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

(完整版)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

(完整版)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
(完整版)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1986)

本标准适用于区分工人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的大小,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本标准不适用于放射性粉尘及引起化学中毒的危害性粉尘。

1 基本定义

1.1 生产性粉尘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1.2 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

工人在有生产性粉尘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劳动的作业。

1.3 工作地点

工人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1.4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生产性粉尘中含有结晶型游离二氧化硅的质量百分比。

1.5 接尘时间

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尘作业时间。

1.6 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

系指工人在一个工作日的接尘时间内吸入含有生产性粉尘的空气总体积。

1.7 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

系指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表4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值。

1.8 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在工作地点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每个采样点的样品数不得少于五份,取其超标倍数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2 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2.1 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共分为五级:

0级Ⅲ级危害

Ⅰ级危害Ⅳ级危害

Ⅱ级危害

2.2 本标准将属于具有人体致癌性粉尘的石棉尘,列入本标准中游离二氧化硅大于70%一类。

2.3 根据产生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以及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三项指标,按下表划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表

附录A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法

(补充件)

A.1测定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采样方法

应采集工人经常工作地点呼吸带附近的浮游尘或沉积尘样品。工厂应连续收集三天的粉尘样品,混匀后进行测定。矿山应选择在开采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采样,同一种性质的粉尘样品不少于3份。

A.2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分析法

A.2.1 分析步骤

准确称取0.1~0.2g生产性粉尘样品,放入锥形烧瓶中(如为炭素类或有机类粉尘样品,应在800~900℃下完全灰化后进行分析。如为硫化矿物,应先加数毫克结晶硝酸铵于锥形瓶中),然后加入焦磷酸15mL,迅速加热到245~250℃,保持15min后,冷却到40~50℃,在冷却过程中,加50~80℃蒸馏水稀释到40~50mL。稀释时,一面加水,一面用力搅拌混匀,然后,加水稀释至150~200mL。用无灰滤纸过滤,并用0.1N盐酸洗涤沉渣,再用热蒸馏水洗至无酸性反应为止。最后,将带有沉渣的滤纸,放入恒重的瓷坩埚中,在80℃的烘箱中烘干,低温炭化后,再放入800~900℃高温炉中灼烧30min,然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1h,称至恒重。

A.2.2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气化硅含量的计算法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按式(1)计算:

式中:SiO2(F)——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M1——坩埚质量,g;

M2——坩埚加沉渣质量,g;

G——生产性粉尘样品质量,g。

A.2.3 粉尘中含有难溶杂质的处理

A.2.3.1 当生产性粉尘样品中有难以被焦磷酸溶解的杂质时(如碳化硅、绿柱石等),需将焦磷酸处理后的样品沉渣放入铂坩埚中,加入1∶1硫酸数滴,使沉渣湿润,然后加入40%氢氟酸5~10mL,稍加热使沉渣中游离二氧化硅溶解,继续加热蒸发至不冒白烟为止。于900℃高温下烧灼,称至恒重。

A.2.3.2 处理杂质后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计算法

处理杂质后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按式(2)计算:

式中:M2——坩埚加沉渣质量,g;

M3——经氢氟酸处理后坩埚加残渣质量,g;

SiO2(F)——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A.3 本法为基本方法。如采用X线衍射测定法或红外光谱测定法等须与本法进行核对。

附录B

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的测定法

(补充件)

B.1 工人接尘时间的确定

在生产任务正常情况下,每一接尘工种选择不少于2名有代表性的工人,按表B1的格式记录自上班开始至下班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工间休息的时间,并分别注明接尘情况。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分别表示该工种的工人在一个工作日内的总接尘累计时间、各种劳动的接尘累计时间及休息的接尘累计时间。

表B1 接尘工时记录

B.2 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测定

根据表B1的记录,将各种接尘劳动时间与接尘休息时间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然后,分别采集工人在接尘休息时和从事各种接尘劳动状态时的呼出气,测量该气体体积求出接尘休息和各种接尘劳动时的呼气量值,并换算成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体积值。然后按表B2再换算成每分钟呼气量[标准状态呼气量,L/采气时间,min],最后将各种接尘劳动时及接尘休息时的每分钟呼吸气量分别乘以相应的各接尘劳动的累计时间和接尘休息的累计时间,其总和即为一个工作日内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L/日·人)。

表B2 一个工作日内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的测定记录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程玉海,符绍昌,邹昌琪,朱惠兰,王肇滇,薛家耀。

发布单位:国家标准局

提出单位: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局

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

批准单位:国家标准局1986-1-21

化工企业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及预防对策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2670 (安全管理范本系列) 化工企业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及预防对策详细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化工企业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及预防 对策详细版 提示语:本安全管理文件适合使用于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叫做生产性粉尘。对生产性粉尘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将破坏作业环境,危害工人身体健康,损坏机器设备,还会污染大气环境。可燃性粉尘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会引发爆炸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只探讨粉尘对人身的危害及对策。 一、粉尘的产生及对人体的危害 在我国,能够产生粉尘的行业与工种很多,如金属矿与非金属矿的采掘和采石业,基础建设方面的筑路、开掘隧道和地质勘探作业,玻璃制造业,耐火及

