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静的顿河与白鹿原的对比

静静的顿河与白鹿原的对比

静静的顿河与白鹿原的对比
静静的顿河与白鹿原的对比

《静静的顿河》与《白鹿原》

摘要:《静静的顿河》与《白鹿原》均以史诗般的气魄和规模分别再现了哥萨克民族和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人的命运的升降沉浮,它们沉重、厚实、悲壮、哀怨,像两支庞大的交响乐,其旋律在人们心头久久萦绕回荡,令人不能忘怀,那挥之不去、抹之不尽的感触所蕴含的到底是何种神秘的力量?

关键词:哥萨克名族、中华名族、力量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肖邦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叙述了前苏联1912年至1922年间重大的历史事件: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等。重点表现了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动荡岁月里苦难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以葛利高里为代表的哥萨克人在战争中的彷徨、困惑的苦境。作品以战争为主线,在前台位置予以正面书写。《白鹿原》是我国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以清末维新运动到“文革”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渭河平原白鹿村白、鹿两个家族明争暗斗、互相较劲的曲折历史。作品以两个家族成员之间的争斗、纠结为重点,对革命斗争事件没有作太多的直接描写。细读《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便会发现这两部小说都带有史诗般的悲剧色彩,都有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事件,围绕具体的地域环境,展现世事的变幻不定以及人性在残酷的现实中反反复复的变形和扭曲,二者在主题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叙述的视野超然于冲突双方的立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充满对生命的悲悯意识和对民族苦难的深切忧患,引发读者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反思。陈忠实曾自述在少年时期便拜读了《静静的顿河》,他曾以《静静的顿河》为例,说明“民族间的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交流的最好手段,便是文学”。由此可见,《静静的顿河》对陈忠实的文学创作确实有过影响,因此使得这两部作品具有可比性。关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尝试:有从人物对比的角度入手,将葛利高里与黑娃比较,葛利高里与白嘉轩比较,阿克西妮亚与小娥比较等;也有从景物描写入手的,将《静静的顿河》与《白鹿原》的景以黑和白概括对比;还有从悲剧的角度进行分析等等。本文仅从自身的阅读感受出发,从历史和人性的角度对两部作品作简要的分析。

一.历史的反思

《静静的顿河》和《白鹿原》两部作品都选择国家民族经历的动乱年代作为时代背景,既有对外族的战争,亦有国内的党派之争。《静静的顿河》以战争、革命的历史作为主线再现哥萨克民族的精神和生活困境;而《白鹿原》则是以白鹿两大家族的争斗为主线,将其投射到历史的画卷中,两部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人在战乱岁月的夹缝中挣扎生存的状态,个体命运在历史的浪潮中随波逐流,人性与残酷的现实搏击,无论战争的胜利属于谁,带给人类的都是无尽的苦难与创伤。这就是历史留给人类永久的记忆———战争永远是残酷的。

《静静的顿河》卷首的哥萨克古歌:“我们的光荣的土地不用犁铧耕耘……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耕耘,光荣的土地上播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静静的顿河上装饰着守寡的青年妇人,到处是孤儿,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父母的眼泪随着你的波浪翻滚。哎呀,静静的顿河,你是我们的父亲!哎呀,静静的顿河,你的水流为什么这样浑?啊呀,我的水,怎么能不浑!寒泉从我的河底向外奔流,白色的鱼儿在我的中流乱滚。”古歌再现了顿河哥萨克父老乡亲在两次革命和战争中的艰难命运。他们与命运搏击,在生与死之间痛苦挣扎。顿河的水是用血和泪汇成的,无论战争正义与否、人类都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头颅、尸骨、寡妇、孤儿装饰着顿河,诉说着战争的残酷。无论白军还是红军都残忍地杀害对方的俘虏,都以哥萨克人的性命为代价争取胜利。作品主人公葛利高里也为此陷入苦恼、困惑之中,在革命斗争中处于飘忽状态。作者在卷首引用古歌,使人感到尽管历史风起云涌,顿河水依旧静静流淌,似乎在低吟、哀叹,所有的是非功过都消融在静静的顿河水中,从中感受到民族苦难与历史的沉重和悲壮。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如果从辛亥革命算起,到新中国成立,其革命道路显得尤为曲折与复杂。辛亥革命由具有民主思想的资产阶级领导,是在城市发动和进行的,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因为没有深入农村而半途夭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探索,走上

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渭河流域的白鹿原就是一个重要的农村根据地。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更加微妙、复杂,或合作或敌对或貌合神离,这都在当地白、鹿两大家族中有着相应的体现和反应。从中国历史演进看,《白鹿原》这部具有史诗性的作品更多的是一部中国农业社会的文明史。它所描写的主要是以农村宗族为社会基础、以儒家理学为理论体系、以伦理纲常为道德准则、以宗族祠堂祖宗为图腾崇拜的古老农业文明在二十世纪中国近五十年的历史遭遇。在《白鹿原》里小说展现了从清末民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到土地改革、“文革”这一翻云覆雨的历史时期内,渭河平原白鹿村的人世沧桑,白鹿两家的世代恩怨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黑娃的死、鹿兆鹏的失踪、白灵的活埋都给我们提出了深沉的历史反思,正义和真理,人性的善恶与美丑等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两部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战争的毁灭性,无论正义与否都必得以人的生命为代价,以人的苦难为依托。历史已经成为过去,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无论战争对错,尊重生命是我们永恒的启示!

二.人性的反思

《静静的顿河》与《白鹿原》都塑造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极为关注人性中的善与恶,展现了人间百态。尽管个体生命在历史的漩涡中显得极其渺小,但人性的光辉在扭曲变形中却彰显出他的灿烂辉煌,这就是作品人道主义的立场所在。

