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课题:2.2空气的成分(2)课型: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查找阅读空气成分发现过程的资料,使学生对科学家探究空气成分的探究过程

有所体会;

2、知道工业上用分离空气法得到氧气。

学习重点、难点

工业上用分离空气法得到氧气。

二、预习导航

1、空气中占体积分数为78%是____________,占21%的是___________,其它还有

________________以及其它杂质。

2、我们用的方法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制取液氮和液氧。在低温下

加压,把空气转变为淡蓝色的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氮的沸点为-196℃,液氧的沸点为-183℃,所以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人们将液氮和液氧分别装入色和色的钢瓶。

3、在相同条件下:

(1)分离100升空气,大约可得氧气升,可得氮气升;

(2)分离升空气,可获得42升氧气;

(3)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米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米3。

4、早在18世纪,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A.瑞典化学家舍勒B.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

C.法国化学家拉瓦锡D.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

三、学习过程

1、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

(1)氧气和氮气的发现

2)氩气的发现《第三位小数的胜利——氩的发现》

英国著名科学家雷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氮气,一种方法是从空气中分离得到,另一种是分解氨气获得。他经过反复实验,总发现两者得到的氮气密度值相差大约0.001。应该说,这个数值并不大,完全在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但雷利没有放过它,而是进行了积极的坚持不懈的探索,最后在其他科学家的协助下终于发现了稀有气体之一的氩气。

人们把氩的发现称为“第三位小数的胜利”,因为它是从0.0064克的微小差别开始的。也有许多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是从微小的差别开始的,但也有不少的发明创造的机会却从这种微小的差别中失去了。

2、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和氮气

降温、加压升温

(1)过程:空气态空气后气先逸出剩余主要是气;

这样既制得氧气,又得到氮气。

(2)原理: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不同;

(3)点评:工业制氧过程是变化。

四、课后检测

A

1、我们用的方法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制取液氮和液氧。在低温下

加压,把空气转变为的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氮的沸点为-196℃,液氧的沸点为-183℃,所以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人们将液氮和液氧分别装入色和色的钢瓶。

2、早在18世纪,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A.瑞典化学家舍勒B.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

C.法国化学家拉瓦锡D.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B.是氧气C.是空气D.没有物质

4、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4:1 B.1:4 C.1:5 D.4:5

5、“生物固氮”是利用空气中的()

A.氧气B.惰性气体C.氨气D.氮气

6、成年人1分钟需要吸入8升氧气,则10分钟内需要吸入空气的体积大约是()

A.100升B.500升C.400升D.320升

7、关于氮气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氮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可溶于水B.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高

C.氮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在常温下易与许多物质反应

D.利用沸点不同可以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氮气

8、为了使灯泡经久耐用,灯泡里填充了()

A.二氧化碳气体B.氧气C.氮气和氩气的混合气体D.空气

B

1、氧气和氮气在非常低的温度下会变成液态,这个状态变化是()A.熔化B.凝固C.液化D.汽化

2、氮气在液化时要()A.放出热量B.吸收热量C.不吸热也不放热D.先吸热后放热

3、从空气中分离氧气和氮气是利用了它们()A.凝固点不同B.熔点不同C.沸点不同D.颜色不同

4、我们常看到盛液氧的钢瓶漆成的颜色是()A.黑色的B.红色的C.黄色的D.蓝色的

5、根据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的事实,我们可以推知氧气和氮气是色、味的

气体,沸点比水。

6、氧气和氮气液化后装入钢瓶,装氮气的钢瓶漆成色。与运输气体相比,运输液氧的优点是。

7、人呼吸时,氧气是的,因此病人所吸的氧气也可以是的。(填“纯”或“不纯”)

8、利用沸点的不同可将氧气与氮气分离开来,那么液氧与液氮的沸点各是多少摄氏度?查一查资料,并记录。想一想,将液态空气升温,先变为气态的是氧气还是氮气?

