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

临床检验基础学实验指导

血液常规检验

一、微量吸管得使用、毛细血管采血、计数板得鉴定与使用【实验目得】:掌握微量吸管得使用、毛细血管采血、计数板得鉴定、构造与使用、

【实验试剂】:红细胞稀释液、75%乙醇、消毒药棉。

【实验器材】: 一次性采血针、计数板、盖玻片、微量吸管、2ml吸管、中号试管、显微镜、小玻璃棒。

【实验原理】:一次性采血针刺破毛细血管后,用微量吸管吸取一定量得血液,稀释一定得倍数,冲入计数池计数一定体积内得细胞得数量。

【实验方法】:一、微量吸管得使用:用抗凝血训练微量吸管得使用、

二、毛细血管采血(以红细胞计数为例):

准备:取清洁干燥试管一支,加2ml红细胞稀释液。

采血部位选择、按摩→75%乙醇棉球进行刺针部位皮肤消毒→待酒精挥发干(否则血流不成滴)→自指尖腹内侧迅速刺针→擦去第一滴血→准确吸取10ul血液→用无菌干棉球压住伤口止血→用无菌干棉球擦去管尖外围余血后→将血液释放到稀释液底部→回吸上清液2-3次→轻轻混匀。

三、计数板构造与应用

1.计数板构造

外观构造:每块计数板由“H”型凹槽分上下两个计数室,在计数室两侧各有一条支柱,比计数室高出0、1mm,将一块平整光滑得血细胞计数专用盖玻片(24.0mm×20、0mm×0、6mm)覆盖其上时,盖玻片与计数室间形成0.1mm得缝隙、

格子构造:计数池长、宽各3mm,平均分成9个大格,每个大方格得容积就是0。1 mm3四角得四个大方格分别用单线划分成16个中方格,就是白细胞计数区域;中央得大方格用双线条划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用单线划分成16个小方格,其中四角与正中得5个中方格就是红细胞计数区域。

2、计数板得使用:

用清洁干燥柔软得纱布擦拭计数板及盖玻片→用推盖法从计数板下缘向前平推盖玻片将其盖在计数室上→充分混匀细胞悬液→充池→静置→观察细胞分布情况(若严重不匀,应重新充池、)

【注意事项】:

1.采血部位应选择皮肤完整,不能有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炎症。

2.针刺应迅速,深度适宜(约2—3mm)、待血液自行流出,擦去第一滴血。

3。微量吸管取血时应将微量吸管管尖侧着插入血滴中央。若血流不暢,可以左手自采血部位远端向指尖稍压力至血液流出为止。切忌用力挤压,造成组织液混入,影响结果准确性。

4.计数板在使用中勿让手指接触计数池及盖玻片表面,以访油腻污染,致使充液时起泡。

二、血涂片得制作,瑞氏染色

【实验目得】:掌握血片制作方法,瑞氏染色原理及方法。

【实验试剂】:瑞-吉氏复合染液 (Ⅰ液、Ⅱ液)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推玻片、一次性针头、消毒棉球、洗耳球【实验原理】:细胞得着色既有化学得亲与作用,又有物理得吸附作用,不同得细胞由于其所含化学成分不一样,化学性质各不相同,所以对染料得亲与力也不一样,因此将细胞染成不同得颜色、

【实验方法】:一、瑞一吉氏复合染液配制

Ⅰ液:取瑞特染粉1g,吉姆萨染粉0、3g,置洁净研钵中,加少量甲醇(分析纯),研磨片刻,吸出上层染液,再加少量甲醇,继续研磨,再吸出上层染液。如此连续几次,共用甲醇500ml、收集于棕色瓶中,每天早晚各振摇3′共5天,再存放一周,将染液过滤后即可使用。

Ⅱ液:磷酸盐缓冲液(PH6、5-6。8),取磷酸二氧钾(无水)6。64g,磷酸氟二钠(无水)2。56g,加少量蒸馏水溶解,调整PH后,加水至1000ml。

二、血片制作、瑞氏染色方法

准备:取清洁干燥载玻片,边缘光滑清洁推玻片各一张、

1、制备血涂片:取载玻片→取血1滴于载玻片右端(边缘留1。5cm

空隙)→左手持载玻片,右手持推玻片→将推玻片放至血滴前沿逐渐后移至血滴沿推片散开后,推玻片与载玻片成30°~35°得夹角以平稳得速度将

血液向前推进→干燥(手持载玻片末端迅速在空气中挥动干燥)。

2、染色:将干透得血涂片放在水平位置→加瑞吉氏复合染液Ⅰ液数滴,以染液覆盖整个血膜为度→静置染0、5~1min→滴加约2倍于Ⅰ液量得Ⅱ液→用洗耳球吹气混匀→染色5—10min→平持玻片用流线型水洗→干燥→镜检

【注意事项】:

1.严格皮肤消毒。

2。血滴大、血黏度高、推片角度大、速度快则血膜厚,反之则血膜薄。

3。染料放置时间越长,美兰逐渐氧化为天青,染色效果越好。

4.染液淡,室温低,细胞多则染色时间长,反之减少染色时间。

5.水洗方法为平持血涂片流线型水缓缓冲洗干净,不要先倒掉染液。

三、白细胞计数(WBC)

【实验目得】:掌握白细胞计数得原理、操作方法与结果报告、

【实验原理】:用白细胞稀释液将全血稀释一定得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充入血细胞计数池,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得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得白细胞数量。

【实验试剂】:白细胞稀释液

【实验器材】: 显微镜、改良Neubauer计数板、试管、微量吸管、玻璃棒

【实验方法】:准备:取清洁干燥试管一支,加0、38ml白细胞稀释液。

采血部位按摩→75%乙醇棉球进行刺针部位皮肤消毒→待酒精挥发干(否则血流不成滴)→自指尖腹内侧迅速刺针→擦去第一滴血→准确吸取20ul血液→用无菌干棉球压住伤口止血→用无菌干棉球擦去管尖外围余血

后→将血液轻轻释放到稀释液底部→回吸上清液2-3次→混匀→室温静置至液体变为棕褐色即红细胞破坏完全→清洁计数板、盖玻片→充池→静置2—3min待细胞下沉→低倍镜下计数四角大方格内得白细胞总数→计算→报告、

计算:WBC=四个大方格内得白细胞数(N)/4×10×20×106=N/20×

109/L

【注意事项】:

1、采血部位应选择皮肤完整,不能有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炎症。

2.针刺应迅速,深度适宜(约2—3mm)。待血液自行流出,擦去第一滴血。

3、稀释液要过滤使用,试管、计数板均须清洁,以免混入杂质被误认为白细胞。

4。加稀释液、血液量应精确,以保证稀释倍数。

5.计数池内细胞分布要均匀,每个大方格间白细胞数差异不得超过均值得±10%,否则要重新充液计数。

6、严格掌握计数原则,以免人为扩大或缩小计数区域。

7。白细胞数量过高时,可加大稀释倍数,反之白细胞过低时可计数8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数或加大取血量。

四、白细胞分类计数(DC)

【实验目得】:掌握显微镜法外周血分类计数得方法、各种白细胞得镜下形态。

【实验原理】:将血液制备成涂片,经瑞-吉氏染色后显微镜下根据白细胞得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通常分类100个白细胞,计算得出各种白细胞所占百分比。

【实验试剂】:瑞-吉氏复合染液

【实验器材】:显微镜、外周血标本片、香柏油、擦镜纸、清洁剂

【实验方法】:准备:血涂片制备及瑞-吉氏染色待干

低倍镜下选择细胞分布均匀、着色良好得区域→转油镜按一定得规律移动视野,依次进行分类计够100个白细胞→算出各种白细胞得百分比→报告

【注意事项】:

1.涂片制备要厚薄适中、均匀、头体尾分明、

2。分类时要有程序地连续进行,避免主观选择视野。

3、分类中如见幼红细胞,不计入100个白细胞内,以分类100个白细胞过程中见到幼红细胞多少个来报告,并应注明其所属阶段,

4、分类中应注意观察成熟红细胞、血小板得形态染色及其分布情况,注意有无寄生虫(如疟原虫)及其她异常所见。

五、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计数(DC)

【实验目得】:掌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原理、方法与结果报告

【实验原理】:

白细胞计数原理:用白细胞稀释液将全血稀释一定得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充入血细胞计数池,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得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得白细胞数量。

白细胞分类计数原理:将血液制备成涂片,经瑞-吉氏染色后显微镜下根据白细胞得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通常分类100个白细胞,计算得出各种白细胞所占百分比。

【实验试剂】:白细胞稀释液、瑞-吉氏复合染液

【实验器材】:显微镜、改良Neubauer计数板、试管、微量吸管、玻璃棒、载玻片、推玻片、香柏油、擦镜纸、清洁剂

【实验方法】:准备:1。取清洁干燥试管一支,加0。38ml白细胞稀释液。

2、取清洁干燥载玻片,边缘光滑清洁推玻片各一张。

采血部位按摩→75%乙醇棉球进行刺针部位皮肤消毒→待酒精挥发干(否则血流不成滴)→自指尖腹内侧迅速刺针→擦去第一滴血→准确吸取

20ul血液→用无菌干棉球擦去管尖外围余血后→将血液轻轻释放到稀释液底部→回吸上清液2-3次→混匀→另取血一滴于载玻片得右端→立即推制血膜→用无菌干棉球压住伤口止血→清洁计数板、盖玻片→充池(静置2-3min待细胞下沉)→低倍镜下计数四角大方格内得白细胞总数→将干透得

