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陆作战

登陆作战

登陆作战

题目:基于典型案例的登陆作战战场环境分析研究

摘要:

战场环境是容纳人类军事活动的客观空间,是决定战斗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战争实践的产物。战场环境承载了战争,对战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任何作战计划的拟定、实施都与之分不开,对战场环境的分析研究也就十分重要。登陆战场环境是战场环境的重要部分,做好登陆与抗登陆作战的战场环境分析是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的必要准备。

在战争历史上有过大大小小的登陆(岛)作战,它们都是人类作战发展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都是人类作战实践的一个部分,它们影响着战争的进程,甚至整个战争的结局。这些登陆(岛)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虽然登陆作战不会是简单的历史重演,但作战的一般规律、一般原则、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等仍然是普遍适用的,所不同的是它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技术兵器的改进和作战样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而如何将战场环境对登陆作战的一般规律与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具体实战相结合,研究出战场环境在未来战争中的如何利用、改造,正是研究典型登陆作战战场环境的重要任务。

本文主要以诺曼底登陆这一典型登陆作战为主线,系统分析了诺曼底登陆战中各战场环境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并以此为引子,对登陆作战战场环境进行分析,形成一般规律、一般原则,并结合现代战争的特点,对未来登陆作战中战场环境的利用、改造提出建设性创想。

关键词:登陆作战战场环境自然环境登陆地域人为环境登陆场电磁环境

浅谈联合作战重要行动

浅谈联合作战重要行动 摘要:通过对联合作战的学习与了解,我已经基本掌握了联合作战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下面我就联合作战重要行动这一方面来阐述一下联合作战的内涵。 关键词:联合作战;重要行动;信息化 联合作战重要行动主要有:信息作战、夺取制空权作战、夺取制海权作战、特种作战、太空作战等。这些重要行动既存在于各种联合作战类型和样式之中,同时在较大规模的联合作战中有又可能相对独立地与各作战样式并列运用,并成为独立的作战阶段。联合作战的重要行动贯穿于联合作战始终。 1.信息作战 信息作战,是为了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而采取的信息作战侦察、信息进攻和信息防御行动。海湾战争中,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首先对伊军实施了代号为“白雪”的信息进攻行动,从陆海空领域对伊军指挥信息系统实施了软硬一体的复合打击,使伊军处于雷达迷茫、制导失灵的无法指挥的混乱中,迅速夺取了制信息权。信息作战既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作战阶段,又贯穿于联合作战的全过程,夺取信息优势对夺取制空权制天权有重要意义【1】。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空军首先对阿拉伯的27个机场发动了闪电式突袭,一举瘫痪了阿方空军,夺取制空权。而后其地面部队仅用6天就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由此可见制空权的重要性。 2. 夺取制空权作战 夺取制空权作战,是指在联合作战的全过程或某一个重要的作战阶段,以空军为主在其他军种的支援配合下,为夺取一定时间、一定区域的制空权而采取的系列作战行动。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就没有陆战场的作战自由权,夺取制空权成为联合作战制胜的关键。 3. 夺取制海权作战 夺取制海权作战,是指在联合作战全过程或某一个重要时节,依据总的作战企图,使用专门的夺取兵力,夺取整个海战区的作战行动。而在当今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夺取制海权通常是在夺取制信息权、制空权的基础上实施的,夺取制海权的行动更加复杂。 夺取制海权的主要行动如下:1、突击敌军的基地、港口2、封锁敌军的基地、港口和重要海域3、打击敌军的海上舰艇编队。制海权的夺取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之战中可见一斑。在交战的刚开始,英特混舰队一抵达马岛海域,便宣布马岛周围的半径200

对美军联合作战的认识

对美军联合作战的认识 摘要:自美建军以来,其联合作战理论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期间美军对联合作战的认识有过大的曲折和反复。但随着对联合作战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战斗经验的不断总结,美军是越来越重视联合作战了,已把联合作战作为当前和未来的主要作战样式,强调不管在何处、在何种条件下作战,都要适当地运用陆军、空军、海军、特种部队和航天部队,实施联合作战,以收速战速决之效。 关键词:美军联合作战战争理论 正文:所谓联合作战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军种的统一军事活动,联合作战是最有效地使用国家军事力量,发挥其整体作用,来达到战争目的的。美军认为现代战争的性质要求实施联合作战。在联合作战中,联合部队所属的各军种部队能提供一系列作战能力,可供联合部队指挥军官进行选择,将各军种部队的作战能力变成联合部队整体作战能力。联合部队的指挥军官可根据需要挑选空中、地面、海上和特种作战力量构成优化组合,去完成指定任务,这样组成的联合部队可使指挥军官从各维空间及各个方向投入压倒性的优势力量,以震撼、瓦解和击败敌人。联合作战可以说是“地天海空一体战”,既有助于己方以强击弱,又能避免暴露己方弱点,还能以多种手段灵活打击敌人。所以说,联合作战是美军进行战争的最好的方式,是制胜的关键。 首先,我们需要考察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的发展过程。1779年美军对缅甸地区英军的进攻,1780年的查尔斯顿保卫战,都因海陆协同不好而失败;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美军没有建立相应的跨军种协调机构,常常各自为战,结果延长了战争进程,而且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再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加利波利战役,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挥及陆海军互不协调等原因遭到了惨败。从诸如此类的一系列战斗中我们会发现,美军对联合作战的认识并不深刻,很少运用于作战,这与美军历来三军分立,相互之间矛盾较多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分析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美军从建军初期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始终强调各军种独立作战,其作战思想、作战理论与联合作战背道而驰。 而美军是善于总结教训的,多次的战斗经历给了他们很好的启发。随着他们对军事理论的研究及经验教训的总结,美军内部已经有了萌芽状态的联合作战思想,特别是美军高级军官如20世纪初航空兵元老米切尔将军、1919年的海军

