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地震基本烈度VII度以上县

四川省地震基本烈度VII度以上县

四川省地震基本烈度VII度以上县
四川省地震基本烈度VII度以上县

四川省地震基本烈度VII度以上县

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说明

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地震动参数区划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oration 与地震动加速度反映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超越概率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2.5抗震设防要求requirements for seismic resistance;requirement for fortification against earth quake 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 3 技术要素 3.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比例尺为1:400万。 3.2《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 3.3《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场地条件为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场地。 3.4《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采用四类场地划分。 4 使用规定 4.1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和已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 4.2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的比例尺为1;400万,不应放大使用。 4.3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 a)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 b)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分界线附近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 c)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 d)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长距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见图Al)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见图Bl)

全国地震烈度查询

全国地震烈度查询 仅提供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的中心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注:本附录一般把“设计地震第一、二、三组”简称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A.0.1 首都和直辖市 1 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20g:北京(除昌平门头沟外的 11 个市辖区),平谷,大兴,延庆,宁河,汉沽。 2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5g: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天津(除汉沽、大港外的 12 个市辖区),蓟县,宝坻,静海。 3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大港,上海(除金山外的 15 个市辖区),南汇,奉贤 4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05g:崇明,金山,重庆(14 个市辖区),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丰都,长寿,壁山,合川,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江津,綦江,南川,黔江,石柱,巫溪* 注:1 首都和直辖市的全部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

2 上标 * 指该城镇的中心位于本设防区和较低设防区的分界线,下同。 A.0.2 河北省 1 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20g:第一组:廊坊( 2 个市辖区)唐山(5 个市辖区),三河,大厂,香河,丰南,丰润,怀来,涿鹿 2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5g:第一组:邯郸(4 个市辖区)邯郸县,文安,任丘,河间,大城,,涿州,高碑店,涞水,固安,永清,玉田迁,安卢,龙滦县,滦南,唐海,乐亭,宣化,蔚县,阳原,成安,磁县,临漳,大名,宁晋,下花园 3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 第一组:石家庄(6 个市辖区),保定(3 个市辖区),张家口(4 个市辖区),沧州(2 个市辖区),衡水邢台(2 个市辖区),霸州,雄县,易县,沧县,张北,万全,怀安,兴隆,迁西,抚宁昌,黎青县,献县,广宗,平乡,鸡泽,隆尧,新河,曲周,肥乡,馆陶,广平,高邑,内丘,邢台县,赵县,武安,涉县,赤城,涞源,定兴,容城,徐水,安新,高阳,博野,蠡县,肃宁,深泽,安平,饶阳,魏县,藁城,栾城,晋州,深州,武强,辛集,冀州,任县,柏乡,巨鹿,南和,沙河,临城,泊头,永年,崇礼,南宫* 第二组:秦皇岛(海港、北戴河),清苑,遵化,安国

全国地震烈度数值表及烈度图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第附录 A.0.1 条首都和直辖市 1 抗震设防烈度为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北京(除昌平、门头沟外的11个市辖 区),平谷,大兴,延庆,宁河,汉沽。 2 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天津(除汉 沽、大港外的12个市辖区),蓟县,宝坻,静海。 3 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 大港,上海(除金山外的15 个市辖区),南汇,奉贤 4 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 崇明,金山,重庆(14 个市辖区),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丰都,长寿,壁山,合川,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江津,綦江,南川,黔江,石柱,巫溪* 注: 1 首都和直辖市的全部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 2 上标* 指该城镇的中心位于本设防区和较低设防区的分界线,下同。 第附录 A.0.2 条河北省 1 抗震设防烈度为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第一组:廊坊( 2 个市辖区),唐山(5 个 市辖区),三河,大厂,香河,在南,丰润,怀来,涿鹿 2 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第一组:邯郸(4 个市辖区),邯郸县,文安,任丘,河间,大城,涿州,高碑店,涞水,固安,永清,玉田,迁安,卢龙,滦县,滦南,唐海,乐亭,宣化,蔚县,阳原,成安,磁县,临漳,大名,宁晋 3 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 第一组:石家庄(6个市辖区),保定(3个市辖区),张家口(4个市辖区),沧州(2个市辖区),衡水,邢台(2 个市辖区),霸州,雄县,易县,沧县,张北,万全,怀安,兴隆,迁西,抚宁,昌黎,青县,献县,广宗,平乡,鸡泽,隆尧,新河,曲周,肥乡,馆陶,广平,高邑,内丘,邢台县,赵县,武安,涉县,赤城,涞源,定兴,容城,徐水,安新,高阳,博野,蠡县,肃宁,深泽,安平,饶阳,魏县,藁城,栾城,晋州,深州,武强,辛集,冀州,任县,柏乡,巨鹿,南和,沙河,临城,泊头,永年,崇礼,南宫*第二组:秦皇岛(海港、北戴河),清苑,遵化,安国 4 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第一组:正定,围场,尚义,灵寿,无极,平山,鹿泉,井陉,元氏,南皮,吴桥,景县,东光 第二组:承德(除鹰手营子外的2个市辖区),隆化,承德县,宽城,青龙,阜平,满城,顺平,唐县,望都,曲阳,定州,行唐,赞皇,黄骅,海兴,孟村,盐山,阜城,故城,青河,山海关,沽源,新乐,武邑,枣强,威县 第三组:丰宁,滦平,鹰手营子,平泉,临西,邱县 第附录 A.0.3 条山西省 1 抗震设防烈度为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 第一组:太原(6 个市辖区),临汾,忻州,祁县,平遥,古县,代县,原平,定襄,阳曲,太谷,介

