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眼科行业研究报告

2020年眼科行业研究报告

2020年眼科行业研究报告
2020年眼科行业研究报告

2020年眼科行业研究报告

导语

数据显示,我国眼科市场规模由2013 年的467.7 亿元增长至2018 年的979.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

1、小眼睛,大世界

眼睛是人体重要感觉器官之一,超过90%的感官外界信息通过眼睛获取,却常被人们所忽略。眼科专病或视觉系统疾病,通常研究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眼视光学,治疗青光眼和视神经病、白内障等多种眼科疾病。

过去眼科市场受到一定的忽视,主要是因为(1)眼科专病高度细分:眼部结构的复杂程度超过大众认知,技术要求较高;(2)国内眼科渗透率处在较低水平:和“牙疼不是病”类似,对于眼睛干涩、中轻度近视、中轻度白内障等认知不清,常“自我诊断”或忽视,或耽误治疗时间进展致盲;(3)国产眼科药品和器械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国内眼科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相对薄弱,部分眼疾缺乏治愈方法,仅能缓解,药品和器械均以进口为主导。

而实质上,眼科疾病拥有庞大的患者群体基础,且患病率仍在提升。以常见眼病来说,青少年近视人口数预计在1 亿左右、成年近视人

口数 4.5 亿以及黄斑眼底病变疾病约6400 万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工作强度增大、生活方式转变、过敏原增加及用眼不当等因素的影响,白内障、青光眼、干眼症、角结膜炎、角膜损伤溃疡及视频终端综合症等多种眼疾罹患率逐年升高,眼科治疗需求急剧增加,致使眼科市场快速增长。

同时,不同生命阶段对于眼科健康需求提升,治疗渗透率处在“起飞”初期。

青少年:重视青少年近视,认知度和渗透率提升是视光行业发展的主要引擎,角膜塑形镜首当其冲受益。预计未来五年,存量屈光不正青少年患者预计达到一亿人。目前渗透率仅为1.5%,预计有望在未来3 年内提升到3%,市场空间有望达到200 亿元。

中青年:存量近视人群数量达到4.5 亿人,屈光手术渗透率仅为0.33%,相较于近视发病率低、近视较为不重视的美国地区,仍有一倍渗透率提升空间。术式引领行业变革,以SMILE 和Trans-PRK 为主流的手术方式更为标准化,恢复快、副作用可控,替代原有的术式方法,推动消费者接受度提升,引领屈光手术市场量价齐升,预计市场有望达到300 亿规模。

中老年:中老年常见眼科疾病主要是白内障、黄斑病变及干眼症,预计患者群体对应为1.7 亿人、6400 万人和8000 万人。白内障术式进入成熟期,人工晶体有望随着带量采购带来渗透率提升拐点、同时促进国产进程加快。黄斑病变、干眼症的药物可及性仍有显著提升空间。

眼科市场达到千亿规模。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我国眼科市场规模由2013 年的467.7 亿元增长至2018 年的979.7 亿元,年复合

增长率高达17%。伴随着高新技术更新换代、消费升级、眼部发病率提升以及患者自我诊断意识提升,预估我国2019 年眼科市场规模将达到1116.9 亿元,未来五年的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有望保持在13%-15%左右。

2. 青少年:屈光不正低龄化,OK 镜渗透率有望提升

2.1 屈光低龄化,存量视力不良青少年预计过亿

我国青少年视力不良率全球居前。2018 年7 月,教育部发布《ZG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升学压力大、用眼过度,导致青少年视力不良率持续攀升,2014 年我国高中生近视率已经超80%,同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一样为视力不良高发区,日韩和新加坡青少年近视率已突破90%。

未来5 年青少年视力不良人数或过亿。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数据,预估2023 年8-12 岁,13-15 岁和16-18 岁人口分别为6850 万、3910 万和3790 万人,合计约 1.45 亿人。若近视比率未发生变化,5 年后我国青少年视力不良人口将达到9200 万。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近视比率达到日韩等发达国家水平,五年后青少年近视人口预计或过亿。疫情期间,校内外培训“被动”采用网课授课,电子产品普及率、电子产品每日使用时间大幅度提升,户外运动时间进一步压缩,或将引起眼部不适、加重屈光问题。

近视防控上升至国家高度,政策推动视光产业发展。2018 年6 月,国家卫健委发布《近视防治指南》,首次将角膜塑形镜纳入单纯性近视矫正措施,认定角膜塑形镜在近视防控的有效性。8 月30 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方案指出,青少年近视问题是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提出到2030 年中国六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的目标。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上升到国家高度,各地已陆续开展近视

筛查和预防、矫正宣传工作,视光产业有望在政策扶持下迎来快速发展。

2.2 防控手段多样,角膜塑形镜和低浓度阿托品成为主流选择

角膜塑形镜为世界卫生组织推介的可行性较高的近视控制与矫正手段。近视的矫正方式多样,主要包括角膜塑形镜(OK 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硬性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软性接触镜(隐形眼镜)、框架眼镜中的虚焦镜、渐进多焦点眼镜、双焦眼镜以及手术治疗等,但多数方式不适用于青少年。针对青少年近视矫正,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方法有三种: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和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户外活动可刺激眼球的调节作用,但在学业压力较大的中国,多数青少年难以保证每天户外两小时,且家长多数不信任其干预效果,使得角膜塑形镜成为大多数家长和青少年的优选方式。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在儿童近视发展较快时期,适当使用可控制近视增长,但长期应用安全性未知。除此之外,阿托品或产生瞳孔散大、畏光和视近模糊、停药回退现象等副作用。在我国,低浓度阿托品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暂未有企业具备生产资格,多数为医院院内制剂。目前国内的低浓度阿托品主要是用较高浓度的阿托品稀释或代购国外产品,如台湾的麦迪森和五福。

硬性接触镜(RGP)白天佩戴,采用虹吸式原理佩戴于眼表。相比于一般隐形眼镜透氧系数更高,角膜感染几率较低。但矫正视力效果弱,不适用于风沙较大或空气质量较差地区。ZG空气质量差,应用效果一般。

软性接触镜(隐形眼镜)使用广泛,但仅能提供清晰视觉效果,近视矫正效果较差,存在佩戴时间过长,易发生角膜感染的问题。

框架镜不够美观,不便于青少年运动,控制近视效果没有统一结论。手术治疗(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青少年眼部发育未完全、屈光率不稳定,因而临床上青少年禁用。

角膜塑形镜具备安全、有效、可逆、美观等优势。角膜塑形镜(OK 镜)是采用高分子材料合成的高透氧性隐形眼镜,通过对角膜顶点的持续压迫塑形,短期内快速有效地降低青少年近视度数、提高裸眼视力,延缓青少年近视的发展速度。

低浓度阿托品

低浓度阿托品国产外资均无法直接销售,院内制剂是唯一合法途径。目前国内0.01%

低浓度阿托品仅可以采用院内制剂方式在少数医院进行售卖,而网络上依靠台湾、新加坡代购等方式存在较大安全风险。上海市目前只有五官科医院拥有处方权,由于严重供不应求医院将单月销量控制在450 瓶,售价为45 元一瓶,每人每月仅可购买一瓶(原则上一个月一瓶即可起到控制作用)。兴齐眼药的兴齐眼科医院则可以远程开药,售价为300 元/月。目前国内只有兴齐眼药获受理临床试验,获批后预计将获得3 年监测期。

低浓度阿托品若成功获批市场空间中性可达135 亿元。台湾地区低浓度阿托品开展较早,由于其价格便宜副作用较小快速将渗透率提升

到20%以上。按照目前45 元一瓶的价格计算,若每人每月使用一瓶则一年的总花费大约为500 元。考虑到目前院内试剂和院外售价存在5-6 倍的差距,低浓度阿托品正式商业化后可能面临一定幅度提价,假设售价分别为500/1000/1500 元/年,渗透率为10%/15%/20%,青少年近视人口为9000 万人,则低浓度阿托品对应市场规模在45-270 亿元之间,中性估计为135 亿元。