联合作战

一体化联合作战透析 摘要 一体化联合作战作为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主要作战样式,其地位和重要性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军事所关注,深入研究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方法,对于尽快形成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理论体系,推动一体化训练的全面展开,尤为重要。本文由作战方式的发展入手,分析得出一体化联合作战在新世纪时期的军事作战中担任“主角”,进而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基本作战形式,是诸军兵种并重、以信息为关键、以网络为中心的联合作战。 关键词: 一体化联合作战作战体系信息化多兵种 “一体化联合作战”作为一个作为战术语, 是海湾战争后美军首先提出来的,它由过去的联合作战发展而来。机械化战争时代人们关注的主要是合同作战,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主要国家作战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联合作战,进入新世纪, 一体化联合作战在军事作战舞台上担任“主角”。 联合作战是由军种部队组成的联合部队实施的,单一军种编成的集团军、师和师以下部队, 是编组联合部队的成员, 参加联合作战,但本身的作战多是合同作战; 从合同作战转为联合作战时, 不是改变军种作战的个性,而是要解决统一指挥和协调行动问题。按照

“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概念要求:“一体化”侧重强调联合作战计划要与执行单位的行动计划统一起来; 各军种部队的行动要更加协调、更加密切,对联合部队的指挥要更加统一、更加有效,军种部队要做到通信兼容、信息共享。 鉴于上述认识, 一体化联合作战应是: 在指挥员的统一指挥下,各军兵种通过信息系统,协调一致,相互支援、相互掩护,对敌对目标发动攻击。它的特点就是高度协调统一,反应速度,对目标的攻击力度强,波次多,让敌人难以招架。这种作战方式适合任何形势的战争。 一体化联合作战作为新世纪担任“主角”,既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也是军队建设的需要。其鲜明的军事特点,更是打赢现代信息化战争的必要条件。一体化联合作战具有如下军事特点: 一、本质——诸多作战系统无缝隙链接 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本质是诸多作战系统无缝隙链接,使各作战力量、各战场和各作战行动实现互联互通,打破了传统作战的纵向逐级矢量性。 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基本作战形式,是诸军兵种并重、以信息为关键、以网络为中心的联合作战。在一体化联合作战中,诸军兵种联合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联合作战。可以认为,一体化联合作战就是信息化战争的联合作战,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军种的作战力量综合为一体,在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控制下,使用一体化

一江山岛战役给我们的启示

一江山岛战役给我们的启示 解放一江山岛的先头部队抢占岛岸一江山岛战役,是我军历史上首次三军联合登陆作战。这标志着我军作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军未来登陆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探索我军渡海登陆作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山岛作战概况 一江山岛位于我国浙江台州湾椒江口海面、大陈列岛的中间位置,西距大陆30余公里,北距头门山岛9公里,南至大陈岛1公里,该岛总面积不足1.3平方公里,但却是国民党军的重要前哨阵地。国民党军构筑了以154个坚固工事为骨干的完整防御体系,易守难攻。距一江山岛不远的大陈岛有国民党海军舰船十余艘,吨位大,火力强。1954年,中央军委作出了解放浙东沿海岛屿的决定,以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 经过充分准备,浙东前线指挥部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决

定在1955年1月18日发起登陆作战。1月18日拂晓登陆部队在头门山附近海域集结完毕,由四艘护卫舰、12艘鱼雷艇在登陆海域进行海上掩护,对一江山岛前沿和两翼火力点实施破坏性射击;以炮舰二艘、护卫艇八艘、武装渔轮四艘组成火力支援队,负责掩护登陆部队突击上陆;以各型舰艇、运输船组成四个步兵营和物资器材的运输任务。六艘渔轮改装的火箭炮船担负突击上陆前的火力压制任务。18日8时,我空军四个轰炸机大队、三个强击机大队分别对一江山和大陈实施猛烈突击。9时支援炮兵开始火力准备,配置在一江山附近岛屿上的50余门火炮准确覆盖了一江山岛上的目标区。12时15分,运输登陆部队第一梯队三个营的三个登陆输送大队开始向一江山岛航渡。13时16分,战役掩护队实施破坏射击。13-14时,火箭炮船和火力支援队向预定目标射击。至14时5分,按计划完成火力准备,并在第二梯队协同下,于17时30分粉碎了守军有组织的抵抗。至19时全歼守军。至此,一江山岛登陆战役胜利结束。 一江山岛作战特点 我军赢得了一江山岛作战的胜利,全歼了一江山岛敌守