9、医院里的病人吸氧时,氧气从钢瓶出来,要经过一个如图所示的

装置,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五、教学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疑惑

教科版科学三上知识点

《水》单元知识点 一、水到哪里去了 1.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干了、湿的手干了是由于水蒸发了。常见的蒸发现象有:水洼干了、衣服晾干了、煮食物时水烧干了等等。 2.杯子装水后,加上盖子和不加上盖子相比,加盖子的蒸发慢,不加盖子的蒸发快;放在通风处比放在不通风处蒸发得慢;放在阳光下比放在阴凉处蒸发得快。 3.水蒸气是气体,它是水的一种形态,它也是水。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透明的、看不见、摸不着。.水蒸气存在我们身边周围的空气中,不管温度高还是温度低,水都在不停地蒸发。4我们洗澡之后,看到卫生间玻璃上的小水珠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5.一杯热开水放在桌上,看到上面冒着的“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小水滴。我们可以用加热、加快空气流动的方法让水蒸发得更快。 6 我们可以像海水晒盐一样增加水与空气接触面积的方法来加快水的蒸发。 7.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多,湿度越大:水蒸气越少,湿度越小。不同的天气状况,空气中的水 二、水沸腾了 1.不停地给水加热,水会沸腾。.水沸腾时,水中和水面上会冒出很多气泡。 2.水沸腾时,水面上会看到很多“白烟" ,这不是水蒸气。.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当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摄氏度时,水会沸腾是,足以烫伤我们的,一定要注意安全。 3.水沸腾和蒸发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水沸腾的时候也在蒸发,水蒸发的时候不一定沸腾。 4.温度计100摄氏度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5.高山的山顶和山脚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不一样的。 5.用温度计测量水沸腾前、沸腾时的温度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8.加热后的石棉网和三脚架是很烫的,不能用手触摸;要等它们降温之后再收拾和整理。 9.水沸腾时水面上的水蒸气温度很高,不能把手放在上面,容易把手烫伤。 10.让水沸腾后,人们可以用来蒸、煮食物、给自来水杀菌消毒、泡茶、泡方便面等、获取更多水蒸气。 三、水结冰了 1.常温下的水在结冰过程中,温度会-一直下降,当降低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 2.水结冰时体积会变大,要占据更大的空间。.水在结冰的过程中,为了比较结冰前液面高度和结冰后冰柱的高度,我们需要做好标记。 3.水结冰后,冰块会浮在水面上。冰是无色、透明的固体。冰的温度低,如果长时间一直接触皮肤,容易被冻伤。 4.在做水结冰的实验时,装水试管外面的容器盛满碎冰并加入食盐是为了得到更低的温度。 5.冰是固体,不会流动,有固定的形状;冰是固态的水。 让水结冰,我们可以制造冰冻食品,如:冰淇淋、冰沙、冰棍。水结成冰之后,我们可以用冰块制作冰雕和其他艺术品。

三年级上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复习 1、(看)、(听)、(摸)、(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3、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寿命(长短)不同。 4、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5、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6、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7、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都是(草本植物),也都是(一年生植物)。 8、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9、树叶是有(生命)的,要经历(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的过程。 10、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11、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2、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死),它是(一年生植物)。 13、动物、植物都是(生物)。 14、(放大镜)是用来进行科学观察的一种工具。 15、一棵大树可以分成三部分(树冠、树干和树根),树冠的形状可以分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扇形)等几种。 16、拓印树皮的方法是: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 17、(大王花)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它生长在印度尼西亚的热带森林里。 18、用(图画),(拓印)作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树木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19、所有感觉器官中,(眼)从周围的世界中接受的信息最多。 第二单元动物复习 1、蜗牛的身体分为(头、腹、壳)三部分,嘴里长有(齿舌),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头上有(两对触角),(长的一对触角)上长有眼睛;用(气孔)呼吸,(肛门)排泄粪便。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级实验目录.doc