角膜塑形镜

角膜塑形镜矫正成功率在90%以上。据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眼科对71 名青少年近视患者临床实验结果显示,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矫正成功率临床统计可达90%以上。主要体现在戴镜1 到6 个月后裸眼视力提高、屈光度数降低以及眼轴增长速度减缓。其中,戴镜后一个月效果最为明显,平均度数可降低2.53 度,裸眼视力有

96.62%的可能性提高0.5 以上。后续佩戴虽有一定的度数反弹,但戴镜三个月后仍有超过90%的可能性优于佩戴前视力水平。

最新临床数据表明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溶液联合使用效果更好。最新的论文结果显示,通过对分别各100 名单独使用角膜塑形镜和联合使用角膜塑形镜及低浓度阿托品的青少年近视患者的临床数据追踪,结果发现观察组联合使用的患者眼轴长度、屈光度及裸眼视力水平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单独使用角膜塑形镜的患者。而在此之前的临床试验中分别单独使用角膜塑形镜及低浓度阿托品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统计学差异。考虑到单独使用低浓度阿托品可能产生肌肉松弛、畏光等不良反应,未来临床应用中联合使用矫正治疗可能成为新主流。

上游原材料供应呈现寡头垄断。角膜塑形镜的材料是一种高透氧的高分子聚合材料(氟丙基硅氧烷聚甲基丙烯酸酯),满足高透氧性、高生物相容性、高断裂强度三大特性,最初来源是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后经过多年发展延伸为适合临床应用的材料。目前国际上具有生产能力的公司仅有四家,分别为日本美尼康、美国博士伦、美国paragon 和英国Contamac。其中,美尼康仅能生产日戴角膜接触镜(RGP 镜)原材料,剩下三家具备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材料生产资质。ZG市场角膜

塑形镜生产厂商所用原材料全部依赖进口,大多数厂家使用博士伦的镜片,菁视和CRT 公司使用Paragon 镜片,爱博诺德使用Contamac 镜片。不过随着Contamac 被昊海生科收购70%股权,昊海正加速申请原材料国内生产资质。

角膜塑形镜市场的竞争格局已基本稳定。国内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角膜塑形镜产品注册证的企业达9 家,其ZG产品牌为欧普康S、爱博诺德和台湾亨泰,其他进口品牌为美国的EUCLID(欧几里得)、C&E(菁视)、Paragon,日本的阿迩法,韩国的LUCID (露晰得)、荷兰的Dream Lite。据了解,日本板桥医疗、昊海生科等企业亦正在布局角膜塑形镜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验证阶段,预计未来2-3 年有望逐步获批上市。

我们认为不同品牌产品的差距主要在产品和渠道两个方面。

评价角膜塑形镜产品的技术优劣主要关注产品材料、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及质量内控三个方面,目前各家厂商不具备显著技术差异。

a) 产品材料

角膜塑形镜的材料是一种高透氧的高分子聚合材料,满足高透氧性、高生物相容性、高断裂强度三大特性。而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透氧性,主要以透氧系数DK 表示(D 为弥散系数:coefficient of dispersion;K 为溶解系数:volumetric oxygen transfer coefficient)。DK 越高,说明透氧性越高。一般来说,DK 值大于100 就已经属于较高透氧水平。国内现有品牌使用的镜片材料均为进口,国内尚未有生产厂商。主要是美国博士伦的BOSTON 系列、PARAGON 的Paragon 材料以及英国Contamac 镜片。BOSTON 的具体材质型号有BOSTON XO、BOSTON XO2、Boston EqualensII 、Boston Equalens、BOSTON NEM 几大类,而BOSTON XO 目前是应用最多的一种镜片材质。除了C&E 和CRT 使用的是Paragon 材料、爱博诺德采用Contamac 材料以外,其余厂商均使用的是BOSTON 材料。这两种材料各项性能都可以满足角膜塑形镜制作要求,消费者通常也不具备感知材料差异的能力。因此原材料不成为品牌选择的重要因素。

b) 产品设计

镜片设计是角膜塑形镜产品的技术核心,设计经过多次迭代发展,目前,市场上的角膜塑形镜主要采用的的四区间设计,按照专利可分为:VST(vision shaping treatment,视觉重塑治疗或多弧反几何设计)和CRT(corneal refractive therapy,角膜屈光矫治或双表面和谐设计)两种。VST 设计是博士伦公司的设计专利,欧普康S 的梦戴维、日本阿迩法、美国欧几里德、韩国露晰得和ZG台湾亨泰的镜片都是采用VST 设计。CRT 设计是PARAGON VISION 公司的设计专利,国内目前仅有美国菁视(C&E)和Paragon Vision 采用。相对而言,CRT 设计的镜片更加轻薄、采用切线式着陆角设计,佩戴稳固。其采用基于矢高改变的量化方法,参数更加精确,用户舒适度更高。

c) 加工工艺及质量内控

主要了解生产商的设备先进程度,以及生产出来的镜片是不是处于说明书的误差范围之内。目前各家厂商均能实现全自动或半自动化生产,如欧普康S 已能做到全流程质量跟踪管理。各家厂商均在工艺上不断改进,如等离子脱膜技术已广泛应用,可以使镜片表面更加光滑,细菌吸附概率降低。

产品差异小渠道各有优势,市场份额相对均衡。根据多次草根调研和学术会议预估,目前我国角膜塑形镜市场并没有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按服务人数计算,相对份额较高的有ZG欧普康S、美国欧几里得和日本的阿迩法,其中欧普康S 份额最高,约为30%。整体来看,角膜塑形镜的产品并无较大差异。另一方面,各家厂商渠道各具优势。如欧普康S 在华东地区渠道开拓成熟、阿迩法依托于爱尔眼科独家经销,欧几里得在大型公立医院渗透较深等。

角膜塑形镜在我国渗透率约1%,未来提升空间大。根据ZG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眼科及视光学分会数据显示,2015 年我国进口角膜塑形镜54 万副,彼时唯一国产企业欧普康S 销量为10 万副,总计占青少年近视人口的0.75%,目前大约为1%。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生理结构与ZG较为类似的东亚地区,渗透率都在5%以上,且呈现出较快上升趋势。以台湾为例,2008 年角膜塑形镜渗透率只有1%,七年后已经接近7%。考虑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我们保守预估5 年内角膜塑形镜渗透率有望在ZG达到3%左右,CAGR 为18.92%。

角膜塑形镜产品较为成熟,行业格局较为稳定。尽管未来仍会有新进入者,但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低于品牌、渠道和医生推介,因此价格将较为稳定。按照目前市场中较低价格8000 元/副计算,未来五年内我国角膜塑形镜市场规模保守估计可达199 亿元,较目前有一到两倍的上升空间。

小结:重视青少年近视,认知度和渗透率提升是视光行业发展的主要引擎,角膜塑形镜首当其冲受益。预计未来五年,存量屈光不正青少年患者预计达到一亿人。目前渗透率仅为1.5%,预计有望在未来3 年内提升到3%,市场空间有望达到200 亿元。

3. 中青年:屈光术式变革,引领市场量价齐升

正常视物的原理是当光线穿过角膜和晶体,将影像落在视网膜上,方能看清楚物体,而近视患者因为眼轴变长,看远处物体时穿过角膜和晶体的光线是弯曲的,光线无法在视网膜上聚焦,结果看到的物体就模糊不清。激光及时矫正手术可以通过激光改变角膜厚度,调整眼睛