一体化联合作战概论

一体化联合作战概论 摘要:近些年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一体化联合作战正在成为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研究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概念与基本特点,对于提高我军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前提是信息主导,对象是作战体系,基础是纵向贯通,关键是横向融合,根本是领导驾驭。 关键字:一体化联合作战信息一体化 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从传统联合作战发展而来的,是机械化战争的联合作战向信息化战争的联合作战发展的结果,是联合作战的高级阶段。从世界范围的战史可以清楚地看出联合作战的发展脉络。 18~19世纪是联合作战的萌芽阶段。随着海军作为一个新军种的建立,这一时期出现了由陆军和海军共同实施的初级的联合作战。由于无线电通信的广泛应用,陆、海军的战场协同能力及联合作战规模都超过以往。一战后期,由于空军参战,联合作战出现了三维立体化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联合作战的发展与成熟阶段。 二战后至80年代初,由于核武器制胜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发达国家军队热衷于追求狭隘的军种利益,使得联合作战理论发展迟缓。直到1982年,美国陆军总结越南、中东和马岛战争的经验,在《作战纲要》中提出了“空地一体战”理论,才再度引发对多军种联合作战问题的研究热潮。 近些年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一体化联合作战正在成为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研究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概念与基本特点,对于提高我军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军为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应该而且可以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路子。 什么是一体化联合作战 联合作战在我军《军语》中被表述为“两个以上的军种或两个以上国家、政治集团的军队,按照总的企图和统一计划,在联合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共同进行的作战。通常为战役以上规模”。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从上述作战概念发展而来的。传统意义上的联合作战是工业时代或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基本作战形式,是以单一军种(往往是陆军)为主体、以火力为关键、以平台为中心的联合作战;而从传统联合作战发展而来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则是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基本作战形式,是诸军兵种并重、以信息为关键、以网络为中心的联合作战。可以预见,一体化联合作战必将成为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典型作战形式。 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基本特征 从近期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尤其是伊拉克战争的实践,以及美军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建设(包括军队转型)的计划中,可以看出一体化联合作战的一些基本特征——作战力量一体化、信息系统一体化、作战行动一体化和综合保障一体化。 作战力量一体化 一体化联合作战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指挥体制的一体化、作战部队的综合化、部队编制的合成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作战力量一体化。 指挥体制一体化。包括建立一体化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采用扁平网络化的指挥结构和灵活高效的指挥机制等方面。确保把参战力量集成为一个高度融合、密切协同的作战整体;减少指挥的中间环节,便于指挥

联合作战中的网络力量运用

联合作战中的网络力量运用 网络力量是利用网络空间创造优势和影响事件进程的能力,网络空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的电子网络和电磁频谱,信息在那里产生、存储、修改、交换和利用。到目前为止,关于如何将网络力量整合到传统军事行动中,很少受到重视。相反,相关研究往往侧重于独立使用网络力量进行网络空间间谍活动,以及作为惩罚一个国家和/或强迫一个国家服从他国意愿的战略攻击手段。2008 年,俄罗斯军队在网络攻击的支援下迅速击败了敌对的格鲁吉亚军队,占领了格鲁吉亚领土,以换取格鲁吉亚给予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亲俄政府更大的自主权。俄罗斯与格鲁吉亚间的战争,是唯一一次网络力量同传统军事行动整合的公共事件。 本文利用俄罗斯与格鲁吉亚间的战争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将网络力量整合到联合军事行动中的价值。网络力量通过三个方面的主要作战任务,即侦察、夺取优势和遮断,来迫使敌人犯下错误。首先是网络力量如何通过降低与扰乱敌人的决策周期来支持军事行动。然后分析亲俄势力如何利用网络力量来恶化格鲁吉亚支持军事行动的决策周期。最后,讨论当前和未来将网络力量整合到联合作战中的影响。 侦察、夺取优势及遮断 在当前及可预见的未来,网络力量将通过进行网络侦察来达成和维持网络优势,并实施网络遮断来为联合作战服务。 网络力量的发展一直同早期的空中力量发展相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空中侦察的优势催生了争夺制空权的战斗。空中侦察可“警告在敌方营地出现的

任何运动或者变化,少数例外情况下也预告敌人的进攻,帮助挫败敌方行动。”尽管对于有效实施地面作战有价值,但是空中侦察不能直接降低或者打败敌方军事行动。 同样,网络力量的军事发展可以追溯到侦察行动。正如美国曼迪安特网络公司(Mandiant)最近关于中国网络侦察活动的报告所强调的那样,发展网络力量的许多动力来自获得优势的一方能够进行更加有效的网络侦察行动。反过来,有效的网络侦察和伴随出现的信息优势,依赖于具有至少一定程度的网络优势。就像空中力量一样,网络侦察和网络优势可以使己方军事行动更加有效,但是不能直接降低或者击败敌方军事行动。 1936 年,英国皇家空军约翰·斯莱塞爵士曾描述了空中力量应如何同地面行动整合,以挫败对手的空中作战能力和陆军部队。斯莱塞爵士用来自英国在中东地区军事行动的证据推断,除空中侦察之外,空中力量在联合空地战役中的主要任务是达成和保持空中优势,并且遮断敌方的地面交通和补给线。网络优势和网络遮断,也可以空中优势和空中遮断类似的方式进行描述。在没有受到敌方非常强大干预的情况下,占据网络优势可为己方部队提供利用网络力量进行侦察、通信和攻击的能力。网络遮断可在足够长时间内中断、破坏或者压制敌方地面、海上、空中、太空力量使用的电子信息通信线路和电子信息供应系统(即网络空间),这种情况的恶化对于敌方有效军事行动的继续是致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轰炸机缺少精确打击能力,无法取代地面部队的杀伤力量。因此,空中力量的主要作用是空中遮断。正如斯莱塞爵士时代的空中遮断那样网络遮断在当今联合作战中也应成为网络攻击行动的主要途径。

