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型与知识点

一、题型:

1.名词解释(没题2分,共计14分)

2.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4分)

3.简答题(4个,共24分)

4.论述题(1个,共12分)

5.综合分析题(3个,共36分),阅读给定材料回答问题(需要根据材料和相关背景知识,活题)

二、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7个×2分=14分

犯罪心理学P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研究犯

1

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行为

及犯罪对策中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

化的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科学。

1.犯罪人格P81:

这种人格通常是由于某些犯罪人长时期从事犯罪活动,或长期在犯

罪团伙中与有犯罪恶习的人交往而形成的。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

中形成的自私、冷酷、残暴、缺乏道德和法纪观念、行为冲动等具有反

社会倾向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

(李玫瑾,2010):人在后天早年的社会化缺陷下造成的个人长期与

违法生存方式相伴,或因违法犯罪而长期与监所为伍,在接近犯罪化而

非正常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犯罪倾向和犯罪个性特征。

2.武器效应:P

267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1978年以“武器效应”研究为根据,进

一步修正了挫折——侵犯理论。他认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

正如考试失败,并不一定会导致侵犯他人。挫折主要导致产生侵犯行为

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

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

3.犯罪情境:P

64

指被犯罪人感知和清晰认识到的、对发生犯罪行为有直接影响的具

体环境。犯罪情境主要包括侵害对象、现场条件、现场气氛。

4.犯罪心理画像:P

368

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动征象的描述。

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情况,对未知名犯罪行为人的动机、行为、目的、心理过程及心理特点等分析,通过文字或语言形成对犯罪行为人的五大属性:生理社会地域心理既往犯罪属性的描述过程。

5.准绳问题(来自于百度)

准绳问题测试法的基本假设是:无辜者对准绳问题反应强于相关问题,因为他(或她)知道自己是清白的,所以会更注意准绳问题。反之,有罪者由于知道自己的罪行正在被调查,所以更关注的是相关问题而非准绳问题。同时,有罪者会对相关问题撒谎,并会因担心谎言被揭穿而恐惧,这就导致他/她在相关问题上的心理反应比在准绳问题上的强。

准绳问题测试(CQT)或称比较问题测试,是一类心理测试题目编排方法的总称,其传统基本思想,是用被测人对准绳问题(比较问题)和相关问题的心理反应差异,来判断被测人对相关问题是否存在异常心理压力,以此来推断被测人是否通过测试的编题方法。

6.测试法P

47

所谓测量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研究者的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测量被评者的智力水平和个性方面差异的一种科学方法.

7.犯罪决意P

75

指犯罪动机由决定阶段向执行阶段的转换和过渡。指行为人已就在实施犯罪行为作出了最后的决定,即将付诸实施。

8.犯罪动机P

122

就是激发、推动并维持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并达成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

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9.犯罪目的

指犯罪行为人主观上希望实施犯罪行为后希望达到的结果。

10.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去个性化现象,在群体破坏性行为中表现的最为典型。

(二)简答4个×6分=24分、论述1个×12分=12分、综合分析题知识点素材3个×12分=36分

1.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和有利条件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

1.犯罪心理的隐蔽性

2.犯罪人对研究活动的抵触情绪

3.现场研究的困难性。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有利条件:????

2.社会学习理论(P

28)关于攻击行为的保持和调节机制。P

274

社会学习论认为,个体行为得以保持,是由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1)外部强化是指攻击行为所导致的直接有利的结果,强化了个体的攻击行为使其保存下来,例如实物报酬,社会赞许、排除痛苦、被害人的痛苦表现都是外部强化物。

(2)替代强化是指他人实施攻击行为受到奖励或惩罚的后果对观察者的影响。

(3)自我强化是指个体根据自己设立的行为标准,以自我奖励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个体内在的行为标准,是通过接受各种教育而内化了的行为规范,这种标准不仅与文化有关,也与个人有关。

攻击行为就是通过上述一系列机制获得、启动保持下来的,个体的自我调节在攻击行为的学习过程和诱发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3.犯罪人常用的防御机制P

74-75

(模糊)

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在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或犯罪行为结束后常用来消除自己的惊慌、不安、紧张、恐惧等情绪。

人们面临困难、冲突、挫折时,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释和处理,不至于引起太大的痛苦和不安,这种摆脱烦恼、恢复心理安宁与稳定的反应刑事是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合理化、投射、比拟、认同、补偿、反向、歪曲作用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面对紧张情绪时避免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方式。每个人的性格与经历的不同,所选用的防御措施也大不一样。

挫折指的是欲望与现实的矛盾。挫折是一种内心体验,表现出来是一种情感反应。欲望越高,与现实的矛盾越突出,挫折的体验就越严重。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人遇到了挫折,在生理和心理上会出现本能的反应。心理上的反应称为心理防御机制,是人心理活动的一种应激状态。心理反应与生理反应同时出现,相互作用使反应加重或减轻。有利于人身心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为良性心理防御机制,反之就是不良心理防御机制。挫折的防御机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压抑一个人的欲望很高,一心想办成某一件事情,结果几经努力,没成,内心很苦闷,用时髦的话说,叫"郁闷"。一个人坐在那儿,不愿与他人说话,情感低落,甚至还蔫蔫地掉眼泪。这种自我压抑是很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若用是否有利于身心健康来评价压抑的好坏,它应属于中性的,可变的。之所以中性可变,是因为压抑的程度决定了是否有利于身心健康。自我压抑程度大,不利于身心健康;压抑程度小,可能就有利于身心健康。

2.否认否认就是不承认心里痛苦。女朋友跟别人走了,他心里很痛苦,这个时候别人来劝他:"哎,失恋了一定很痛苦。""没有,没有,我没事儿!早就不想跟她了,走了更好!"否认不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这样很难争取到周围人的支持、社会的支持。

3.文饰文饰是指遇到挫折后,杜撰一些理由摆脱困境或内心的痛苦。考试没考好,真实原因是那天睡懒觉,耽误了考试,却编了一个瞎话,比如说是在路边勇斗歹徒,结果误了考试。如果是通过一个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合理的方式来进行排解,也未尝不可,也应该说是一个好的心理防御机制。但是,这种文饰的方式一定不能违背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4.升华指的是遇到挫折以后,将自己内心的痛苦通过合乎社会伦理道德的方式表现出来。

比如,通过艺术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红楼梦》应该说是作者挫折体验的升华。平时坐在一块儿,谁也看不出谁有什么本事。一旦遇到特殊问题了,个人的能力就全显示出来了。遇到挫折时最能反映出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它往往体现为升华。做到了这一点,那就是非常理想的状态。