血膜进行瑞-吉氏染色→油镜下分类计数→计算→报告。

六、红细胞计数(RBC)、Hb测定

【实验目得】:掌握红细胞计数,Hb测定原理、操作方法,规范得报告结果【实验原理】:

红细胞计数原理:用等滲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滴倍数,充入计数池,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得红细胞数,经换算求得内升血液中得红细胞数。

Hb测定(HiCN法)原理:血红蛋白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后者再与氰离子结合形成稳定地氰化搞铁血红蛋白(HiCN),HiCN在规定

波长(540nm)与液层厚度(1cm)得条件下具有一定得毫摩尔消光系数。可用标准得高精度分光光度计进行直接定量测定,或用HiCN标准液进行比色法测定,根据标本得吸光度即可求出血红蛋白浓度。

【实验试剂】:红细胞稀释液(甲醛枸木缘酸盐稀释液), HiCN转化液【实验器材】:改良Neubauer计数板、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玻璃试管、微量吸管、玻璃棒、

【实验方法】:

RBC:取清洁干燥试管一支→加红细胞稀释液1、99ml→加未梢血10ul于稀释液底部→吸取上清液嗽洗3-4次→颠倒混匀→清洁计数板,盖玻片→充液→静置2′—3′→计数(中央大格中四角及正中5个方各细胞数)→计算

RBC=5个中方格细胞数×5×10×200×106=5个中方格细胞数×

1012/L。

Hb测定:

1。直接定量测定法:取中号试管一支→加HiCN转化液5ml→加未梢血20ul→混匀静置5′→721比色,波长540nm,以转化液为空白对照管→测其吸光度“A”→计算(“A"×367、7)→报告

2.标准曲线法:

将血红蛋白标准液稀释成不同得三种浓度(150g/L、100g/L、50g/L)分别测其吸光度“A”,以“A”为纵坐标,血红蛋白标准液参考值(g/L)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通过标准曲线查出待测样本得血红蛋白浓度。

【注意事项】:

1、取血应顺利、准确,采血部位不得有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炎症,不得过渡挤压,红细胞数量明显增高者可适当加大稀释倍数、

2。 HiCN转化液应置棕色瓶于4℃冰箱中,不能储存于白色瓶、塑料瓶及强光下,否则会使CN-丢失,结果偏低。

3.HiCN转化液中有氧化钾剧毒,防止污染。测定后得比色液不能与酸性溶液混合,否则可产生剧毒得氢氰酸气体、

4。所用分光光度计得波长、吸光度需要校正,带宽应小于1nm,比色杯光径1。000cm时,测定温度为20℃~25℃。

七、血液常规检验

【实验目得】:掌握血常规得连续操作规程并规范得报告结果。

【实验原理】:见实验二、三、四、六

【实验试剂】:红细胞稀释液、白细胞稀释液、瑞—吉氏复合染液、HiCN 转化液

【实验器材】:改良Neubauer计数板、分光光度计、玻璃试管、微量吸管、显微镜、玻棒。

【实验方法】:

取大、中、小号试管各一支→分别加HiCN转化液5ml、红细胞稀释液2ml、白细胞稀释液0.38ml→手指消毒针刺→分别取未梢血10ul 于红细胞稀释液中、20ul于白细胞稀释液中、20ul于HiCN转化液中→并及时混匀→取清洁干燥玻片粘取1滴血液于玻片一端→推制血片→待干→721比色→瑞氏染色→白细胞及红细胞计数→DC→计算→报告(血常规结果报告)

正常值:

成人儿童

新生儿

1、WBC:(4-10)×109/L (5-12)×109/L (15-20)×109/L

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儿童2.RBC:(4-5。5)×1012/L(3。5—5) ×1012/L (6-7) ×1012/L

3.HB: 120—165g/L 110-150 g/L

170—200g/L

L:20-40% M:3—8%

E:0.5—5% B:0-1%

【注意事项】:

1。取血应顺利、准确,采血部位不得有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炎症,不得过度挤压。

2.HiCN转化液中有氧化钾巨毒,防止污染、测定后得比色液不能与酸性溶液混合,否则可产生剧毒得氢氰酸气体。

3.细胞计数混合不易过分震摇。

4。瑞氏染色时加染液与缓冲液得比例为1:1或1:2。

5。采取标本得顺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血片制作

八、血小板计数(BPC或PLT)

【实验目得】:掌握血小板得计数原理、方法、镜下形态及结果报告。【实验原理】:用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后混匀,充入计数池中,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得血小板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内得血小板数。

【实验试剂】:10g/L草酸铵液

【实验器材】:显微镜、:改良Neubauer计数板

【实验方法】:准备:取清洁干燥得小试管一支,加10g/L草酸铵液0、38m l

准确取自然流出得外周血20ul→轻轻放入到上述稀释液底部→回吸上清液漱洗吸管2-3次→混匀→室温静置10 min→清洁计数板、盖玻片→混匀细胞悬液后充池→静置10min—15min→于高倍镜下计数中央

大方格内四角与中央5个中方格内血小板总数→计算→报告

计算:血小板数/L=5个中方格内血小板总数×109/L

【注意事项】:

1、。所用试剂、器材应10g/L草酸铵液稀释液中无尘埃、细菌等污染。

2、毛细血管采血时,针刺深度应达3mm。采血要快避免血液凝固。若遇血小板成簇分布时,应重采标本计数.

3、细胞悬液充入计数池中静置时,应注意保持湿度,避免水分蒸发。

4。计数时光线不可太强,注意微有折光性得血小板与尘埃得鉴别。血小板为轻度折光性得园形、椭园形。

5.血小板计数应在1h内完成,否则结果可降低。

九、网织红细胞计数(RC)

【实验目得】:掌握网织红细胞计数原理、测定方法、镜下形态、结果报告、【实验原理】:网织红细胞为晚幼红细胞脱核后,但尙未完全成熟得红细胞。其胞质中尙残存核糖体、核糖核酸等碱性物质,经活体染色后于胞质中可见蓝绿色网点状或点粒状结构。

【实验试剂】:10g/L黄焦油篮生理盐水溶液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载玻片、推玻片

【实验方法】:准备:取清洁干燥小试管一支,加10g/L黄焦油篮生理盐水溶液2-3滴

取外周血2-3滴于上述试管中→立即混匀→37℃下染色15—20min→取试管里得混合血液一滴于载玻片一端→推制成薄血膜→待干燥→油镜下计数(于目镜筒中放一缩小视野得硬纸片)至少1000个红细胞中得网织红细胞数→计算→报告

计算:网织红细胞百分比=计数得网织红细胞数/100

【注意事项】:

1。网织红细胞必须在活体染色下才能显示。

2、染色时血液与染料得比例约为1:1,贫血时适当增加血量,室温较低时适当延长染色时间或置37℃温箱。

3、涂片应厚薄适宜,以红细胞不重叠为度,涂片后应及时计数,否则网状结构消失、

4。计数区域一般选择血膜得体部,自体部向尾部迂回检查。

十、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实验目得】:掌握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得原理、操作方法、镜下形态及结果报告。

【实验原理】: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得倍数,破坏红细胞与其她大部分白细胞并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滴入血细胞计数池,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得嗜酸性粒细胞,经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实验试剂】:2%伊红-丙酮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

【实验器材】:显微镜、改良Neubauer计数板、试管、微量吸管、玻璃棒【实验方法】:准备:取清洁干燥试管一支,加0。38ml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

精确吸取外周血20ul→轻轻放入到上述稀释液底部→回吸上清液漱洗吸管2—3次→混匀→室温静置→清洁计数板、盖玻片→混匀细胞悬液后充池→静置3 min-5min→于低倍镜下计数两侧计数池中10大方格(每侧计数池得四角与中央大方格)内得嗜酸性粒细胞数→计算→报告

计算:嗜酸性粒细胞数/L=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20×106/L 【注意事项】:

1.计数应在30min内完成,因时间过长嗜酸性粒细胞可被溶解,结果

偏低。

2。血液加入稀释液后应及时混匀,否则易致血液凝固与细胞聚集,但不易用力振摇以免嗜酸性粒细胞破碎。

3。震摇与残留得中性粒细胞区别,中性粒细胞一般不受色或受色极浅,且其颗粒较小、4、做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最好固定时间,以免受日间生理变化影响

十一、血细胞分析仪使用、LEC、血沉

【实验目得】:熟悉血细胞分析仪得检测原理及方法;掌握LEC得镜下形态、血沉检测方法及结果观察报告。

【实验原理】:见仪器说明书

【实验试剂】:溶血素、清洗液

【实验器材】:血细胞分析仪、显微镜、血沉架、血沉管

【实验方法】:

红细胞沉降率(ESR):取抗凝血约2ml→灌制血沉管“0”刻度→垂直竖立在血沉架上→室温静置1小时→观察红细胞沉降毫米数→报告(红细胞沉降率:△△mm/h)

十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实验目得】:目得掌握PT测定方法、原理及结果观察报告

【实验原理】: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足量得凝血活酶与钙离子,测定血浆凝固所需得时间,即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本试验就是外原性凝血系统常用得筛检试验、【实验试剂】:1。血浆

2。组织凝血活酶

3.氯化钙溶液

【实验器材】:恒温水浴箱、离心机、试管、微量加样器、秒表

【实验方法】:准备:将1。2、3。试剂分别置37℃水溶预热,小试管预热。

取已预热清洁干燥小试管→加血浆0.1ml,同时加组织凝血活酶液

0、1ml→混匀、开动秒表计时→在37℃水溶中不断0。1ml、cacl。

轻轻摇动小试管8″→取出观察,来回倾斜试管,混合物不再流动时(出现胶冻状)立即停表,读取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作3次取均值报告。

【注意事项】:

1、采血应“一针见血”,抗凝剂与血液比例(1:9)应准确。取血后4h

内完成测定。

2.试剂在用前先预温到测定温度,且不能超过30分钟。

3、标本测定前应先测定正常人混合血浆,其PT值在允许范围内才能测定样本。

4。必须在36。5-37。5℃温度下操作。

输血技术

一、ABO血型鉴定(正、反定型)

【实验目得】:掌握血型鉴定(正定、反定)原理、测定方法及结果观察、分析、报告。

【实验原理】:根据红细胞表面A、B抗原与相应得抗体特异性结合,可使红细胞出现凝集反应这一原理,通过正、反定型来判断型别。正定型:用已知抗A、抗B型血清来测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得A、B抗原;反定型:用已知A抗原与B抗原红细胞来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得抗A、抗B抗体。

【实验试剂】:标准抗A、抗B血清;5%A、B 型标准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生理盐水

【实验器材】:试管、离心机、记号笔、滴管、显微镜

【实验方法】:准备:1、分离血清,并做好标记、

2、洗涤红细胞,制备5%红细胞悬液,做好标记、

一、正定(用已知标准血清鉴定血型)。

取试管2支→分别标明抗A、抗B字样→加5方红C晨液各1滴→离离心(1000转/min 1分钟)→观察结果。

二、反定(已知标准红细胞鉴定血型)

取标准红细胞A、B型各1—2滴→分别装在大小相等并表明A、B字样得两支试管中→分别加被检者血清1-2滴→混匀离心→观察结果

【注意事项】:

1.格查对,切不可将姓名、标本、血型等搞错,要求正、反定型结果一致。

2、观察结果、登记、出报告均应仔细查对

3、滴管、试管应清洁干燥,各吸管不能混用,避免溶血及相互污染

二、交叉配血实验(同型、异型配血)

【实验目得】:掌握盐水介质配血法得原理、操作方法及结果观察、分析、报告。

【实验原理】:天然抗体IgM因其分子链较长,在盐水介质中,可以克服红细胞表面电荷得排斥力,与含有相对应抗原得红细胞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得凝集。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

【实验器材】:试管、滴管、离心机、记号笔

【实验方法】:准备:1、分离血清,并做好标记。

2、洗涤红细胞,制备2%红细胞悬液,做好标记

一、同型交叉

(1)取试管2支分别注明主侧、次侧:

主侧:受血得血清1滴+献血者2%红细胞悬液1滴。

次侧:受血者2%红细胞悬液1滴+献血者血清1滴、(2)充分混匀→离心1分钟(1000转/min)→观察结果、

(3)结果观察:在白色背景下,先观察上清液呈正常血清状即无溶血现象,再轻摇试管,试管内血球呈现均匀混浊也无凝集。为叉配血试验相合,若有溶血或凝集均不可输。

二、异型交叉:“O"型作为献血者献给“A"或“B”或“AB”型,其结果就是:主侧不凝,次侧凝。

【注意事项】:

1.严格查对,切不可将受血者、献血者姓名、标本、血型等搞错、

2、观察结果、登记、出报告均应仔细查对、

3.吸管、试管应清洁干燥,各吸管不能混用,避免溶血及相互污染。

4.交叉配血时主侧、次侧一定要分清、

尿液检验

一、尿液理学及化学检验

(尿液外观、SG、PRO、GLU、KET、URO)

【实验目得】:掌握尿液得一般理学检验及常用化学检验原理、操作方法及结果观察、报告。

【实验原理】:

1、PRO原理:①磺基水杨酸发:在酸性条件下,磺基水杨酸得磺酸根阴离子与蛋白质氨基酸阳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沉淀、②加热醋酸法:加热煮沸使蛋白质变性凝固,加乙酸使尿pH接近等电点(pH5左右)而加速蛋白质沉淀、

2。GLU(班氏法)原理:葡萄糖在碱性溶液中加热后,由环状结构变为带醛基得链状结构而具有还原性,可将硫酸铜还原为黄或红色得氧化亚铜O)而沉淀、

(Cu

2

3、KET(朗格氏环状法)原理:尿中得酮体(丙酮与已酰乙酸)与亚硝基

3-生成紫红色铁氰化钠与硫酸铵作用,可生成异硝基、异硝基胺,后者与(CN)

5

复合物。

4.URO原理:在酸性溶液中,尿胆原与对二氨基本甲醛反应,生成樱红色化合物。

【实验试剂】:5%冰乙酸液、200g/L磺基水杨酸液、班氏试剂、亚硝基铁氰化钠、氨水、Ehrlich试剂

【实验器材】:试管、PH试纸、滴管、酒精灯、试管夹、尿比重计

【实验方法】:

1、尿色,透明度:正常人黄色透明,若遇混浊尿,采取加热加酸法鉴别;深黄色(黄胆病人)。

2、尿PH值:正常尿液一般为弱酸必(PH6、5 )、

3、尿比重(SG):成人为1。015—1。025(多积尿),若受饮水、出汗影响比重波动于1。003—1、030之间(随机尿)。

尿比重测定方法:斜持比重筒(量筒),将尿液沿管壁缓慢倒入量筒中以将比重计浮起为度,避免激起泡沫,如有泡沫,可用滤纸吸去,将比重计轻轻放入并加以捻转,使其悬浮在尿液中,待比重计稍停稳后,读取液面得比重测度。

4、尿蛋白定性试验(PRO)(两种方法)

(1)加热醋酸法(参考方法):取试管→加尿至试管2/3处→用试管夹夹持试管下1/3处→加热上1/3处得尿液(注意:不断转动试管均匀加热,防止尿液沸溅)→加冰醋酸2—3滴→再加热煮沸→观察结果→报告。

(2)200g/L磺基水杨酸法(首选方法):取试管→加尿约1ml于试管内→加磺柳酸数滴→观察结果→报告、

5、尿糖定性试验(GLU)(班氏法):取试管→加班氏试剂1ml于试管内→加热煮沸→试剂仍呈清亮蓝色→滴加尿液2—3滴→再次煮沸2min→冷却→观察结果→报告。

6、尿酮体检验(KET)(即格氏环状法):取试管一支→加尿液约2ml→加冰乙酸数滴混匀→加亚硝基铁氰化钠(粉少许)→震荡混匀→沿管壁轻轻加入氨水作环状试验→报告、

7、尿胆原检验(URO)(欧氏法):取试管→加新鲜尿1ml→加欧立区试剂0、1ml混匀→静置10分钟→在白色背景下,从管口向管底观察结果→报告。

【注意事项】:

1、认真观察尿色、量、测PH。

2、加热煮沸时,切忌管口对人,应不时振动试管,以防止溢出。

3、尿胆原检验时尿液应新鲜,否则尿胆原在空气中氧化为尿胆素而致假阴性结果。

4、在测尿比重时应注意校正温度及尿量不足时得校正方法。

二、尿液沉渣镜检

【实验目得】:掌握尿沉渣标本制作方法及尿沉渣显微镜下检查得内容。【实验原理】:用显微镜检查方法,依据尿液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得形态特征,识别并记录其在一定显微镜视野内得数目。

【实验器材】:玻片、离心机、试管、显微镜

【实验方法】:取中号试管一支→加混合均匀尿液约至试管2/3处→离心(5500转/分钟)5分钟→一次性倾去上清液留取尿沉渣液约0。2ml→混匀→在载玻片上涂成薄片→镜检→报告

报告方式:

“少许"少数视野可见(1—4个)

“+"占视野面积1/4或每个视野都有少量敬在(5—14个)

“++”占视野面积得一半(15—29)

“+++”占视野面积得3/4(30—50)

“++++”满视野(50个以上)

注:低倍镜下计数20个视野所见管型数,高倍镜下计数至少10个视野各类细胞数。

【注意事项】:

1。尿在离心前与涂片前必须混匀

2。弃去上清液应一次性倾去勿来回颠倒。

3。报告方式规范、

三、1小时细胞排泄率测定

【实验目得】:掌握尿液1小时细胞排泄率检验原理、方法及结果观察、报告。

【实验原理】:在日常生活不受限制得情况下,准确留取3小时得全部尿液、取混匀后得部分尿液离心,留沉淀液,混匀充入细胞计数池,计数一定体积沉淀液中得红细胞、白细胞与管型,然后换算成1小时尿中相应得数量。

【实验器材】:量筒、细胞计数板、刻度离心管、离心机

【实验方法】:

1、准确测量尿量,并记录、

2。将尿液充分混匀→取10ml尿于刻度离心内→离心﹝1500r/min﹞5分钟→准确吸取上清液9ml→轻轻混匀管底沉淀→取1滴充入计数板两侧得计数池中→低倍镜下计数18个大方格里得管型数,高倍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里得红细胞。白细胞﹝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计算→报告

计算:N=C×10/D×1000×﹝V/(10×3)﹞

式中:N为1小时尿中细胞或管型数

D为计数得大格数

C为计数D个大格所见得细胞或管型数

V为3小时尿量毫升数

【注意事项】:

1。尿液标本留取时可不限制饮食,但勿过量饮水。

2。尿在离心前与充池前必须混匀

3.尿液应新鲜检查,PH应在6以下,若为碱性尿,则细胞与管型易溶解。

四、尿液分析仪得使用、HCG检测

【实验目得】:掌握尿液分析仪得使用方法及 HCG检测原理、操作方法及结果观察、报告。

【实验原理】:HCG检测(胶乳凝集抑制试验)原理:将尿液与抗HCG 血清混合,待反应后加入被HCG致敏得胶乳悬液,若尿中含有HCG,则先于胶乳与血清结合,故胶乳仍呈均匀状,不出现凝集,反之,非孕妇尿液因不含HCG,抗血清中得抗体则胶乳抗原发生反应,出现凝集。

【实验试剂】:妊娠诊断血清、妊娠诊断抗原

【实验器材】:尿液分析仪、显微镜、玻片、试管、尿液试纸条

【实验方法】:

1、尿液分析仪结构、原理见教材;

尿液分析仪得使用:每2个实验台为一小组;由老师示教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然后每组抽人操作,认真操作,熟练操作程序,为以后得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并学会在使用仪器过程中爱护仪器,保养仪器。

2。 HCG检测:取玻片一张→于玻片得一端加被检尿液另一端加生理盐水(阴性对照)各一滴→两端同时加HCG抗血清各一滴→混匀1分钟→再同时加胶乳抗原各一滴→充分混匀→放置5分钟后观察结果→报告阳性:不凝集

阴性:凝集

【注意事项】:

1.尿液、抗血清与胶乳抗原必须按规定顺序滴加,滴量大小应一致。

2、不同批号得试剂不能互相搭配使用。

3.室温低于20℃,反应缓慢,应适当加温或延长反应时间。

4。标本浑浊有沉淀时,应离心取上清液测定。

5。试剂在2℃~8℃冰箱保存,特别注意不能冰冻,否则胶乳上HCG抗原释放,不能再凝集。

五、尿常规(RT)检验

【实验目得】:掌握尿常规检验规程,熟悉使用尿液分析仪、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库 (1)

第一章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技术 ㈠单项选择题(A型题) 1. 成人静脉采血时,通常采血的部位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手背静脉 B 肘部静脉 C 颈外静脉 D 内踝静脉 E 股静脉 [本题答案] 2. 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操作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B 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C 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 D 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 E 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 [本题答案] 4. 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A1型题)“实践技能" A 红细胞计数 B 白细胞计数 C 血小板计数 D 白细胞分类计数 E 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本题答案] 6. 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阻止凝血酶的形成 B 阻止血小板聚集 C 除去球蛋白 D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 E 除去纤维蛋白原 [本题答案] 7. 关于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 EDTA-Na2溶解度大于EDTA-K2 B 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 C 肝素作为抗凝血酶Ⅲ的辅因子而抗凝 D 枸橼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E 枸橼酸钠可用于输血保养液 [本题答案] 8. 对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草酸铵可使血细胞膨胀 B 双草酸盐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C 对Ⅴ因子保护差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检查 E 可干扰血浆中钾,钠和氯的测定 [本题答案] 9. 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时首选抗凝剂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EDTA-K2 B EDTA C EDTA-Na2 D 肝素 E 枸橼酸钠 [本题答案] 11. 肝素抗凝主要是加强哪种抗凝血酶的作用(A1型题)"基础知识" A 抗凝血酶Ⅰ B 抗凝血酶Ⅱ C 抗凝血酶Ⅲ D 抗凝血酶Ⅳ E 抗凝血酶Ⅴ [本题答案] 13. 关于双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说法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 草酸钾可使红细胞缩小 B 草酸铵可使红细胞胀大 C 不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测定 E 目前应用较少 [本题答案] 14. 凝血象检查时,抗凝剂最好用(A1型题)"专业知识" A EDTA-K2 B 38g/dl枸橼酸钠 C 109mmol/L枸橼酸钠 D 肝素 E 草酸钠 [本题答案] 16. 关于细胞成分的特性,正确的说法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嗜酸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高职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技能达标与评价

高职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技能达标与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面向目标是专业的岗位实践人员,当下我国大部分的医学类高职院校都是在中专卫校基础上升级而来的,其授课不管是教授方式还是当中蕴含的内容,都是中专的延续和升级。在教学理念上还未能与高职教育有良好的适应,高职临床检验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检验技术,教学的重点集中在临床检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的传递上。 标签:高职教育;临床检验;教学技能 1.技能目标达标的方法 (1)技能达标目标展示。开展实验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先将实验教学内容的技能达标目标告知学生,让学生能够明白每一项实验教学的内容其需要达到的实际教学目标以及应该达到的技能操作目标。 (2)技能达标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步骤按照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组合练习以及熟练掌握四个阶段执行,让学生逐层逐级的掌握到相应的技能操作目标。例如,在白细胞计数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动作开始之前进行技能目标的初步展示,首先,教师对皮肤进行消毒,采集毛细血管血液、使用微量吸管、完成计数池充液等动作;其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开展、模仿每一个实验环节;最后,再把每个单一的练习环节组合练习而实现白细胞计数实验教学目标完成的作用。在开展下一项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例如,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学生在完成了毛细血管采血、使用微量吸管与细胞计数等方面的操作动作后,就可以较为熟练地掌握此项技能的操作。 (3)技能的补充练习。在技能目标评价过程中不达标的学生,后期都需要开展技能的补充练习,以实现技能培训达标的目的。技能的补充练习包括的内容:帮助学生找寻问题出现的原因、开放实验室帮助学生开展实验技能练习、完成规定的实验操作内容、获取技能目标实现的必要建设条件;之后安排学生下临床实习、开展实习管理,通过考试和实践考核的方式实现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 2.提升高职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技能有效性的策略 (1)实验模块教学。完成一个单元的各个子实验操作后,可以依照实验教学的内容整体性的区分成血液学的一般检验、血栓止血检验动作、血型和输血检验等多个学习板块,在每一项学习板块中开展集中性的实验动作,对一种技术进行反复的训练以达到掌握一种操作技能的目的。 (2)有机组合实验。一项完成的临床检验,其中所包含的实验环节有实验前的准备、开展实验、等待实验结果、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实验器具清洗,等等。如在开展血沉实验的时候,可以同步开展血涂片制作,以实现强化学生血涂片操作技能的目的,实验动作结束后让学生能够依照临床检验的基础实验规范开展实

临床检验技师考试时间科目、题型及考点分值分布和常见考点

临床检验技师考试时间科目、题型及考点分值分布和常见考点每年临床检验技师报考时间是12月份,考试时间是5月最后一个星期,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下临床检验技师考试时间、科目、题型及考点分值分布详情如下: 一、考试时间及科目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临床医学检验技师的“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4个科目将全部采用人机作答的方式进行考试。各专业每科目考试时间均为90分钟。 二、考试题型 临床医学检验初级检验技师考试题型如下表: 下面分别介绍各种题型,并举例说明。 一、单选题

由1个题干和5个选项组成,题干在前,选项在后。每道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其余均为干扰选项。 1.姓娠后期血中高浓度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来自 A.肾上腺皮质 B.卵泡 C.妊娠黄体 D.胎盘 E.卵巢 二、共用题干单选题 题干为一个病例摘要,并据此提出2~6个相互独立的问题,以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应用能力。每个问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其余为干扰选项。 例题:患者男,40岁。1年来进行性心慌气短,腹胀,下肢浮肿。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尚好。血压130/90mmHg(17.3/12kPa)。心脏叩诊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尖搏动及第一心音减弱,心尖部有3/6级收缩期杂音,心率100次/分,律整。双肺底湿性啰音。颈静脉怒张,肝肋下4cm,脾未及。双下肢浮肿(+)。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 B.高血压心脏病 C.冠心病伴乳头肌功能不全