静静的顿河》描写了顿河两岸的哥萨克人在战争中的迷茫、困惑以及内心的痛苦煎熬,人的善与恶,人性与兽性都得以充分地揭示。其中的彭楚克在革命法庭工作负责处决犯人,尽管他一再告诫自己枪毙的是革命的敌人,但仍为此事精疲力竭,感觉心都被掏空了,这种兽性的行为使他作为人的天性受到伤害,因此精神承受着极大的痛苦;“锅圈儿”无故砍杀俘虏兵,米哈伊尔·科舍沃伊与米特里·科尔舒诺夫相互残杀家人;当娜塔莉娅不能忍受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妮亚的私奔而回到娘家时,她的兄弟米特里·科尔舒诺夫的同情心被潜藏的兽性取代,竟不顾兄妹之情想乘机侮辱她;妲丽亚原本是个美丽可人的女人,战争毁灭了她善良的人性,当她听到彼得罗的死讯后,对生活彻底失望,兽性在她的心中膨胀,亲手打死了苏维埃领导人伊万,获得了白军的奖金。这都是失去理智的兽性行为,是战争导致了兽性的狂热、人性的沉沦。作品中葛利高里是其中最具自我意识的人物,也正是这种意识觉醒,使他在红军和白军之间摇摆不定,两次参加红军,两次参加白军,两次参加匪帮,试图找到一条属于哥萨克的中间道路,可以像哥萨克祖宗那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葛利高里的内心始终处于人性与兽性不断挣扎的状态,当他在军队里目睹了哥萨克轮奸福兰妮亚的情景,“几乎是第一次差点哭出来”。他一想起就感到心被刺痛;当他第一次砍死奥地利兵以后,“他的脚步又沉又乱,就想肩上扛着一种不能胜任的重负似的;憎恶和疑惑的心情揉碎了他的灵魂。”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心的痛苦都沉重地折磨着他,无论醒着还是梦中都时常忆起当时的情景。当“锅圈儿”无故砍杀俘虏兵后,葛利高里被激怒了,他甚至拿起枪要同他决斗。当葛利高里成为红军军官时,他看到波乔尔科夫残害被俘的哥萨克军官并处死全部俘虏,他深为不满,于是离开队伍回到家乡。他在人性的急流中挣扎,几番沉浮,一次次地回归人性,又被卷入兽性的旋涡中。在顿河叛乱中,他被推举为叛军师长,“他变得冷酷无情,铁石心肠……他怀着冷漠、蔑视的心情拿别人和自己的生命当儿戏”,尤其是他的哥哥彼得罗被红军打死后,他杀人如麻,变得凶狠残暴。在一次战斗中,他砍死了4个红军,突然倒在雪地上哭泣起来,喊叫着:“我杀死的是什么人呀?弟兄们,不能饶恕我!为了上帝,砍死我吧……”此后,他带着负罪心理,释放了被关押的200 多名红军家属,营救被俘的红军,并用酗酒和放荡来驱逐自己沉重的精神负担。他怀着负罪感再次加入红军,奋勇杀敌,屡建战功,企图洗心革面,然而命运再次与他失之交臂,他害怕红军算他的旧帐,最后落入福明的匪窝。葛利高里的命运不能仅从历史的角度去评判,而应该更多从人的本性出发,看到人的复杂性,既有人性的善良一面,也有兽性的残忍的一面。作为人的个体在战争中显得尤为弱小,命运在历史的激流中飘忽不定,有人的本性在岁月的长河中投射出奇异的光彩。

与哥萨克民族不同,中华民族受儒家传统影响,人被强大的伦理道德所束缚,但仍不乏兽

性的体现。《白鹿原》以白鹿两家世代的恩怨情仇为主线,展现人在战争、饥荒、瘟疫等生死不幸中的善恶本性。作者以白、鹿两家为背景设立了具有对立斗争意义的两组人物形象,白嘉轩———鹿子霖,白灵———田小娥,白孝文———鹿兆谦(黑娃),冷先生———朱先生,从他们生死较量的过程中可以窥见人性与兽性斗争的残酷性与复杂性。白嘉轩以族长自居,思想里充斥着儒家的仁义道德,却始终与阴险狡诈的鹿子霖进行互相倾轧的角逐,偷换风水宝地以战胜鹿家。白灵是美丽善良的人性美的代表却落得活埋的悲惨结局;与之相对的田小娥由于正常的人性得不到满足,完全任由兽性的发展而沦落为淫妇的典型;在对待田小娥的态度上,鹿子霖阴险狡猾,既以小娥的美貌来满足无耻的淫欲,又将她作为引诱白孝文的工具。白嘉轩貌似平和宽厚的态度,实则对她进行精神折磨,活着不让她进祠堂,死了还在她的骨灰上修盖镇邪塔,让她永身;曾经为匪的黑娃一心开始学习仁义道德,却遭到同一战壕的朋友白孝文的陷害;忠于革命的鹿兆鹏不知所终,鹿子霖在精神的折磨下疯死在柴房里,只有白嘉轩僵尸一般的活下来。这一系列的是是非非都体现出人性的缺失,无论什么党派其作为人的本性是相通的,尽管其中充满仁义忠诚,却同时包容着兽性,处处隐藏着杀机。作品中的黑娃也和葛利高里相似,他两次参加红军,一次参加白军,一次参加匪帮,同样表现出摇摆不定的显著特征,但他没有葛利高里那样强烈的觉醒意识,没有探讨第三条路,黑娃的摇摆不定更多地来自于他的反抗意识和倔强个性。他曾憎恶白嘉轩挺直的腰板,但最终还是跪倒在祠堂里;他悔过自新却被曾沦为乞丐,后翻身为县长的白孝文所陷害,黑娃的经历同样表现了战争中人处于无奈的生存困境,人性受到压抑,在战乱中迷失自我。作品正是通过两个家族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展现了人的本来面目,是非对错的背后彰显的是人性与兽性的较量。

两部作品都反映出战乱时期人在积极与消极、孤独与彷徨、困惑与迷惘等复杂思想情绪的伴随下,最终走向悲剧性的结局.《静静的顿河》由于对历史的真实再现,曾一度被禁出版;《白鹿原》同样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的历史,正是作者的这种客观写实精神,使得读者看到了历史真实的一面,引发我们更好地反思历史和人性的本质。战争的毁灭性与对人性的泯灭是联系在一起的,人性光辉的闪现弥足珍贵,这就是优秀作品得以传承的基础。

注释:

①转引自李兴阳.《历史的迷误与津

渡—黑娃与葛利高里形象的比较》

[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 999年,第1 期.

参考文献:

[1 ] ( 苏联) 肖洛霍夫著.金人译.

《静静的顿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 982.

[2] 陈忠实.《白鹿原》[M] .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93.

[3] 李兴阳.《历史的迷误与津渡—

黑娃与葛利高里形象的比较》[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99年,第1 期.

