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教育思想比较与探究

中外教育思想比较与探究

中外教育思想比较与探究

教育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们对教育的理解、重视程度以及实践方法都存在差异。本文旨在比较中外教育思想,探究其异同点。

一、中外教育思想背景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在儒家教育中,忠恕为本,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注重人性教育。另外,中国古代还有诸子百家之说,各种思想流派都涉及到教育问题。

与此相比,西方教育思想起源于古希腊,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在基督教的影响下,西方教育走向了普世价值观的方向,注重思维建构和灵魂的升华。

二、中外教育思想比较

1、教育目的

中西方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存在差异。西方教育追求发展个人能力和潜能,注重创新、探究和自由。而中国教育则注重让学生成为有用之才,拥有实践能力而非创新能力。

2、教育方法

中西方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中国教育注重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知识传授和应试为主。相比之下,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

的自主性、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多元化,采

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3、教育制度

中西方教育制度的不同也值得注意。中国教育强调等级,重视

考试、分数和排名。而西方教育更强调学生平等,注重个人发展

和实用性,对考试和排名相对较为轻视。

4、家长和社会的角色

在教育中,家长和社会的作用也有较大差异。中国家长强调家

庭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并对其选取教育方向和

目标进行干预。相比之下,西方家长更注重孩子的兴趣和自主性,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鼓励孩子发掘自身潜力,并帮助孩

子解决面临的问题。

三、教育思想比较的启示

通过分析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异同,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

历史和社会背景影响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方式。因此,我

们应更多关注教育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打破教育的局限性

和众多的限制因素。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注重创新,鼓

励多元化教育体系的实践和推广。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更多地

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用性技能,努力将教育落到实处。

四、结语

教育不仅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塑造人类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比较中西方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教育文化和历史背景,并为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更好的启示。因此,我们应建立思维开放和品牌内涵的教育体系,坚持高素质人才培养,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和保障。

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和比较

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和比较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基于传统、背景和发展的不同,在教育的各个层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通过对于中外一些现存的教育理念的比较和思考,并进一步分析其存在原因,旨在通过比较,寻找我国教育理念的不足,以促进我国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发展。 中外观念教育理念差异比较 一、个性化与社会化 有一项关于“中美学生道德认识比较”的调查,内含若干涉及道德认知的问题,对中美两国学生的答案进行比较后,清楚地看到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学生社会化之差异。 (一)美国学生对同一问题总是有多种不同的回答,其回答的角度也不尽相同。而中国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往往是相同的或者相类似,这表明美国人在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没作统一要求,即没有向学生灌输统一的道德价值标准。 (二)从美国学生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的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攻击性。从中国学生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一定的“体谅他人”的倾向,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忍让性。

这项调查显示出,中国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比美国学生高,而美国学生的个性化程度比中国学生高。 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是向“广”的方向发展,教师总是设法引导学生把眼光役向课本之外的知识海洋,并力图使学生们能够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注重鼓励和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中国的教育是向“深”的方向发展,学校教师总忘不了提醒学生要“吃”透课本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教科书上,学校生活则与社会生活完全隔离。 二、关于考试外国压力也很重不仅考还要公开排名 杨福家教授谈中外教育差别在哪里,提到第一个差别是:同学进学校的门是不一样的,这个关是不一样的。 中国总的来讲,从古代开始到现在都非常重视考试。现在一谈到应试教育这么几个字,就有种贬义,实际上认为不然。考试要不要?要!考试本身其实并不坏,但有一点我们要检讨的,就是中国学生现在很多的教育是一卷定终身。 而在美国要进好的大学,一般要有五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有个SAT考试,一年考7次,随便你什么时候考,满分1600分,进哈佛大概要1400分。但是没关系,负担不是太重,高一你就去考吧,你高兴什么时候去考就什么时候去考。 第二,高中四年要学220个学分,至于你三年学完也可以五年学

