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溶液配置误差分析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溶液配置误差分析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溶液配置误差分析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溶液配置误差分析

高中化学溶液配置误差分析

一、误差分析的理论依据

根据c B=n B/V可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误差都是由溶质的物质的量n B和溶液的体积V引起的。误差分析时,关键要看配制过程中引起n和V怎样的变化。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若n B比理论值小,或V比理论值大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若nB比理论值大,或V比理论值小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二、误差原因实例归纳

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我们对产生误差的原因归纳分析如下:

(一)由概念不清引起的误差

1.容量瓶的容量与溶液体积不一致

例:用500mL容量瓶配制450mL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1.8g。

分析:偏小。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实验室常用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用500mL容量瓶只能配制5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以所需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应以500mL溶液计算,要称取2.0g氢氧化钠固体配制500mL溶液,再取出450mL溶液即可。

2.溶液中的溶质与其结晶水合物的不一致

例:配制50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需称取胆矾8.0g。

分析:偏小。胆矾为CuSO4·5H2O,而硫酸铜溶液的溶质是CuSO4。配制上述溶液所需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应为12.5g,由于所称量的溶质质量偏小,所以溶液浓度偏小。(二)由试剂纯度引起的误差

3.结晶水合物风化或失水

例:用生石膏配制硫酸钙溶液时,所用生石膏已经部分失水。

分析:偏大。失水的生石膏中结晶水含量减少,但仍用生石膏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使溶质硫酸钙的质量偏大,导致所配硫酸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大。

4.溶质中含有其他杂质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中含有氧化钠杂质。

分析:偏大。氧化钠固体在配制过程中遇水转变成氢氧化钠,31.0g氧化钠可与水反应生成40.0g氢氧化钠,相当于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大,使结果偏大。

5.称量过程中溶质吸收空气中成分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烧杯中称量时间过长。

分析:偏小。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使所称量的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小,导致其物质的量浓度偏小。所以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速度要快或放在称量瓶中称量最好。

6.称量错误操作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天平的两个托盘上放两张质量相等的纸片。

分析:偏小。在纸片上称量氢氧化钠,吸湿后的氢氧化钠会沾在纸片上,使溶质损失,浓度偏小。

7.天平砝码本身不标准

例:天平砝码有锈蚀。

分析:偏大。天平砝码锈蚀是因为少量铁被氧化为铁的氧化物,使砝码的质量增大,导致实际所称溶质的质量也随之偏大。若天平砝码有残缺,则所称溶质的质量就偏小。8.称量时药品砝码位置互换

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需称量溶质4.4g,称量时天平左盘放砝码,右盘放药品。

分析:偏小。溶质的实际质量等于砝码质量4.0g减去游码质量0.4g,为3.6g。即相差两倍游码所示的质量。若称溶质的质量不需用游码时,砝码反放则不影响称量物质的质量。9.量筒不干燥

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时,用没有干燥的量筒量取浓硫酸。

分析:偏小。相当于稀释了浓硫酸,使所量取的溶质硫酸的物质的量偏小。

10.量筒洗涤

例: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倒入小烧杯后,用蒸馏水洗涤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至小烧杯中。

分析:偏大。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量筒中的残留液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在制造仪器时已经将该部分的体积扣除,若洗涤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11.量筒读数错误

例: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

分析:偏大。读数时,应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使眼睛与量筒中浓硫酸的凹面处相平。仰视读数时,读数偏小,实际体积偏大,所取的硫酸偏多,结果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

12.未冷却溶液直接转移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将称量好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小烧杯中溶解,未冷却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并定容。

分析:偏大。容量瓶上所标示的使用温度一般为室温。绝大多数物质在溶解或稀释过程中常伴有热效应,使溶液温度升高或降低,从而影响溶液体积的准确度。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定容后冷却至室温,溶液体积缩小,低于刻度线,浓度偏大。若是溶解过程中吸热的物质,则溶液浓度偏小。

13.转移溶质有损失

例:转移到容量瓶过程中,有少量的溶液溅出。

分析:偏小。在溶解、转移的过程中由于溶液溅出,溶质有损失。使溶液浓度偏小。14.烧杯或玻璃棒未洗涤

例:转移后,未洗涤小烧杯和玻璃棒,或者虽洗涤但未将洗涤液一并转移至容量瓶中。

分析:偏小。溶质有损失。使溶液浓度偏小。

(五)由定容过程引起的误差

15.定容容积不准确

例: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用胶头滴管吸取多余的液体至刻度线。

分析:偏小。当液面超过刻度线时,溶液浓度已经偏小。遇到这种情况要重新配制溶液。16.定容后多加蒸馏水

例: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下降,继续加水至刻度线。

分析:偏小。容量瓶摇匀后发现液面下降是因为极少量的溶液润湿磨口或附着在器壁上未流下来,不会引起溶液浓度的改变。此时加水会引起浓度偏小。

17.定容时视线不平视

例:定容时仰视。

分析:偏低。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内液面最低点高于刻度线,使浓度偏小;反之,俯视时,容量瓶内液面最低点低于刻度线,使浓度偏大

