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徐愉吟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摘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仍然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当采取何种职业指导措施,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和大学生自身两个层面探讨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经验、做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蔓延影响中,我国很多行业被大大冲击,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4月19日的博鳌论坛上的讲话中,强调了“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⑴。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的社会活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⑵。对大学生来说,就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个人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在后金融时代,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使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就业能力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即指劳动力在劳动市场上自由流动通过持续就业而实现潜能的能力。⑶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国内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郑晓明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说法代表了国内大部分研究者的观点。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⑷

为了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笔者特意从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体现、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如何提高

大学生就业能力等几个方面设计了一份《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并于2011年4月初对笔者所在学院2011届的毕业生展开调查。721位毕业生共有586人参与调查,在“你是否认同大学生就业能力由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和求职技能三部分构成?”问题调查中,97.2%的毕业生选择了“是”,2.8%选择了“否”的毕业生在“其他”中罗列了职业适应能力、职业选择能力、自我定位能力等方面。调查问卷中还设置了“基本工作能力包括哪几方面?”、“专业技能包括哪几方面?”、“求职技能由什么构成?”等多选题。笔者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以及四年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经验总结,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做如下思考:大学生就业能力应由四个层次构成:第一是基本工作能力,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第二层次是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及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第三层次是求职能力,包括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职业定位能力、求职材料制作能力、面试准备及面试技巧等;第四层次是适应能力,包括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适应能力、从学校环境到职场环境的适应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的人际关系转变的适应能力等。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体现

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有的毕业生缺乏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能力锻炼,未能掌握人际交往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差,导致刚刚进入企业时,无法适应企业复杂的人际关系而频频跳槽。有的毕业生或者因为所学专业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不适应,或者因为专业知识薄弱,或者因为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导致能力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而过不了试用期的“坎儿”;有的毕业生轻视在校期间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实践锻炼,导致“高分低能”;有的毕业生忽略了求职技巧的学习,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差,求职简历制作能力不足,轻视面试准备和面试技巧,导致在求职中屡屡碰壁。有的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择业观念不切实际,毕业时只想在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导致在就业上出现了“地区热”、“外资热”、“公务员热”等现象,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

性失业”⑸。有的毕业生过于依赖家庭,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适应从学校环境到职场环境、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人际关系从简单走向复杂的转变,而出现矛盾、焦虑或自卑等就业心理问题。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在后金融时代,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要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项迫切需要做的工作,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高等院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以下主要结合职业指导的创新理论和笔者作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工作实际来探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高校要深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高校要进一步深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深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时,要加强招生就业部门与教学部门的交流合作,共同研究就业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切实做好行业调研报告和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切实加快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保证所开设的专业切实符合社会需求,以进一步解决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性导致的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问题。就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深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上,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意见,大力开展“2+1人才培养改革”、“第三学年社会企业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交替教学改革”、“四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教学改革。通过开展各种深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二)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实现由单一的“就业指导”到完整的“职业指导”的转变。

大多数的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潜意识中都把“就业指导”等同于“职业指导”,从目前来看,高校的“就业指导”不能等同于“职业指导”,所谓“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主要可以概况为三点:(1)帮助就业。(2)帮助就业稳定。(3)帮助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6)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重心大多落在实现“帮助就业”的目标上,例如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从毕业

学年才开始实施,指导重点落在就业信息收集与处理、就业咨询与求职技巧处理等方面,而忽略了职业指导的另外两个工作目标,如关于职业教育、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和帮助实施、职业适应等方面做的比较少,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自我的职业仍定位不清楚,并且不能适应陌生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难以融入企业文化和工作团队。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要实现由“就业指导”到“职业指导”的转变,要开展预防性的职业指导。高校职业指导是滴水穿石、耳濡目染的工程,因此,需要尽早抓起,防止那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要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从学生一入学就要开始就业指导课程,结合所学专业,结合学校各种活动开展指导,寓指导于教育教学环节之中。⑺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10级新生入学时就进行专业教育,让其了解所学的专业,培养专业兴趣,为未来选择职业、规划职业生涯打下牢固的基础。大一第一学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必须完成8个学时职业生涯规划模块的学习,利用校园网上的“朗图职业规划在线测评”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软件进行职业测评,访谈一个职场人物,并做出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使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通过了解自我特性与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愿意为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大一第二学期、大二第一学期采取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特征,寓指导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⑻如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简历封面设计大赛、求职技能大比拼、企业参观等实践活动等。大二第二学期前两个月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必修课程,从就业观念、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心理、就业信息、就业技巧及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后两个月实行“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企业实习,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大三顶岗实习前期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或企业相关人员为学生开办求职面试技巧或“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专题讲座,让学生临阵磨枪,以便踢好求职就业的“临门一脚”。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加强专业导师、职业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习巡查和个性化指导,侧重对职业道德、

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及职业适应的培养。

(三)高校应逐步走向全员化的职业指导,建立职业指导工作网络。

针对庞大的就业群体开展就业指导,并能够保证指导的效果和质量,一个最好的策略就是发动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全员化的职业指导的观点,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的。⑼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今天,高校要针对数量庞大的大学生就业群体开展效果良好、质量保证的职业指导,就必须走“全员化的职业指导”之路,发动校领导班子、中层管理人员、就业指导老师、专业导师、班主任、学生代表等人员积极投入到职业指导工作中来,建立起职业指导工作网络,以确保职业指导目标的实现。

(四)大学生应树立主动参与职业指导意识,积极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大学生自身作为就业能力的主体,他们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和发挥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大学生应主动参与职业指导,通过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训练,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了解职业指导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大学生在参与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应树立主动参与职业指导意识,主动地进行实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进一步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在后金融时代,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同时,必须转变职业指导观念,积极开展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指导服务,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职业指导的意识,提高职业指导效果,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职业指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羊城晚报。 2009年4月20日版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P13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P96

(4)郑晓明《就业能力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8(3):91 (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P17 (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P68-69 (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P98 (8)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P100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P88

作者简介:

徐愉吟,出生年:1983年;性别:女;籍贯:广东省梅州市;职称:讲师;

从事工作:在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从事就业指导工作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作者通讯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沙太路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510515 作者邮箱:253709949@https://www.doczj.com/doc/4c15129874.html,

作者电话:13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