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商业硼角

_王雪松河北经贸大学

[摘要]成功的广告翻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反之会引起经济损失。广告语言作为一种应用语言同样是各民族文化的载体。译者需要注意广告翻译中中西方民族在消费心理、民族文化、语音以及审美情趣上的差异,才能做到广告翻译的成功。

[关键词]广告翻译跨文化因素

广告一词源于拉丁语“advertere”,意为“唤起大众对事物的注意并诱导于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一种手段。”广告已有很长的历史,据说早在十七世纪英国报纸就开始出现商业广告。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形成了独具特色和风格的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凝聚着使用该语言的人们的思想、哲理、文化特征和民族感情。不同的语言既受到文化的制约又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内容。对每一个消费者而言,都不可避免的要受他们所处的文化氛围的熏陶。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随着他的年龄增长而变的根深蒂固,从而影响他的行为和决策,这其中也包括购买决策。因为文化因素对消费者的购买决定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所以广告翻译也应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广告翻译属于新兴的翻译领域,这种翻译显然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翻译.当语言形成的材料需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从而在该语言呈发挥其传播思想的作用的时候.语言的环境就变复杂了,对这个表达所应该或需要采用的要求也必然复杂起来。译者需要具备语言学、经济学、营销学、社会学甚至美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更需注意英语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注意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广告语在不同文字之间转换过渡引起的种种差异。

笔者就广告翻译中译者需注意的中西方民族在消费心理、民族文化、语音以及审美情趣上的差异做以下分析。

一、广告翻译中中、西方国家消费心理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东西方国家存在不同的消费心理。在中国人的心态中.“随大流”的大众心理根深蒂固.认为大家都用的肯定是好货。因此在汉语广告中回出现”某牌洗衣皂,我一直用它。…’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等词语来极力说服消费者去购买同一产品。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比较注重个体和个性,以”个人…‘独立…平等””事实”等为价值取向。所以广告多是非常明确的针对个人的El吻,例如“Rightupyourstreet7Chooseyoursportinoneoffiveselectedcolors.andpaintthetownred.”这则广告的主题是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颜色。

东西方国家在重事实、重权威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造成东西方国家在广告中承诺语的选择也有一定差异。中国文化强调统一的思想,崇尚权威,因此汉语广告会出现“省优部优(awardedthesuperiorqualItyproductbytheprovIncialgovernmentand

Ministryconcerned)”等词语旨在表现宣传产品的优质。而在西方国家里,消费者对此类承诺不以为然.他们更注意事实依据.用数字来说话。比如能通过实验的出调查结果,以量化的数据去说服消费者。如一则节食减肥中心的广告:“FeeltheDietCenterdifference?SusanneMorganthoughtthebodyshewantedwasoutofreach.ThenshecalledDietCenterandtookoff18poundsand24inchesinjUSt8wekks.Andshe’SkeptalIo什foroverayear.”广告中列举了SusanneMorgan的减肥经历,用几个减肥者非常关注的数字tookoff18pounds(减掉18磅).24inches(24英寸),8weeks(8周内),非常直观的揭示了该广告中的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直接效益.增强了说服力。

二、广告翻译中民族文化的差异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它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认识

行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东、西方国家不同的社会风俗决定

了他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广告翻译应尊重民族心理,把握广告的联想意义。

如国产”金丝小枣”如果直译为“GoldenSiIkSmallDates”则会让西方消费者理解为该枣”形体较小.身有金丝”,从而不知所云,应意译为“Honey-sweetDates”.如果把“白象”牌电池直译为”WhiteElephant”.看似正确却会让西方消费者产生不快的联想.因为“WhiteElephant”在英语里意为“无用的东西”。又如”禁止摘花…禁止喧哗”等如果译成”Don’tpicktheflowers”“Dontmakenoise”会让外国游客感到不舒服,应意译为”Stayawayfromthe

