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野外矿田构造资料整理及综合研究方法-4

野外矿田构造资料整理及综合研究方法-4

第八章 构造地质学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第三节褶皱的野外观察与研究 在野外地质调查或填图过程中,对褶皱这一最基本的构造形迹进行观察与研究,是揭示某一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故通常被野外地质工作者所注重。 一、常用分类方案 可从不同角度对褶皱构造进行分类,现择其常见者概述如下。 1.褶皱位态分类 褶皱空间位态主要取决于轴面和枢纽的产状,根据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将褶皱分成七种类型。 褶皱位态分类简表 主要根据各褶皱形态的相互关系和厚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分类:①平行褶皱主要特征是:褶皱面作平行弯曲;同一褶皱层的真厚度在褶皱各部位一致;弯曲各层具同一曲率中心;向下消失于滑脱面上。②相似褶皱主要特征为:褶皱面作相似弯曲;各面曲率相同,但无共同的曲率中心;两翼变薄而转折端加厚;平行轴面量出的视厚度在褶皱各部位相同;褶皱形态随深度的变化保持一致。(2)兰姆赛的褶皱形态分类。兰姆赛(Ramsay,1967)根据褶皱横截面上褶皱层厚度变化和等斜线的形式将褶皱分为 3 类 5 型,目前已被广泛采用。 Ⅰ型褶皱——等斜线均向内弧收敛,内弧曲率大于外弧曲率。再根据厚度变化细分为三 个亚型。 ⅠA型褶皱——褶皱层的厚度在转折端部分比翼部小,可称顶薄褶皱。 ⅠB型褶皱——褶皱层的厚度在各部分相等,是理想的平行褶皱。 ⅠC型褶皱——转折端的厚度比翼部的略大,是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的过渡类型。 Ⅱ型褶皱——等斜线相互平行,内弧和外弧的曲率相同,为典型的相似褶皱。 Ⅲ型褶皱——等斜线向外弧收敛,外弧曲率大于内弧曲率,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3.其他分类方案 为便于对褶皱描述,可根据褶皱两翼之间的夹角(翼间角)大小,将褶皱描述为平缓(180 °~120°)、开阔(120°~70°)、中常(70°~30°)、紧闭(30°~5°)、等斜(5°~0°) 几种类型;还可以根据褶皱转折端的形态将褶皱描述为圆弧(滑)、尖棱、箱状褶皱和扰曲等。 70

浅谈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要点

浅谈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要点 地质, 野外, 要点 地质工作包括: 1、基础性地质调查(测量),诸如:1:20万、1:5万区调-矿调,区域物、化探测量,区域水文测量等。 目的:具战略意义,提高研究程度。为开展进一步普查找矿工作和其它有关的地质工作提供依据。即总结规律、优选(缩小)靶区。 2、矿产勘查:包括特定矿产勘查、固体矿产勘查、地下水资源勘查等。 3、矿山生产勘探。等等。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工作 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方法 1、系统收集资料,综合分析、研究,根据目的任务制定“方案”编写“设计”。 2、地质测量(填图)—剖面测制,最直接的找矿方法。通过地质填图,工作区内自燃地理条件、景观,成矿地质背

景、有利地段、可能的成矿类型、地表蚀变带(构造带)、矿化带、矿体地表直接露头(铁锰冒、碎石或转石等),主成(控)矿构造及产状、规模等基本摸清,为下一步部署工作提供充分依据。如:重点工作区、采用何种方法及范围、网度、方向等。 3、化探测量:水系沉积物、土壤测量方法为主,还有水化学、汞气、植物等。包括地表面积(自由网和规则网)和剖面及钻孔原生晕等形式。关键是采样介质和层位,“代表性”和“有效性”,该加密的必须加密、该放稀的一定放稀、无意义的样不取,不做无用功。尤其大比例尺化探测量若地质人员亲自做,那更应该得心应手。最间接的找矿方法。缩小靶区,为下一步部署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如:槽探(异常带、高值点等),物探范围、网度、方法、测向等。大比例尺规则网及剖面一定要注意测线方向。 4、物探测量:常规高精磁、激电中梯方法为主,还有重力、放射性及瞬变电磁、SIP、V8等。注重“适用性”和“有效性”及“多解性”(每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最有力的辅助找矿方法。只有在与化探异常、矿化蚀变带、成矿有利地区(段)密切相关的物探异常才有找矿意义。注意测线方向-垂直目的体,一般要求上测量,若物化探工作只给一次工作量,一定要用到此处,化探可用GPS。