[4] 韩小龙、邹华.《人性突围的悲

歌———< 静静的顿河>与<白鹿原>悲剧美

比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2006年,第6期

白鹿原读书心得范文五篇

白鹿原读书心得范文五篇 读完白鹿原已经是上个月的事了,心想着要写一篇感想,却拖拖拉拉了这么久。能让我在阅读中思考的书,我认为便是一本不错的书。白鹿原就是这么一本书。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白鹿原读书心得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白鹿原读书心得范文1 合上书本,《白鹿原》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种种事迹,在脑海中久久回味,挥之不去。 《白鹿原》以白鹿原上的白鹿村为背景,讲述了原上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三代人之间的恩怨纠葛。以两个家族从兴盛到没落的故事为侧面,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史,在清政府覆灭后中国革命斗争此起彼伏的大背景下,描写农村生活和革命活动,引发人们对人生,对信念,对命运的深思。 小说书写了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算计,有报复,有反抗,有打压。白鹿两家自父辈便交好,各自在原上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平日里就算偶有矛盾,也无伤大雅。然而战争的到来给这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带来了无尽灾难,各种土匪、军队、政党人士来了又来,走了又走,饥荒、瘟疫也接踵而至。对此,有的人安分守己;有的人趁火打劫;有的人一腔热血,投身革命浪潮。可最终,都没逃过悲惨的命运。 书中不管是白嘉轩和鹿子霖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明争暗斗的情节,还是黑娃和田小娥之间不惧世俗眼光心系彼此的感情,亦或是鹿兆鹏、鹿兆海和白灵三个人为了各自的信念,即使站在不同的立场,也要贯彻信念投身于革命浪潮的精神,都令人深深臣服,回味良久。 除了小说情节上的设计环环相扣,人物形象鲜明外,该作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开篇并没有明确点出时代背景,而是先以主人公白嘉轩的悲惨遭遇和白鹿精灵的传说引起读者的兴趣,在吸引读者一步步读下去的过程中慢慢揭露当时的时代背景。 据设定,当时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不仅是制度上,还是思想上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中国农村长久以来的封建观念起了强烈冲突。基于这种背景下,拥有先进思想的白灵因自己想要去城里读书遭到拥有顽固思想的父亲的反对而与父亲爆发了冲突,之后白灵不顾父亲反对去了城里读书。由此看来,正是设定引发了人物间冲突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学有地域性。它不仅关注和折射地域的山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而且与地域构成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紧密相通。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群体,这些群体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在社会文化学领域,这种以各自不同文化特质分类的区域,被称为“文化区”。在同一个文化区内,文化群体的生存方式、文化特质是相同或相似的,带有这个文化区域文化的独有特征。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群体创造了适于他们生活的文化特质,即使生活在同样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地域的耕作条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传统习惯的差异,其文化特质也有差别。所以,山地耕民的文化与盆地耕民的文化有区别;平原耕民的文化与半牧半耕或半渔半耕民的文化也有区别。与不同的农耕文化相对应,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形成的风土人情、心理性格,更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显著

标志。 传统意义上论及的中国几大文化区文化,如中原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等都是指在这几个地理空间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系统特征的区域乡土文化。在这些文化区域中,分布着不同的依土地耕作而生存的文化群落。他们在各自的地域空间养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一致的性格、行为、观念、意识。同时,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为该地的作家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陈忠实的《白鹿原》创作时间是在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二年。在这一历史时段当中,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伴随经济改革大潮而来的是文化大潮的涌起。西方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大量引入,致使中国学人纷纷调整研究视点和研究思路,比较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新儒学的探索,在八十年代中期直至九十年代,一潮高过一潮。拉美文学的劲风吹来了马尔克斯、福克纳、哈蒙契尔,这使中国作家们在文学的情景中开始了艰难的深层的探索。于是,在这文化和文学的背景之中,陈忠实开始了对自己文学创作道路的反思,对人生目标的重构,他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他要写一部压轴之作,用关中农村的话说,就是要给自己死后造一个“枕头”。枕头工程从启动到竣工,都是在文学和文化的潮涌之中。文学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创作的新视角、新方法,文化的潮涌给予他的是

电影《白鹿原》人物分析

《白鹿原》上的人格类型 ——守成者,投机者和本能者 真实的白鹿原在古长安之侧,2000多年前,刘邦兵屯灞上的遗址就在这里,唐代的诸多诗人在此行吟或者隐居,这块京畿之地在缓慢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乡约族规家法和民俗,渗透到每个平民的血液中。直到清末民初,遭遇了“几千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旧有的乡村结构才在现代化的残酷剥离中崩溃。 小说中的白嘉轩是族长,他是典型的“守成者”,在他看来,乡约就是天经地义的乡村规范,他是怀抱着田园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者;而他的对手鹿子霖,是标准的“投机者”,抓住新时代所带来的一切机会,他们才是白鹿原真正的主宰。白嘉轩的感召力只能停留在昔日的荣耀里,他维护的是过去的尊严,而现实中,贪婪人格的鹿子霖往往能获取最大的利益。 以身体原始欲望行走的黑娃和田小娥是白鹿原上的异端,他们是“本能者”,他们的生命如电闪雷鸣。活得虽然短暂,可是那种轰轰烈烈活法,却是惹人瞩目的。这些人物,在这片土地上,按照陈忠实的话说:“得意着或又失意了,欢笑了旋即又痛不欲生了,刚站起来快活地走了几步又闪跌下去了……” 白嘉轩:时代的守成者 白嘉轩:族长的没落 很多人觉得白嘉轩的塑造,是陈忠实唱给白鹿原的一曲挽歌。作为一个胸怀仁义、心有大志的族长,最后被社会浪潮挤落在社会角落,家业和族事都趋于没落。这是他人生和他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的没落。 浓缩了传统文化负荷的白嘉轩所面对的,是几千年未有之变局——乡村的衰落,是晚清至民国以来的趋势;而基层政权的不断整合,使得宗族和他所代表的儒家正统观念更无容身之所。 白嘉轩的人格 白鹿原上有两个代表白鹿精魂的人物,一个是白嘉轩的精神偶像朱先生,另外一个是他的女儿白灵。实际上,这两个人物的不断启示和关联,使得白嘉轩在尘世间的挣扎,不脱离正道。 陈忠实在村里做调查的时候,听老人们讲故事,说到他的某位长辈,从村落里走过的时候,腰永远是挺得笔直的,个子很高,从村里走过去的时候,那些在村落街巷旁喂奶的女人们,都会吓得躲回自己家的院落。这就是白嘉轩的起源点,陈忠实说,族长的禀赋、气性,在那一刻他有了鼻息可感的生动和具体了。加上他从“蓝田县志”上抄下来的北宋年间吕氏大儒所制定的“乡约”,自然就融进了这位族长的血液。白嘉轩的人生故事和际遇,开始不断延展开来。 白嘉轩是依照祖宗规矩定下来的族长,可是他在小说开篇就面临着巨大的难题,他的历任妻子的死亡,使他面临着无后的恐惧,也面临着族长在他家断绝的可能性。他“六娶六亡”的故事已经成为乡村的传奇,性在白嘉轩这里,脱离了欢悦的主题,而变成了只有传宗接代的唯一功能。即使是如此,白嘉轩巨大的雄性力量,还是通过小说开篇而传播开来,特别是