视物的焦点,最终让光线可以在视网膜上聚焦以重新达到视物清晰的效果。

屈光手术快速发展,进入机器化时代。角膜屈光手术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的形态矫正屈光不正,广义屈光手术可以用于近视、远视、老视和散光,超过90%主要应用在近视领域,因此狭义上多将屈光手术看成近视手术。根据患者的角膜情况、诉求情况,屈光手术具有多种术式选择,目前最为主流的是“SMILE 全飞秒”。

屈光手术主要分为两种模式:角膜激光矫正术和眼内屈光矫正术,角膜激光矫正术又可以分为角膜表层和板层两种方式。

角膜激光矫正术方面:

从发展的年代来看,第一代屈光术式主要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Epi-LASE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在1988 年开始逐渐推向市

场。PRK 和LASEK 比较类似,本质上是通过机械或药物方式揭开角膜上皮瓣,具有一定的角膜裸露或者伤害,恢复较慢,并含有一定的haze、屈光回退等风险,治疗范围相对狭窄,对角膜状况、后期恢复等具有更高要求。LASIK 通过机械板层刀做一个带蒂的角膜瓣,掀开后对暴露的角膜基质层进行准分子激光切削,手术创伤较LASEK 小,保证了角膜组织的完整性。

第二代的飞秒LASIK(俗称“半飞秒”,FS-LASIK),即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主要是飞秒和激光两种技术和机器的结合,不再采用药物或者机械式打开上皮瓣,而是通过飞秒激光打开角膜,再使用激光在角膜里层进行扫描切割,后重新贴合角膜瓣,手术创伤较LASEK 小,其角膜瓣制作厚度更加精确、表面更加光滑,几乎不会发

生人为失误引起的角膜瓣移位、游离、破碎等情况,保证了角膜组织的完整性。

第三代主要是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切除术(SMILE,俗称“全飞秒”)和Trans-PRK(TPRK,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前者无需制作掀开式角膜瓣,而是用全飞秒激光治疗仪在角膜上进行切削,然后通过一个2mm 的微小切口取出。

除以上目前较为主流的方式外,还有更为细分的角膜地形图引导LASIK、波前引导LASIK、Epi-LASIK、Epi-LASEK 等各类细分的术式方法,结合患者角膜厚薄、恢复时间要求、价格等需求进行匹配。眼内屈光矫正术:

眼内屈光手术矫正范围更广,可逆性好。与角膜屈光手术这一取出部分角膜组织的“减法手术”相比,眼内屈光手术不破坏角膜组织结构的完整,是一种安全可逆的“加法手术”,主要分为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和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RLE):

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对于高度近视(超过600 度)、远视超过400 度、角膜太薄等患者,PIOL 是个非常好的手术选择。PIOL 目前主流的方法是以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为主,市场上存在两种,一种是支撑型人工晶体(ICL),另一种是悬浮性人工晶状体(PRL)。ICL 晶体是一种合成晶体,可扩大矫治范围,用于矫正高度近视以及散光和远视,不容易破坏角膜,也不用进行手术缝合,同时具有较强

的可逆性,可以随时取出或更换。悬浮性人工晶体(PRL)矫正范围是1000-3000 度,填补了国际上1800-3000 度超高度近视矫正技术的空白,与ICL 相比,对患者前房深度的要求更低,可解决部分因前房深度不够而无法接受ICL 手术的近视患者摘镜难题。

屈光性晶体置换术(RLE):又称为透明晶体置换术(CLE),通过将自然晶状体摘除,替换为所需屈光度的人工晶状体,以矫正屈光不正,与白内障手术相似。一般而言,RLE 更适合中老年及初期阶段的白内障患者,尤其对于老花眼或高度远视患者,是一种比激光视力矫正或PIOL 更好的选择。人工晶状体可分为单焦点、环面或多焦点三种类型,以满足不同的视力需求。

参考美国情况,屈光市场保守估计将达到300 亿元以上,术式变化带动量价齐升。2017年美国3.26 亿人口,近视人口估计9779 万

消费金融调研报告

消费金融调研报告 目录 一消费金融行业概述 1定义 2行业发展背景/驱动力 1)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人群有限,信贷人口渗透率不足 2)线上&线下消费场景的多样化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3)科技的发展带来风控手段的革新 4)国家政策的支持与业务模式的创新 3行业发展阶段与规模 4产业形态 1)客群形态 2)资产分类 3)作业流程与合作模式 4)成本收入杠杆 5行业监管政策与影响 1)监管政策 2)影响 二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格局

1参与主体划分 2各参与主体业务与盈利模式 3各参与主体优劣势分析 三消费金融成功案例剖析 1爱财集团-以大学生群体为目标打造陪伴式场景金融生态圈1)发展进程 2)业务布局 3)案例启示 2京东数科-以电商生态为基石的消费金融进阶之路 1)发展进程 2)业务布局 3)京东转向背后原因分析 四行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1强监管持续进行,业务创新难度大 2行业共债风险加大,客户质量下降 3可渗透客群空间有限,行业增速减缓 4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完善,风控道阻且长 5成本不断走高,盈利空间变窄 五行业发展趋势 1消费金融市场仍是蓝海,风控与场景是核心 2产业链协同,线上线下融合 3小额货币化,大额场景化 4行业集中度提高,寡占型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5优化客户体验,提升用户品牌忠诚度 正文 消费金融是指以消费为目的的信用贷款,根据业务类型可分为消费贷与现金贷,包含传统消费金融与互联网消费金融两种形态。 2015年,我国信贷人口渗透率仅27.6%,而同期美国信贷人口渗透率为82%,相较于美国,我国信贷人口渗透率明显不足,究其原因,除了在历史很长时间里“量入为出,储蓄为主”的社会消费观念,更主要的是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与业务开展长期以来处于严格监管中,导致其业务模式固化定价单一,风险容忍度低,准入门槛高,在授信人群与产品定价方面缺乏灵活性,导致其业务覆盖人群有限,用户无法下沉,信贷渗透率不足。 2)线上&线下消费场景的多样化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场景的丰富化与消费途径的便捷化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加之电子支付便捷化弱化了人们的货币观念,超前消费,及时享乐主义盛行,在收入水平受限的情况下,分期消费与先支取后偿还的方式备受青睐。 3)科技的发展带来风控手段的革新 I用户行为的线上化与数据化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的日常生活、社交、支付、投资等活动均能通过手机解决,而由此产生的位置、社交、支付、浏览、通讯等数据的可实时记录、更新、存储性为线上自动风控模式的搭建与运行提供了支撑。 II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运用实现多渠道数据获取、结构化画像与自动化决策

消费金融市场调查报告

消费金融市场调查报告 Li haotian\2014.11.18 消费金融是指由金融机构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包括消费贷款在内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当前四川市场上常见的办理消 费金融业务的公司不仅仅是金融机构,有三分之二是小额贷款等。在消费金融比较发达的国家,由消费金融支持的消费在全部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近年来,我国的消费金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汽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信用卡等消费金融产品越来越多。消费金融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尤其是对未来经济状况有良好预期的年轻人所接受。 以下就在省内开展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业务的公司和消费金融市场做出调查报告: 第一项:消费金融公司 这里消费金融公司是指开展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业务的公司,这些公司开展业务的方式是先寻找优质合作商家,于商家达成互利的协议(帮助商家通过客户办理分期业务增加产品销量),再指定销售代表驻店销售公司分期产品,现场为客户办理申请的分期业务,申请时间在一小时左右,申请通过后于客户签订合同,客户与商家相互交付确认首付和商品后公司于第二个工作日给商家打款。 (1)合作商家所经营的产品和市场占比: ①、手机、电脑、相机等时尚电子产品,占75%; ②、大件家用电器。占比8%; ③、电动自行车、自行车,占16%;