flowers…Bequiet,please”。再如“玉兔”商标

就不能直译成“JadeRabbit”,而应意译成“MoonRabbit”。因

为玉兔在我国人人皆知它是神话中陪伴嫦娥生活在月宫里的兔子。将它译成“MoonRabbit”既体现了古老的东方文化,又不被西方人曲解为“玉做的兔子”。我们在超市经常在食品专柜看到“克力架…4吐司”这两个词,让人不知所卖为何物,其实就是普通的饼干和面包。是译者把饼干和面包的英语“Cracker””Toast”见大音译为“克力架”和“吐司”,不过却让中国消费者不知所云.不如译成“饼干”和“面包”更表情达意。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凤凰“意味着“吉祥、如意、高雅”,因此上海的”凤凰”牌自行车一直译为“phoenix”,而在英美文化中,“凤凰”意味着”再生”,看到这个商标,人们不禁会想到“死而复生”,进而联想到”死里逃生”的尴尬。我国“金鸡“牌闹钟如果把它直译为”Goldencock”似乎在中国消费者看来合情合理,没什麽不妥.但却让西方消费者望而却步。因为“cock”一词除有”公鸡”的意思外,更多的属于委婉语的范畴,用来指代男性生殖器。以”cock”为商标太有损商品形象甚至有损中国形象,因此建议把“金鸡”牌闹钟的英文译名改成”Goldenrooster”。再如中国有很多商品商标定为”紫罗兰”.因为在国人心目中紫色是高雅的颜色,紫罗兰也是一种美丽的花。但是在英语里,”紫罗兰”一词有“女性化的男子”之意,应尽量避免作为男性用品的品牌。

三、广告翻译中英,汉两种语言语音的差异

广告词中常用到拟声、头韵、元韵等韵类以加强广告词的音乐美感.从审美的角度迎合人类对美的需求。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广告词为”YouandNorthwest,businessatitsbest”。译者将

《商场现代化》2006年12月(上旬刊)总第487期273 万方数据

企业文化

其译为”您与西北同行.生意最佳水平”。准确的把握了语境.有原语的音韵美升华到译入语的音韵美,堪称广告翻译中的优秀范

例。然而中、西语音体系不同,拟声和头韵等修辞方式的特点也各异。译者在广告语的翻译中很难保留英语原来的音韵美。例如。一则酒的广告“Gooddoing,gooddrumming.“(好酒也要勤吆喝)。英语中所用头韵IdI和尾韵ligI都很难在中文译文中表达出来。这种语言的差异给译者带来诸多的困扰和遗憾。

又如某化妆品公司生产一种“芳芳唇膏”,汉语拼音译为”FangfangIipstick”英语中有“fang”一词。意思是”毒牙.尖牙”,其销售的成功与否可想而知。“太太13服液”被音译为“Taitai“.西方人会不知所云.而应译为。Lady”.

再次,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也应引起译者的注意。英语广告问题大量使用省略句、祈使句和破折句.力求文字上的创新、通俗、简约。不菲的广告费用也使广告撰写人采用浓缩精练的语言.以便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而汉语广告习惯上偏重”四字格”词组.语言修饰成分强。例如“麦氏咖啡”的广告词“Goodtothelastdrop.”汉译“滴滴香浓.意犹未尽”就是很好的例子。

四、广告翻译中东、西方民族审美情趣的差异

由于文化的不同,东西方民族在审美情趣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不顾这些差异,就会在翻译广告中闹笑话.甚至引起很大的商业损失。例如:国际著名化妆品牌CD有一款”Poison”香水,中译为”毒药”,由于香水呈淡绿色,也有人译做“绿毒”,它原本体现了西方女性自由奔放的特性,追求一种野性、刺激、粗犷的情调.颇受西方女性的青睐。但中国妇女一向以温文尔雅、端庄贤淑为美,一直难以接受这款香水。译者后来把它音译为“百爱神”.市场反馈良好。

再者.在中国人的审美观看来,人们以皮肤白皙为美。因此化妆品广告词中一直充斥着“白嫩.白皙,白里透红”等词语,并称自己的产品有美白的功效。然而,在西方“黑“被视为一种健康美。人们为了获得健康肤色还专门到海滩上把皮肤晒成古铜色,“黑”在西方人眼里象征着富有和健康,而“白皙”代表着贫困和疾病。因此在翻译化妆品广告时.一定得考虑这种审美的差异对原文做一些相应的处理。

五、结语

广告活动不仅仅是纯粹的商业活动.广告翻译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语言的互动。成功的广告翻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不成功的翻译不仅会给国家和公司带来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影响公司和国家的声誉。广告翻译者注重其中的跨文化因素.才能消除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差异给翻译带来的消极影响.达到语用上的等效.才能实现广告的目的.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朱文振:《翻译与语言环境》,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一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崔刚:《广告英语;5000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4]胡蝶:《浅析英汉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7

构建现代饭店企业文化

——关于饭店员工流失问题的探讨

?胡晓涛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饭店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饭店雇员流动率过高,特别是优秀员工的不断流失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饭店业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笔者从构建饭店企业文化的角度并结合中外饭店的成功案例,对如何解决员工流失问题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饭店企业文化员工流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中国饭店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也对饭店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雇员的流动特别是优秀员工的流失问题是近年来困扰我国饭店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一个难题。一项统计表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饭店员工平均流动率在30%左右.有些饭店甚至高达45%。从管理的角度出发,适当的员工流动率既利于全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有利于饭店”吐故纳新”,淘汰低素质的员工引进高素质的雇员.从而提高饭店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但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前文提到的上海等地,普遍存在着饭店员工流动率过高的现象,员工的大量流失给饭店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一、员工流失对饭店的负面影响

