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桃花源记1

9桃花源记1

9桃花源记1
9桃花源记1

课时:24 课题:

《桃花源记》

任课教师欧阳洁备课时间 4.6 上课时间 5.14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

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课前、课中

反思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

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图片资源:湖南桃花源实景,桃花源景区】

【影音资源:】《武陵源》《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美

丽的九寨沟》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3.播放【影视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学生以小组为单

位,参照课下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翻译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小

组长负责明确整理重点字词的解释。【学生交流明确】

(1)重点词语解释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

(4)重点句式

①判断句

②省略句

4.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文章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展开对桃花源的描写的,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三、总结拓展

成语“世外桃源”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陶渊明生逢乱世,怀才不遇,只能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憧憬诉诸于笔端,通过自己大胆的想象搭建心灵的乐园。同学们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进桃花源,看一看桃源美景,并把它们写下来吗?

要求:想象合理,构思巧妙,不与渔人所见雷同。

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仿写训练:“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上两段自然景物和环境的描写,言简意赅,形象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仿照上文写一段描写自然景物的文字,字数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再寻)桃花源

教学反思

第9课 《桃花源记》(解析版)-“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9课《桃花源记》 一、阅读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 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1.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

一 闭 一 开 水 深 广 不 得 渡。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黄发垂髫.. (2)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3)尝. 采药至衡山 (4)深入忘反.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不知有汉 乃. 相谓曰 B .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 C .一人便以.笠自障 先帝不以. 臣卑鄙 D .其.真无马邪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5.(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_______一词相仿。 6.(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最新整理《桃花源记》复习资料整理大全资料讲解

《桃花源记》复习整理 一、【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时期)伟大诗人,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类: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这篇“记”实际上就是《桃花源诗》的序,或者说引子。 二、【写作背景】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寻找) ②寻.病终(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村中.闻有此人/此中.人语云(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渔人所看到的景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代良田美池桑竹)具答之.(代词,代村民)处处志之.(代词,代沿途有特征的景物)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终于)②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得:①便得.一山(出现)②得.其船(找到) 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 其:①欲穷其.林(代词,这)②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④得其.船(代词,他的)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他,代渔人) 5、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古);味道新鲜可口(今)。 ②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古);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今)。 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古);男子的配偶(今)。 ③率妻子 ..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地(古);没有出路的境地(今)。 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古);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今)。 ⑤无论 .. 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足为奇>(古);不充足,不满(今)。 ⑥不足 .. 6、词类活用 ①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②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7、出自本课的成语 世外桃源:晋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 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生字注音 便舍(shě)船豁(huò)然开朗屋舍(shè)俨(yǎn)然阡(qiān)陌(m ò)交通男女衣着(zhuó)黄发垂髫(tiáo)便要(yāo)还家妻子邑(y ì)人遂(suì)间(jiàn)隔为(wèi )具言所闻叹惋(wǎn)语(y 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遣(qiǎn)人刘子骥(jì) 四、课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桃林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

2018年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陶渊明教案(新版部编版)