三年级上册 序号章节实验内容所需仪器备注 1 1-1 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放大镜、皮尺分组 2 1-2 对校园里树木的观察放大镜、软尺、蜡笔分组 3 1-3 大树和小草狗尾草、三叶草等小草若干、一条樟树枝分组 * 4 观察水生植物水花生、浮萍、水葫芦分组 5 1-5 观察植物的叶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放大镜分组 * 6 1-6 测量植物的叶大小不同的叶片、尺子分组 7 2-1 寻访小动物放大镜分组 8 2-2 观察蜗牛(一)蜗牛、放大镜、树枝、线、玻璃、饲养槽分组 * 9 2-3 观察蜗牛(二)挨饿的蜗牛、放大镜、菜叶、苹果、饼干等食物分组 * 10 2-4 观察蚯蚓蚯蚓、培养皿、放大镜、水槽分组 11 2-5 观察蚂蚁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昆 分组 * 虫盒、放大镜、蚂蚁 12 2-6 观察金鱼金鱼,玻璃缸、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 演示 * 少许鱼食 13 3-2 谁更硬一些橡皮、木头、金属和塑料条分组 14 认识金属铁、铜、铝等金属条、玻璃杯、热水、空饮料罐演示 15 3-3 比较柔韧性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钩码、 演示回形针 16 它们吸水吗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红墨水、滴管、放 分组 3-4 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17 我们来造一张纸餐巾纸、透明杯子、棉布、筷子演示 18 3-5 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水槽、分组 * 19 3-6 探究砖瓦和陶器、瓷器的砖瓦和陶器、瓷器各一小块、铁钉、烧杯、滴管 演示物理特性 7个黑色塑料袋、石头、木头、树叶、醋、牛奶、 20 4-1 水在哪个袋子里水分组 塑料杯、玻璃片、蜡光纸、筷子、试管、玻璃杯、 21 4-2 观察水和食用油 塑料瓶、水槽、植物油 分组或演示 * 22 4-3 谁流得更快一些玻璃杯、玻璃、油、洗洁精、滴管分组 23 4-4 比较水的多少大小不同的塑料瓶几个、演示 24 认识量筒塑料杯、纸带、胶水、量筒分组 * 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水槽、 1 根香、打火机、 25 4-5 我们周围的空气 吹泡泡器或吸管、洗洁精或肥皂水 分组 玻璃瓶、玻璃杯、注射器、吸管、纸巾、橡皮泥、 26 4-6 空气占据空间吗 水槽 演示和分组 * 27 4-7 细木条、细线、橡皮泥、气球、皮球、托盘天平、 空气有重量吗 砝码 演示 *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1.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气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2.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式,自然界中的水无时无刻的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 3.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 4.水和水蒸气的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水是液体、 空气是气体。 第二课、水沸腾了 1.沸腾: 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气泡迅速胀大,上升 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 2.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的 表现。 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第三课、水结冰了 1.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 更低的温度。 2.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 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体积变大。 4.水和冰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5.水和冰的不同点:水是液体,冰是固体。 第四课、冰融化了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3.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水是液态, 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4.水的三态变化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溶解: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放在溶剂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 分离出来。

2.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 3.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第六课、加快溶解 1.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更快。 2.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 3.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 1.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食盐和沙。 2.过滤:通过特殊装置将流体提纯净化的过程。 3.蒸发结晶:加热蒸发溶液,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 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4.用磁铁可以分离木屑和铁屑 5.了解物质的特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 第八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1.我们可以改变橡皮泥和纸的形状或大小,但是构成它们的物质没有改变。 2.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3.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 变。 2019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 第二单元《空气》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感受空气》 1.空气能占据空间,形状不固定,有质量,但是很轻。 2.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3.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 4.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5.空气中的氧气能帮助火柴燃烧,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 6.空气气泡图:特性,组成,作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2 、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4、凤仙花的播种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选种要挑选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可以往凤仙花周围的土壤上浇水。 5、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 6、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7、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较快。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8、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叶都是平展的,且在植株上是交叉生长的,这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9、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光合作用)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10、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1、凤仙花等植物的茎垂直地面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生长,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地面蔓延生长,叫匍匐茎。 12、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 13、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14、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为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果实成熟这几个阶段。 15、植物生长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所有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到衰老直至死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大约是56天。 2、鸡、鸭、青蛙、乌龟等动物都产卵。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 3、观察蚕: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 5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它需要空气、需要食物、需要一定的温度等。养蚕的盒盖上要扎小孔,给蚕提供空气。养蚕适宜的温度是室温。 4、小蚕爱吃桑叶,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鸡毛或毛笔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刚从卵里出来的蚕是蚕的幼虫。 5、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宝宝一生共蜕皮4次。蚕的一生共蜕皮 6 次 6、在蚕要吐丝前,它不怎么吃叶子,且身体开始发黄发亮。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水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蒸发(吸收热量) 水水蒸气 凝结(放出热量) 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杯底气泡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减少。 3、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4、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6、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 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7、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冰融化后,体积变小。

