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宪法意识的内涵

宪法意识的内涵

宪法意识的内涵

宪法意识的内涵宪法意识包含(括):

1、宪法知识

2、宪法意识

3、宪法观念

4、宪法文化

5、宪法思考方式

树立宪法意识教案

初二政治树立宪法意识拓展课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法律知识 一提到法律 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 它离我们的生活很是遥远 想到的只是僵化的拗口的条条框框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正是因为由于法律的存在 才使我们的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当今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 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法我们身边的很多问题都要依法解决所以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必须知法懂法且要守法 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 都要有法制观念 要懂一些法律知识 要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我国的法律可概括为两大类 一类是宪法和法律 另一类从属于宪法和法律的 规范性文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是一切法律的立法基础 它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法律就其内容和制定机关而言 可分为基本法律和其它法律 基本法律是指刑法民法 诉讼法律行政法律经济法律 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发展 法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 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 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 当前我国法律法规日趋完善 只要我们稍加留意 就不难发现我们身边 无处不存在着法律的气息 比如上学有《义务教育法》 工作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

消费购物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 出行有《道路交通安全法》 吃有《食品卫生法》 住有《物权法》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 作为一名中学生也必须 学法懂法守法 作为中学生应该学些什么法律呢都有哪些法律和我们息息相关呢能够保护同学们合法权益的 有这些法律 《未成年人保护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义务教育法》《教育法》 《宪法》《刑法》《民事通则》等这些都切实保护同学们 身心健康成长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其它法律关于未成年人 各项权利的规定 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据 因此我们首先要先了解宪法 我们先来学习一下 作为我国根本大法的宪法 什么是宪法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宪法吗 你对宪法了解多少呢 下面我来考你几个问题 宪的含义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是何时制定的 建国后我国共颁布过几部宪法 我国现行宪法是哪年制定的 最后修改是哪一年 你了解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吗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宪即法令之义 另外还有大宪天宪之义 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是1954年9月20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发表时间:2011-08-19T17:52:17.920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第37期供稿作者:王长见[导读] 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河南省三门峡市一高王长见 内容摘要: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要么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要么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试图对如何帮助高中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关键词:历史概念内涵外延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把握不准,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历史概念,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概念,时间概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大概念指大的、宏观的历史背景,小概念指某一具体的历史时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无法脱离时间而单独存在,所有的历史都交汇在时间长河里,然而,提起历史时间概念,一些学生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尽显混淆颠倒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 2.学生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例如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就提到了中国古代早期三个重要政治制度概念: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世袭制的内涵是指权力在本家族中世世代代沿袭传承;分封制的内涵是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宗法制的内涵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外延看,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权力如何在家族中世袭,这就需要宗法制保障;分封如何有序进行,也需要宗法制来实现,但许多学生辨别不清。这就有必要对如何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一、历史概念的涵义及特征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总体而言,历史概念主要有以下特征。 1.明确的时空定位。历史概念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在人们现在认识能力达到的历史长河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虽然逝者如斯,但“故垒仍在”,研究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定位。如“改革开放”,虽然开始于1978年,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生于1978年的快乐,30年后,人们更能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就是改革开放。1978年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了坐标意义。 2.历时性和共时性。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殖民扩张、交通运输的进步等。 3.结构性。所谓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概念与其它概念相关联而形成的逻辑性结构。如垄断组织,随时间演进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的时序性结构。垄断组织又可以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形成因果的逻辑结构。考查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更能测试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或趋势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的能力水平,拉开其差距。 二、学生对历史概念理解不清的原因 学生对历史概念理解不清,把握不准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不牢固。历史的科学性是建立在史实的准确性上的,大量的史实掌握需要靠记忆来实现,学生只有平时多记、反复记,才能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打下基础。历史概念还有一个特点──综合性强。历史知识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高中历史课程以模块形式出现,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名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历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历史知识经验,更需要文宗能力的支持,需要时刻注意历史问题的前后纵横的关系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近代以来国人便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现在高考更将文宗考试的能力要求细化为四个方面,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文宗能力不仅是高考和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它也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之一。在高一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存在材料阅读、理解以及思想观点的辨伪、表达等方面的困难甚至是障碍。究其原因,既有历史学科内的能力培养问题,也有相关学科之间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迁移和关照问题,总之,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高一学生对历史学习付出更多的热情和毅力。 2.对历史学习缺乏主动性。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成为许多学生的共识,原因是高中历史课堂由于受课标和考纲的限制把统一的历史瓦解得支离破碎,使学生探究下一个历史结果的兴趣渐渐失去,学习主动性不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历史知识是学生在自己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互助,利用课本、教辅资料和其它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历史学习过程是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和经验,对教材和其它资料以及教师的讲解主动的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历史学习意义,丰富、发展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但从同学们对历史学习的主观评价来看,表面上是对老师的过度信任、期望,实际上是学生历史学习自我主体的缺失,期望教师的严厉要求而非主动探求知识,偏重历史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历史学习的认知过程。 3.知识结构不清,缺乏大历史概念。任何一个历史概念都不能脱离大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历史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交汇形成历史知识网络,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网络联系起来,成为学习成败的有一关键。 4.基本史观不清。历史不仅仅是史实,它的生命力还体现在个人对历史的判断和分析,历史因个性而精彩,个人对历史的分析必须遵循一定的历史史观,许多学生对基本的历史史观不清,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等。 三、教会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初中政治知识点归纳之树立宪法意识