GB 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 图(有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有关规定及工程建设对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需求制定的。 本标准吸收了我国近10年来新增加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编图方法。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包括: a)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b)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c)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高孟潭、徐宗和、薄景山、张培震、陈国星、谢富仁、李大华、冯义钧、许晏萍。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地震区划图简介

地震区划图简介 一、我国地震区划图的沿革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四次编制了全国性的地震区划图,分别为: 1、1957年地震区划图 2、1977年地震烈度区划图 3、1990年地震烈度区划图 4、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2000年8月1日,以国标形式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进一步与国际接轨,采用反应谱双参数标定形式给出了一般场地条件下(Ⅱ类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特征周期区划图及参数调整表,并对其适用范围作了严格界定。 新区划图强调了地震环境对反应谱形状的控制作用和场地条件对特征周期的调整,其结果更有表征性。已颁布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01)采用了新区划图的成果,按此进行抗震设计,提高了城市大量涌现的十几层至二十几层高层建筑的抗震水平。 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主要内容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我国第一次以国家强制性标准形式颁布实施、并以首次地震动参数形式给出的区划图,所采用的抗震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重现周期为475年),是根据地震环境、工程的重要性、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及所要达到的安全目标等综合确定的,这是目前国际工程界通常采用的风险水准。新区划图图件比例尺为1:400万,基础图件比例尺1:25 0万—1:600万。主要内容有:

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新区划图为Ⅱ类场地对应50年超越概率10%的峰值加速度分区图,共分7个区:<0.05g、0.05g、0.1g、0.15g、0.20g、0.30g、≥0.40 g。《中国地震动烈度区划图(1990)》共分为5个区:<Ⅵ度、Ⅵ度、Ⅶ度、Ⅷ度、≥Ⅸ度。新区划图与《中国地震动烈度区划图(1990)》相比,相当于在Ⅶ-Ⅷ度、Ⅷ-Ⅸ度间进一步细分,增加Ⅶ度半、Ⅷ度半两档。 采用上述分区形式主要是考虑与烈度区划图的衔接,以及现行行业抗震设计规范的顺利过渡,能够满足面大量广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需要。峰值加速度的分区原则见表1。 表1 加速度分区原则 2、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新区划图按Ⅱ类场地、阻尼比0.05考虑,将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Tg分为三个区: 1区:0.35sec;2区:0.40sec;3区:0.45sec。 Tg主要取决于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对50年10%地震动贡献最大的潜源的震级上限,震级上限越大,Tg越大。与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相比,新区划图给出的Tg偏于保守。 从近年来获得的大量强震加速度记录分析来看,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周期一般较长,与现行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差异较大。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例,修订后的GB50011-2001规范采用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给出的Tg值,Ⅰ类场地设计地震一组、二组、三组的Tg分别为0.