建筑材料加工业等。而在化工行业尤其是无机化工基础材料行业生产中,由于大量使用各种矿石作原料,其破碎、磨粉、传输等环节中产生的粉尘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烟尘等成为化工企业生产性粉尘的主要来源。 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取决于人体吸入的粉尘量、粉尘侵入选径、粉尘沉着部位和粉尘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在众多粉尘中,以石棉尘和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对人体危害最为严重。石棉尘不仅引起石棉肺,且具有致癌性;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可引起矽肺病,含游离二氧化硅70%以上的粉尘对人体危害更大。粉尘的粒径不同,对人体的危害也不同,2~10μm的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最大。此外,荷电粉尘、溶解度小的粉尘、硬度大的粉尘、不规则形状的粉尘,对人体危害较大。

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参考文本

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参考文 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粉尘进人人体的途径 人体对进入呼吸道的粉尘具有防御机能,能通过各种 途径将大部分尘粒清除掉。其作用大体分为三种。即滤尘 机能、传送机能和吞噬机能。这三种机能互有联系,不能 截然分开。 尘粒进入呼吸道时,首先由于上呼吸道的生理解剖结 构、气流方向的改变和粘液分泌,使大于10μm的尘粒在 鼻腔和上呼吸道沉积下来而被清除掉。据研究,鼻腔滤尘 效能约为吸气中粉尘总量的30%一50%。由于粉尘对上呼 吸道粘膜的作用,使鼻腔粘膜机能亢进,毛细血管扩张,

大量分泌粘液,借以直接阻留更多的粉尘。这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但在病理学上已属于肥大性鼻炎。此后粘膜细胞由于营养供应不足而萎缩,逐渐形成萎缩性鼻炎,则滤尘机能显著下降。由于类似的变化,还可引起咽炎、喉炎、气管炎及支气管炎等。 在下呼吸道,由于支气管的逐级分支、气流速度减慢和方向改变,可使尘粒沉积粘着在支气管及其分支管壁上。这部分尘粒大小直径约在2一10μm。其中大多数尘粒通过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伴随粘液往外移动而被传送出去,并通过咳嗽反射排出体外。 进入肺泡内的粉尘,一部分随呼气排出;另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后,通过肺泡上皮表面的一层液体的张力,被移送到具有纤毛上皮的呼吸性细支气管的粘膜表面,并

粉尘的危害及预防措施完整版本

粉尘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粉尘(Dust)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习惯上对粉尘有许多名称,如灰尘、尘埃、烟尘、矿尘、砂尘、粉末等,通常把粒径小于75μm的固体悬浮物定义为粉尘。生产性粉尘是指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它是污染生产环境,影响劳动者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1.粉尘的来源 (1)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生产性粉尘的来源非常之广。矿山开采、爆破,冶金工业中金属或矿石的切削、研磨,机械制造工业中的原料破碎、清砂,玻璃、水泥、陶瓷等工业的原料加工等。这些工艺操作中主要产生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石英、滑石、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铅、锰、铁等)和人工无机性粉尘(如水泥、玻璃纤维等)。 (2)有机物质不完全燃烧所形成的微粒,如木材、油、煤类等燃烧时所产生的烟尘等,在皮毛、纺织、化学等工业的原料处理过程中,会产生有机粉尘,包括动物性粉尘(如皮毛、骨粉等)、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木材等)和人工有机性粉尘(如炸药、人造纤维等)。 2.粉尘的性质 不同大小的粉尘在呼吸系统各部位的沉积情况各不相同。一般直径在100μ以上的尘粒很快在空气中沉降,无害于人体的健康。10μ以上的粉尘被阻留于呼吸道之外,5 到10μ 的尘粒大部分通过鼻腔、气管上呼吸道时被这些器官的纤毛和分泌粘液所阻留,经咳嗽、喷嚏等保护性反射而排出。小于5μ的尘粒则会深入和滞留在肺泡中(部分0.4μ以下的粉尘可以在呼气时排出)。粉尘越细,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越长,被吸入的机会就越多,粉尘越细,比表面积(单位重的表面