D.扩张性心肌病 E.缩窄性心包炎 2.下列疾病中,与该病相鉴别的是 A.心包积液 B.冠心病 C.限制型心肌病 D.缩窄性心包炎 E.肥厚型心肌病 3.为进一步确诊,应进行的检查是 A.动态心电图 B.X线胸片 C.超声心动图 D.心肌酶谱 E.血沉 4.下列治疗措施中,不适合该患者的是 A.钙拮抗剂 B.利尿剂 C.硝酸盐类制剂 D.β受体阻滞剂 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容易忽视的知识点

医学检验不要的部分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思考题: 1、叙述L-α氨基酸结构特征,比较各种结构异同并分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结构特征:除甘氨酸外,其他氨基酸的α-碳原子都结合了4个不同的原子和基团:羧基、氨基、R 基和一个H原子。 比较:非极性脂肪族R基氨基酸:R基是非极性疏水的 极性不带电荷R基氨基酸:R基是极性亲水的,可以与水形成氢键。 芳香族R基氨基酸:R基有苯环结构 带正电荷R基氨基酸:R基生理条件下可以结合H离子而带正电荷 带负电荷R基氨基酸:R基生理条件下可以给出H离子而带负电荷 关系:结构决定性质。 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什么是肽键?什么是肽单元? 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肽键是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和一分子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酰胺键,即-CO-NH- 肽单元,肽键中的4个原子及相邻的2个α-C原子重复形成的长链结构。 4、解释蛋白质分子中模体和结构域概念及其与二、三级结构的关系。 模体,又称超二级结构,是指几个二级结构单元进一步聚集和结合形成的特定构象单元。 它是蛋白质在二级结构基础上形成三级结构时经过的一个新的结构层次。 结构域,存在于许多较大(由几百个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中的一个或多个稳定的球形折叠区,有时与其他部分之间界限分明,可以通过对多肽链的适当酶切与分子的其他部分分开。 结构域是三级结构的一部分。 第二章功能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思考题: 1、说明碱基与戊糖、核苷与磷酸的连接化学键是什么?核苷酸与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是什么? 碱基与戊糖的连接化学键是糖苷键;核苷与磷酸的连接化学键是磷酸酯键;核苷酸与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3’5’-磷酸二酯键。

临床检验基础重点整理

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血液部分 红细胞计数(RBC):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计数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一般200倍)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然后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红细胞数,经过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 计算: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5 ×10 ×200 ×10^6/L

【参考值】 成年男性:(4. 0~5. 5)×10^12/L,成年女性:(3. 5~5. 0)×10^12/L;新生儿:(6. 0~7. 0)×10^12/L 低于3.5×10^12/L可诊断为贫血,低于1.5×10^12/L应考虑输血。 【临床意义】 1、病理性增多 相对性增多:血浆水分丢失,有形成分相对增加,绝对值没有发生变化 绝对性增多:继发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等);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病理性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障);造血原料缺乏(缺铁贫、巨幼贫);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贫);红细胞丢失过多 红细胞比积(HCT/PCV):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参考值】(温氏法) ①成年:男性0.40~0. 50,女性0.37~0. 48;②新生儿0.47~0.67;③儿童:0.33~0.42。【临床意义】 增高:1. 血液浓缩;2. 红细胞增多症;3. 新生儿。降低:1. 贫血;2. 其他原因的稀血症 应用:1. 疗效观察;2. 计算红细胞指数 血红蛋白(H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检测原理】 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与氰化钾的氰根(CN-)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HiCN在540nm有吸收峰。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可测得吸光度并计算Hb(G/L)。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实验室的分光光度计达不到WHO规定的标准条件,所以利用Hb参考液制备标准曲线,换算出Hb(G/L)。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 g/L,成年女性:110-150 g/L;新生儿:170-200 g/L

2020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临床医学检验学中级职称考试》考点(临床检验基础)【圣才出品】

第一篇临床检验基础 第一单元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第一节血液生理概要 血液的组成及生理功能(掌握) 1.组成:血液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血清与血浆相比,血清缺少一部分凝血因子,如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凝血因子。 2.血液性质: (1)血量:血浆占55%,血细胞占比45%。 (2)酸碱度:pH7.35~7.45。 (3)血浆渗透压:290~310mOsm(kg·H2O)。 (4)健康成年人全血黏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 (5)比密:1.050~1.060,男性:1.055~1.063;女性:1.051~1.060。 3.生理功能: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功能。 4.血液特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黏滞性、凝固性。 第二节采血方法和采血管选择

采血方法(掌握) 1.静脉采血法:成年人静脉采血常选肘部静脉(压脉带捆绑不超过1分钟)。 2.真空采血法:真空采血法是一种新的静脉采血法,又称负压采血法。真空采血装置有套筒式、头皮静脉式两种。 3.皮肤采血法:通常选择耳垂或手指部位。WHO推荐血常规检查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婴幼儿可选择大拇趾或足跟内外侧缘血液,严重烧伤患者可选择皮肤完整处。 方法评价:真空采血法是ICSH推荐的采血方法,也是临床常用的采血方法。 第三节抗凝剂选择 常见抗凝剂原理及其用途(熟练掌握) 表1-1-1 常用抗凝剂比较

第四节血液涂片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掌握) 1.手工推片法:涂片时,推片与载玻片保持25°~30°夹角。 2.厚血膜涂片法:临床上常用厚血膜法检查疟原虫与微丝蚴。 3.良好血涂片标准: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细胞分布均匀、血膜边缘整齐、两侧有一定空隙、血膜占玻片的2/3。 4.方法学评价:手工推片法用血量少、操作简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此外,疟原虫、微丝蚴等检查可采用厚血膜涂片法。 5.质量控制: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黏度较高时,应小血滴、小角度、慢推,反之亦然。新载玻片必须用1mol/L的盐酸清洗后才能使用。 第五节血液细胞染色 考点一、瑞氏染色(掌握) 瑞氏染色是血涂片最常用、最经典的染色方法,对细胞质和颗粒染色效果好。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必背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必背知识点 基础知识 1.属于血液中正常有形成分的是血小板 2.不属于临床血液学研究内容的是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3.正常人血液PH应该在7.35~7.45 4.血浆渗透压量正常人约为290~310mOsm/(kg·H2O) 5.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协调、防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等功能 6.在必要时,成人静脉采血的部位可选择股静脉 7.皮肤采血的特点是耳垂采血检查结果不够恒定 8.真空采血法又称为负压采血法 9.属于酸性染料的是伊红 10.关于细胞成分化学特性,叙述正确的是血红蛋白为碱性蛋白质 11.晚幼红细胞脱核成网织红细胞的过程是完成在骨髓 12.关于红细胞生理,描述正确的是红细胞有交换和携带气体的功能 13.每克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为1.34ml 14.新生儿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6.0~7.0)X 1012/L 15.红细胞Hayem稀释液中硫酸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 16.枸橼酸钠在枸橼酸钠稀释液中的主要作用是抗凝和维持渗透压 17.1966年被ICSH推荐的血红蛋白检测参考方法是HiCN 18.改良牛鲍计数板两侧支柱加盖专用盖玻片形成的计数池高为0.10mm 19.HiCN测定最大吸收峰位于540nm 20.HiN3检测的最大吸收峰位于542nm 21.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血红蛋白主要是氧合血红蛋白 22.瑞氏染色血涂片中,正常红细胞直径范围在6.0~9.5um 23.大红细胞是指红细胞直径>10um 24.关于嗜多色性红细胞叙述正确的是胞质内尚存少量嗜碱性物质 25.血细胞比容测定ICSH确定的参考方法是放射性核素法 26.温氏法测定血细胞比容其结果应读取红细胞柱还原红细胞层 27.对血细胞比容叙述正确的是作为MCV计算的基础数据 28.对红细胞平均指数叙述正确的是MCHC的计算单位是g/L 29.RDW反映红细胞的体积大小的异质性 30.对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叙述正确的是RDW可作为IDA的筛选诊断指标医学教`育网提供 31.标本中可影响RDW的因素是红细胞碎片 32.有关网织红细胞检测原理叙述错误的是经普鲁士蓝染色后可见连成线状的网状结构 33.ICSH推荐的血沉检测的标准方法为魏氏法 34.魏氏法检测血沉所采用的数值报告单位是mm/h 35.在机体防御和抵抗病原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外周血中的细胞是中性粒细胞 36.正常状态下衰老的中性粒细胞主要被破坏所在的系统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37.在白细胞成熟过程中,最早出现特异性颗粒的细胞是中幼粒细胞 38.与白细胞无关的是Howell-Jolly小体 39.正常生理情况下,关于白细胞变化规律的正确叙述是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临床检验基础(1)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共20题,每题1分,共 20 分): 1、成人毛细血管采血常用部位是( D ) A. 手背 B. 肘部 C. 足跟 D. 手指 E. 耳垂 2、哪一凝血因子不是内源性凝血途径中的凝血因子 ( E ) A .Factor XI B. Factor VIII C. Factor XII D. Factor IX E. Factor VII 3.凝血试验,首选的抗凝剂是:( E ) A、肝素 B、EDTA-K2 C、EDTA-Na2 D、草酸盐 E、枸橼酸钠 4、瑞氏染色法的染色作用:( C ) A.物理吸附 B.化学亲合 C.物理吸附和化学亲合 D.化学结合 E.物理性结合 5. 下列何种物质被公认为是最强有力的促红细胞缗钱状聚集的物质:( B ) A、白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γ球蛋白 D、β球蛋白 E、胆固醇 6.门诊患者做尿常规分析,常采用下列哪种尿标本( B ) A晨尿 B随机尿 C清洁尿 D 3h尿 E 24h尿 7. 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血涂片可发现较多的细胞是:( D ) A.大单核细胞 B.中性粒细胞中毒变性 C.幼稚单核细胞 D.异型淋巴细胞 E.幼稚粒细胞 8. 血红蛋白的组成是由( A ) A.球蛋白和亚铁血红素 B.铁原子和原卟啉 C.血红素和铁原子 D.α2β肽链 E.血红素和白蛋白 9.下列哪种尿标本经加热后浑浊可消失( C ) A 脓尿 B菌尿 C 结晶尿 D脂肪尿 E乳糜尿 10.白陶土可激活的凝血因子是:( D ) A、I B、Ⅱ C、Ⅹ D、Ⅻ E、Ⅲ 11.临床判断消化道出血完全停止的最可靠实验指标结果是( C ) A粪镜检无红细胞B无柏油样黑便C粪隐血试验阴性D粪胆素试验阴性E粪胆原试验阴性 12.通过粪便检查可确定疾病( C ) A消化道恶性肿瘤 B消化道溃疡 C肠道寄生虫 D肝脏疾病 E消化不良 13.正常精液液化时间不超过( E ) A 5min B 10min C 20min D 25min E 30min 14.正常前列腺液镜检时可见大量( B ) A草酸钙结晶 B卵磷脂小体 C上皮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 夏科-莱登