9.《桃花源记》 一)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口附近乃溪水源头,桃花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这个故事颇有传奇色彩。首先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甚奇,渔人因一片桃花林而“忘路之远近”;洞极狭且深不可测仍然只身进入。其次桃花源中人更奇,若为仙,却有寻常人饮食起居;若为隐,一洞隔离人世几百年。最后桃花源消失尤奇,渔人出洞后尽管“处处志之”,但是“寻向所志”时最终是迷了路。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设计课件时,在充分收集有关素材和明确教学对象、任务条件下,主要采用了AUTHORWARE6.6这个软件,融音乐、书法、图片、诗文于一体,全方位的触动学生的感官,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并翻译全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9、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陶渊明,字 元亮,名潜,世称 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时期)伟大 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他开创了 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 —田园 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 柳先生传》《饮酒》等。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二、〒今异义词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 (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满,不充分)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 三. 一词多义 (1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2) 舍:①便舍.船[舍(sh 0),动词,“下船”丢弃。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 e ),名词,“房屋”) (3)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作记号”) ②寻向所志.(做的记号') (4)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 业(读 wci ,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 外人道也(读 w e ,介词,对,向) (5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6)乃:①乃.大惊(于是) ②乃不知所措(竟然) 四、一义多词 (1)缘、 扶=沿着(2)要、 延=邀请(3)悉、 咸、具、 皆=都 五、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六、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 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形容词意动用法 尽、走完) 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 向前) 处处志 之(名词作动词 作记号) 未果(名词作动词 实现) 缘:沿着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豁然:敞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通达 黄发垂髫 黄发:老人 垂髫:儿童下垂的头发,指小孩 怡然自乐 怡然:快乐的样子 七、重点实词 缘溪行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颗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著名诗人。长于诗文词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五柳先生传》等。【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6】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7】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4.规:计划。 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7.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8.属:类。 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0.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1.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2.具言:详细地说出。 13.叹惋:感叹、惋惜。 1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15.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 16.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7.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重点虚词 1.悉:全,都。(悉.如外人)【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8】 2.乃:竟然。(见渔人,乃.大惊) 3.咸:副词,全、都。(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焉:兼词,这里相当于“于之”,即“从这里”。(不复出焉.) 5.既:已经。(既.出,得其船)【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2】 通假字 1. 要:通“邀”,邀请。(便要.还家)【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7】 2. 具:通“俱”,详尽。(具.答之) 古今异义词【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7】

桃花源记导学案(正式_有答案)

班别:姓名:学号:评分: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主备人:李聪协编:莫少波甘国定审核:梁健时间:2014.4.20 【学习目标】 1、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3、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材料链接】 1、陶渊明简介:陶渊明,名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大约生于365年,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于义熙元年(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诗。 2、《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诗》的序言)。《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没有赋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人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诗》和《记》可谓珠联璧合。因为这篇“记”写得脍炙人口,后人便将它独立出来了。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此文。 3.关于“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预习案 一、初读课文,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 豁.然()俨.然()阡陌 ()垂髫.()怡.然() .. ()郡.下()诣.太守()刘子骥.()便要.还家()间隔 .. 问津.()此中人语.云() 二、再读课文,读顺句子,注意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仿佛若有光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

《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责编:高菲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颗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著名诗人。长于诗文词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五柳先生传》等。【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6】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7】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4.规:计划。 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7.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8.属:类。 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0.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1.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2.具言:详细地说出。 13.叹惋:感叹、惋惜。 1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15.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 16.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7.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重点虚词 1.悉:全,都。(悉.如外人)【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8】 2.乃:竟然。(见渔人,乃.大惊) 3.咸:副词,全、都。(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焉:兼词,这里相当于“于之”,即“从这里”。(不复出焉.) 5.既:已经。(既.出,得其船)【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2】 通假字 1. 要:通“邀”,邀请。(便要.还家)【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7】 2. 具:通“俱”,详尽。(具.答之) 古今异义词【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7】 1.鲜美

9 《桃花源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9《桃花源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 点拨:本题意在要求同学们读懂课文,会背诵全文,掌握文章的故事情节,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忆或翻译全文。 参考答案:晋代有个渔夫,有一次出去打渔时划着船迷路了,遇见一片美丽的桃花林。他走到桃林的尽头,发现了一个山洞。他下船从洞口进去,来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富足欢乐。桃花源的人见到渔夫很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向他们详细地述说了自己的见闻,并受到了款待。渔夫在那里逗留了几日便告辞离开了。他在回去时,沿途做了记号。回到城里,他便向太守禀报了桃花源的事情。太守派人随渔夫去寻找,却没有找到。 二、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点拨:本题意在引导同学们对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描写与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景象描写的异同进行比较,明白不同的描写感受与作用。 参考答案:桃花林的景色:眼前流淌着的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两边是大片美丽的桃花林。林里绿草如茵,芬芳馥郁,一株株桃树像娇艳的少女,柔臂细腰,随风轻扬的花瓣如同漫天春雨,纷繁美丽。 桃花源中的景象:田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序,一丛丛翠竹迎风摇曳,一排排桑树伸展出绿油油的枝叶。往前走,那映着天光的田地,纵横交错的小径,一直蔓延到黛绿的山下。远处,白墙灰瓦的村落上空炊烟缭绕,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传来……仰望天空,天是那样蓝,白云悠悠地飘着。 感受:美好、宁静、温暖,是理想中的家园。 三、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

