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2、理解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掌握地理概念教学的方法

4、掌握形成地理概念的几种途径

5、了解概念教学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会通过举例说明,掌握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举例应用地理概念教学的几种方法

3、准确地分析应用形成地理概念的途径

4、能运用各种资料,比较形成地理概念的几种途径的优点

5、感悟概念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地理概念教学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教学重点】

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地理概念教学的方法

形成地理概念的几种途径

原理教学的步骤

【教学难点】

应用地理概念教学和原理教学形成地理思维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理概念的重要性见幻灯片

让学生阅读感悟,掌握地理概念是学生学好地理知识的基础,地理概念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关键环节,它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地理知识宝库的大门。

地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地理概念教学是学生学好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的重要手段。其理由有三个:

一是地理概念揭示的是地理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学生掌握了地理概念是学好地理知识的基础; 例如: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我们把这个地理概念分解,土壤的本质属性是:1 具有肥力,2 能够生长植物。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肥力”也就理解了这个概念,而且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土地”和“土壤”的关系:土壤属于土地,但有土地的地方并不一定有土壤。

二是掌握地理概念是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重要形式,是进行地理思维的前提。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而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分析时,气温和降水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

三是地理概念是构成地理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和提高应用地理知识能力的关键。气温是指大气的冷暖程度;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统称降水。只有对气温和降水有了解才能更好得了解气候。

因此,地理概念教学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正文

一、地理概念的内涵、外延、分类。

1.什么是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它是对各种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

2.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一个地理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

地理概念的内涵是指地理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总和。地理概念的外延是地理概念所反映的全部客观事物,即地理概念的范围,一般是用分类方法加以研究。总的说来,所谓明确地理概念的内涵是给概念下定义,所谓明确地理概念的外延是给概念分类。天体是宇宙间所有物质的存在形式。而它可以分为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和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讲清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3、地理概念的分类

地理概念的分类方式按照不同的要求会有不同。

一般地理概念按其内涵性质又可分为具体和抽象地理概念。

前者如湖泊、火山、港口等,与地理表象直接联系;后者如气候、

大气环流、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它是“将物体或事件加以归类的规则”,由于无法直接观察,这类概念必须通过定义的方式来揭示其本质特征。

二、地理概念教学

1.从“准确”的相对性中去感悟概念

概念要求准确,所以概念中的限定词通常是作为把握概念的关键。但从表达这一层面来说,所下的定义永远是一个相对的准确;从反映概念的某一事物的现象和特征来说,通常又不能涵盖概念的全部。这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气候:它是长时期内的大气物理状况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许多要素上不同气候类型划分的依据,

主要是对降水和气温两个要素的一种数学统计;既然是统计,它的数字也就不是唯一的,而是一个范围;既然是一个范围,也就不能达到概念本身要求准确的特点。为弥补这个缺陷,我们课本中对气候的表述通常是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2.在综合分析中拓展深化概念

学会关联各要素,追加各种要素在地图上加以综合。

例如对于气候的分析,不仅要从纬度位置方面,还要从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将各个因素进行叠加,得出该地的气候。

3.从概念的演绎、概念群的建立中培养思维

比如,“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一标题,可以分解为“昼夜”、“昼夜长短”、“昼夜长短的变化”三个级别的概念。三者的逻辑关系是:要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必须先理解“昼夜长短”,要掌握“昼夜长短”必须先理解“昼夜”的产生。而“昼夜”又可以从“晨昏线”和“昼弧夜弧”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同时,还可以演绎出与“昼夜长短”、“昼夜长短变化”想对应的二级、三级概念。从而构建了以昼夜为中心的具有相互联系的概念群(如下所示)。显然,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通过概念的演绎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并在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达到思维的有序化。

三、形成地理概念的几种途径

(一)学会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

如:讲季风的概念

季风:大范围地区内低空盛行风的风向随着季节变化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优点:抓关键词,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透彻地了解概念。

(二)实地观察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规律在地理概念教学中加以运用就会收到良好的

效果。实践观察是形成地理概念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

例如,讲“丘陵”时,让学生亲自到野外实地观察、分析、比较,最后得出“丘陵”的概念。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山,找出它的特点:一是不高,二是坡缓,三是山顶浑圆。根据这些特点总结出“丘陵”的概念,即“山坡缓、山顶浑圆、高度在50 米以下的地方”的称丘陵。

优点:通过现场观察,让学生通过看到的现象总结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三)演绎法(一般——个别)

先出现定义,随后再举例。可称为“规—例—法”定义由老师提供,而举例则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探寻。

如:讲“国家”这一概念,教师可直接把国家这一概念呈现给学生。国家:具有一定的地理区域管理范围,固定的社会人群,拥有完整的政府管理机构、军队、独立的元首。——张锐锐《国家与地区》

提问学生:中国、日本、美国等是国家吗?为什么?