初中政治知识点归纳之树立宪法意识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为什么说宪法是神圣的,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表现﹚ ①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②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性的问题。 ③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④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2、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⑴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怎样? 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⑵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怎样? ①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依据,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②普通法律是宪法内容的具体化。③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将被修改或宣

布无效。 ⑶宪法和普通法律有哪些区别? ①法律效力不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②规定的内容不同: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普通法律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是宪法内容的具体化。③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不同: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3、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那些最根本的问题? 国家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中央国家机构:全国人大、中央军

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国家主席等。 4、为什么要增强宪法意识? 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是每个公民维护基本权利的武器,宪法和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5、增强宪法意识,我们应当怎么做? 积极学习宪法、宣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外延与内涵的辨析

逻辑的内涵和外延间的关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即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最基本特征。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具有概念内涵的所有对象构成的类,就构成该概念的外延。如"人"概念的外延,反映有人的本质属性的人体构成的对象类。相对于"人"的对象类,"男人","女人"为子类,"鲁迅","姚明"等为分子.分析概念外延的最低层次是分子、个体,不能任意护展至分子、个体组成部分.如"四川大学"属于"学校"的外延,但"四川大学"的一部分"四川大学计算机系"却不属于"学校"外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如果概念是"老男人",那么内涵又要再加入年龄的因素,进一步扩大,而其外延就要在排除了女人和年轻的男人之后,才能符合要求。换句话说,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多,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少;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少,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多。如果不能准确、完整地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就会出现不适当的扩大或缩小概念外延的错误。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会发生变化。

简述教育技术的内涵和外延

简述教育技术的内涵和外延? 答案:教育技术内涵,即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外延涵盖了五个领域,教育技术领域是:开发、应用、管理、设计、评价五大领域的理论和实践 名词解释: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填空:教学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分为6条:_____________,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有效运用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教学方式灵活多变、适用范围广,为业余学习和终身教育提供物质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传递教学信息标准化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发生改变 : 试述媒体的教学功能 答案:关于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功能,有这样一些较为成熟的研究结论: 教学媒体一般是灵活可以替换的。如通过阅读印刷品实现的教学目标,通过其他媒体(如电视教学)同样可以实现。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其优于其他教学媒体的地方和善于表现的内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同是电视录像教学片,对有些信息内容可以表现的非常恰当,教学效果好;而对另外一些内容则效果不佳。不存在对任何教学目标都最适用的“超级媒体“。但是对某一个特点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说,存在使用某一种媒体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媒体情况,即

不同的媒体有各自的长处与短处。 运用媒体的方式、方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教与学的效果。使用媒体不会“自动“促进学习。根据媒体特性和学生的需要特点,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学的需要,经过仔细选择、设计、编制的媒体,对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帮助。 媒体技术不等于教育技术,而是教育技术的一部分。

2.2.2 增强宪法意识.

