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单位犯罪
- 格式:docx
- 大小:101.71 KB
- 文档页数:12
单位犯罪,一般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或者本单位全体成员谋取非法利益,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定,由直接责任人员具体实施的犯罪。
据此,单位犯罪具有以下特点:1.单位犯罪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犯罪,即是单位本身犯罪,而不是单位的各个成员的犯罪之集合。
单位依赖于其成员而存在,如果没有成员,单位就不可能存在;反之,单位的任何成员,如果脱离了单位,就不具有其在单位中的地位与性质,不再作为单位的成员起作用,只是孤立的个人。
而且,单位成员之间是按照单位的统一要求和一定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协调一致,共同形成单位整体的。
单位犯罪,是指单位本身犯罪,而不是指单位中的所有成员共同犯罪。
2.单位犯罪是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定,由直接责任人员实施的。
单位犯罪虽然是单位本身犯罪,但具体犯罪行为需要决定者与实施者。
单位犯罪是在单位整体意志支配下实施的。
单位意志不是单位内部某个成员的意志,也不是各个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单位内部成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协调一致的条件下形成的意志,即单位的整体意志。
从形式上说,这种整体意志是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形成的;从法律上说,这种整体意志就是单位整体的罪过。
单位整体意志形成后,便由直接责任人员具体实施。
因此,在单位犯罪中,主体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单位犯罪主体,二是单位内部的自然人主体。
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没有单位本身作为犯罪主体,其中的某些自然人便是独立的自然人犯罪主体;如果没有单位内部的自然入主体,也不可能有单位犯罪。
基于上述理由,盗用、冒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或者单位内部成员未经单位决策机构批准、同意或者认可而实施犯罪的,或者单位内部成员实施与其职务活动无关的犯罪行为的,都不属于单位犯罪,应当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3.单位犯罪是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为本单位伞体成员谋取非法利益。
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有哪些单位犯罪是指单位作为犯罪主体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行为,不同于个人犯罪,它涉及的层次更复杂,更具有危害性和社会性。
而我国刑法已经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的范畴和种类。
接下来,本篇文章将重点阐述我国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种类及其构成要件。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单位犯罪是指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功能结构下,由企业、合作社、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队和国家机关等组织作为罪犯主体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单位犯罪的主体是由组织机构、职务人员、代表人员等构成,这些人员在单位内,以单位的名义和资产为代价,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二、单位犯罪的种类1. 正面犯罪正面犯罪是指单位以自己的名义或者代表人员名义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包括单位行贿、虚假广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
2. 间接犯罪间接犯罪是指单位在实施某些犯罪活动时虽然没有直接实施犯罪行为,但是其管理人员、代表人员参与其中,或者是单位组织和指挥下属人员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如单位职工故意伤害、侵犯商业秘密、非法占用农用地等。
3. 从属犯罪从属犯罪是指单位内的管理人员、代表人员以及其他员工在单位的授权下,为单位谋取经济利益或者实现其他目的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如贪污受贿、侵犯知识产权等。
4. 无意犯罪无意犯罪是指单位或者其职务人员在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疏忽大意,导致他人人身、财产或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例如生产事故、失火事故、污染环境等。
三、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1. 犯罪嫌疑单位存在单位犯罪的第一个必要要件是犯罪嫌疑单位的存在,其所指的是带有犯罪嫌疑的单位,而非已经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单位。
2. 职务人员或代表人员的参与在单位犯罪中,职务人员或代表人员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构成要件之一。
也就是说,单位是通过其职务人员或代表人员实施犯罪行为,而不是单位本身直接实施的。
3. 犯罪行为的实施在单位犯罪中,必须存在某种犯罪行为才能构成犯罪,这些犯罪行为以各种形式出现,包括行贿、虚假广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
单位犯罪的名词解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单位犯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单位犯罪是指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其业务范围内违法犯罪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现象。
本文将围绕单位犯罪展开讨论,解释其含义、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单位犯罪的含义。
单位犯罪主要指的是代表一个法人实体或其他组织行为的犯罪行为。
与个人犯罪不同,单位犯罪通常涉及一系列组织成员之间的协作,其犯罪行为多数与其业务范围相关。
例如,一家公司通过财务欺诈、虚报资产等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便是典型的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单位犯罪往往需要有组织的计划和实施。
这是因为单位犯罪通常需要多人的协作和配合,包括组织内部各个岗位的人员。
其次,单位犯罪行为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与个人犯罪不同,单位犯罪的实施往往借助于组织结构和职权分工等制度,以此来掩盖犯罪行为。