矿田构造学复习重点及习题

第一章绪论 1、矿田构造是指矿田范围内,控制各矿床的形成、改造和空间分布的地质构造因素的总和。 2、矿田构造研究的基本任务: 1)研究构造与成矿关系的基本原理2)研究各类构造的控矿作用3)研究各类矿床的构造控矿特点4)研究矿田构造与区域构造的关系 3、矿田构造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2)研究各种控矿构造类型 3)研究控矿构造的演化期次和发展阶段 4)研究控矿构造体系和构造分带性对矿床和矿床系列的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5)研究矿液的运移与构造条件的关系 6)研究矿石堆积的构造圈闭条件 7)按矿床的成因类型研究各类矿床的构造特征及成矿的构造条件 8)研究矿田构造与区域构造的关系 4、矿田构造的研究方法包括大比例尺矿田构造制图、深部构造研究与制图、控矿构造的岩组分析、构造-岩石物理分析、构造地球化学分析、遥感影像分析、构造模拟等。 第二章矿液的运移 1、含矿流体的类型:岩浆、矿浆(富矿熔浆)、变质热液、岩浆气化热液、地下水热液、混合岩化热液和复合热液等。 2、矿液运移的驱动力:压力差或热力差; 3、矿液运移的方向:向压力减小或温度降低的方向运移,在地壳中主要是由深部向浅部上升运移。 4、矿液运移的驱动力类型:1、矿液的内力;2、上覆岩层的静压力;3、构造应力;4、封闭裂隙的真空虹吸作用; 5、局部热源引起的热液环流 5、矿液运移的通道形式:1)岩石孔隙(连通性的);2)断裂裂隙 6、孔隙类型:原生孔隙:成岩过程形成的孔洞和裂隙;次生孔隙:后生作用形成的孔洞和裂隙; 7、有效孔隙:相互联通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的百分数,它对矿液流动的效应具有决定意义。 8、岩石孔隙中的矿液运移 矿液运动形式——渗流,遵从达西(1973)的线性渗透定律; 矿液运移的趋势:主要为向上运动,如有阻挡或存在低压带时也可向下运动; 8、岩层的屏蔽作用:主要决定于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性。在成层岩石中矿液总是沿孔隙较大的岩层流动,而孔隙很小的岩石是不利于矿液的流动,并对矿液的上升起着屏蔽作用。 10、导矿构造:沟通矿液并引导它进入矿田、矿床范围内的通道。 11、储矿构造:是矿石堆积的场所,它是矿体就位,并决定矿体形态、产状、大小的构造条件.储矿构造也称容矿构造或含矿构造。有时导矿构造和储矿构造是一致的 12、圈闭构造(或成矿圈闭):一些储矿构造,如背斜轴部虚脱部、压性断裂与透水层交汇处等,它们明显起到封闭矿液的作用,又被称为圈闭构造(或成矿圈闭)。成矿构造圈闭可划分为:断裂圈闭、褶皱圈闭、侵入接触圈闭、地层圈闭(沉积圈闭)、复合圈闭等。 13、储矿构造中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 ①温度、压力和组分浓度的变化,引起动平衡体系的破坏,导致物质的沉淀;②氧化还