1饭店员工的流失直接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

(1)从招聘新员工进店,到组织岗前培训和在岗学习,饭店都付出了一定的成本:

(2)在老员工流失后.饭店为了寻找合适人选来接替前者的空位.又要支付新的替换成本:

(3)有时还会出现个别”流出”的管理者从店里挖走优秀员工的现象,导致人力资源进一步受损。为了维持正常运转,饭店招聘、培训的频率会不断上升,人力资源成本也就越来越高了。

2员工流失会引起服务质量的下降

事实证明.多数员工在决定离职前的一段时间里.做事的质量和效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会出现部分心怀不满的员工恶意破坏的情况.饭店的服务质量必然要大打折扣。另外,新员工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并且是以部分服务质量的损失为代价的,可见.熟练工的流失特别是优秀员工的不断离职会给饭店服务质量带来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3.员工的流失会削弱饭店团队的士气

人员的流失必然会导致企业其他员工情绪的波动.特别是饭店内个别”非正式组织”的”领袖”的离开.会极大地损伤饭店这个大团队的士气。.4.员工流失还会致使饭店业务量流失

一方面.流失的管理人员会将饭店的重要信息透露给竞争对274Ⅸ商场现代化》2006年12月(上旬刊)总第487期

 万方数据

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作者:王雪松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刊名:

商场现代化

英文刊名:MARKET MODERNIZATION

年,卷(期):2006,""(34)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朱文振翻译与语言环境 1989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1989

3.崔刚广告英语3000句 1993

4.胡蝶浅析英汉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期刊论文]-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7)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冯春.FENG Chun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及归化法的运用-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9(3)

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以消费心理、文化习俗、价值观、政治法律、礼貌原则、思维模式、词汇内涵及语言表述方式等方面为切入点,分析了跨文化因素对广告翻译的影响并探讨了如何合理运用归化翻译法弥合跨文化沟壑以实现广告的社会经济价值.

2.期刊论文王伟浅析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及其翻译-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广告已成为各国企业立足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跨文化的广告翻译也越来越重要.本文针对广告英语的特点,从不同方面分析了跨文化因素对广告翻译的影响,并结合实例探讨了广告翻译的方法,从而使广告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学位论文田茂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与文化因素的英汉商业广告翻译2008

在国际关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广告在商务活动中也凸显出更重要的作用。国际公司的一个重要竞争优势就是成功地把本国的广告运动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广告或者在世界范围内发起新广告运动的能力,广告的国际化目标是使已经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广告能同样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取得成功。

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所有的文字广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作者对其目标读者的一种极力说服,并促使目标读者采取行动购买产品或服务。在进行广告翻译时,必须把广告的传递性目的与翻译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广告的说服作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研究对广告翻译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文化的多元性渗透于广告的形式和具体内容之中,而广告翻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译者在进行广告翻译时也应考虑其跨文化因素,并从跨文化角度进行语际转化。

本文主要从广告文体的词汇、句法、语用和修辞等特征分析开始,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采用大量广告例证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比较中外广告翻译的特点,从多个方面阐述如何实现对等,特别是文化概念和意义上的对等,力求使广告翻译从文字翻译走向文化翻译,为广告翻译提供更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4.期刊论文张娜国际广告的语言差异与翻译策略-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5)

跨文化因素给国际广告翻译带来的难度主要表现在语音、语义、文字形式及修辞等语言差异方面.翻译工作者除了应了解所译广告及商品的特点、了解受众国的文化传统和消费心理外,在翻译策略上则要注重创新和语言规范化.

5.期刊论文顾云峰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17(2)

广告翻译面临的不单是语言转换问题,还涉及到各国诸多的文化差异问题.从语言角度讲,译者更应注重广告英语的特点,文章具体阐述由英汉语言差异引起的在英汉广告翻译中造成的三种差异;从文化角度讲,国内译者注重的应该是各国间的跨文化因素对英汉广告翻译的影响.文章主要归纳出四点英汉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6.期刊论文郭自嘉跨文化商标广告翻译-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从广告语言的特点和跨文化因素探讨了国际营销广告的翻译问题.认为全球化趋势使商标、广告翻译面临的不但是语言转换问题,还涉及到各国诸多的文化差异问题.从文化角度讲,国内译者注重的应该是各国间的跨文化因素对英汉商标、广告翻译的影响.