2.2.2 增强宪法意识 【教学目标】 1.增强宪法意识,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 2.了解增强宪法意识的一些具体要求和做法,能够自觉增强宪法意识。 3.学好宪法,热爱宪法,领会宪法原则和精神,积极践行宪法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增强宪法意识的具体做法 教学难点:增强宪法意识的原因,中学生如何践行宪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习近平:我宣誓》 3月17日,十三届一中全会第五次会议,习近平以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这是习近平进行宪法宣誓。3月17日至19日,人民大会堂连续举行多场宪法宣誓仪式。这是对宪法最庄严的宣誓!这是对人人民最神圣的承诺!这正体现了宪法的权威,昭示公民要增强宪法意识。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为什么要增强宪法意识? 1.增强宪法意识是加强宪法监督的需要 加强宪法监督,既需要完备的制度措施,也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 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为了保证国家机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我国今年又设立了国家监察委员会,还会制定国家监察法,以保证我国的监督制度更加完善。 2.增强宪法意识,对国家公职人员来说尤为重要。 我国设立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以强化他们的宪法意识。关于宪法日学 生都已经了解了,这里不做赘述,我们重点了解一下我国的宪法宣誓制 度。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两会特别报道《宪法宣誓仪式》, 活动二:观看视频两会特别报道,思考下列问题:我国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有什么意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为了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授予的权力,自觉规范

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doc

研究教育概念内涵和外延 教育的概念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有两个重要特征,即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育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要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什么。而教育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要反映的具有本质属性的对象,即什么是教育。从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角度来讲,教育概念的内涵蕴含着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寻,而教育概念的外延则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思。只有清楚二者的关系,才能把握教育本质,从而使教育实践向“本真意义上的教育”逼近。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什么?有关教育本质的讨论自1978年以来已经持续了30多年。但是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于上层建筑,有人则认为是生产力,或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还有人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太复杂,干脆把教育的本质定义为一种特殊范畴等等。关于教育本质的大讨论虽进一步加深了对教育的认识,但是却把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局限在对教育功能的探讨中。看到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就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上层建筑。看到教育具有经济功能,就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等。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方式与逻辑学上对本质的界定(本质即一事物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特征)是相违背的。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是生产力,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等等。并不能把教育与其它上层建筑或生产力相区别,可见这些并非教育的本质,而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特殊范畴,这只是对教育本质无法认识的一种诡辩而已。试问此范畴区别于彼范畴的不正是其特殊性吗? 教育是什么?这一命题揭示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重点在于探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既然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就是把教育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那么,对教育本质探讨的角度就应该是从这个规定性出发,把教育从纷繁复杂的宇宙万象中层层剥离出来,才能找到独属教育的本质特征宇宙万象虽然纷繁复杂。但如果从动静的角度来划分,无论人们怎样定义教育,都一致认同教育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教育是一种活动如果按照有无生命的角度又可以把活动划分为生命体的和非生命体活动。那么,非生命体的活动是讨论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育吗?例如大气运动、风霜雨雪的变化等非生命

树立宪法意识公开课教案

《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公开课导学案 课题:《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20XX年3月15日 授课班级:八(1)班 学习目标:1、知道公民的监督权的含义、意义及具体渠道 2、理解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的原因和要求 学习重点:公民要树立宪法意识 学习难点: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22-23页本节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作为公民,如何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重点) 2、认真学习宪法有什么意义? 3、什么是公民的监督权利?公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意义和途径有哪些?公民行使监督权有什么要求?

(二)合作探究 材料:家住在乡下的学生小刚,一天,他给我们讲了这样的一件事:在农村,国家早就实行费改税,现在很多地方都减免了农业税,可他们所在的乡每年农民要向乡里交很多的钱,各种费用名目繁多,什么乡统筹、村提留,一些干部也随意摊派征收费用,许多村民明知不合理,也没有人出来问个明白,过去也有一个村民提出疑意,结果一位乡干部牛气十足的说,在这个乡,他说的算,他就是法.某干部说:“我是党员,只要遵守党章就可以了,宪法与我无关。”现在小刚所在的那个乡,仍然征收村许多不合理的费用………小组讨论交流 1.某干部说:“我是党员,只要遵守党章就可以了,宪法与我无关。”你的看法呢? 2.这些村民的合法权利被侵犯,但没有人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这说明什么问题?你认为要解决这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在村民中应该开展什么工作? 3.你认为这些乡干部的说法和做法对吗?为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这类问题 ? 4、有人说:我们初中生年纪尚小,行使监督权是以后的事,现在谈还为时过早。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2017年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内涵和外延