优点: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

(四)归纳法(个别——一般)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

如:热力环流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讲述地理热力环流原理就要抓住冷热不均、气压差异、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几个重要的环节进行重点讲解分析。

优点:可以体现众多事物的规律,且能体现事物的共性。

(五).类比法

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近或相似的地理概念的比较,以区别其异同、性质、特点,达到深化概念特性和分清概念的目的。

优点: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概念,不易浑淆。

(六).对比法

对互相对立的、意义相反或接近相反的地理概念,如“气旋与反气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升降运动与水平运动”、“背斜与向斜”、“寒流与暖流”、“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等进行对比,以巩固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掌握。教师讲解时,一般先重点讲清其中的一个,另一个则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得出与此概念相反的属性和特点。

可再生资源: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动能再生更新,而为人类反

复利用的自然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总结:地理概念和原理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背诵、记忆,而是一种感悟。在运用以上方法进行概念教学时,还应坚持“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形成概念时,不仅要使学生背诵概念的词义,而且要使他们会论证、会运用这些概念。

三、原理教学

地理原理体现了一般性规律,它反映了最基本的地理特征;因此,存在着一个需要我们去演绎、挖掘的空间。比如“热力环流”原理的策略可以分如下几步进行。

1分析原理,总结规律

归纳思维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是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讲述地理热力环流原理时,我运用比较法进行比较归纳。

如下表

比较气压分布特点、气流的运动特征和对天气状况

气压分布

特点

气流的运动特征天气状况不同点近地面高空垂直运动水平运动

受热的地区低气压高气压空气上升低压向高

降水多

受冷的地区高气压低气压空气下沉高压向低

降水少

相同点相同点由热力原因引起

通过对受热的地区和受冷的地区从气压分布,气流运动特征天气状况等列表综合比较后教师的归纳说明:

1)气压分布特点:在水平方向上,受热的地区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在垂直方向上,受冷的地区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在冷热不均的情况下,等压线是弯曲的,受热的地区向高空凸出,受冷的地区向低空凸出。在冷热均一的情况下,等压线是平行的,低空气压高于高空气压。

2)气流运动特点:受热的地区,空气上升。而受冷的地方空气下沉。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低气压逆时针辐合,高气压按顺时针辐散。

3)对天气的影响:受热的地区湿热空气上升降水多,而受冷的地区空气下沉降水少。

教师引导学生还可综合归纳得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线分布规律:高高低低(低气压向低空处凸出、高气压向高空处凸出)。在学习了热力环流原理知识后,要去学习掌握更复杂的大气环流的形成时也就容易多了,让学生与大气环流形成原理图相比较,有哪些相似性

和不同点,其原因是什么?教师只需利用气温和气压的关系这一原理,推导两极地区和赤道地区高低空的气压差异,形成单一的热力环流,用左右手法则判别高低空空气运动的偏向,然后对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稍加解释,学生就能通过自学看书,学生联系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样通过比较不仅培养了了学生的比较能力,还培养了综合思维能力。

2.步步推理,激发乐趣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先把抽象的难懂的地理原理分成几个循序渐进的有机联系的小知识点,使学生把每个知识点都能分清弄懂,然后再了解原理形成的整个过程。我采用追根寻源,通过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方式,来训练逻辑思维。一方面可以对知识、原理进行完整的关联,从而可以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来完善思维过程。顺向思维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连续“刨根问底”。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性的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和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例如在讲风的形成的根本原因时,我抓住冷热不均、气压差异、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几个重要的环节进行重点分析,通过连续性的向学生提问,从正向顺藤摸瓜,步步深入,归纳出思维线索是太阳辐射→地表分布不均→各地受热多少不均→近地面受热膨胀上升或冷却收缩下沉→产生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大气密度不同→同一水平面上气压梯度力不同→出现水平气压梯度→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创造思维的核心在于独特性、

立异性,在判断、处理具体问题时体现出合乎逻辑的但不同常规的思维形式,甚至有时打破时空顺序,培养逆向思维能力。若设置“别出心裁,别具一格”的的地理问题,引发逆向“探根求源”。如从风的运动来探讨风形成根本原因,引导学生探源,进行如下逆向推理:风←气压梯度力←气压差异←地区热量不均←太阳直射。得出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之间分布不均,造成了地区间热量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这样一来,通过顺向和逆向思维,不仅有关概念搞清了,大气从垂直运动到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的全过程就了解明析了,这样条理清析,井然有序,不仅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开阔了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手脑联动,突破“瓶颈”

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辨论,引导他们积极思索,发表各自的见解,发动学生大胆想象,假设推理,把热量、风向、气候、生产、生活等内容联系起来思考。我们不妨放开束缚,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将来有一天走入实际生活中,比如联系到了类似的蕴含热力原理的电冰箱、空调内的空气流动状况,太阳能热水器水的流动状况等。遇到类似的冷热不均现象,心中是否惦记这一原理?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一热力环流的原理后,然后要求学生大胆进行模仿提问。学生见老师打开思维的闸门,学生纷纷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假如某地高空温度高近地面温度低,大气运动方向将如何画?”,“假若地区间热量是均匀,会有风吗?”,“老师,你认为城市环保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城市热岛效应是好事?还是坏事?”“没有了温差,会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等到地球风平浪静时,我们生活将怎样?”“温室农业将如何利用温室效应?”“河水中也存

