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是采用现代工业设施和人工模拟金针菇生态环境条件,实施生产操作机械化、生产环境控制智能化、鲜菇生产周年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其实质是以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以现代管理方式组织农业,以现代市场理念经营农业。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利用空调设备及自动化装置用塑料瓶栽培金针菇,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实现了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国内始于八十年代,九四年开始已经摸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传的工厂化生产栽培工艺。

一、根据场地合理布局,科学设计:

生产厂房采用封闭式厂房,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带保温的彩钢板厂房。周围要求无工业三废、禽畜养殖场、垃圾置放场及其它污染源;生产用水符合城市居民饮用水标准。根据生产布局一般分为五个区域,一区为无菌区,包括冷却室和接种室,是厂区洁净度最高的区域;二区为培养区,对洁净度有着严格的要求;三区为搔菌、出菇、包装区,对环境整体要求较高;四区为操作(装料、灭菌)区域,对环境无特别要求;五区为原料堆放场、下脚料处理区域,是灰尘和杂菌较多的区域。根据日生产量和不同品种,合理布局各区域面积,对各区域制订不同的管理要求和人员流动要求。

最主要是出菇房的调控,要求具有良好的通风换气设置,保温降温设备,保湿降湿设备,光线的调节设备等,菇房的屋顶及四周墙壁要光

洁坚实,地面采用隔热处理,除了通风以外,不留任何缝隙,以方便清扫消毒。

菇房要求相对独立,各冷库排列于中间过道为宜,房门开于过道,这样过道便形成缓冲间,减少空气交换时外界与菇房的温度。中间通道一般为 2 米以上,以便通行。根据生产规模、管理技术合理安排。出菇房一般在60 平方米以内。

二、金针菇特性及其生产条件:

白色金针菇属低温喜湿性菌类,菌丝生长适温18-22 C,菇蕾形成时适温10C左右,子实体生长适温5-8 C,其发菌期比黄色金针菇长,

出菇温度亦比黄色金针菇低,发菌不充分则不易出菇,要求多通风,抗病能力比较弱。所以对栽培设施和管理要求比较高。菌种的优劣是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生产者要根据当地市场需求选择商品性状好,抗病性强,管理简便的优良菌株进行栽培。菌种生产和使用严格遵循

NY/T528-2002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5333-2006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

三、科学经济地配制培养基质:

培养基质一般由杂木屑、玉米芯、棉籽壳、甘蔗渣、麦麸、

米糠、玉米粉、石膏、石灰等组成。

杂木屑主要起保湿、通气作用,粗细要合理搭配,用前要过筛去除硬物,

为除去杂木屑中的有害物质,应在室外缓坡水泥地面堆积四个月以上,在堆积过程中要经常浇水,使用时要弃去底层含有抑制菌丝生长的木屑。玉米芯使用前需充分预湿,否则灭菌不彻底引起杂菌感染。除杂木屑以外的所有原料都必须是新鲜、干燥、无霉变、无虫蛀、无异味。这是栽培前提。

培养基质的配制不仅要考虑到为金针菇生长发育提供足够营养,还要注意节能增效,合理利用当地可利用的再生资源。下面是我公司所使用的配方,仅供参考。

1、棉籽壳46%、杂木屑25%、麦麸20%、玉米粉5%、石膏1%、石灰

1%、磷肥1%、糖1%。

2、玉米芯35%、棉籽壳20%、杂木屑10%、麦麸30%、玉米粉3%、石

膏1%、石灰1%。

3、杂木屑33%、玉米芯30%、米糠22%、麦麸11%、玉米粉3%、碳酸

钙1%。

培养基的含水量是否适宜,直接影响培养基内空气和可溶性物质的含量,进而影响菌丝生长,最终影响到产量和质量。含水量一般调节到64%-66%,酸碱度调节为8 左右。

四、生产工艺流程与技术要点:

1、工艺流程:原料处理——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

—培养——搔菌——催蕾——抑制——套袋——培育——采收。

生产周期为55-60 天,每个出菇厂房地面均要无水迹,催蕾室湿度由超声波增湿器提供。其它培养一般不再增湿,这样收获的菇质量好,菌盖见不到水渍斑。

2、技术要点:

(1) 拌料:棉籽壳、玉米芯是常用原材料,其吸水速度比较慢,必须提前4-6 小时预湿。严格按照培养料配方称取不同的原辅材料,在装袋前预先测定各种原料的含水量,根据最终混合培养料的计划含水量准确计算出所需的加水量,同时也要根据生产季节和主料的特性确定含水量,如夏季栽培水分宜低些,以玉米芯为主料则要调高一些,装袋前培养料的酸碱度要求维持在8 左右。一般采用搅拌机搅拌,通过搅拌原料在短时间内吸取水分,提高培养料自身的蓄水能力,并使物料混合均匀;再用输送带送入装袋机装袋。

(2)智能灭菌:一般采用17?18X36X0.005cm高密度聚丙烯扎角袋装袋,高度18cm料袋中间预留直径2.5cm的小孔,套上塑料套环,塞上棉花,装入周转筐,摆放于手推车上,推入灭菌

器准备灭菌,现在有一种新型防水塑料棉花塞效果很好。从拌料装袋到灭菌尽量在四小时内完成,以免培养料酸化,滋生杂菌,从而影响发菌速度和产品质量。为了加快设备周转和保证灭菌彻底,工厂化栽培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现在又有一种脉动真菌灭菌器,采用plc 控制系统,

