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质花生生产技术规程

优质花生生产技术规程

优质花生生产技术规程

一、生产技术

1.合理耕作

花生是地上开花地下结实的作物,不仅根系生长需要土层深厚、水气协调的土壤环境,果针人土结实也需要既通气透水,又蓄水保肥、上松下实的土壤条件。

(1)深耕整地。花生前茬和当茬都要注意适当耕翻,逐年加深熟化的耕作层。原土层深厚,但历年浅耕形成了犁底层的花生田,当年深耕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深耕深翻打破犁底层后,耕作层水、肥、气、热得以协调,有利于花生生长发育。春花生地要进行秋、冬耕或春耕,深耕翻的时间宜早不宜迟。秋耕要在早秋作物收获后,冬耕要在晚秋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秋、冬耕深度25-30厘米,春耕宜浅,深度_20-25厘米,耕匀耙细保墒,达到深、厚、细、平,无明暗坷垃,清除残余根茬、石块等杂物。

(2)土壤改良。对于较粘紧的土壤,在秋冬或早春深耕后适当压沙或含磷风化石,能显著改善土壤质地与通透性。一般每亩压沙或含磷风化石10一巧立方米,均匀铺撒地面,浅耕耙,使花生结实层土沙混匀。

(3)四沟配套。为了解决花生田旱灌涝排问题,要在整地的基础上,播前结合起垄,搞好平原洼地台(条)田沟、横节沟、垄沟,丘陵地搞好堰下沟、竹节沟、腰沟、垄沟四沟配套,使花生田沟沟相通,排灌畅通。

(4)轮作换茬。花生连作(重茬)可导致病虫害扩大蔓延(尤其是花生青枯病、茎腐病、白绢病等病害),土壤微生物群落失去平衡,土壤养分失调,造成减产损失。一般应与其它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2.平衡施肥

(1)施肥原则:无公害花生生产以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肥为主,适当配合施用一定数量的化肥,施肥量的多少,根据地力和对产量水平的要求而定。

(2)施肥数量:在测定土壤养分含量的基础上,根据花生的产量指标,按100公斤荚果约需纯氮5.5公斤,五氧化二磷1公斤,氧化钾3公斤,计算各种肥料施用量。在一般地力水平下,产量300公斤/亩,每亩需施有机肥2000公斤,纯氮5-6公斤(折合尿素10-13公斤),五氧化二磷5-7公斤(折合过磷酸钙40-45公斤),氧化钾4-5公斤(折合硫酸钾8-10公斤),推荐施用杨康生物肥5公斤/亩或901生物肥10公斤/亩。花生产量400-500公斤/亩的施肥量,在上述基础上递增25%-30%。如果地力水平较高,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只用生物肥和化肥即可。施用复合肥或专用肥时应按上述氮磷钾总量科学计算。

因地制宜使用锌肥、硼肥、钼肥、铁肥等微肥。推荐施用包膜缓/控释专用肥。

(3)施肥方法:有机肥和化肥的2/3耕前铺施,1/3在起垄时包在垄底中间,生物肥撒施在播种沟内。生物肥、微肥具体施用数量和方法要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特别是用于浸种、拌种的,不要超过推荐用量,以免影响正常出苗。

3.品种选择及处理

选用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商品性好并通过审定的花生新品种,推荐选用花育22号、丰花1号、丰花3号、日花2号、日花3号,青枯病发病重的地块建议选用日花1号。要求种子纯度≥96 %,净度≥98%,含水量≤10%。

(1)晒种:剥壳前3-5天,选择晴天,将花生果摊成约6厘米的厚度,晒果2-3天,以减少病源菌数量,提高种子活力。

(2)分级:剥壳后分级粒选,选用1、2级饱满籽仁作种,播种前做好发芽试验,发芽率≥95%。

(3)拌种:播种前,对病虫害重发地块可选择高效低毒的药剂拌种或包衣,禁止使用甲

拌磷(3911)、对硫磷(1605)、克百威(吠喃丹)拌种或含有上述成分的种衣剂包衣。用辛硫磷、毒死蝉等药剂拌种,可控制脐嘈、金针虫、缕姑等地下害虫危害;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药剂拌种,可防治茎腐病、根腐病、黑霉病、菌核病等根茎部病害;用物理保护剂无毒高脂膜或者农乐1号海洋生物制品拌种,可防治根结线虫病。