再者,单位犯罪往往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位犯罪行为可能逐渐演变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从而更难以被发现和阻止。
单位犯罪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单位犯罪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作为法人实体或组织,单位具有一定的社会权限和责任,违法犯罪行为将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损害市场秩序。
其次,单位犯罪对经济发展和资源分配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财富不仅破坏了市场的公正竞争,还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影响社会福利的均等分配。
此外,单位犯罪还损害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信任。
单位犯罪行为通常涉及对公众利益的侵害,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运行和社会信任的基础。
为了有效应对单位犯罪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阻止单位犯罪的基本保障。
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相应的法律制度,能够为打击单位犯罪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也是关键。
通过加强执法力量的投入和提高执法效率,可以更好地打击单位犯罪,并加大对单位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
此外,加强对单位犯罪的监督和引导也是重要的。
单位犯罪的法律特征单位犯罪是指由单位或组织作为犯罪主体实施的犯罪行为。
单位犯罪具有一些明显的法律特征,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法律责任主体的特殊性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单位或组织,而不是个人。
单位犯罪的主体是一个法律实体,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并对犯罪行为负有独立的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单位犯罪行为一般由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负责人的罪责进行追究。
二、犯罪行为的组织性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相比,更具有组织性。
单位或组织作为犯罪主体,往往需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人员分工,以实施犯罪行为。
同时,单位犯罪往往涉及多个人员之间的合作共谋,以达到共同实施犯罪的目的。
三、犯罪行为的关联性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相比,其犯罪行为往往涉及更广泛的社会关系。
单位犯罪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依托单位内部的资源、渠道和机构,通过单位对外活动进行犯罪行为,例如利用单位的名义进行合同诈骗、偷税漏税等行为。
四、犯罪行为目的的经济性单位犯罪行为通常以经济利益为目的。
单位或组织实施犯罪行为时,往往是为了获取或保护自身的利益,例如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实施商业犯罪,或者为了阻碍竞争而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
在单位犯罪中,经济利益往往是推动犯罪行为发生的主要动力。
五、法律责任的多元性单位犯罪的法律责任涉及多个方面。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单位犯罪行为往往需要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同时也需要追究主管人员的刑事责任。
单位犯罪行为可能给个人、单位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害,因此,对单位犯罪的法律责任要求更高,并可能导致更严厉的处罚。
六、法律责任的限定性单位犯罪的法律责任是相对个人犯罪而言,有一定的限定性。
单位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主要是以单位的刑事责任为主,对个人的刑事责任具有次要性。
单位犯罪行为对单位的刑事罪责的判断主要依据单位的行为,而对个人的罪责的判断主要依据个人的实施行为和责任。
总结起来,单位犯罪具有法律责任主体的特殊性、犯罪行为的组织性和关联性、犯罪行为目的的经济性、法律责任的多元性以及限定性等法律特征。
第1篇摘要单位犯罪是指单位为了谋取非法利益或者维护其合法利益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犯罪案件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对社会的危害性日益严重。
本文旨在分析单位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探讨现行法律体系下单位犯罪案件的定罪、量刑以及刑罚执行等方面的法律适用,以期为司法实践中单位犯罪案件的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单位犯罪作为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特殊犯罪形态,具有不同于自然人犯罪的特殊性。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适用法律处理单位犯罪案件,成为司法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单位犯罪的概念、法律特征、定罪标准、量刑原则以及刑罚执行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单位犯罪的概念与法律特征(一)单位犯罪的概念单位犯罪是指单位为了谋取非法利益或者维护其合法利益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单位犯罪具有以下特点:1. 犯罪主体是单位,而非自然人;2. 犯罪目的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或者维护单位合法利益;3. 犯罪行为具有单位意志性,即犯罪行为是单位意志的体现;4. 犯罪行为具有单位行为性,即犯罪行为是单位集体行为或单位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其他工作人员代表单位实施的行为。
(二)单位犯罪的法律特征1. 单位犯罪的主体特征:单位犯罪的主体必须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
2. 单位犯罪的主观特征:单位犯罪具有故意或过失的主观心理状态。
故意表现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过失表现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3. 单位犯罪的客观特征:单位犯罪表现为单位为了谋取非法利益或者维护其合法利益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三、单位犯罪案件的定罪标准(一)犯罪主体单位犯罪案件的犯罪主体必须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