7.学位论文顾宁文化差异与动态对等汉英广告语翻译法2006

本文在奈达的动态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汉英广告语翻译法进行了研究。文章共分五部分: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撰写目的和广告英语方面的学术成果;第二章论述了在国际市场中跨文化因素必须为广告翻译者所充分了解和重视的必要性;第三章对国际商务交往中最经常用到,而又往往被忽视的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探讨;第四章分析了在跨文化交际的大背景下国际商务交往中的广告翻译对翻译者提出了独特要求,并相对应的提出了较为可行的翻译策略;最后一章进一步分析了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的指导意义。

8.期刊论文仇继锋浅论跨文化和语言因素对广告语翻译的影响及对应的翻译对策-魅力中国2009,""(25)

中外广告翻译由于跨文化因素和语言因素而引起各种差异,并使得广告的翻译产生了许多困难.本文首先从中西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对比分析了中外广告语的的特点,并结合一些广告翻译的案例分析中外广告语的跨文化体现,然后提出跨文化语境下中外广告翻译应充分考虑的因素以及存在的困难,最后根据各种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翻译对策,使得广告语的翻译简洁、准确、得体、地道.

9.期刊论文曾楚芝.ZENG Chu-zhi英汉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制约-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

该文分析了在广告语言翻译中需要注意的两个关键: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主要差异,进而提出,广告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变化,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因而国内译者注重的应该是各国间的跨文化因素对英汉广告的制约影响.

10.期刊论文施叶丽功能等效论与跨文化广告翻译-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8(2)

广告翻译主要是商标和广告词翻译,包含了许多跨文化因素,体现了功能等效原则的可行性、相对性以及局限性.完美的翻译应做到音、形、义的相对统一,即译本同源本一样,对消费者产生相等或近似相等的效果,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4d10849236.html,/Periodical_scxdh200634175.aspx

授权使用:上饶示范学院图书馆(wfsrsfxytsg),授权号:d745ab0f-7a77-4c03-91a8-9de600a308ab

下载时间:2010年9月3日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ainly refers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native speakers and non-native speakers, as well a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 differ in any aspect of language or culture background.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surroundings, societies and religion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each language community results in its own code of language, social culture, customs and practices and so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situations wh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s interact. Aside from language, IC focuses on social attributes, thought patterns and the cultures of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IC also involves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cultures, languages and customs of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There are three formats of IC: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when source and receiver are different races),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in which the parties are of the same race but of different ethnic origins) and 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mbers of the same culture including racial, ethnic and other co-cultures). The term translation itself has several meanings: it can refer to the general subject field, the product (the text that has been translated) or the process (the act of producing the translation, otherwise known as translat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between two different written languages involves the translator changing an original written text (the source text) in the original verbal language (the source language) into a written text (the target text) in a different verbal language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type corresponds to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and is one of the three Roman Jakobson in his seminal paper. Jakobson’s categories are: 1.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or “reword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other signs of the same language; 2.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or “translation proper”–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ome other language; 3.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or “transmuta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igns of non-verbal sign systems.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would occur when we rephrase an expression or text in the same language to explain or clarify something we might have said or written.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would occur if a written text were translated, for example, into music, film or painting. It is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which is the traditional, although by no means exclusive, focu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t is easily seen that the three form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three types of translation are partly corresponding to each other, especially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which both attach attent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native and non-native, and where different cultur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 To conduct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e ha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nations and then to look for them and pay attention to in ever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By doing this, the high-context communicators can learn to use and respond words, emotions, postures differently, and low-context communicators can learn to

跨文化阅读课文翻译终极版

Unit 1 Settling down at college around the world 适应校园生活——来自世界各地的访谈 Tanya Zarutskaya Moscow, Russia 塔尼娅?扎茹茨卡娅莫斯科,俄罗斯 This time last year I was nervous about my new life.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对新生活感到很紧张。 I didn't have any friends, and it was my first time away from home. 我没有朋友,也是第一次离开家。 At first I worked all the time, going to lectures and studying late into the night. 一开始,我一天到晚都在忙功课:上课,并且学习到深夜。 But then I realized I was missing out on so many other things at university. 可后来我意识到我错过了大学里许多其他活动。 One day a girl in my hall of residence invited everyone in the dorm to a dinner party. 一天,跟我住同一幢宿舍楼的一个女孩儿邀请全楼的人去参加一个晚宴。 I've no idea where she managed to buy the food, or how she had enough money. 我不知道她在哪儿买的那些吃的,也不清楚她怎么会有足够的钱。 And she dressed like a model. 而且她穿得像个模特儿。 I don't know why she was bothering with university! 我真不知道她干嘛还要费那劲儿上大学! I've got to know lots of interesting people and I now enjoy myself as well as study hard. 现在我结识了许多有趣的人,既努力学习,也快乐地生活。 Miguel Fonseca Guadalajara, Mexico 米古尔?方斯卡瓜达拉哈拉,墨西哥 When I first arrived at university, I tried to make notes about everything the professors said in their lectures.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尽量把教授们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But I ended up being too busy writing to listen. 结果是我光忙着记笔记,都顾不上听讲了。 I'm studying chemistry, and everything seemed more complicated than what we learned at school. 我现在学的是化学,现在学的东西似乎都比我们在中学里学的复杂。 But then I realized that here, you have to listen and think more. 现在,我已弄清新知识和过去所学知识之间的差别了。 I've now understoo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ew information and things which I knew already. 不过我意识到,在大学里,你应该更多地去听、去思考。