(六)对实验结果无影响的操作

18.称量溶质的小烧杯没有干燥

分析:无影响。因为所称溶质质量是两次称量数据之差,其溶质的物质的量正确,则物质的量浓度无影响。

19.配制前容量瓶中有水滴

分析:无影响。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体积都没有变化。

20.定容摇匀后少量溶液外流

分析:无影响。定容摇匀后,溶液的配制已经完成。从中任意取出溶液,浓度不会发生改变。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 1.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 2.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 公式:a.n(H +) =n(OH-)b.C(H+)V(H+)=C(OH-)V(OH-) 3.中和滴定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差的6个方面是: ①洗涤仪器(滴定管、移液管、锥形瓶); ②气泡; ③体积读数(仰视、俯视):俯视刻度线,实际加水量未到刻度线,使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 仰视刻度线,实际加水量超过刻度线,使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 ④指示剂选择不当; ⑤杂质的影响; ⑥操作(如用力过猛引起待测液外溅等)。 具体分析如下: (1)滴定前,在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偏高) (2)滴定前,滴定管尖端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偏高) (3)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偏高) (4)取待测液时,移液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待测液润洗。(偏低) (5)取液时,移液管尖端的残留液吹入锥形瓶中。(偏高) (6)读取标准液的刻度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偏低) (7)若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最后一滴盐酸滴入使溶液由橙色变为红色。(偏高) (8)滴定过程中,锥形瓶振荡太剧烈,有少量溶液溅出。(偏低) (9)滴定后,滴定管尖端挂有液滴未滴入锥形瓶中。(偏高) (10)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平视刻度读数。(偏低) (11)滴定过程中向锥形瓶内加入少量蒸馏水。(无影响) (12)滴定过程中,滴定管漏液。(偏高) (13)滴定临近终点时,用洗瓶中的蒸馏水洗下滴定管尖嘴口的半滴标准溶液至锥形瓶中。(操作正确, 无影响) (14)过早估计滴定终点。(偏低) (15)过晚估计滴定终点。(偏高) (16)一滴标准溶液附在锥形瓶壁上未洗下。(偏高) (以上所指偏高偏低抑或无影响是指待测酸碱浓度) 分析技巧:1.分析不当操作对公式中四个变量其中一个或多个的大小影响, 2.根据公式,分析对V标准液的影响,V标准液比理论偏大,则待测液浓度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反之亦 然。故而V 标准液 是我们考察的重点。 3.对于(11),分析向已经准确量取好的待测液中滴加入水,虽然改变了待测液浓度和体积,但并不 影响n 待测液,所以V 标准液 不变化,对测量结果无影响。 3、误差分析 根据待测液浓度的计算公式:c(测)=进行分析,可见c(测)与V(标)成正比,凡是使V(标)的读数偏大的操作都会使c(测)偏大;反之,c(测)偏小。 (1)标准液配制引起的误差 ①称取5.2克氢氧化钠配制标准液时,物码倒置。(偏高) ②配制标准液时,烧杯及玻璃棒未洗涤。(偏高) ③配制标准液时,定容俯视。(偏低)

高中化学-溶液的配制及分析练习

高中化学-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练习 知识点一: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1.在0.5 L 某浓度的NaCl溶液中含有0.5 mol Na +,对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 mol/L B.该溶液中含有58.5 g NaCl C.配制100 mL该溶液需用5.85 g NaCl D.量取100 mL该溶液倒入烧杯中,烧杯中Na+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解析:B项,溶液中m(NaCl) =0.5 mol ×58.5 g/mol =29.25 g ,故B项错误;A项,该溶液的浓度为c=n(Na+)/ V=1 mol/L ,故A项正确;C项,配制100 mL溶液需要m(NaCl) =0.1 L ×1 mol/L ×58.5 g/mol =5.85 g ,故C项正确;D项,溶液中n(Na+)=0.1 L ×1 mol/L =0.1 mol ,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2.下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 mol/L 的是( ) A.将40 g NaOH 溶解于1 L 水中配成NaOH溶液 B.常温常压下将22.4 L HCl 气体溶于水配成1 L 的盐酸溶液 1 C.将 1 L 0.5 mol/L 的浓盐酸加热浓缩为2L D.从 1 000 mL 1 mol/L 的NaCl溶液中取出100 mL的溶液 解析:40 g NaOH为 1 mol,1 L 水的体积与溶液的体积是不相等的,故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为 1 mol/L ,A错;常温常压下22.4 L HCl 气体的物质的量小于 1 mol ,则将其溶1 于水配成 1 L 的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为 1 mol/L ,B错;将浓盐酸加热浓缩为2L ,由 于HCl具有挥发性,在加热浓缩时,HCl挥发使溶质减少,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小于 1 mol/L ,C 错;对于一定浓度的溶液,不管从其中取出多少体积的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 D 正确。 答案:D 3.从 1 mol ·L-1 NaOH溶液2 L 中取出100 mL,下面有关这100 mL溶液的叙述错误的

滴定误差分析

滴定误差分析: (1)滴定管不润洗---偏大 (2)滴定管尖嘴气泡前无后有---偏小 (3)滴定管尖嘴气泡前有后无---偏大 (4)滴定管读数俯视---偏小 (5)滴定管读数仰视---偏大 (6)锥瓶润洗---偏大 (7)锥瓶摇动外溅---偏小 容量瓶配液误差分析: (1)不冷却室温---偏大 (2)不洗烧杯,玻棒---偏小 (3)溶液外溅---偏小 (4)定容俯视刻度线---偏大 (5)定容仰视刻度线---偏小 怎样区别强酸.弱酸.强碱.弱减 酸是由酸根离子和氢离子构成的,而碱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组成的,区别强酸和弱酸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酸和碱在水中是否能够完全电离,也就是酸是否能够完全电离成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如果可以,那么这种酸就是强酸,如果不可以那么就是弱酸碱是否能够完全电离成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如果可以那么这种碱就是强碱,如果不可以那么就是弱碱 从化学式观察: 常见的强酸:HClO4,H2SO4,HI,HBr,HCl,HNO3 酸中主要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酸的酸性越强 常见的强碱:NaOH,KOH,Ba(OH)2 如果这种碱是沉淀或者在水中微溶,那么这种碱就是弱碱如果这种碱在水中易溶,那么这种碱就是强碱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差量法应用 在化学反应中,固体物质或溶液的质量(含气体物质的体积),往往会发生变化,这种反应前后的变化差值,与该化学反应紧密联系,并与某些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含气体体积)成正比例关系应用差量法解某些化学计算题,十分简便 [例1] 在某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个质量为1.12克的铁片,经过一段时间,铁片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的铜,取出洗净烘干称重,质量变为1.16克试计算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溶解了铁多少克?析出了铜多少克? [分析] 把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置换反应,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CuSO4=FeSO4+Cu 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铁片质量的增加,与铁的溶解和铜的析出直接联系,每溶解56克铁,将析出64克的铜,会使铁片质量增加: 64克-56克=8克