5.推诿指的是遇到挫折后强调客观理由。如考试没考好,强调是老师题出得不好。推诿不是一个很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因为推诿之后的结果,是不能从失败当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6.补偿遇到挫折以后,通过别的事物把因挫折带来的损失,从内心体验一直到行为一一补偿过来。补偿应该是一个好的心理防御机制。比如这次期中考试没考好,及时吸取教训,调整了学习方法,争取期末把分考高一点,补回来。或者呢,反正算总分,我这边丢一点分没关系,把那边的分提高。

7.抵消抵消指的是发生问题时,以另外一种象征性的方式来缓解矛盾。比如,最常见的道歉就是一种抵消挫折的方法。抵消也是一个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

8.幽默幽默是一种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幽别人的默,一定要幽自己的默,要学会自嘲。一个人要是会自嘲了,那他的心理就成熟了。说明他认识了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强了。幽默很容易缩短你与周围人的距离,而且能够帮助你有效地寻求社会支持。即使你这次没做好,别人也能容忍你。

9.隔离隔离不是一个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遇到一些问题之后,隔离自己的情感,不与人交流了。别理我,烦着呢!一个人坐在那儿,百思不得其解:我们俩从小一块儿长大,手拉手进了北大,她怎么就看上清华那小子了呢?那小子哪点儿比我好啊?人家就比你好。你得这么想才行。你这时候就得冷静地想你们俩不合适的地方有哪些,然后再幽自己一默:真愚蠢,怎么爱上这样的人呢?北大比她好的有的是,那么多人可以挑呢,这下子可给我机会了!这也就没事儿了,心里也就平静下来了

4.墨菲特关于青少年犯罪所依循的两条路径的观点:(PPT拍照总结)

墨菲特总结的两种路径:终身持续路径、青春期路径。

(1)青春期犯罪人。大多数青少年犯依循的路径;犯罪行为大约在青少年早起开始,并持续整个青春期,但在成立早期就会停止;犯罪受环境影响较大;具有较好的学习成绩和社会技能。

(2)终身持续犯罪人。少部分的青少年犯依循该路径,男性。LCP指儿童及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会持续到成年期,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境的稳定性。5.精神分析学派的犯罪观P

22

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佛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的。它既是一种神经症的治疗方法和理论,又是一种潜意识心理学体系。

精神分析学法解释犯罪,强调了非理性、无意识动机在犯罪行为中的重要性。一些精神分析学家将其注意力转向了犯罪,将犯罪看成无意识的病态加工过程的一种可能表现。

一、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1915年他在论文“由于罪恶感而犯罪的人”一文中,初次应用精神分析的观点解释犯罪问题,为犯罪学中精神分析学派形成奠定了基础。弗洛伊德关于犯罪行为的原因涉及本能、人格和罪恶感,对于犯罪行为的矫治则涉及法律的威慑作用以及运用个体的认同作用和升华作用防止犯罪。关于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以佛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从本能、人格和罪恶感等方面做出了解释。

(一)本能与犯罪

本能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性本能与犯罪也有一定

关系,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最强大的力量之一,性欲的力量必然会严重的冲击文明社会为限制它而制定的各种禁律。儿童恋母(父)情节的存在,就意味着他们很早就有这种反对文明的乱伦倾向。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儿童是作为犯罪者出生的,只是他们没有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他们的暴力破坏,攻击行为才不被认为是犯罪。一旦长大成人,他们的行为就会被社会视为犯罪。

(二)人格与犯罪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他认为,虽然本我中的原始本能是犯罪的根源,但在一定情况下,人们不会去犯罪,是因为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是人的行为中的两个重要的控制系统,人们会根据现实社会道德法律的要求约束和控制自己。如果自我和超我不完善,存在缺陷,已有的道德观念无法抵御本能冲突的诱惑,或者本我的力量过于强大,压到了现实原则所带来的抑制力量,就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弗洛伊德使用人格理论解释犯罪,对后继者用精神分析理论解释犯罪影响很大。

(三)罪恶感与犯罪

无意识的罪恶感,是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里比多的固着与倒退,个体对父母产生了不正常的恋母(父)情结,在超越我的监督作用下产生的。这种很深的无意识罪恶感可能引起犯罪或其他不良行为。对这些人来说,当犯罪发生并得到应有的惩罚之后,他们到会感到欣慰和心满意足。在许多罪犯身上,特别是在青年罪犯身上,人们可能发现在犯罪以前就存在着非常强大的罪恶感,所以罪恶感不是犯罪的结果,而是犯罪的动机。

二、阿德勒的犯罪观

阿德勒认为犯罪既不是由先天遗传本能决定的,也不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而是由以下三类因素引起的:个人的自卑感、低劣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错误的家庭教育。个人的自卑感主要由个人的身体缺陷,如体弱多病、丑陋畸形、器官缺陷等;错误的家庭教育指父母对孩子冷酷无情或溺爱娇惯等。一般人会采取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当的补偿行为克服自卑感;而那些身体有缺陷受过错误教育以及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很有可能采取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过度补偿的行为来克服自卑感。这往往会触犯社会禁律,导致犯罪。

阿德勒认为,“犯罪人由他们自己的逻辑和自己的智慧。他们遭受着一种错误的世界观,错误估计着他们自己的重要性和他人的重要性”。并“用他们自己的观点赋予了生活的一般概念”,也就是说选择犯罪的人们,他们事实上是一个不同的类型。

三、埃里克森的犯罪观

埃里克森是一个性善论者。他认为就青年人内在的倾向来讲,每个青年都能克服危机,达到自我同一性的平衡,但这回文化急剧变迁所带来的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使青年人无法适应,因而导致内部的冲突与危机,另一方面,父母和其他老一辈人本身缺乏牢固的信念基础,因而无法给年轻人提供适当的指导,也是造成青年人同一性危机的原因之一。

四、沃伦等人对精神分析学派犯罪观的概括。

第一:犯罪行为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基本上不同于任何别的神经官能症(例如,一些神经官能症患者拼命的工作,另一些神经官能症患者纵火);

第二、犯罪人经常被一种强迫性的追求惩罚的需求所困扰,以便减轻从无意识的欲望中产生的罪恶感和焦虑;

第三、犯罪行为可能是获得在家中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和欲望的替代性满足的一种手段;

第四、犯罪行为往往是由于外伤性事件引起的,这种事件使整个人的记忆受到抑制;

第五、犯罪行为可能是替代性敌意的一种表现。

沃伦和欣德朗认为,所有这些解释都表明,尽管最初的犯罪原因是在儿童早期的环境中产生的,但是到犯罪行为发生时,这些犯罪原因因素都同时在犯罪人身上发生作用。

另外,布朗纳曾对违法青少年的情绪体验与情绪性态度特征进行概括:第一、在爱情关系中得不到满足的强烈的感情;第二、由于自我表现愿望,由于儿童期受到损害而产生的异常愿望及青春期愿望受到妨碍而引起的深刻体验;第三、在家庭、学校、交友方面的强烈不满情绪;第四、由于家庭不和及双亲控制错误所引起的强烈不满情绪;第五、对兄弟姐妹的嫉妒感;第六、由于内心压抑而产生的不幸感。