积)越大,在人体内的化学活性越强,对肺的纤维化作用越明显.微细粉尘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很多有害气体、液体和金属元素,都能吸附在微细粉尘上而被带入肺部,从而促使急性或慢性病的发生。 3.粉尘的危害 (1)对人体的危害,可引起职业病 生产性粉尘根据其理化特性和作用特点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疾病。肺是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最主要的危害之一,长期吸人不同种类的粉尘可导致不同类型的尘肺病或其他肺部疾患。我国按病因将尘肺病分为12种,并作为法定尘肺列入职业病名单目录,它们是:矽肺、煤工尘肺、石墨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 长期接触生产性煤尘的作业人员,因长期吸入煤尘,使肺内粉尘的积累逐渐增多,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可引发尘肺病。煤尘太多会积聚到肺内,这样会被肺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但是吞噬细胞却不能将这些煤尘消化分解,而且会导致吞噬细胞死亡释放胞内的蛋白水解酶以及一些酸类物质溶解周围肺组织,但是肺组织有自身保护机制为了防止蛋白水解酶以及一些酸类物质的破坏扩散开来,肺部会形成很多纤维样组织将这些部位包围起来。因此,长期在煤尘多的地方会造成肺部的广泛纤维化,是肺的顺应性以及弹性降低影响肺的的正常功能,这种疾病叫做尘肺,严重的会造成外呼吸功能障碍,甚至呼吸衰竭。 (2)粉尘爆炸 粉尘与空气混合,能形成可燃的混合气体,当其浓度和氧气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若遇明火或高温物体,极易着火,可发生粉尘爆炸,其危害性十分巨大。燃烧后的粉尘,氧化反应十分迅速,它产生的热量能很快传递给相邻粉尘,从而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4.预防措施 消除或降低粉尘是预防尘肺病最根本的措施。通过革新生产设备、实现自动化作业,避免操作人员接触粉尘;采用湿式作业,可在

粉尘的危害与控制措施正式版

In the schedule of the activity, the time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content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o make the progress consistent with the plan.粉尘的危害与控制措施正 式版

粉尘的危害与控制措施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或活动的进度安排中,详细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和项目内容完成的进度,而完成上述需要实施方案的人员对整体有全方位的认识和评估能力,尽力让实施的时间进度与方案所计划的时间吻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生产性粉尘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并能较长时间漂浮在生产坏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危害表现在肺部,出于粉尘性质与化学成分不同,对肺部的危害差别很大,根据受害后的表现,粉尘引起的肺部疾患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尘肺。这是主要的职业病之一,我国已列为法定职业病范畴,这种病是由于较长时间吸入较高浓度的生产性粉尘所致,引起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由于分成种类繁多,尘肺

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矽肺、石棉肺、滑石肺、云母肺、煤肺、煤矽肺、炭素尘肺等。 第二种是肺部粉尘沉着症,它是由于吸入某些金属性粉尘或其它粉尘而引起粉尘沉着于肺组织,从而呈现异物反应,其危害比尘肺小。 第三种是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反应和过敏性疾病。这类疾病主要是由有机粉尘引起的,如棉尘、麻尘、皮毛粉尘、木尘等。 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危害轻重,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粉尘的化学成分和性质,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的粉尘比含量低的危害大。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比不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危害因素也可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为: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物性因素。生产性有害因素对人体造成有害影响必须具备一定条件,主要为:有害因素的强度(剂量),人体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几种有害因素的相互作用等。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由原劳动部和相关科研所陆续制定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1986)、《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1990),《噪声作业分级》(LD80-1995)等职业危害因素分级评价标准。这些标准是总结了建国以来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经验,经过科研人员进行大量的现场检测、毒理实验样本分析研究而制定的,是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价非常适用的科学方法。目前,在开展安全评价、OHSMS、职业安全卫生现状管理工作中,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价时,有一些单位使用危险因素评价方法,如《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方法》(LEC法)是不适合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因素在作业现场中存在的形式、危险劳动者健康的表现方式,产生的风险都不一样,因此,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使用职业危害因素分级评价标准。 一、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的应用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一种定性定量的管理评价方法,目前我国已颁分职业危害分级标准8项,其中部颁标准1项。分级标准将职业危害分为5个等级,即:0级危害(安全作业,可容许的风险)、Ⅰ级危害(轻度危害作业,可承受的风险:在加强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定期监测)、Ⅱ级危害(中度危害作业,中度风险)、Ⅲ级危害(高度危害作业,重大风险)、Ⅳ级危害(极度危害作业,不可承受风险)。针对不同的危害级别实行不同的监察管理办法。

2020年(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标准化法律法规和制度

(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标准化法律法规和制度

通钢集团桦甸矿业有限责任X公司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 (2013年度)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 (2013年度) 编制: 审核: 批准: 壹、识别、获取、评审、更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管理制度。 二、应定期识别和获取本部门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且发布清单。 三、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传达给从业人员,且进行相关培训和考核。 四、本单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章制度。 五、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培训和考核。