在智能、寿命、安全、节能、维护等方面比普通高压锅更具优势。

(3)冷却接种:将灭菌后料袋及时放置于冷却室内进行自然冷却或强制冷却,待料温冷却到25C左右,进行无菌接种,以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现在接种室一般都采用净化系统,接种前一小时开启净化系统,确保整个接种过程中接种室处于无菌、正压状态。接种人员必须通过风淋室穿戴经消毒灭菌的工作服进入接种室,双手用75% 酒精棉球拭擦消毒,接种工具亦要用酒精棉球拭擦并经火焰灼烧消毒,冷却备用。使用的菌种必须经专业人员提前严格挑选并经过消毒处理,使用时将菌种表面2cm 的老菌皮挖弃,用接种铲将菌种捣碎后倒入料袋孔穴内,使部分菌种能直接进入到料袋底部,而且料袋表面一定要均匀布满菌种,这样可缩短菌丝满袋时间,并确保整批菌包菌丝均匀一致。一般采用谷粒菌种比较有优势,每瓶750ml 菌种瓶可接25-30 袋,接种时要有“不带入菌、不存留菌、不带出菌、彻底除菌”的无菌化意识,操作要迅速、敏捷,确保“准、快、净”。

(4)菌丝培养:培养室在使用前用熏蒸宝一克清进行空间熏蒸

消毒,是替代甲醛、高锰酸钾的绿色环保产品。经通风换气后,将已接种的菌包转移到培养室培养。菌包培养期间培养室温度必须稳定在18-20 C,空间湿度保持在65%左右,避光培养,每天早晚各通风三十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菌丝与菌丝之间应留有少许空隙,以免菌丝快速生长菌丝发热而引起“烧菌”。菌丝封面后及时检查并挑除杂菌感染的菌包,特别是高温高湿季节,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预防”。培养室通风口

处应安装防鼠防虫装置,一般28 天左右菌丝生理成熟。成功率可达98%左右。

(5)催蕾:传统方法和瓶栽还需要搔菌这一环节。现在一般采用再生法生产,效率要高一点。催蕾是金针菇优质高产的基础,是管理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金针菇的发育特点进行管理,满足其对环境的要求,催蕾温度控制在12-15 C,早晚各通风两次,每次20 分钟左右,光线不能太强,仅需要散射光照。一般7 天左右可看见像鱼籽样的许多小菇蕾。( 6 )抑制:菌柄长到1cm-2cm 时移到抑制室,通过低温、强光、强风等综合作用,使菇蕾生长缓慢、但很整齐、坚挺、等菇蕾长到袋口3cm 时可套袋。温度控制在3-5 C,湿度75-80% , 正常采用层架对换方法来控制,一般8-10 天完成抑制。

(7)育菇:菇蕾经过抑制后菇柄整齐,菇盖大小适中,此时可进行育菇管理,就是随菇的长高慢慢拉直套袋,做到套袋顺沿距菇盖3-4cm ,在菌盖未开伞,菌柄长约16cm 时即可采收。这

一阶段温度6-9 °C,湿度80%左右,光照300LX,每天通风换

气,根据菇体生长,合理调控温、湿、气、光。现在菇房一般都有环境控制系统进行调节。

(8)采收包装:采收时把套袋脱掉,用手握住菇体根部旋转采下,摆放时注意不要头尾交叉乱摆,以免菇根的培养料沾到菇体上。不同级别的菇分开包装、打冷、运到市场销售。含水量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菇的保存

与流通。一般采用活性体防雾袋包装。

五、防止杂菌和虫害,提高产品质量。

制约工厂化生产的瓶颈是病虫害感染问题,主要有细菌性褐腐病和螨害。

1、杂菌:主要杂菌有木霉、曲霉、青霉、根霉、链孢霉等危害很大,主要从原料的选择与拌料、菌种制作与接种的无菌意识、塑料袋质量和封口棉花塞等着手控制病源的发生。

常见的细菌性根腐病。主要是在搔菌、喷水时侵入、菇架的卫生等,另外也容易被葡萄孢霉感染,染病后在菌柄基部长满绵毛状菌丝。它通常在过湿、通风不良的菇房中容易发生,侵染途径尚不清楚,不管哪种病害,一旦发生就很难完全治好,防治的措施主要是控制菇房的湿度,做好通风换气工作,另外,二次用的套袋、纸筒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2、虫害:主要是螨类害虫。这和厂区的布局、原材料堆放、环境卫生等

有关系。

3、“水菇“:是指金针菇的菌盖和菌柄呈水渍状。水菇颜色暗、易染病害、也易发生根腐病,寿命短,商品价值低。防止主要措施:加强抑制后的管理,定期通风,使菇房内空气流动,必要时在菇房中使用移动式除湿器。

六、工厂化栽培面临的问题:

工厂化栽培金针菇是一门综合性技术项目,涉及生物技术,环境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是相互触合、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对人员,对设备管理有着很高的要求。

工厂化栽培的快速发展,带来产品的季节性过剩,和常规生产的产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同时存在,一些投资小,成本低的季节性成品必然冲击市场价格,对工厂化生产企业造成很大压力。同时劳动成本上涨,原材料、能源价格的上升,影响着企业的利润,企业间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连续、稳定地获得优质、高产的产品,如何减少劳动力成本和节能降耗。是我们迫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