中外学前教育比较

中外学前教育比较 学前教育是指为3-6岁儿童提供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全面成长。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阶段,学前教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模式。本文将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对中外学前教育进行比较分析。 一、教育理念比较 1. 中方教育理念 在中国,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养成。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育人责任,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人际交往能力。并且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倡导家校合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配合。 2. 外方教育理念 在西方国家,学前教育更加注重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性。强调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标准。 二、教学方法比较 1. 中方教学方法 在中国的学前教育中,教师通常采用讲解法、示范法和体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注重教育的系统性和渐

进性。课堂上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辅以动手实践和音乐、美术、体育等活动。 2. 外方教学方法 在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探究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探索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强调从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出发,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更注重互动和合作。 三、资源配置比较 1. 中方资源配置 在中国,学前教育的资源主要包括幼儿园、教学设备、教材、教师等。重点发展公办幼儿园,注重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的质量。政府会提供相应的补贴和支持,以保障学前教育的覆盖率和质量。 2. 外方资源配置 在西方国家,学前教育的资源配置比较丰富多元。除了幼儿园,还包括私立幼儿园、家庭保育和社区教育等。注重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和教育选择,以满足家庭的需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上也更加注重公平性,努力缩小教育资源差距。 结语 中外学前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中国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人际交往能力,强调家庭与学校的

国内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一、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一)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况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概括为:爱国主义教育、宗教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首先,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渠道主要是中小学校,通过历史、政治、法律等学科的教育方式弘扬美国民主自由、开拓创新、勤劳诚信的民族精神。其次,美国也极其重视宗教教育。美国政府从法律上保护公民宗教自由的权利,除了法律规范的约束,宗教主要来自《圣经》中的上帝学说影响力最为广泛,主要宣扬人文关怀和普世价值观。宗教是美国公民精神之处和道德孵化器,奠定了美国人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同时,宗教深入到美国社会生活中,在美国社会起到了制度稳定的作用。再次,美国政府制定了青少年基本道德准则: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为了这些基本道德能够渗透到青少年日常行为中,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推广道德教育课程、利用网络资源、调动社会家庭积极性等方式,教育青少年行善积德,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局限性。同时用辩证分析方法,吸取有价值的经验来补充和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二)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况 德国思想教育的方式主要以学校思想教育课程为主,通过其他多种形式的宗教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有研究者认为课堂教育是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渠道,同时采用“问题式”和“探索式”的科学教学方法为重要手段,配合社会实践等传统形式,加强心理咨询方面的举措,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宗教影响作用,加大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的支持。二战后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在教育中如何对待纳粹主义带来深远影响的历史,德国统一后政治观点、价值取向等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也为世界某些地区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从宏观方面看,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民主主义、集团主义、宗教教育等几个方面。而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看主要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文化教育和儿童道德教育,特点是充分利用父母先入为主的启蒙教育来影响和形成儿童早期的

中西方教育思想比较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方教育思想比较 中西方教育思想比较中国古代文化和欧洲文化分别传承了数千年之久,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在教育思想上有很大不同。 而比较中西方教育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中国注重权威西方注重平等中国在春秋战国年代的百家争鸣之后,教育的发展就基本进入了传承为主的步调之中,虽然在之后的岁月中无论诗书礼乐还是射御历数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教育的形式上来说还是先生讲、学生听,而且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古代中国文化主张尊长有序,传统文化中这种较强的等级观念也充分体现在中国的教育思想上。 中国教育传统历来提倡师道尊严。 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被塑造成学生顶礼膜拜、不可平视的对象。 在古代私学中的先生就是最大的,先生的话就等同于真理,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开拓性和批判性。 中国教育思想中的等级、权威观念,使中国教育必然携带着强制和暴力的色彩。 主要是指以一元化的真理观和价值观为基础的知识专制和文化霸权。 说一不二,不容置疑,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灵魂上的蹂躏。 学生的批判性和独特性、自尊心和自制力逐渐被销蚀,他们 1 / 7