五、Bowlbw 的母爱剥夺理论与违法犯罪。

Bowlbw指出,儿童在5岁之前,需要与照顾她的人保持连续不断的亲近的关系。如果这种依恋关系被中断,那么带来的后果就可能是没有能力构建与其他人有意义的关系。在这些人群中,情感缺失就有可能导致越轨行为。

另外,一些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少年犯罪主要是由于缺乏爱,缺乏认同,没有真正形成正常的超我。所以,对于少年和儿童进行治疗的核心,就是为他们提供幸福,快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对成年人(教育者)重新产生依恋、信任和认同,从而重建自我理想,形成正常超我。

6.犯罪动机的形成和发生变化一般要经历的阶段P

137

由犯罪人的需要转化而来的犯罪动机,并非一蹴而就,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才能形成。而且犯罪动机形成之后也不会固定不变,在各种主体内外因素的影响下,还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1)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

郑昌济认为,犯罪动机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有着自身发生、发展和终了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①萌发阶段(又称犯罪意向阶段)

在这个阶段,犯罪动机首先具有初始性,即刚刚开始萌生、孕育;其次具有模糊性,即犯罪动机的各种成分正在按一定模式聚集,还没形成完整的结构,主体对自己的动机还不够明确、清晰;再次,具有内隐形,他的意识状态还处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前意识层。

②过渡阶段(又称明确动机阶段)

当犯罪动机萌发之后,主体会对产生犯罪动机的基础进行评价,即在知、情、意和人格特征等心理因素的参与下,对犯罪动机进行价值衡量,道德衡量与利弊衡量,以决定取舍,并决定犯罪目的,形成清楚明晰的犯罪动机。此时,犯罪动机已上升到人的意识层,能够被主体所意识。

③定型阶段(又称犯罪决意阶段)

当犯罪动机完全明确之后,何时实施即如何实施犯罪行为,尚需通过选择时间、确定方式等动机斗争,最后下决心,对犯罪动机加以确认和巩固定型,进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犯罪准备状态。

④消失阶段(又称犯罪心理衰减阶段或衰落阶段)

即犯罪动机终了阶段。一般情况下,通过犯罪行为实施,犯罪目的已经达到,犯罪动机抵达归宿点而消失。有些时候,虽然犯罪行为已经实施,但处在未遂状态,即由于主客观原因暂时不可能实现犯罪目的,而放弃犯罪动机;或者因为产生了新的犯罪动机,原犯罪动机消失。

(2)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是指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后,犯罪动机在不同方面发生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①不同时间阶段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如前所述,在犯罪行为实施之前,犯罪人要经过犯罪动机冲突,才能最终确定缪戈动机作为犯罪的主导动机,因此,某些犯罪人在综合考虑主体内外多种因素时,其犯罪主导动机就有可能在某个动机之间游移不定,不断交换;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因为一些新情况的出现,犯罪人同样会产生动机冲突,进而导致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在犯罪行为成功实施后,逃避惩罚与投案自首、弥补犯罪后果与继续犯罪等也会引起犯罪人的内心冲突,进而导致其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②不同发展方向的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主要有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与犯罪动机的恶性发展两种情况。

什么叫犯罪动机,它一般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犯罪动机指的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心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它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1)萌发阶段:(2)过渡阶段;(3)定型阶段;(4)消失阶段。

7.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及个体犯罪心理的内化过程一般要经历的阶段P

61-64

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指:犯罪从主体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影响到形成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个体犯罪心理的内化过程一般要经历下列阶段:

(1)不良的交往与模仿

在犯罪者特别是青少年犯罪者中,绝大多数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从不良的交往和模仿开始的,这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

(2)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

一个人在社会主中,会面临大量的社会信息,这些信息中既有积极地为,也有消极的。个体消极不良的心理品质不仅影响对外界信息的选择,而且也影响对外界信息的加工方式。

(3)形成不健全人格

不健全人格就是经历了不完全社会化或错误社会化而形成的不成熟人格、矛盾冲突人格和反社会人格。其主要表现是:①价值取向偏离,甚至与社会整体利益相悖。②认知水平低,思维偏激,是非善恶判断力差③需求层次低,欲望强烈,且

不善于通过合乎规范的途径予以满足。④道德和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受反社会不良文化影响,不尊重社会道德与法律,行为既不受良心谴责,对刑罚惩罚也没有恐惧反应。⑤品德不良,由自私、缺乏同情心、行为不端发展到冷酷无情,粗野肆虐,恶习难改⑥缺乏高级情感体验,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水平低;常常被消极不良情绪体验占据心头,且缺乏必要的情绪调节控制能力,甚至比任其宣泄而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⑦缺乏必要的建设能力,具有不利于社会的消极能力,破坏能力。⑧自我意识的缺陷,不能客观的评价与调节自我要么过于贬低自己,产生自卑感,进而自暴自弃,要么过高评价自己,自高自大,不可一世。⑨自我利益中心,将理想视为当然,实现欲求不计手段。⑩冷库、无情、粗野、攻击性强,有实施违法行为的特殊智能与能力。

(4)违法尝试获得体验

在个体犯罪心理形成过程中,通过初步尝试违法犯罪行为,并获得成功体验,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阶段。可以说,个体一旦作了违法尝试,获得犯罪体验,强化了犯罪需求,进入“欲罢不能”的状态,便由一般品德不良向犯罪心理的发展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5)犯罪意向萌发

犯罪意向萌发,是一个人由不健全人格,经过违法尝试,转而形成犯罪心理的标志。在犯罪心理的内外化机制中,犯罪意向是内化过程的结束,标志着犯罪心理的形成,同时又是外化过程的开始,它在一定的诱因刺激下,很快转变为犯罪动机,进而推动犯罪行为的发生。

8.西方当代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特点:P

12-13

西方现当代犯罪心理学在继承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更加深入,主要涉及犯罪原因,犯罪动机,犯罪决策、犯罪预测、少年犯罪心理、犯罪精神病理等诸多方面。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1).研究视角趋向科际整合。人们逐渐认识到,犯罪行为不单纯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而是与多种因素有关,必须进行多学科的整合研究才能真正揭示犯罪行为的规律和根源。

(2)研究方法趋向综合与实证。当前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在研究方发上趋向综合性,注重运用调查、实验或模拟实验,心理分析等多种方法,既有模拟研究,又注重纵向设计。同时,研究方法更趋实证性,运用高级统计进行分析,以求能更精确地对问题进行鉴别。

(3)注重对犯罪生理因素的研究。近年来西方学者都很重视对犯罪人生理因素在决定犯罪行为上的研究,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4)注重实践应用。当前西方国家心理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突出表现为:①在犯罪侦查中的应用;②在法庭审判中的应用;③在罪犯矫正中的应用。