全国主要城市地震烈度 及风压数据

全国主要城市搞震烈度(度)及风压数据q0(KN/m2)和质量参考值 北京市 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 北京市8 0.45 通县 平谷县顺义县 怀柔县密云县7 延庆县昌平县7 门头沟区房山区 燕山区大兴县8 上海市 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 上海市7 0.55 近郊区 上海县川沙县 南汇县7 奉贤县7 金山县 6 松江县 青浦县嘉定县 宝山县崇明县 6 县 天津市 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 天津市7 0.5 塘沽0.55 汉沽宁河县 静海县武清县 宝坻县县 大港区7 内蒙古

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呼和浩特市0.55 集宁市0.6 二连浩特市包头市8 0.55 临河市乌海市8 东胜市海拉尔市0.65 满洲里市0.65 牙克石市 赤峰市7 0.55 锡林浩特市 乌兰浩特市8 0.55 通辽市7 0.55 霍林郭勒市扎兰屯市7 山西省 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太原市8 0.4 榆次市7 忻州市8 大同市7 0.55 临汾市7 0.4 侯马市 运城市7 阳泉市7 0.55 长治市7 0.5 晋城市 河北省 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石家庄市7 0.35 南宫市 辛集市衡水市7 邢台市7 0.3 沙河市 邯郸市7 沧州市7 0.4 泊头市任丘市7 唐山市8 0.4 秦皇岛市 6 0.45 北戴河承德市 6 0.4 保定市7 0.4 涿州市7 定州市张家口市7 0.55 廊坊市8 辽宁省 地区抗震烈 度 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 沈阳市0.55 辽阳市铁岭市铁法市

抚顺市0.45 鞍山市0.5 海城市营口市0.6 大连市0.65 瓦房店市 本溪市0.45 丹东市0.55 锦州市0.6 锦西市 兴城市朝阳市 北票市阜新市0.6 盘锦市 吉林省 地区抗震烈 度 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 长春市0.65 扶余市吉林市0.55 桦甸市延吉市图门市龙井市敦化市通化市0.5 集安市浑江市梅河口市四平市0.55 公主岭市辽源市白城市洮南市 黑龙江省 地区抗震烈 度 风压数据地区 抗震烈 度 风压数据 哈尔滨市0.55 阿城市 肇东市绥化市0.55 伊春市佳木斯市 鹤岗市七台河市 双鸭市同江市 牡丹江市0.5 绥汾河市 鸡西市齐齐哈尔市0.45 大庆市北安市 黑河市五大连池市 江苏省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oration 与地震动加速度反映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2.5抗震设防要求 requirements for seismic resistance;requirement for fortification against earth quake 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 3 技术要素 3.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比例尺为1:400万。 3.2《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 3.3《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场地条件为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场地。 3.4《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采用四类场地划分。 4 使用规定 4.1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和已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 4.2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的比例尺为1;400万,不应放大使用。 4.3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 a)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 b)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分界线附近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 c)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 d)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长距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我国现在使用的是1990年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影响,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大陆7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1/2;我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地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9%。我国几个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和云南、四川西部,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新疆及甘肃、宁夏,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地区等。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

第一条为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保证准确地使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上所标示的地震烈度值,系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值。该烈度值称为地震基本烈度。 第三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系国家经济建设中地震设防的法规图件。在其适用范围内,建设项目的抗震设计和已建项目的抗震加固,均应遵照执行。 第四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适用范围如下: (一)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 (二)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震设防依据; (三)制定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对策的依据。 第五条在本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基础上,应进行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工程和地区有: (一)地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烈度区划图设防标准的重大工程、特殊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 (二)位于地震烈度区分界线附近的新建工程; (三)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 (四)占地范围较大,跨着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和大型厂矿企业,以及新建设开发区。 第六条对进行过专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小区划等工作的工程和地区,凡其结果经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均有效。 第七条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由国家地震局会同建设部等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的主 管部门组织专家组成。 第八条对不执行本规定并造成严重后果的部门或单位应追究其责任。 第九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自国务院批准颁布之日起生效。原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77)和原省级地震烈度区划图停止使用。 第十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及使用规定由国家地震局负责解释。