高中化学模型汇总(有关溶液)

高中化学模型汇总(有关溶液) 一、等质混和等体混 母体讲解 1. 把 70% HNO 3(密度为 1.40 g·cm -3)加到等体积的水中,稀释后 HNO 3(aq)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0.35 B.<0.35 C.>0.35 D.≤0.35 命题意图: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分数的认识和变换前提下的估算能力。 知识依托: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错解分析:审题不严,自以为是将两液体等质量混合,从而误选 A 项;解题过程中思维反向,也会误选 B 项。 解题思路:本题有以下两种解法。 方法1(条件转换法):先把“等体积”看作“等质量”,则等质量混合后溶液中 HNO 3 的质量分数为: w 混= 2 % 70222121=+=?+?w w m m w m m =35% 而等体积混合时水的质量小于 HNO 3(aq) 的质量,则等体积混合相当于先进行等质量混合,然后再加入一定量的密度大的液体,这里是 70% 的 HNO 3(aq),故其质量分数大于 35%。 方法2(数轴表示法):(1)先画一数轴,在其上标出欲混合的两种液体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并在两质量分数的对应点上标出两液体密度的相对大小。 (2)求出 2 21w w +,并在数轴上标示出来。 (3)标出w 混:w 混在2 2 1w w +与 ρ大的液体的质量分数之间。答案:C 评注:方法2是方法1的一种升华。 ●锦囊妙计 1.等质混 两种同溶质液体(或某溶液与水)等质量混合时:w 混=2 2 1w w + 2.等体混 两种同溶质液体(或某溶液与水)等体积混合时:W 混∈[2 2 1w w +,W (ρ大)]具体解题时,常用数轴表示法。 2. 密度为0.91 g·cm -1 的氨水,质量百分比浓度为 25.0%(即质量分数为0.250),该氨水用等体积的水稀释后,所得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 ) A.等于12.5% B.大于 12.5% C.小于 12.5% D.无法确定 求解: 提示:氨水越浓密度越小。因为ρ1>ρ2,所以w 混离w 1 更近,即 w 混<0.125。 答案:C

分析化学 滴定分析中误差的来源及误差如何避免

滴定分析中误差的来源及误差如何避免 摘要:本文通过对滴定分析各个过程的回顾,分析了误差的主要来源,以及避免误差的策略。另外借一些具体的事例来阐述误差避免的具体方法及操作规范。 关键词:滴定分析,误差来源,误差避免, 一、引言 滴定分析包括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沉淀滴定等。滴定分析法是通过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滴定所消耗的体积算出试样中被测组分含量的一种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化学分析方法。为了使滴定分析的实验结果可靠、准确,我们从实验仪器、基本操作、滴定终点的判断和标准溶液的配制等四个方面来分析误差来源并讨论避免误差的策略。 二、误差来源及如何提高滴定的准确度 1、实验仪器 在滴定分析中用到的仪器主要有滴定管、移液管、锥形瓶等,如果清洗不干净,就很可能引入杂质;如果没有润洗或者润洗不到位都会造成浓度的降低,是一种潜在的“稀释”;滴定管注入液体时下端如果产生气泡,将会对滴定所耗体积造成“偏大”的影响,使计算结果不够准确;如果读取数据时滴定管、移液管与水平面不垂直,液面不稳定,显然会造成读数上的误差;另外,如果移液时移液管中的液体没有自然

地全部流出,会使待测液体积减小,所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减少,浓度会计算的偏低。 由此可见,由于仪器而产生的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针对上述的问题,可以采用仪器进行清洗、滴定管下端要放液体赶净液泡、读数要待大约30秒以后再准确读数等等方法来避免。毕竟滴定分析是一种较为精确的分析方法,半滴的误差都会带来很大改变。 2、基本操作 基本操作也就是对滴定管、移液管、锥形瓶的使用,误差来源主要有:在滴定过程中左手对酸式滴定管的旋塞控制不当,旋塞松动导致塞处漏液,将会导致滴定用液体积不够准确;碱式滴定管如果没有控制好玻璃球,就会产生气泡,造成读数比实际耗液体积减小,引起误差;操作时锥形瓶如果没有及时摇动,会使滴定终点的判断失去准确性,而且,可能会在后期待测液体反应不完全而用力摇动时溅出液体;滴定时流速过快造成锥形瓶内液体外溅,会使标准溶液滴加过量;锥形瓶下没有垫白纸或白瓷板作参比物,会使分析人员对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反应不灵敏,终点滞后;若锥形瓶中溶液变色后就立刻停止滴定,待测溶液未反应完全;滴定停止时,液面未稳定时立即读数会造成溶液读出体积偏大,因为还有一部分标准溶液黏在滴定管壁上。