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CHINAENGLISH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2,2002 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C HINA ENGLISH 金惠康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665) 摘 要:本文讨论什么是中国英语及其在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功能。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汉英翻译;中国英语 中图分类号:H 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803(2002)02-0072-07 一、什么是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不同于中式英语(Chinglish),它既不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所产生的 过渡语 ,也不是因英语不够表达而胡编乱造的英语。本文倡导的宗旨就是要使用规范英语来描述中华文化和社会,尽量避免中式英语。目前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使用和拓展中国英语。 1 从广义上来说,中国英语产生于国际英语对中华文明和华夏社会的描述,也源于中国人长期用英语对自己与世界描述,它是国际英语的拓展与延伸。中国英语以国际规范英语为共核,把中国独有的文化、语言、事物、意念和传统等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传入国际(英语)社会,同时也融入许多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和汉语言特色的表达方式。如别有风味的词汇、短语、句式、认知方式、修辞手段、行文风格和章法结构。因而,中国英语具有国际规范英语的共性,又具有汉文化的内涵和汉语言的一些个性特色。毫无疑问,中国英语是长期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产物。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中国英语指的就是:在描述(翻译)华夏文明、中国社会及汉语言中所拓展了的那部分英语。 有人说在汉译英中使用中国英语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这句话也要从另一面理解为 非得如此不可 。社会发展与变革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化发展并给语言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新的表达方式,这是很值得深入研究和总结的。 中国英语的规范主要是来自现代中国官方媒体的英语文本典范和国际现代英文媒体的主流内涵;也来自汉英双语娴熟者描写华夏文明和中国社会的英文文本和由中国人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等。这里使用 中国英语 这个词语(概念)来描述和记录国际英语在描述中华文明和社会、中国人民和政府用英语表达自己对世界事务的理解、看法和立场时,英语所发生的变化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凡是有中国文化内涵和汉语表达特色的、并能为国际英语读者所普遍理解和接受的英文(文本)都可称之为中国英语。 2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中国英语的中国特色,即本土化(nativization 或是indigenization)。社会语言学中的本土概念的实质是主张文化和语言的相对价值、尊重个性,并以此来促进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彼此的适应与沟通。 72 收稿日期:2001-11-05 作者简介:金惠康(1950~),男,湖南邵东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应用语言学。

(完整版)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翻译1-10单元

1 Translation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直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比以前多了,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2 Translation 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DOS或者Unix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不大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 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于我们了解我们自身之为何物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含义的相似阐释。 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和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可能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的人或事。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视遵守这些准则的行为为正当、合法。 3 Translation 43