8、水和冰的异同点: 凝固(放出热量) 水 冰 融化(吸收热量) 9、冰、水、水蒸三者是同一种物质,不同形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体积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多, 一般情况,50ml 水能溶解食盐18g ,小苏打5g 。 11、通过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物质颗粒越小,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通过加热蒸发,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13、物质只是在大小、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用橡皮泥做手工,涂色等; 14、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等;

2019教科版科学三上期末试卷

实验小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三年级科学学科期末考核试卷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等第:_____ 一、我会填空(20分,每空2分) 1、因为空气可以被___________(“压缩”或“拉伸”),所以我们能往篮球里打很多空气。 2、风向是指风___________的方向。我们一般用___________个方位来描述。 3、在自然界,水是以三种状态存在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水的三态变化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 4、______________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单位是____________。 5、热空气会___________,冷空气会_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 二、我会选择(10分,每题2分) 1、下面的天气符号中,()表示阴天。A.B.C. 2、水结成冰后,体积会()。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3、鱼儿能在水中呼吸,说明水中溶解了一些( )。 A.氧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4、下列三个数据中,表示温度最低的是( )。 A.3℃ B.17℃ C.-8℃ 5、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我们常叫作( )。 A.天气表 B.气温表 C.天气日历 三、我会判断(10分,每题2分) 1、水蒸气的微粒很小,用肉眼无法看见。() 2、降水量的单位是毫升。() 3、在进行天气记录时,遇到周末和假期,应停止观察() 4、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沸腾。() 5、测量水温时,为了看得清楚,应该把温度计拿出水面。() 四、我会连线(8分,每题1分) 测量气温雨量器湿手变干加快溶解 测量风速气温计勺子搅拌水的蒸发 测量风向风杯式风速表空气流动空气占据空间 测量降水量风向标纸团没湿风的成因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一、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斜面是否省力? 1、实验题目:斜面是否省力? 2、我的猜测: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3、变量:是否利用斜面。 4、常量:物体提升的高度、提升的重物、测力计 5、实验过程:①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②测出利用斜面提升重物到相同高度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③比较两次的力的大小,得出结论。 (结论: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二、斜面的坡度大小(倾斜角度)是否对省力多少有影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1、我的猜想:斜面的的坡度大小对省力多少有影响,坡度越小越省力。。 2、需要改变的条件:斜面的坡度大小 3、不改变的条件:斜面的高度、测力计、小重物 _。

4、操作方法:①用长度不同的四块木板搭在同一高度的木块上, 形成四个相同高度不同坡度的斜面; ②分别利用不同的斜面提升重物到相同的高度, 并用测力计测出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③比较四次提升重物所使用的力的大小,得出结论。 请你仔细分析实验结果,说说你的发现: 利用斜面可以省力,而且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三、要比较报纸和普通白纸哪一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要求写出题目,材料,实验步骤。 1、实验题目:报纸和普通白纸,哪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 2、我的猜想:普通白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 3、实验材料:报纸、白纸、小木块、大头针 4、变量:纸张的不同(白纸和报纸) 5、常量:纸张的大小、小木块之间的距离(桥墩的距离) 6、实验过程:①用两块小木块做成桥墩,把报纸放在上面做桥面,看能放几根大头针。 ②把普通白纸放在桥墩上,看能放几根大头针。

教科版三上科学知识点

班级:姓名: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复习提纲 1、(看)、(听)、(摸)、(问)、(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3、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寿命长短不同。 4、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5、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6、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8、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9、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0、树叶是有(生命)的,要经历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的过程。 11、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等过程。 13、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4、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15、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6、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7、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8、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死。 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4、蜗牛、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5、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6、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都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7、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有六只(足)都长在胸上。 9、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8、蚂蚁的特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爬行),(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等。 9、金鱼的特点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鳍)游泳,用(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等。 10、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都是有(生命)的,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等。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三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教科版 第一单元:植物 一、我看到了什么 1、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看到过什么树瘤(liú)、果实、小动物、鸟巢(cháo)、小草、藤(téng)蔓(màn)。 2、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3、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4、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信息,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二、校园的树木 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2、观察一棵树的顺序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方法有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叶的气味、看果实、拓(tuò)印树皮、捡拾果实和树叶等。 3、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木质的树干,一般是多年生的。 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 4、拓(tuò)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tū)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三、大树和小草 1、我国常见的四种小草:狗尾草、黄花酢(cù)浆草(别名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