9.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P

49

犯罪心理学要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在研究方法上不断进步和创新,纵观心理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根据本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实际,犯罪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表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要依据所要研究的课题性质来选取研究方法,应该以问题为中心,切记拘泥于一种方法来研究复杂的犯罪人心理问题。在一项具体的研究中,综合运用观察、调查、测验、实验等方法面对不同结果进行相互比较,往往可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判定某对象是否存在,结构如何,各要素之间具有何种连结等,是一种基于经验和直觉之上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和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现象,其关键是通过科学仪器来测量被观察对象的各种数量关系,刻画对象的数量特征,获得事物或现象的清晰、准确、普遍的认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各有优势和缺陷,应该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运用。事实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互补融合,是科学方法自身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必然趋势。(3)个案研究群群体研究相结合

个案研究能够在同类被试较小的情况下深入探讨一些特殊问题;群体研究可以发现某一群体心理现象的一般性规律,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如果能把个案研究与群体研究结合起来,则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4)自然实验法和准实验设计的应用

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研究环境的特殊性,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不容易完全脱离实际情景进行严格的实验室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自然实验法的优势,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认为的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进行研究,同样可以大大提高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10.挫折-攻击理论P

257-258

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939年,来自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出版了一本名为《挫折与攻击》的重要著作。书中,部分是对广泛流行的弗洛伊德理论之影响的一种反应,作者提出攻击是因为挫折导致的。他们把挫折定义为:当一个人的目标受阻时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该书概括了两个大胆陈述:(1)“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预先假定有挫折的存在”,(2)“挫折的存在总是导致一些形式的攻击发生”。Miller 修改了这一理论并解释说,挫折刺激了一定数量的不同意向,这些意向包括攻击意向在内,如逃跑或找到一种绕开障碍实现目标的方法。他认为,人们通过体验学到用攻击或非攻击的反应来应对挫折。这种思想打开了用学习理论解释攻击行为之门。

11.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原因

(1)主要的犯罪类型:抢夺、抢劫、盗窃、杀人、伤害、强奸。

(2)模仿成人作案,性质区趋于严重。

(3)流窜犯罪比较严重。

(4)团伙犯罪突出。

(5)捕前职业:农民、无业者、学生居多。

(6)学历层次:小学和初中占绝大比例(96.1%)

(7)有劣迹史居多。

(8)犯罪年龄有降低的趋势。

(9)无明确犯罪动机的占一定比例。

(10)突发性案件居多。

(11)未成年人犯罪逐渐向智能化发展。

(12)作案区域明显,大多集中在城郊集合部。

(13)重新犯罪率高

(一)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1.未成年人生理加速发育的表现。2..未成年人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二)心理结构内部各因素间的矛盾 1.认识与情感的矛盾2.认识与行为的矛盾3.情感与意志行为的矛盾4.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的矛盾。5. 自我意识的矛盾。(三)未成年人主体与客观现实的矛盾1.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差与不良社会影响的矛盾。

2. 个人需求与客观可能性的矛盾。

3. 独立性意向增强与社会约束的矛盾

4. 追求理想与客观条件的矛盾。

特征:1.模仿性2. 冲动性3. 凶残性4. 结伙性5. 互感性6. 戏谑性7. 易变性

12.犯罪心理现场分析P

322-323

一、犯罪心理现场分析的概念:

犯罪心理现场,是指案件当事人历经案情的心理痕迹所引发的心理状态,或是司法人员等用主客观证据揭示案情真相的心理过程。犯罪心理现场分析是犯罪现场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犯罪心理现场分析是依据作案人在犯罪现场遗留下的痕迹,分析犯罪行为人在犯罪行为的动机与目的、犯罪行为实施过程的思维与判断、心理状态,描绘犯罪行为人的个性特征等。犯罪心理现场分析的依据是犯罪现场中留下的心理痕迹。

二、犯罪心理现场分析:

犯罪心理痕迹是相对物质痕迹而言的,是指犯罪行为人形成犯罪决意,并支配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情景中和条件下,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综合反映。它包括行为人的感知、注意、思维等认证过程特点,情感、意志过程的特点,以及能力(尤其是技能)、需要、动机、兴趣、习惯、性格特点等个性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同时也是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通过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在现场中显露出来的某些带有意向的、固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迹象,是心理学在刑事侦查理论和实践中开辟的研究领域,他与犯罪物质痕迹构成犯罪现场中两大相互印证的信息系统。

犯罪心理痕迹的提取,依赖于有型物证,有时又要超越有型物证,也就是说,

要在看似没有联系的物证之间,寻找到心理痕迹线索。

三、犯罪心理现场分析与犯罪物质现场的链接

澄清犯罪行为是案件侦查的目的和判断的重要依据,因此,不论是从犯罪心理现场入手,还是从犯罪物质现场入手,核心目标还是原犯罪行为发生的真相。而也这正是犯罪行为将犯罪心理现场与犯罪物质现场连接起来,构成了犯罪事件本身。犯罪行为,一方面是作案人犯罪心理的外化,是形成案件现场中物质痕迹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它又内隐于心理痕迹中,形成犯罪心理现场。

三、注意事项

1.选择题需要背景知识,也要讲究做题方法。(重点看第一、四章、暴力和攻击行为、青少年犯罪及犯罪心理应用技术等章节)

2.主观题答题时尽量答充分,特别是论述题和综合分析题分值较高,需要有答题要点,同时要展开分析。

3.所有考点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有讲过,注意事项也得说得很清楚。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案1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 简述题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答:青少年时期为什么是犯罪的高峰期?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与青少年时期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关的。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生理机制。所以,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腐蚀作用。 (二)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从犯罪行为所需要的体能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强壮的时期。有的青少年因精力过剩,便不顾对象和方式地发泄,甚至不惜以恶作剧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此外,青少年的感情易冲动,胆大妄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犯罪具有典型的重体力、重暴力、凶残等特征。 (三)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欲求最多、最强烈的时期,当正常渠道不能满足欲求时,便可能采用非法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满足,从而诱发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挫折和磨难最多的时期。由于生理的迅猛发育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青少年内心的冲突加大,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的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企求不劳而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再加上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2、简述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诈骗犯罪人使用欺骗的方法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使被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条件和被害人的心理弱点的巧妙利用,是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的两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一)诈骗犯的认识特征 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二,熟悉市场行情。第三,自我评价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识破,具有较强的冒险侥幸心理。第四,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其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的。 (二)诈骗犯的情绪、意志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色彩和意志努力不明显。 (三)诈骗犯的个性特征 突出表现为:第一,具有冒险性。第二,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实际上具有极端自私的性格特点。第三,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诈骗犯的动机特征 诈骗犯的犯罪动机主要是获得财物。在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心理背景下,个人需要恶性膨胀,为实现个人的金钱欲、享乐欲、畸形的成就欲,而蒙生犯罪动机。