在地区间温度差会产生热力环流现象吗?”这些问题联系实际,富于想象,很有意思,活跃思维。启发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甚至相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勇于的发言,积极的讨论,不仅加深了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

地理的方法之一。例如在讲述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时,教师边讲边画,顺理成图(图略)。先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况讲起,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弄清热量分布,大气密度、气压梯度力等概念入手,把大气运动的成因,大气从垂直运动到水平运动的完整过程,又按一定程序排列出来。在黑板上画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并让学生讲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冷热不均→空气上升(下沉)→气压差

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从而了解了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原因。教学时了也可要求学生画出热力环流模式图,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热力环流的特征。

4.相关联系,感悟迁移

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地理对象的结构演变和分布的描述、比拟和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可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通过学生联想和想象入手,在自己的经历中或曾经学过的课文中寻找与之相类似的地理现象,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这一原理,在比较中得到新的认识

“河水中也存在地区间温度差会产生热力环流现象吗?”这些问题联系实际,富于想象,很有意思,活跃思维。启发诱导学生从不同

角度甚至相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勇于的发言,积极的讨论,不仅加深了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感悟教学,是进行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教学的一种对策。在感悟的过程中可以对众多“纷繁”的信息加以区分、甄别、有序和抽象,更重要的是在感悟的过程中,自动形成和完善了地理思维,从而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第一册 第一章行星地球 1、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幸运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蟹状星云是金牛 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 2、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 星。 3、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 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土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 4、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直径只有几千米大,月球 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5、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 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6、已知太阳系有八颗行星。按他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 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地球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的繁衍的行星: 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的和发展的温度条件。 ②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 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象。 2、太阳能量的来源: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 ①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约500千米,地球上接收到的太 阳光基本上都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 ②色球:位于光球外部,呈玫瑰色,厚度约几千千米。它发出的可见光不及光球 的千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殊的望眼镜才能看到。 ③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可以延伸到一个太阳半径,甚至更远。它的量度 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 4、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太阳活动的类型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 他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①黑子:光球表面出现的一些黑斑点。由其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说以才 显得暗些。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人们发现太阳黑子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 ②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有时会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又可称色球爆发,它是 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一个大耀斑可以在几分钟内发出相当于10 亿颗氢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把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射出,并抛出大量的高能粒子。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①地球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 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日,以距离地

基本概念

本篇校对说明 一.请依下述顺序排列各部份顺序 总论 CT MRI 神经系统 胸部 腹部 骨与关节 介入放射学 二.P3“肿块效应”条目移至总论节“伪影”条目之后。 三.为了不使手工修正误解,已另作出一份修正样本。附后 祁吉 09-07

基本概念是理解放射诊断学及相关内容的基础。医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因此基本概念还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死记硬背”的。本书中仅列出日常应用较多的120个基本概念,一些概念可以举一反三。实际操作中,涉及的基本概念远不止这些,需在实践中不断扩大理解和记忆。在学科进步中,一些概念的内涵还会发生变化,因此,对概念的理解还应随科学认识的发展不断修正。 总论 【X线的物理学效应】 X线的物理学效应(physical effect of X-ray)有: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光电效应,热效应,干涉、衍射、反射、折射、散射效应等。 【高仟伏X线】 高仟伏X线(high kilovoltage X-ray):波

长在0.12-0.05?(0.012-0.005nm)、光子能量为66~166KeV的高能X线。产生该波段X线的管电压为120-250kVp。应用高仟伏X线摄影可提供在较小密度范围内层次丰富的照片。 【软X线】 软X线(soft X-ray):波长在0.74-0.046nm(0.74-0.46?)范围、光子能量为17-26keV的低能量X线。由软X线机产生,产生该波段X线的管电压在25-40kVp。由于软X线的穿透能力小,临床上适用于软组织摄影。 【传统放射学】 传统放射学(conventional radiology):以X线透视和摄片为基本检查方法的医学成像科学。在现代医学成像方法(CT/MRI/DSA等)出现之前,这些基本检查方法已经沿用和不断改良了近80年,其中大部份至今仍在沿用,故统称以这些基本检查方法为基础的医学成像科学为传统放

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地理素养,即个体在受到地理知识、地理观念、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情感、地理态度等多种地理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品格。地理核心素养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包含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等构成元素的理解,还包括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因素,因此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艰难的工作,这个工作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地理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日常教学中分阶段、有取舍地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塑造学生,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以课程要求为基础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和教学组都会为某一阶段的学习制定一定的课程标准或要求,从而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一个短期的目标,有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开展和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因此,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和培养需要教师在课程标准制定后严格执行,以课程要求为基础目标,在阶段性的教学活动中要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这一目标。例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某一阶段要掌握地理符号的相关知识,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要求,从教材出发,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自行查找地区,查找相关的地理符号及其含义等,在课上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查找的资料和总结的内容,在这一自我实践、自我学习、知识总结和分享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地理符号所代表的含义,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提高。