变得卑微、盲从、胆怯,缺乏冒险、开拓和创新意识。 与此相对,在西方更加注重平等和自由,尤其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 可以说,平等是西方人权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人坚信,每个人都是天生独立、自由和平等的。 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群,同样的,在教育上也能表现出来。 西方教育理念认为师生平等,强调建立平等、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学生的向导和平等交往的伙伴的角色,他们做的不是讲解,更多的是起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他们的老师会和你在讨论之中使你明白你想要的,然后让你自己去探寻;在家庭教育中,同样是让你先做,而不是指导你的做法是对是错。 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使得学生能在先辈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 西方教育观念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提高其内在素质,培养具有个性和独创性的人才。 西方学生从来不会屈就教师的权威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们比较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中国注重稳定西方注重变革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生产方式为人们提供的时空关系是固定、静态的。

比较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优缺点

比较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优缺点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中西方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千秋。中西方教育方式 各有其优缺点,其中,中西方教育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具有显著的影响。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两种教育方式从理论上的出发点不同。 一、中式教育方式 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重视悟性和天赋,注重启发学生悟性。对知识的传授方式 多采取讲解、讲解为主,讲究“笔直着,学识才深”之类的简约原则,鼓励学生灵活 应用知识,养成懂得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 中式教育的优点在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己,努力 向上。同时,这种教育方式注重道德和人民的感情,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但这种教育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中式教育重知识点的“再现”和记忆, 容易忽略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中式教育也注重入门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西式教育方式 西式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重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自主探究。 教育内容包括语文、数学、科学等多个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在传授知识内容时,西式教育更加注重严谨的逻辑性,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 西式教育的优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重视知与行的统一。同时,西式教育注重开展课程,学生可以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不过,西式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西式教育注重实践和创新,因此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基本学科知识的掌握不足,学生缺少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中西式教育相互融合 在世界化的教育大环境中,融合中西式教育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一些学校通过引进西式教育,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中式教育的理论学习,两者各取所长,相得益彰。 值得强调的是,中西式教育的应用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当西式教育过分注重开展实践,而忽略基本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时,应及时调整。当中式教育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学生个性的发扬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时,也应加以提升。 总体而言,中西式教育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如何应用合理,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在中国的教育大环境中,需要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系。在这些探索中,中西式教育的相互融合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中外学前教育的比较思考论文(共3篇)

中外学前教育的比较思考论文(共3篇) 第1篇:关于中外学前教育的立法比较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为庞大的学前教育国家。但是由于传统的价值观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原因的限制,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远远落后,这将不利于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人们接受先进教育的迫切需要。国外部分先进国家的学前教育有其优异之处,所以,有必要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学前教育在以下几方面作一些比较,以达到吸取经验和教训的目的,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关于学前教育目的差异 1.中国 中国的学前教育目的是对学龄前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快乐活泼地成长,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为打造一代新人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可见,中国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育全面、均衡发展的新生代力量。 2.韩国 韩国幼儿园主要招收三到五岁的幼儿,学前教育虽不是义务教育,但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为升入小学做好准备,为将来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有修养的新一代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3.瑞典 瑞典的学前教育的目的是儿童在以自发的活动为主的过程中,帮助学龄前儿童在社会性和个性方面都均衡发展。瑞典强调让儿童在体力、认知、社会性、个性、情感等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使儿童将来能够发挥他自己的作用,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二、关于学前教育机构的比较 1.中国 目前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包括三种:托儿所、幼儿园及学前班。托儿所是年龄在0~3岁的儿童集体保教机构;幼儿园的服务对象主要是3~5岁的儿童,一般都为三年制;学前班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较为普遍,招收对象一般为5~6岁儿童,学制一般为一年。 2.美国 美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主要包括日托中心、保育学校和幼儿园三种主要的学前教育机构。另外还有蒙台梭利学校、幼儿艺术等种类繁多的其他机构。美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最有特色的是在一些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地区设有临时性日托中心,为父母提供了便利。