2017年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内涵和外延 【- 教育学】 小编教师资格考试栏目整理“2017年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希望可以帮到广大考生, 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但是,“品德”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对于德育范畴的具体理解与界定从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得出十分不同的结论。不同的德育定义是不同德育观的反映,对德育实践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二是如何理解德育过程。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education”。在我国,许多人并不赞成这一定义,认为德育必须包含的内容。一种广义的德育概念解释为: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专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另外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等等。 有关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则。“守一”即是强调道德教育作为德育范畴的最基本的内涵,强调学校德育应从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培养做起。“望多”是指德育还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等项基本价值教育的内涵。所以,从内容上看,德育主要是指道德、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可从属于广义的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等等就只能部分地从属于德育,即只有这些教育领域中涉及价值教育的部分才归属德育范畴。 对于德育过程理解上的不同也影响人们对德育概念的界定。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德育过程固然是一种价值性的环境或影响,但这一环境或影响起作用的先决条

初中政治知识点归纳:树立宪法意识

初中政治知识点归纳:树立宪法意识 为什么说宪法是神圣的,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表现﹚ ①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②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性的问题。③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④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⑴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怎样? 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⑵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怎样? ①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依据,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②普通法律是宪法内容的具体化。③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将被修改或宣布无效。 ⑶宪法和普通法律有哪些区别? ①法律效力不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②规定的内容不同: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普通法律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是宪法内容的具体化。③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不同: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那些最根本的问题? 国家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中央国家机构:全国人大、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国家主席等。 为什么要增强宪法意识? 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是每个公民维护基本权利的武器,宪法和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增强宪法意识,我们应当怎么做? 积极学习宪法、宣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摘要]本文根据“素质”的原有含义、人的个体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图示了人的素质和智力金字塔的构成要素。详细说明了如何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同时提出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一项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的情况下,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要求而提出的战略性教育体制,是促进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理念。我国的素质教育刚刚起步,需要不断的探索、完善和发展。“素质教育”一词尽管使用很多,但就其构成要素、内涵与外延仍需要明确。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词海》中“素质”一词的含义是:(1)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2)指事物本来的性质;(3)素养,即日日修养,经常修习涵养。因为人的“先天的特点”和“本来的性质”是固有的,不需要后天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应该是“素养”的同义词,所以,“素质教育”也可以称为“素养教育”。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五大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因此,教育的目标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人的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含义应为:培养新生一代,使之具有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思想修养等,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全过程。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对比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对比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是高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取向和发展目标。外延式发展是以办学规模的拓展和办学结构层次的延伸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而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非是相悖或者是相互独立的发展方式,高校的发展需要外延式发展提供和奠定基础,同时又需要内涵式发展作为其发展的目标,两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针对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对比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对于两者的区别研究比较系统的有靳启颖(2011)的《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比较研究》,从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特点入手,主要从发展方式、实施时间、构成要素和发展的侧重点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做了相对比较全面的比较。刘占文(2005)《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内涵与外延协调发展的思考》则是从两者内部联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协调发展道路,提出了两者的协调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等观点。此外,邬大光(2003)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应走外延式发展道路”;卢连大、瞿振元等人(2013)则坚持高校的内涵式发展选择,并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途径。总之,目前针对内涵式发展或外延式发展的研究成果并不少,但对两者的对比研究还比较缺乏,并且不够系统和全面,但为我们以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文献阅读与对比研究,对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对比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一、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区别: 1,内涵不同 内涵式发展:所谓内涵式发展,是指通过挖掘原有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潜力来扩大高等教育的容量,是办学水平等软实力的提升,属于体制内扩张。 外延式发展:是指在原有高等教育系统外部,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这种新的高等教育系统在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等方面均区别于精英教育系统。是办学硬件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张,属于体制外的扩张。 2,发展阶段与发展过程的不同 内涵式发展:80年代末期,我国确立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改革思路。