高中化学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练习题

高中化学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练习题 1.含SO2的烟气会形成酸雨,工业上常利用Na2SO3溶液作为吸收液脱除烟气中的SO2,随着SO2的吸收,吸收液的pH不断变化。下列粒子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Na2SO3溶液中存在:c(Na+)>c(SO2-3)>c(H2SO3)>c(HSO-3) B.已知NaHSO3溶液pH<7,该溶液中:c(Na+)>c(HSO-3)>c(H2SO3)>c(SO2-3) C.当吸收液呈酸性时:c(Na+)=c(SO2-3)+c(HSO-3)+c(H2SO3) D.当吸收液呈中性时:c(Na+)=2c(SO2-3)+c(HSO-3) 解析:选D Na2SO3溶液呈碱性,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为c(Na+)>c(SO2-3)>c(OH-)> c(HSO-3)>c(H2SO3),A项错误;NaHSO3溶液pH<7,则该溶液中HSO-3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Na+)>c(HSO-3)>c(H+)>c(SO2-3)>c(OH-)>c(H2SO3),B项错误;当吸收液呈酸性时可以是NaHSO3溶液,溶液中存在物料守恒:c(Na+)=c(H2SO3)+c(SO2-3)+c(HSO-3),也可以是NaHSO3和亚硫酸钠的混合溶液,则选项中的物料守恒关系式不再适用,C项错误;当吸收液呈中性时,c(H+)=c(OH-),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c(OH -)+2c(SO2- c(HSO-3),故c(Na+)=2c(SO2-3)+c(HSO-3),D项正确。 3)+ 2.向20 mL 0.5 mol·L-1的醋酸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浓 度的烧碱溶液,测定混合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混合溶 液的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醋酸的电离常数:B点>A点 B.由水电离出的c(OH-):B点>C点 C.从A点到B点,混合溶液中可能存在: c(CH3COO-)=c(Na+) D.从B点到C点,混合溶液中一直存在: c(Na+)>c(CH3COO-)>c(OH-)>c(H+) 解析:选D 醋酸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存在电离平衡,且其电离过程吸热,温度越高,醋酸的电离程度越大,其电离常数越大,故A正确;B点酸碱恰好反应生成醋酸钠,C 点NaOH过量,NaOH抑制水的电离,醋酸钠促进水的电离,所以由水电离出的c(OH-):B点>C点,故B正确;如果c(CH3COO-)=c(Na+),根据电荷守恒知,溶液中c(OH-)=c(H+),B点为醋酸钠是强碱弱酸盐,其水溶液呈碱性,A点为等物质的量的醋酸和醋酸钠混合溶液,呈酸性,所以从A点到B点,混合溶液中可能存在:c(CH3COO-)=c(Na+),故C正确;在C 点时为醋酸钠、NaOH等物质的量的混合溶液,因为CH3COO-发生水解反应,则混合溶液中c(CH3COO-)<c(OH-),故D错误。 3.(2019·青岛模拟)室温下,0.1 mol·L-1的某二元酸H2A 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含A粒子(H2A、HA-、A2-)的物质的量分数随

滴定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

滴定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 滴定分析是将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至所加溶液物质的量按化学计量关系恰好反应完全,然后根据所加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所消耗的体积,计算出被测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包括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 滴定分析时产生的误差被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测量,有一种绝对值和符号不变,或按某一规律变化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由分析测量过程中确定性的影响因素所产生的,具有重复性、单向性和可测性。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有一下几种: (1)方法误差。 方法误差是由于分析方法本身在理论上和具体操作步骤上存在不完善之处。如反应不完全或存在副反应,指示剂的变色点不与化学计量点重合。 (2)仪器和试剂误差 仪器误差来源于一起本身的缺陷或没有按照规定使用仪器。如仪器检查不彻底,滴定管漏液;滴定管、移液管使用前没有润洗而锥形瓶误被润洗;注入液体后滴定管下端留有气泡;读数时滴定管、移液管等量器与水平面不垂直、液面不稳定、仰视(或俯视)刻度;液体温度与量器所规定的温度相差太远;移液时移液管中液体自然地全部流下。标准溶液误差①标准溶液浓度的大小造成的误差来源。滴定所需标准溶液体积的大小,滴定管读数的相对误差较大。一般使用的体积控制在20mL~24mL的范围内,使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不大于1‰,为此应使用适当浓度的标准溶液,从而控制标准溶液的体积。②标准溶液的配制不规范造成的误差来源。终点误差(指示剂误差)①指示剂用量过多或浓度过大,使其变色迟钝,同时指示剂本身也能多消耗滴定剂。②强酸滴定强碱时,用酚酞作指示剂。③强酸滴定弱碱时因生成的盐水解,等当点时溶液显酸性。同理强碱滴定弱酸在等当点时溶液呈碱性。若指示剂选用不当,等当点与滴定终点差距大,则产生误差。 (3)操作误差 操作误差通常是由于分析人员没有按正确的操作规程进行分析操作引起。操作方面误差可能有以下几点:①滴定中左手对酸式滴定管旋塞控制不当,旋塞松动导致旋塞处漏液;使用碱式滴定管时,左手拿住橡皮管中玻璃球用力挤压或按玻璃球以下部位,导致放手时空气进入出口管形成气泡。②右手握持锥形瓶没有摇动,待测液反应不完全或摇动时前后振荡溅出液体。③滴定时流速过快,锥形瓶中液体被溅出,也可能使标准溶液滴加过量。④锥形瓶下没有垫白纸或白瓷板作参比物,人眼对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反应不灵敏,使终点滞后。 ⑤锥形瓶中溶液变色后立即停止滴定,待测液可能未完全反应。⑥滴定停止后,立即读数也会产生误差,应等1min~2min到滴定管内壁附着液体自然流下再行读数。⑦进行平行测定,两次滴定所用标准液体积相差超过0.02mL,仍取平均值计算,产生误差,应通过科学的分析,找出可疑值的来源,重新进行实验。 (4)主观误差 主观误差是由于分析人员自身的一些主观因素造成。例如在分析过程中重点的判断,有些人对指示剂颜色的分辨偏深、有的人偏浅;有的人喜欢根据前一次的滴定结果来下意识地控制随后的滴定过程,导致测量结果系统地偏高或偏低。 偶然误差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出现测量值时而偏大,时而偏小的误差现象,这种类型的误差叫做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的特点:1)不确定性;2)不可测性;3)服从正态分布规律:大小相等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小,极大误差出现的概率极小。 -------------------------------------------------------------------------------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溶液配置误差分析