矿田构造学电子教案

第一章绪论 一、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构造对于各种类型矿床(岩浆矿床、热液矿床、沉积矿床、风化矿床和变质 矿床等)的形成和分布都有控制作用。成矿构造条件影响着矿床发生发展的整个 演变过程,也关系到矿床分布位置、矿体形态产状、物质成分和后生变化等各个 方面。一个矿床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有利地质因素的耦合,构造是其中的重要因 素之一。在具有成矿物质和含矿流体的前提下,构造对矿化的富集起着主导的作 用。从成矿系统过程分析来看,构造与成矿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构造是成矿的重要地质环境 成矿物质的聚集需要良好的成矿地质构造环境。良好地质构造环境是形成矿 床的重要条件。从控矿构造尺度看,全球性构造环境控制着全球性成矿带(如环 太平洋成矿带);区域性构造环境控制着区域成矿带(南岭成矿带、秦岭成矿带、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等)。各种类型的构造盆地是形成沉积矿床的有利环境;构造 —岩浆活动带是多种内生矿床的产出地带;超大型矿床形成往往受控于独特的大 型构造环境。 2.构造活动为成矿作用提供能量 矿床的形成是需要能量的,包括岩浆的、构造的。构造活动过程释放的能量 是含矿岩浆和各种流体运移和汇聚的重要驱动力。 3.构造是含矿流体运移的通道 构造活动生成的各种裂隙带、断层、剥离空洞具有很高的渗透性,是含矿流 体在岩石中流动运移的通道。通常将这种通道称为导矿构造或运矿构造。 4.构造是成矿物质沉淀和堆积的场所 各种构造成因的开放空间是成矿物质的堆积场所(储矿构造或含矿构造), 如断层、裂隙、构造空洞等往往是内生矿床就位的场所;断陷盆地、汇水盆地是 外生矿床分布的场所。因而构造作用形成的开放空间影响矿床、矿体的空间分布 和矿体形态、产状特征。 5.构造应力应变状况影响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成矿物质的搬运、集中或分散要受温度、压力、Eh、pH 值等物理化学条件的 控制。而这些物理化学条件可以因构造状态的改变而产生变化。如在构造应力场 的不同部位,物理化学条件有差别,因而对矿液运移和矿石沉淀起着不同的作用。 6.构造条件对成矿方式的影响 不同的构造条件可引起不同的成矿方式,形成不同的矿床矿体类型。如成矿 物质在断裂构造中充填形成脉状矿体,顺层间构造充填交代则形成层状矿体。 7.构造活动对成矿期成矿阶段的影响 大多数矿床的形成是一个较漫长的地质过程,具有多期多阶段性。构造活动 的多期次,是导致成矿多期多阶段的重要原因。在热液矿床中尤为明显,常表现 为早晚不同阶段矿脉间的重叠和穿插关系。因此研究成矿期间的构造活动是划分 成矿期成矿阶段的基础。 8.构造对矿化分带的控制 矿化分带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区域分带、矿床分带、矿体分带,有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等。造成分带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构造作用是矿化分带的重 要因素。

物探电法野外工作方法

第一章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 3.1频率域激电工作程序 3.1.1 踏勘 根据地质任务在选择测区时,应组织力量进行踏勘,踏勘的目的在于了解测区的地质特点和地球物理前提以及接地条件、干扰水平、生活驻地、交通运输等情况。 3.1.2试验工作 对新的工作测区,在编写设计时应在典型的地质剖面上或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做一定数量的试验工作,具体实验工作量以能对测区的地球物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为宜。 3.1.3草查与普查 对于1:5万~1:2.5万的大面积草查与普查时,其工作方法的选择以偶极法或近场源法(AMBN)为宜。就某一具体测区而言,应根据地质任务,通过分析所掌握的地质及以往的物化探资料或通过试验,确定一个适当的极距进行面积性的工作,以迅速得到面积性的资料,达到发现异常的目的。 3.1.4 详查 在普查所发现异常的基础上,开展1:1万~1:2千的详查工作,这时可用中梯装置扫面。建议采用一线供电多线测量的工作方式,以便在短时间内圈出异常的形态、做出成果的解释推断以及对异常进行轻型山地工程揭露。 对精测剖面,可采用偶极装置,根据不同极距(一般4-6个)