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制作出针对每次课程内容的课件,然后在课件当中明确地写清楚每次课程中的知识点、重点以及难点。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地球和地球仪”这节课时,首先需要将本次课程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如地球的概述、地球的运动、经度和纬度等知识点,同时要标清楚重点知识为经度和纬度,然后让学生提前预习。通过预习,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也总结出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就可以有目标地进行学习,使不理解的地方得到解决,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 一般来说,教学评价方式的应用对教学活动的效果有直接影响。传统课堂中,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教师从个人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单方面、孤立的评价,例如,对某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后,鼓励其再接再厉,或者对某名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批评,督促其改变学习态度和方法。这种单方面的、片面的教学评价方式和标准受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还集中在学生的成绩上,学生的答题技巧、答题的准确度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依据,但是,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并不相同,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多种多样,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教学实际,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教学评价的创新。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成小组,在小组学习、活动中互相评价,或者邀请其他任课老师、班主任旁听,让其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改变以往单方面的教师评价模式,将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应用到教学当中,用科学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进步,增强其地理核心素养。

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

2016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2016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一) 知识分类复习打破传统按章节或会考条目复习的方法,是将11章44节必修内容中的229个会考知识条目分为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演变、地理基本规律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等四部分,并将能力融于其中进行复习,具体作法如下: 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 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 ②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 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 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的比例 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

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⑨地壳中硅的含量 (10)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11)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12 )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2)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A 粮食、苹果,B生铁、水泥,C闪电、鸣雷,D煤炭、阳光,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乏经济属性,它们都不是自然资源。再如天体、能源、轻重工业、生态系统、地理环境等均可用此法。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 点位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而A点比C 点的纬度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念的关系。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 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纬度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4)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如下表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异同: 不同点相同点天气影响因素是气团、锋面 大气物理状况短期变化。都表示大气物气候形成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 大气物理状况长期变化理状况的变化 再如恒星与星云,寒流与寒潮,矿物与矿产,水能与水资源,土地与国土,国土与国土资源,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等都

曲式分析基本概念

乐思:即音乐的思想材料,构成音乐语言的素材,规模可大可小,小至音调和动机,其次是乐节、乐句、乐段等,大至完整的主题。主题:鲜明的形象性,一定的完成性 动机:最小规模的乐思,是音乐结构中的最小单位,是乐节的再划分部分,典型的动机包含一个节拍重音,即相当于一小节。音调:区别不同音乐形象的乐思,与动机着眼点不同 音型:旋律、结构、和声进行的乐思,与动机着眼点不同 乐思陈述的类型:呈示性、展开性、过渡性、收束性、导入性 音乐曲式的功能:三个主要功能(陈述、对比、再现)和三个辅助功能(引子、连接、结束)主题的陈述的特点:主题的统一、调性的统一、结构的统一 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的结构。 乐段的特征:1、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式2、乐段的组成部分是乐句3、这些乐句之间具有问答呼应的关系,乐句数量不一定4、主调音乐风格的乐段,和声和旋律的完满终止时乐段结束时的典型标志5、大多数乐段的陈述时呈示型的6、乐段可以作为独立乐曲的曲式,也可以是较大型作品的一部分 乐段的类型:单乐段、平行复乐段、三重乐段、四重乐段、乐段聚集 单乐段:是包含一个乐段的结构。划分依据:1、依据和声:开放性乐段、收拢性乐段、转调乐段。2、依据主题材料及乐思发展的状况。3、依据乐段拥有乐句数量:二乐句乐段、三乐句乐段、四乐句乐段、多乐句乐段、单乐句数段。4、依据结构的模式:方整性乐段、非方整性乐段(基数节,前后两句乐节数量不等) 两乐句乐段:平行结构和对比结构。平行结构是指两乐句开头的主题材料基本相同,而落音或终止式不同。平行两乐句乐段常见的平行情况有:两乐句开头相同、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模进或移调、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主题旋律的反向等。对比结构是指两乐句开头的主题材料基本不同,但仍保持着一定的呼应关系 平行复乐段:(三个条件缺一不可)1、两个大乐句开头的主题材料相同或相似2、大乐句的内部能够划分小乐句3、大乐句末尾的终止式不同,形成呼应。 单二部曲式:单二部曲式由两个部分组成,通常第一部分为乐段,第二部分为乐段或规模相当于乐段的段落。图式:ab由于发展主题的不同方式,二部曲式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单主题二部曲式、对比主题二部曲式(ab之间的区别可达到对比的程度) 单二部曲式因第二部分是否再现第一部分的主题因素,又可分为:有再现部的单二部曲式(第二部分在收束时再现第一部分的一个乐句,整个第二部分由相当于一个乐句的规模的中部和是乐句的再现部组成)、没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的区别: 1、中部和再现部能分开单独成乐段的篇幅相当的、中部可能会做更大幅度的展开的是单三;中部与再现部合并的是单二。 2、再现部规模不同 单三的中部的类型:1单主题的中部:第一部分主题移到从属调或将第一部分主题材料进行分裂展开2对比主题的中部: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的另一个呈示部的乐段3合成性的中部:中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联合形成 回旋曲式:基本主题(称为“主部”或“迭句”)出现三次以上,中间插入互不相同的段落(称为“插部”)。图式:abaca……. 17世纪~18世纪上半叶:单主题回旋曲式(古回旋曲式)——各个插部通常取材于主部主题,与逐步形成不大的对比 18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世态风俗性回旋曲:对比主题回旋曲式(古典回旋曲式)——各个插部都和主部形成对比、与古回旋曲式完全不同