论白鹿原对生活的审视与反思

论《白鹿原》对生活的审视与反思 摘要 《白鹿原》,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史诗巨作,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震人心魄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开端预示着不祥。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争斗不己,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 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恋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小说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命运的描写,再现了白鹿原上人们的生活形态和民族发展历程,以及发生在白鹿原上的事情对民族生存走向的影响。?儒家文化统治了中国达数千年之久,是中国传统社会意思形态也是传统文化的正宗主干?。儒家伦理的?仁义思想?,重实际,重人伦,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之源。农耕经济,宗法制度下的传统道德有极强的生命,然而历史的发展起来越显示出这种道德的负作用,白嘉轩的心路历程也来自于这种道德在农耕经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中。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无法否认这一儒家强式伦理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束缚和危害,同样我们也无法否认它那以?仁义?为中心的学说,以积极入世的能动精神追求在现代社会,在国家危难的时刻对炎黄子孙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激发和鼓舞。 关键词:民族历程传统文化审视反思 Abstract "White Deer", this is a change the Weihe plain 50 years epic, a gorgeous rural China axis colorful, long picture shocking. The hero six marry six funeral,beginning portend ominous. A family of two generations of descendants, for aplain rule struggle has not be struck with fright, staged scenes drama; QiaoFeng Shui, evil was notorious, dutiful son for bandits, pro Weng kill spouses,brothers in need, lovers quarrel...... Revolution, the Japanese invasion, three years of civil war, white deer as changeable as clouds and rain, Wang Qichanges, Guqiu countries hate, interwoven, fight not have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ancient land in the newborn in the throes of a thriller. The novel through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the fate of the description,reproduction of the White Deer Plain people living patterns and nationaldevelopment, and things happen in white deer plain to the national survivaltrend. "Confucianism ruled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mean shap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is als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authentic trunk".Confucian "benevolence thought", the actual weight, ethic, unremitting self-improvement spirit is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is the source of life. The agricultural

《白鹿原》读书心得

《白鹿原》读书心得 记得著名的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以前,我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直到读了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才觉得果真如此。每一个民族的故事都是一部史书;而一个家庭的变迁,往往也就是这个民族发展史的小小缩影。 在看这部小说的同时,我也在网上看了电影《白鹿原》。《白鹿原》是一部厚重纷繁的文学史诗,区区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怎能充分展示大西北关中平原的精彩纷呈。所以电影只是截取了小说最精彩的高潮部分,开头是白鹿原上金黄色的麦浪映入观众眼帘,最后还是以金黄色的麦浪谢幕,故事情节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都经过简化处理。所以说,要想真正了解这部小说所蕴含的文化特色,还得仔细研读小说本身。 提起《白鹿原》,首先要介绍下该书的作者——陈忠实先生。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出生于渭河平原的西安灞桥,高中毕业后便到农村插队,虽历经农村的艰辛与磨练,却一直钟爱自己的文学写作,未曾放弃。他试想,一个不了解农村的人,又怎么能写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充满农村气息的文学作品呢?他从容自若地选择素材和开掘历史事件的细节力量、情感内涵和眼光,使作品外部沧桑浑厚、细部严谨精致,让人在不由自主地在品读中产生钦佩,在钦佩中发出喟叹,在喟叹中仔细品读。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一个人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才能玉汝于成、磨练意志。在生活实践的大熔炉中华丽

蜕变,毕竟是“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每念及于此,方知我成长的道路莫不也要如此! 《白鹿原》的故事发生在西安这座古代名城,具体地说,它写的是西安其中一个平原小县的农村生活变迁。 小说围绕白鹿两家三代人的恩怨离合展开,浓缩了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反映了从国民革命到解放初期关中平原农村面貌的发展变化。其中的主要人物虽然都是生活在农村的普通农民,但是作者通过形象的艺术塑造和真实的生活画面,展现了作品所要表达的历史观和革命观。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明、丰满,很具典型性。老一辈的是白嘉轩、鹿子霖、鹿三这些父辈的人物,而小的当然是他们的孩子们,如白孝文、白灵兄妹,鹿兆鹏、鹿兆海两兄弟、黑娃等。作者将人物的命运和性格与展示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相结合,从而加强了人物性格的深刻性和丰富性,揭示了传统文化中某些落后思想的弊端,同时也对封建伦理道德给予了严厉地抨击,起到了唤醒读者树立民族危机感的警示作用。 文中重要而关键的人物当属白鹿村中的族长白嘉轩,高大的额头、突出的颧骨、挺直的腰板、执拗的脾气。尤其是一生娶过七房女人,更为主人翁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特殊的背景。作为封建礼仪维护者和守护者,主持村中重大事情,充满凛然大义。对长工鹿三视如兄弟,情深而义厚;对子女要求苛刻,甚至是在儿子触犯族规的情况下仍狠下决心鞭笞儿子;在村中重大事情面前临危不乱,不论是在土匪动乱、灾荒饥馑、瘟疫肆虐,还是在时代变迁的关键时刻,都以他独特的思考方式、执拗的性格特点化

白鹿原-概要-艺术特色-人物形象

概要 《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白鹿原》的艺术特色 1、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 小说主要塑造了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践行者,以朱先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的形象,以田小娥、白灵、吴仙草为代表的女性悲剧形象。其中主要的人物多以悲剧收场,因此《白鹿原》被许多人看成是成熟的悲剧文本。 白嘉轩是“一个从历史文化背景中走出来的族长形象”,是封建宗法社会的卫道者,他有固执迂腐的一面,也有维系了封建社会几千年历史的民族精神,然而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他所代表的阶级必然要走向失败,他的人生随着这一阶级的逐渐消亡而充满悲剧性质。 朱先生,是作品中儒家文化理论层面的理想人物,是儒家思想的传道者,然而在现实中,他的诸多努力全部化为讽刺和嘲笑,使他不得不从“兼济天下”退而“独善其身”,当这退而求其次的愿望也无法满足时,只能化为白鹿象美丽的传说一样活在人们心中,表现了儒家文化没落的悲剧; 黑娃是《白鹿原》里着力塑造的另一个典型角色.小说情节的推动,许多时候是围绕他来展开的。黑娃天生一个叛逆性格,是“长了反骨”的。黑娃形象的塑造,真实地再现了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复杂心态,渗透了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发展及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焦虑和关怀,表达了作者最深厚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体验。 吴仙草及其他的几个女人,一直都被视作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文中提到,吴仙草早生下白灵时,因白嘉轩端来的一碗水而感动的留下眼泪,这是她进这个门楼以后男人第一次为她烧水端水。足见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多么的卑微,两丈夫的一碗水都得感动的落泪,这可以看做是封建女性的伦理悲剧; 田小娥,是一个受尽了旁人白眼和凌辱的女性,她本是秀才之女,长得美丽迷人,属小家碧玉。然而她的父亲却把她许配给大她几十岁的郭举人为妾。在郭家,人格尊严遭受严重践踏,被视为是郭举人泡枣养生的工具,后来,黑娃的出现,让她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但是来到白鹿原上,却遭到家长的反对,只能在破