④、摩托车占1%。 (2)申请消费金融公司分期产品的要求: ①龄在18—55岁有身份证的中国人(不包括华侨、军人、 港澳台同胞、外籍人士); ②申请人现居住地址与工作地址均在成都市; ③申请人月收入不低于800元,贷款额度不高于月收入五 倍; ④行业要求: A、学生客户(成教、非成教):学生申请金额500- 5000元,成教学生超过3000元需告知父母并最高不超 过4000; B、一般客户:连续工作满三个月; ⑤证明文件要求: A、第一证明文件:身份证 B、第二证明文件:社保卡/医保卡、银行卡+交易回单 (七天内)、驾驶证、户口本、工卡 ⑥产品贷款金额: 手机分期500-5000,电脑分期500-10000,家具1000- 20000; 一次可购买两件同类产品,但金额不超过上述金额; 通过后正常还款三个月可再次办理; ⑦自付金额比例与期数

2020中国汽车金融报告

洞见 罗兰贝格 09.2020 上海 / 中国 罗兰贝格2020中国汽车金融报告

2019年,中国乘用车新车销量延续了下滑势头,较上年继续下降近10%。随着中国汽车行业进入发展成熟的“新常态”时期,汽车金融市场的整体增速也开始减缓。与此同时,各种背景的公司继续涌入汽车金融市场,现有行业玩家也不断投入,加剧的竞争压缩了行业整体利润空间。日益严格的监管引领行业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但也给部分玩家带来经营压力,提出转型要求。 进入2020年,疫情成为各行各业讨论的关键词。汽车金融行业也受到巨大冲击,行业亟待反弹。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金融企业需要对自我进行审视,重整旗鼓,摆脱粗放的经营模式,塑造可持续的发展竞争力。 尽管困难重重,前市并不悲观,许多积极的市场变化驱动着行业前进。细分场景逐步明确,待拓空间逐渐明朗。拨云见日,我们看到汽车金融市场孕育着许多新的机遇。 汽车本身的变革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汽车金融的发展和变化。在汽车新四化的浪潮下,新能源和移动出行都催生出了区别于传统的金融需求,对乘用车金融的模式和渠道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在这过程中,汽车金融企业迎来梳理业务、自我塑造的窗口。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二手车销量及其对应的金融市场仍在快速成长,行业基础和规范的建立是大势所趋。从事二手车金融的企业迎难而上,继续努力创造市场秩序,随着数据体系的完善,突破业务瓶颈指日可待。 在本报告中,我们首次覆盖了商用车金融市场,对市场趋势、竞争格局和模式演变进行了总结。商用车新车金融是一个规模近3,000亿元的大市场,具备较高专业性,尤其在渠道开拓 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其独特鲜明的发展特点。此外,商用车在用车环节占据了更大的全生命周期价值,为相关金融服务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正待不断进取的企业进行开拓。面对各细分市场的机会,树立独特优势对于汽车金融企业来前言 面图片: S e r g e y N i v e n s - F o t o l i a 力创造条件。用车环节金融和出行金融服务也将成为汽车金融企业商业模式拓展的必争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倡导开放合作、共同创新的发展主旋律。 本报告是罗兰贝格自2014年发布《中国汽车金融报告》以来的第六期。罗兰贝格持续观察汽车金融市场的变化趋势,并基于行业洞察提供相应的分析及预测,谨以此报告抛砖引玉,在这机遇和挑战碰撞的市场环境中,为行业相关人士提供思考,共同推进中国汽车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

2021数据中心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2021年数据中心行业研 究分析报告

目录 1.数据中心行业现状 (4) 1.1数据中心行业定义及产业链分析 (4) 1.2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分析 (5) 2.数据中心行业前景趋势 (6) 2.1专业IDC服务商发展空间巨大 (6) 2.2传统IDC同质化竞争激烈,向云计算数据中心升级是未来趋势 (6) 2.3一线城市周边成为IDC新建热点区域 (7) 2.4用户、数据中心设施、解决方案将持续增长 (7) 2.5延伸产业链 (7) 2.6生态化建设进一步开放 (8) 2.7呈现集群化分布 (8) 2.8数据中心产业与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机遇 (9) 2.9行业发展需突破创新瓶颈 (10) 3.数据中心行业存在的问题 (12) 3.1资源利用率低 (12) 3.2资源孤岛 (12) 3.3自动化程度很低 (13) 3.4数据中心面临的威胁不只是安全性 (13) 3.5供应链整合度低 (13) 3.6基础工作薄弱 (14)

3.7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14) 3.8供给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 (14) 4.数据中心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6) 4.1数据中心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6) 4.2数据中心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16) 4.3数据中心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16) 4.4数据中心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17) 5.数据中心行业竞争分析 (18) 5.1数据中心行业竞争分析 (18) 5.1.1对上游议价能力分析 (18) 5.1.2对下游议价能力分析 (18) 5.1.3潜在进入者分析 (19) 5.1.4替代品或替代服务分析 (19) 5.2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品牌竞争格局分析 (20) 5.3中国数据中心行业竞争强度分析 (20) 6.数据中心产业投资分析 (21) 6.1中国数据中心技术投资趋势分析 (21) 6.2中国数据中心行业投资风险 (21) 6.3中国数据中心行业投资收益 (22)

2018-2020年中国眼科医疗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

中国眼科医疗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

内容目录 眼科医疗市场概览 (6) 眼科医疗市场包括眼病诊疗、激光近视手术和医学视光三大板块 (6) 眼病诊疗:以白内障等眼病为主,市场空间大、增长快 (6) 激光近视手术:飞秒快速兴起,逐渐替代LASIK (8) 医学视光:未来医学验光配镜有望成为市场主流 (10) 眼科行业产业链:上游药品和器械需求巨大,下游医院整合加快 (11) 上游:眼科用药和眼科器械&耗材 (11) 眼科用药:外企凭借技术实力和学术推广能力占据领先地位 (12) 眼科器械&耗材:技术和品牌壁垒较高,进口替代潜力巨大 (19) 下游:眼科医院 (21) 眼科医疗市场需求大、资源缺乏、分布不均,行业处于整合期 (21) 眼科专科医院运营效率分析—资产投入直接拉动收入增长 (23) 投资建议:给予眼科行业“超配”评级,重点推荐康弘药业和爱尔眼科 (26) 康弘药业:重磅生物药康柏西普有望爆发式增长,首次覆盖,增持评级 (27) 爱尔眼科:眼科连锁龙头加快纵深布局,首次覆盖,增持评级 (32) 风险提示 (39) 国信证券投资评级