仪器地震烈度计算编制说明

地震行业标准《仪器地震烈度计算》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计划编号等基本情况 地震烈度速报可在地震发生后通过观测仪器直接提供地震烈度,快速生成地震影响强度和范围,为人员伤亡估计、经济损失评估、应急救援决策和工程抢险修复决策提供依据。地震监测台站越密集,对地震影响场的了解就越全面和详细。仪器地震烈度计算规程是规范、科学进行地震烈度速报工作的基础。目前,日本、美国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都已经建立了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并制订了统一的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方法。 2011年5月15日,依据中震法函…2011?14号“关于征集2011年地震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建议的通知”,编写组提交了地震行业标准项目建议书“地震仪器烈度”。2011年9月26日,中震函…2011?351号“关于下达2011年地震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批准制订工作立项,项目“地震仪器烈度”由工程力学研究所负责。 二、标准编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地震应急响应与处臵技术”方面,明确指出发展“地震和地震烈度的速报”、“重要工程设施预警与

紧急处臵”;《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的建设”,“应当通过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快速判断致灾程度,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依据”。《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提出我国2020年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并明确将“建设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臵提供实时地震信息服务”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到2020年,要“建成较为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本项工作是落实《防震减灾法》及国家和行业相关规划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地震观测台网发展迅速,基于实际地震观测地震动记录的仪器烈度速报已经开展,但缺少统一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标准。而日本、美国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都已经建立了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并制订了统一的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方法。如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建设密集的强震动观测台网和烈度计网,1996年正式启动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可以在中强以上地震发生后2—3分钟给出各地的仪器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峰值等,并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向政府有关部门和公众发布。2011年日本3.11特大地震中,日本分别在震后2分钟和7分钟在网站上发布了详细的烈度速报分布图,并在15分钟给出了更详细的推测烈度分布图。美国自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 (1992年5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发布实施) 第一条为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保证准确地使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上所标示的地震烈度值,系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值。该烈度值称为地震基本烈度。 第三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系国家经济建设中地震设防的法规图件。在其适用范围内,建设项目的抗震设计和已建项目的抗震加固,均应遵照执行。 第四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适用范围如下: (一)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 (二)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震设防依据; (三)制定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对策的依据。 第五条在本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基础上,应进行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工程和地区有: (一)地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烈度区划图设防标准的重大工程、特殊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 (二)位于地震烈度区分界线附近的新建工程; (三)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 (四)占地范围较大,跨着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和大型厂矿企业,以及新建设开发区。 第六条对进行过专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小区划等工作的工程和地区,凡其结果经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均有效。 第七条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由国家地震局会同建设部等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成。 第八条对执行本规定并造成严重后果的部门或单位应追究其责任。 第九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自国务院批准颁布之日起生效。原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77)和原省级地烈度区划图停止使用。 第十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及使用规定由国家地震局负责解释。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

(整理)全国各地地震烈度一览

全国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一览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本附录仅提供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的中心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A.0.1首都和直辖市 1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 北京除昌平门头沟外的11个市辖区、平谷、大兴、延庆,天津宁河、汉沽。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 北京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天津除汉沽和大港外的12个市辖区、蓟县、宝坻、静海。 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 天津大港,上海除金山外的15个市辖区、南汇、奉贤 4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 上海崇明、金山,重庆(14个市辖区)、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丰都、长寿、壁山、合川、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江津、綦江、南川、黔江、石柱、巫溪* 注:1首都和直辖市的全部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 2上标*指该城镇的中心位于本设防区和较低设防区的分界线,下同。 A.0.2河北省 1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 第一组:廊坊(2个市辖区)唐山(5个市辖区),三河,大厂,香河,丰南,丰润,怀来,涿鹿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 第一组:邯郸(4个市辖区)邯郸县,文安,任丘,河间,大城,涿州,高碑店,涞水,固安,永清,玉田,迁安,卢龙,滦县,滦南,唐海,乐亭,宣化,蔚县,阳原,成安,磁县,临漳,大名,宁晋 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 第一组:石家庄(6个市辖区),保定(3个市辖区),张家口(4个市辖区),沧州(2个市辖区),衡水邢台(2个市辖区),霸州,雄县,易县,沧县,张北,万全,怀安,兴隆,迁西,抚宁昌,黎青县,献县,广宗,平乡,鸡泽,隆尧,新河,曲周,肥乡,馆陶,广平,高邑,内丘,邢台县,赵县,武安,涉县,赤城,涞源,定兴,容城,徐水,安新,高阳,博野,蠡县,肃宁,深泽,安平,饶阳,魏县,藁城,栾城,晋州,深州,武强,辛集,冀州,任县,柏乡,巨鹿,南和,沙河,临城,泊头,永年,崇礼,南宫* 第二组:秦皇岛(海港、北戴河),清苑,遵化,安国 4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