六、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和适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七、建立文件和档案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人员、流程、形式、权限及各类安全生产档案及保存要求等。 八、安全生产资料进行档案管理: 九、编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包括下面 安全目标管理、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领导现场带班、班组岗位达标、安全生产投入管理、文件和档案管理、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安全教育培训管理、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验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报废管理、施工和检(维)修安全管理、危险物品及重大危险源管理、作业安全管理、相关方及外用工(单位)管理、职业健康管理、劳动防护用品(具)和保健品管理、安全检查及隐患治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安全绩效评定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这个已经在其它台账中都有体现) 十、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这个操作规程要企业根据自己是否有特殊岗位进行编制的) 十二: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使用、评审、修订的管理制度。(这个已经有了) 十三:主要安全生产资料表单。有重复的不需要 安全生产会议记录(含纪要)、安全费用提取使用记录、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劳动防护用品采购发放记录、危险源管理台帐、安全生产检查记录、授权作业指令单、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事故隐患整改记录、安全生产奖惩记录、特种作业人员登记记录、特种设备管理记录、外来施工队伍安全管理记录、安全设备设施管理台账(包括安装、运行、维护等)、有关强制性检测检验报告或记录、新改扩建项目“三同时”、风险评价信息、职业健康检查和监护记录、应急演习信息、技术图纸等。

生产性粉尘-粉尘危害控制措施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生产性粉尘-粉尘危害控制措施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5 页

生产性粉尘-粉尘危害控制措施 生产性粉尘的危害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为了防止粉尘的危害,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法令,如《关于防止厂矿企业中的矽尘危害的决定》、《工厂防止矽尘危害技术措施办法》等。根据这些政策法令,我国厂矿企业在防尘上做了不少工作,并总结出预防粉尘危害的八字经验,即采取革、水、密、风、护、管、教、查等综合措施,使粉尘浓度逐年下降,接触粉尘工人的尘肺发病率逐年降低,发病工龄和病死年龄大大延长。但目前我国预防粉尘危害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乡镇工业中问题更为突出,抓好防尘工作仍是首要任务。1987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防治条例》,该条例对监督监测、健康管理,以及奖励和处罚作出了规定,有力地推进了防尘工作的进行。 1.工程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是防止粉尘危害的中心措施,主要在于治理不符合防尘要求的产尘作业和操作,目的是消灭或减少生产性粉尘的产生、逸散,以及尽可能降低作业环境粉尘浓度。 (1)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应从生产工艺设计、设备选择,以及产尘机械在出厂就应有达到防尘要求的设备等各个环节做起。如采用封闭式风力管道运输、负压吸砂等方式消除粉尘飞扬;用无矽物质代替石英,以铁丸喷砂代替石英喷砂等。 (2)湿式作业是一种经济易行的防止粉尘飞扬的有效措施。凡是可以湿式生产的作业均可使用,例如矿山的湿式凿岩、冲刷巷道、净化进风等;石英、矿石等的湿式粉碎或喷雾洒水;玻璃陶瓷业的湿式拌料;铸造业的湿砂造型、湿式开箱清砂、化学清砂等。 (3)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产尘岗位,应采用密闭吸风除尘方法。 第 2 页共 5 页

粉尘危害及防护

升而降低、随尘粒的变小而减少。粉尘易被水湿润的称亲水性粉尘, 相反则称憎水性粉尘。对于憎水性粉尘不宜采用湿式除尘净化。某 些粉尘吸水后形成不溶于水的硬垢,称为水硬性粉尘,硬垢会造成 堵塞而导致除尘系统失灵。 粉尘对健康的影响 全身作用: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粉尘可引起肺部弥漫性、进行性 纤维化为主的全身疾病 (尘肺 ); 如吸入铅、铜、锌锰等毒性粉尘,可 在支气管壁上溶解而被吸收,由血液带到全身各部位,引起全身性 中毒。铅中毒是慢性的,但中毒者如果发烧,或者吃了某些药物和 喝了过量的酒,也会引起中毒的急性发作 ; 过量吸入铜的烟尘可能导 致溶血性贫血 ; 锌在燃烧时产生氧化锌烟尘,人吸入后产生一种类似 疟疾的“金属烟雾热”疾病 ; 长期吸入锰及其氧化物粉尘或烟雾,对 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发生不良作用。 局部作用:接触或吸入粉尘,首先对皮肤、角膜、粘膜等产生 局部的刺激作用,并产生一系列的病变。如粉尘作用于呼吸道,早 期可引起鼻腔粘膜机能亢进,毛细血管扩张,久之便形成肥大性鼻 炎,最后由于粘膜营养供应不足而形成萎缩性鼻炎。还可形成咽炎、 喉炎、气管及支气管炎。作用于皮肤、可形成粉刺、毛囊炎、脓皮 病,如铅尘浸入皮肤,会出现一些小红点,称为“铅疹”等。 粉尘的吸水性:粉尘的吸水性决定于粉尘的成分、 大小、荷电 状态、温度和气压等条件。吸水性随压力增加而增加, 随温度的上

