一个良好的感觉和健康状态,以及降低心脏病发生的可能性,然而,后来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依次是:活动的组织状况(31%),娱乐性(29%),个体间的友谊(26%)。也就是说,刚参加体育活动的个体把增进健康作为主要目的,而活动的组织状况和活动的乐趣性等则是影响人们坚持参加体育活动与否

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缺乏对活动的兴趣或者在活动中不能获得快乐是个体不能坚持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

2.社会交往个体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为了与他人交往或参与群体活动。布拉尼Brawley)1979年指出,个体之所以为群体活动所吸引,主要原因有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的刺激性以及参与活动的机会。坚持参加体育活动者要比中途退出者更能与他形成亲密的关系,尤其是女性,与同伴一起练习是她们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个人的能力当一个人的能力能适应任务的挑战时,便会产生愉快感并全神贯注于该任务。如果任务缺乏挑战性会使人产生厌倦感;如果任务挑战性过大则会使人产生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参加网球、乒乓球等活动,而不是去散步、跑步或练习健身操,个人之间的偏爱不尽相同呢?这里,选择适合于自己能力的挑战性任务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此,一些研究者认为,为提高一个人的体育活动能力,以使其适应挑战性任务,并使其从活动中获得快乐,有必要制定出能发挥个人能力的训练计划。然而,在实践中,个人的能力并不总是与挑战性任务相适应的。这就需要个体制定一个切合自己实际能力的活动目标。

4.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评价,也称“效能期望”。有研究指出:高自我效能的老年人比低自我效能的老年人在锻炼后有更积极的情绪;高自我效能的女大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和活动后比低自我效能的女大学生有更积极的感觉状态,具体表现为,前者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活力,并在活动后更加感到精神振作,活动后积极参与感显著提高,后者在体育活动后的积极参与感则显著降低。

5.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着体育活动的心理效应,同时也影响着运动愉快感的产生。体育活动时的社会环境包括体育锻炼的指导者、同伴、观众等,来自同伴的社会促进是个体参加体育活动与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Wankel,1993),这可能是由于心理相融的同伴在场更易促使锻炼者产生运动愉快感的缘故。

塔纳(Tumer)等人1997年研究了体育社会环境中的领导行为和风格对体育活动心理效应和运动愉快感的影响,结果发现,“丰富”型指导组的体育锻炼参加者的运动愉快感明显地高于“空洞”型锻炼指导组,“丰富”型指导组中的锻炼者活动后的积极参与感、振作感显著提高。

除了上述的影响运动愉快感产生的因素之外,目标设置、个体兴趣以及与锻炼项目本身有关的因素也可能影响着运动愉快感的产生。

三、运动愉快感是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中间变量

运动愉快感本身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似乎是使运动的心理健康效应达到最大值的一个重要的中间变量(温克尔等人,1991)。如果体育锻炼者不能从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那么,其在活动后的心理状态可能感觉不良。温克尔曾指出,运动愉快感能使体育产生更显著的积极效应,其主要表现为:(1)可能使活动者更坚持参加体育活动,从而使其更多地获得健康。(2)运动愉快感本身具有直接的健康效应,使活动者更易获得积极的心理健康效应。

我国有学者研究了大、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运动愉快感对于心理健康各指标的预测作用,结果证实了这一点,体育活动中体验到的愉快感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应(蒋碧艳,1997)。可以相信,如果个体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并经常体验到运动愉快感,那么体育活动必将产生长期的心理健康效应。

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的关键因素在于活动者要从运动中获得乐趣。其模式见图11-2。

体育活动运动愉快感心理健康

活动的类型产生控制感改善情绪

活动的强度转移注意完善个性

活动的持续时间产生恍惚状态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活动的频率体温升高改变睡眠模式

释放儿茶酚胺改善认知活动

释放内啡肽心理治疗效应

图11-2 运动愉快感是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中间变量

心境状态剖面图(简称POMS)是一种情绪自评量表,由麦克奈尔(Mcnair)等人于1971年编制,共65个形容词的选择单子,包括6个分量表。要求被试根据自己一周来的心境状况对每一个项目按“五选一”的方式作出回答,即“完全没有”;“有一点”;“中等强度”;“很大程度”;“非常强烈”。研究者计算被试各分量表的得分,即可在心境剖面图上相应的T分位置上把6个高分相连画出被试的心境状态剖面图。它主要测量的是6种可辨认的心境状态,即紧张、抑郁、愤怒、精力、疲劳和慌乱。麦克奈尔的这一量表起初是为心理疾病患者设计的。