联合作战理论

的配合下,运用空中突击、敌后破袭、空中交战、对空抗击等手段,打击对方雷达站、空军基地和来袭战机等,对敌侦察预警、信息传输、指挥控制等系统进行干扰、压制和摧毁,以取得战场主动权,为尔后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陆上机动造势。是陆上作战力量在空中作战力量的掩护下,以陆上机动为主,采取空中机动、摩托化机动、铁路输送及水路输送等多种机动形式,隐蔽、快速地向预定作战地区集结,抢占关键地形,形成有利的战场态势的行动,是陆空联合作战中陆军力量的重要行动,是完成作战部署,达成有利态势的基本途径。 空地火力打击。是陆空作战力量根据统一的作战计划和战场态势,运用空地火力和各种手段对敌实施打击的行动,目的是破坏对方作战体系和保持己方作战体系完整,削弱对方作战能力和保护己方作战能力。通常是在对敌实施信息攻击的同时或稍后,以空军和陆军的远程火力突击力量,对敌进行全纵深、多方向、有重点、高强度、多波次的综合火力突击,打击敌赖以支撑并起关键性作用的目标,摧毁、破坏敌作战体系,为展开地面作战行动创造条件。 地空联合突击与抗击。是地面和空中突击力量对敌全纵深展开的地空一体联合突击行动,是陆空联合作战的主要行动阶段。在这一行动中,地面突击与抗击、空中进攻与防御相互交织,地空作战力量密切协同,以形成能够压倒对方的强大优势,进而战胜对方。进攻时,陆上作战力量往往在空中作战力量的实时、直接支援下,利用陆空联合火力打击的效果,以正面攻击与翼侧攻击,地面攻击与纵深机降、伞降攻击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突破、分割、迂回、包围、追击等手段,驱、歼敌地面兵力,夺控重要目标或区域;防御时,地面力量在空中力量的支援下,采取以要点为依托的坚守抗击或与灵活机动抗击相结合的方式,在前沿和纵深、正面和翼侧、地面和空中,与空中作战力量密切协同,全力抗击,以陆空整体行动破坏敌进攻节奏,挫败敌全纵深立体攻击,保证重要目标或区域不被对方所夺控。 ③陆海空联合作战的主要行动有哪些? 专家:程晋明(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第二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陆海空联合作战,通常在大型岛屿和濒海地区展开作战行动,主要有岛屿进攻作战、抗登陆作战、海上岛礁区联合作战等。一般说来,陆海空联合作战的主要行动有兵力投送、夺控“三权”、综合火力突击、地面攻防等。 兵力投送。快速投送作战力量,已成为决定作战胜负的重要因素,目的是迅速集聚力量,形成有利态势,夺取战场主动。在危机、冲突可能爆发时,作战双方都会首先综合运用国家和军队的运输能力,向预定作战地区实施联合、立体的远程机动。根据预定作战任务和具体作战对象,通常采取铁路输送、摩托化输送、水路输送和空中输送等方式,从陆海空多个空间同时实施兵力投送,快速完成作战部署。 夺控“三权”。夺取制信息权、制空权和制海权,是陆海空联合作战获胜的前提。作战双方通常会集中电磁、空中、地面、海上、太空各个战场空间的精兵利器,采取导弹突击、空中突击、海上进攻等行动,以软杀伤和硬摧毁相结合的方式,对敌指挥信息系统、主要海

联合作战如何发挥整体作战效能

联合作战如何发挥整体作战效能 10503班刘洁 人类战争作战方式从冷兵器时代的两军对垒,到信息时代的远程精确打击,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嬗变,其变革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息。如果说传统的军种作战是单军种的“单打独斗”,那么联合作战则是要发挥多军种的整体作战效能,追求的是“合力制敌”。 根据不同作战需要,军种力量组合使用方式不同,未来联合作战会呈现出多种形式,这些作战形式将会有有更多特点和规律。以下结合历史上联合作战经典战例,对联合作战基本样式进行浅显的分析。 四种方式——联合作战力量新组合 联合作战包含着很多不同作战样式。比如,1999年北约空袭南联盟,以美军为首的北约部队,主要使用海空军力量,通过海基、空基平台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空袭,迫使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军。这是一场典型的海空联合作战。 再如,海湾战争,多国部队集结了69万陆、海、空军兵力,首先对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行动,通过战略性空袭夺取战区制空权,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对选定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长达38天的持续空袭。紧接着,多国部队发起地面进攻。这是一场典型的陆海空联合作战。 其实,作战样式就是对作战类型的具体划分,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方法。比如,按层次规模,可分为联合战役、联合战斗;按照参战力量划分,可分为陆空联合作战、陆海联合作战、海空联合作战和陆海空联合作战四种常见样式。 在作战中,具体采用何种联合作战样式,通常视作战目的、作战

对象、作战手段和战场环境等情况而定。如北约空袭南联盟,采用了海空联合作战样式。伊拉克战争,美军投入了陆海空三军作战力量,实施的是陆海空联合作战。 再比如,岛屿和濒海地区封锁和反封锁作战,作战行动在陆、海、空、天、电磁等多维空间展开,可视情灵活采用陆海联合作战、海空联合作战和陆海空联合作战等不同样式;而内陆地区作战,则多采用陆空联合作战的样式。美军在阿富汗进行的清剿作战,则采用了陆空联合作战样式,即由地面力量实施近距离侦察、搜索和指示引导,发现目标后,迅速呼唤空中力量实施空中打击。 空地一体——联合作战锻造新利剑 美陆军1982年版《作战纲要》中首次提出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美军在海湾战争中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空地一体”联合作战。美军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但空地联合作战的实践却早已有之。比如,第四次中东战争就是典型的空地联合作战。在这次战争中,埃及空中力量的进攻行动和地面对空防御体系紧密配合,协调一致,有效地遏制了以军的空中优势,有力地保障了地面部队的进攻作战行动。 海湾战争更是将陆空联合作战推向了“空地一体”的新高峰。比如,1991年2月25日,多国部队空中力量就创纪录地出动了飞机3159架次,其中1997架次执行支援地面战斗任务。正是空地力量的高度协调配合,地面部队才得以顺利推进。其实,如果我们再深入具体地研究这些战例,就可以得到陆空联合作战应该把握的一些基本原则:注重空地一体、整体作战。陆空联合作战,是敌对双方空地作战力量所构成的作战系统之间的整体对抗。因此,在陆空联合作战中,