致癌作用:接触如镍、铬、铬酸盐的粉尘,可以引起肺癌; 接触放射性矿物粉尘、容易生成肺癌;石棉粉尘可引起皮癌。 感染作用:有些有机粉尘如破烂布屑、兽皮、谷物等粉尘常附 有病原菌,如丝菌、放射菌属等,随粉尘兹人肺内,可引起肺霉菌病等。 粉尘对肺部的作用: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产生的尘肺病,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较大的职业病。由于粉尘的性质不同,对肺组织引起病理改变也有差异,粉尘所引起的肺部疾病可分为三大类。 1、尘肺。2004年4月18日卫生部,劳动保障部颁布的《职业 病目录》中按其病因分为矽肺、电焊肺、铸工肺、等13 种尘肺病。 尘肺从目前的医学水平来说是不可治愈的疾病,因而在《机械制造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评标准》中,把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四项分级之一)和职业健康监护作为重要的考评内容之一。 2、肺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粉尘如锡、钡、锑等粉尘吸入后 可沉积于肺部组织中,呈现一般的异物反应、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小或无明显影响,经治疗或脱离粉尘后病变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指导书--行业审核规范

非金属矿物品制造业审核指导书混凝土、水泥、石灰、石膏及其他制品制造业专业代码: BCC/AG/S-12.4/00 编制:方丽娟 审核:操圣祥 审批:操圣祥 二O一二年五月十五日实施

一、目的:指导审核人员有效地对非金属矿物品制造业组织的体系(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审核。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非金属矿物品制造业作参考。 三、相关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1.执行地方职业安全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3.《工厂安全卫生规程》 4.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 5.劳动部关于颁发《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 6.卫生部、国家建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劳动总局关于颁发《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7.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关于修订颁发《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8.劳动部颁发《关于生产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监督的暂行规定》 9.《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10.《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 11.《石油化工企业行业标准》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防疫法》 13.《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 14.《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15.《有毒作业危害分级监察规定》 16.《劳动保护用品管理规定》 17.《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 18.《电气安全管理规程》 19.《蒸汽锅炉安全监察规程》 20.《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21.《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办法》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3.粉尘危害分级监察规定劳安字(1991)2号

2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手纺石棉尘危害情况和解决意见的报告》国办发(1981)7号 30建筑陶瓷工业劳动安全、工业卫生设计规定(试行) (87)建材生字749号文颁发31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乡镇非煤矿山安全技术培训大纲》(试行)的通知劳办矿字(1992)19号 32平板玻璃工业劳动安全、工业卫生设计规定(试行)(88)建材生管字794号陶瓷生产防尘技术规程GB 13691-92 立窑水泥厂防尘技术规程GB 5984-86 玻璃工厂工业卫生与安全技术规程GB 15081-94 (1). [19891117] 硅酸盐建筑制品蒸压釜安全生产规程 (4). [19900108] 水泥机械化立窑安全生产规程 建筑材料用工业废渣放射性物质限制标准GB 6763-86 耐火材料企业防尘规程GB 12434-90 玻璃生产配料车间防尘技术规程GB 6528-86 车间空气中含50%-80%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卫生标准GB 11723-89 车间空气中碳化硅粉尘卫生标准GB 11527-89 车间空气中蛭石粉尘卫生标准GB 11521-89 车间空气中云母粉尘卫生标准GB 10332-89 UDC 628.511:679.867 车间空气中萤石混合性粉尘卫生标准GB 10439-89 UDC 628.511 车间空气中珍珠岩粉尘卫生标准GB 10331-89 UDC 628.511:549.623.6 车间空气中石墨粉尘卫生标准GB 10328-89 UDC 628.511:661.666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 5748-85 UDC 613.633:543 33食盐专营办法执行日期:2001年8月18日 34炭素安全规程(90)冶安环字第40号 四、贯彻法律、法规的途径: 1.查阅上述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是否有清单。识别、索取及更新有无程序文件。 2.查阅、询问上述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遵守的符合性、执行情况。

生产性粉尘危害分级标准

第五节生产性粉尘危害分级标准 《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由劳动部劳动保护局提出,由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负责起草,国家标准局1986年1月21日发布,1986年11月1日实施,标准号为GB5817-86。 一、基本定义 (一)生产性粉尘指生产的、能较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二)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指工人在有生产性粉尘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劳动的作业。 (三)工作地点指工人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四)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指生产性粉尘中含有结晶型游离二氧化硅的质量百分比。 (五)接尘时间指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尘作业时间。 (六)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指工人在一个工作日的接尘时间内吸入含有生产性粉尘的空气总体积。 (七)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见TJ36 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表4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值。该表列出有毒物质111种最高容许浓度;生产性粉尘9种最高容许浓度。如金属汞的最高容许浓度为每立方米0.01mg,甲苯、二甲苯每立方米为100mg,含有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每立方米为2mg。 (八)生产性粉尘浓度超倍数指在工作地点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超过