高中地理100组必考核心概念

易混概念一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宇宙中各种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云等都属 于天体。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所构成不同等级,构成天体系统至少要 有两个天体,如地月系、太阳系等。 区别——天体是独立的个体,天体系统是多个天体的集合。 易混概念二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三大金锁链条件,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适合呼吸的大气。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指形成三大条件的地球自身和宇宙条件,如日地距离适中、地球 体积质量适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等。 易混概念三光照与热量 光照——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 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 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 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热量——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 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热 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易混概念四积温和无霜期 积温——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 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 ℃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 ℃以上的持续时期 视为作物的活跃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 做积温。积温的多少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期的长短,能直接影响作物长势和生长季节。根据 ≥10 ℃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 和热带;积温越来越多,农作物的生长期也是越来越长。 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无霜期直接影响育苗移 栽的时间,决定了播种的时节。在实际生产中,真正有危害的是霜冻,因此应该叫无霜冻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终霜冻)至秋季第一次霜冻(初霜冻)之间的天数。 易混概念五恒星日与太阳日 恒星日——指地球以恒星作为参照物,地球上的某点顺地球自转方向连续两次对准恒星的时 间间隔,是地球真正的周期,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指地球以太阳作为参照物,地球上的某点顺地球自转方向连续两次对准恒星的时 间间隔,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为24小时。 易混概念六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 近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 远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由于黄赤交角的大小和地轴的宇宙空间指向,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做是不变的,因此,一年 当中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第一册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星球地球 1、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幸运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 蟹状星云是金牛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 2、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太阳 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3、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质量 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土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 4、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直径只 有几千米大,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5、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6、已知太阳系有八颗行星。按他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地球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的繁衍的行星:

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的和 发展的温度条件。 ②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 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 象。 2、太阳能量的来源: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 ①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约500千米,地 球上接收到的太阳光基本上都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 ②色球:位于光球外部,呈玫瑰色,厚度约几千千米。它发出的 可见光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殊的望眼镜 才能看到。 ③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可以延伸到一个太阳半径,甚 至更远。它的量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 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 4、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太阳活动的类型主要的是黑子 和耀斑,他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①黑子:光球表面出现的一些黑斑点。由其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 说以才显得暗些。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人们发现太阳黑子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 ②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有时会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又可称色球爆发, 它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一个大耀斑可以在几分钟内发 出相当于10亿颗氢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把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主要知识点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什么是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有什么特性? 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或者定义为:表征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切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都叫做地理信息。 (1)空间分布性:属于空间信息,其位置的识别是与数据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的最显著的标志。 (2)数据量大。 (3)信息载体的多样性。 什么是GIS?它具有什么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的能力;并能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 具有公共的地理定位基础,所有的地理要素,要按经纬度或者特有的坐标系统进行严格的空间定位,才能使具有时序性、多维性、区域性特征的空间要素进行复合和分解,将隐含其中的信息变为显示表达,形成空间和时间上连续分布的综合信息基础,支持空间问题的处理与决策。 地理信息系统从外部来看,它表现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而其内涵却是由计算机程序和地理数据组织而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模型,是一个逻辑缩小的、高度信息化的地理系统。 GIS与其它信息系统有什么区别? GIS有别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GIS具有以某种选定的方式对空间数据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这种能力使用户能得到关于数据的知识,因此,GIS 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DBMS,GIS必须包含DBMS。 GIS有别于地图数据库,地图数据库仅仅是将数字地图有组织地存放起来,不注重分析和查询,不可能去综合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空间分析,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个数据源。 GIS有别于CAD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CAD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 GIS有别于MIS(管理信息系统),GIS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GIS的软硬件设备复杂、系统功能强;MIS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即使存贮了图形,也是以文件形式管理,图形要素不能分解、查询、没有拓扑关系。管理地图和地理信息的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总结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自然数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7、8、9、10……叫做自然数。 整数 自然数都是整数,整数不都是自然数。 小数 小数是特殊形式的分数。但是不能说小数就是分数。 混小数(带小数) 小数的整数部分不为零的小数叫混小数,也叫带小数。 纯小数 小数的整数部分为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 循环小数 小数部分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0.333……,1.2470470470……都是循环小数。 纯循环小数 循环节从十分位就开始的循环小数,叫做纯循环小数。例如:,。混循环小数 与纯循环小数有唯一的区别:不是从十分位开始循环的循环小数,叫混循环小数。例如,,。 有限小数 小数的小数部分只有有限个数字的小数(不全为零)叫做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 小数的小数部分有无数个数字(不包含全为零)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都是循环小数。例如,圆周率π也是无限小数。 分数