联合作战1

联合作战 作为一种古老的作战概念,联合作战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开始被广泛应用。登陆作战常常被作为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的模式化场面被人们认同。但是,联合作战并不仅仅只是有不同军兵种的人员或是装备参加的作战形式,它的实现也并非是海军司令向空军司令打个电话要求派出一个中队的飞机进行支援那么简单。 联合作战的精髓是统一、凝聚和相互信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军事技术领域导致了前所未有的革命。一系列以前难以想像的技术手段得以实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网络技术使得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交换成为可能,为联合作战的艺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平台。 到二次大战末期和越南战争时期,美军已经展示出高超的联合作战水平。尼米兹、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等将领通过战场上的实战塑造了联合作战的原则,并且提供了经典的联合作战范例。但是在二战结束后的40年里,联合作战艺术却奇怪地遭到冷落,原因竟然就是一举结束二战的新军事技术革命的产物———原子弹。 由于对于核武器的迷信以及核军备竞赛带来的对核威胁的恐怖,美国军队曾经误以为美国不再需要训练有素的联合部队,而仅仅依靠核能力就能够赢得常规战争、制止核战争。冷战期间的这种思维使联合作战艺术停滞发展了达40年之久。直到海湾战争,联合作战在一个弱小并且军事思维停留在一战期间的军事对手面前突然显示出空前的威力。而在一年前的美军空袭阿富汗期间显示,联合作战重新得到美军的重视。 显然,现在的联合作战样式的光芒都被集中在新的军事技术革命的产物上。除了战斧式巡航导弹、隐形轰炸机和激光制导炸弹这些武器,信息技术成为各国军方时髦的话题。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又一次新军事技术革命。但这次革命会不会像原子弹一样再次遏制联合作战艺术的发展呢?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并非等同于联合作战,它只是为联合作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可能性。既然如此,让信息技术取代联合作战艺术显然是一个错误。根据军事历史的经验,现代的部队需要做的是将未来的军事技术革命都纳入联合作战艺术发展的轨道,而不是相反。 大师创造联合作战经典 40~50年代,联合作战艺术在美国海军上将尼米兹、美国陆军上将麦克阿瑟手上得到登峰造极的发展。他们各自的经典战役———尼米兹指挥的冲绳战役和麦克阿瑟指挥的仁川登陆战役都充分体现了联合作战的威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整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整理 战争起因 经济危机 法西斯独裁 一战祸因 双方阵营 轴心国阵营 同盟国阵营 战争经过 防御阶段 转折阶段 反攻阶段 结束阶段 主要战场 东欧战场 波兰战役、苏德战争 西欧战场 法国战役、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战、西西里岛登陆战役、诺曼底登陆 太平洋战场 中途岛海战、珍珠港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珊瑚海海战 亚洲战场 中国战场(抗日战争、苏日战争)缅甸战场(滇缅战争) 非洲战场 阿拉曼战役、突尼斯会战 大西洋战场 大西洋海战 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英法联军的军事撤退行动。 偷袭珍珠港 偷袭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的军事事件,它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柏林战役 战役于1945年4月16日发起,25日对柏林形成包围。经激烈巷战,于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区,29日苏军开始强攻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1945年5月2日柏林战役结束。 战争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其影响广泛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以军事科技的发展为中介,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战争的破坏力空前增大、战争手段空前增多、战争样式空前丰富、战争空间空前广阔。人类的战争活动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觉、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二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的反映在战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1、成立联合国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另外,联合国还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2、民族独立 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印度的独立给了大英帝国致命一击,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 3、两极阵营 美国跃居世界头号强国地位,苏联成为唯一可以在军事上抗衡美国的国家,战前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以美苏为中心的雅尔塔体系所取代。

对联合作战发展阶段的认识

对联合作战发展阶段的认识 -------------------------------------------------------------------------------- 由合同作战到联合作战,是作战样式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但联合作战随着技术的进步会怎么发展、要经历几种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还存在较大分歧。笔者以为,从“联合”的内在机制看,联合作战恐会经历三种不同的发展阶段:协同性联合作战、系统间联合作战和一体化联合作战(即一体化作战或叫系统内联合作战)。 “协同性联合作战”,是在合同作战基础上的一次跨越,它解决了各军种在作战中的地位问题。在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后期,海空军等技术军兵种的作战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时若再按照合同作战时期的以陆军为主,其他军兵种围绕陆军进行支援和配属作战的话,不但形不成整体作战能力,反而容易产生军种间的“内耗”。这种客观现实,强制性地迫使合同作战向协同性联合作战转变。当然,这时的协同性联合作战,是在临时组成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的,即各军兵种以平等的地位参战,随着作战进程的需要,各军兵种都可能扮演“主角”或“配角”,而不再是陆军“一统天下”。协同性联合作战是联合作战的初级发展阶段,是在信息网络不发达的情况下,主要通过手工作业来实施指挥,是诸军兵种之间一种很松散的联合。 “系统间联合作战”,是在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的过渡时期或是信息化战争的初期,各军种借助信息网络形成的军种内的联合作战。此时,临时组建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通过网络将各军兵种内部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依托信息网络的支撑来实施的联合作战,是较“协同性联合作战”更为高级的发展阶段,是联合作战的中级发展阶段,其联合度较之“协同性联合作战”要高。 “一体化联合作战”,是在信息化战争时代形成的各军兵种间的联合作战。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部队编成突破了传统军兵种的界限,主要根据作战需要进行模块化组合而成的小型、多能的一体化联合部队,此时的联合作战变成诸军兵种间密切的一体化的联合行动。其指挥机构也不再是临时组建,而是属于部队编成内的一种常设性联合指挥机构,各作战单元之间联合程度更高,它是联合作战的高级发展阶段,也是各国军队所极力追求的目标。 由上可见,联合作战的三个发展阶段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一是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协同性联合作战”产生于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后期;“系统间联合作战”产生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时期或者信息化战争的初期;“一体化作战”则产生于信息化战争时代;二是指挥机构的编成方式不一样。“协同性联合作战”和“系统间联合作战”是临时组建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一体化作战”则是常设联合作战指挥机构;三是指挥方式不同。“协同性联合作战”主要是人通过手工作业来实施指挥,以预先周密计划为主来进行协同动作;“系统间联合作战”和“一体化作战”主要是通过指挥自动化系统来实施指挥,以作战行动为中心来进行实时协同动作;四是联合程度不一样。由“协同性联合作战”到“一体化作战”,其联合度越来越高,缝隙越来越小。至于这三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联系,则都是在“合”字上做文章,都是谋求部队发挥最大的整体作战威力。