白鹿原电影与小说分析

白鹿原电影与小说分析 汉语言文学二班罗园都子11401240 一直喜欢看历史文艺片的我,早在白鹿原电影上映没多久的时候就去看了,种种复杂的情绪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前几个星期,文学概论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播放了白鹿原这部电影,我跟随着老师与同学,一起又重游了一次白鹿原。 电影白鹿原是根据陈忠实同名代表作小说所改编的,这是一部长达近50万字的小说,是陈忠实历时六年艰辛创作完成的。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而白鹿原这部电影却简单的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深深地刻画了白鹿原上的各种事情。也许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白鹿原》这部电影可谓是一波三折,导演是一再的删减改编。虽然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和小说原著原本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很多用语言能细致地描写出来的感官体验,是无法利用屏幕瞬间释放给观众的。看过原著的人都能理解,把这部小说拍摄成电影的难度之大是空前的。小说中牵扯的人物和事件之多,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跨度之大,都会成为考验编剧的难题。就我看来,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我还是不得不佩服电影《白鹿原》的导演的,他坚持原著,但是小说的长度足足可以拍成一部30集的连续剧,但是导演却一再的取其精华,虽然有很多的瑕疵与不足,但是也同样值得人们表演的。依我自己的观点,我其实还是认为小说比电影要好看很多,小说中之所以能震撼人心,主要就是两个字:仁义。仁义白鹿村,这几个字不是白白地挂匾在祠堂里的。正是这两个字,一次次把濒临崩溃的白鹿

原重新整合到一起,也是这两个字,不管是在表面上还是内心里,一次次地填补起社会关系僵化的鸿沟,维持着大体的平稳和安定。而电影剧本呈现给我们的,却是另外一幅光景。我没有看到任何这一方面的台词和描述,我看到最多的只是一个有着严重封建礼教思想的家长和一个水性杨花闹得满城风雨的女人。田小娥确实是原著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也只是一部分,用这么大的篇幅来介绍这个人物,在有限的时间里显得不合时宜。确实,我觉得电影中,田小娥的戏份似乎太多了。田小娥,她周旋在黑娃、鹿子霖、白孝文三个男人之间,是一个关键的人物,在原著中,田小娥是一个悲剧的人物,是男人之间的玩物,因此她才一边渴求爱情又一边不由自主地委身于不同的男人以求生活的安宁。而在电影中,她给我最多的感觉似乎对性爱,爱情持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不过这也可能和演员的演绎以及其他因素有关吧。 既然说到田小娥这个人物,我也想想说说我对这个人物的看法,我是先看得电影才看原著的,说实话,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对她这个人物的感觉我觉得真是个不知检点的女人,对于与男人的之间似乎是那么的随便,后来再一次看了电影又加上小说,我对这个人物的感觉也渐渐的改变了,我想说,这的的确确是一个悲剧的人物,作为她们那个年代的女人,不求在其他方面有什么很大的成就,她们只求的是有一个好丈夫,可以组成一个幸福的好家庭。但事实上,这一切对她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嫁个地主佬,过着空有富足,天天有烟抽的生活,但她选择了黑娃,乱世之中,她被无情的扔在白鹿原,一个风情

论析《白鹿原》中田小娥的形象内涵及其价值

论文关键词:性;父权;封建文化;鬼神附体论文摘要:在父权制占中心地位的旧中国,性对于田小娥来说,不仅意味着生殖能力,而且成了她在无所依傍的环境里谋取生存的手段。同时,在封建礼教吃人的背景下,田小娥的遭遇反映了农村妇女的卑微处境。她死后还魂寄身于鹿三,只是作为厉鬼虚幻的抗争,这种抗争最后也以失败告终。田小娥作为人物形象其价值内涵不仅在于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与自足性,而且还在于他充分体现了白嘉轩身上传统文化的负面价值,与白嘉轩形成了映衬关系。《白鹿原》中,陈忠实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田小娥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田小娥出生在田家什字一田秀才家庭,被嫁给将军村一郭姓财东(清朝时的武举)作小老婆。她与郭举人的长工黑娃山相识相知开始,从此踏上了人生始料未及的坎坷而悲惨的历程。在作品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田小娥以其独特的性别特征、悲剧性的人生遭遇而具有代表旧中国妇女命运的典型意义。白嘉轩作为白鹿村族长,笃守仁义、忠诚质朴、刚毅坚强,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农民的典型代表。前者在性、封建文化、鬼神附体三方面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后者传统文化人格的负面价值。 1、田小娥与性性作为一种自然的生殖行为,随着时代历史的发展而具有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诗经》云: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褐,载弄之瓦。这种扬男抑女的态度不只强调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同时也说明,男性的优越地位与女性的卑下并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性,而是人为的设置。男女两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最基本的关系,通过观念的调整与制度的变革理应使其平稳和谐地发展。然而,在作品的男权中心社会里,男女的二元对立意味着男人代表正面价值,而田小娥只是被排除在中心之外的“他者”,只能充当证明男性存在的价值工具与符号。美丽、妩媚的田小娥作为大财主郭举人泄欲的机器与借以延年益寿的工具,在她身上凸现的是作为女性的性别特征。她无法忍受这种动物般的生活方式。因此,性格憨厚,身体强健的黑娃一旦出现在眼前,田小娥迫切希望跳出这一“连只狗都不如”的火坑,“哪怕讨吃要喝”也不嫌弃。然而,私奔以失败告终。违背贞操,不守妇道的田小娥,如“庭院里的一泡狗屎”一样遭到家人与邻里的唾骂。她与黑娃的结合原本是两厢情愿,美满自然的。但宗法制的族规不允许她进入宗祠拜亲祭祖,而且让她在白鹿原上没有立锥之地。斗地主、分田地的农民运动戏剧般地暂时改变了农村贫富悬殊的面貌。经济上极端贫困,思想上毫无判断能力的田小娥在黑娃鼓动下当上了妇女主任。随后,运动失败后反革命力量的反攻倒算粉碎了她的美梦。波诱云诡的社会变幻令田小娥慌乱无措,无所适人。她在斗争中遭受了皮肉的创痛,也从此失去了黑娃这一生活上的唯一依靠。田小娥继被休回家之后第二次陷入了绝望的幻灭之中。要么死亡,要么堕落,在生活动荡的狂飘中,如茅草般柔弱的田小娥毫无选择的能力。为了救助丈夫,在空无所有的境地,她被逼出卖作为女人特有的性消费的载体一身体,屈从白鹿镇保障所乡约鹿子霖的淫威,这样做有一个除了死而不得己的原因:她获得了聊以苟活的生活来源。无疑,田小娥堕落了。使她滑向深渊并且导致死亡的是成为鹿子霖报复白嘉轩的工具,一鹿子霖与白嘉轩明争暗斗 “父权就是父亲的权力,的牺牲品。父权的中心统治地位无情地对女性从肉体到灵魂构成压迫。 父权制指一种家庭一一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和政治的体系,在此体系中,男人通过强权和直接的压迫,或通过仪式、传统、法律、语言、习俗、礼仪、教育和劳动分工来决定妇女应起什么作用,同时把女性处置于男性的统辖之下……”。小说中,白嘉轩一生娶过七房女人依然引以为豪壮;鹿子霖满村当干爸、逛窑子依然人前人后道貌岸然;黑娃睡人家女人、当土匪、依然可以当保安团营长,堂而皇之回原上祭祖;白孝文堕落潦倒至死亡的边缘,依然可以作保安团营长、滋水县县长;鹿三用梭镖杀死田小娥不用偿命,依然干他的农活过他的日子。与此相对的是,鹿兆鹏媳妇守着活寡、患淫疯病,为了不辱家风,却惨死于父亲手下;田小娥挣脱屈辱的羁绊追求个人幸福被认为千夫所指,万人不齿的坏女人。她与鹿子霖设计惩罚三十岁仍打光棍的混混儿狗蛋,最终把自己送上了行刑柱,而行刑者却是主谋鹿子霖。如果说白灵凭借她的知识和胆魄义无返顾地走上了一条献身真理的道路的话,田小娥则在愚昧无知