后来,澳大利亚的格罗夫(Grove)等人于1992年在麦克奈尔的POMS基础上修订出了可用于运动情境的简式POMS,它包括40个形容词,共有7个分量表,即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精力,以及与自尊相关联的情绪。修订过的量表具有节省时间和可以计算出消极情绪纷乱分(TMD)的优点,TMD的计算公式:5种消极情绪得分(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的总分减去两种积极情绪得分(精力、自尊感)的总分,再加上校正值100。

我国学者祝蓓里于1994年修订出了简式POMS中国常模,各分量表的信度在0.60~0.82之间,平均为0.71,效度高于格罗夫等人编制的常模,我国已有学者用此修订过的量表研究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等方面的课题。简式POMS的具体项目如下:

POMS(简式)

姓名性别文化程度

项目等级日期

请根据下列词单表示出你在上一周(包括今天)的感受。对每一个形容词只能在5种选择中选出一项最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感受,并在相应的小圆圈内打“√”。

几乎没有有一点适中相当多非常地

1.紧张的○○○○○

2.生气的○○○○○

3.无精打采的○○○○○

4.不快活的○○○○○5.轻松愉快的○○○○○6.慌乱的○○○○○7.为难的○○○○○8.心烦意乱的○○○○○9.脾气坏的○○○○○ 10.劳累的○○○○○ 11.悲伤的○○○○○12.精神泡满的○○○○○13.集中不了注意的○○○○○14.自信的○○○○○15.内心不安的○○○○○16.气恼的○○○○○17.筋疲力尽的○○○○○18.沮丧的○○○○○19.主动积极的○○○○○20.慌张的○○○○○21.坐卧不宁的○○○○○22.烦恼的○○○○○23.倦怠的○○○○○24.抑郁的○○○○○ 25.兴致勃勃的○○○○○26.健忘的○○○○○27.有能力感的○○○○○28.易激动的○○○○○29.愤怒的○○○○○30.疲惫不堪的○○○○○31.毫无价值的○○○○○32.富有活力的○○○○○33.有不确定感的○○○○○34.满意的○○○○○35.担忧的○○○○○36.狂怒的○○○○○37.抱怨的○○○○○38.孤弱无助的○○○○○39.劲头十足的○○○○○ 40.自豪的○○○○○

体育心理学题库(与课本配套复习资料)八章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与运动损伤有关的重要心理因素有应激、应对方式、动机、人格等。 2.应激—运动损伤模型中,应激被认为是运动员对潜在的应激环境的认知,预测运动损伤的核心因素是应激反应。 3.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反应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否认、愤怒、许愿、 抑郁、承认。 4.运动员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如果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将有利于他们的损伤康复。 5.思维可对人的行为直接产生影响,受伤运动员的思维内容直接影响其在康复期的感知和行为方式。 6. 运动员对损伤的反应与疾病者体验到的悲哀反应相类似,过程由否认开始,经忧郁而达到解决和接受。 7.Williams和Adersen提出了一个以应激理论为基础,旨在解释运动员损伤与心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 8.运动员拥有的应对方式包括应对行为、社会支持、处理应激的技能、集中注意力策略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运动员对应激做出的反应。 9. 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包括运动员的应激源、人格、应对策略和潜在干预等,运动员的应激反应可直接或间接地受这些心理因素调节。 10.调整认知、目标设置、积极性思维、社会支持、表象训练等,是影响运动损伤康复的几个重要的心理变量。 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 1. Williams和Adersen修改并提出了一个建立在应激理论基础上,旨在解释运动损伤与心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新应激—运动损伤模型。( C )