从奈达的五类文化因素谈英汉文化词的对比及翻译_陈琳琳

从奈达的五类文化因素谈英汉文化词的对比及翻译 陈琳琳 (湖北大学外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摘 要]语言植根于文化中,人们的世界观反映在他们的语言里。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波及词汇层、语言层直到语境层。本文基于奈达的五类文化 因素来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及其翻译问题。笔者认为,在处理文化 因素时,应考虑译作在预期读者中的可接受性,从而实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文化伴随意义;翻译目的;读者因素 1.语言、文化与翻译 在西方关于“文化”的众多定义中,19世纪最有影响的定义是 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1871)中提出来的。据《文 化学辞典》(1988),Tylor给文化下的定义为:“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belief,art,moral,law,custom,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它也受到文化 的制约。正如J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 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 的。”(Susan Bassnett:2004)而在在洪堡特那里,语言反映世界 观。(潘文国,)语言反映人们的文化认知,也有着传达文化意义的 功能。因此,在翻译中如果不谨慎处理,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 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讲,不能传达文化意义的翻译无法在读者中引 起应有的文化共鸣,这对原作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因此,在处 理翻译中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读者因素,只 有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翻译目的,发挥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作用。 例如,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应运而生的“福娃”,这五个可爱 的娃娃,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 妮”,看到他们,中国的民众就会想到“北京欢迎您”,作为吉祥 物的这五个中国小精灵承载了中国公民想要传递给世界人民的“和 平、友谊、进步、和谐”等理念。但是“福娃”最初的译名 “Friendlis”仅有“友好、友谊”的指称意义,并没有传达给外国人 上述所承载的特殊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利于我们借助奥运会这一盛 会宣传我国的民族文化。因此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的策略,翻译成Fuwa,另外附加注释。这样,外国读者在看到Fuwa时才会具体地把它和那五个可爱的中国吉祥物联系在一起,进而联想到它们的特殊文化意义。Fuwa保留了“福娃”的文化蕴含意义,达到了更好的翻译效果。 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针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底 蕴,我们应坚持“文化传真”的翻译基本原则。无论我们采取何种 翻译策略,都应既考虑原文的文化特色,又顾及译作的可读性。 下文在奈达五类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浅谈翻译中如何应对词语 搭配的伴随意义传达问题。笔者认为,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译者可 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和预期读者来选定相应的翻译策略。 2.奈达的五类文化 奈达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可以五类:(1)Ecology生态学;(2)Material Culture物质文化;(3)Social Culture社会文化;(4)Religious Culture宗教文化;(5)Linguistic Culture语言文化。 2.1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包括动植物、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 等。从地理位置上讲,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而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水,因此在英语中有这样的表:all at sea (不知所措),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sail before the wind (顺风航行)等。而汉语中呢,有“挥金如土”来形容一个人花钱 大手大脚,英语中则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很 能喝水或喝酒,说他“牛饮”,英语中则说drink like fish. 从生态环境讲,不同民族对动物的喜好各异。汉语里,“狗”总带有贬义,比如汉语里常用“狐朋狗友”来比喻勾结在一起的一帮坏人;用“狼心狗肺”来比喻一个人心肠像狼和狗一个凶恶狠毒。与此相反,英美国家人士却常把狗看作是人类的朋友。英语中关于狗的表达几乎都是褒义的,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Barking dog never bite”(会叫的狗不咬人)等。 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 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的译本对狗的传译迥然不同: 杨译:“…‘Desperation drives men to rebel and a dog to jump over a wall.’…” 霍译:“…,it will be a case of ‘the desperate dog will jump a wall,the desperate man will hazard all’;…”(转引自:邵志洪,2005) 在这里两种译文看上去差别不大,都有直译的成分。原文中,宝玉的丫鬟将红儿比作狗,应该含有侮辱的涵义。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针对的国内读者,所以不必大费笔墨去解释“狗急跳墙”的比喻意义,读者应该能明白文字背后隐含的意义。而霍克斯的读者是英文读者,他们无法理解这个习语的意思,但译者添加了desperate 一词,应该能很好地传达原作的意思。 2.2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的是不同的文化里特有的物质产品,它们都是文化的载体。比如中国的长城,各国独特的食物和衣着等等。比如中国的饺子、混沌、包子、豆腐等等,在英语中都没有对应的表达。因此,现在大家都似乎都能接受它们的音译名了,这样才体现了它们的“中国特色”。 请看一下例句:“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 杨译:“…If other women are jealous,she’s a hundred times…” 霍译:“…They call jealous people “vinegar bottles”,don’t they? Well,she’s not just a bottle full of vinegar; she’s a storage jar – a whole cistern – full of it! …”(转引自:邵志洪,2005) 汉语里形容一个人爱嫉妒,叫吃醋。因此,醋缸子、醋瓮还有爱嫉妒的文化伴随意义。杨译采用了意译的手法,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义,但丢弃了文化形象,对原文来说是种损失。霍译采取了直译和增译的手法,既保留了原文里文化特色,有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笔者认为比杨译更出色。 2.3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风土人情、传统、社会规则、宗教信仰、道德准则、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等等。比如不同的文化有不用的节日和庆祝风俗,不用的打招呼的方式,不同的称呼方式,另外还有人们赋予颜色词不用的含义。不同文化里的人们对颜色的认知是不同的。 在汉语里,红色总是和“吉利”“好运”“喜庆”相连,是个有着褒义词,中国文化把婚丧嫁娶称作“红白喜事”。过年要贴对联,对联写在红纸上。哪家有人娶媳妇嫁女儿都要、贴大红喜字。再比如:“开门红”(to begin well/to make a good start),本命年要穿红色的衣服来避邪等等。但是英语文化里,红色却有着截然不用甚至相反的文化伴随意义。西方文化中,红色总是和革命、激进和血腥联系在一起,带有政治色彩。英语“see red”表示“火冒三丈”或“大发脾气”,“to wave a red flag ”是做“惹人生气的事”。汉语中的“眼红”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嫉妒心理,而相应的英语表达却是green-eyed。例: (1)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杨译:Her power and red chamber,her youth and beauty wasted. 144