白鹿原读书笔记1000字

白鹿原读书笔记1000字 【白鹿原1000字】 终于把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看完了,结尾令人有些震惊。思绪 随着情节的波动有些纷乱,白鹿原上的生活百态随着白鹿两家的主线而展开,在中国大地上描写的这一小块儿地方折射着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 岁月的风霜雨雪,风和日丽一遍又一遍,一茬又一茬地涉足这片古老的平原,精灵的白鹿跃动着人们记忆中久违的传说,不管经历多少坎坷风雨,生活的轮子依然不分昼夜地滚动前进,这是岁月蕴含的冷酷而坚实的力量。《白鹿原》的主人公白嘉轩、鹿子霖两大家族有形或无形的较量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与深入。为了生活而争,为了脸面而争。当然书中并无直接而露骨地描写两大家族的斗争,而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最终以鹿家惨败结局。性格决定命运或许是条真理。白嘉轩是中国传统男人的写照,墨守陈规、自力更生、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地生活。因此,他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始终以一个威严族长的身份立信于白鹿村,恪守明哲保身的理念。鹿子霖的性格与白嘉轩不大一样,他追求功利,争强好胜,作风不谨,却又有胆小怕事的一面。他一生虽然也经历了起伏的官场,但终究也没创造些什么辉煌,最后也以悲惨收场。我觉得性格变化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白孝文,一个是黑娃。白孝文经历了一场饥荒的打击之后,由软弱变得坚强起来,这也多亏他鹿三叔的话语刺激的作用。他从原来的唯命是从,规规矩矩 ,优柔寡断的性格中走出来,变得桀骜不驯,急功近利了。而黑娃的性格可谓一波三折,先是小时的胆小羞怯,后又勇猛剽悍,最后 又归于知书达礼,学为好人。其实性格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环境塑造了某人某种性格,而某人凭着某种性格来重新塑造环境。 《白鹿原》作为矛盾奖的作品,它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平原,一个族群的生活画面,读进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随人物之悲而悲,随人物之喜而喜。我们往往被小说中的人物感染,这大概就是大师笔下写实笔触的力量吧! 书中的生活生命人生跌宕起伏,而我们的呢? 希望用青春奋斗的热情搅破生活的波澜不惊,用我们的双手与智慧打造自己的未知前程~ 【白鹿原读书笔记1000字】

《白鹿原》中三类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1 《白鹿原》中三类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尹季 《白鹿原》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约五十年变迁的神奇史诗,展现了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在这个自足的白鹿原世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生动的、性格各异的女人,她们与其中的男人们一道共同构建了一个极具传统家族文化内涵的“关中世界”。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中三类女性形象的分析,来解读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 一、传统家族文化的践行者形象 《白鹿原》作品中有着一群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女性,这一类女性有着中华民族传统妇女的共同美德:善良、勤劳、坚靭,但她们言行举止遵循“三从四德”的严格规范。最有代表性的形象是吴仙草、白赵氏、朱白氏一类女性。 吴仙草的婚姻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式的包办婚姻。她的父亲——吴长贵对白嘉轩说的“你把五女引去吧”这样一句话,把自己心爱的女儿送给了正在寻找第七房妻子的白嘉轩。尽管白嘉轩己经死了六房老婆,尽管别人说“白嘉轩‘命硬’那东西上头长着个有毒汁的倒钩,把女人的心肺肝花全都捣得稀烂,铁打的女人己经不起捣腾”,但作为一个从小受封建思想熏陶的女子,吴仙草还是带着法师为她预备的六个驱鬼除邪的小棒槌走进了白鹿原,开始了她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吴仙草的灵巧、温柔、娴淑,给白家“古老悠远”的生活节奏中注入新鲜活泼的气氛。在新婚之夜,她看到了丈夫的无奈,听到了丈夫温和的话语,勇敢地,义无反顾地突破了那个禁忌,说道“哪怕我明早起来就死了也心甘”。在她的心里,丈夫就是天,就是地,自己责任就是要让他高兴,让他满意,哪怕付出生命作为代价也是应该的。 虽然吴仙草是个山里人,却自幼受到山里上流家庭严格的家教,待人接物十分得体。并不像一般的山里穷家小户的女子那样缺规矩少教养,而且她生来心灵手巧,什么东西一学就会,这就得到了白赵氏的器重,初步确立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当然,作为一个女人,吴仙草知道为白家传宗接代,生下几个活泼健康的儿女才是自己最重要任务。因此,当自己生下第一个儿子时候,她心安理得地享受了婆婆白赵氏无微不至的服