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严格审查犯罪主体是否具备法人资格,避免将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或个人认定为犯罪主体。
关于单位犯罪的全面总结》单位犯罪指的是单位员工或管理人员在组织内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
单位犯罪的发生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秩序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单位犯罪的防控和打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将对单位犯罪的定义、特点、原因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全面总结。
首先,单位犯罪是指在法人或其他组织内部,以该法人或组织的名义或者以其业务为幌子,由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员工或管理人员,以实现个人非法利益为目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犯罪组织、策划、实施或者参与的行为。
单位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残害性大。
单位犯罪常常涉及较大的经济数额,甚至会导致严重的人身伤害或死亡事故,对受害者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二是隐蔽性高。
单位犯罪往往在组织内部进行,不易被发现,员工或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职权和资源掩盖犯罪行为,企图逃脱法律的制裁。
三是犯罪利益个人化。
单位犯罪的目的在于个人的非法获利,往往不顾组织的利益和发展。
四是集体性强。
单位犯罪常常是成员之间共同串谋、协同作案,彼此默契配合,分工明确。
单位犯罪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一是组织领导不力。
单位犯罪的发生和管理层对员工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密切相关,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二是经济利益追求。
盈利压力使得一些单位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放松了对员工的约束,导致员工有机会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三是道德心态失衡。
一些员工或管理人员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超过了道德底线,腐败现象严重,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为了预防和打击单位犯罪,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每个组织成员都清楚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和后果。
二是建立健全组织内部的监督和控制机制,加强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单位犯罪的举报和揭发,形成从业人员公共道德的共识。
四是加强执法力度,建立高效的打击单位犯罪的机制,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综上所述,单位犯罪是对社会秩序和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威胁的违法犯罪行为,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
一、单位犯罪的定义是什么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根据该规定,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单位犯罪的两个基本特征是:第一,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第二,单位犯罪的存在范围具有法定性,即并非所有的犯罪都可由单位构成,只有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单位才能成为主体并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分则关于具体犯罪的规定,除侵犯财产罪、渎职罪和军人违反职责罪三章犯罪外,其他七章罪都存在单位犯罪,具体罪种约有120个左右。
单位犯罪多数为故意犯罪,少数属于过失犯罪。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单位犯罪中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单位犯罪的界定所谓单位犯罪就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所犯的罪,系个人犯罪的对称。
此种观点认识到了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别,也揭示了单位犯罪的主体范围,但它实际上是对刑法条文的一种片面理解,由此推之,单位犯罪即单位所犯的罪,这又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单位犯罪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有关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与前一种观点相比,该说区分了单位意志与个人意志,但它所说的单位犯罪只限于主观上的故意,这与刑法中规定的少数过失的单位犯罪相背离。
单位犯罪的概念性质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
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单位犯罪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第一,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第二,单位犯罪的存在范围具有法定性,即并非所有的犯罪都可由单位构成,只有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单位才能成为主体并承担刑事责任。
二、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对单位犯罪,原则上实行双罚制,即同时处罚犯罪的单位和该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但是,如果刑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特别刑法)另有规定不采取双罚制而采取单罚制的,则属于例外情况。
1.以下关于单位犯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经企业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并实施的盗窃电力的行为。
可以成立单位犯罪,但不对单位判处罚金,只处罚作出该决定的单位领导和直接实施盗窃行为的责任人员