图表目录 图1:眼科医疗市场的主要构成 (6) 图2:2014不同国家百万人口白内障复明手术率(CSR)比较 (7) 图3:中国每年开展白内障手术例数(卫计委统计) (7) 图4:2014年各省(区、市)报告白内障复明手术例数前15名(单位:万例) (7) 图5:2014年全国报告手术例数最多的20家医院(单位:例) (7) 图6:中国白内障治疗市场规模概览 (8) 图7: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过程 (9) 图8:2015年中国眼视光市场业务格局(单位:亿元) (11) 图9:全球眼科产业链上游主要生产商(按2014年收入排名,单位:十亿美元) (12) 图10:2010年全球眼科用药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按地区分) (13) 图11:2010年全球眼科用药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按病种分) (13) 图12:全球眼科领域主要用药产品 (13) 图13:全球知名青光眼领域的在研产品(截至2015年8月) (14) 图14:干眼症领域的在研产品(截至2015年10月) (15) 图15:2009年国内眼科用药市场份额前十大药物 (18) 图16:国内眼科耗材市场现状 (20) 图17:中国眼科门急诊人数变化 (21) 图18:中国眼科入院人数变化(万人) (21) 图19:爱尔眼科单位资产及人均创收产值增长情况 (24) 图20:何氏眼科部分下属医院过往营业收入(单位:万元) (25) 图21:何氏眼科15及16年一季度业绩情况(单位:万元) (25) 图22:2016年一季度末何氏眼科资产结构(单位:万元) (25) 图23:康柏西普与VEGF结合的作用机理 (28) 图24:Eylea在美国销售随获批准适应症的增多而加快增长(单位:百万美元) (29) 图25:中国各类眼底疾病的理论患病人群数量 (29) 图26:爱尔眼科股权结构 (33) 图27: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及增长情况(单位:百万元) (34) 图28:公司上市以来净利润及增长情况(单位:百万元) (34) 图29:公司门诊量和手术量的增长情况 (34) 图30:公司利润率及费用率(%)的变化情况 (34) 图31:公司主营业务的收入及毛利率情况(单位:百万元) (34) 图32: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变化 (34) 图33:公司近几年折旧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 (35) 图34:爱尔眼科未来四大发展战略 (35) 图35:2015年爱尔主要子公司盈利情况(单位:万元) (37) 图36:爱尔眼科未来门诊量和手术量的增长情况预测 (38) 图37:爱尔眼科与医疗服务板块历史估值水平比较(历史PE TTM) (39) 表1:FDA批准的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 (9) 表2:普通验光配镜与医学验光配镜的区别 (11) 表3:全球眼科用药市场主要产品销售额排行榜(2010年) (13) 表4:美国市场AMD药物的临床治疗成本比较(单位:美元) (16) 表5:2009年国内眼科用药市场份额前十大生产厂家 (18) 表6:国内拉坦前列素原料药及制剂生产商 (19) 表7:新三板挂牌的眼科器械生产企业 (19) 表8:CFDA批准的国产人工晶状体 (20) 表9:2015年中国最佳眼科医院评估排行榜 (22) 表10:国内部分知名眼科专科医院比较 (23) 表11:爱尔眼科营业收入与资产及人力投入关系分析(单位:万元) (24) 表12:何氏眼科股东结构 (25) 表13:几家眼科医院的经营财务数据比较 (26) 表14:康弘药业产品线布局 (27) 表15:Lucentis和Eylea在美国获得FDA相应眼科适应症的时间 (29) 表16:公司主要精神类药物的销售增长情况(单位:万元) (30) 表17:康弘药业在研生物制剂品种 (30)

2018年金融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金融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1月

目录 1. 事情正在起变化 (3) 1.1. 跨境业务试点破冰 (3) 1.2. 九大创新业务或点燃星星之火 (4) 2. 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券商机遇挑战并存 (5) 2.1. 金融业全面开放渐行渐近 (5) 2.2. 银政保:面对开放,不一样的故事 (6) 3. 从美国金融监管周期看我国金融监管周期 (7) 3.1. 美国VS.中国:成熟市场和政策市的监管周期很不同 (7) 3.2. 行业创新:从标准化创新到自主创新 (8) 4. 投资建议 (9) 5. 风险提示 (9)

1. 事情正在起变化 2015 年下半年以来,证券行业监管政策延续了两年半的收紧态势,依法 全面从严监管是一以贯之的主基调。2017 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重点强调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并提出设立国务院 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央行宏观审慎管理,未来金融监管协同有望 加强。 近期,部分大券商的创新业务持续松绑,行业启动部分创新业务摸底调 查,从我们目前跟踪的监管政策导向来看,事情正在起变化。 1.1. 跨境业务试点破冰 部分券商获准开展跨境业务试点。近期,部分券商公告,证监会对公司 试点开展跨境业务有关事项无异议。根据公告,证监会对公司开展以下 业务无异议:第一,以自有资金参与境外交易场所金融产品交易,以及 投资于其他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允许投资的境外金融产品或工具;第二, 与境内外交易对手签订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主协议及其补充协议(含 ISDA 、CSA 、NAFMII 及 SAC 等),参与场外金融产品交易,及向公司 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交易服务。 表 1:部分上市券商试点跨境业务可以开展的业务 主要内容 业务一 以自有资金参与境外交易场所金融产品交易,以及投资于其他合 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允许投资的境外金融产品或工具; 业务二 与境内外交易对手签订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主协议及其补充协议 (含 I S D A 、C SA 、N A F M II 及 SAC 等),参与场外金融产品交易, 及向公司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交易服务 公司公告, 海通证券曾于 2015 年获批开展境外自营业务,自有资金驱动的自营模 式和客户驱动的交易模式有显著区别,客户驱动的交易模式距离海外成 熟的 FICC 业务更进一步。海通证券 2015 年获批开展境外自营业务,公 告表述是,“以自有资金参与境外交易所金融产品交易、与境外机构签署 ISDA 主协议参与境外场外金融产品交易、投资于其他合格境内机构投 资者允许投资的境外金融产品或工具无异议”。 表 2:自营和代客业务具有显著差别 业务模式 业务划分 盈利模式 属性 资本金占用 客户驱动的交易模式 提供双边报价,基 于 资产负债表去创造交 易投资性的产 品或策 略 F I CC 差价收益、佣金 收 入为主 非方向性 较为灵活,F I CC 本身 有 融资能力

2018年消费金融行业专题研究报告

2018年消费金融行业专题研究报告

?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分析:1、2017年银行的个人短期消费类贷款的增速加 快,今年以来趋于平稳,现有规模7.8万亿,在个贷中的占比为17.4%,总体可控。2、2017年信用卡发卡数量明显增加,2018年上半年有所回落。 信用卡额度增长及贷款余额增长较为平稳。近两年来,额度使用率基本维持在43%-44%左右。信用卡资产质量总体稳定。逾期贷款余额增速近两年持续下降,逾期贷款占比也稳中有降,最新的比例为1.21%。3、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分化明显,在12家公布2018年上半年经营情况的消费金融公司中有9家实现盈利,由于消费金融公司仍处于发展初期,开业时间和业务进度存在较大差异。4、互联网消费金融受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影响最大。现金贷监管政策出台、P2P爆雷和银行信用收缩都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产生较大影响,短期内逾期率大幅上升;同时各家平台的批贷通过率都明显下降,规模增速回落。 ?前车之鉴:消费金融行业有明显的周期性,风险的起因往往是金融危机之 后的刺激政策。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均发生过信用卡风险的爆发,发展路径基本一致。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出台政策刺激消费,放松消费金融的监管,消费金融行业的参与机构增加,过度竞争,信用卡滥发,监管滞后,最后导致坏账率的爆发。 ?我国目前不具备不良贷款大面积爆发的条件:1、金融监管环境:金融处 于监管周期,而非创新周期。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处于下降通道。2、信贷业务数据:未出现连续的发卡和贷款余额的高增速,且信贷余额增加的速度慢于发卡的速度,没有普遍的过度消费的情况。3、消费金融的渗透率: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的人均持卡量为0.46张,居民杠杆率水平也相对较低。 ?目前存在的问题:共债率。无法掌握借款人全面的负债情况是消费金融业 务层面面临的主要难题。改善措施包括:(1)加快征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开展借贷业务的公司进行牌照管理,再将其征信数据纳入统一的体系。 (2)建立合理有效的消费金融业务监管框架,对于贷款利率、贷款额度进行适度指导,对于催收行为进行明确的要求,对失信人建立惩罚机制。在大框架下为消费金融行业创造市场化的发展环境。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征信数据整合不及预期,居民杠杆率持续上升