白鹿原电影和小说原著之间的异同之处

比较《白鹿原》原著和电影改编不同之处 1.原著讲述了三代人的故事,白秉德和鹿兆恒(第一代人,不是重点),白嘉轩和鹿子霖(第二代人,生活在白鹿原上,主要代表封建中国的面貌,为本书陈述重点之一),白灵和陆兆鹏等人(第三代人,代表中国国共革命、抗日活动时期,反封建的新生力量,为原著重点描述对象之一)。电影主要描述的是第二代人活动时期的事情,洒有部分第三代人的影子,未对第三代人做全面深刻的阐释,特别是对民族历史部分未作具体阐释。 2.在原著中,白鹿精灵、有关她的传说以及白鹿的幻像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灵魂,而在电影中都未提及。 3.从整部书来看说,电影是从原著的五分之二处开始陈述的。“乡约”这个词,以及电影开始嘉轩带领族人念得乡规,是朱先生(嘉轩的姐夫)提出的,朱先生也是书中重要人物,但在电影中对此处未作描述,电影结束于原著的五分之四。 4.原著中,白嘉轩共有四个存活的孩子,孝文、孝武,孝义以及女儿灵灵(白灵),鹿子霖有两个儿子,鹿兆鹏和鹿兆海,这些人在书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电影中,白嘉轩只提到一个孝文,鹿子霖只有兆鹏。 5.电影中没有白秉德(白嘉轩父亲)的戏份,而此人对白嘉轩的一生有重要影响(其为人处世,性格等诸多方面都对白嘉轩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原著,嘉轩的女儿百灵认鹿三为干爸,为了庇护她(封建迷信说法),电影中变成了孝文人鹿三为干爸。 4.原著中是兆鹏在书院给黑娃冰糖,电影中变成了孝文给他冰糖。而且黑娃当时的感情在电影中没有得到充分的禅师。 5.电影中对黑娃做长工的郭举人一家的描写改变较大。原著中郭举人只有大老婆和小老婆(田小娥),电影中镜头显示他又三四个。原著中黑娃和小娥之间关系发展是在院子里,而不是麦地看麦(电影)。原著中黑娃到郭举人家是熬长工,电影里说是短工(麦芒时做工)。对于郭举人如何处置黑娃和田小娥,以及黑娃如何寻到小娥,电影改编较大。 6 原著中黑娃和小娥的住处是黑娃找的,电影中是孝文帮助他们找的。 7.原著中,杨排长的士兵拿鸡做靶子,以示众人,黑娃、兆鹏烧得是白鹿仓的粮食,电影中是杨排长射杀牛,还未收割的麦地。 8.原著中,没有生育能力的是三儿子孝义,电影中描述的是大儿子孝文。 9.电影中,鹿子霖,田福贤,鹿三人物没有表演到位,形象塑造不够饱满。 10.原著中,小娥没有怀孕,电影中做了改变,对于孝文去舍饭处,以及他去征兵的事,电影都做了改编。 11.原著中,小娥死之前对鹿三说了简短几句话,最终致使鹿三精神崩溃死亡,而且她的住处是白嘉轩决定用土填埋的。电影中小娥临死之前,只字未提,她的住处是大雨淋坍塌的。 12. 原著中,鹿三承认杀死小娥和白嘉轩被打断腰是在不同的时间。而且鹿三是用自家的矛刀证明是自己杀了小娥,鹿三死于炕上,而非自杀。电影做了改编。 13.原著中,鹿子霖的不是死于日本兵的炮弹。 14.电影最缺失的,是对国共革命时期的活动的描写,以及与此有关的主要人物鹿兆鹏,黑娃,白孝文和鹿兆海和白灵等人的描述(原著中的第三代人),可以说电影只反映了整部原著的前半部分,而对于后面五分之二的描述予以省略了。 15.原著中,学富五斗,正直不阿,在几次重大事件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人物朱先生,和精通医术的冷先生几乎贯穿全文,但是书中没有提到朱先生,对冷先生也只提了一次。 16.原著中,白鹿精灵的幻想出现三次,分别有不同的意义。电影未出现。 17.风花雪月平凡事,笑看奇闻说炎凉。悲欢离合观世相,百态人生话沧桑。

论白鹿原中白佳轩形象

论白鹿原中白佳轩形象 白嘉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在他身上一方面体现着刚强、坚毅的硬汉精神、正直、仁义的一面;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反动与保守。总起来说,白嘉轩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的悲剧是那样的深刻与独特。关键词陈忠实;《白鹿原》;白嘉轩; 《白鹿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既有下层农民(鹿三、小娥),也有封建地主(鹿子霖、白嘉轩);有共产党(鹿兆鹏、白灵),有国民党(田福贤、鹿兆海);还有一些社会名流(朱先生、冷先生)。在这些人物形象中,作者着墨最多、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当数封建地主形象。特别是白嘉轩这个人物。在白嘉轩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是一个典型的小生产者人格。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双重性在白嘉轩身上得到明显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其中,不乏优秀的因素,促人正直向上;又存在不少消极落后的东西,如根深蒂固的封建性,自我封闭,保守狭隘,往往是蜗牛角上争长短等。但在白嘉轩身上更多的是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面,他正直、仁义、积极向上。而同时也是作为地主形象的鹿子霖身上则更多的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一面。他虚伪、贪婪、损人利己。在文中两人相互映衬对比,由白嘉轩的正直衬托出鹿子霖的虚伪,由鹿子霖的丑恶衬托出白嘉轩的仁义。白嘉轩是农耕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度的代表人物。他是白鹿村白姓一家的家长,又是白鹿两姓组成的白鹿家族的一族之长,是一个身上浸润着浓厚的封建文化情致的族长。同时,他也是一个既有着对生活的特殊见解又有着关中汉子惯有的坚毅与朴实的乡坤,一个终生不脱离生产劳动有着小生产者思维的农人,一个散发着勃勃生命力的血性男儿。在他身上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透射出巨大的力量。他的思维与行为,无不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构成及规范指导,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与糟粕因素,在他身上都得到了体现。白嘉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既不同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鲁四老爷、冯老兰、钱文贵等地主形象,也不同于闰土、朱老忠、梁生宝等农民形象。我们无法用好坏、善恶、正负来评价他,更无法用阶级的眼光分析他,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关中汉子,具有农家天性淳良、兢兢业业等诸多美德,在他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秉性和品质。他真诚的称长工鹿三为三哥,两人之间有的是诚挚的感情,而无世俗的主仆辈分;出钱出粮节济周寡妇度过难关,修祠堂、办学堂;公布《乡约》,惩治赌博、吸食鸦片的族人,整饬族事人事。无一不显示出他的精明能干,正直仁义。仁、义、礼、智、信是他的人格支柱。无论是治家,还是治族。他都守正不阿、树德务滋,可认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千百万个这样的脊梁,中华民族的文化才可以延续五千年,中国的封建社会才可以支撑二千多年。但他身上也具有狡诈、贪婪等诸多缺点,有着传统文化的许多负质,他为了人财两旺,自己的子孙多福,不惜用计将长有根部似白鹿草的鹿子霖家的坡地换成自己的。在他自己导演的这场戏中,充分表现了他的狡诈。先是卖地,中间才是换地。卖地是为娶亲,换地是为面子。在当时的情形下,这些都是正当的、无可非议的理由。而他的真实目的却无人知晓。而且为了达到他的目的他甚至不惜背上败家子的罪名。在这场戏中,说白嘉轩是一个阴谋家,也许并不过分。他的手段和智谋为人叹服。为了牟取暴利,他又第一个在白鹿原种植起鸦片,他并不考虑种植鸦片带来的后果,虽然他深知鸦片的危害,深恶痛绝吸食鸦片的人,他身上人格的两种表现。实际上正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个方面。与白嘉轩的正直、仁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鹿子霖的虚伪、阴险。白嘉轩是族长,其立足的理论便是“仁义”——封建社会所确认的人的美好的道德规范。“仁义”是儒家的立身之本,提倡忍让行善。几千年来,所有中国人包括耕田的农民都已被此规范浸泡透了。这是中国文化的主流,白嘉轩无疑是这种主流文化的代表人物。这种文化的缺陷是压抑人情人性,可造就一批坚毅、正直、仁义的人,但要以扼杀美好的人情、人性为代价。因此,它无法造就按照自己真性情行事的人。中国人的心态,还有另一方面的积淀,便是忍辱负重,奋发图强(从另一角度看,