A 1980年 B 1990年 C 1998年 D 2000年 2. 近年来研究运动损伤的主要心理因素不包括下面哪一项。( D ) A 人格因素 B 应对资源 C 应激源史 D 兴奋剂 3. 应激反应代表着运动员处理环境需求的能力资源与环境的实际要求之间的一种现象。(A ) A不平衡 B平衡 C放大 D缩小 4. 下面哪一选项不属于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阶段。( D ) A 否认 B愤怒 C 抑郁 D兴奋 5. 运动员的“应激反应”可受一系列心理因素调节,并且能被心理干预手段影响。( D )A直接 B间接 C没关系 D直接或间接 6. 关于损伤运动员人格特征的研究就渐渐转向了对人格的某一具体维度的探讨,这方面受到关注最多的是特质。( C )A意志 B自尊 C控制点 D成就动机 7. 是一种积极的,将应激作为创造活动的动力,化悲痛为力量的心理应付技能。( B )A否认 B升华 C投射 D移置 8 . Adersen和Williams(1998)提出了一个建立在应激理论基础上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根据这个模型,运动员对运动环境的决定运动损伤是否发生。( A ) A应激反应 B行为反应

体育心理学题库与课本配套复习资料第六章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 和___推测_______的认知过程。 2.归因理论是对动机进行认知分析的理论。归因活动是一种 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渗透在人们生活和工作 的各个领域。 3.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___Heider________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都有一种__理解_________、_预测__________和__控制__________周围环境的需要。 4. 根据Heider的意见,行为的结果可以归因于个人 或 环境的力量,或者同时归因于个人和环境 因素。 5.根据Heider的意见,有效的个人力量是由能力和努力 的因素所构成。环境力量是由任务的难度和运气 所构成。 6. 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归因理论包括:___Heider_ _ 理论、 J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 Kelly的三度 理论和 Weiner的成功归因理论。 7.所谓“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 在 的__人格特质___________直接引起的。 8. 根据Jones等人的观点,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考虑的三个基本社会赞许性、独特性和选择自由 性。 9. Kelley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 物、 行动者和_所处关系或情境_____________。这三个方面构成一 个协变的立体框架。

10.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___协变性____________。对三度理论的各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区别性、一贯性和一致性 三个变量。 11.Weiner提出,可以根据内外源、稳定性 和 可控性三个维度对成败的原因分类。 12.根据协变性原则,个体在对活动结果进行归因时,当自己与别人的成绩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自己与别人的成绩不一致时, 会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 13.再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很多,常用的有_团体发展法________________、__强化矫正法__________________和__观察学习法_______________。 14.研究已经表明,运动员把成功或失败归于稳定的原因,还是归于不稳定的原因,与__期望________________和___习得性无助感_______________有关。15.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最初是由____________和他的同事研究行为时提出的。随后,心理学家又证明,这种习得性无助感在 行为中也会出现。 16.有关研究指出,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从内源性归 因为主逐渐地稳定性较为平衡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这是心理成熟 的表现。 17.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 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 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18.Weiner在对归因的研究中区别了两类主要情结果依赖情绪和归因 依赖情绪。前者的情绪反应中没有归因的成分;后者的情绪反应中有归因 的成分。 19.习得性无助感个体的心理特征有:成就动机水平低、自我 意识消极、自我效能感低、消极思维和情绪失 调。 20.对男女归因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下列不同的解释:自信 心、 期望和成就目标。 21. Vallerand提出的运动情境中的情绪模型涉及到直觉评价和反映性

体育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良好的心里个性特质和稳定的情绪,它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对情绪、人格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3.研究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影响之所以有较大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无法排除研究中的干扰因素,因而也就无法得出智力的变化就是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的结论。 4.关于体育锻炼与情绪关系的问题,是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内容最丰富、方法最成熟的热点话题。 5. 体育锻炼对情绪影响的最早理论研究是詹姆斯和朗格提出的情绪学说。 6.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坎农将其的理论归纳为刺激情境-身体反应-情绪体验。 7.以特殊的锻炼方式影响人类情绪的首次尝试,是雅各布森提出用渐进性放松法来干预焦虑情绪。 8.列出与焦虑有关的三个心理生理指标:血压、心率、皮肤电。 9.列出与健康体能有关的三个指标: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耐力。 10.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假说有:氨基酸神经递质假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脑内神经肽假说、心血管健康假说。 11.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假说有:心境状态改善假说、注意力分散假说、认知行为假说、社会交互作用假说心理控制感假说、运动愉快感假说。