人事选拔与测评总复习题解读

人事选拔与测评课程自我测试 1、单选题 1. 整个面试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是(): A 导入阶段 B 确认阶段 C 核心阶段 D 结束阶段 正确答案:C 2. 下列关于是非判断题编写要点,说法错误的是(): A 保持题意本身是或非的单义性 B 尽量使用“特加限制定词” C 不以安排试题的顺序来简化评分 D 避免复合句或双重判断句 正确答案:B 3. 具备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难于转移、善于忍耐、具有内倾性特质的是():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正确答案:C 4. 最常用的主观性题目类型是(): A 选择型试题 B 判断型试题 C 论文型试题 D 综合性试题 正确答案:C 5. 我国的职业能力测评在()才开始兴起: A 20世纪80年代 B 20世纪90年代 C 21世纪 D 20世纪70年代 正确答案:A 6. 在测评与选拔标准体系中,一般根据()来规定测评内容: 点评 A 测评标准 B 测评对象 C 测评目的

D 测评形式 正确答案:C 7. 最具有影响、权威性的智力测验是(): A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 B 自陈量表 C 主题统觉测验 D 罗夏墨迹测验 正确答案:A 8. 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是(): A 技能 B 知识 C 能力 D 素质 正确答案:C 9. 评价中心技术起源于(): A 美国 B 英国 C 德国 D 日本 正确答案:C 10. 评价中心中用得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测评方法是(): A 公文处理 B 无领导小组讨论 C 管理游戏 D 角色扮演 正确答案:A 11. 投射法起源于(): A 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案例 B 社会心理学 C 犯罪心理学 D 管理心理学 正确答案:A 12. 最先把智力测验应用于军队挑选士兵的是(): A 泰勒 B 叶克斯、推孟 C 默里 D 摩根

《犯罪心理学》笔记 考试重点

犯罪行为导论 犯罪心理学的概念: (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 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 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 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 (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 (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 (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学的性质: 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 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 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 3、测验法 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 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 4、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 (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 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 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 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重点

第一套题 1.天生犯罪人论的提出者:龙勃罗梭 2.性犯罪的一般特点: (一)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率较高 (二)性犯罪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智力较低 (三)性犯罪人多为青少年 (四)女性性犯罪突出 (五)作案人员广泛,作案手段多样 (六)性犯罪人的心理类型: ①正常型; ②性变态者; ③心理变态者; ④性变态兼心理变态 3.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发展是什么: (一)潜在形态:当个体不良心理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犯罪意向 (二)恶变形态:犯罪动机的产生、调整和外化行为 (三)衰落形态:实施犯罪行为后的松弛、乏力状态 4.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①认识方面。诈骗者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想象和联想。

②个性方面。诈骗者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等。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 ③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诈骗犯罪人的情绪色彩不明显,也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作案过程中意志努力也不明显。 5.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①错误的认知:崇尚鬼神,迷信色彩浓厚 ②狂热的情绪、情感:虔诚,畏惧,痴迷 ③坚定的犯罪意志 ④荒谬的动机 ⑤异常的人格特征:否认原来的自我 6.情绪型犯罪是指什么: 情绪型犯罪,又称情感型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呈现出强烈的情绪性因素,由不良的情绪性动机引起的犯罪行为。 7.犯罪心理学研究人的多维视角包括哪些: ①人的物质属性 ②人的生物属性 ③人的思想属性 ④人的社会属性 8.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是什么: ①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 ②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集及答案.doc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 4、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5、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 6、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7、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8、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 9、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 10、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触犯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1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 12、犯罪心理结构类型: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可以反应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有的不同犯罪心理状况的特点。 13、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14、累犯: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 15、群体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理倾向。 16、团伙犯罪: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体的总称。 17、犯罪心理矫正:是指在掌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见矫治手段,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不良的心理冲动,成为守法的公民。 18、内省疗法:让犯罪人与外界隔绝,面壁思过、反省罪错、思考犯罪的原因,进而达到顿悟与转变心理的治疗方法 二、填空题 1、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 2、依犯罪经历的差异,:分为初犯与累犯,偶犯与惯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大纲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 第一节心理与生活 一、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二、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主义人本主义 第二节心理与科学 一、个体心理 (一)认知 1、注意 2、感知觉 3、记忆 4、想象 5、思维 6、智力 7、创造力(二)动机和情绪 1、动机 2、情绪 (三)人格、气质和性格 1、人格 2、气质 3、性质 (四)意识与无意识 二、群体心理(一)社会思维 1、态度 2、社会知觉 (二)社会影响 1、从众 2、服从 (三)社会关系 1、友谊和爱情 2、利他 三、科学心理学的应用(一)心理咨询与治疗(二)工业与组织心理(三)商业心理 (四)教育心理(五)军事心理(六)运动心理(七)犯罪心理 第三节心理与成长 一、人心理的发展(一)童年期(7——12岁)(二)青少年期(11、12——17、18) (三)中年期(35或40岁——60或65岁)(四)老年期(60岁以后) 二、青年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 (二)社会发展 1、自我意识 2、社会关系 3、职业 三、大学生心理发展 第二章健康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二)心理健康的特点 1、心理状态具有相对性 2、心理状态具有连续性 3、心理状态具有动态性 4、心理状态具有可塑性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 (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 (四)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脑损伤 2、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 3、躯体疾病 4、遗传因素 (二)外部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社会环境2、学校生活3、家庭因素 (三)个体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情绪不稳定 2、性格缺陷 3、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 4、认同的危机 第三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应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一)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 论变态心理测试的必要性: 预防变态心理的产生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变态心理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各个方面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另外,还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干预各种心理危机,这对于预防对紧张刺激产生不良适应甚至引起自杀,以及预防婚姻和家庭的破裂,减少心理社会因素的有害作用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测试前的说明: 18岁以下者最好在家人的陪同下测试,看答案前请做好心理准备,答案可能会很恐怖。 看完题目后,可把答案写在留言中,然后认真与标准答案比对。 如果你的答案和标准答案超过5题一致,那么请直接前往医院就诊,事态紧急,不能耽搁,上帝保佑你! 第一题:企鹅肉 一个男科学家回忆说:他和他的朋友去南极考察,但是他中途中了雪盲,什么都看不到。所以他们在南极游荡,最后只能生吃企鹅来维持生命。但是他朋友最后还是没有挺住,最后死了。他一个人继续走了一天,最后被救了回去。第二天他特意去企鹅店吃企鹅,但是回来后竟然自杀了。为什么? 第二题:跳火车 一个人坐火车去临镇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来的路上火车经过一个隧道,这个人就跳车自杀了。为什么? 第三题:水草 有个男孩跟他女友去河边散步。突然他的女友掉进河里了,那个男孩就急忙跳到水里去找,可没找到他的女友,他伤心的离开了这里。过了几年后,他故地重游,这时看到有个老人在钓鱼,可那老人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水草,他就问那老人为什么鱼身上没有沾到一点水草,那老人说:这河从没有长过水草。说到这时,那男孩突然跳到水里自杀了。为什么? 第四题:葬礼的故事 有母女三人,母亲死了,姐妹俩去参加葬礼。妹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有型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心。回到家后,妹妹把姐姐杀了。为什么?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解释、预测和调控)。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辩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这就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更为困难和复杂,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出心理的基本元素及心理的结构。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主要观点:研究线路可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研究人的潜意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主要观点: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七、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 主要观点: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常用“大声响”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一)实验与认识心理学 (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三)发展心理学 (四)生理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定义: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特点: 优点 缺点 二、测验法 1、定义: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 1、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2、变量种类: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种类 (1)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四、调查法 1、定义: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2、种类: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