中外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

中外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国家的教育体制因为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不同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各国的教育体制做出比较和分析。本文将比较中外教育体制的差异和共同点,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其优缺点。 一、中外教育体制的差异 1.教育投入与经费 中外教育体制在教育投入和经费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中国,教育投入与经费一直一直都受到严重的限制,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和学校的需求。相比之下,美国、英国等发达西方国家给予了更充足的教育资源和资金支持,如美国的公立高校花费的平均每生近2万美元。 2. 教育体制与课程设置 中国大陆教育体制中,初等教育有小学和初中两阶段,高等教育有大学和研究生培训,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教育体系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高等教育则分为大学与研究生学位教育。在教育课程上,中国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英美等西方国家注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运用语言以及协作能力。 3. 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 中外教育体制的教学方式、评价标准也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国,学生的成绩评价主要以考试方式进行,而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此外,中国教育更强调师生关系,而西方则更加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团队合作等教学方式。 二、中外教育体制的共同点

1.注重语言能力培养 中外教育体制都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中国,英语已成为一门必修的语言, 而在西方国家,英语更是成为一种通用语言。在英美等国家的大学中,学生可以参加各种英语培训活动,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 2. 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中外教育体制都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在中国,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教育的一项 重要政策,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西方国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通过社交实践、领导力等方面来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推崇探究式学习 中外教育体制都推崇探究式学习。在中国,教育部提倡学生从最初的具体认知,向逻辑思维和抽象认知转化,积极参加调查研究、探究式学习等活动;而在西方国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也受到高度重视,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课题、参与社会调查、开展项目研究等方式来增强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中外教育体制存在着巨大差异,在教育资源、教育方式、评价 标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优缺点,但是也存在共性。只有更好地理解中外教育的异同,才能更好地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教育变革是持续的过程,我们也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

中外教育比较

中外教育比较 蓬莱市郝斌中学姜善淑 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今天的中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国建国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果辉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贡献了大量各级各类人才。如今,我们已跨入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新时代。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的不同,在教育的各个层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仍然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育文化方面,中西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在教育文化方面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简单加以概括为: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观念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但是,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 二、在教育思想上,中西教育的差别比较大。 在中国的教育中,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希望孩子传承某些东西,特别是带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当然,我们不是说所有的传承教育都不好。但是这种传承在更多的时候成为学生的一种束缚,成为他人生的一种框架,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要把自己的某些东西隐藏起来,也就是中国的家庭教育在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处世的教育。家长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恨不得在短时间内让自己的孩子“成熟”起来。 在西方的教育中,虽然也有处世的教育,但是在更多的时候,是去吸纳别人,去尊重别人,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展现自我。家长也同样鼓励自己孩子保留自己个性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学会去隐藏自己真实的东西,当然这种个性化东西存在的前提必须是合理的而且是可以存在的。中国学生和西方学生对比起来比较老练,他们可以把前人积累的经验熟练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西方学生比较张扬,在我们开来似乎是有些不够沉稳。 三、在教育方式上,中西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西课堂教育方式存在导向性差异,这一差异性是课堂教育观念与价值追求的不同而产生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认定课堂教育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并且教师应在课堂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因此,中国传统课堂教育方式主要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把“做”即理论转化为实践经验和能力当作学习的结果和目的,是学生们走出校门之后的事,在校学习期间并没有多少实践机会。认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将来学生就应该会把知识用于实践。但实际上,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却有很多高分低能者,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环境。虽然这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中有所转变,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扭转。而在国外,课堂教育方式则侧重学生的“学”和“做”,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让学生从自己的感受中去主动的进行思考。学生基本是