12. 注意力分散假说认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分散对当前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使消极情感得以发泄,使紧张情绪得到松弛,并趋向稳定。 13. 20世纪70年代,人格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4.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有:个人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 15.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因素有: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特征。 16.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健康信息理论、合理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控制理论、跨理论模型。 17.跨理论模型分为5个不同阶段:前意向阶段、思考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 18、人们行为改变的过程包括:一是认知过程,它在阶段变化的早期比较重要;二是行为过程,它主要应用于阶段变化的后期。 19.根据HBM模型的观点,人们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除非他们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锻炼动机和锻炼意识,或自己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或明白了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并且感到完成运动并不困难。 20.合理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来决定。 21.目前采用的锻炼干预手段主要有四种:一对一的方式、小群体干预、社区范围的活动、政策干预。 22.常用的一对一干预和小群体干预的策略有:情境安排、积极反馈、 目标设置、决策评定、社会支持。23、最早采用心理测量方法评定锻炼成瘾行为的学者是卡尔马克和马腾

体育心理学(1-7章)

体育心理学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一、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大众健身运动 ●所以体育心理学也相应有: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 ●三者的区别: 目前的现状:举国体制繁荣了运动心理学,全民健身计划昌盛了锻炼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处于弱势。 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侧重点 体育心理学提高体育课教与学的 效果学生、教师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 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运动心理学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 成绩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 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 变化 健身心理学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 理效应大众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 理现象 ●二、体育心理学概述 ●(一)概念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具体而言,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二)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学习目的 ●1、学科性质:理论学科+应用性学科+教育学科 ●2、任务(1)理论: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2)实践:为 有效地进行体育教育、锻炼和竞赛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3、学习目的(1)理解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2)理解参 与体育活动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 ●三、研究方法 ●(一)实验研究法 ●1、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内,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 ●2、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条件下,创设一定的情境,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 ●3、准实验法:在自然条件下,可能对情境的控制力很弱,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 变化; ●(二)现场研究法 ●在现场直观察或询问,不操纵任何变量。优点:简便;缺点:不能操纵和控制自变量, 所以不容易明确自变量和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心理测量法

体育心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上篇试题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运动兴趣 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 第六章运动归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 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 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 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 下篇参考答案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运动兴趣 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第六章运动归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

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 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 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 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5.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活动。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7.Triplett于1898年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现象。

(完整版)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体育教育教学 2.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 3.体育锻炼 4.体育教育教学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 5.身体心理 6.20世纪50年代前和20世纪50年代后 7.“社会促进” 8.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9.实验运动心理学家、教育运动心理学家和临床运动心理学家 10.1965 11.体育心理学 12.1980 13.临床运动心理学和教育运动心理学 14.正常行为和超常行为 15.异常行为 二、单选题 1.C. 2.A. 3.C. 4.D. 5.A. 6.A. 7.D. 8.C. 9.B. 10.B. 11.A. 三、多选题 1. A.B.C.D 2. A.B.D 3.B.D 4.A.C.D 5.A.B.C 6.A.C 7. ABCD 8.B.C.D 9.C.D 10.A.D 11.A.B.C.D 12.A.B.C.D 13.B.C 14.B.C.D 四、匹配题 1.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几个研究领域与所需解决的主要相关问题连在一起。 发展运动心理学 个性运动心理学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教育运动心理学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记忆过程

临床运动心理学随年龄和运动技能变化而发生的心理变化 认知运动心理学锻炼中心理问题 运动损伤心理学运动员的风格和思想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锻炼心理学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 体育社会心理学运动员思考的内容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运动心理生理学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 2.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年份与体育心理学发展史发生的重大事件连在一起。 1898年Griffith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1967年高级应用运动心理学学会成立 1987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25年Tripkett进行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 1969年北美运动和身体活动联合会出来 1985年加拿大心理技能学习和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65年美国心理学会第47分会(锻炼和运动心理学)成立 五、判断题 1.√2.×3.√4.√5.√6.×7.× 8.×9.√10.×11.√12.√13.×14.√ 六、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