2、狗尾草是一年生杂草,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 3、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4、我知道树是木本植物: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桃树、苹果树 5、草是草本植物: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玉米、小麦、向日葵。 6、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大树和小草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大树的特点:长在土壤里,需要阳光、水分,植株高大,茎粗、很硬,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多年生寿命长,是木本植物。 8、小草的特点:长在土壤里,需要阳光、水分,植株矮小,茎细、较软,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寿命短,是草本植物。 9、大树小草相同点:长在土壤里,需要阳光、水分,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 四、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和浮萍。我知道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浮萍、莲、菱(líng)、菖(ch āng)蒲(pú)、茭(jiāo)白等。 2、水葫芦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是叶柄部位膨(péng)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 3、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4、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有:生长在水中,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有根、茎、叶;会繁殖后代,会死亡;生长条件需要水、阳光、空气等。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三上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水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蒸发(吸收热量) 水水蒸气 凝结(放出热量) 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杯底气泡 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减少。 3、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4、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6、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 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7、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冰融化后,体积变小。 8、水和冰的异同点: 凝固(放出热量) 水冰 融化(吸收热量) 9、冰、水、水蒸三者是同一种物质,不同形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体积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多, 一般情况,50ml水能溶解食盐18g,小苏打5g。 11、通过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物质颗粒越小,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通过加热蒸发,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13、物质只是在大小、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用橡皮泥做手工,涂色等; 14、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等; 第二单元空气 1、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较轻、并能占有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看不见、 摸不着、无色、无味、容易泄漏、能够流动、可以压缩。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主要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 有固定的形状。 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4、在压缩试验中,向下压活塞后,管中空气被压缩,空气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小,空气体 积变小;用力拉伸活塞后,管中空气被拉伸,空气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大,空气体

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总复习知识点

一、水到哪里去了 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得冷)。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上的露水) 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看见。 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 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 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7. 水蒸发的规律: 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 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8. 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 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汽。9. 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水沸腾了 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 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 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水沸腾时温度为100 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 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 很深的矿井里,深度每增加一千米,水的沸点就提高3℃; 在高原地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 所以在高原地区,都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把饭菜煮熟(高压下沸点升高原理); 家用高压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是 1.3 个大气压,沸点一般在 125℃左右。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4.水加热实验现象: ②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 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5.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6.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教科版小学科学各年级实验操作试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各年级实验操作试题 三年级上册实验 实验一: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实验步骤:100ml量筒、一定量的水。 实验过程: 1、将量筒放平稳,倒入一定量的水。 2、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视线与量筒内水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实验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器材:水槽、水、木块、金属块、塑料块。 实验步骤: 1、预测三种物品的沉浮情况。 2、将三种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 实验三:观察一杯水 实验器材:烧杯、水、干净的一次性筷子。 实验步骤: 1、用眼睛看(无颜色、透明)。 2、用鼻子闻(无气味,注意闻的方法)。 3、用嘴巴尝(无味道)。 4、总结水的性质(水是一种无颜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会流动的液体)。 四年级上册实验 实验一: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实验材料: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的混合物、烧杯。 实验步骤: 1、正确折叠滤纸。 2、组装实验装置:①将折叠好的滤纸打开(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放入漏斗中,,用水洇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侧。(注意,滤纸与漏斗内壁不能留有气泡,滤纸边缘不能高于漏斗边缘);②根据漏斗长度和烧杯位置调整铁架台铁环的高度,并将漏斗颈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放好。 3、过滤混合物:将玻璃棒倾斜,轻轻抵在三层滤纸一边,将烧杯中的混合物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中(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进行过滤。 4、现象:滤纸上留有沙子,下边烧杯的水变得清澈。 5、实验结论: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实验二:如何加快溶解(能用不同的方法使溶解加快) 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冷水、热水、食盐。 实验步骤: 1、将两个烧杯中放入等量的冷水,同时放入等量的食盐。 2、一个用搅拌棒搅拌,另一个不搅拌,观察现象。