B.单位犯罪形式上表现为单位本身犯罪,但实际上是单位的各个成员的犯罪的集合C.单位犯罪以刑法明文规定为前提。
因此,某种犯罪行为"由单位实施",但刑法没有将单位规定为行为主体时,应当而且只能对自然人定罪量刑
D.对犯罪的单位本身,只能适用有限的刑事责任实现方式,即只能判处罚金,而不能科处其他刑罚。
所以,刑法法条如没有对单位规定罚金刑,那么,该法条规定的犯罪就不可能是单位犯罪
正确答案:C
2.下列犯罪中哪些是只能由单位构成的?( )
A.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
B.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
C.虚报注册资本罪
D.强迫劳动罪
正确答案:B。
单位犯罪的立案标准
单位犯罪是指由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等组织所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在我国,单位犯罪已成为社会治安和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规范单位犯罪的处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司法机关对单位犯罪的立案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
首先,单位犯罪的立案标准包括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社会危害性严重等
要素。
犯罪事实清楚是指对单位犯罪的犯罪事实必须能够明确,不能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
证据确凿是指对单位犯罪的证据必须充分、确凿,不能存在证据不足的情况。
社会危害性严重是指单位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损害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其次,对于单位犯罪的立案标准还包括了责任人员明确、单位性质明确等要素。
责任人员明确是指单位犯罪行为中的责任人员必须能够明确,不能存在责任人员不明确的情况。
单位性质明确是指单位犯罪行为所属的单位性质必须能够明确,不能存在单位性质不明确的情况。
最后,对于单位犯罪的立案标准还包括了依法办理、严格执法等要素。
依法办
理是指对单位犯罪的立案、审理、判决等程序必须依法进行,不能存在违法违纪的情况。
严格执法是指对单位犯罪的处理必须严格依法,不能存在宽松处理的情况。
总之,单位犯罪的立案标准是司法机关对单位犯罪行为进行立案处理的基本准则,其遵循的原则和要求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级司法机关能够严格按照单位犯罪的立案标准进行处理,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遇到刑事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什么叫单位犯罪单位犯罪是指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或者社会团体危害社会的罪行,在被追究刑事责任时,以存在单位犯罪为前提。
单位犯罪不同于公共犯罪,二者在犯罪主体上就有明显区别,下面赢了网网的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什么是单位犯罪。
一、单位犯罪的特征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单位犯罪必须是在单位主体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单位犯罪必须由刑法分则或分则性条文明确规定。
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处罚以双罚制(即对单位和单位直接责任人员均处以刑罚)为主,以单罚制(即只处罚单位直接责任人员)为辅。
单位故意犯罪的集体意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决策主体体现出来的。
判断犯罪行为是否体现了单位的集体意志,需要看犯罪行为是否经单位负责人决定,否则,无法形成一个单位的犯意。
但是,也不能简单的认为,负责人做出了的决定,就可以认定为单位犯罪的意志,这是要具体分析的。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1999年6月25日个人为进行犯罪违法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二、单位犯罪的界定所谓单位犯罪就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所犯的罪,系个人犯罪的对称。
此种观点认识到了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别,也揭示了单位犯罪的主体范围,但它实际上是对刑法条文的一种片面理解,由此推之,单位犯罪即单位所犯的罪,这又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单位犯罪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有关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与前一种观点相比,该说区分了单位意志与个人意志,但它所说的单位犯罪只限于主观上的故意,这与刑法中规定的少数过失的单位犯罪相背离。
此外它强调的单位犯罪以非法利益为要件,无疑又缩小了概念的内涵。
因此,在八届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时候,由于其局限性而被否决。
单位犯罪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法定单位,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由有关负责人员代表单位决定,为本单位谋取利益而故意实施的,或不履行单位法律义务、过失实施的危害社会,而由法律规定为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此观点克服了以上观点的不足,明确地把过失犯罪纳入其中,这与刑法之规定是一致的,同时也不限于以非法利益为要件,准确地揭示了单位犯罪的本质特征。
单位犯罪具有法定性,如果刑法没有规定单位可以犯某种罪,即使公司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行为与法律规定犯罪行为相符,也不能给该公司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定这种罪。