临床检验基础 重点

Hi ,Hi 与氰离子反应生成棕红色HiCN ,在540nm 处有最大吸收峰,且其吸光度与溶液浓度成正比而检出Hb 浓度。 / 注意:分光光度计必须符合WHO 标准,否则:1HiCN 参考液制作标准曲线或者计算K 值 2带标准直接计算 测定Hb 的方法学评价 1. HiCN 法:ICSH 和WHO 推荐参考方法 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可靠,可测多种Hb (SHb 除外),可直接定值 /缺点:剧毒,不能测SHb ,对HbCO 转化慢,脂血、高球蛋白、高白蛋白、血小板增多可导致Hb 假性增高 2.SDS 法:临床首选/优点:试剂无毒,缺点:ε未定,需依赖HiCN 法间接得出结果, SDS 会破坏WBC ,不能用于WBC 计数 RBC 、Hb 测定的临床意义 1.RBC 、Hb 降低(低于参考值下限指示贫血) 1)生理性减少(生理性贫血)1、6个月-2岁婴幼儿(造血原料不足)2、妊娠中、晚期(血液稀释)3、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2)病理性减少:RBC 生成少、破坏多、丢失多 2.RBC 、Hb 升高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高原生活、剧烈运动(缺氧);成年男性比女性高(雄性激素水平较高) 2)病理性增多 1、相对性增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呕吐、严重腹泻、 大面积烧伤患者2、绝对性增多:慢性心肺疾病、真红,RBC 可达(7-10)×1012 /L 贫血病因分类:1、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如再障、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 2、造血原料缺乏:如缺铁性贫血、巨幼贫 3、红细胞破坏增加:各种溶血性贫血 4、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慢性失血 Hct 的方法及意义方法主要为离心法:温氏法和微量法 / 意义:略高:1血液浓缩: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2红细胞增多症:如真红,有时可高达80%3新生儿, 降低:各种贫血,但减少程度不一定与RBC 一致. 可用作真红、输血及输液疗效观察指标。 用作计算MCV 和MCHC 血液流变学指标之一,增加表明血↑;缺铁贫和巨幼贫正常或轻度↑2)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绝对值<15×109 /L :再障 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观察指标 1)缺铁贫和巨幼贫治疗后,先Ret ↑,后RBC 和Hb 逐渐↑ 2)溶血和失血性贫血治疗后:Ret 逐渐降低,已得到控制;持续高值,未控制或加重。 3、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 )骨髓造血的早期标志 4、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值(IRF ) 5、RPI ESR 影响因素+意义 1)血浆因素 增快: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 减慢:清蛋白、糖蛋白及卵磷脂 2)红细胞因素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3)其他因素 血沉管的位置,温度 / 临床意义:1、生理性血沉增快:老年人,妇女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血沉逐渐增快可达30mm/h 2、病理性血沉增快1)各种炎症:急性细菌性炎症、风湿热、结核活动期2)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增快,心绞痛正常(鉴别)3)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恶性肿瘤多增快,良性肿瘤多正常4)高球蛋白血症:SLE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5)贫血:越重越快6)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硬化、糖尿病等 3、减慢:真性红细胞增多、脱水、DIC WBC :中性粒数量变化:多数情况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1)中性粒生理性增多1、年龄2、日间变化:下午较高3、剧烈运动、激动、严寒、暴热等4、妊娠、分娩 2)中性粒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最常见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的烧伤、大手术后、心肌梗死、急性溶血 3、急性大出血:内脏破裂、宫外孕破裂4、急性中毒:化学药物、代谢性中度 5、恶性肿瘤 6、白血病 3)中性粒减少 1、某些感染:伤寒、副伤寒、流感 2、某些血液病:再障 3、慢性理化损伤:X 射线、氯霉素 4、自身免疫性疾病:SLE 5、脾功能亢进 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1)淋巴细胞增多 1、绝对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某些传染病恢复期;肾移植排异反应前期;急淋、慢淋;某些慢性感染 2、相对增多:再障、粒缺2)淋巴细胞减少 :放射线、肾上腺皮质激素;N ↑可导致L ↓(相对) 单核临床意义 增多: 1、某些感染: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肺结核 2、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及MDS 嗜酸粒 1、增多 超敏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血液病:如慢粒 2、减少 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嗜碱粒 增多:慢粒、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原理+意义:采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讲血液稀释一定倍数,红细胞和大部分其他白细胞被破坏,E 着色,充池计数经换算得每升血液中E 数 / 意义 1、生理变化 1)劳动、寒冷、饥饿、神经刺激,E ↓(肾上腺皮质激素组织骨髓释放E ,并促使血中E 向组织浸润) 2)日间变化: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患: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 2)寄生虫:钩虫、蛔虫等 3)某些传染病:猩红热4)慢粒白血病5)某些恶性肿瘤: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如霍奇金)、肺癌 3、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4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其他应用1)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2)观察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3)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 白细胞分类原理 三分类:电阻抗法,五分类:多项技术联合检测 1电阻抗法:溶血处理后白细胞体积,区别小细胞群(L ),中间细胞群(M 、E 、B )和大细胞群(N ) 2光散射与细胞化学计数联合白细胞分类计数过氧化物酶染色:活性E 、N 、M 依次降低,L 、B 无活性 3容量、电导、光散射(VCS )白细胞分类法,电阻抗法测量体积V ,高频电磁针测量细胞内部结构电导C ,光散射S 区别细胞颗粒的结构和颗粒的质量 4阻抗与射频技术联合白细胞分类法DC 通过四个不同的检测系统:嗜酸粒检测系统;嗜碱粒检测系统;淋巴、单核、粒细胞检测系统;幼稚细胞检测系统 5多角度偏振光散射白细胞分类技术 0°前角光散射测细胞大小 10°狭角光散射测细胞结构 90°垂直光散射测细胞的内部颗粒和细胞成分 90°消偏振光散射将E 从其他白细胞中分离出来 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参数及意义(1)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参考<14.9% / 1、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RDW/MCV ) 2、诊断缺铁贫。95%以上缺铁贫RDW 异常。小细胞低色素贫血、RDW 正常则缺铁贫可能不大。 3、缺铁贫与轻型地贫的鉴别。前者RDW 增高,后者正常。 (2)MPV 平均血小板体积:参考 7.6-13.2fl / 结合PLT 的变化,MPV 越大,新生血小板越多1、增大:血小板破坏增多,骨髓纤维化、血栓性疾病、脾切除、慢粒等 2、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损伤致血小板减少 常用筛选实验 BT 、PLT 、APTT 、PT 、D-D 临床应用 BT :延长:血管壁异常;血小板异常;血管性血友病等 ,缩短:心梗、脑血管病变及DIC 等 PLT : 生理变化:早晨较低,午后较高;剧烈运动后较高;月经、妊娠有改变;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高。 / 病 理变化:1)血小板减少(PLT<100×109 /L )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血小板破坏或消 耗增多:ITP 、DIC , 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 2)血小板增多(PLT>400×109 /L ) 原发性增多:慢粒、真红 反应性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大出血等 APTT : 1推荐应用的内凝筛选实验 2延长 1)Ⅷ、Ⅸ和Ⅺ减低,能检出Ⅷ:C 小于25%的轻型血友病 2)Ⅰ、Ⅱ、Ⅴ、Ⅹ严重缺乏,如肝病,维生素K 缺乏 3)抗凝物质:口服抗凝剂、血循环中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等 4)纤溶活性增强 3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 的高凝期2)血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变,深静脉血栓等 4检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 PT 1延长1)先天性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缺乏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 缺乏、纤溶亢进、DIC 晚期3)血中抗凝物质增加,口服抗凝剂、肝素等 2缩短: DIC 早起,心梗、脑血栓行测好难过,3INR 是用于监测口服抗凝药的首选指标 D-D 增高:继发性纤溶(鉴别原发)。血栓性疾病、肿瘤,溶栓治疗的监测:D-D 显著升高 尿液检验目的?1.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及疗效判断 2.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安全用药监测 4.重金属中毒检查(职业病防护) 5.健康体检 尿液标本采集有哪些种类、方法和临床应用? 1.晨尿 : ①首次晨尿:肾脏浓缩功能评价,有形成分、化学成份(HCG). ②二次晨尿:细菌培养、有形成分计数. 2.随机尿 适于门诊、急诊。 3.计时尿 ①3h 尿: 6-9am. 尿有形成分排泄率;②餐后2h 尿 :病理性尿胆原、糖尿、蛋白尿等③12h 尿:晚上8点-次晨8点, :Addis 计数、蛋白排泄率等。 ④24h 尿:大容器(>4L),防腐,收集完全,测尿总量,混匀,适量送检(50ml);尿中化学成分、T.B 排出量,电解质等。 4.特殊尿标本①尿三杯试验②无菌尿液:细菌培养、药敏等。 尿液标本采集质量保证 1.尿液采集标准操作规程(SOP ) 2.检验项目选择与申请 3.患者准备:告知、控制 4.标本采集:器材、运送 5.人员职责 尿液标本保存有哪些方法 1.低温冷藏:2℃~8 ℃,6h 内,有形成分保存。 2.冰冻 -20℃~-70℃,离心,除去有形成分,冰冻上清液(化学成分)。 3.化学防腐 ①甲醛:有形成分形态固定。 ②甲苯 尿化学成分定性或定量。 ③麝香草酚:有形成分镜检、尿浓缩T.B 、化学成分。 ④浓盐酸 化学成分定量。 ⑤其他:冰乙酸:戊二醛:碳酸钠 尿液理学检查有项目及临床意义①尿量:1.少尿:<400ml/24h 或<17ml/h ,无尿: <100ml/24h 。肾前性少尿:休克、心衰、脱水。肾性少尿:急性肾炎、肾衰。肾后性少尿:尿路梗阻 2.多尿>2.5L/24h 肾性多尿:慢性肾炎、慢性肾衰早期等。内分泌性多尿:尿崩症、甲亢。代谢性多尿: 糖尿病 ②尿色及透明度: 1.血尿: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炎症、结石等/全身性疾病:血友病等/邻近器官疾病/药物不良反应。 2.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如蚕豆病、输血反应等 3.肌红蛋白尿:肌肉组织广泛损伤、变性,如急性心梗等。 4.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5.乳糜尿:寄生虫(丝虫)或非寄生虫(结核、肿瘤、创伤、手术等)。 6.脓尿/菌尿: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7.结晶尿:正常尿、结石、痛风、药物等 ③尿比密 方法+评价:1.比重计法:需校正;操作繁、标本量大、影响(温度,蛋白,葡萄糖等)2.折射仪法:标准 3试带法: 简便,但干扰多,测定范围窄,精密 度差,过筛试验 临床意义:1. SG ↓:低比密尿SG <1.015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等。/ 比密低而固定:SG 固定于1.010±0.003, 呈等渗尿,表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2. SG ↑ 见于: 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前性少尿疾病如高热、脱 水等 2.鉴别肾前性或肾性少尿:肾前性少尿:Uosm >450mOsm/kg. H2O,肾性少尿:Uosm <350m 3.利用渗透清除率计算自由水清除率 尿蛋白定性试验+原理+评价+注意事项 ①试带法:(筛查。) ②加热醋酸法:加热加酸→蛋白沉淀 / 准确,A 、 G 均敏感;灵敏度较低, 操作较繁。 ③磺基水杨酸法(SSA):蛋白质NH 4+ +磺酸根-→蛋白盐沉淀 / 简便,灵敏度高,多种蛋白均反应;推荐确诊实验。 尿蛋白定量试验+评价 ①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线性范围窄,影响多,欠准确。 ②双缩脲比色法:对A/G 均敏感;灵敏度较低,操作繁。 ③丽春红S 染料结合法:灵敏度很高,对A/G 均敏感,线性范围宽,干扰少;但操作繁。 ④其他:免疫法、尿蛋白电泳 / 灵敏、特异,前景好。 蛋白尿临床意义1.