第12章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 一、填空题 1.团体是指在共同规范和目标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______。 【答案】人群结合体 2.团体的凝聚力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答案】任务凝聚力;社交凝聚力 3.测量团体凝聚力的方法主要包括______和______。 【答案】社会测量法;问卷法 4.Carron等人在1985年编制的______是体育运动领域中最常用于测量团体凝聚力的测试工具。 【答案】团体环境问卷(GEQ) 5.团体规模不断扩大,队员的动机逐渐下降,就会产生______,从而降低活动效率。 【答案】社会性懈怠 6.个人对活动任务和人际关系的______有助于运动队凝聚力的发展。 【答案】满意感

7.Carron在1984年提出了三个凝聚力发展模式:______、______和______。【答案】凝聚力的线性模式;凝聚力的钟摆模式;凝聚力的周期模式 8.环境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答案】团体规模;合约责任;外界的压力;团体成员相处时间的长短 9.______是指团体确立的行为准则。 【答案】团体规范 10.______是指团体内的成员为达到特定的任务而在一起工作所做出的努力程度。【答案】任务凝聚力 11.______是指团体成员之间彼此喜欢和彼此愉快交往的程度。 【答案】社交凝聚力 二、单项选择题 1.团体凝聚力的形成过程是一个()。 A.动态过程 B.静态过程 C.成员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 D.结合体

【答案】A 【解析】Carron(1982)认为团体凝聚力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这一观点普遍得到运动心理学家们的认可。体育团体凝聚力是指为了实现目标和(或)为了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团体粘合在一起、保持一致性倾向的动态过程。 2.个体成员就团体对其接受程度及社会关系的感知属于()。 A.团体任务吸引力 B.团体社交吸引力 C.团体任务一致性 D.团体社交一致性 【答案】B 【解析】Carron等人提出的体育团体凝聚力的概念模型,包括团体任务吸引力(ATG —T)、团体社交吸引力(ATG—S)、团体任务一致性(G1—T)以及团体社交一致性(G1—S)。团体社交吸引力(ATG—S)是指每一个团体成员就团体对其接受程度及社交关系的感知。 3.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加努力的倾向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在心理学上属于()。 A.社会促进 B.社会改造 C.社会影响 D.社会性懈怠

第一章 体育心理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5.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活动。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7.Triplett于1898年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现象。8.Griffith于1925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 10.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1.1942年,吴文忠和肖忠国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12.年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 答案: 1.体育教育教学 2.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 3.体育锻炼 4.体育教育教学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 5.身体心理 6.20世纪50年代前和20世纪50年代后 7.“社会促进” 8.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9.实验运动心理学家、教育运动心理学家和临床运动心理学家 10.1965 11.体育心理学 12.1980 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是三门学科。()

A. 相同的 B. 认知的 C.不同的 D. 基础的 2.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A. 体育教育教学 B. 竞技运动和比赛 C.体育锻炼 D. 娱乐 3.本书所指的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进行研究的科学。() A. 情感和意志 B. 个性和意志 C.心理和行为 D. 认知和个性4.体育心理学是一个包含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 A. 一种 B. 两种 C.三种 D. 多种 5.学习体育心理学是的需要。() A. 体育实践工作和体育科学研究 B. 体育实践工作 C.体育科学研究 D. 运动训练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A. 20世纪50年代前和50年代后 B. 20世纪40年代前和40年代后 C. 20世纪60年代前和60年代后 D. 20世纪30年代前和30年代后7.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是由Triplett于年完成的。() A. 1901 B. 1896 C.1905 D. 1898 8.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A. Scripture B. Anshel C.Griffith D. Wann 9.中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A.20世纪60年代前和60年代后 B. 20世纪80年代前和80年代后 C. 20世纪90年代前和90年代后 D. 20世纪50年代前和50年代后10.在中国,最早论述了体育心理学的有关问题。() A. 吴文忠 B. 马约翰 C.肖国忠 D. 马启伟 11.众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比赛中,获胜的因素中归于心理因素。() A.70% B.80% C.90% D. 60% 单选题:答案 1.C. 2.A. 3.C. 4.D. 5.A. 6.A. 7.D. 8.C. 9.B. 10.B. 11.A.