由此可见,单位犯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这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在单位主体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并且犯罪主体与公共犯罪的主体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实际案件中需要注意区分二者,如果您还需要了解更多与之相关的信息,可以到赢了网网找在线律师进行咨询!∙关于用水单位从水库取水应否缴纳水资源费问题的答复/ss/886490.html∙法院怎么样才可以直接受理被害人的起诉呢/ss/886489.html∙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诉工作强化法律监督的意见)的通 /ss/886488.html ∙法院判决书,能不能改变纳税主体/ss/886487.html∙非法行医刑事和解协议书(2018最新)/ss/886486.html∙小型赌博最多拘留多少天/ss/886485.html∙盗窃案可以刑事和解吗/ss/886484.html∙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ss/886483.html∙法庭调查中的讯问技巧有哪些/ss/886482.html∙聚众斗殴刑事拘留 /ss/886481.html∙刑事诉讼期间的计算 /ss/886480.html ∙强制医疗缺席审判可以吗/ss/886479.html∙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ss/886478.html∙关于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ss/886477.html∙民事附带刑事案件程序/ss/886476.html∙刑事和解是怎么进行的/ss/886475.html∙拘留七天属于什么种类/ss/886474.html∙申请刑事抗诉书申请书(2018最新)范文/ss/886473.html∙哪些情况下可以延长刑事拘留期限/ss/886472.html∙刑事案件和解的阶段 /ss/886471.html∙自诉刑事案件和解原则/ss/886470.html∙近亲属是否有权申请回避/ss/886469.html∙公安机关监督检查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规定/ss/886468.html∙刑事案件开庭后可以达成和解吗/ss/886467.html∙刑事羁押期限的计算方法/ss/886466.html∙一般侦查羁押期限是怎样确定的/ss/886465.html∙逮捕的概念和条件有哪些/ss/886464.html∙刑事和解的刑事责任 /ss/886463.html ∙刑事附带民事时效 /ss/886462.html∙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及范围/ss/886461.html∙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ss/886460.html∙主审法官是否可以自己申请回避/ss/886459.html∙报送复核被告人在死缓考验期内故意犯罪应当执行死刑案件时应当一并报送原审 /ss/886458.html∙刑事轻伤和解协议 /ss/886457.html∙醉酒驾驶拘留多少天 /ss/886456.html ∙关于死刑二审案件开庭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ss/886455.html∙行政拘留暂缓执行期限/ss/886454.html∙公安机关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ss/886453.html∙非法集资能刑事和解吗/ss/886452.html∙调解后的刑事裁定书 /ss/886451.html ∙司法部 /ss/886450.html∙关于我省交通肇事罪有关数额执行标准的通知/ss/886449.html∙羁押折抵刑期可以吗 /ss/886448.html ∙交通事故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ss/886447.html∙刑事案件法院调解程序/ss/886446.html∙关于非法制作 /ss/886445.html∙有哪些人可以申请取保候审/ss/886444.html∙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立案/ss/886443.html∙被拘留过的人能出国吗/ss/886442.html∙无权处分会被依法撤销吗/ss/886441.html∙刑诉申请回避的程序 /ss/886440.html ∙最高人民法院 /ss/886439.html∙关于办理假释 /ss/886438.html∙强制医疗执行 /ss/886437.html∙审判人员应该回避的情形有哪些/ss/886436.html∙强制医疗期限 /ss/886435.html∙强制医疗最长多久 /ss/886434.html∙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检察理论研究的意见)的通知 /ss/886433.html∙强制医疗法律法规规定(2018)2018最新/ss/886432.html∙强制医疗构成犯罪吗 /ss/886431.html∙关于复议机关是否有权改变复议决定请示的答复/ss/886430.html∙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ss/886429.html ∙辩护人不得进行的行为有哪些/ss/886428.html∙妨碍公务拘留半年有案底会撤销吗/ss/886427.html∙对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ss/886426.html∙最高人民法院 /ss/886425.html∙关于采取过硬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紧急通知/ss/886424.html∙公诉案件证据参考标准(2018年) /ss/886423.html∙辩护人的义务有哪些 /ss/886422.html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ss/886421.html ∙可以申请回避法官吗 /ss/886420.html ∙关于海警执法有关问题的通知/ss/886419.html∙刑事公诉案件和解程序/ss/886418.html∙关于对行为人通过伪造国家机关公文/ss/886417.html∙刑事案开庭后可调解吗/ss/886416.html∙刑事拘留可以和解吗 /ss/886415.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2018年修订)/ss/886414.html∙理解刑事和解 /ss/886413.html∙刑事和解可以反悔自诉吗/ss/886412.html∙关于国有单位的内设机构能否构成单位受贿罪主体问题的答复/ss/886411.html∙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范围/ss/886410.html∙被人打轻伤立刑事案怎么谈和解/ss/886409.html∙四川省国家安全厅 /ss/886408.html∙开庭时申请回避复议 /ss/886407.html ∙刑事诉讼申请回避后果/ss/886406.html∙如何进行取保候审呢 /ss/886405.html∙关于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切实纠防超期羁押的通知/ss/886404.html∙强制医疗公开审理吗 /ss/886403.html ∙精神病强制医疗多久能终止/ss/886402.html∙刑事调解制度的内容 /ss/886401.html ∙驳回申请回避的案由 /ss/886400.html ∙关于统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有关问题的决定/ss/886399.html∙刑事公诉案件和解条件/ss/886398.html∙关于规范法官和律师相互关系维护司法公正的若干规定/ss/886397.html∙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后要怎样分别处理/ss/886396.html∙法院受理案件的程序是怎么样的/ss/886395.html∙(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77号令) /ss/886394.html∙最高人民法院 /ss/886393.html∙刑事案件调解范围 /ss/886392.html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地点在哪/ss/886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