1.犯罪心理结构: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 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2.犯罪心理结构⑴犯罪动力结构;⑵犯罪调节结构;⑶犯罪特 征结构;⑷犯罪人的心理状态;⑸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3.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 的因素; 4.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有:⑴反社会意识(错误的社会态度、 社会动机和对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否定和蔑视);⑵强烈的、畸变的需要;⑶犯罪动机(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 ⑷不良兴趣; 5.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⑴特定的气质:①胆汁质→暴力犯罪; ②多血质→诈骗罪;③粘液质→贪污罪;④胆汁质、粘液质 混合型→危害国家安全罪;⑵消极的性格特征(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⑶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⑷不良的行为习惯; 6.犯罪人的心理状态:⑴消极、不良的心境;⑵实施犯罪时异 常的心理状态 7.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⑴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⑵特征 结构中的潜意识;⑶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 8.犯罪心理结构的各要素是综合地起动力作用的,它们之间按 一定层次相互结合而形成内在联系,互相配合与制约地发挥作用,从而产生具有一定特征的犯罪行为,它们的关系是: ⑴不良的个性倾向是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的基本动力,支配 和推动着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⑵歪曲的自我意识是犯罪人接受不良信息、诱发犯罪动机的现实过程,对犯罪行为起调控和制动作用;⑶变态、偏执的个性特征,是犯罪活动染上了个人的独特色彩;⑷与犯罪相适应的心理状态,是作案时必备的心理条件。 9.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⑴一般模式:①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②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③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 ⑵特殊模式:①过失犯罪心理结构;②不稳固、不完全的犯 罪心理结构;③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10.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潜在→恶变→衰落;

宋晓明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doc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一U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冇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有W果叉系的各种心理活动、心理W素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心理分析法 2、观察法 3、调查法 4、实验法 5、心理测验法 6、案例分析法 7、活动产品分析法 8、数量统计分析法 9、经验总结法。 屮国古代关于犯罪心理产生原因:1、关于社会经济状况对犯罪心理影响2、关于人性对犯罪心理的影响3、强调活天习俗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作用。 预防:1、身教重于言教2、重视家庭预防功能、社会交往预防功能以及早期教百的预防功能3、重视刑法和教化的心理预防功能4、修强身。 现代犯罪心理学是中世纪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把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当做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将他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当做现代犯罪心理学的标志。 国外犯罪心理学的现状:1、科际整合的研究取A 2、注重实证研究3、研究的深层次性4、重新重视犯罪人生理因素的研究5、研究与应用相结合 守法心理:守法心理是指调节和支配行为人约束违法行为、实施守法行为的一系列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区别:1、作用不同2、内界不同3、根木区别在于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的特点:隐蔽性层次性结构性反社会性社会危害性。 犯罪人的认知特征:1、错误或反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扭曲的道徳观、错误的法律意识 3、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明显的反社会意识 4、认知水平或认知能力逐步提高、犯罪的智能化日益明显 5、思维活动以如何使作案成功而乂能逃避惩罚为中心 6、错误的认知模式 7、使用犯罪隐语与同伙结识、交流和进行犯罪活动。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特征:1、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情感的累积爆发2、爱好、好恶标准颠倒,缺乏仁慈和同情心3、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和易情感用事 犯罪人的意志特征:1多种意志品质并存2、冒险、侥幸 犯罪人的心理倾向性其有社会性和犯罪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精祌空虚,一旦失去了刺激新鲜感,就会感到厌倦无聊 2、不正当的耑要恶性发展,缺乏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

犯罪心理学试题

犯罪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 A 柏拉图 B 龙勃罗梭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 A 龙勃罗梭 B 柏拉图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3、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把犯罪动机划分为()。 A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C 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 D 侵财型犯罪动机和报复型犯罪动机 4、神经过度强,平衡而不灵活,属于何种气质()。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5、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中,()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A 不正当的需要 B 犯罪目标 C 不良的个性 D 社会环境 6、投其所好,见机行事,自我吹捧,虚构事实,公关意识强,随机应变,胆大冒险,心存侥幸是()的心理特征。 A诈骗犯罪人 B 贪污受贿路犯罪人 C 抢劫犯罪人 D 制毒贩毒犯罪人 7、激烈的动机斗争和心理冲突是()犯罪动机的典型表现。 A 累犯 B 初犯 C 惯犯 D 激情犯 8、下列哪项不属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 A 犯罪主体的高智能、高学历、低年龄 B 犯罪成本低廉化 C 侵犯客体单一 D 犯罪本身的虚拟性和隐蔽性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团伙犯罪的特点()。 A 犯罪成员以青少年为主体 B 并非以犯罪为唯一目标,人员不固定,时而纠合时而散伙 C 组织严密,角色固定,分工明确 D 犯罪机遇诱发犯罪意向,既可能事先有谟划,也可能事先无谟划 10、下列哪一类型不属于过失犯罪动机的类型()。 A 贪利动机 B 虚荣自我显示动机 C 取乐动机 D 财物动机 11、下列哪一项不是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 A 随机冲动性强 B 作案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 C 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D 犯罪活动集体进行 12、下列哪一项为爆发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A 个性极强,过分主观,易激惹,在间歇期间恢复正常 B无自知之明,对自己评价过高 C举止轻浮,爱好嬉笑 D情感冷漠,刻薄残忍 13、下列哪一项属于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因素()。 A年龄因素 B意志的两级性 C参与错误的活动 D有害的行为习惯 14、()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动力因素。