联合作战

联合作战 求助编辑 联合作战作为一种古老的作战概念,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开始被广泛应用。登陆作战常常被作为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的模式化场面被人们认同。但是,联合作战并不仅仅只是有不同军兵种的人员或是装备参加的作战形式,它的实现也并非是海军司令向空军司令打个电话要求派出一个中队的飞机进行支援那么简单。 目录 编辑本段概念 联合作战的精髓是统一、凝聚和相互信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军事技术领域导致了前所未有的革命。一系列以前难以想像的技术手段得以实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网络技术使得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交换成为可能,为联合作战的艺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平台。 到二次大战末期和越南战争时期,美军已经展示出高超的联合作战水平。尼米兹、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等将领通过战场上的实战塑造了联合作战的原则,并且提供了经典的联合作战范例。但是在二战结束后的40年里,联合作战艺术却奇怪地遭到冷落,原因竟然就是一举结束二战的新军事技术革命的产物———原子弹。 由于对于核武器的迷信以及核军备竞赛带来的对核威胁的恐怖,美国军队曾经误以为美国不再需要训练有素的联合部队,而仅仅依靠核能力就能够赢得常规战争、制止核战争。冷战期间的这种思维使联合作战艺术停滞发展了达40年之久。直到海湾战争,联合作战在一个弱小并且军事思维停留在一战期间的军事对手面前突然显示出空前的威力。而在一年前的美军空袭阿富汗期间显示,联合作战重新得到美军的重视。 显然,现在的联合作战样式的光芒都被集中在新的军事技术革命的产物上。除了战斧式巡航导弹、隐形轰炸机和激光制导炸弹这些武器,信息技术成为各国军方时髦的话题。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又一次新军事技术革命。但这次革命会不会像原子弹一样再次遏制联合作战艺术的发展呢?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并非等同于联合作战,它只是为联合作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可能性。既然如此,让信息技术取代联合作战艺术显

美军一体化联合作战_联合作战_ppt

美军一体化联合作战_联合作战_ppt 美军一体化联合作战 协同作战:一般是指不同的力量、在不同领域、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作战。可以指不同的军种如陆、海、空的协同;甚至同一军种和同一兵种内的协同。合同作战:是指以一个军种或兵种为主,由其他军兵种直接配合进行的作战,是机械化战争条件下的主要作战形式。 联合作战:指两个以上的军种,按照总的企图和统一计划,在联合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共同进行的作战,是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主要作战形式。 协同作战 美军联合作战 传统联合作战 合同作战 一体化联合作战

传统联合作战与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区别 ? 传统联合作战:工业时代或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基本作战形式,是以单一军种(往往是陆军)为主体、以火力为关键、以平台为中心的联合作战。(诺曼底登陆)一体化联合作战: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基本作战形式,是诸军兵种并重、以信息为关键、以网络为中心的联合作战。在一体化联合作战中,诸军兵种联合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联合作战。(海湾战争、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战争) 美军一体化联合作战的三个发展阶段: 空地一体战(入侵格林纳达、入侵巴拿马、海湾战争)(赎罪日战争)联合作战构想(科索沃、阿富汗)(非接触、非对称、非线式、全维、全频谱作战)网络中心战(伊拉克)(基于效果作战、快速决定性作战、战略瘫痪战理论) &nb sp; 一体化体现在: 情报信息一体化(全方位、全频谱、全时、全维)?指挥控制一体化(指挥控制与作战行动日趋融合)?作战行动一体战(诸兵种协同)?作战保障一体化(“粗放”向“集约”)

(聚焦后勤)(自动化补给网络系统) 信息主导 聚焦式后勤 美军一体化联合作战思想 精确作战 全维防护 美军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特征: 决策层次高,作战目的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发挥空海运优势,迅速投送兵力,尽快形成决定性优势?实施持续空袭,夺取决定性战果?情报信息一体化,夺取和保持战场制信息权?作战力量构成多元、一体?围绕统一的目的,实现集中指挥与分散实施的有机结合?广泛进行协调,确保联合作战的顺利实施?在战场全纵深同时打击,实施整体打击?线式和非线式相结合?昼夜持续作战,加快作战进程 美军实施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战场优势及指挥要求