高中化学溶液配置误差分析 一、误差分析的理论依据 根据c B=n B/V可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误差都是由溶质的物质的量n B和溶液的体积V引起的。误差分析时,关键要看配制过程中引起n和V怎样的变化。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若n B比理论值小,或V比理论值大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若nB比理论值大,或V比理论值小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二、误差原因实例归纳 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我们对产生误差的原因归纳分析如下: (一)由概念不清引起的误差 1.容量瓶的容量与溶液体积不一致 例:用500mL容量瓶配制450mL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1.8g。 分析:偏小。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实验室常用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用500mL容量瓶只能配制5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以所需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应以500mL溶液计算,要称取2.0g氢氧化钠固体配制500mL溶液,再取出450mL溶液即可。 2.溶液中的溶质与其结晶水合物的不一致 例:配制50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需称取胆矾8.0g。 分析:偏小。胆矾为CuSO4·5H2O,而硫酸铜溶液的溶质是CuSO4。配制上述溶液所需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应为12.5g,由于所称量的溶质质量偏小,所以溶液浓度偏小。(二)由试剂纯度引起的误差 3.结晶水合物风化或失水 例:用生石膏配制硫酸钙溶液时,所用生石膏已经部分失水。 分析:偏大。失水的生石膏中结晶水含量减少,但仍用生石膏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使溶质硫酸钙的质量偏大,导致所配硫酸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大。 4.溶质中含有其他杂质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中含有氧化钠杂质。 分析:偏大。氧化钠固体在配制过程中遇水转变成氢氧化钠,31.0g氧化钠可与水反应生成40.0g氢氧化钠,相当于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大,使结果偏大。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溶液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溶液 一、单选题 1.一定温度下,向质量分数为 a 的乙腈(CH 3CN )溶液中加入等体积水,所得溶液中乙腈质量分数为 0.4a ,则乙腈的密度(ρ1)与水的密度(ρ2)关系是 A .ρ1 >ρ2 B .ρ1 <ρ2 C .ρ1 =ρ2 D .无法确定 2.海冰是海水冻结而成的咸水冰。海水冻结时,部分来不及流走的盐分以卤汁的形式被包围在冰晶之间,形成“盐泡”(假设盐分以一个NaCl 计),其大致结构如下图所示,若海冰的冰龄达到1年以上,融化后的水为淡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冰内层“盐泡”越多,密度越小 B .海冰冰龄越长,内层的“盐泡”越多 C .海冰内层“盐泡”内的盐分主要以NaCl 分子的形式存在 D .海冰内层NaCl 的浓度约为410mol /L( 设冰的密度为30.9g /cm ) 3.如图表示X 、Y 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X 、Y 都是易溶于水物质 B .t ℃时,X 、Y 的饱和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C .将t 1℃时,等质量X 、Y 的饱和溶液均分别降温到t ℃,X 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比Y 的多 D .当Y 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X 时,能通过蒸发浓缩、趁热过滤的方法提纯Y 4.已知KNO 3晶体溶解于水时要吸收热量,从溶液中析出KNO 3晶体时会放出热量。若有室温下KNO 3饱和溶液20 mL ,向其中加入1 g KNO 3晶体,充分搅拌后,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溶液质量增加B.溶液的温度降低 C.晶体不再溶解D.溶液的温度和质量都不变 5.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碘酒只是指碘单质的乙醇溶液 B.纯水不易导电,但属于电解质 C.质量分数:医用酒精>生理盐水>食醋 D.明矾可用于水的消毒、杀菌 6.以下物理量与温度无关的是() A.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B.醋酸钠的浓度 C.水的离子积D.CO2在水中溶解度 7.20℃时,饱和NaCl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温度低于20℃时,饱和NaCl溶液的浓度小于c mol/L B.20℃时,饱和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8.5c 100%ρ1000 ? ? ? C.20℃时,密度小于ρ g/cm3的NaCl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D.20℃时,饱和NaCl溶液的溶解度 5850c S=g/100g ρ-58.5 水 8.40℃硝酸钾饱和溶液先升温至80℃,在恒温下蒸发部分溶剂至析出少量溶质,然后将溶液逐渐冷却至6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整个过程中溶液浓度a%与时间t关系的是() A.B.C. D. 9.把氢氧化钙放入蒸馏水中,一定时间后达到如下平衡:Ca(OH)2(s)?Ca2++2OH-,如在其中加入少量CaO后,恢复到原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的pH不变B.溶液质量不变 C.溶质质量不变D.氢氧根浓度增大

滴定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

滴定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滴定分析是将已知准确的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至所加溶液物质的量按关系恰好反应完全,然后根据所加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所消耗的体积,计算出被测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包括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 滴定分析时产生的误差被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测量,有一种绝对值和符号不变,或按某一规律变化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由分析测量过程中确定性的影响因素所产生的,具有重复性、单向性和可测性。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有一下几种: (1)方法误差。 方法误差是由于分析方法本身在理论上和具体操作步骤上存在不完善之处。如反应不完全或存在副反应,指示剂的变色点不与化学计量点重合。 (2)仪器和试剂误差 仪器误差来源于一起本身的缺陷或没有按照规定使用仪器。如仪器检查不彻底,漏液;滴定管、使用前没有润洗而误被润洗;注入液体后滴定管下端留有气泡;读数时滴定管、移液管等量器与水平面不垂直、液面不稳定、仰视(或俯视)刻度;液体温度与量器所规定的温度相差太远;移液时移液管中液体自然地全部流下。标准溶液误差①标准溶液浓度的大小造成的误差来源。滴定所需标准溶液体积的大小,滴定管读数的较大。一般使用的体积控制在20mL~24mL的范围内,使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不大于

1‰,为此应使用适当浓度的标准溶液,从而控制标准溶液的体积。②标准溶液的配制不规范造成的误差来源。终点误差(指示剂误差)①指示剂用量过多或浓度过大,使其变色迟钝,同时指示剂本身也能多消耗滴定剂。 ②强酸滴定强碱时,用作指示剂。③强酸滴定时因生成的盐水解,等当点时溶液显酸性。同理强碱滴定弱酸在等当点时溶液呈碱性。若指示剂选用不当,等当点与差距大,则产生误差。 (3)操作误差 操作误差通常是由于分析人员没有按正确的操作规程进行分析操作引起。操作方面误差可能有以下几点:①滴定中左手对旋塞控制不当,旋塞松动导致旋塞处漏液;使用时,左手拿住橡皮管中玻璃球用力挤压或按玻璃球以下部位,导致放手时空气进入出口管形成气泡。②右手握持锥形瓶没有摇动,待测液反应不完全或摇动时前后振荡溅出液体。③滴定时流速过快,锥形瓶中液体被溅出,也可能使标准溶液滴加过量。④锥形瓶下没有垫白纸或白瓷板作参比物,人眼对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反应不灵敏,使终点滞后。⑤锥形瓶中溶液变色后立即停止滴定,待测液可能未完全反应。⑥滴定停止后,立即读数也会产生误差,应等1min~2min到滴定管内壁附着液体自然流下再行读数。⑦进行平行测定,两次滴定所用标准液体积相差超过,仍取平均值计算,产生误差,应通过科学的分析,找出可疑值的来源,重新进行实验。 (4)主观误差 主观误差是由于分析人员自身的一些主观因素造成。例如在分析过程中重点的判断,有些人对指示剂颜色的分辨偏深、有的人偏浅;有的人喜