2018年中国汽车金融行业研究报告

2018年中国汽车金融行业研究报告

目录 1 汽车金融行业概述1.汽车金融行业介绍2.汽车金融发展历史3.汽车金融市场介绍4.汽车金融产业链介绍5.汽车金融业务介绍2 3 汽车金融市场参与者分析1.汽车金融市场参与者介绍2.汽车金融市场参与者发展现状3.商业银行4.汽车金融公司5.融资租赁公司6.互联网金融公司7.汽车保险公司汽车金融市场环境分析1.政策环境分析2.社会环境分析3.科技因素分析4.经济环境分析4未来汽车金融发展趋势 1.潜力领域 2.市场层面 3.公司层面

1 汽车金融行业概述 1.汽车金融行业介绍 2.汽车金融发展历史 3.汽车金融市场介绍 4.汽车金融产业链介绍 5.汽车金融业务介绍 CHAPTER 1

汽车金融(Car Finance ),是指汽车的生产、流通、购买与消费环节中融通资金所产生的金融活动,主要包括投资、资金筹集、信贷运用、抵押贴现、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相关保险等活动,是汽车制造、流通、服务维修与金融业相互结合渗透的必然结果。 汽车金融在定义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本报告中的汽车金融主要是指狭义中的对汽车消费者的消费贷款、融资租赁和车辆保险等汽车消费金融部分。 汽车金融是融通资金过程中产生的金融活动汽车金融行业介绍资金筹集信贷运用 汽车保险 投资抵押贴现狭义汽车金融 广义汽车金融指汽车销售过程中对汽车经销商或者消费者所 提供的融资及其他金融服务。包括汽车消费金 融和汽车批发金融。指汽车行业各个环节内发生的资金融通行为。包括零部件生产、整车生产、汽车经销商购入库存和一般消费者购买、租赁汽车等。 汽车金融活动示意图 广义汽车金融 狭义汽车金融 汽车消费金融(本文所讨论的)

2014年眼科药物大输液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眼科药物大输液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4月

目录 一、行业管理体制和行业政策 (5) 1、行业主管部门 (5) 2、行业管理制度 (5) (1)药品生产许可制度 (6) (2)药品注册管理制度 (6) ①新药申请 (6) ②新药监测期 (7) ③仿制药申请 (7) ④再注册申请 (7) (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度 (8) (4)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8) (5)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9) (6)药品质量标准和安全监管制度 (9) (7)药品商品名管理制度 (10) 3、行业发展相关主要规划与政策 (10) (1)《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10) (2)《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 (11) (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年修订)》(下称“新版GMP”) (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2) 二、医药行业发展概况 (12) 1、全球医药行业发展概况 (12) 2、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概况 (13) (1)医疗卫生市场需求 (13) (2)医药制造行业发展 (14) (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行业发展 (15) 三、中国眼科药物行业市场概况 (15) 1、眼科药物总体市场规模 (15)

2、眼科用药主要细分市场 (16) 四、中国白内障药物市场概况 (18) 1、白内障疾病概述及治疗方法 (18) (1)白内障疾病概述 (18) (2)中国白内障疾病患病率调查 (19) (3)白内障疾病治疗方法 (19) 2、白内障药物市场分析 (20) (1)白内障药物总体市场规模 (20) (2)白内障药物主要类别及滴眼液市场规模 (21) (3)白内障药物终端市场格局 (22) 3、白内障药物市场前景分析 (22) 4、白内障药物市场竞争格局 (23) 五、抗感染眼科药物市场概况 (24) 1、抗感染眼科药物总体情况 (24) 2、抗感染滴眼液市场格局 (24) 六、大输液行业市场概况 (25) 1、按包装分类 (26) 2、按临床用途分类 (26) 七、进入医药行业的主要壁垒 (28) 1、政策壁垒 (28) 2、技术与知识产权壁垒 (29) 3、资金壁垒 (29) 4、市场壁垒 (30) 八、影响医药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0) 1、有利因素 (30) (1)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影响 (30) (2)居民卫生保健意识的提高 (31) (3)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 (31)

【完整版】2020-2025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市场开发与拓展战略研究报告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2020-2025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 市场开发与拓展战略研究报告 可落地执行的实战解决方案 让每个人都能成为 战略专家 管理专家 行业专家 ……

报告目录 第一章企业市场开发与拓展战略研究概述 (6) 第一节研究报告简介 (6) 第二节研究原则与方法 (7) 一、研究原则 (7) 二、研究方法 (7) 第三节研究企业市场开发与拓展战略的重要性及意义 (9) 一、重要性 (9) 二、研究意义 (10) 第二章市场调研:2018-2019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市场深度调研 (11) 第一节金融与科技的共生式成长 (11) 第二节我国金融科技行业监管体制与发展特征 (12) 一、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12) 二、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 (12) (1)软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12) (2)证券行业监管部门关于信息技术和业务规范的有关规定 (15) 三、行业的区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 (18) 四、所处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 (19) 第三节2019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20) 一、监管政策明显趋缓,流动性环境改善,叠加自主可控要求,金融IT迎连续催化 (20) 二、金融IT行业壁垒极深、业绩弹性和发展巨大,并且领军公司质地不断改善 (28) 三、中国尚未成熟的金融市场给予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土壤 (32) 四、金融企业与科技企业不再泾渭分明 (33) 五、金融科技产业图谱 (35) 六、金融机构科技投入规模及结构 (35) 七、金融科技的顶层规划 (36) 第四节细分领域落地分析 (37) 一、证券 (37) (一)证券面临的业务问题 (37) (二)证券+Fintech业务模式及落地情况 (37) (三)证券:技术资金投入情况 (38) 二、基金 (39) (一)基金面临的业务问题 (39) (二)基金+Fintech业务模式及落地情况 (40) (三)基金:技术资金投入情况 (40) 三、保险 (42) (一)保险面临的业务问题 (42) (二)保险+Fintech业务模式及落地情况 (42) (三)保险:技术资金投入情况 (43) 四、银行理财 (44) (一)银行理财面临的业务问题 (44) (二)银行理财+Fintech解决方案及落地情况 (45)

消费金融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消费金融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1 消费金融:价值与成长属性兼具的优质赛道 1.1 消费金融的概念 1.1.1 消费金融的基本定义 为消费者购物提供资金融通,称作消费金融。狭义的消费金融主要是指包括旅游、医疗、家电、餐饮等消费品短期贷款,广义的消费金融则包括住房按揭贷款、车贷以及经营性贷款等。消费信贷一般无需抵押担保,具有单笔授信额度低,期限相对短小灵活,审批速度快的特点。本文所述消费金融是狭义的消费金融,即消费信贷,消费贷是指银行或非银金融机构以及其他资方采取信用、抵押、质押担保或保证方式,以商品型货币形式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按接受贷款对象的不同,消费信贷又分为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买方信贷是对购买消费品的消费者发放的贷款,卖方信贷是以分期付款单证作抵押,对销售消费品的企业发放的贷款。 消费金融的本质上是借贷关系的延伸,随着互联网的使用场景不断拓展,消费信贷也不断向着更为广泛的群体覆盖。短期的消费信贷是将用户的财富积累和消费支出在时空上 进行调配。为当期无法覆盖的居民消费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主流的消费金融参与机构有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等,其中互联网消费金融包括网络小贷、P2P、电商分期等,而以这些机构为主的国内消费