中西方古代学校教育的异同

中西方古代学校教育的异同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国家的未来和命运都系于教育。 中西方古代学校教育也是有其自己的传统和文化的。虽然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存在许多的异同,但是本文只讨论中西方古 代学校教育的异同。 一、教育的目的 中西方古代的教育目的存在一定的区别。西方古代的教育目的 在于掌握知识和技能,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用知识,又要求 学生具备一种学习的能力。而在中国古代,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 教育人,即能够塑造学生的品格和素质。 在古代中国,教育是以文化传承为主,重视礼仪和文化传统。 孝道、尊师、修身、齐家治国是中国教育的核心内容。孔子的“三 纲五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而在西方,教育更强调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重视锻炼学生的实 际操作技能。 二、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西方古代的师生关 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十分重要, 师尊高贵,学生应当敬师尊重,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观念,使得教育过程更加严谨和隆重,也会产生对师 长的尊重。而在西方,师生关系则相对较为平等,师者可以与学 生充分交流、探讨问题,试图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三、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 中西方古代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中 国古代教育中,重视文化传统,主要教学内容为经典、史书、诗 歌和礼仪等,主要教学方法也是童蒙教化,师长传授,逐字逐句、背诵朗读、肆意诵习、谈论共勉等。而在西方古代教育中,重视 实用性,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科学、语言、数 学等,主要教学方法是探究式学习,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 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

中西科学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

中西科学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 前言 随着国际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加深,不同国家的科学教育模式和理念也开始得到 广泛关注。中西方科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本文将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从比较中寻求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教育目标 中西方科学教育在目标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中国科学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的学生,提高核心竞争力。西方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强调培养具有适应社会需求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中西方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实践与理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教育内容 中西方科学教育在内容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中国科学教育内容重点在于基 础科学和工程学科,注重培养技术能力。而西方科学教育更加注重科学专业的广度和深度,并且专业的分化非常明显。此外,西方国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强调科学技术是为人类服务的。 教育方式 中西方科学教育在教育方式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科学教育注重快速的 学科扩张和应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工程实践,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而西方国家则注重探究式教学,倡导学生的探究和研究,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评价方式 中西方科学教育在评价方式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科学教育侧重于考试成 绩和学生的技能表现,而西方科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思维能力的评估。西方教育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除了应试成绩外,还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社会实践经验等。 启示 通过对中西方科学教育的比较可以看出,两种教育模式各有优劣。中西方科学 教育在不同的领域各自有所突出,应该在相互学习中互补长短,而不是简单地模仿

对比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

对比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 中西方教育的比较,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中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 念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种教育体系也各自有着优点和缺陷。从教育的目标、方法、评价等多个角度来探究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借鉴两种体系的优势。下面就以这个角度来探讨中西方教育的优点和缺陷。 一、教育目标 中西方教育的目标存在明显的区别。西方教育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创新精神,而 中国的教育则注重集体利益和家庭传统价值观。西方教育追求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而中国教育则更偏向于选拔优秀的学生并为其提供更优质的发展平台。这种区别在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得以明显体现。 西方教育的好处在于鼓励人才的创新能力。它重视培养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强调个人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想法,希望能够从中培养出具有开创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中国教育的优势则在于强调集体组织和纪律性。这种集体观念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心,从而造就更多的人才。 然而,西方教育的缺陷在于过于注重个人特殊性。这种个人化的教育模式有可 能导致学生间竞争的加剧,形成不健康的社会氛围。而中国教育的缺陷则在于过于强调集体利益,弱化了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这种教育模式往往会压制孩子所有的天性和个性,从而导致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教育方法 中西方教育方法的差异也比较明显。西方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国的教育则采用传授式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输入和灌输,要求学生自觉接受教师的指导和规范。