十进制 十进制计数法是世界各国常用的一种记数方法。特点是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10个较低的单位等于1个相邻的较高单位。常说“满十进一”,这种以“十”为基数的进位制,叫做十进制。 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其中两个数都叫“加数”,结果叫“和”。 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其中“和”叫“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减数”,求出的另一个加数叫“差”。 乘法 求n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其中相同的这个数及n个这样的数都叫“因数”,结果叫“积”。 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其中“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来的另一个因数叫做“商”。 加、减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叫做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二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二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其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在减法中,被减数、减数同时加上或者减去一个数,差不变。 在减法中,被减数增加多少或者减少多少,减数不变,差随着增加或者减少多少。反之,减数增加多少或者减少多少,被减数不变,差随着减少或者增加多少。 在减法中,被减数减去若干个减数,可以把这些减数先加,差不变。 乘、除法运算定律 乘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概念】高考地理专业术语核心概念

【专业概念】高考地理专业术语核心概念 一、水循环和洋流类 常见地表水用语:淡水资源、河川径流、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常见水循环用语: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地表径流、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 常见洋流用语:风海流、季风洋流、寒流、暖流、渔场、增温增湿、降温减湿。 二、地理区位类 常见农业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灌溉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科技、工业基础等。 常见工业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位置、土地、水源等。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资金、地价等。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常见城市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 三、高考地理专业术语汇总 1.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2.植被类型:森林、草原、荒漠。 3.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如亚洲)、商品谷物农业(如美国)、现代混合农业(如澳大利亚)、大牧场放牧业(如阿根廷)、乳畜业(如西欧、美国五大湖周围)。 4.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科技、政策。 5.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6.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 7.农业(结构)生产部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8.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 9.工业区位因素:土地、资源、劳动力、交通、市场、技术、政策。 10.工业类型:原料指向型工业、市场指向型工业、动力指向型工业、技术指向型工业、劳动力指向型。 11.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河运和海运)、航空、管道运输。 12.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三低”)。 13.城市外部形态(城市地域形态或城市空间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 14.城市空间结构:同心圆、扇形、多核心模式 15.城市的布局形态:集中紧凑式、分散疏松式。 16.城市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17.城市化问题: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18.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中国还可细分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基础概念

问答题 1、继电保护的用途是什么? 答:①、当电网发生足以损坏设备或危及电网安全运行的故障时,使被保护设备快速脱离电网;②、对电网的非正常运行及某些设备的非正常状态能及时发出警报信号,以便迅速处理,使之恢复正常;③、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和远动化,以及工业生产的自动控制。 2、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基本特点是电流突增,电压突降,以及电流与电压间的相位角发生变化,各种继电保护装置正是抓住了这些特点,在反应这些物理量变化的基础上,利用正常与故障,保护范围内部与外部故障等各种物理量的差别来实现保护的,有反应电流升高而动作的过电流保护,有反应电压降低的低电压保护,有即反应电流又反应相角改变的过电流方向保护,还有反应电压与电流比值的距离保护等等。 3、对继电器有哪些要求? 答:①、动作值的误差要小;②、接点要可靠;③、返回时间要短;④、消耗功率要小。 4、常用继电器有哪几种类型? 答:按感受元件反应的物理量的不同,继电器可分为电量的和非电量的两种,属于非电量的有瓦斯继电器、速度继电器、温度继电器等。 反应电量的种类较多一般分为: ①、按动作原理分为:电磁型、感应型、整流型、晶体管型;②、按反应电量的性质有:电流继电器和电压继电器;③、按作用可分为:电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信号继电器等。 5、感应型电流继电器的检验项目有哪些? 答:感应型电流继电器是反时限过流继电器,它包括感应元件和速断元件,其常用型号为GL-10和GL-20两种系列,在验收和定期检验时,其检验项目如下: ①、外部检查;②、内部和机械部分检查;③、绝缘检验;④、始动电流检验;⑤、动作及返回值检验;⑥、速动元件检验;⑦、动作时间特性检验;⑧、接点工作可靠性检验。 6、怎样正确使用接地摇表? 答:测量前,首先将两根探测针分别插入地中接地极E,电位探测针P和电流探测针C 成一直线并相距20米,P插于E和C之间,然后用专用导线分别将E、P、C接到仪表的相应接线柱上。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作为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指导思想。我们就针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进行一次简单的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

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一)地理素养 构成要素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而其中又主要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 1.地理科学素养 ①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知识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理术语、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空间分布、地理过程、地理因果关系、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内容。 ②地理科学能力:针对地理问题的相关流程:提出→收集→整理→分析→回答 a.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 b.收集地理问题的技能; c.整理地理问题的技能; d.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 e.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 ③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但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要侧重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方法。 2.地理人文素养