一体化联合作战战场优势及对炮兵指挥要求 (原创) 一体化联合作战大不同于以往的战争样式,所以作为指挥中的决策环节也自然需要大幅度的变革以适应其发展。联合决策的生成主要取决于一体化联合作战中的几个显著变化,如作战维度、空间、时间、对象及复杂性等。 概括说来,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战争的产物,是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一体化联合作战,是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力量体系,在一体化联合指挥机构的集中统一指挥下,依托一体化信息系统或准一体化信息系统,以战场信息高度共享为主要标志,实施的快速、精确、高效的决定性联合作战行动。其主要特征是战场空间、作战力量、作战指挥、作战行动和作战保障高度一体化,互联互通、互控互动、自适应、自同步。 1 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战场优势 一体化之所以倍受推崇而成为未来作战发展趋势,主要源于它的战场优势: 1.1信息一体无缝链接 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战场背景是信息化的。交战双方始终把制信息权作为首要任务,通过采取各种软硬手段予以达成。在不考虑降低或削弱敌方信息获取、处理、利用能力的前提下,仅从自身信息系统的建设上,信息时代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实现的基础必然是信息网络体系的战场构建。这个网络是遍布战场各角落、各要素的大网络,从太空到深海,从侦察到保障,从有人驾驶武器装备到无人驾驶平台,无所不在,使身处其中的指挥机构和人员能充分利用确实可靠的信息体系,享有丰富全面的信息资源,形成具有真正的决策优势,赢得战场主动权。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战场信息体系通过信息的快捷传输,把战场上一切与行动有关的诸军兵种力量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依托信息而纵横交错的战场综合体。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信息无缝链接最大限度地压缩了从发现到打击的时间周期,使被攻击目标在来不及改变状态的情况下被摧毁或失去效用。海湾战争中,侦察到射手的时间为3天以上,科索沃战争缩短到2个小时,阿富汗将其压缩到9~12分钟,伊拉克战争控制在9分钟以内。 由上述数据可见,信息无缝链接是形成一体化作战体系的信息基础。这种信息基础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及高科技装备来予以支撑,比如综合信息网络、信息化作战平台、信息化弹药、信息化单兵作战系统等。通过这些装备人员网络的信息化才能充分发挥“频谱”的作战威力,使联合作战动如一体,无往不胜。 现代意义上的信息无缝链接从拓扑结构上呈现出栅格特征,包括上下级之间的纵向联通和横向联通。这种联通性要求作战力量在信息格式上具备通用性,并借助其通用性将作战力量的行动统一成一个整体。纵向上更具备上下之间的指挥约束和快速沟通,横向上可与任意作战力量拼接组合,打破平时建制,按照任务组成战斗模块,形成对敌最优化的态势。 无缝链接的信息从流程长呈现出流动特征,包含全维信息获取、全域信息传输、信息分析融合、信息智能分发、联合指挥决策等过程。整个信息系统对侦察情报信息具有宽容性、信息传输具有网络性、信息处理具有智能性。通过信息处理后得到的战场通用态势图,可使战场决策者和各级指挥人员拨开“战争迷雾”,实现对战场全方位立体化的透视。目前,这种信息流通不仅延伸到各个作战单元和平台,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还将这种能力努力向单兵延伸,使单个士兵都能获得相应权限的战场信息,了解到近敌状况和战斗环境,同时还能为其提供战场报告能力。