白鹿原读书心得精选3篇

白鹿原读书心得精选3篇 《白鹿原》是一部典型的男性小说,作者陈忠诚浓墨渲染了一系列笼统各异,性格显明的男性笼统。结合本身状况,谈谈本次读书的心得领会,本文是白鹿原的读书心得精选,仅供参考。 白鹿原读书心得精选一: 陈忠诚学生的《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情节结构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每个细节部分的描写又非常的精致、周密、充实,完全是史诗规模和史诗的笔法。全书描写了一个原,两个家族,三代人,四股力量,五种斗争,六件小事,熔历史风云,男女风月,文明兴替于一炉,体现了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后近五十年的血淋淋的历史进程,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形状,文明变迁,它以浩瀚,深厚、大气、诗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巅峰之作。 《白鹿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明根基。原上的“乡约”,为本地宋代状元吕大焕所作,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三大部分,简直集中了儒家文明的全部精华。小说中的《乡约》为朱学生所作,白鹿缘由它而一片朗朗书声,网,人和人的关系从此根本改变:耕织、家教、祭祖、满月酒、婚礼、求雨、治丧、迁坟、认干亲、拜亲人,所有都是以道德代宗教,以礼俗代法律。《白鹿原》中祥和兴盛、无争无斗的原上世界,寄托了作者文明救国、礼仪兴邦的儒家现实。 白鹿原做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

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以政治文明角度看,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有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有以鹿兆谦,大拇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以民间文明角度看,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集团,有以朱学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首领。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互相融汇交错,造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 小说写残酷的斗争,目的是对斗争予以批评,原上的儒家思维兴盛不衰,很快被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所取代,白嘉轩不但腰被土匪打断,而且很快被革命政权从组长的地位上拉了上去。黑娃十兄弟在白鹿原上搞农民运动,地主和乡长都被戴高帽子游街,国民党打回来后,乡长田福贤在白鹿村开反攻倒算大会,残酷批斗并且处决农会干部,小说借朱学生之口,说白鹿原几乎成了一只“鏊子”,老百姓成了鏊子上翻来覆去的烙饼,为了推戴无谓的斗争,《白鹿原》还批评了共产党外部的有情斗争、残酷打击,例如将白灵这样一位坚定、纯洁的老资深女革命者打成间谍后活埋。白鹿原上仁义白鹿村的败坏阐明了暴力斗争的恶果的极其可怕。 在《白鹿原》的创作手法上,可以说他已事实主义为主,以史诗笔法叙写人事,又融合了潜认识、魔幻事实主义等其他创作手法。 作为一个“民族的秘史”,它把叙事的焦点一直对准白鹿原这块东南黄土地上的文明形状和文明冲突,突出地描绘了文明冲突所激起的兽性冲突无论是描绘白、鹿两姓的宗法关系和冲突,还是叙说白、鹿两家年轻一代的生死、爱情、出走、回归,作者都着力于揭示历史生

《白鹿原》中三类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综述

1 《白鹿原》中三类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尹季 《白鹿原》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约五十年变迁的神奇史诗,展现了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在这个自足的白鹿原世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生动的、性格各异的女人,她们与其中的男人们一道共同构建了一个极具传统家族文化内涵的“关中世界”。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中三类女性形象的分析,来解读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 一、传统家族文化的践行者形象 《白鹿原》作品中有着一群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女性,这一类女性有着中华民族传统妇女的共同美德:善良、勤劳、坚靭,但她们言行举止遵循“三从四德”的严格规范。最有代表性的形象是吴仙草、白赵氏、朱白氏一类女性。 吴仙草的婚姻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式的包办婚姻。她的父亲——吴长贵对白嘉轩说的“你把五女引去吧”这样一句话,把自己心爱的女儿送给了正在寻找第七房妻子的白嘉轩。尽管白嘉轩己经死了六房老婆,尽管别人说“白嘉轩‘命硬’那东西上头长着个有毒汁的倒钩,把女人的心肺肝花全都捣得稀烂,铁打的女人己经不起捣腾”,但作为一个从小受封建思想熏陶的女子,吴仙草还是带着法师为她预备的六个驱鬼除邪的小棒槌走进了白鹿原,开始了她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吴仙草的灵巧、温柔、娴淑,给白家“古老悠远”的生活节奏中注入新鲜活泼的气氛。在新婚之夜,她看到了丈夫的无奈,听到了丈夫温和的话语,勇敢地,义无反顾地突破了那个禁忌,说道“哪怕我明早起来就死了也心甘”。在她的心里,丈夫就是天,就是地,自己责任就是要让他高兴,让他满意,哪怕付出生命作为代价也是应该的。 虽然吴仙草是个山里人,却自幼受到山里上流家庭严格的家教,待人接物十分得体。并不像一般的山里穷家小户的女子那样缺规矩少教养,而且她生来心灵手巧,什么东西一学就会,这就得到了白赵氏的器重,初步确立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当然,作为一个女人,吴仙草知道为白家传宗接代,生下几个活泼健康的儿女才是自己最重要任务。因此,当自己生下第一个儿子时候,她心安理得地享受了婆婆白赵氏无微不至的服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从小说到电影——论《白鹿原》的改编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从小说到电影 ---- 论电影《白鹿原》的改编

从小说到电影------论电影《白鹿原》的改编 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要】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是用语言文字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和抒发情感的艺术;而电影则以直观的画面和声音冲击人的视听器官传达观念的艺术。王全安将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改编成电影后,在思想主题、故事情节等方面作了改编,改编的同时也考虑到了改编的难度大,因此照成了影片改编后也有得有失。不管怎样,这些改编源于不同艺术形式之间转化的需要,同时也折射出陈忠实与王全安对于《白鹿原》这部作品独特的思考。 【关键词】电影小说改编

Small adaptation Speaking of movies ---- On the film "White Deer" 【Abstract】Literature and film are two different art forms, the novel is the use of words narrative plot, create characters and express their emotions arts; the film places the intuitive picture and sound to convey the impact of human visual organ concept art. Wang Chuan Chen Zhongshi of the novel "White Deer" adapted into a movie, in the ideological theme, the story has done such adaptation, adaptation, while also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daptation of difficulty, so after the film adaptation according to become mixed. Anyway, these adaptations conversion between different art forms from the needs, but also reflects Chen Zhongshi and Wang Chuan for "White Deer" this work unique thought. 【Key words】Film Novel Adapta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