2019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上-第一单元知识点

2019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上-第一单元知识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单元 一、水到哪里去了 1.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个过程叫蒸发。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无固形状、会流动的气体,它是气态的水。 3.煮食物产生的“白气”不是水蒸气,“白气”是雾状的小水滴。 二、水沸腾了 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在正常压强下,水的沸点是100℃,水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100℃。 2.水变成水蒸气,体积会大大增大。 3.水加热一直到沸腾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①水温逐渐升高;②水中逐渐出现气泡;③水中气泡自下而上越来越大;④气泡到达水面就破了;⑤水面上冒“白汽”;⑥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 4.石棉网的作用是让烧杯能均匀加热。 5.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下端放入水中测水温,当液柱不再改变后读出的温度,不能拿出读数,视线与液柱液面保持平视。 6.使用酒精灯: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使用外焰进行加热,熄灭时用灯帽盖灭。 三、水结冰了 1.当坏境温度低于 0°C , 水的温度下降到 0°C吋 , 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変成固体状态。 水结冰时 , 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2.水结冰后由液态变成固态,体积变大了。 3.在碎冰里加食盐,可以使碎冰周围的温度变得更低。 4.冰是固态的水,有固定形状,无色无味,透明的固体。 四、冰融化了 1.当坏境温度高于 0°C时,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 , 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2.冰融化成水后,由固态变成液态 , 体积变小了。 3. 冰是固态的水 , 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霜、雪)。水是液态 , 没有固定的形状 , 但有一定的体积(雾)。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4. 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温度变化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五、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水能溶解盐和小苏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样多的水中,盐的溶解量比小苏打多。 2.在作比较时我们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能让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3.放盐溶解时要一份一份加,等前一份溶解完再加第二份。 六、加快溶解 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温能加快盐在水中的溶解。 2.研究搅拌对溶解的影响时,只改变搅拌,水量、水温、盐量要一样,实验中同时放盐。 3.对比实验:设置两组,只改变要研究的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七、混合与分离

新教科版科学三上

新教科版科学三上 第一单元植物复习提纲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 出生、成长、繁殖、衰老) 直至(死亡)的过程。 2、 有些动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我们熟悉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 种 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3、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 形状、大小、颜色) 等各不相同。 4、 播种植物时要注意:要挑选那些( 饱满的、没有受过伤) 的种子;要将一块小瓦片放 在花盆的出水处;种子放在深度 (约1厘米)的小坑后再用土盖上;之后浇上适量水放温暖 处;已经成株的植物要等土壤差不多干时再浇花,要浇就要要浇透。 5、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较快) 6、 在做研究根的作用这个实验时,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是为了 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 发到空气中。 7、 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 (固 定)在土壤中。 8、 凤仙花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 光。) 9、 植物的叶子和幼小的植物的茎大部分是( 绿)色的。 10、 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叶子能为植物提供“食物” 能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这些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 用二氧化 碳和水制成的。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了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后来 实验证明这是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结果。 11、 光合作用的过程是: 植物通过叶子里所含的叶绿体,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 氧化碳和水,制成氧气和养料。 光合作用文字公式是: 二氧化碳+水 阳光 氧气+养料 12、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 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 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从上到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 运输到植 物体的各个部分。 生长,是为了(吸收更多的阳 养料。植物的 养料 13、 14、 我知道开花植物一般由 花的植物有:向日葵、蚕豆、 15、 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 16、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17、 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 上的。 18、 凤仙花等植物的茎是垂直地面向上生长,叫 (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它物体 每个果实可以有十七八粒种子。 、叶、花、果实等六部分组成。我知道会开 油菜、凤仙花等。 发芽7生长7开花7 结果这几个阶段。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必做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44个,分组实验150个 年级单元课题实验名称需准备的实验器材、药品等分 组 演 示 实 验 方 法 三年级上册一、 植 物 1、我看到 了什么 观察一棵大树皮尺、放大镜、观察记录纸。√观 察 2、校园的树 木 观察一棵树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 尺,一个放大镜。 √观 察 4、水生植物观察水葫芦和金鱼 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 录纸。 √观 察 5、植物的叶观察比较树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观 察 6、植物发 生了什么变 化 观察叶的生长变化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 录表。 √观 察 二、 动 物 2、蜗牛(一)观察蜗牛的外形、 运动反应等 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 饲养箱(或槽)。 √观 察 3、蜗牛 (二) 观察蜗牛吃食、排 泄和呼吸 2-3只挨饿的蜗牛,菜叶、苹果片、 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观 察 4、蚯蚓观察蚯蚓的身体运 动和反应 放大镜,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记录纸。 √观 察 5、蚂蚁观察蚂蚁面包,白糖,死掉的昆虫,装在玻璃 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 小石块。 √观 察 6、金鱼观察金鱼金鱼,玻璃缸、滴管,少许使用色素 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观 察三、 我 2、哪种材料 硬 比较硬度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 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 √实 验