特拉法尔加海战

特拉法尔加海战 1799年拿破仑在推翻督政府后,即准备粉碎1788年建立起来的以英国为首的第二次反法联盟。他先后同奥地利和俄国签定了和约,英国陷于孤立,被迫停战议和。1802年3月3月27日,英法双方签定了《亚眠和约》。但这个和约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休战条约而已,双方都在破坏和约。拿破仑利用战争的间隙,重建法兰西殖民帝国。英国针锋相对,拒绝从马耳他撤军。1803年5月,两国重新宣战。 宣战之后,英国海军部长圣.芬森特立即命令封锁主要的法方海军港口。纳尔逊负责地中海方面的指挥;凯兹勋爵监视北海和多佛尔海峡;康华里思封锁布勒斯特。 为了赶在欧洲大陆封建国家联合向法国进攻之前战胜英国,拿破仑开始了上台后的最紧张的、规模最大的对英战争准备。他在法国西部海岸布伦港建立了庞大的军营,几万工人集中在那里,夜以继日地建造新军舰、运输船、驳船以及横渡英吉利海峡所需的一切。这里还集结着准备在英国登陆的几万大军,“只要有三天下雾,我就可以成为伦敦、英国议会和英格兰银行的主人。”拿破仑这样自信地说着。到1805年,法国已有战列舰103艘、巡洋舰55艘。 拿破仑的登陆计划一度遭到英国人的嘲笑,英国人认为这不过是拿破仑故意摆出的一种唬人的架势,可到了1803年底,特别是1804年初,英国人再也不敢嘲笑拿破仑的登陆计划了。英国政府不断收到有关拿破仑大规模扩军备战的令人胆寒的消息,英国人有点惊慌失措了。既然拿破仑在1798年能够率领一支强大的舰队和军队绕过在整个地中海上追赶他的英国海军,并能顺利地在埃及登陆,那么这个人实际上也可以利用在地中海上罕见的而在英吉利海峡很常见的浓雾成功地渡过英吉利海峡,在英国海岸登陆。英国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恐慌,开始了总动员,59万人应征入伍,预备役军舰全部转入现役,使现役战舰达到240艘,巡洋舰317艘。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了法兰西帝国。英国以大量英镑开路,联络奥地利和俄国,筹划组织第三次反法联盟。荷兰和西班牙则站在了法国一边,并将自己的海军交给拿破仑指挥。这使拿破仑手中的海军兵力有所加强。但由于英国海军强有力的封锁,三国舰队分别被困守在各自的港口里,发挥不了作用。为了扭转这一不利的战略态势,拿破仑制定了一个调虎离山的计划,让驻守土伦的分舰队在维尔纳夫的率领下突破封锁,前往西印度群岛,同时,由米西赛指挥的罗什福尔分舰队也应突破英军封锁,前往西印度群岛。两只舰队在马提尼克会合,然后在对这一带的英国殖民地进行骚扰,诱使英军派兵救援以便减轻被封锁的法国和西班牙的其它分舰队的压力。一旦英国上钩,他们的舰队即应返航驶往英吉利海峡,为渡海登陆作战扫清道路。 事实并不像拿破仑想象的那么顺利。他的海军主将维尔纳夫是一个法国贵族出生的海军军官,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个饱学之士,若在海军部工作似乎是十分恰当,但并不适宜于指挥性的工作。虽然他并不缺乏个人的勇气,但本质上却是一个失败主义者。他不相信拿破仑的侵英计划,他对于部下和盟友都缺乏信心,更坏的是他对自己也缺乏信心,对自己的对手纳尔逊畏之如虎,终于使他在以后的作战中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决定。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复杂电磁环境分析 【关键词】电磁环境武器装备指挥体系作战效能后勤保障 【引言】 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战场环境是敌对双方作战的共同基础,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虽然是独立于交战双方并与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无关的客观存在,但只要运用得当,它就可以发挥巨大的能量。历史上既有郑成功利用大海的潮汐规律在台湾成功登陆的经典战例,也有忽必烈两次派舰队东征日本都因为遭遇台风的袭击几乎全军覆没的惨痛教训。 核、化学武器的出现,尤其是信息技术广泛的运用于现代武器装备系统,使得武器装备更加信息化、精确化、高速化、智能化、隐身化、束能化,战争形态也由机械化逐步转向信息化、联合化。战场环境由平面式转向由陆、海、空、天、电磁五维一体,战场纵深不断扩展,战争时间大大缩短,战场空间全球化、一体化,并不断向外太空和网络扩展。 随着战争形态和军队建设向信息化转型,电磁空间成为夺取现代战争主动权的关键,电磁环境成为战场环境新的构成要素。它预示着战场空间不再限于由平面向立体,而且发展为从单维到多维、从有形到无形。无疑电磁环境已经成为战场空间的主导因素。此处,我就电磁环境对战争的影响进行分析。 【正文】 一、电磁环境的概述 ㈠、电磁环境的组成及产生原因 电磁环境由空间、时间和频谱三要素组成在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电磁感应,干扰现象。在现代多维一体信息化战争中,构成复杂电磁环境的主要因素由敌我双方的电子对抗,各种武器装备所释放的电磁波,民用电磁设备的辐射以及自然界产生的电磁现象和中立方电磁辐射源发出的电磁波。再加上高能微波武器等定向能武器和电磁脉冲弹及超带宽、强电磁辐射干扰机的出现,使战场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 1、人工电磁辐射 指由于人类对电磁频谱或电子设备的利用而产生的各种电磁活动,这是影响导弹安全的主要电磁辐射源。包括附带电磁辐射、应用电磁辐射、恶意电磁辐射(指主要用于军事目的的电磁辐射,如电磁武器等)等。 2、自然电磁辐射 指自然界产生的、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的电磁活动。包括太阳及星际活动产生的电磁辐射、地球和大气层的电磁场、雷电产生的电磁辐射以及静电电磁辐射等。 (二)、电磁环境的特征 1、广泛性 在空天战场环境中,交战双方为消弱对方电子战能力、降低或破坏对方电子

二次世界大战八大经典战役排行榜

二次世界大战八大经典战役排行榜 NO.1波兰闪击战 性质:骑兵对坦克的二战揭幕战 时间:1939年9月1日—10月6日 地点:波兰境内 对抗方:波兰VS德国 1939年9月1日,德军集中优势兵力从西、南、北三个方向对波兰进行合围,并首次使用了威力巨大的“闪电战”作战思想。在德军的强大攻击下,波兰军队迅速溃败,10月6日,波军全军覆没,德波战争结束。 评论: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性在此次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战马的血肉之躯与坦克的钢铁之身的碰撞,是一种落后与先进、愚昧与文明的失衡撞击。这一血淋淋的历史教训,再次昭示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睿智。 NO.2敦刻尔克大撤退 性质:奠定胜局的“大逃亡” 时间:1940年5月26日—6月4日 地点:法国境内的敦刻尔克港 对抗方:英法联军VS德军 由于德军的连战连捷,英法联军应急其它盟国的军队被逼到了敦刻尔克港,三十多万名将士的生命岌岌可危。26日,英国政府下令执行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计划。在英国众多船主的冒险配合下,整个撤退行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蒙哥马利率领全师分乘600辆军车,经过长途奔袭,成功跳出德军合围,组织起坚固防线,有力保障了敦刻尔克的安全。 从5月26日直到6月4日33.8万名英法及其它盟军的士兵成功渡过英吉利海峡,进入英国。 评论:准确地说,敦刻尔克大撤退并不是一次战役,甚至可以说,是在德军的穷追猛打之下被逼无奈的逃亡之举。但正是这一逃亡,为盟军保存了日后反攻的主力,为将德意日法西斯最终送上断头台奠定了基础。 NO.3大不列颠空战 性质:空地一体战的鼻祖 时间:1940年7月—1940年10月 对抗双方:英空军VS德空军 希特勒并没因占领了欧洲大陆而停止战争,他把魔爪又伸向大不列颠的英吉利。他集中了200多架战斗机、轰炸机,发动了“大不列颠空战”。 1940年8月15日,德国的520架轰炸机和1270架歼击机黑压压地覆盖在英国上空。早已在中部潜伏的170架“喷火”式和“飓风”式英军战斗机马上起飞,从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