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定量实验,特别是其实验误差分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本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遇到有关实验误差分析总会出现困惑,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准确判断和相关问题的解决。那么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如何分析?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酸碱中和滴定原理入手,理解中和滴定原理,即:酸提供的H+的物质的量与碱提供的OH-的物质的量相等。然后把原理公式化,即:C(待)=k·C(标)·V(标)/V(待)(k表示酸碱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其次在误差分析中,明确公式中的K、V(待)和 C(标)均为确定量,只有V(标)是变量,C(待)和V(标)成正,实验中引起的各种误差,只要造成V(标)偏大的所得C(待)都偏高,反之偏低。把引起误差因素最终归到V(标)的变化上,再进行实验误差分析。误差产生的方方面面归纳如下: 一、中和滴定的误差来源  1.仪器误差的来源 仪器检查不彻底,滴定管漏液;滴定管使用前没有润洗而锥形瓶误被润洗;注入液体后滴定管下端留有气泡;读数时滴定管等量器与水平面不垂直、液面不稳定、仰视(或俯视)刻度;液体温度与量器所规定的温度相差太远。 2.操作误差的来源 ①滴定中左手对酸式滴定管旋塞控制不当,旋塞松动导致旋塞处漏液;使用碱式滴定管时,左手拿住橡皮管中玻璃球用力挤压或按玻璃球以下部位,导致放手时空气进入出口管形成气泡。②右手握持锥形瓶没有摇动,待测液反应不完全或摇动时前后振荡溅出液体。③滴定时流速过快,锥形瓶中液体被溅出,也可能使标准溶液滴加过量。④锥形瓶下没有垫白纸作参比物,对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反应不灵敏,使终点滞后。⑤锥形瓶中溶液变色后立即停止滴定,待测液可能未完全反应。⑥滴定停止后,立即读数产生误差,应等1min~2min到滴定管内壁附着液

高中化学知识点定量实验常见误差分析-

高中化学知识点定量实验常见误差分析!-掌门1对1 今天在线一对一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在考试中最容易出现的易错的题型。 1、NaOH药品不纯(如 NaOH中混有少量Na2O),结果偏高。 2、用天平称量 NaOH时,称量时间过长。由于部分NaOH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 ,得到Na2CO3和NaOH的混合物,则结果偏低。 3、用天平称量 NaOH时,如砝码有污物,结果偏高。 4、用天平称量 NaOH时,物码颠倒,但未用游码,不影响结果。 5、用天平称量 NaOH时,物码颠倒,又用了游码,结果偏低。 6、用天平称量 NaOH时,若用滤纸称NaOH,结果偏低。 7、称量前小烧杯中有水,无影响。 8、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流至容量瓶之外,结果偏低。 9、未把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或洗涤液未注入容量瓶,结果偏低。 10、烧杯中溶液未冷却至室温,就开始转移溶液注入容量瓶,结果偏高 11、定容时蒸馏水加多了,液面超过了刻度线,而用滴管吸取部分溶液至刻度线,结果偏低。 12、定容时摇匀,容量瓶中液面下降,再加蒸馏水至刻度线,结果偏低。 13、容量瓶定容时,若俯视液面读数,结果偏高。 14、容量瓶定容时,若仰视液面读数,结果偏低。 15、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稀H2SO4时,用量筒量取浓溶液,若俯视读数,结果偏低。 1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稀H2SO4时,用量筒量取浓溶液,若仰视读数,结果偏高。 二、酸碱中和滴定

17、滴定管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就直接装入标准液,造成标准液稀释,溶液浓度降低,滴定过程中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18、盛待测液滴定管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就取液加入锥形瓶,待测液被稀释,测定结果偏低。 19、锥形瓶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润洗,再取待测液,造成待测液实际用量增大,测定结果偏高。 20、用滴定管取待测液时,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未排出就取液入锥形瓶,由于气泡填充了部分待测液,使得待测液体积减小,造成滴定时标准液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低。 21、滴定前,锥形瓶用水洗涤后,或锥形瓶中残留水,未干燥,或取完待测液后再向锥形瓶中加点水便于观察,虽然待测液体积增大,但待测液浓度变小,其物质的量不变,无影响。 22、滴定前,液面在0刻度线之上,未调整液面,造成标准液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低。 23、移液管悬空给锥形瓶放待测液,使待测液飞溅到锥形瓶外,或在瓶壁内上方附着,未被标准液中和,造成滴定时标准液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低。 24、移液管下端的残留液吹入锥形瓶内,使待测液体积偏大,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25、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平视读数,造成标准液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低。 26、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平视滴定管刻度线,滴定终了仰视刻度线,读数偏大,造成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27、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平视滴定管刻度线,滴定终了俯视刻度线,读数偏小,造成标准液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低。 28、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仰视滴定管刻度线,读数偏大,滴定后俯视刻度线,读数偏小。造成标准液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低。

高中化学溶液离子水解与电离中三大守恒详解

高中化学溶液离子水解与电离中三大守恒详解

电离与水解 电解质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的判断是近年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解此类型题的关键是掌握“两平衡、两原理”,即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和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原理。首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解决这类问题的理论基础。 一、电离平衡理论和水解平衡理论 1.电离理论: ⑴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微弱的,电离消耗的电解质及产生的微粒都是少量的,同时注意考虑水的电离的存在;⑵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的,主要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2.水解理论: 从盐类的水解的特征分析:水解程度是微弱的(一般不超过2‰)。例如:NaHCO 3 溶液中, c(HCO 3―)>>c(H 2 CO 3 )或c(OH― ) 理清溶液中的平衡关系并分清主次:

⑴弱酸的阴离子和弱碱的阳离子因水解而损耗; 如NaHCO 3溶液中有:c(Na+) > c(HCO 3 -)。⑵弱 酸的阴离子和弱碱的阳离子的水解是微量的(双水解除外),因此水解生成的弱电解质及产生H+的(或OH-)也是微量,但由于水的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平衡的存在,所以水解后的酸性溶液中c(H+)(或碱性溶液中的c(OH-))总是大于水解产生的弱电解质的浓度;⑶一般来说“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如水解呈酸性的溶液中c(H+)>c(OH-),水解呈碱性的溶液中c(OH-)>c(H+);⑷多元弱酸的酸根离子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主要以第一步水解为主。 。 二、电解质溶液中的守恒关系 1、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的负电荷总数等于阳离子的正电荷总数, 电荷守恒的重要应用是依据电荷守恒列出等式,比较或计算离子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如(1)在只含有A+、M-、H+、OH―四种离子的溶液中c(A+)+c(H+)==c(M-)+c(OH―),若c(H +)>c(OH―),则必然有c(A+)<c(M-)。 例如,在NaHCO 3 溶液中,有如下关系: C(Na+)+c(H+)==c(HCO 3―)+c(OH―)+2c(CO 3 2―)

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滴定法测定待测液的浓度时,消耗标准溶液多,则结果偏高,消耗标准溶液少,则结果偏低。从计算公式分析,当酸碱恰好中和时,有如下关系: c(标)·V(标)·x(标)=c(待)·V(待)·x(待) 其中c、V、x分别表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体积、酸或碱的元数。 因此,c(待)= 。因c(标)、V(待)、x(标)、x(待)均为定值,所 以c(待)的大小取决于V(标)的大小,V(标)大则c(待)大,V(标)小则c(待)小。 能引起误差的主要因素: 1、来自滴定管产生的误差: (1)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偏高 (2)滴定管未用待测液润洗偏低 (3)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偏高 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偏低 盛待测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偏低 盛待测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偏高 2、来自锥形瓶中产生的误差: (1)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洗。偏高 (2)锥形瓶未洗净,残留有与待测液中溶质反应的少量物质。偏低 (3)待测液加水稀释无影响 3、读数带来的误差: (1)用滴定管量取待测液: ①先俯视后仰视偏低②先仰视后俯视偏高 (2)标准液: ①先俯视后仰视偏高②先仰视后俯视偏低 4、来自配制标准液产生的误差 配制0.1mol/L的NaOH溶液500mL,需要NaOH质量 2.0g (1)NaOH已部分潮解偏高 (2)NaOH中含有杂质: ①杂质不与盐酸反应偏高 ②所含杂质消耗1mol盐酸需质量大于40g偏高(例如:Na2CO3、NaHCO3) ③所需杂质消耗1mol盐酸需质量小于40g偏低(例如:Na2O) (3)砝码有油污偏低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