的观测结果勾绘出断面图,以判断矿体的埋深、倾向和形态,然后根据综合解释结果建议施钻验证,进而达到对异常的再解释。 在上述工作的同时,还要进行岩矿石物性测定和幅频特性的研究。 一、联合剖面法 图2-10 联合和剖面装置 如图2-10所示,装置系数计算方法和三极装置相同 联合剖面法是两个三极排列AMN∞和MNB∞的联合。所谓三极排列是指供电电极之一位于无穷远的排列。采用联合剖面装置时,可以用A电极,也可以用B电极供电,而A和B有一个共同的无穷远电极C。也就是当A或B供电时,供电迴路中另一电极C位于无穷远。如果以O表示测量电极M和N的中点,则在联合剖面装置时,四个电极A、M、N和B极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测线),且AO=BO。无穷远极C一般铺设在测线的中垂线上,与测线之间的距离大于AO的五倍(CO>5AO) 工作中将AMNB四个电极沿测线一起转动,并保持各电极间距离不变,中点O就作为测点的位置。在每个测点上分别测出AMN∞排列和MNB∞排列Fs、ρs。对于同一极化体,AMN、BMN的测量结果将在极化体上方形成交点。利用这种交点性质和曲线的不对称性可判断极化体的产状、形态。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一、罗盘的使用方法 罗盘在野外工作中主要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测方位 测量某物体的方位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在定点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测量观察点位于某地形或地物的方位。测量时打开罗盘盖,放松制动螺丝,让磁针自由转动。当被测量的物体较高大时,把罗盘放在胸前,罗盘的长水准器对准被测物体,然后转动反光镜,使物体及长瞄准器都映入反光镜,并且使物体、长瞄准器上的短瞄准器的尖及反光镜的中线位于一条直线上,同时保持罗盘水平(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当磁针停止摆动时,即可直接读出磁针所指圆刻度盘上的读数,也可按下制动螺丝再读数。 测量岩层产状要素 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岩层倾向是岩层面上的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方向。倾角是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测量岩层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罗盘上标有N—S相平行的边)的一条棱与层面紧贴,见图1,然后缓慢转动罗盘(注意:在转动过程中,罗盘紧靠层面的那条棱的任何一点都不能离开层面),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磁针停止摆动,这时读出磁针所指的读数即为岩层之走向。读磁北针或磁南针都可以,因为岩层走向是朝两个方向延伸的,相差180°。 图1 岩层产状的测定方法 测量岩层的倾向时,罗盘如图1放置,将罗盘南端(标有S)的一条棱紧靠岩层面,这时长瞄准器指向与岩层的倾向一致,并转动罗盘,转动方法及原则同上。当罗盘水平、磁针不摆动时,就可读数。如图1放置罗盘,应读磁北针所指的读数。当测量完倾向后,不要让罗盘离开岩层面,马上把罗盘转90°,(罗盘直立),如图1放置,使罗盘的长边紧靠岩层面,并与倾斜线重合,然后转动罗盘底面的手把,使测斜器上的水准器(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测斜器上的游标所指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倾角。 在测量地层产状时,一般只需测量地层的倾向和倾角,而走向可通过倾向的数字加或减90°得到测量倾向和倾角时,必须先测倾向,后测倾角。若被测量的岩层表面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面上当作层面,以便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如果岩层出露很不完整时,这时要找岩层的断面,找到属于同一层面的三个点(一般在两个相交的断面易找到),再用记录本把这三个点连成一平面(相当于岩层面),这时测量记录本的平面即可。 二、野外地质记录 进行野外地质观察,必须做好记录,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1 、野外地质记录要求 ?详细记录:进行野外地质观察,必须做好记录,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 即看到什么记什么,如实反映,不能凭主观随意夸大或缩小或歪曲。但是,允许在记录上表示出作者对地质现象的分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根据测区地质、地理条件等选用最合适的化探方法。常用的化探方法有:岩石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等。 一、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岩石测量的采样工作和样品加工等方面的工作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因而很少在大范围内开展面积性岩石测量。一般在露岩较好地区进行详查,查证异常,钻孔原生晕等。 1、采样布局: 面积性测量布设:应根据探查对象特点选择方网或矩形网。可以采用剖面法或以目标追踪法进行采样。也可以采用按一定面积划分采样单元,即采用单元网格采样。等轴状或透镜状矿体与异常,通常采用方格网;带状或长条形矿体或异常一般使用矩形网格。地形切割剧烈的山区,可以沿山脊及山脚以及易通行道路布置取样,尽量使样品在区内分布均匀。每一矿化体或异常上不少于2条测线,每条测线上不少于2~3个样点。 剖面布设:剖面方向通常垂直地层、构造线或异常体,视范围大小布置不同密度的剖面。 2、采样定点:通常使用仪器布设测网或采用GPS定点,定点误差在相应比例尺图上不大于2mm。 3、采样方法: ⑴、面积性测量:要求采组合样,可按测线组合或按网格组合。通常采样格子或分域采样,每个采样网格内均匀地布采5~8个子样组合为一个样品;沿线采样则由3~5点,岩石碎片5~8块组成组合样。通常每一种岩石应分别取样,不可几种岩性混采。组合范围在5~10m或1/10点距的范围内。当矿化极不均匀,或遇构造带、矿化带、蚀变带等有利地段时,应适当加密采样。 ⑵、剖面测量:按以确定的剖面位置,据不同目的和地质特点,沿剖面线采集组合样。 ⑶、钻孔原生晕采样:钻孔岩心取样是沿着钻孔岩心,自上而下在一定点距内作连续拣块或间断拣块。必要时取地质副样。取样密度按矿化类型确定,而分样间距是以岩心提升回次结合孔深和地质特征划分岩性段来确定的。通常