第三单元 第9课《桃花源记》 一、知识点汇总: 1.“记”文体知识 2.字词积累 3.陶渊明生平及主要作品 4.省略句 5.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情节 6.简洁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语言风格 二、知识解读与基础训练 1. “记”文体知识 “记”:本是古时公文,“‘录’成文”“‘载’于册”。后其内容演变为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游)、记器物建筑(记物)等,其目的常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属于散文的范畴。 “记”包含那些类别? 2.字词积累: 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诵读和默写。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和古今异义词,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形不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怡.然自乐(yí) 屋舍俨.然(yǎn) B.黄发垂髫.(tiáo) 豁.然开朗(huò) C.阡.陌交通(qiān) 诣.太守(zhǐ) D.与外人间.隔(jiàn) 便要.还家(yāo)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仿佛 .. ..若有光 B.芳草鲜美 C.不足 ..为外人道也 D.欣然 ..规往 3.陶渊明生平及主要作品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1)你知道陶渊明写作此文的背景吗? (2)说说陶渊明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 (3)陶渊明,_______(朝代)诗人,是________诗派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文言文的省略更加普遍。对于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一般应将其补充出来,需要做到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举例说明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句有哪些? 5.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情节

9 桃花源记 学案

《桃花源记》学案 课时:4 时间:主备:审核: 【课程标准】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字迹工整,写字姿势正确,书写习惯良好。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年多新课堂模式的熏陶,都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心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但藏区学生汉语基础普遍不太扎实,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和自信心各不一样,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标解析】 1、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层层设疑的写法,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学习课后生字,会读、会写,能够从形、音、义三方面进行辨别;学习课后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大部分能在口语或书面语中准确使用。学习用普通话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4、重难点 重点:学习文章层层设疑的写法,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

理想。 难点:背诵并默写课文。 5、时间安排 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课时;预习1课时;文本解读2课时;展示课2课时。 【预习设计】 1、看拼音写词语。 qiān mòjiàn géyǎn rán ()()() 2、给形近字注音、组词。 燥(待(捶() 躁()侍()睡() 3、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 背难别 ()()()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 3.阡陌交通 ..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遂与外人间隔 .. 6.不足 ..为外人道也 【文本解读】 1、再读课文,说说其要素。 答:时间:晋太原中,地点:桃花源,人物:渔人,起因:忽逢桃花林,经过:进入桃花林,结果:后遂无问津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和练习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喻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闲情赋》。有《陶渊明集》。 二、主题思想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的黑暗统治和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艺术特色

《桃花源记》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复习课程

《桃花源记》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 《桃花源记》 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解析】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2.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解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解析】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B项表述错误,故选B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内景色优美,人民生活和睦幸福,是作者追求的理想社会。 B.桃花源与外界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当时是个幸福、美好而真实的社会。

初二语文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俨然()阡陌()垂髫()便要还家()刘子骥()诣() 3、重点词语释义。 为业:缘:夹岸:杂:鲜美:异:穷:舍: 豁然:开朗:平旷:属:怡然自乐:悉:所从来:咸:问询:先世:妻子:邑人:不复出焉:焉:间隔:皆:叹惋:延:语告:不足:既:志:诣:如此:遣:欣然: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6.特殊句式 二、初读课文,发现桃花源 读课文,将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幸福在何处?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四、熟读课文,访问桃花源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再寻桃花源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9、桃花源记 答案