肾小球性蛋白尿:原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肾病综合征和某些继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分为: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 2.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中毒 3.混合性蛋白尿 . 4.溢出性蛋白尿:本周氏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5.组织性蛋白尿:肾小管炎症、中毒等 6.假性(或偶然性)蛋白尿:膀胱炎、尿道炎等或阴道分泌物混入。 7. 生理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 (各种特点见名解) 尿糖定性试验 ①班氏糖定性(Benedict test ):利用葡萄糖还原性将硫酸铜还原; / 简便,灵敏,特异性差,有假+(VitC 等)。 ②试带法 ③薄层层析法 尿糖定量试验 ①葡萄糖氧化酶(GOD)法:同血糖测定, 先以班氏法定性,再稀释至3g/L 以下。/ 灵敏、特异,抗VitC 等干扰;用于治疗监测及用药调整。 ②薄层层析法 临床意义 ①血糖增高性糖尿:摄入性,应激性(颅脑外伤、急性心梗),代谢性:糖尿病,内分泌性(血糖↑— 胰高糖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血糖↓— 胰岛素) ②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肾糖阈降低。 ③其它: 乳糖尿等。 尿胆红素检查方法:①重氮法:强酸介质中,Bil 与重氮盐偶联反应,产生红色偶氮化合物.(试带法)。/ 灵敏度较低,简便、快速,多假+/-,筛检。 ②氧化法:1.Harrison 法: 以钡盐吸附胆红素并浓缩,酸性三氯化铁氧化胆红素为胆绿素呈现绿色;/ 灵敏、准确,为确证试验;但操作较繁,假+(水杨酸等)。 2.Smith 碘环法:碘氧化胆红素呈绿色环。简单,灵敏度低。 尿胆原检查 ①改良Ehrlich 法:②试带法 尿酮体检测方法:①亚硝基铁氢化钠法:乙酰乙酸、 丙酮与亚硝基铁氢化钠反 ,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同;试带法:筛检法,敏感、方便、快速;②Gerhardt 法 临床意义 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早期β-羟丁酸为主,缓解后乙酰乙酸↑。 ②非糖尿病酮症:剧烈运动、禁食、发热、严重呕吐腹泻等。 直接涂片法 优点:简便,不影响有形成分形态 / 缺点:易漏诊 / 应用:血尿、脓尿者 离心涂片法 优点:敏感,阳性率高 / 缺点:操作不易规范,报告不统一,离心可破坏形态,使形态区分困难或漏检。 / 应用:有形成分较少的标本,多用于试带法后确诊。 尿有形成分包括哪些内容? 细胞(红,白),管型,结晶,其他成分。 管型形成条件:①白蛋白或T-H 蛋白→基质,首要条件 ②浓缩和酸化沉淀→蛋白质 ③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足够的时间形成 ④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液淤积 化学法检测尿隐血原理?Hb 亚铁血红素→催化过氧化氢作为电子受体使色原氧化呈色。 尿试带法测定各项目的原理如何? 1.蛋白质PRO :指示剂蛋白误差法(溴酚蓝), 2.葡萄糖GLU :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GOD-POD)法 3.亚硝酸盐NIT :亚硝酸盐还原法 4.尿比密SG :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 5.酸碱度pH :酸碱指示剂法 6.酮体KET :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7.胆红素BIL :重氮反应原理 8.尿胆原URO :醛化反应或偶氮法。 9.红细胞/血红蛋白/隐血(ERY/Hb/OB):血红蛋白类过氧化物酶法。 10.白细胞LEU :白细胞酯酶法 11.维生素CVitC :还原法 尿液干化学分析质量控制㈠分析前质量保证 1.试带: 批号、避光、干燥 2.标本: 接受时间(2h 内检测)3.容器: 塑料、标记 4.饮食、用药 ㈡分析中质量保证 1.严格按规定要求操作 2.用质控人工尿液进行室内质控 3.质量控制标准 ㈢分析后质量保证 1.判断影响因素 2.检验报告的审核,签发①正确分析干化学与镜检结果相关性,②确证实验或参考方法 脑脊液检查适应性禁忌症 适应症:有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布氏征、克氏征),疑有脑出血,原因不明的剧烈头疼,昏迷、抽搐或瘫痪 / 禁忌症:颅内压明显↑病情危重,局部皮肤感染 潘氏实验原理+评价+蛋白质增加意义CSF 中球蛋白与苯酚相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质沉淀。/ 评价:优点:操作简便,快速,所需标本少,灵敏度高。缺点:假阳性率偏高。/ 蛋白质增加的意义:1.中枢神经 系统感染:病脑+ 结脑++ 化脑+++ 2.蛛 网膜下隙或脑室陈旧性出血 3.脑肿瘤 4.脑神经根病变 5.椎管内梗阻 脑脊液显微镜检查意义 1.中枢神经系统WBC+++(分叶为主) 2.脑寄生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3.蛛网膜下隙或脑室出血:RBC 升高。 一、对涂片的满意程度:满意、不满意; 二、细胞学诊断:1.未见癌细胞和癌前病变细胞;2.病原体 3.反应性细胞改变①炎症有关②萎缩(有或无炎症)③宫内节育器④与放疗有关; 4.上皮细胞异常:鳞状上皮细胞异常(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鳞状上皮内病变、鳞状细胞癌)腺上皮异(不典型腺体细胞性质未定、非典型颈管腺细胞倾向瘤变、颈管原位腺癌和腺癌) 测定临床意义1.早期妊娠的诊断 2.协助 3.流产诊断及保胎监护 4.绒 5.肿瘤 特异性阴道炎:清洁度异常,同时 / 非特异性 1.线索细胞 2.PH 大 4.5 3.胺试验阳性(加10%KOH ,因产氨而释放出鱼腥味臭味 4.阴道分泌物呈稀薄,乳白色奶油状。(线索细胞加 任意两项便可诊断) -- 精索静脉曲张:无力型精子症 3.死精子>50%—死精子症 精子计数意义(1)少精子症,精子计数<20×109/L ① 睾丸病变精索静脉曲张、睾丸炎、睾丸肿瘤。 ②输精管疾病输精管精道阻塞、输精管精道先天性缺如和免疫性不育。 ③其它逆行射精、有害金属或放射性损害、环境因素,老年人,药物(长期用棉酚)。 (2)无精子症:严重的睾丸 和输精管疾病。 精子尾部低渗肿胀试验HOS 概念及意义 精子在低渗溶液中,由于渗透压的变化,水分子通过精子膜进入精子以达到渗透压平衡,使精子体积增大而出现尾部不同程度的肿胀现象,相差显微镜或普通高倍镜观察,计数200个精子中出现各种肿胀精子数,计算平均百分比。 / 意义:体外精子膜功能及完整性的评估指标,预测精子潜在的受精能力,不育症的精子尾部肿胀率明显降低,活的不动精子提示精子鞭毛结构异常,因此也可用HOS 测定精子存活率 核异质(dyskaryosis ):即上皮细胞的核异常,主要表现为核增大、形态异常、染色质增多、分布不均、核膜增厚、核染色较深,但胞质尚正常。根据不典型增生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 轻度核异质:不典型细胞占上皮细胞层下1/3,细胞边缘清楚,核轻度增大,有轻度至中度畸形,染色质轻度增多,染色稍加深,核胞质比多在正常范围内 中度核异质:不典型细胞占上皮细胞层下1/3 ~2/3,细胞边缘较清楚,核明显增大,畸形明显,染色质浓密不均,深染,核与胞质比轻度增大。 重度核异质:不典型细胞超过上皮细胞层2/3,细胞边界不清,极性紊乱,核明显增大,比正常大1~2倍,畸形更明显,染色质增多、核与胞质比增大。不典型增生几乎达到或超过全层,可诊断原位癌。 背景成分:指涂片中非上皮细胞成分。意义:①红细胞:与取材有关;②中性粒细胞:可大量出现,常呈裸核,组织炎症③淋巴细胞:慢性炎症时较多见④浆细胞:慢性炎症⑥细菌团、真菌团、植物细胞、棉花纤维、粘液和染料沉渣等 复鳞上皮细胞变化规律 1) 胞体:由小到大 2)胞核:由大到小至消失 3)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均匀到粗糙、紧密、固缩;4)胞质量:少到多,核胞质比大到小;5)胞质染色:暗红到浅红。 恶性肿瘤细胞主要形态特征 核的改变:1.核增大1~4倍(核染色质增生↑) 2.核畸形 3.核深染 DNA ↑,腺癌深染不及鳞癌 4.核膜增厚(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分布不均常堆积于核膜下)5.核胞质比增大 6.核仁增大、数目增多,形态异常(分化程度越低,核仁异常越明显)7.核分裂增多(有丝分裂细胞↑)8.裸核 ( 癌细胞增生过快,营养供给不足,细胞退化.腺癌和未分化癌多见) / 细胞质的改变: 高、低分化鳞癌主要特征 高分化鳞癌:以表层细胞为主 细胞多形性,体积大,胞浆丰富,常染深红色,核大、畸形、深染、常分散存。 / 低分化鳞癌:中层或底层细胞为主。不规则形或圆形,散在分布或成团。 高低分化腺癌主要特征 高分化腺癌:胞体较大,可单个脱落也可成排成团脱落,胞质丰富,含有空泡,有时大空泡将核挤于一侧,形成印戒样癌细胞为特征性细胞。特征性细胞有:①纤维形癌细胞②蝌蚪形癌细胞③癌珠。 / 低分化腺癌:胞体较小,多成团互相重叠,极性紊乱,易融合成团呈花边样或桑椹样。 小细胞未分化癌主要特征:癌细胞小,比淋巴细胞略大 异性明显,三角形燕麦形核胞浆少,往往是裸核 核畸形显著,染色呈墨水滴状 成片镶嵌状 脱落细胞 图片制作固定方法 染色方法 1.带湿固定:涂片尚未干燥固定,适用较粘稠的标本(痰液、宫颈刮片及食管刷片等) 2.干燥固定:自然干燥后,固定。适用较稀薄的标本(尿液、浆膜腔积液等)一般15~30min 。含粘液较多标本适当延长。 染色方法: H-E 染色:优点:染色效果好。操作简易,试剂易配染色透明度好,细胞质呈淡玫瑰红色,细胞核显紫蓝色,红细胞呈朱红色。缺点:不能用于观察阴道涂片对雌激素水平测定 / 巴氏染色优点:色彩多样且鲜艳。染色效果好,能观察女性雌激素水平;缺点:染色程序较复杂 / 瑞-吉氏染色 适用于血片、淋巴穿刺液和胸腹水涂片 脱落细胞报告方式:三级分类法:Ⅰ级阴性正常细胞或炎症变性细胞 Ⅱ级可疑发现核异质细胞 Ⅲ级阳性 / 四级分类法:Ⅰ级阴性 Ⅱ级少量轻度核异质细胞,多由炎症变性所致。Ⅲ级可疑。有重度核异质细胞,符合癌细胞标准。但由于数量过少,或形态不典型,不能排除癌前病变的可能。Ⅳ级阳性。涂片中可见典型的癌细胞。 / 直接法:①未找到癌细胞②标本质量差③找到不典型细胞④找到可疑癌细胞⑥找到癌细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1.血常规CBC:全血细胞计数 2.血量:动物循环系统内所含血液的总量 3.红细胞计数RBC: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4.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 5.白细胞计数WBC:指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循环池)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6.白细胞分类计数DC:根据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特征识别五种白细胞,测定其相对比值(百分率)以及观察其病理变化的一种检验方法 7..血小板计数: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出血与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中最常用的实验之一 8.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9.抗凝剂:采用物理化学方法,除去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 10.毒性指数:计算含有毒性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 11.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中比正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 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 1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13.核象: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应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14.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 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15.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 细胞总数减少 16.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 胞 17.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 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8.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 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9.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 或溶解等变化 20.血细胞比容HCT.PCV:一定体积中的全血中的红细胞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 2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体积的平均值,fl 2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 平均值,pg 2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g/L 24.出血时间(BT):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 止的时间 25.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2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成 为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深染的颗粒 27.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干细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细 胞祖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 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与免疫系统关系密切. 28.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主要有伊红Y和伊红B,能释放质子,与细胞的碱性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