野外地质调查计划

野外地质调查计划 篇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一、为搞好野外验收工作,提高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的质量,特制订本要求。 二、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专业的地质调查项目执行本要求。 三、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工作应在野外工作现场进行,其依据是项目设计书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四、野外验收工作原则上由实施单位组织,部分工作项目可委托承担单位组织;大地区地调中心派人参加,重要项目的野外验收地调局派人参加。 五、承担单位在项目野外工作结束前一个月,向实施单位提出项目野外验收申请(格式见附件7-1)。 六、申请野外验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 (二)原始资料齐全、准确;

(三)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已经进行整理,并进行了质量检查和编目造册; (四)进行了必要的综合整理,编写了项目工作总结。 七、实施单位在收到野外验收申请10日内,确定野外验收组织单位和专家组成员,并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验收时间、地点。野外验收组一般由3—7人组成,组成人员应覆盖野外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 八、野外验收组成员实行回避制度。该项目的参加人员和顾问,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验收工作公正的人员应当回避。 九、项目提供野外验收的资料包括: (一)全部野外实际资料 1.野外原始图件; 2.野外记录本、原始野外记录卡片、原始数据记录、相册、表格等; 3.野外各类原始编录资料,及相应的图件; 4.样品鉴定、分析、测试送样单和分析测试结果; 5.各类典型实物标本;

矿田地质学、地球化学

1、矿田构造的主要特点 矿田构造的主要特点有:(1)矿田构造中的主体——控矿构造是含矿的,或是曾有含矿流体通过的。它们都接受过矿质及成矿流体的利用或改造,是“物化”了的构造;(2)在含矿流体的作用下,可诱导出一部分新的构造型式,如气化流体的沸腾、隐蔽爆发等产生新的角砾岩和水力破裂构造;(3)矿田构造活动的多期次性突出;(4)矿田构造是整个矿田地质作用的一。 2、影响矿液在岩石空隙中流动方向的主要因素? 影响矿液在岩石孔隙中流动方向的主要因素:含矿流体沿岩石的孔隙运移,经常有两个主要因素在相互作用:一是矿液的运移趋势,另一个是岩层对流体的屏蔽作用。矿液运移趋势主要是向上流动,但局部也可向下流动,如流体向上运移时遇到阻挡,而其侧下方又有低压带时,则流体局部向下运动。矿液总是沿孔隙较大、渗透性较好的岩层流动,而孔隙很小、渗透性差的岩石不利于矿液流动。并对矿液的上升起着屏蔽作用。 3.羽状裂隙及其控矿意义 在弯曲断裂错动过程中,不同部位发生的羽状裂隙性质不同。在主断裂摩擦部位发生张裂隙,主断裂张性地段发生剪裂隙;在羽状裂隙与主断面交汇处可形成富矿柱;有时羽状裂隙中的矿体比主断裂中的还多。 4. 简述构造等距性的控矿意 地壳中某些构造形迹在空间上展布具有等距离分布的特征。既不同尺度的构造带或构造形迹在空间分布上以大致相等的距离有规律的产出。等距离在不同级别、不同序次、不同性质的构造形迹中均可出现,并表现为不同的组合类型。因而存在各种等距离控矿现象,即矿田之间、矿床之间及矿体之间在空间分布上呈有规律的等距分布。 5. 试述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一个矿床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有利地质因素的耦合,构造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具有成矿物质和含矿流体的前提下,构造对矿化的富集起着主导的作用。从成矿的全过程看,构造与成矿的关系可归纳为:构造是成矿的重要地质环境;构造活动过程中释放的热能和动能为成矿作用提供能量;构造空间是含矿流体运移的通道;构造作用形成的各种开放空间提供了成矿物质聚集的场所;构造应力应变状况影响成矿的物理化学;不同的构造条件可引起不同的成矿方式;构造多期次活动是成矿多期多阶段的重要原因;构造是矿化分带的重要控制因素;构造对矿床形成后起改造和保存作用等。 6.论述次火山岩体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控矿作用 次火山岩是与火山岩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浅成-超浅成的侵入体。岩体内部的原生裂隙及角砾岩体十分发育。在次火山岩发育过程中(侵入—冷凝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构造要素,称为次火山岩构造。剥蚀较浅的火山岩区,常作为火山岩构造的控矿单元之一;强烈剥蚀区,常成群成带分布,构成次火山岩田。次火山岩构造是斑岩型、玢岩型等矿床的重要构造。次火山岩体的接触带构造、原生裂隙构造、各种成因的角砾岩体构造及叠加的构造裂隙等直接控制矿床和矿体的产出位置、形态、产状及矿床的规模。