金融模式大致分为三类:1)现金贷模式;2)消费贷模式;3)助贷模式。其中,现金贷在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消费信贷的范围,但在实际业务中,消费场景也是现金贷的重要流向,所以本文暂时将其纳入研究范围之内。 1.1.2 消费金融的业务流程 消费信贷的业务流程可归纳为贷前、贷中和贷后三大环节。从贷前风险准入、贷中授信审批、贷中放款、贷后状态跟踪到贷后催收。1)贷前:消费金融企业通过自有渠道获客或借助第三方平台导流等方式拉新,并审核客户的身份信息和贷款资质,经由征信中心或平台数据建立风控模型和定价模型,划分客户风险等级。2)贷中:消费金融企业将资金端和资产端进行合理匹配,利用自有资金直接放款或撮合客户信贷需求与其他资金方,收取贷款利息或手续费等。3)贷后:消费金融平台根据消费者使用的信贷产品,分别对客户进行还款提醒,定期收取本金或利息,对逾期客户进行催收并收取逾期费用。此外,消费金融平台还需要对客户进行回访,不断对风控模型进行调整和完善,优化审核和风险定价模型,以提高平台综合运营能力。 在贷前阶段,首要步骤是身份核实,即通常以用户证照信息为基础,并借助到生物识别以及OCR技术实现身份证识别和银行卡绑定以判断借款人身份。同时,身份核实也是反欺诈的核心,通常情况下,恶意欺诈是用户借用、伪造他人

2020年眼科行业研究报告

2020年眼科行业研究报告 导语 数据显示,我国眼科市场规模由2013 年的467.7 亿元增长至2018 年的979.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 1、小眼睛,大世界 眼睛是人体重要感觉器官之一,超过90%的感官外界信息通过眼睛获取,却常被人们所忽略。眼科专病或视觉系统疾病,通常研究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眼视光学,治疗青光眼和视神经病、白内障等多种眼科疾病。 过去眼科市场受到一定的忽视,主要是因为(1)眼科专病高度细分:眼部结构的复杂程度超过大众认知,技术要求较高;(2)国内眼科渗透率处在较低水平:和“牙疼不是病”类似,对于眼睛干涩、中轻度近视、中轻度白内障等认知不清,常“自我诊断”或忽视,或耽误治疗时间进展致盲;(3)国产眼科药品和器械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国内眼科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相对薄弱,部分眼疾缺乏治愈方法,仅能缓解,药品和器械均以进口为主导。 而实质上,眼科疾病拥有庞大的患者群体基础,且患病率仍在提升。以常见眼病来说,青少年近视人口数预计在1 亿左右、成年近视人

口数 4.5 亿以及黄斑眼底病变疾病约6400 万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工作强度增大、生活方式转变、过敏原增加及用眼不当等因素的影响,白内障、青光眼、干眼症、角结膜炎、角膜损伤溃疡及视频终端综合症等多种眼疾罹患率逐年升高,眼科治疗需求急剧增加,致使眼科市场快速增长。 同时,不同生命阶段对于眼科健康需求提升,治疗渗透率处在“起飞”初期。 青少年:重视青少年近视,认知度和渗透率提升是视光行业发展的主要引擎,角膜塑形镜首当其冲受益。预计未来五年,存量屈光不正青少年患者预计达到一亿人。目前渗透率仅为1.5%,预计有望在未来3 年内提升到3%,市场空间有望达到200 亿元。

2018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9月

目录 一、行业管理 (4) 1、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4)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 (5) 二、新能源汽车行业概况 (7) 1、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 (7) 2、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 (9) 三、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与市场化程度 (11) 四、行业主要企业及其市场份额 (13) 1、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13) 2、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14) 3、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14) 4、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 (14) 5、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15) 6、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15) 五、行业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15) 六、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 (17) 七、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8) 1、有利因素 (18) (1)宏观经济运行良好,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18) (2)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18) (3)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资源优势 (20)

2、不利因素 (20) (1)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20) (2)未来新能源汽车补贴将逐步退坡 (21) 八、进入行业的主要壁垒 (21) 1、生产资质壁垒 (21) 2、资金壁垒 (22) 3、技术壁垒 (23) 4、规模壁垒 (23) 九、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24) 十、行业经营模式及特征 (25) 1、行业经营模式 (25) 2、周期性 (27) 3、季节性 (27) 4、地域性 (28) 十一、上下游行业的关联性及对本行业的影响 (28) 1、与上游行业的关联性 (29) (1)与动力电池行业的关联性 (29) (2)与驱动电机行业的关联性 (30) (3)与其他零部件行业的关联性 (31) 2、与下游行业的关联性 (31) (1)与公共交通系统的关联性 (31) (2)与充电设施的关联性 (33)

2017年眼科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2017年眼科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投资摘要 关键结论与投资建议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各种眼科疾病发病人群日益年轻化,国内眼科医疗市场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我们看好国内眼科医疗行业的巨大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对行业给予“超配”评级。 从眼科产业链来看,上游眼科器械和药品市场目前主要被进口产品占据,本土品牌正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重点推荐研发创新能力较强、重磅生物药康柏西普正处于爆发增长阶段同时在研储备产品丰富的康弘药业(002773.SZ,首次覆盖,增持评级);下游眼科医院行业我们看好民营专科连锁集团的发展前景,通过标准化连锁复制将不断产生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在目前政府大力推动分级诊疗的政策环境下最有条件将渠道和网络不断下沉,覆盖基层的广大就医人群,重点推荐国内眼科连锁龙头爱尔眼科(300015.SZ,首次覆盖,增持评级)。 核心假设或逻辑 ?老龄化等因素加快各类眼科疾病的发病率,未来眼病市场可能迎来爆发期; ?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日益重视眼睛健康,眼科医疗市场的渗透率有望不断提升; ?国内眼科药品和器械生产企业开始重视研发,未来有望不断对进口产品进行替代; ?眼科医院行业竞争加剧,整合加快,龙头企业继续扩大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与市场预期不同之处 市场认为眼科上游产品细分市场规模有限,单个品种很难做大。我们认为各类眼科疾病的高发蕴育巨大的市场需求,但过去受制于技术不成熟、诊疗成本较高、眼健康教育宣传不足等因素,需求未能充分释放。但近年来这些限制因素已发生改变,眼科上游药品或器械不断涌现各种重磅品种,未来这种趋势将会加快。 市场认为眼科医院本质上开展的是医疗行为,单个医生的诊所形式已能够成功运营,连锁扩张后并不具备优势。我们认为眼科医疗行为中,医生和器械同样不可或缺,器械的投放需要充实的资本实力,连锁集团更具备规模效应;同时,民营医院获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因素是品牌,连锁集团也更容易产生品牌效应。 股价变化的催化因素 ?眼科药品或器械生产企业的重要新产品获批; ?医疗服务行业改革政策不断落地; ?政策推动社会办医,民营资本持续接手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 ?企业实施外延收购战略; 核心假设或逻辑的主要风险 ?上游药品和器械企业研发失败及市场拓展不达预期; ?眼科医院连锁扩张整合失败、医生资源流失及医疗事故风险; ?医药行业政策变动及行业负面事件冲击的风险。

2020年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分析报告

2020年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分析报告

目录 Part 1 消费金融成绩回顾Part 4 2019年热点回顾 第3页 第33页第44页 Part 2 消费金融新特点第19页Part 3 拐点与盘整 Part 5 前景展望,空间依旧第50页

第一部分消费金融成绩回顾 ?1、放贷总额持续增长 ?2、授信人数持续攀升 ?3、信贷产业持续深化 ?4、金融科技持续渗透 ?5、业务模式日趋成熟 ?6、监管环境日趋完善

1、放贷总额持续增长 ?消费贷款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截止2019年9月末消费贷款高达13.34万亿元,同比增长17.4%。 ? 消费金融渗透率快速提升,由2016年的20.2%迅速提升至2018年的34.6%,逐步接近美国42%的消费金融渗透率水平。 我国消费贷款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34 3.18 3.86 4.78 5.92 9.63 12.05 13.34 34.7% 35.8% 21.2% 24.0% 23.8% 62.7% 25.1% 17.4% 0% 10%20%30%40%50% 60% 70%0 24681012 1416消费贷款规模(扣除房贷,万亿元)同比增速 我国消费贷款渗透率逐年显著提升 11.8% 14.5% 15.9% 18.0% 20.2% 30.3% 34.6% 4.4% 5.4% 6.0% 7.0% 8.0% 11.7% 13.1% 10.9%13.1% 14.2% 15.9% 17.8% 26.3% 31.6% 0% 5%10%15%20% 25%30%35%40%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消费贷款/消费支出消费贷款/GDP 消费贷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数据来源:Wind 资讯