项目一任务1 血液量:成人约占体重的6%~8%,平均血量5L左右。 pH:7.35~7.45 比密:1.05~1.06 渗透压:290~310mosm/Kg·H2O 采血部位 (1)手指采血: WHO推荐采取外周血以左手无名指或中指指采血部位尖内侧 优点:方便、获较多血量结果比较恒定 缺点:与静脉血仍存在某些差异。 拇指、拇趾或足跟采血——半岁以下婴幼儿 皮肤完整处——严重烧伤者 任务二白细胞检验 计数计算WBC/L=N/4×10×106×20=N/20×109 血涂片WBC密度与WBC的总数的关系 WBC血涂片WBC个数/HP (4~7)×109/L 2~4 (7~9)×109/L 4~6 (10~12)×109/L 6~10 (13~18)×109/L 10~12 4. 减少计数域误差的措施 <3×109/L扩大计数范围、缩小稀释倍数 >15×109/L增加稀释倍数、适当减少加血量 参考值: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血膜厚薄分布不均的原因: 厚:血滴大,角度大,推片速度快 薄:血滴小,角度小,推片速度慢 分布不均: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 瑞氏染色对于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的染色效果好,但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能力略差吉姆萨染液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对细胞质着色能力较差 WBC百分率(%)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六) 异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①大小不均②中毒颗粒③空泡形成④杜氏小体⑤退行性变⑥核棘突 2.棒状小体(Auerbod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