如何增强青少年宪法意识

如何增强青少年宪法意识 如何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法律,自古有之。但是,法制建设在中国仍然有很远的路要走。中国的法制建设仍然在起步阶段,为此,青少年作为国家最年轻的群体,需要树立很强的法律意识,但是,到今天为止,需要树立很强的法律意识,但是,到今天为止,很多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还是有待提高的。法宣在线大编辑解读青少年增强宪法意识的重点。法律意识属于意识领域,是人类的大脑关于客观物质的主观印象,是人脑的特有机能。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来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能对社会起到推动作用。如何树立并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需要从认识与实践两方面相结合。很多青少年缺乏法律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懂法。很多青少年不明白法律的含义。从法律的概念来看,法律上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不管从哪个国家的法律单词来看,法律都有公正公平的意思。这就是对法律的认识,很多青少年认为法律只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道具,只是来禁锢人的行为,约束人的思想的万恶之首,其实这样的想法就是没有真正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法律在我国,是为了推动社会和谐,是以公正为

基础的社会意识,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就是统治阶级。当前我国的法律正在不断完善中,各种各样的法律全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就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社会主义的法律是为了维护青少年的,我们应该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法律。但是,了解法律并不代表真正懂得法律。很多法律在中国很难实施,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中国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法制建设可以说是个很新鲜的名词,因为在封建社会中,是没有什么法律规范好说的,因为皇帝说的话就是最大的法律,人们往往只知道遵从,却不知道怀疑。这样时间一长,中国人就被奴化了。这样的奴化烙印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是根深蒂固,普遍中国人认为,法律的最终解释权是在官员的手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只是一句空话,这就是说,在中国是没有民主可言的,法律只是一纸空文。就好比前些日子发生的?我爸是李刚?的案件,局长的儿子撞了人,当时居然有很多人袖手旁观,认为是局长的儿子,碰不得。这就是一种奴化的心理。这样的心里是很普遍的,也是阻碍民主法制进程最大的障碍。毕竟,杨三姐告状这样的事情很少。很多青少年在小时候心里还有那么一种正义感,往往随之年龄的增大,被社会上很多潜规则开始制约,渐渐的奴化,不仅自己不懂法,还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因此,青少年要明白,法律是什么,法律是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先讲一个小故事。 西班牙文学名著《唐·吉诃德》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桑丘总督在任时,遇到这样一个案件:有个小气鬼拿了一块布去请一个裁缝做一顶帽子。他问布够不够用?裁缝量了布之后说:布够了。但是,这个小气鬼疑心裁缝要赚他的布。于是,他就问这块布够不够做两顶帽子?裁缝看透了他的心思,就回答说“够做”。小气鬼还不罢休,又问够不够做三顶帽子?……他添上一顶又一顶,直到五顶,裁缝总是说能够做。这样,他们谈妥了:这块布做五顶帽子。 等到约定取帽子的那一天,小气鬼到了裁缝店。他看到裁缝拿出做好的五顶帽子,小得只能套在手指上。小气鬼发现自己上了当,于是就到桑丘总督那里告裁缝的状。 在法庭上,原告小气鬼坚持要裁缝赔他的布,而被告裁缝却坚持要小气鬼付工钱。桑丘总督听了两人的话之后,作了这样的判决:裁缝不准要工钱,小气鬼也不准要布;做好的帽子充公。 我们要问:裁缝与小气鬼的争吵,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呢? 争吵的直接原因是,小气鬼发现自己上了当,帽子虽然作了五顶,却一顶也派不上用场。但是,小气鬼为什么会上当呢?原来是小气鬼只问他的布够不够做两顶帽子……五顶帽子,因此,裁缝就抓住小气鬼这个不明确的、含糊的概念,故意来整一整小气鬼。 当然,严格说来,裁缝的思想方法也是不对的。应该承认,在一般人心目中,“帽子”这个概念基本上是明确的。谁做帽子都是为了头上戴的。因此,裁缝把小到只能套在手指上的东西也说成是“帽子”,这不能不说他是有意地混淆了概念。 既然双方都存在着逻辑问题,因此桑丘总督的判决还是比较公正的。 这个故事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你所使用的概念表达得明确?这里就用得着有关内涵和外延的知识。