地理基础知识大全

地理基础知识大全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宇宙:宇是空间(经度、纬度、海拔);宙是时间——四维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及小行星带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月球中的 3He)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西部最大;四川盆地最小纬度:高弱或低强(正午太阳高度)海拔:高强或低弱(大气的削弱)天气状况:晴多阴少日照时间:长多短少太阳活动类型大气层结构标志对地球的影响黑子光球强弱气候耀斑色球 最激烈电离层(无线电)太阳风日冕磁场(指南针)注:白天看日食;夜上看月食 (3)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半径大于极半径,平均 6371Km 地轴:北端空间指向北极星附近——观察仰角=北半球地理纬度(举例)

两极:所有经线都交于极点;纬度为 90;北极点只有南;南极点只有北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点的半圆——等长;指示南北方向;180;20000 Km;一度 111 Km 本初子午线:0 度经线穿过英国的伦敦经度:划分原则;东西经与东西半球;地方时纬线:东西方向的整圆,并与经线相互垂直——平行;从赤道(特殊纬线)向两极对称递减;指示东西方向(相对的,以劣弧定向);360;40000 Km 纬度:划分原则;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定向;最近航线;距离计算时区的划分;日界线(0 时与 180);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线速度与角速度)和周期(恒星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1)太阳高度:日变化:夜小于 0;日出、日落等于 0;白天大于 0;物体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相反正午(地方时 12 时)太阳高度: H=90°-│A±B│其中:H 为正午太阳高度;A 为所求点纬度;B 为直射点纬度;A 与 B 同半球用减号,异半球用加号 0 时与 12 时所在经线上,太阳高度所差的度数与纬度所差度数相等 日出、日落、正午太阳方向与物体的影子方向:(3.21-9.23)日出东北;日落西北(9.23-3.21)日出东南;日落西南;3.21 与 9.23 这两天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正午太阳在正南或正北或正头顶;(影子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昼长=日落-日出;日出=12-二分之一

材料科学基础基本概念

晶体缺陷 单晶体:是指在整个晶体内部原子都按照周期性的规则排列。 多晶体:是指在晶体内每个局部区域里原子按周期性的规则排列,但不同局部区域之间原子的排列方向并不相同,因此多晶体也可看成由许多取向不同的小单晶体(晶粒)组成 点缺陷(Point defects):最简单的晶体缺陷,在结点上或邻近的微观区域内偏离晶体结构的正常排列。在空间三维方向上的尺寸都很小,约为一个、几个原子间距,又称零维缺陷。包括空位vacancies、间隙原子interstitial atoms、杂质impurities、溶质原子solutes等。 线缺陷(Linear defects):在一个方向上的缺陷扩展很大,其它两个方向上尺寸很小,也称为一维缺陷。主要为位错dislocations。 面缺陷(Planar defects):在两个方向上的缺陷扩展很大,其它一个方向上尺寸很小,也称为二维缺陷。包括晶界grain boundaries、相界phase boundaries、孪晶界twin boundaries、堆垛层错stacking faults等。 晶体中点阵结点上的原子以其平衡位置为中心作热振动,当振动能足够大时,将克服周围原子的制约,跳离原来的位置,使得点阵中形成空结点,称为空位vacancies 肖脱基(Schottky)空位:迁移到晶体表面或内表面的正常结点位置,使晶体内部留下空位。弗兰克尔(Frenkel)缺陷:挤入间隙位置,在晶体中形成数目相等的空位和间隙原子。 晶格畸变:点缺陷破坏了原子的平衡状态,使晶格发生扭曲,称晶格畸变。从而使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电阻升高,密度减小等。 热平衡缺陷:由于热起伏促使原子脱离点阵位置而形成的点缺陷称为热平衡缺陷(thermal equilibrium defects),这是晶体内原子的热运动的内部条件决定的。 过饱和的点缺陷:通过改变外部条件形成点缺陷,包括高温淬火、冷变形加工、高能粒子辐照等,这时的点缺陷浓度超过了平衡浓度,称为过饱和的点缺陷(supersaturated point defects) 。 位错:当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发生局部滑移时,滑移面上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交界线称作位错 刃型位错:当一个完整晶体某晶面以上的某处多出半个原子面,该晶面象刀刃一样切入晶体,这个多余原子面的边缘就是刃型位错。 刃型位错线可以理解为已滑移区和未滑移区的分界线,它不一定是直线 螺型位错:位错附近的原子是按螺旋形排列的。螺型位错的位错线与滑移矢量平行,因此一定是直线 混合位错:一种更为普遍的位错形式,其滑移矢量既不平行也不垂直于位错线,而与位错线相交成任意角度。可看作是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的混合形式。 柏氏矢量b: 用于表征不同类型位错的特征的一个物理参量,是决定晶格偏离方向与大小的向量,可揭示位错的本质。 位错的滑移(守恒运动):在外加切应力作用下,位错中心附近的原子沿柏氏矢量b方向在滑移面上不断作少量位移(小于一个原子间距)而逐步实现。 交滑移:由于螺型位错可有多个滑移面,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上运动受阻时,可转移到与之相交的另一个滑移面上继续滑移。如果交滑移后的位错再转回到和原滑移面平行的滑移面上继续运动,则称为双交滑移。 位错滑移的特点 1) 刃型位错滑移的切应力方向与位错线垂直,而螺型位错滑移的切应力方向与位错线平行; 2) 无论刃型位错还是螺型位错,位错的运动方向总是与位错线垂直的;(伯氏矢量方向代表