高二化学科学习资料·学法指导系列 高二化学科学习资料·学法指导系列 1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的误差因素主要来自以下6个方面: (一)仪器润洗不当 1.盛放标准液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标准液润洗。若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标准液润洗,这时标准液的实际浓度变小了,所以会使其用量有所增加,导致c(待测液)的测定值偏大。 2.盛放待测液的滴定管或移液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分析:这时实际所取待测液的总物质的量变少了,所以会使标准液的用量减少,导致c(待测液)的测定值偏小。 3.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待测液润洗。分析这时待测液的实际用量变多了,使标准液的用量增多,导致c(待测液)的测定值偏大。 (二)读数方法有误 1.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 分析:由图可知仰视时:观察液面低于实际液面。俯视时:观察液面高于实际液面。所以滴前仰视V(前)偏大,滴后俯视V(后)偏小。这样V 标准液(=V 后—V 前)的值就偏小,导致c(待测液) 的值就偏小。 2.滴定前俯视,滴定后仰视分析: 同理推知V(标准液)偏大,c(待测液)偏大。 (三)操作出现问题 1.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漏液。 分析:这样会增加标准液的实际用量,致使的 c(待测液)值偏大。 2.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前尖嘴部分有气泡,终了无气泡(或前无气泡后有气泡)。 分析:对于气泡的前有后无,会把V 标准液的体积读大了,致使c(待测液)的值偏大了。(反之相反) 3.振荡锥形瓶时,不小心将待测液溅出。 分析:这样会使待测液的总量变小,从而标准液的用量也减少,致使c(待测液)的值偏小。 4.滴定过程中,将标准液滴到锥形瓶之外。 分析:这样会增加标准液的用量,使c(待测液)的值偏大。 5.移液时,将移液管(无“吹”字)尖嘴部分的残液吹入锥形瓶中。 分析:这样会使待测液的总量增多,从而增加标准液的用量,致使c(待测液)的值偏大。 6.快速滴定后立即读数。 分析:快速滴定会造成:当以达终点时,尚有一些标准液附着于滴定管的内壁,而此时立即读数,势必造成标准液过量,从而导致C(待测液)的值偏大。 (四)指示剂选择欠妥 1.强酸滴定弱碱,指示剂选用酚酞。 分析:由于滴定终点溶液呈酸性,选用酚酞势必造成酸的用量减少,从而导致c(待测液)的值偏小。 2.用强碱滴定弱酸,指示剂选用甲基橙。 分析:同样,由于终点时溶液呈碱性,选用甲基橙也势必造成碱的用量减少,从而导致C(待测液)的值偏小。 (五)终点判断不准 1.强酸滴定弱碱时,甲基橙由黄色变为红色停止滴定。 分析:终点时的颜色应由黄变橙,所以这属于过晚估计终点,致使c(待测液)的值偏大。 2.强碱滴定弱酸时,酚酞由无色变为粉红色时立即停止滴定(半分钟后溶液又变为无色) 分析:这属于过早估计终点,致使c(待测液)的值偏小。 3.滴定至终点时滴定管尖嘴处半滴尚未滴下(或一滴标准液附着在锥形瓶内壁上未摆下) 分析:此时假如把这半滴(或一滴)标准液滴入反应液中,肯定会超过终点。所以这种情况会使 c(待测液)的值偏大。 (六)样品含有杂质用固体配制标准液时,样品中含有杂质。 1.强酸滴定含有Na 2O 的NaOH 样品的纯度。 分析:由于1molHCl~40gNaOH,而1molHCl~31g Na 2O,所以实际上相当于NaOH 质量变大了,最终使ω(NaOH)的值偏大。 2.用含Na 2CO 3的NaOH 的标准液滴定盐酸。 分析:若以酚酞作指示剂,由于1molHCl~40gNaOH,而2molHCl~106gNa 2CO 3~80gNaOH,所以这实 际上相当于V(NaOH)变大了,最终导致c (盐酸)值偏大。 中和滴定误差判断—关键:由公式抓滴定量(以标准盐酸滴定NaOH 溶液为例)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的误差因素主要来自以下6个方面: (一)仪器润洗不当 1.盛放标准液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标准液润洗。若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标准液润洗,这时标准液的实际浓度变小了,所以会使其用量有所增加,导致c(待测液)的测定值偏大。 2.盛放待测液的滴定管或移液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分析:这时实际所取待测液的总物质的量变少了,所以会使标准液的用量减少,导致c(待测液)的测定值偏小。 3.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待测液润洗。分析这时待测液的实际用量变多了,使标准液的用量增多,导致c(待测液)的测定值偏大。 (二)读数方法有误 1.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 分析:由图可知仰视时:观察液面低于实际液面。俯视时:观察液面高于实际液面。所以滴前仰视V(前)偏大,滴后俯视V(后)偏小。这样V标准液(=V后—V前)的值就偏小,导致c(待测液) 的值就偏小。 2.滴定前俯视,滴定后仰视分析: 同理推知V(标准液)偏大,c(待测液)偏大。 (三)操作出现问题 1.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漏液。 分析:这样会增加标准液的实际用量,致使的c(待测液)值偏大。 2.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前尖嘴部分有气泡,终了无气泡(或前无气泡后有气泡)。 分析:对于气泡的前有后无,会把V标准液的体积读大了,致使c(待测液)的值偏大了。(反之相反) 3.振荡锥形瓶时,不小心将待测液溅出。 分析:这样会使待测液的总量变小,从而标准液的用量也减少,致使c(待测液)的值偏小。 4.滴定过程中,将标准液滴到锥形瓶之外。 分析:这样会增加标准液的用量,使c(待测液)的值偏大。 5.移液时,将移液管(无“吹”字)尖嘴部分的残液吹入锥形瓶中。 分析:这样会使待测液的总量增多,从而增加标准液的用量,致使c(待测液)的值偏大。 6.快速滴定后立即读数。 分析:快速滴定会造成:当以达终点时,尚有一些标准液附着于滴定管的内壁,而此时立即读数,势必造成标准液过量,从而导致C(待测液)的值偏大。 (四)指示剂选择欠妥 1.强酸滴定弱碱,指示剂选用酚酞。 分析:因为滴定终点溶液呈酸性,选用酚酞势必造成酸的用量减少,从而导致c(待测液)的值偏小。 2.用强碱滴定弱酸,指示剂选用甲基橙。 分析:同样,因为终点时溶液呈碱性,选用甲基橙也势必造成碱的用量减少,从而导致C(待测液)的值偏小。(五)终点判断不准 1.强酸滴定弱碱时,甲基橙由黄色变为红色停止滴定。 分析:终点时的颜色应由黄变橙,所以这属于过晚估计终点,致使c(待测液)的值偏大。

高一化学(必修一)溶液的配制和分析

一、物质的量浓度 1.含义 用来表示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的物理量。符号为,常用单位为。 2.表达式:C B=。如1 L溶液中含有1 mol溶质,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 mol/L。 思考感悟 1.将40 g NaOH固体溶于1 L水中得到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 mol·L-1吗?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配制100 mL 0.100 mol/L Na2CO3溶液 1.主要仪器 电子天平或、、、、、等2.配制步骤 (1)计算:根据nB=cB·V可知n(Na2CO3)=,则m(Na2CO3)= g。 (2)称量:若用托盘天平可准确称取Na2CO3固体g。 (3)溶解:将称好的Na2CO3固体放入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用 搅拌,并冷却至室温。 (4)移液:将烧杯中的溶液用引流转移到中。 (5)洗涤: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次,并将洗涤液都注入中,轻轻摇动,使溶液混合均匀。 (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时,改用滴加蒸馏水至。 (7)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8)装瓶:将容量瓶内的溶液倒入洁净、干燥的试剂瓶中,在瓶体上贴好注明溶液名称、浓度的标签,备用。 如图所示

课堂互动讲练 要点一、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 问题一下面是使用物质的量浓度的一些情况,你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 总结出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吗? 1.用1 L水溶解40 g NaOH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2.1 mol·L-1的MgCl2溶液中,c(Cl-)=0.2 mol·L-1。() 3.从1 L 1 mol·L-1的NaCl溶液中取出0.1 L溶液,其中Cl-的物质的量浓 度仍为1 mol·L-1。() 4.6.2 g Na2O溶于水形成1 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NaOH)=0.2 mol·L -1。() 例1将10.6 g Na2CO3溶于水配成1 L溶液 (1)该溶液中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________。 (2)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NaCl固体,使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 mol/L(假设 溶液体积不变)需加入NaCl的质量为________,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变式训练1 1.市售浓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 1.84 g/cm3。计算浓硫酸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 要点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问题2 下列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操作是否正确? ①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它是否漏水 ②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配溶液润洗。 ③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固体,把称好的试样用纸条小心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接近标线1~2 cm处,用滴管滴加蒸馏水到标线 ④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液体,用量筒量取试样后直接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接近标线1~2 cm处,用滴管滴加蒸馏水到标线 ⑤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多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