该种生产性粉尘的最高许浓度的倍数。每个采样点的样品数不得少于5份,取其超标数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国家标准GB5817--86《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将工人作业场所粉尘危害分成五级,即0级、Ⅰ级危害、Ⅱ级危害、Ⅲ级危害、Ⅳ级危害(如表2-1的所示)。0级标志工人作业场所生产性粉尘浓度已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它是为防尘管理工作提供数量的概念,并不能说此岗位作业粉尘对人体无害。危害程度从Ⅰ级往Ⅳ级为递增,其中Ⅳ级表示危害程度最为严重。 表2-1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表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碳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肿通气量[1/(日·人)]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0-1-2-4-8-16-32-64 ≤10- 4000 - 6000 >6000 >10~40- 4000 - 6000 >6000 ⅡⅡⅢⅢⅣ >40~70- 4000011ⅡⅡⅢⅢⅣ - 6000011 >6000

安全生产标准化法律法规和制度

安全生产标准化法律法规和制度 1

通钢集团桦甸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 年度) 2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 ) 编制: 审核: 批准: 3

一、识别、获取、评审、更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管理制度。 二、应定期识别和获取本部门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并发布清单。 三、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传达给从业人员,并进行相关培训和考核。 四、本单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章制度。 五、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培训和考核。 六、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和适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七、建立文件和档案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人员、流程、形式、权限及各类安全生产档案及保存要求等。 八、安全生产资料进行档案管理: 九、编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包括下面 安全目标管理、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领导现场带班、班组岗位达标、安全生产投入管理、文件和档案管理、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安全教育培训管理、特种作业 4

人员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验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报废管理、施工和检(维)修安全管理、危险物品及重大危险源管理、作业安全管理、相关方及外用工(单位)管理、职业健康管理、劳动防护用品(具)和保健品管理、安全检查及隐患治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安全绩效评定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这个已经在其它台账中都有体现) 十、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这个操作规程要企业根据自己是否有特殊岗位进行编制的) 十二: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使用、评审、修订的管理制度。(这个已经有了) 十三:主要安全生产资料表单。有重复的不需要 安全生产会议记录(含纪要)、安全费用提取使用记录、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劳动防护用品采购发放记录、危险源管理台帐、安全生产检查记录、授权作业指令单、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事故隐患整改记录、安全生产奖惩记录、特种作业人员登记记录、特种设备管理记录、外来施工队伍安全管理记录、安全设备设施管理台账(包括安装、运行、维护等)、有关强制性检测检验报告或记录、新改扩建项目”三同时”、风险评价信息、职业健康检查与监护记录、应急演习信息、技术图纸等。 一、识别、获取、评审、更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管 5

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及防护

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及防护 生产性粉尘由于种类和理化性质的不同,对机体的损害也不同。按其作用部位和病理性质,可将危害归纳为尘肺、局部作用、全身中毒、变态反应和其他五个部分。 1、尘肺 尘肺( pneumoconiosis)是指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按其病因不同又分为五类: (1) 矽肺(silicosis)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2) 硅酸盐肺(silicatosis)是指长期吸入含有结合状态的二氧化硅的粉尘所引起的尘肺,如石棉肺、滑石肺、云母肺等。 (3) 炭尘肺(carbon pneumoconiosis)是指长期吸入煤、石墨、碳黑、活性炭等粉尘引起的尘肺。 (4) 混合性尘肺(mixed dust pneumoconiosis)是指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物质的混合性粉尘(如煤矽肺、铁矽肺等)所致的尘肺。 (5) 其他尘肺长期吸入铝及其氧化物引起的铝尘肺,或长期吸入电焊烟尘所引起的电焊工尘肺等。 上述各类尘肺中,以矽肺、石棉肺、煤矽肺较常见,危害性则以矽肺最为严重。 2、局部作用 吸入的粉尘颗粒作用于呼吸道黏膜,早期可引起其功能亢进、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分泌增加,从而阻留更多粉尘,久之则酿成肥大性病变,黏膜上皮细胞营养不足,最终造成萎缩性改变;粉尘产生的刺激作用,可引起上呼吸道炎症;沉着于皮肤的粉尘颗粒可堵塞皮脂腺,易于继发感染而引起毛囊炎、脓皮病等;作用于眼角膜的硬度较大的粉尘颗粒,可引起角膜外伤及角膜炎等。 3、全身中毒作用 吸入含有铅、锰、砷等毒物的粉尘,可被吸收引起全身中毒。 4、变态反应 某些粉尘,如棉花和大麻的粉尘可能是变应原,可引起支气管哮喘、上呼吸道炎症、湿疹和偏头痛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GB5817-1986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GB5817-1986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本标准适用于区分工人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的大小,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本标准不适用于放射性粉尘及引起化学中毒的危害性粉尘。 1 基本定义 1.1 生产性粉尘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1.2 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 工人在有生产性粉尘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劳动的作业。 1.3 工作地点 工人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1.4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生产性粉尘中含有结晶型游离二氧化硅的质量百分比。 1.5 接尘时间 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尘作业时间。 1.6 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 系指工人在一个工作日的接尘时间内吸入含有生产性粉尘的空气总体积。 1.7 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 系指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表4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值。 1.8 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在工作地点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每个采样点的样品数不得少于五份,取其超标倍数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2 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2.1 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共分为五级: 0级Ⅲ级危害 Ⅰ级危害Ⅳ级危害 Ⅱ级危害 2.2 本标准将属于具有人体致癌性粉尘的石棉尘,列入本标准中游离二氧化硅大于70%一类。 2.3 根据产生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以及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三项指标,按下表划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表