拌种或包衣应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

4.播种

(1)播种时期:花生的播期要与当地自然条件、栽培制度和品种特性结合起来,根据地温、墒情、品种、土壤及栽培方法等综合考虑,灵活掌握。一般当5厘米地温稳定在15℃时,便可播种。我区春播覆膜花生在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为宜。要足墒播种,播种时播种层适宜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如墒情不足,应采用播种沟溜水等抗旱措施。

(2)起垄标准与播种密度:按85-90厘米宽起垄,垄顶宽55-60厘米,垄高10厘米,垄顶整平,每垄种植2行花生,小行距35-40厘米,每墩两粒种子。大花生品种8000-9000墩/亩,小花生品种10000-11000墩/亩。

(3)选择地膜:选用厚度0.004-0.005毫米,幅宽90厘米聚乙烯地膜或除草膜。推荐使用无除草剂的黑色地膜。

(4)播种方式:因地制宜,采用先播种后覆膜或先覆膜后打孔等播种方式。如果选用普通地膜,覆膜前每亩喷50%的乙草胺乳油75毫升,兑水50-75公斤均匀喷在地面上。推荐应用花生多功能机械化播种覆膜技术。不论采用哪种方式,覆膜时都应做到铺平、拉紧、贴实、压严。播种深度4-6厘米。

5.田间管理技术

(1)开孔放苗:先播种后覆膜的花生幼苗顶土(膜)时,要及时开孔引苗,以免灼伤幼苗。随开孔随在膜孔上覆土,以防止跑墒散温。开孔后要经常进行田间检查,及时将压在膜底侧枝抠出膜外。

(2)排涝和灌溉:我市的7、8、9三个月份,降雨比较集中,正值花生生长中后期,如果雨水较多,应及时排水防涝。在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如久旱无雨,应及时浇水补墒。收获前4-6周遇严重干旱,是主要的黄曲霉菌侵染因子,有条件应及时浇水,杜绝黄曲霉毒素污染。花生田浇水提倡小水润浇,不要大水漫灌。

(3)防止徒长

①人工去顶:提倡人工去顶。中高肥水条件下,在花生下针后期结荚前期,当株高超过40厘米时,为防止徒长,可人工摘掉花生主茎和主要侧枝的生长点,摘除的大小以摘除未展开叶为宜。

②化学调控:在花生盛花后期,当株高超过35厘米以上,有旺长趋势,会造成倒伏的地块,可实行化控。每亩用5%烯效哇(高效哩)可湿性粉剂70-100克,或壮饱安可湿性粉剂20克,对水50公斤,在晴天下午3点喷雾,避免重喷、漏喷和喷后遇雨。不徒长的花生田不必施用。禁止使用比久,逐步减少(淘汰)多效唑的施用。要谨慎施用化学生长调节剂控制徒长,严格用量。

(4)防止早衰:结荚期在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50公斤,或其他叶面肥。也可与防治叶斑病一并进行。

6.病虫害防治技术

优先采用科学留种、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深耕深翻、清除田内病残体、减少田边寄主、利用天敌、灯光诱杀等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农药,在突出生态、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掌握适时适期防治,把病虫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在病虫害大量流行后期大剂量喷洒有毒农药。

(1)蚜虫

①农业措施:清除田内及周边蚜虫寄主杂草,减少虫源;当田间益害比大于1:80-100时,可不施药,利用天敌控制蚜虫。

②药物防治:当百墩蚜虫达1000头以上时,且益害比小于1:80-100时,用抗蚜威、EB-82灭蚜菌剂、苦参碱、毗虫琳等喷雾防治。

(2)脐槽

①成虫防治:在脐槽成虫盛发期,采用人工捕捉、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田边地头种蓖麻诱杀、或用农药喷洒大田周围树木进行灭杀等措施。

②幼虫防治:推荐施用白僵菌剂或巧%乐斯本颗粒剂1公斤/亩,在播种时顺播种沟撒施或盖种。

如未采取上述措施或仍难以控制,可在卵孵化盛期(我市一般年份在7月中旬),当田间每平方米卵(或虫)有5粒(头)以上时,用50%辛硫磷乳剂、48%毒死蝉乳剂或30%邦得乳剂1000-1500倍液灌墩防治幼虫。

(3)其它害虫

中后期如有棉铃虫、造桥虫、斜纹夜蛾等虫害发生,在3龄前用BT(苏云金杆菌)、青虫特粉剂等喷雾,五天后再喷一次。

(4)花生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是花生褐斑病、黑斑病的通称。一般进人7月份,当病叶率达10%-15%时,每亩用抗生素农抗120+物理保护剂无毒高脂膜各150克,或者用中生菌素20毫升,兑水60-75公斤,叶面喷洒,兼治茎腐病、白绢病、根腐病、黑霉病等。也可叶面喷洒8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5%烯哩醇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花生网斑病和焦斑病亦可参照本办法。