体育心理学教案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自学,录相示教 教学目的: 本章对现代心理学及其研究和发展进行一个整体性的介绍,为随后各章建立一个总体框架,并为随后各章中所共同涉及到的一般性专业知识和术语预先做出交待;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学引起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 具体讲有以下问题: 1、说出心理学的界定及其具体研究对象。 2、解释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3、记住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 4、列举心理学的流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5、用自己的话说说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6、简要说说心理学的四种主要研究方法。 7、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一些基本术语:被试、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实验组、控制组。 教学重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所包含的范畴; 2、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3、实验法。 教学难点: 1、各心理学派别的基本观点; 2、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一些基本术语。

第一次(2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重点: 1、什么是心理学 2、个体心理现象 3、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讨论问题设计: 1、你理解的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 2、心理学有哪些作用? 第二次(2课时) 教学内容:第二节心理学的源流(1课时左右)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1课时左右) 教学方法: 讲授,自学 教学重点: 1、各心理学流派的基本观点 2、实验法的特点

自学内容设计: 1、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2、查阅其他书籍了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3、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及学习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第三次(2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录相《爱德华大夫》 教学方法: 录相示教 教学目的: 通过观看教学片《爱德华大夫》,掌握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了解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等,引起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第二章行为动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自学 教学目的: 本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的动力产生、运行的基本规律。因此,本章对个体行为动力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不仅介绍了需要与动机的基本含义与分类,而且将有重点地介绍有关需要和动机的各种理论。 具体讲有以下问题: 1、了解行为动力在人类行为中的意义。

体育心理学

(一)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A、强调研究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B、研究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设计等的心理学依据;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A、集中研究心理因素(如动机、个性、焦虑、认知等)对运动员成绩的影响;B、不但研究运动员的心理和行为,还要研究教练员、观众的心理和行为;(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A、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参与者心理健康的作用;B、具体研究锻炼者参与锻炼的动机、体育锻炼的坚持性、体育锻炼成瘾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三章: (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答:(1)强大的动力作用 (2)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 (3)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三)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运动需要的满足 (2)现有的运动技能的水平 (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 (4)成功体验的获得 (四)如何利用运动兴趣各种品质激发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答: (补充)兴趣形成经过是三个阶段:有趣、乐趣、志趣 运动兴趣的特性:倾向性、广泛性、稳定性、效能 分类:根据内容分: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根据倾向性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根据广泛性分: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根据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分:有趣、乐趣、志趣 第四章: (七)如何学生体育成就运动动机的培养? 答:(1)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 (2)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3)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 (4)及时反馈,肯定评价 (5)端正体育态度 (八)如何保证竞争对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产生的积极作用? 答:竞争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和提高体育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竞争有:个体间、团体间和自我竞争三种形式) (1)采用多种内容和形式,给学生展现自我 (2)在三种竞争形式中,以团体间竞争为主,培养竞争精神,激发集体责任感和合作意识(3)个体间竞争按能力不同分开,以便获得同等获胜的机会

体育心理学 试题

上篇试题下篇参考答案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运动兴趣第三章运动兴趣 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 第六章运动归因第六章运动归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 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 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 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 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 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 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 、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5.体育学习活动既就是一种活动,也就是一种活动。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 7.Triplett于1898年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现象。 8.Griffith于1925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 9.运动心理学家三种类型包括、与。 10. 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1.1942年,吴文忠与肖忠国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 12. 年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 13.应用运动心理学可进一步分为与。 14.教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集中于运动员的与。

体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体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 1.体育心理学定义: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具体而言,是研究体育运功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2.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3.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4.国际运动心理学会予1965年在罗马成立,每4年召开一次。 5.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由特里普利特于1898年完成。 6.科曼·格里菲斯于1923在伊利诺斯大学开设第一门运动心理学课程,1925年创建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实验室,1926年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运动心理学教材。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 7.苏联“运动心理学之父”是鲁吉克教授。 8.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年会。 9.行为主义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以华生为代表只研究行为,否认意识的旧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是一种S(刺激)—R(反应)的联结理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10.认知心理学主张学习就是将外在事物关系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S—O—R,认为学习者心理结构不尽可以探知,而且是影响学习的决定因素。11.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马斯诺和罗杰斯等。 第二章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 1.目标设置定义:是根据学生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2.体育活动能中有效目标设置原则:(1)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设置目标。(2)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3)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4)设置长期与短期相结合。(5)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6)应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7)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 3.目标分解环节,按照SMART原则制定团队目标过程: (1)S即明确性,必须做到清楚、明确、具体。 (2)M即测量性。 (3)A可接受性,目标设置后使团队成员可接受也愿意接受 (4)R实际性,目标现实可行、可操作。 第三章运动兴趣和动机 1.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1)运动需要的满足。(2)现有运动技能水平。(3)运动内容新奇性与适应性。(4)成功体验的获得。(5)融洽的师生关系 2.运动动机的功能:发动、选择、强化、维持功能。 3.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2)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3)适应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 4.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争胜动机-避输动机)(成功可能性×成功的刺激价值)+外部动机即nAch-(Ms-Maf)(Ps×ls)+Mext