跨文化交际翻译作业

跨文化交际翻译作业10级中文系对外汉语 张妍 20101040022030

原文: If movie trailers supposed to cause a reaction, the preview for “United 93”more than succeeds .Featuring no famous actors, it begins with image of a beautiful morning and passengers boarding an airplane .It take you a minute to realize what the movie’s even about .That’s when a plane hits the World Trade Center .The effect is visceral .When the trailer played before “Inside Man”last week at a Hollywood theater, audience member began calling out, “Too soon !” In New York City , the response was even more dramatic .The Loews theater in Manhattan took the rare step of pulling the trailer from its screens after several complaints . 译文: 如果电影预告片能够引起一种反应,那么《93号航班》的试映不仅仅是成功了。(trailer译为预告片,suppose to译为应该做,能够做,cause译为引起,preview译为试映.n. more than 译为不仅仅.而且第一句为虚拟语气)这部电影没有著名的演员出演,他只是开始于在一个美丽的早晨乘客登机的画面。(feature译为由…主演,featuring no famous actors为状语从句,我译时将其主语译出来了,而面主语用“它”来代替了.登记用“board an airplane”)你只需要花费一分钟就会明白这部电影实际上讲的是什么(这句话有一个句型:it takes sb. Some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_ 学号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引言 (4) 一、绪论 (6) (一) 文化的概念 (6) (二) 翻译的概念 (6) 二、分论 (6) (一) 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1 宗教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2 历史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8) (二) 生活方式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6) (三) 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0) 三、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文化(culture)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核心,也是文化赖以语言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再创造,而不是文字上的对译。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不言而喻,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本文在阐述文化和翻译概念的基础上,试从中西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性,包括不同的文化内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两种语言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因素;影响

Culture is a complex conception. Languag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It is the core of culture. Translation is a transfer activity of two languages. It is the exchange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thoughts, but not the direct translati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mean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In fact,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tool for us to communicate. This article tries to point out the problem, what cultural factors should be noticed during the translation, will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cluding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life-style, outlook on values in foundation of explaining idea of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Cultural Factor;Effects

跨文化交际翻译

题名/责任者/语种:跨文化交际翻译/金惠康著/中文 出版发行/载体形态: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02页;20厘米ISBN/装订形式/定 价: ISBN:7-5001-1010-3/23.00元 索书号:H315.9/8050 丛编: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 附注:“十五”国家重点图书 附件: 文摘或提要:本书以实例描写为主,配以适量的理论指导与分析,收集了近二十年来大陆、港、台、澳及海外华人的精彩汉英翻译例证,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规范的汉英对译系统。 跨文化交际翻译 作者:金惠康 书摘 a sea oI people/flames/blood/flags/flowers/happy faces如海般的/如潮一样的人群;火海;血海;旗海;花海;无数幸福的面孔 an ocean of trouble/time/space/cheering 无穷的麻烦;无休止的时间;浩瀚的宇宙;欢乐的海洋 a scene of great rejoicing一片欢腾 a chorus of protest/praise一片抗议之声/赞扬之声 a trove of Chinese porcelain一批中国磁器 a grove of coco(a)nut/hamboo一战挪椿}镌椿 a blaze of lights一片灯火

a mountain of debts/rubbish/money/dirty clothes 债台高筑/gr圾如山;家财万贯;一大堆脏衣服 a mass of images/facts/figures/data大量的图像/事实/数据等 a rain/storm of tears/ashes/arrows/bullets嚎啕大哭;尘土蒙蒙;一阵箭雨,一阵弹雨 a storm of applause/criticism/cheering 一阵暴雨般的掌声;激烈的批评;狂热的欢呼 a gale oflaughter/excitement阵阵欢笑;一阵激动 a flood of tears/words/light/terror 泪如潮涌;滔滔言辞;一片光明;一片恐惧 a store oflearnlng/experience知识渊博;经验丰富 a wealth of experience/data/troubles/good/goods 经验丰富;丰富数据;问题多多;大有好处;商品丰富 a sudeit offood/drug dosage 过量的食品;过量的药品 a succession of defeat接二连三的挫败 a world of goods/food/pleasure/meaning/to do s b a world of good/harm a forest of hllls/nags/chimneys/hands 这些表量的手法也可用复数,像10ts of,tho。。。。d。。f一样.如seas。f,mountains。f,st。r es。f,swamls。f,thunders。f。sh。wers of,in showers,in stores,in numbers。 a(great)number of books许多的书 numbers of peoples许多的民族 a quantity of energy大量的能量 quantities of oxidize大量的氧化酶 an amount of material大量的材料 small amount of water少量的水 l he。mount of energy possessed by a given quantity of radiation depends strictly on it s frequency.一定量的辐射所掘有的能量完全基于其频率。 The total amount of radiation辐射的总量 What’S the size?尺码多少?