中国各大小城市地震设防烈度一览表

全国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一览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本附录仅提供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的中心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A.0.1首都和直辖市 1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北京(除昌平门头沟外的11个市辖区),平谷,大兴,延庆,宁河,汉沽。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天津(除汉沽、大港外的12个市辖区),蓟县,宝坻,静海。 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大港,上海(除金山外的15个市辖区),南汇,奉贤 4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崇明,金山,重庆(14个市辖区),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丰都,长寿,壁山,合川,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江津,綦江,南川,黔江,石柱,巫溪* 注:1首都和直辖市的全部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 2上标*指该城镇的中心位于本设防区和较低设防区的分界线,下同。 A.0.2河北省 1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第一组:廊坊(2个市辖区)唐山(5个市辖区),三河,大,厂香河,丰南,丰润,怀来,涿鹿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第一组:邯郸(4个市辖区)邯郸县,文安,任丘,河间,大城,,涿州,高碑店,涞水,固安,永清,玉田迁,安卢,龙滦县,滦南,唐海,乐亭,宣化,蔚县,阳原,成安,磁县,临漳,大名,宁晋 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第一组:石家庄(6个市辖区),保定(3个市辖区),张家口(4个市辖区),沧州(2个市辖区),衡水邢台(2个市辖区),霸州,雄县,易县,沧县,张北,万全,怀安,兴隆,迁西,抚宁昌,黎青县,献县,广宗,平乡,鸡泽,隆尧,新河,曲周,肥乡,馆陶,广平,高邑,内丘,邢台县,赵县,武安,涉县,赤城,涞源,定兴,容城,徐水, 安新,高阳,博野,蠡县,肃宁,深泽,安平,饶阳,魏县,藁城,栾城,晋州,深州,武强,辛集,冀州,任县,柏乡,巨鹿,南和,沙河,临城,泊头,永年,崇礼,南宫* 第二组:秦皇岛(海港、北戴河),清苑,遵化,安国 4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第一组:正定,围场,尚义,灵寿,无极,平山,鹿泉,井陉,元氏,南皮,吴桥,景县,东光 第二组:承德(除鹰手营子外的2个市辖区),隆化,承德县,宽城,青龙,阜平,满城,顺平,唐县,望都,曲阳,定州,行唐,赞皇,黄骅,海兴孟村盐山,阜城,故城,清河,山海关,沽源,新乐,武邑,枣强,威县 第三组:丰宁,滦平,鹰手营子,平泉,临西,邱县 A.0.3山西省 1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第一组:太原(6个市辖区),临汾,忻州,祁县,平遥,古县,代县,原平,定襄,阳曲,太谷,介休,灵石,汾西,霍州,洪洞,襄汾,晋中,浮山,永济,清徐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主要内容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我国第一次以国家强制性标准形式颁布实施、并以首次地震动参数形式给出的区划图,所采用的抗震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重现周期为475年),是根据地震环境、工程的重要性、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及所要达到的安全目标等综合确定的,这是目前国际工程界通常采用的风险水准。新区划图图件比例尺为1:400万,基础图件比例尺1:250万—1:600万。主要内容有: 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新区划图为Ⅱ类场地对应50年超越概率10%的峰值加速度分区图,共分7个区:<0.05g、0.05g、0.1g、0.15g、0.20g、0.30g、≥0.40g。《中国地震动烈度区划图(1990)》共分为5个区:<Ⅵ度、Ⅵ度、Ⅶ度、Ⅷ度、≥Ⅸ度。新区划图与《中国地震动烈度区划图(1990)》相比,相当于在Ⅶ-Ⅷ度、Ⅷ-Ⅸ度间进一步细分,增加Ⅶ度半、Ⅷ度半两档。采用上述分区形式主要是考虑与烈度区划图的衔接,以及现行行业抗震设计规范的顺利过渡,能够满足面大量广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需要。峰值加速度的分区原则 见表1。 表1 加速度分区原则 2、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新区划图按Ⅱ类场地、阻尼比0.05考虑,将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Tg分为三个区: 1区:0.35sec;2区:0.40sec;3区:0.45sec。 Tg主要取决于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对50年10%地震动贡献最大的潜源的震级上限,震级上限越大,Tg越大。与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相比,新区划图给出的Tg偏于保守。 从近年来获得的大量强震加速度记录分析来看,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周期一般较长,与现行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差异较大。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例,修订后的GB50011-2001规范采用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给出的Tg值,Ⅰ类场地设计地震一组、二组、三组的Tg分别为0.25sec、0.30sec、0.35sec,而基岩实际地震记录的Tg有时可达0.5sec甚至更长。美国新编的地震区划图及相应的抗震设计草案资料中,基岩加速度特征周期处于0.25-0.35sec内的占44%,0.35-0.45sec内的占26%,0.45sec以上占24%,因此美国新编区划图中基岩场地的特征周期均达到0.40-0.50sec。日本建筑设计新草案中,基岩特征周期则达0.65sec。对于深厚软土场地,上覆土层的滤波、放大将使地震动长周期分量变得相对丰富,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长周期部分的谱值大大增加,地震动卓越周期往往达1.0sec以上。如1970年3月28日土耳其Gediz7级地震中,位于几百米厚极软亚粘土冲积层上的Fiat—Tofas汽车厂场地地震动卓越周期达1.2sec;1989年9月19日墨西哥8.1级地震中,距震中约400km的墨西哥市古湖床 场地的地震动卓越周期更是高达2.0—4.0sec。 特征周期区划图反映了地震环境对反应谱的控制作用,场地条件的影响通过特征周期调整表(表3)调整。新区划图特征周期的分区原则见表2,区划图中给出的Tg应理解为最低标准。