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学科特色

地理学科发展前沿专题作业 Part1地理学的核心概念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有的观点表述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一门学科。地理学具有以下的一些核心概念: 1、空间。地球上的一切地理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有人说“如果搬走了地理学的空间就等于搬走了地理学大厦的基石”,由此可以看出,空间概念在地理学中的意义。 2、人地关系。地理学注重资源、环境及其变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研究土地利用、城市化、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等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重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福祉的关系。 3、环境变化。地理学关注全球环境变化,聚焦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人类活动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及人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4、时间。时间即地理事物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过程。时间变化的研究涉及变化的状态、变化的驱动力、变化的机制、变化的后果等。特别关注与此有关的“周期”、“发育”、“演化”、“演替”、“平衡”等概念。 5、区域和地方。注重区域和地方特性、地方差异和地方联系,具有实在的认识意义和实践价值。地方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载体,地方之间有共性亦有差异,地方差异既是空间联系的原因也是空间联系的结果。

6、尺度。不管是空间还是时间,都具有尺度属性,尺度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形式,也是我们认识、分析地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地理学研究需要清楚地界定所关心问题的尺度,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不同尺度上的研究结果关联起来,以利于既全面又深入地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 6、系统。地理学本身就隐含系统概念的一些观点,如整体性、相互作用、空间等级,借鉴系统论思想和方法,可以发展出一套地理系统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7、景观。景观是我们看到的地球表层或其某部分的形态,是漫长时空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复杂产物。要了解景观,需要重新塑造景观形态、影响其发展的各种事件。景观多样性构成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8、全球化。世界不同国家、区域和地方的关联日益紧密,各地的环境变化已累计到使全球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全球环境变化又反过来冲击所有国家和不同地方。全球化的过程和空间是不均衡的,对全球环境变化的责任是由区别的,全球化世界仍然是差异性和多样化的。当代地理学特别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不同地方。 Part2地理学的学科特色 1、区域性。地球上的地理事物存在于一定的区域空间,任何区域 都有自己的特征,区域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环境及经济结构 的地域差异,表现出无可替代的区域特征。区域有空间尺度大 小之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就是研究不同范围、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相应的大洋为“泛大洋”。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陆的花岗岩层分离并在分布于整个地壳中的玄武岩层之上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如下图所示: 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如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问题;非洲与南美洲发现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南极洲、非洲、澳大利亚发现相同的冰碛物;南极洲发现温暖条件下形成的煤层等等。 但是,该学说存在一个致命弱点。物理学家发现,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太小,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在兴盛了十几年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这一过程所历时间约需2亿年,它也是海底岩石年龄的下限,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海底扩张学说的证据主要有:海底岩石比较年轻,不超过2亿年;年龄比较接近的岩层在大洋中脊的两侧对称分布;古老的岩层分布于大陆附近的海沟处,大洋中脊处的岩石最年轻。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又根据大量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提出的学说。因此有人把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生长边界的海岭和转换断层、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总结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总结 一、地球与地图 1、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东经度逐渐增大,西经度逐渐减小; 2、两点间経度差满足同减异加; 3、经纬网中东西方向的判定:同在东经度,经度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 大者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则按以下法则操作:在以0°为中央经线的经纬网 图中,若两点间的经度差小于180°,则按左东右西的原则判断,若大于180°, 则按左西右东的原则进行判断。 4、经线长度等于两点间的纬度差x111km;两点间的纬线长度等于两点间的経度 差x111cosθ(θ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 5、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6、等高线:海拔相等的点的连线; 7、等值线判读的一般规律:同线登高,同图等距;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大于 大的,小于小的。 8、地形特征描述:地形的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地貌;海岸线曲直情况。 例:中国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 布。 9、等高线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去方向相反;等高线 越密集,坡度越大,水流速度越快,搬运和侵蚀能力越强,等高线越稀疏,坡度 越缓,水流速度越慢,搬运和侵蚀能力越弱,沉积作用越强。 二、气候篇 1、海陆风:海陆间昼夜温差引起的热力环流称为海陆风。白天吹________风,夜 晚吹________风。 2、山谷风: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________(山谷/山坡)吹向________(山谷/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________(山谷/山坡)吹向________(山谷/山坡)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3、城市风:由于城市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燃烧、汽车尾气排放等释放出大量热 量及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导致城市气温常年较郊区高,继而引起的空气由城市 ________(上升/下沉),郊区________(上升/下沉),在城市与郊区间形成热力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