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许力生) 课后翻译

1.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民族与文化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甚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日益增多,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与我们有着天壤之别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2.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也即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软件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DOS或者Unix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可以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大不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我们了解自我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来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涵义的相似性阐释。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以及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什么。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解释为什么符合这些准则的行为正当、合法。 3.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一套独特的价值观,但在每一文化里,总有弥漫于整个文化之中的普遍的价值观。这些被称作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通常是规范性的,它使文化的成员知道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的和假的、什么是积极的和消极的,等等。文化价值规定了什么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什么是值得维护的,什么会危及人们及其社会制度,什么是学习的恰当内容,什么是可讽刺嘲笑的,什么是形成群体团结的途径。文化价值观也指明了文化中的什么行为是举足轻重的,哪些是应当尽力避免的。价值观是人们在做出抉择和解决争端时作为依据的一种习得的规则体系。 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所具有的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价值观产生出决定何为正当或不正当社会行为的标准。换言之,价值观有助于人们决定他们的行为方式,以符合他们的价值系统所期望的行为准则。由于文化价值系统之间存在差异,我们可以预见,在相似的情境中,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会表现出并期待着不同的行为。 4. 我们说语言总是模糊的,指的是我们所说所写的东西总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意图。我们通过说话和写作所传达的意思不仅仅由词语和句子本身决定,听众和读者的理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换言之,是交际双方共同创造了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语言的模糊性是与生俱来的。为了沟通,我们必须自己推断出对方的意思,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在理解别人说话时,我们必须推测这些话的意思。这些推测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来源:(1)他们所使用的语言;(2)我们的世界知识。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Contents 1 1.0 Introduction of culture (1) 2.0 Language, Culture & Translation ......................................... .2 2.1 Idioms (2) 2.1.1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sharing the same meanings and cultural images (2) 2.1.2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sharing the similar meanings but different cultural images (3) 2.1.3 Translation of idioms not restricted to only one version (3) 2.2 Communications with peopl 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4) 2.2.1 Communications in a restaurant (4) 2.2.2 An embarrassing answer (4) 2.3 Animals that bear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5) 2.4 Colors that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bearings (6) 2.4.1 B lue (6) 2.4.2 White (6) 2.4.3 Black (7) 3.0 Conclusion (7)

新编跨文化交际课后翻译中英对照

Translation1 The growt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 field of study is based on a view of history that clearly demonstrates people and cultures have been troubled by a persistent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get along with groups and societies removed by space, ideology, appearance, and behavior from their own. What is intriguing about many of human civilization’s failure is that they appear to be personal as well as global. The story of humankind is punctuated with instances of face-to-face conflicts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misunderstanding--major and minor quarrels that range from simple name-calling to isolationism tr even armed conflict. It is obvious that increases contact with other cultures and subcultures make it imperative for us to make a concerted effort to understand and get along with people whose beliefs and backgrounds may be vastly different from our own. The ability, through increased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to peacefully coexist with people who do not necessarily share our lifestyles or values could benefit us not only in our own neighborhoods but could be the decisive factor in maintaining would peace.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民族与文化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甚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日益增多,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与我们有着天壤之别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Translation 2 Culture is something referred to as our mental programming, our “software of the mind.”But we can take that computer analogy further and say that culture is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that enables software programs to run. Culture is like DOS or Unix or Windows:it is what enables us to process information in various specific applications. The metaphor of windows seems to be very appealing to describe culture:culture is a mental set of windows through which all of life is viewed. It varies from individual to individual within a society, but it shares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with members of a society. Culture is like the water fish swim in--a reality that is taken for granted and rarely examined. It is in the air we breathe and is as necessary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who we are as air is to our physical life. Culture is the property of a community people, not simply a characteristic of individuals. Societies are programmed by culture, and that programming comes from similar life experiences and similar interpretations of what those experiences mean. If culture is mental programming, it is also a mental map of reality. It tells us from early childhood what matters, what o prefer, what to avoid, and what to do. Culture also tells us what ought to be . It gives us assumptions about the ideal beyond what individuals may experience. It helps us in setting priorities. It establishes codes for behavior and provide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