中国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GB/T 17742-1999) 1、范围 本标准采用12等级的地震烈度划分。 本标准规定了地震烈度从Ⅰ度到Ⅻ度的在地面上人的感觉、房屋震害程度、其他震害现象、水平向地面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的评定指标和使用说明,适用于地震烈度评定。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地震烈度 seismic intensity 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2.2、房屋震害程度 damage degree of building 地震时房屋遭受破坏的轻重程度。 2.3、震害指数 damage index 将房屋震害程度用数字来表示,通常以“1.00”表示全部倒塌,以“0”表示完好无损,中间按需要划分若干震害等级,用0-1.00之间的适当的数字来表示。 2.4、平均震害指数 mean danmage index 一个建筑物群或一定地区范围内所有建筑的震害指数的平均值,即受各级震害的建筑物所占的比率与其相应的震害指数的乘积之和。 3、中国地震烈度表 表1 中国地震烈度表

4、使用说明 4.1、用本标准评定烈度时,Ⅰ度-Ⅴ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及其他震害现象为主;Ⅵ度-Ⅹ度以房屋震害和其他震害现象综合考虑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度-Ⅻ度以地表震害现象为主。 4.2、在高楼上人的感觉要比地面上室内人的感觉明显,应适当降低评定值。 4.3、表中房屋为未经抗震设计或加固的单层或数层砖混和砖木房屋。相对建筑质量特别差或特别好以及地基特别差或特别好的房屋,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表中各烈度相应的震害程度和平均震害指数予以提高或降低。 4.4、平均震害指数可以在调查区域内用普查或随机抽查的方法确定。 4.5、在农村可按自然村为单位,在城镇可按街区进行烈度的评定,面积以1Km2左右为宜。 4.6、凡有地面强震记录资料的地方,表列水平向地面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可作为综合评定烈度的依据。