体育心理学(刘)章节练习题401

体育心理学(刘淑慧主编)配套试题 第一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心理发展试题 一、填空 1、据1978年美国心肺血液研究所论证确认:__A型__型性格是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2、心理学家把易患癌症者的性格称为__C型__型性格。 二、简答 1、新的体育课包含那些基本理念? ①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②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④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2、体育课程的改革,可以使体育课在培养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过程中体现那些价值? 答案:(1)发展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 (2)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3)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4)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填空题 1、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学生适应不良包括:____、____、____。 3、初中生主要指年龄在____岁的少年,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 4、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在____、____、____三大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是个体成长发育的第二个____。 5、学生自我意识可分为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6、嫉妒是指在社会交往中,发现自己不及他人而生发出来的____、____、____等复杂情感。 7、高中生至少要做出是 ____还是____两种选择。

8、我国青少年性意识分为三个阶段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哪些主要特征? 2、儿童多动症的表现及治疗。 3、中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是什么? 4、初中生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5、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及防治措施 6、你是如何看待青少年恋爱问题的? 7、你认为青少年应如何顺利渡过“危机期”? 8、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的特征 9、高中生的身心特征是什么? 10、如何预防焦虑? 11、高中生易形成哪些不良的人格? 12、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3、什么是神经症?它和精神病有何主要区别? 14、如何在青年中开展科学的性教育? 15、体育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三章学生体育学习动力调节系统 什么是体育学习动机? 体育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体育学习动机的功能有哪些? 1. 始动功能 2. 导向功能 3. 强化功能 4. 维持功能

体育心理学题库(与课本配套复习资料)第六章

第六章运动归因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 和___推测_______的认知过程。 2.归因理论是对动机进行认知分析的理论。归因活动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渗透在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 3.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___Heider________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都有一种__理解_________、_预测__________和__控制__________周围环境的需要。 4. 根据Heider的意见,行为的结果可以归因于个人 或 环境的力量,或者同时归因于个人和环境因素。 5.根据Heider的意见,有效的个人力量是由能力和努力的因素所构成。环境力量是由任务的难度和运气所构成。 6. 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归因理论包括:___Heider_ _ 理论、 J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Kelly的三度理论和Weiner的成功归因理论。 7.所谓“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 的__人格特质___________直接引起的。 8. 根据Jones等人的观点,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 考虑的三个基本社会赞许性、独特性和选择自由性。 9. Kelley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 物、

行动者和_所处关系或情境_____________。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 10.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___协变性____________。对三度理论的各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区别性、一贯性和一致性三个变量。 11.Weiner提出,可以根据内外源、稳定性和 可控性三个维度对成败的原因分类。12.根据协变性原则,个体在对活动结果进行归因时,当自己与别人的成绩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自己与别人的成绩不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 13.再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很多,常用的有_团体发展法________________、__强化矫正法__________________和__观察学习法_______________。14.研究已经表明,运动员把成功或失败归于稳定的原因,还是归于不稳定的原因,与__期望________________和___习得性无助感_______________有关。15.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最初是由____________和他的同事研究行为时提出的。随后,心理学家又证明,这种习得性无助感在行为中也会出现。 16.有关研究指出,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从内源性归因为主逐渐地稳定性较为平衡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这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17.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18.Weiner在对归因的研究中区别了两类主要情结果依赖情绪和归因依赖情绪。前者的情绪反应中没有归因的成分;后者的情绪反应中有归因的成分。 19.习得性无助感个体的心理特征有:成就动机水平低、自我意识消极、