(5)花生锈病

花生锈病在各个生育阶段都可发生,但以结荚期后发病严重。可选用20%三唑酮乳剂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95%敌锈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防治。

上述两种叶部病害防治,每隔7天左右喷一次,连喷2-3次。

(6)花生青枯病

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花期达到发病高峰。病株最初表现萎焉,早上延迟开叶,午后提前合叶,以后全株叶片从上至下逐渐凋萎,叶色暗淡,呈绿色,故称“青枯”。青枯病发病重的地块建议选用抗青19等抗青枯病品种。药物防治用青枯散菌剂400倍液,于花生播种后30-40天灌墩。

(7)花生白绢病

花生白绢病,又称菌核性茎基腐病,俗称白脚病。病菌从接近地面茎根部侵人,病部初期变褐色,其上长白丝绢状菌丝,潮湿时病部周围地表也布满一层白色菌丝体,故称白绢病。在花生结荚初期用20%的三哩酮乳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在发病初期灌根。

(8)其它病害

花生病毒病:主要靠蚜虫传播,参照蚜虫防治方法;花生茎腐病、根腐病、黑霉病、菌核病、根结线虫病等参照拌种方法。

二、收获与贮藏技术

科学掌握好花生收获与贮藏技术,能够增加花生产量、提高籽仁品质、避免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1.适时收获

当花生植株中、下部叶片逐渐枯黄脱落,大多数荚果果壳韧硬发青,网纹明显,荚果内海绵组织(内果皮)完全干缩变薄,并有黑褐色光泽,籽粒饱满,果皮和种皮基本呈现本品种固有的颜色时收获。收获前,人工顺垄揭掉地膜,带出田外,妥善处理。收获后,及时拣出土壤中的残膜,将带荚果的花生植株根果向阳晾晒2-3天,促进后熟和风干,然后摘果,平摊晒果,及时晾晒至水分低于10%,确保不霉变,减少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摘除花生秧上的残膜,晒干贮存作为饲料。

2.安全贮藏

安全贮藏能保持花生荚果的品质和种子活力。如贮藏不当,易发生霉变,做种用的花生则会降低或丧失发芽力,商品用的花生则会降低商品性。霉变危害的严重结果是产生真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是公认的强致癌物质,对人畜危害极大。花生脱壳尽量采用人工剥壳以减轻破碎,机械脱壳的花生仁要及时挑选去除破碎粒。影响花生安全贮藏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湿度、温度、通风、病菌害虫等。

(1)花生荚果贮藏

花生荚果只要水分控制在10%以下,温度不超过28℃,就能较长期贮存。

(2)花生仁贮藏

贮藏花生仁要切实把握好干燥、低温、密闭三个环节。

①控制水分。花生仁长期保管的安全水分为8%,水分在9%以内的基本安全,水分在10%以内的冬季可短期保存,水分10%以上的必须及时处理,不能长期保存。

②保持低温。水分在8%以下,温度不超过20℃可以较长期保存。超过此温度界限,脂肪酸显著增加,引起酸败。

③密闭保管。密闭可以防止虫害感染和外界温湿度的影响,有利于保持低温,是保管花生仁的主要方式。

(3)贮藏期间的管理

花生贮藏期间,必须注意贮藏环境条件的变化及生理变化,及时检查,加强管理,以保证荚果(籽仁)的优良品质和种子旺盛的生活力。

三、优良品种介绍

1.花育22号

育种单位:山东省花生研究所,2003年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疏枝型早熟大花生,株型直立,叶色灰绿,结果集中,生育期130天左右,抗病性及抗旱耐涝性中等。主茎高35.6厘米,侧枝长40.0厘米,总分枝9条,单株结果13.8个,单株生产力18.8克。品种属中间型,荚果普通型,果较大,网纹粗,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内种皮金黄色,百果重245.9克,百仁重100.7克,千克果数573个,千克仁数1108个,出米率71.0%0脂肪含量49.2%,蛋白质24.3%、油酸51.73%、亚油酸30.25%,油酸/亚油酸比值为1.71。

产量表现:该品种在2000-2001年全省花生新品种大粒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荚果330.1千克,籽仁235.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7.6%和4.9%,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72.2千克,籽仁268.9千克,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8.8%和7.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在肥力中等以上排灌方便的沙土种植,种植密度每亩9000-11000穴。其他管理同一般大田。

适宜地区: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大花生品种推广利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