新版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主要变化

中国标准导报 2015 / 09 中国是一个多震灾的国家。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百年来的资料表明,中国平均5年左右就会发生1次7级以上地震,平均10年左右就会发生1次8级以上地震。依据地震区划图提高房屋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和土地利用规划水平,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 2015年5月15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该标准将于2016年6月1日开始实施。GB 18306—2015的发布实施,为新时期全面提高我国的抗震设防能力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科学依据。 一、标准的修订背景 2000年以来,国家加强了地震监测系统建设,地震台网布局更加合理,并逐步实现了地震观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数据处理自动化,实现了对中国大陆全覆盖监测。同时,实施了国家GPS观测系统一期、二期工程,中国大陆形变监测和地球物理场监测能力显著提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针对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断层调查。观测系统的完善和大规模的调查,获取了大量的新资料。与此同时,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了中国大陆强震机理、强震危险预测关键技术等重点项目研究,对中国大陆强震危险性取得了突破性的新认识,形成了一些先进的模型和关键技术。 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2001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10多年来,该标准在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汶川“5·12”8.0级地震、日本东北太平洋海域“3·11”9.0级地震等国内外特大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的经验教训,对防范特大地震的灾难性后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需求不断提高,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些都为地震区划图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客观上也要求地震区划图应适时更新。依据新资料、新成果和新认识,对GB 18306—2001进行修订势在必行。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中国地震局于2007年启动了GB 18306—2001的修订工作。经过地震系统内外广大地震、工程等多个领域科技工作者几年的努力,完成了新版地震区划图的编制。 二、技术要素的修订 GB 18306—2015的编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公众在地震中的生命安全问题,将抗倒塌作为编图的基本准则。技术上,充分吸纳了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资料;使用上,采用双参数调整,并提出“四级地震作用”取值;结果上,消除不设防区,全国设防参数整体上有了适当提高。在GB 18306—2015的地震区划图编制过程中,中国地震局与住建、水利、核电等相关部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并广泛征求吸纳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级地方政府等多方意见与建议。与GB 18306—2001的地震区划图相比,GB 18306—2015的地震区划图基础资料更加扎实,技术依据更加充分,科学认识更加全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工程适用性。 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地震安全政策的变化, 新版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的主要变化 刘晓东 (中国质检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地震烈度表

wjswhzwhx 个人资料退出实习小编一级|我的百科我的贡献草稿箱我的任务为我推荐|百度首页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文库 帮助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技体育图片数字博物馆核心用户百科商城百科学术委员会开始招募啦 地震烈度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地震烈度英文名称:earthquake intensity 定义1:根据地震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划分的等级。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定义2:根据地震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划分的等级。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工建筑(二级学科);水工建筑物(三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发生后器物反应的程度,工程建筑物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表的变化状况而定的一种宏观尺度。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 目录 简介 地震烈度表 烈度定量 烈度区划 地震小区划 同地震震级的区别 中国地震烈度表 烈度影响因素 地震成因分类简介 地震烈度表 烈度定量 烈度区划 地震小区划 同地震震级的区别 中国地震烈度表 烈度影响因素 地震成因分类展开编辑本段简介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一次地震发生后,根据建筑物破坏的程度和地表面变化的状况,评定距震中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绘出等烈度线,作为对该次地震破坏程度的描述。因此,地震烈度主要是说明已经发生的地震影响的程度。一个地区的烈度,不仅与这次地震的释放能量(即震级)、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有关,还与地震波传播途径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建筑物的特性有关。地震的烈度在不同方向有所不同,如在覆盖土层浅的山区衰减快,而覆盖土层厚的平原地区衰减慢。烈度还用于地震区划,表示将来一定期限内可能发生在某一区域内的最大烈度,估计一个建设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影响大小。对新建工程来说,工程设计采用的烈度则是一种设计指标。据此进行结构的抗震计算和采取不同的抗震措施。 编辑本段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关于贯彻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的通知 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2002年4月30日,闽建设〔2002〕37号) 各设区的市建设局、地震局(办):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以下简称《区划图》)已于2001年2月2日发布,自2001年8月1日起实施。鉴于《区划图》较原《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有较大变化,为了便于操作,根据《区划图》,省建设厅和省地震局联合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现有建制乡(镇、办事处)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进行划定,并制定《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详见附件1)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详见附件2)。为使《区划图》得到全面贯彻执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验收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均要按本标准执行。 二、根据《区划图》使用规定,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 1、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 2、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长距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 三、建筑工程使用《区划图》时,按相关设计规范执行。 附件: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2.《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附件1: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抗震设防烈度小于6度6度7度8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 0.05g 0.1g 0.15g 0.2g 福州市鼓楼全部 台江全部 仓山全部 晋安 日溪、寿山、 宦溪、岭头、 鼓岭 其余 马尾琅岐其余 闽侯 洋里、小箬、 廷坪、大湖、 白沙、甘蔗、 鸿尾、竹岐、 荆溪 上街、南屿、 南通、祥谦、 尚干、青口、 闽江 长乐 潭头、梅花、 猴屿、文岭 其余 福清其余东翰连江全部 永泰其余葛岭、塘前 平潭其余南海罗源全部 闽清全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