犯罪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犯罪心理学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犯罪心理 2、犯罪心理结构 3、犯罪目的 4、犯罪心理预测 5、变态心理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犯罪经历的差异,分为________与累犯,偶犯与_________。 3、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常见模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犯罪心理结构的不断强化,可分为三个阶段:___________阶段、__________阶段、________阶段。 5、情绪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结构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被缉捕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罪犯进行_____________是进行心理矫治的前提。 8、虞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每小题5分,共30分) 1、按犯罪的不同动机来分,犯罪可分为哪五种类型? 2、少年犯罪人的动机特征主要有哪几点? 3、造成行为人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主要心理因素有哪些? 4、在犯罪心理的预防中,一般与特殊心理预防的内容有哪些? 5、什么叫犯罪动机,它一般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6、团伙犯罪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四、论述(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比较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心理的不同。 2、进入90年代以来,女性犯罪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请从女性犯罪心理角度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4、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 5、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题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简述题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答:青少年时期为什么是犯罪的高峰期?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与青少年时期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关的。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生理机制。所以,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腐蚀作用。 (二)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从犯罪行为所需要的体能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强壮的时期。有的青少年因精力过剩,便不顾对象和方式地发泄,甚至不惜以恶作剧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此外,青少年的感情易冲动,胆大妄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犯罪具有典型的重体力、重暴力、凶残等特征。 (三)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欲求最多、最强烈的时期,当正常渠道不能满足欲求时,便可能采用非法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满足,从而诱发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挫折和磨难

最多的时期。由于生理的迅猛发育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青少年内心的冲突加大,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的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企求不劳而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再加上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2、简述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诈骗犯罪人使用欺骗的方法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使被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条件和被害人的心理弱点的巧妙利用,是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的两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一)诈骗犯的认识特征 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二,熟悉市场行情。第三,自我评价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识破,具有较强的冒险侥幸心理。第四,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其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的。 (二)诈骗犯的情绪、意志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色彩和意志努力不明显。 (三)诈骗犯的个性特征 突出表现为:第一,具有冒险性。第二,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实际上具有极端自私的性格特点。第三,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型与知识点 一、题型: 1.名词解释(没题2分,共计14分) 2.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4分) 3.简答题(4个,共24分) 4.论述题(1个,共12分) 5.综合分析题(3个,共36分),阅读给定材料回答问题(需要根据材料和相关背景知识,活题) 二、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7个×2分=14分 犯罪心理学P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研究犯 1 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行为 及犯罪对策中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 化的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科学。 1.犯罪人格P81: 这种人格通常是由于某些犯罪人长时期从事犯罪活动,或长期在犯 罪团伙中与有犯罪恶习的人交往而形成的。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 中形成的自私、冷酷、残暴、缺乏道德和法纪观念、行为冲动等具有反 社会倾向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 (李玫瑾,2010):人在后天早年的社会化缺陷下造成的个人长期与 违法生存方式相伴,或因违法犯罪而长期与监所为伍,在接近犯罪化而 非正常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犯罪倾向和犯罪个性特征。 2.武器效应:P 267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1978年以“武器效应”研究为根据,进 一步修正了挫折——侵犯理论。他认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 正如考试失败,并不一定会导致侵犯他人。挫折主要导致产生侵犯行为 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 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 3.犯罪情境:P 64 指被犯罪人感知和清晰认识到的、对发生犯罪行为有直接影响的具 体环境。犯罪情境主要包括侵害对象、现场条件、现场气氛。 4.犯罪心理画像:P 368 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动征象的描述。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3套)

贵州广播电大视大学法律专业(开放)《犯罪心理学》作业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可以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人”就是指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2、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的总称。 3、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4、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5、犯罪心理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成联盟而又偏于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6、犯罪动机是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起因。它是在犯罪人强烈、畸变需要的基础上,在外界诱因的刺激下产生的。 7、“潜意识”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心理中被压抑的、当时知觉不到的欲望和经验。 8、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因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结构赖以形成的生理情况、心理和行为水平等因素。 9、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机制。 10、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机制。 11、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萌发犯意、明确动机、形成犯罪、犯罪动机消失。 12、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的结果。 13、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犯罪行为之间,构成一种环环相扣的犯罪活动的链条公式,即:以犯罪动机为原动力,以犯罪目的为,二者共同推动、调整、监督着犯罪行为,使之向着犯罪目的运行,防止偏离。 14、双趋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两个并存的目标,而且两个目标对其具有吸引力或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 15、双避冲突是指同时有两个目标对个人具有威胁性,虽然都想回避,但由于利益等原因,只能接受其一以避免另一结果。 16、趋避冲突是指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所谓既好之又恶之,即趋之又避之的心理。 17、物欲型动机犯罪是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或者为了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行为。 18、性欲型动机犯罪,又称性动机犯罪或淫乱型动机犯罪,是指以动机作为主要犯罪动机,以满足性欲为目的或以性行为为手段达到其他目的的犯罪行为。 19、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色彩的犯罪行为。这类犯罪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其成员以青少年居多。 20、集合型动机犯罪是由物欲、性欲、情绪和信仰等动机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机集合所导致的犯罪,往往以其中动机为主,其他动机为辅。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犯罪心理学 2、犯罪心理结构 3、犯罪综合动因论 4、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5、多元统一犯罪类型理论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哪些人() A、犯罪人 B、一般违法人 C、虞犯 D、监管矫治罪犯的人 2、犯罪心理学常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 A、观察法 B、分析法 C、调查法 D、心理测验法 E、归因法 3、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其主要领域是() A、犯罪原因 B、犯罪动机 C、犯罪目的 D、犯罪决策 E、犯罪预测 F、少年犯罪心理学 4、犯罪心理结构的亚结构之一,动力结构的组成因素是() A、畸型的观念系统 B、倾斜的自我意识 C、犯罪动机 D、不良兴趣 5、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外因素有() A、社会环境因素 B、控制系统的缺陷 C、自然环境因素 D、情境因素 6、影响犯罪目的的因素是() A、犯罪行为 B、社会经济历史条件 C、社会地位和境遇 D、意识形态 E、犯罪动机 7、犯罪心理结构强化过程中,显示出以下特征() A、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B、非法欲望更强烈 C、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 D、形成犯罪人格 8、按多元统一标准的犯罪分类有() A、性别标准 B、年龄标准 C、犯罪动机标准 D、社会情景标准 E、心理状态标准 9、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是() A、不良兴趣 B、野蛮的英雄观 C、暴躁、兴奋的性格 D、复杂的动机 10、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是() A、错误的社会心理 B、复杂的动机冲突 C、侥幸心理 D、职务优越感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怎样理解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试述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 3、你怎样评价犯罪心理结构理论? 4、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1