2018年消费金融行业风险分析报告

2018年消费金融行业风险分析报告 2018年11月

目录 一、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7) 1、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短期消费类贷款规模有限 (7) ()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余额较快增长,增速有所回落 (7) (2)个人短期贷款增长提速 (7) 2、信用卡:发卡量猛增,贷款余额增速平稳,质量稳定 (8) (1)2017年信用卡发卡数量明显增加,2018年上半年有所回落 (8) (2)信用卡额度增长及贷款余额增长较为平稳 (9) (3)信用卡资产质量总体稳定 (9) 3、各类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分布 (10) (1)信用卡业务主要集中在股份行和国有行 (10) (2)农商行、城商行的个人消费及经营贷占比高 (11) (3)资产质量较稳定,业务增速灵活调整 (11) (4)资产质量稳定 (12) 4、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分化明显,稳健经营致胜 (13) (1)业绩分化明显 (13) (2)行业经历阵痛期 (14) (3)场景优势凸显 (14) 5、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洗牌,剩者为王 (15) (1)受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影响最大 (15) (2)行业变化趋势 (15) ①资金来源机构化 (15) ②回归场景 (15) (3)发展方向 (16) 二、前车之鉴 (16) 1、台湾:2005年卡债危机 (16)

(1)发展历程 (16) (2)风险爆发 (17) (3)原因分析 (18) (4)解决措施 (18) 2、韩国:2002-2004年信用卡危机 (19) (1)信用卡危机爆发的原因 (19) ①政策过度放松导致信用卡借贷过度 (19) ②征信体系不完善 (19) (2)改善措施 (20) (3)发展进入成熟期 (21) 3、日本:消费金融的兴衰史 (21) (1)发展历程 (21) (2)会员制的征信体系 (22) (3)强监管带来行业洗牌,大量消费金融公司停业破产 (22) 三、短期内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不大 (23) 1、过往消费金融行业风险爆发的原因分析 (23) (1)消费金融行业有明显的周期性,风险的起因往往是金融危机之后的刺激政策23 (2)宽松的货币环境 (24) (3)激进的刺激政策 (24) (4)行业的恶性竞争 (24) 2、不具备不良贷款大面积爆发的条件 (25) (1)金融监管环境 (25) (2)信贷业务数据 (25) (3)消费金融的渗透率 (25) 3、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26) (1)目前存在的问题:共债率 (26) (2)改善措施 (26)

汽车金融市场调研报告

汽车金融市场调研报告 汽车金融市场调研报告如何写呢?具体有那方面的内容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汽车金融市场调研报告发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汽车金融市场调研报告随着世界的发展,汽车行业已成为世界一大经济支柱产业,汽车行业的发展主导了世界工业的前行。正值建国六十周年暨东风汽车公司建厂四十周年之际,结合现有的专业需求和未来的就业前景计划,我们参加了中国地质大学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赴湖北xx市东风专用汽车有限公司进行调研。 东风汽车公司始建于1969年,是中国汽车行业三大集团之一。主营业务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发动机、零部件、装备等方面。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建设,公司已拥有实力强大的研发体系、制造体系和覆盖范围广泛的分销和售后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了“立足湖北,辐射全国”的事业布局。主要厂区分布在xx、襄樊、武汉、广州四大基地。除此之外,公司还在上海、广西柳州、江苏盐城、四川南充、河南郑州、新疆乌鲁木齐、辽宁朝阳、浙江杭州、云南昆明等地设有分支企业。 近年来,东风汽车公司根据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和自身规模实力的定位,确立了建设“永续发展的百年东风,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东风,在开放中自主发展的东风”的发展愿景,

并相应提出了“打造国内最强、国际一流的汽车制造商;创造国际居前、中国领先的盈利率;实现可持续成长,为股东、客户、员工和社会长期创造价值”的事业梦想。目前,公司各项事业已进入全面快速的新阶段,新的发展也必将为中国汽车工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此次我们调研了东风汽车公司的一个子公司,即东风专业汽车有限公司。该厂主要生产商用车等各种标准车厢及特定车厢,厂内效益与东风其他厂相比属中下水平,在xx市团委及东风专业汽车有限公司领导的帮助下,我们对该厂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考察,活动进展顺利。 7月7日上午,与xx市团委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向他们介绍我们此次社会实践的活动安排及希望达到的目的,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市团委组织部蒋部长给我们开出了介绍信,并与东风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沟通协商,并得到他们的支持,下午,对即将展开的调研活动安排就绪。 7月9、10日,由东风专用汽车有限公司负责我们在厂内活动的党委工作处负责人喻娇通知安排,在厂内一名老工人和一名技术工人的带领及讲解下参观了厂房,结合我们机械专业的特点特别对工厂内部车铣铇磨等各项工艺的操作近距离观摩,并认真听工作人员讲解各工艺的原理、操作要求、创新点等。 7月13日,在喻娇同志的安排下和厂内老领导进行了座

数据中心IDC 行业全面深度研究报告

数据中心IDC 行业全面深度研究报 告

目录 一、寻找IDC 核心驱动,判断当前景气度:数据流量与计算力的核心载体 (2) (一)IDC 为数据流量核心载体,具备增长确定性和稀缺性 (2) (二)IDC 产业链图谱:流量核心,信息基石 (3) (三)寻找IDC 驱动因素,ICT 产业链流量驱动与传导逻辑 (9) (四)当前产业景气度如何?资本开支周期末端,产业景气度正逐步回暖 (14) 二、IDC 行业属性:市场空间大+成长性强+确定性强 (20) (一)IDC 行业空间有多大?承载数据流量,建设浪潮没有尽头 (20) (二)数据中心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22) (三)竞争格局:第三方IDC 服务商稀缺性高,迎来发展机遇 (26) (四)为什么投资IDC 行业?稀缺性、成长性与确定性 (32) 三、估值与投资建议 (35) (一)宝信软件:钢铁信息化龙头、第三方IDC 企业先锋 (38) (二)光环新网:核心资源储备丰富,成长空间较大,零售型IDC 翘楚 (40) (三)数据港:积极绑定BAT 互联网企业,批发型数据中心展露锋芒 (41) (四)万国数据:国内最大第三方IDC 企业,高成长性+强确定性 (43) (五)奥飞数据:积极并购拓展规模,数据中心部署全国 (45) 四、风险提示 (46)

一、寻找IDC 核心驱动,判断当前景气度:数据流量与计算力的核心载体 数据流量增长→计算(云和边缘)需求增加→IDC 和云厂商Capex 投入增加→投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 (一)IDC 为数据流量核心载体,具备增长确定性和稀缺性 IDC 为海量数据的承载实体,是互联网流量计算、存储及吞吐的核心资源,互联网、云计算的高速发展是IDC 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IDC 即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是为计算机系统(包括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等)安全稳定持续运行提供的一个特殊基础设施,可以理解为将数据集中存储和运作的“数据图书馆”。该空间一般包含以下基础设施(即上游):建筑物、电力电气系统、制冷系统、监控管理系统、安防系统等,下游主要是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等。 纵观IDC 行业演进和发展史,各阶段客户需求和技术的变革决定每个阶段的服务形态,目前来看第三阶段的数据中心概念扩大,服务范围扩大,更注重高性能架构,随着云计算技术发展,数据中心走向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