们周围的材料 杯、热水、电路检测器、榔头。 3、比较韧性比较韧性塑料、不锈钢、木头尺、“7字”尺、钩 码、回形针。 √实 验4、它们吸水 吗 比较吸水性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稀释的 红墨水、滴管、放大镜、餐巾纸、铅 画纸、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实 验 5、材料在水 中的沉浮 沉浮实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 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水槽、水。 √实 验6、砖瓦和陶 瓷、瓷器 研究砖和陶瓷的性 质 砖与陶瓷各一小块,铁钉、水、滴管√实 验 四、水和空气1、水水在哪个袋中黑色塑料袋、透明塑料袋,石头、木 头、醋、牛奶、树叶、分类用图纸, 网状图记录纸。 √实 验 2、水和食用 油的比较 比较水和食用油塑料杯、玻璃、蜡光纸、筷子、试管、 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玻璃 杯、塑料瓶(矿泉水瓶)、水槽,记 录表。 √实 验 3、谁流得更 快一些 流动比赛水、油、洗洁精、玻璃、滴管(或吸 管或塑料勺)。 √实 验4、比较水 的多少 比较水的多少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玻璃 杯、量筒、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实 验5、我们周 围的空气 空气的存在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水槽、香、打 火机、吹泡泡器(或吸管)、洗洁精 或肥皂水,记录纸。 √实 验 6、空气占据 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玻璃瓶、玻璃杯、注射器、吸管、纸 巾、橡皮泥。记录纸、维恩图。 √实 验7、空气有重 量吗 空气有重量细木条(或竹条)、细线、橡皮泥、 气球、皮球、托盘天平,比较石头、 水、空气的表格。 √实 验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 爱科学研究活动。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4、使学生领悟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 重点难点: 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给大家上一门新的学科《科学》。同学们一定会问,《科学》是学什么呢?它有哪些内容呢?我告诉你们,科学课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内容,比如,火山、地震、宇宙、天气、植物、动物、人体、电、光等。现在我先把《科学》第一册的内容用小图标来表示,你们猜猜这些小图标分别表示什么内容。 同学们一定要问,这些内容怎么学呢?我告诉你们,每个单元都有许多有趣的活动组成。我们学科学就是要亲自参加、经历这些活动。比如观察蚂蚁的身体,测测蝗虫跳多高,看看蜗牛是怎样爬的。通过这些活动长知识、长才干、长智慧。你们愿意吗? 2、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这里有一幅图,仔细看看图上有什么,然后告诉大家我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 二、看图片上的树 1、出示一张树的图片估计。 请你先看1分钟,估计你能发现多少点情况?还有更多的吗? 2、组织学生交流、倾听。 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说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能一口气说多少点情况。 注意:做到不重复的补充介绍。 3、再次估计。 你们再估计一下,看这幅图你最多能一口气说出多少点情况? 三、回忆在树前曾看到过什么。 1、过渡:难道一颗大树真的就只有这么多点情况吗?(曾在树前看到过其他情况) 2、回忆: 回忆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曾经看到过什么?数数能说出几点。比看图的发现是多还是少? 3、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说说你自己曾经在大树看到过的情况是否比看图的多? 4、全班讨论: 为什么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的情况比看这张图片的发现多得多? 四、引导学生从看树到观察一颗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