犯罪概念:: 犯罪是一个刑法学概念,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 犯罪的基本特征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心理学 ⑴遵循“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的原则,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索产生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规律的学科 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狭义犯罪心理 狭义的犯罪心理仅指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时的心理活动和有关心理因素 广义犯罪心理 广义的犯罪心理则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狭义说 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广义说 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⑴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 ⑵群体犯罪心理 ⑶预防犯罪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㈠理论方面的任务 ⑴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⑵推动邻近学科的发展(心理学科犯罪学和刑法学社会学和伦理学教育学) ㈡实践方面的任务 ⑴普及犯罪心理知识 ⑵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 ⑶提高犯罪防控能力 ⑷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减少和制止重新犯罪 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主要方法 调查法:这是目前犯罪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主要特点:以问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人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形式: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 调查内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被调查的对象:当事人,家人等,一般的社会公民,选取何种对象取决于调查任务和目的★使用调查法时,事先应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和计划;调查进行时应做到全面客观的掌握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束后应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写出客观的调查分析报告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⑴研究的多样化⑵研究的实证化 ⑶研究的深层次性⑷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犯罪心理学题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学2犯罪心理 3 犯罪行为4犯罪对策 5 虞犯6心理结构7、犯罪心理结构8犯罪心理结构类型9犯罪动机10犯罪目的 11累犯12群体犯罪心理13团伙犯罪14犯罪心理矫正15内省疗法 二、填空 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犯罪是广义的犯罪人,主要包括、、及、几种人。 2、犯罪心理结构形态的变化,一般要经历、、等三个阶段的形态变化。 3、犯罪心理结构一般分为、、、、几个子系统。 4、犯罪心理结构的认知调节系统的主要包括、、。 5、西方学者在研究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时,提出的犯罪原因论主要、和、、、、。 6、犯罪的主体因素主要有、、。 7、犯罪的主体外因素主要有、、、。 8、犯罪行为的发生的防御机制主要包括、、、。 9、物欲型动机犯罪的犯罪类型主要有、、、、。 10、绪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 11、青少年犯罪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 12、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一般要经过、&nb sp; 、、、几个环节的演化 13、团伙犯罪心理具有、、、、等特征 14、集群犯罪的行为特点集中表现为、、、。 15、审讯阶段审讯人员控制犯罪嫌疑人意向活动的心理策略主要有、、。 16、犯罪心理诊断的方法主要有、、、。 17、我国监狱在矫正罪犯的犯罪心理中经常使用感化法,其具体方式主要有、、、、。 三、简述题: 1、研究犯罪心理的具体方法 2、犯罪心理结构各子系统的具体内容 3、故意犯罪的心理结构模式 4、过失犯罪的心理结构模式 5、宣泄犯罪的心理结构模式 6、西方罪犯原因论中欲望――犯罪原因论中的主要观点 7、犯罪综合动因的概念和基本要点 8、犯罪心理内化机制的具体内容 9、贪污、受贿人的心理结构特征 10、试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性与犯罪心理和行为发生的相关性 11、简述女性犯罪心理结构的认知、情感特征 12、群体犯罪的定义和类型 13、集群犯罪发生的心理和社会原因 14、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类型 15、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一般心理状态 16、控制犯罪嫌疑人认知活动的策略 17、犯罪心理诊断的概念 18、犯罪心理矫正的传统监狱改造的区别 19、简述犯罪心理治疗中现实疗法的主要方式 四、分析与操作题

01426犯罪心理学考点汇总

犯罪心理学考点汇总 第一部分单选题( 1 分×20)(第一/二部分,加粗为多次考过) 1. ①孟子-人性本善;荀子- 人性本恶;告子-食色性也;商鞅-预防/治理犯罪靠刑法。 ②犯罪原因:德莫克里特-贪得无厌;苏格拉底-面黑;柏拉图-灵魂中的坏成分;孟德斯鸠-精神质变 2.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的宏观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意识、社会风俗习惯等。 ????????????..?????微?观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人际交往、居住环境、工作场所等。 3. 犯罪心理与一般心理,从现象上看:无本质区别;从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来看:有本质区别。 4. 犯罪心理学的9 种具体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及后果,以犯罪人的活动产品,探索其心理因 素和活动规律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谈话法、个案研究法(如:追踪研究)、比较法、心 理测验法、数量统计分析法。 5. 青少年犯罪:年龄11、12岁~25 岁,特点:突发性/直接性/模仿性/结伙/暴力突出/再犯多/网络毒品多。男性犯 罪集中于青少年时期。中年犯罪:年龄25 岁~55岁。 6. 犯罪标记行为:犯罪人为满足某种心理/情感上的需要而实施的特殊行为,是超出犯罪手段所需范围的非必要行 为。如反复折磨被害人、塞“上路费”。 7. ① 继发型渐变模式:早期无劣迹,正常参与社会生活,但在某阶段开始私欲膨胀,动摇心理防线,思想、作风蜕变,逐渐堕落走上犯罪道路。(如:好领导开始接受小恩小惠,不知不觉就犯罪了。)②原发型渐变模式:少年时人格就不健全,逐渐发展成犯罪。幼年就有越轨行为,形成犯罪心理时已有顽固的恶习。(由问题少年逐渐发展成犯罪,如:小时偷针大了偷金)③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缺乏逐渐变化的过程,由于发生对个体至关重要的情况或受到环境、气氛的刺激,突发性地形成犯罪心理。(如:愤怒失手杀人。) 8. 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结果-- 使犯罪人形成较为顽固的犯罪动力定型。 9. 犯罪动机的恶化-- 抢劫犯/ 强奸犯防止被认出而杀害受害人、盗窃犯罪因拒捕而发展成抢劫犯罪。 10. 犯罪需要的产生主要源于-- 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的挫折感。 11. 大量研究表明,犯罪人的智力平均处于中下水平,但智能化程度在提高。 12. 犯罪人作案后的积极心理:侥幸/满足/得意,行为:炫耀、挑衅、超常消费、连续作案等。犯罪人作案后 的消极心理:紧张、忧虑、悔恨、恐慌等(做贼心虚),行为:逃避、自首等。 13. 骚乱:蔑视法律,社会秩序混乱失控的集群性行为。骚乱群体:XXX 打砸抢、袭击城管/警察/警车。 14. 犯罪辛迪加:以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企业组织,如:各种P2P融资平台--e 租宝/国金宝。 15. 受害人在遇到犯罪侵害时,能最有效遏制犯罪动机的反应类型是:沉着冷静型。 16. 顺从:顺应、服从他人或群体的犯罪行为。协从:帮凶(放钱)。盲从:被利用。胁从:被要挟(放刀)。 17. 犯罪心理矫正的方法:感化教育、强制劳动/ 劳动教育、教育改造。感化教育的作 用:①消除抵触情绪,实现心理相容;②有助于产生对管教干部的依赖和服从感;③唤起罪责感,加速犯罪心理良性转化;④激发重返社会的信心,争取新生。 强制劳动/ 劳动教育的作用:①促使形成新的人生观价值观;②培养劳动与收益的正确观念;③ 锻炼意志品质;④ 改变犯罪人的不良生活习惯;⑤培养劳动技能。18. 初犯征兆:疏远上进、作风正派的人和事;厌烦教育帮助;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兴趣低俗;道德滑坡。 重犯征兆:对自己犯罪原因无正确认识;喊冤枉、归罪于证人和受害人;关押期间学到新的犯罪经验;自暴自弃对回归社会后的境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