西方教育的优势在于鼓励学生自主、独立的探究和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比 较灵活、多样化和自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消化学习内容,进而提升学习效率。而中国教育的优势在于知识的传承和灌输。通过老师的指导和讲解,学生可以很快地掌握知识,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这种方法适合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当然,西方教育的缺陷也很明显,其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缺乏规范性和目标性,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压力和挑战。中国教育的缺陷则在于过于注重老师的讲解和教导,这种教学模式会给学生带来较为单调、枯燥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会忽视个体的特殊需求。 三、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另一个体现。西方教育重视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察。而中国的教育评价则主要考虑学生的学科成绩和文化素质。 西方教育的好处在于能够维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多元化特征。它通过多元化 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成长的自由度和多样性。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还可以保障教育公平,避免只评估单一方面而损害其他方面的优势。而中国的教育评价方式的优势则在于能够科学、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科水平和学业成绩。 西方教育的缺陷在于对学生压力的加重。由于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需要学生在多 样性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过重、心理负担过大。而中国教育评价方式的缺陷则在于忽视了个体的特殊需求,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和特长。 综上所述,中西方教育各自都有优点和缺陷,这不是说谁的教育模式更好,而 是这两种模式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可以从中西方教育中各取所需,采取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习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完善中西方教育模式,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具国际化视野和开创能力的人才。

中西“启发式教学”的较量——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思想比较

中西“启发式教学”的较量——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思想比较 摘要: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思想有 着很大的联系,通过对两者的教学思想进行简要阐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其相似之 处在于他们都强调启发式教学,即通过提问与对话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 和探究问题。然而,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上还是有些不同的。孔子 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很多启示,包括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 思考能力、强调学生和老师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强调实践等方面。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似乎 都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教育实践研究者总是会去孔子的“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中追溯源泉,而教育理论研究者除此之外还会去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中去找寻真理。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学方 式都强调启发式教学,且都喜欢用谈话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对当 下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启示,然二者的具体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接下来我们就二者的观点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比较。 一、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比较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古 代著名的教学方法,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产婆术”相似之处 1.两种教学都反对直接填鸭式灌输地教学方式,主张启发式教学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思维。他们都认为,知识的获取应该是自主的、发现性的,而不是简单地灌输,学生应 该通过自发性的探究和发现,来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加注重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发现。他们通过点 拨或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自发性的去思考,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不仅仅是简单的 接受和记忆。 2.二者都采用了互动式交谈的方式,强调对话双方的平等性和尊重 孔子主张“问与对”的方式,即通过问和答的方式来交流和探讨。孔子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和文化知识。苏格拉底则主张“诘问式”的方式,即通过提出问题和追问的方式来引导对话和 探究。 虽然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环境中,但他们都认为,学生 应该通过对话和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强调了互动式交谈的重要性,强调了对话双 方的平等性和尊重。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产婆术”不同之处 1.教学方式的侧重点不同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式侧重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精神,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学生的实践和经验。他认为教师应该启迪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 己发现知识,帮助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知识。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则侧重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他认为教师帮助学生发 现真理的过程就像产婆助产一样,注重的是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思 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主体性。 2.教育目的不同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论文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论文 摘要: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各国交往的增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的趋势也愈益显著。我们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示范、榜样作用,学习借鉴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取之处,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人们的思维特征和心理需求也不断变化。大量的调查分析表明,很多人在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在关心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关心个人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经济价值。前段时间,网上备受争议的“南京父母就孩子在文物上刻字公开道歉”引起世人关注。复旦大学毒杀室友案让我们胆战心惊。太多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何来体现呢?很多人从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满足甚至是不满意。其实这并不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排斥,而是他们另一个层面上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而纵观西方历史,我们知道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具有明显西方文化的传统和特点。当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西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做出了