体育心理学试题

第一章人的心理与体育活动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二、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 心理过程 B 思维过程 C 心理活动 D 认识活动 ()2、人的心理现象分为 A 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 B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C 认识过程 D 认识活动 ()3、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带有喜,怒,哀,乐,爱,恶的色彩,这些心理现象是属于 A 认识过程 B 情感过程 C 心理过程 D 个性特征与心理活动 ()4、心理是 A 人脑的机能 B 心脏的机能 C 脑与心脏协同的过程 D 意识的功能 三、多项选择题 ()1、心理过程包括() A 认识过程 B 意志过程 C 想象过程 D 情感过程 E 思维过程 四、判断题 ()1、人的心理现象其实是人脑和心脏共同活动的结果。 ()2、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 ()3、反射是人类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 ()4、狼孩和猪孩的实例表明,一个正常人如果离开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也不能形成正常的心理。 ()5、人的心理最高级水平是意识。 ()6、社会实践是感受性不断提高的根本条件,每个人的各种分析器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五、简答题 1、怎样理解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第二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答: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从产生、发展、变化到完善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2、个性心理 答:个性心理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一个整体结构,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A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五、简答题 1、怎样理解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答:(1)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内容和源泉 (2)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3)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2、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答:人的心理与体育运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两点: (1)心理活动与体育运动 (2)心理活动对掌握运动技能、进行训练或比赛起调节作用。 第二章认知与体育活动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2、知觉 3、错觉 4、适应 5、注意 6、无意注意 7、有意注意 8、记忆 9、思维 10、想象 11、创造想象

体育心理学

体育心理学 第一章: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异同是什么? ①区别:体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也包括教师。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运动员,也包括教练员。锻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大众。②共同点:第一,研究的对象都是参与身体活动的人;第二,研究的内容涉及从事身体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第三,研究方法相同。 2、何谓体育心理学?其基本研究任务是什么?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其基本研究任务是理论与实践。理论任务是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点或品质,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揭示体育教学条件下动作技能的获得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丰富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关方面的内容。实践任务是直接为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服务,即为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锻炼和竞赛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6、简述中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①20世纪80年代前:早在1926年,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撰写最早的专论《体育的迁移价值》;1942年国立体育专科学校的吴文忠和肖忠国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专著《体育心理学》。②20世纪80年代后: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成立。 8、试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课本23-30页) 第二章: 5、试述体育活动中学习目标定向者和成绩目标定向者在成就动机和行为方面的差异。 (课本35页表格) 6、试述合理目标设置的原则。 ①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 ③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④设置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目标;⑤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⑥应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 ⑦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 第三章: 4、什么是运动动机?可以分为哪几类? 动机是人们指向某一目标的,激发或抑制某个行为的愿望或意向,是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可以分为①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②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③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1、为什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会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2、如何从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出发,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①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体育运动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产生对体育运动的需要感;②选择有吸引力的项目和内容(如健美操、体育舞蹈、攀岩、轮滑等项目),以增强体育学习内容的诱惑力;③给予学生一定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④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实践活动和比赛,使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第14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一、填空题 1.攻击性行为包括______活动和______行动两种。前者主要是通过______对他人进行的攻击;后者主要是使用______一些部位以及利用武器对他人进行攻击。 【答案】言语身体;语言身体 2.根据攻击时是否有愤怒的情绪表现,可以将攻击性行为分为______攻击和______攻击两大类。 【答案】工具性;敌意性 3.根据个体的人格(个性)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攻击性行为分为______攻击和______攻击两种。 【答案】特质性;状态性 4.影响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外部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这六类因素。 【答案】环境的温度;噪音拥挤的人群;对对方意图的感知;害怕;报复;比赛的结构 5.减少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主要必须从______与______两个方面来考虑。 【答案】运动员;观众

6.道德______是道德______的能动作用,它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______,拟定和执行行动计划,并表现为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______的过程。 【答案】意志;认识;要求;克服困难 7.道德______是衡量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______。 【答案】行为标志 8.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包括道德______、道德______、道德______和道德______的形成和发展几个部分。 【答案】认识;情感;意志;行为 9.道德认识由道德______、道德______和道德______几个方面组成。 【答案】知识;信念;评价;能力 二、单项选择题 1.区分敌意性攻击与工具性攻击的标准是是否()。 A.有目的 B.愤怒 C.指向有生命的对象 D.造成伤害 【答案】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