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提纲2018年3月6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3课时(总第9-11课时) 审核: 课题:9.桃花源记 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重难点】 1、文中重点词语的掌握; 2、古今异义的现象。 【导学流程】 1、新课导入 2、基础知识 3、整体感知 一、新课导入 二、基础知识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大约生于365年,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于义熙元年(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诗。 作品介绍:《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诗》的序言)。《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没有赋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人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诗》和《记》可谓珠联璧合。因为这篇“记”写得脍炙人口,后人便将它独立出来了。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此文。 关于“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初读课文,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 ) 垂髫.( ) 怡.然( ) 便要.还家( ) 间.隔( ) 郡.下( ) 诣.太守( ) 刘子骥.( ) 问津.( ) 此中人语.云( ) 3、再读课文,读顺句子,注意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如: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4、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缘:芳:落英:缤纷:异:穷:复:仿佛:才:平旷:俨然:属: 阡陌:悉、咸:黄发垂髫:怡然:乃:具: 问讯:叹惋:延:语(yù):扶向:及:诣:遣:欣然:规: 5、读课文,读懂文意,注意课文注释和一些古今异义词。

第九课《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第九课《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章大意。 2、了解陶渊明,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学以致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疏通文章大意,积累文言字词。 难点: 1、理解本文写作顺序、详略安排,体会优美精炼语言。 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成语导入 1、请同学解释“世外桃源”的意思。 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请同学发挥想象力,向同学描绘自己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 3、播放PPT,让同学欣赏各地的“桃花源”之美。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学习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课前布置的这节课的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作品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记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

《桃花源记》导学案带答案(最新整理)

书院学校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桃花源记》课型第一课时设计人苑耀允时间2019.2本节目标 1.作者简介 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适“请节”,世称请节先生。浮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南)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散文家。“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家,从此过上了隐居躬耕的田因生活。胸渊明是田圆诗派的鼻祖。《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五字古诗前边的一篇小记,相当于诗的序言。《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2.有关“记”:“记”是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解释句中画横线词语 (1)芳草鲜美:新鲜美好(2)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3)便舍船:离开(5)黄发垂髫:老人,小孩(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6)便要还家:同“邀”邀请(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7)咸来问讯:全,都(9)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11)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12)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10)复延至其家:邀请(14)诣太守:拜访(13)处处志之:做记号(15)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17)后遂无问津者:访求,探求(16)寻病终:不久(18)穷:尽头(19)缘:沿着,顺着(20)悉:全,都。(21)属:类。

4.一词多义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②此人ーー为具言所闻。(给。)③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其①欲穷其林。(那。)②得其船。(他的,代渔人的。)③太守即遺人随其往。(他,指渔人。) 舍①便舍船。(放弃、丢下,文中指离开,)②屋舍俨然。(房屋。) 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作记号,)の寻向所志。(记号,)人 乃①见渔人乃大惊。(竟然。)②乃不知有汉.(竟。) 寻①寻向所志。(寻找。)②寻病终。(不久) 5.词类活用 溪行,(名词用作动词,沿着,)欲穷其林,(形客词用作动词,穷尽 复前行。(名词用作状语,向前。)处处志之。(名词用作动词,作记号。) 未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寻病终。(动词用作时间副词,不久。) 6.古今异义 芳草美(鲜艳美丽。)交通(交错相通,)妻子邑人(妻子和ル女 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魏晋(更不必说。)不足为….(值得。) 7.通假字便要还家(通“邀”,请,)具答之(通“俱”,完全、详尽) 8.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不足为外人道也。 (4)及郡下,诣太守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目标检测 本文的作者是晋代人_______________,文章以渔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到离开桃花源,再到 ______________,由文章内容凝缩生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文章中出现的成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个)。 1.第一自然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第二、三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理由是什么? 3.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话的表达作用是多方面的,请写出两点。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4.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 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主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