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借鉴西方文明的问题上,我们要头脑清醒,不能盲目崇拜、全盘西化,应该科学地吸取他人的长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一、中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1] 中国古代社会,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原始社会,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中分离出来,而且文字还没有产生,所以教育主要是通过集体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活动来完成的。公元前21世纪,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出现了阶级,文字也在生产劳动中慢慢产生。奴隶主问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充分利用宗教迷信欺骗和麻痹奴隶和平民,用讲“德政”,建“礼治”的手段来缓和阶级矛盾。进入春秋时期后,教育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孔孟则是其中就为杰出的代表,他们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理论和方法最为系统,所以一直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承袭为统治阶级服务。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教育灌输。统治者为了传播儒家思想,使儒家的经典《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得以普及,历代统治者采取了编写和普及蒙书的手段,来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如《三字经》、《女儿经》、《千字文》、《神童诗》、《增广贤文》等等,这些读物均为当时学童的启蒙教材,不管其是否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只要求其奉读铭记,无条件接受。当然,统治者编写的这些读物容易背诵,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与探究6页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与探究 说到思想政治教育,许多人戏称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物,而西方发达国家高度民主,根本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会利用其意识形态对国家进行管理,社会主义国家如此,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即便没有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思想教育与政治灌输也是无处不在的。 从中国古代的“君权神授”、“三纲八目”到西方古代文明的崇尚民主、自由,都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秩序、巩固统治的手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出于经济发展和巩固政权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美国教育家卡扎米亚斯指出:“即使在具有民主传统和声称民主之冠的国家,也必然要进行政治灌输和禁止异说,这是很实际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于不同国家、不同政权和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只是各国受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存在方式不尽相同。客观的学习、了解和借鉴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加深,许多人笑谈彼此文化碰撞所造成的不同的教育效果,笔者也曾听说过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中国的《西游记》到了美国的课堂上,简要地说就成了“两个和尚、一只猴子和一头猪的故事”,玩笑之余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从小我们便听父母和老师讲述《格林童话》中《灰姑娘》的故事,在我们的印象中,灰姑娘辛黛瑞拉是一个漂亮、善良的女孩,她不放弃希望,所以得到了王子的青睐从而成为了公主。而她的继母和两个非亲生姐姐不仅相貌丑陋,内心更是恶毒与自私。然而在美

国的课堂上,老师在给学生阐述灰姑娘的故事时,会让学生理解灰姑娘的继母不是绝对的坏人,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引发学生对于爱与被爱的思考;老师在讲述灰姑娘得到仙女、狗、老鼠帮助的时候,会告诉学生朋友很重要,而善良与真诚是获得朋友帮助的前提;而灰姑娘十二点准时跳上马车,说明要获得成功就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灰姑娘在遭遇生母去世、继母和非亲生姐姐欺凌的时候,却依然没有放弃自己,依然做一个积极、善良、向上的人,最后让学生得出“No cross,no crown.”(不经历挫折,人生就没有辉煌)的结论,告诉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学会爱自己,学会给自己机会。与此同时,美国有许多专家批判《格林童话》中的许多故事把美与善、丑与恶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故事以“从前有一个美丽的公主”开头时,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位公主是个善良美好的人,丑女总是与内心的“恶”联系在一起的,而坏人总是鼻子尖尖的,长得像个怪物。而这样的教育无疑会误导学生,尤其可能让女孩子忽视教育的重要作用,寄希望于有出众的外貌从而获得成功。苏轼在其诗《和董传留别》的前两句就写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应有的教育,是告诉学生真正的美丽是与相貌、财富无关的,它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内在的美丽才是真正的美丽,促使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地修炼与提升自我。 或许我们从前都不能揣摩到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竟然能挖掘出这么多甚至更多深层的含义,正如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的美德是知识,是善的知识,知识可教,美德也可教。通过《灰姑娘》的故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是美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一种形式。