附录A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法 (补充件) A.1测定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采样方法 应采集工人经常工作地点呼吸带附近的浮游尘或沉积尘样品。工厂应连续收集三天的粉尘样品,混匀后进行测定。矿山应选择在开采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采样,同一种性质的粉尘样品不少于3份。 A.2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分析法 A.2.1 分析步骤 准确称取0.1~0.2g生产性粉尘样品,放入锥形烧瓶中(如为炭素类或有机类粉尘样品,应在800~900℃下完全灰化后进行分析。如为硫化矿物,应先加数毫克结晶硝酸铵于锥形瓶中),然后加入焦磷酸15mL,迅速加热到245~250℃,保持15min后,冷却到40~50℃,在冷却过程中,加50~80℃蒸馏水稀释到40~50mL。稀释时,一面加水,一面用力搅拌混匀,然后,加水稀释至150~200mL。用无灰滤纸过滤,并用0.1N盐酸洗涤沉渣,再用热蒸馏水洗至无酸性反应为止。最后,将带有沉渣的滤纸,放入恒重的瓷坩埚中,在80℃的烘箱中烘干,低温炭化后,再放入800~900℃高温炉中灼烧30min,然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1h,称至恒重。 A.2.2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气化硅含量的计算法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按式(1)计算: 式中:SiO2(F)——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M1——坩埚质量,g; M2——坩埚加沉渣质量,g; G——生产性粉尘样品质量,g。 A.2.3 粉尘中含有难溶杂质的处理 A.2.3.1 当生产性粉尘样品中有难以被焦磷酸溶解的杂质时(如碳化硅、绿柱石等),需将焦磷酸处理后的样品沉渣放入铂坩埚中,加入1∶1硫酸数滴,使沉渣湿润,然后加入40%

2020版环境管理法律法规汇编(301页)

环境管理法律法规汇编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监督管理 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七条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十二条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第二章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 第十四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

生产性粉尘的危害与预防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6274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生产性粉尘的危害与预 防标准版本

生产性粉尘的危害与预防标准版本操作指导:该解决方案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微小固体微粒。职业健康中的“粉尘”专指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粉尘,也叫生产性粉尘。即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如矿山开采、粉碎、金属切削、研磨、电焊、铸造等过程中产生的,能够较长时间漂浮在生产环境中的固体颗粒。劳动者如果长期在生产环境中吸入生产性粉尘,就可以产生以肺部纤维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称为尘肺。这类疾病在我国已成为对劳动者危害最大的职业病。 一、粉尘的来源: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很多,几乎所有的工农业生产过程均可产生粉尘,有些工艺产生

的粉尘浓度还很高,严重影响着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其主要来源有:(1)固体物质的破碎和加工:如金属研磨、切削、钻孔、爆破、破碎、磨粉、农林产品加工等。(2)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或被氧化所形成的尘粒,如金属熔炼,焊接、浇铸、铅熔炼时产生的氧化铅烟尘等。(3)物质不完全燃烧所形成的微粒,如木材、油、煤类等燃烧时所产生的烟尘、烃类热分解产生的炭黑等。(4)铸件的翻砂、清砂粉状物质的混合,过筛、包装、搬运等操作过程中,以及沉积的粉尘由于振动或气流运动,使沉积的粉尘重又浮游于空气中(产生二次扬尘)也是粉尘的来源。 二、粉尘的分类:粉尘的分类,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粉尘的性质分类,另一种是按粉尘颗粒的大小分类。

粉尘的危害与控制措施示范文本

粉尘的危害与控制措施示 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粉尘的危害与控制措施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生产性粉尘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并能较长时间漂 浮在生产坏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危 害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危害表现在肺部,出于粉尘性 质与化学成分不同,对肺部的危害差别很大,根据受害后 的表现,粉尘引起的肺部疾患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尘肺。这是主要的职业病之一,我国已列为 法定职业病范畴,这种病是由于较长时间吸入较高浓度的 生产性粉尘所致,引起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 性疾病。由于分成种类繁多,尘肺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 矽肺、石棉肺、滑石肺、云母肺、煤肺、煤矽肺、炭素尘 肺等。 第二种是肺部粉尘沉着症,它是由于吸入某些金属性