增强宪法意识

增强宪法意识 时间:2016-11-15 10:45:19 | 作者:李渊 12月4日是中国国家宪法日。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利于传递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理念,坚定党和国家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决心。 宪法是法上之法,是母法,其他法律是子法,其他一切法律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宪法,不得与宪法相违背。宪法作为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公民行为的基本法律准则,它处于一个国家独立、完整和系统的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石。宪法从内容上保障国家权力有序运行,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力;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力;调整国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尊重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意义十分重大。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全球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时,各种思潮涌现,一些腐朽、落后思想渐渐影响到我们:有些青少年因沉迷网络荒废学业,有些青少年因任性冲动而打架斗殴,欺负弱小,尽染劣迹恶迹,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事实说明,引导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高素质的公民已刻不容缓。 增强宪法意识,首先应了解宪法。青少年只有通过认真学习宪法,才能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知道宪法在我们国家生活、人民生活的地位和作用;知道哪些行为是宪法提倡和鼓励的,哪些行为是宪法所禁止的;明白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也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和维护宪法的习惯。青少年学生通过宪法及相关法律的学习,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从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将来服务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思想指导行动,学习在于运用,这就需要我们中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宪法的要求,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如:严肃认真地参加升国旗、唱国歌等活动式;刻苦学习,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等等。 三是要以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宪法,并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时时处处用实际行动捍卫宪法的尊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总会有一些人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宪法观念,这就要求我们青少年用各种形式向周围的群众宣传宪法知识,让周围的群众了解到宪法的重要性。 当前,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扬正气构成了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但与此同时,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消极丑恶的现象,有的人总会做出一些违反纪律、违反宪法的事情。对于违法行为,我们青少年要机智勇敢地与其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宪法的尊严。

教学设计的内涵与外延

教学设计的内涵与外延 教学设计的内涵主题式教学设计,是以主题为中轴,围绕教 学主题而展开的,在系统论、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指导下,以教学主题为枢纽,在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与协调运行中,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以达成教学主体心理结构的完善与自我实现的整体 性设计。主题式教学设计从理论层面表现为静态维度与动态维度两个方面:从静态维度看,一方面表征为教学系统各基本构成要素根据各自在教学系统中的地位、作用而联结起来的横向空间分布形态,即教学 结构。换言之,就是从共时性角度,把教学看作由部分组成的整体,注重了解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系统整体出发处理问题。从动态维 度看,表征为以整体教学结构为运动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纵向时间序列形态,即教学程序。换言之,就是从历时性角度,将教学问题看作由许多相互关联的小阶段、步骤等组成的过程,注重把握全过程,从全过程出发关照好各阶段的衔接。横向空间分布形态与纵向时间序列形态于三维空间中交会、融合、协同与共振以形成自催化循环回路式运行轨迹,从而促成整体性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从横向空间分布形态(即教学结构)来看,一个教学主题包括主题内容、主题目标、主题形式、主题方法、主题评价、主题行为。(见图1)主题内容源于课程内容又高于课程内容,是教师以既定的课程内容为原型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教师本人的 教学经验进行课程再开发的结果;主题目标也源于课程目标且高于课程目标,是反映共性的一般教学目标与特定教学对象(学生)。

的学习需要相整合的结果;主题形式是学习特定主题内容达成主题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每一主题教学的需要灵活决定,它可以是班级授课式、小组合作式或个别辅导式几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组合;主题方法是完成特定主题内容的学习所选取的教学方法,这也要求根据每一主题教学的需要(特别是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来灵活决定,它可以是讲授法、发现法或自学法,总之,要在以讲授法和自学法为两极的教学方法序列中合理决策;主题评价是围绕主题内容的基本特点及主题目标开发的评价体系,具体运用哪一种评价手段、评价形式或评价方法均要随当前主题的内容及目标而定; 主题行为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从纵向时间序列形态(即教学过程)来看,一个教学主题的完成包括七个有序环节,即课程内容主题化、主题内容问题化、问题焦点生活境脉化、生活境脉问题化、问题焦点互动解决化、知识运演结构化、能力迁移与知识活化,这是主题式教学设汁的内在运行机制。