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比研究

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比研究 作者:孙少琛 来源:《神州》2012年第23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并试图找出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对比;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对其成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教育的过程,教育内容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要求。目前,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是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是不同的。本文的重要研究内容是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比,以期发现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的内容。 一、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情况 1.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社会成员的良好思想品德和政治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美国明确规定每所学校都必须进行品德教育,并且在一些大学里学生只有修够了政治学分才能够最终取得学位证。在英国,政府颁布了《道德教育大纲》来规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些专门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也在大学里成立,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意见。日本也通过拨出专项资金来资助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2.课程内容十分丰富 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民主意识培养和公民意识培养等等;第二,思想道德教育、健康教育等等;第三,法律知识教育,主要是让被教育者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并了解自身拥有的权力和义务。 3.教学方法自由灵活 为了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国外很多国家采用了自由灵活的教学方法。美国在政治课和德育课上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拥有自主权,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另外,美国除了设置专业的思想政治课程外,还将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其它学科教学中。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通过专业的课程进行学习以外,也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进行学习,例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等。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4页word资料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在各国都普遍存在,但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本国社会历史条件和特殊国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教育方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发展,有必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过比较,取长补短,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发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一、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共同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受到重视 我国历代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汉唐至明清时期,统治者竭力构建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国共产党建党后更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西方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亚于我国。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时代的《理想国》《政治学》《伦理学》等著作,到中世纪政教合一的宗教唯心主义教育,再到文艺复兴的民主、平等、自由、无神论等教育,无不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① (二)持续运用思想政治灌输方法 我国一直注重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灌输,内容大致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两大方面。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是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从来不存在所谓自发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资产阶级统治者就认为“任何社会,为了能生存下去,必须紧密地围绕保持其制度完整这个中心,成功地把思想方式灌进每个成员的脑子中。” (三)社会的广泛参与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泛参与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和高效。一是政府部门的参与,由政府部门提出规划,确立目标,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工作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组织实施和监督。二是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辐射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通过寻求“教育合力”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二、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差异性 (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差异 我国侧重于显性教育。即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机构,通过专门的工作人员,划出专门的教育时间,对各类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西方国家则更侧重于隐性教育。乍一看,西方仿佛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西方国家正是在公民教育、价值观教育、宗教教育这些五花八门的名称下,做着大量实质性的工作,而且注重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 (二)强制灌输教育与柔性灌输教育差异 我国长期采取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强制式灌输,即教育者依靠自身权力和权威,忽视教育对象理解与否,使其无选择地接受教育内容。国外则一直重视柔性灌输教育方法的实施和运用,通过积极引导和启发,让教育对象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从“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通过典型教育的榜样力量和大量课外实践活动来巩固单一灌输的效果。②(三)利用宗教教育方法差异 宗教教育方法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

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

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以大力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了大量优秀人才,大家都为之交口称赞。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思维已经落后,无法跟进时代发展需要,在对比中外教育思维方面,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将讨论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教育事业中外教育思维异同由于人地理、历史、文化的不同,各个不同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些差异也广泛地反映在教育中。教育观念虽然作为一种无形的形态,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能左右教育者的行为,并且制约教育的活动方向。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成就最高的在《论语》中体现。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对学生有着深入的了解,故而能做到因材施教。当他的学生向他“问仁”“问政”“问孝”时,他都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恰当的回答,因此控制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原则。进入21 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教育事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显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个中的原因较为复杂,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历史传统、教育观念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教育的落后牵扯着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作为当代中国,教育应该站在统观世界教育的制高点上,审视和反思我国教育与外国教育思维的异同,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进行创新研究。

一、中外教育思维都强调以学生为本 目前的中外教育都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在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实现其自我价值,学生不但是教育的主体,还是教育的对象。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从教育本身去考察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及特点,发挥学生的价值及潜能,发掘学生的个性。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假如我当教师》一文中明确申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他说,教师不应仅仅将自身的职业定位为教书,教师应当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而学生到学校来也不应仅仅是为了“读书”。法国一位成人教育专家曾经明确指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和青年期,它应当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进行。教育应当借助于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永恒要求”。英国教育家尼布列特认为,重视知识的考试和偏重智育的教育,都是不正常的;学校不能成为制造某种人格类型的工厂,培养同 一种类型的人。马斯洛则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教育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化的过程是完全统一的。由于人的经验和个人体验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是有个别差异的,因此,人本主义教育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 我国新课程改革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一局面,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的等相关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健康的身体及心灵的培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