粉尘或其它粉尘而引起粉尘沉着于肺组织,从而呈现异物反应,其危害比尘肺小。 第三种是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反应和过敏性疾病。这类疾病主要是由有机粉尘引起的,如棉尘、麻尘、皮毛粉尘、木尘等。 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危害轻重,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粉尘的化学成分和性质,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的粉尘比含量低的危害大。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比不含游离二氧化硅的危害大。其次是粉尘的颗粒大小,一般来说,大颗粒的粉尘容易降落,在空气中漂移时间短,不容易被吸入,不会发生危害。 此外,粉尘在肺组织中溶解度大小,粉尘的比重、形态、硬度等对人体的危害都有一定的关系。从事粉尘作业的工人是不是都会发生危害呢?关键在于防护的好坏,经常注意防护,可以把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甚至可以完全控

生产性粉尘的危害与防治

生产性粉尘的危害与防 治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生产性粉尘的危害与防治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微小固体微粒。职业健康中的“粉尘”专指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粉尘,也叫生产性粉尘。即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如矿山开采、粉碎、金属切削、研磨、电焊、铸造等过程中产生的,能够较长时间漂浮在生产环境中的固体颗粒。劳动者如果长期在生产环境中吸入生产性粉尘,就可以产生以肺部纤维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称为尘肺。这类疾病在我国已成为对劳动者危害最大的职业病。 一、粉尘的来源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很多,几乎所有的工农业生产过程均可产生粉尘,有些工艺产生的粉尘浓度还很高,严重影响着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其主要来源有: (1)固体物质的破碎和加工:如金属研磨、切削、钻孔、爆破、破碎、磨粉、农林产品加工等。 (2)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或被氧化所形成的尘粒,如金属熔炼,焊接、浇铸、铅熔炼时产生的氧化铅烟尘等。 (3)物质不完全燃烧所形成的微粒,如木材、油、煤类等燃烧时所产生的烟尘、烃类热分解产生的炭黑等。 (4)铸件的翻砂、清砂粉状物质的混合,过筛、包装、搬运等操作过程中,以及沉积的粉尘由于振动或气流运动,使沉积的粉尘重又浮游于空气中(产生二次扬尘)也是粉尘的来源。

二、粉尘的分类 粉尘的分类,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粉尘的性质分类,另一种是按粉尘颗粒的大小分类。 (一)、按粉尘的性质分类: ①无机性粉尘:包括非金属矿物粉尘(如砂、石棉、煤);金属矿物粉尘(如铁、锡、铅、铝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纤维)。 ②有机性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木材、烟草、面粉、甘蔗、茶等);动物性粉尘(如兽皮、角质、毛发);人工有机粉尘(如炸药、树脂、有机染料、塑料、化纤); ③混合性粉尘,上述多种粉尘的两种或多种混合存在。此种粉尘在生产中最常见(如清砂车间的粉尘含有金属和型砂尘)。 (二)、按粉尘颗粒的大小分类: ①灰尘:粉尘粒子的直径大于10微米,在静止的空气中,以加速沉降,不扩散。 ②尘雾:粉尘粒子的直径介于10~0.1微米,在静止的空气中,以等速降落,不易扩散。 ③烟尘:粉尘粒子直径为0.1~0.001微米,因其大小接近于空气分子,受空气分子的冲撞呈布朗运动(不规则运动),几乎完全不沉降或非常缓慢而曲折地降落。 三、生产性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 (一)、粉尘的化学组成

粉尘的管理制度及注意事项

粉尘作业时的注意事项 1〉从事作业时,即戴上防尘口罩,且工作中防尘口罩不可任意卸除。 〈2〉随时保持防尘口罩之清洁,以维护其性能。 〈3〉粉状原料、半成品、成品均应放置于指定之堆积场所,并防止尘土飞扬。 〈4〉随时保持各工作场所之整洁,以防止积尘过多,至少每日应清洁一次以上。 〈5〉预防发生尘肺症之必要事项,主管应公告全体员工知悉。 〈6〉主管定期实施有关尘肺症之预防及健康管理所必要之教育措施。 〈7〉严禁在工作场所饮食及吸烟。 〈8〉发觉身体〈尤其肺部〉不适时不要勉强工作,应速做检查及治疗。 〈9〉定期之健康检查,必须接受不可以逃避,其检查纪录保存十年。 〈10〉设置之局部排气装置或整体换气装置,于作业时间内,不得停止运转。 〈11〉每周应对粉尘作业场所检点有关通风设备运转状况,劳工作业情形,空气流通效果及粉尘状况等,并采取必要措施。 设置之局部排气装置及其它除尘设备,每年应实施自动检查一次以上,发现异常时,应即采取必要措施。

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为搞好本单位粉尘作业的安全防护工作,保障员工人身安全和健康,使本单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的所有员工和外来施工人员。 2、由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 3、企业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4、要保证生产车间粉尘吸收装置的良好运行,督促员工正确佩戴防尘口罩,做好职业健康防护工作。 5、生产车间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在易扬尘场所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6、企业对易产生粉尘的作业场所应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并将检测和评价结果予以公布, 7、对生产过程,应逐步实行自动化、连续化、密闭化控制,以减少粉尘的产生。 8、粉尘作业场所要及时清理,保持清洁。 9、企业应配备必须的急救器材和药品,编制好《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