德育是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广泛的概念

德育及德育实效性的含义 ——德育课程开发与有效实施研究课题组学习材料一 德育是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广泛的概念。对于德育范畴的具体理解与界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十分不同的结论。本文所说的德育主要是指学校道德教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和任务,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德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德育管理。学校道德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界及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有关部门曾先后发布了~系列通知、纲要和实施办法。尤其自1989年以后,中共中央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心愿。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并要求人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

要性。”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g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陛、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我们国家和政府对道德教育问题是相当重视的。多年来,教育工作者在德育方面作了许多工作,总的说来是有成效的。单从我们国家长期是稳定的,从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国家是进步和发展的,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但是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很严重的问题。例如:学生的理想水平层次不高,道德观念比较落后,法制意识不强,言行不一致等等,反映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道德教育中所做的努力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入的思考。我们国家对德育不可谓不重视,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政府像我们国家那样在学生品德培养中花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时间、精力。从人力、物力上讲,我们有专门的德育机构--思想政治工作司、德育处、德育教研室、政教处、教导处;我们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作为一种思维的现象,它一开始就和语言中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现在不依附于语言的赤裸裸的概念在各类科学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概念又不等同于语言,语言在不同的组合中所表达的概念就大相径庭。 例如,"白",可以表示"雪"的颜色,在"明白"和"真相大白"中就表示"清楚";在"白吃"、"白看"中就表示"无代价的";在"白区"、"白军"中就表示"反动的";在"写白字"和"念白字"中就表示"错误的";在"一穷二白"中表示"没有文化"等。 语言是有歧义的,一个词汇的多种含义从另一个角度也表明我们用语言表达概念也有可能是不精确的。这种不精确是严格的抽象思维要尽力克服的。为克服不精确性,抽象思维创造了几个功不可没的概念: 第一个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就是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比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是市场上的汽车、房子、食品、电视......等等。要明确概念就要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要明确这个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哪些特有属性和它指的是哪些事物。没有外延的概念就是虚假概念,如"鬼"、"神"、"上帝"等等。

第二个概念是"定义"。概念要明确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怎样才能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呢?定义是明确概念的内涵的方法。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概念都是模模糊糊和似是而非的,严格的抽象思维要求你首先要审查这些概念有没有准确的定义,如果一个人概念模糊或者概念的运用前后不一致,你是和他谈不清任何问题的。数不清的思维错误其实在这个阶段就已经产生了。 任何定义都是由"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这样三部分组成(参见《形式逻辑原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做定义一般有四个简单规则: 一是"是"的前后两部分的外延必须完全一样。 例如定义哺乳动物,说哺乳动物是有肺的脊椎动物,两部分的外延就不一样,后面还包括了小鸟等非哺乳动物。 二是不能循环定义。 如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科学,就不对。"是"的后面部分包括了前面的部分,你本来是想用后面来明确前面,如果后面包含了前面,定义仍是不明确的。你必须用一些众所周知的不需要再定义的概念去说明你

如何增强宪法意识

如何增强宪法意识 摘要 虽然宪法在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新中国的宪法也存在了几十年的时间。但违宪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的宪法意识依然薄弱,产生这种无视宪法现象的原因都有哪些?本文从多个视角分析了这个问题,并从主客观方面提出增强宪法意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违宪;原因;宪法意识;措施 1.违宪现象严重,宪法意识薄弱 1.1案例再现 2008年10月起,昌平区崔村镇东崔村村委会在未办理任何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占用该村北侧集体土地建设单位二层住宅楼。2009年立案调查时经测绘,项目总占地面积155.13亩,其中建筑占地面积17.71亩,剩余部分为道路及空余面积137.42亩;所占土地现状为果园,《北京市昌平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年)》规划为建设用地及农用地。该处违法用地也是国土资源部2008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发现的违规用地之一。 2009年4月22日,市国土局昌平分局对东崔村村委会违法用地进行了立案调查,2010年4月23日向东崔村村委会送达了《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决定书》,2010年12月8日,市国土局昌平分局将该案移送公安昌平分局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后,由于当事人未履行,市国土局昌平分局于2010年9月25日依法申请昌平区人民法院强制执行,2010年10月20日昌平区人民法院作出《行政裁定书》(【2010】昌执字第3726号)准予强制执行。 1.2案例分析 《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这就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土地是公共财产,《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但是土地违法现象却时有发生,也就是说昌平区崔村镇东崔村村委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