野外地质工作安全注意事项

野外地质工作安全注意事项 野外作业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不伤害”:一做到不伤害自己;二做到不伤害他人;三不要让他人伤害自己。 槽探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一、槽探布设、 1、槽探的布设在满足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应尽量远离当地原建筑(民居、水渠、坟地、果园等),避免与老乡发生纠纷,制造不和谐因素.如槽探位置不能变更,应提前与所属地拥有者联系沟通,消除纠纷隐患,确保槽探施工顺利。 2、探槽布设后,尽量由所属地拥有者担任施工方,由探槽施工引起的青苗补偿、林木赔偿等费用可一并商谈解决; 3、因探槽施工发生的费用标准应在施工前商定,并确定相关探槽参数及施工日期,避免扯皮,拖沓。 4、当确定下施工人员后,应对其讲明相关探槽施工的安全注意事项,必要情况下,应签署安全合同。 二、槽探施工 1、探槽施工时应有我方人员现场指导、监督.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解决,确保验收合格。 2、探槽施工过程中,爆破器材的准备、装药、引爆等均由我方专业人员实施。 3、清理探槽碎石、泥土时确保下方不会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 4、使用爆破器材时,严格依据相关规程规范操作,确保安全第一。 三、探槽验收

1、及时验收、编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挖或返工。 2、验收时,测量的土石方结果要造册,要有施工方的签字,作为最终结款时的凭据。 野外跑地质线、化探、物探安全注意事项 一、物资准备 1、生产物资:相关生产物资要齐全,最好在人员分配好后、第二天上山前应全部准备好。 2、生活物资:主要包括相关安全防护器具(手套、安全帽等)、防护药品(风油精、创可贴、蛇药等)、足够的饮水、食物等。 二、上山时注意事项 1、严禁单人野外作业。 2、严禁食用野外不能识别的野果、野菜等。 3、野外作业时注意保持联系。 4、必须穿越密林、茂密灌木丛等植被覆盖较厚地区时,要“一看二慢三通过”.一看指:注意多观察,看有无毒蛇、毒虫(葫芦蜂、地窝蜂、蚂蝗、蜘蛛、洋揦子等),猛兽、毒草(蝎子草)等,如无法驱赶,尽量绕道而行。二慢指:密林中行进忌急冲猛赶,遇突发情况不易躲闪、处理。在前面的基础上才能通过。 5、尽量不要踩踏老乡农田,不要随意采食老乡蔬菜、果子。 6、在老乡家歇脚时尽量不要吃、喝老乡家的饭、水。尤其在有传染病疫区中. 7、有老乡参与的野外作业时,在尽量挖掘其劳动力的同时,要确保其安全。 8、遇陡崖必须通过时,注意保持协作,确保安全。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根据测区地质、地理条件等选用最合适的化探方法。常用的化探方法有:岩石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等。 一、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岩石测量的采样工作和样品加工等方面的工作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因而很少在大范围内开展面积性岩石测量。一般在露岩较好地区进行详查,查证异常,钻孔原生晕等。 1、采样布局: 面积性测量布设:应根据探查对象特点选择方网或矩形网。可以采用剖面法或以目标追踪法进行采样。也可以采用按一定面积划分采样单元,即采用单元网格采样。等轴状或透镜状矿体与异常,通常采用方格网;带状或长条形矿体或异常一般使用矩形网格。地形切割剧烈的山区,可以沿山脊及山脚以及易通行道路布置取样,尽量使样品在区内分布均匀。每一矿化体或异常上不少于2条测线,每条测线上不少于2~3个样点。 剖面布设:剖面方向通常垂直地层、构造线或异常体,视范围大小布置不同密度的剖面。 2、采样定点:通常使用仪器布设测网或采用GPS定点,定点误差在相应比例尺图上不大于2mm。 3、采样方法: ⑴、面积性测量:要求采组合样,可按测线组合或按网格组合。通常采样格子或分域采样,每个采样网格内均匀地布采5~8个子样组合为一个样品;沿线采样则由3~5点,岩石碎片5~8块组成组合样。通常每一种岩石应分别取样,不可几种岩性混采。组合范围在5~10m或1/10点距的范围内。当矿化极不均匀,或遇构造带、矿化带、蚀变带等有利地段时,应适当加密采样。 ⑵、剖面测量:按以确定的剖面位置,据不同目的和地质特点,沿剖面线采集组合样。 ⑶、钻孔原生晕采样:钻孔岩心取样是沿着钻孔岩心,自上而下在一定点距内作连续拣块或间断拣块。必要时取地质副样。取样密度按矿化类型确定,而分样间距是以岩心提升回次结合孔深和地质特征划分岩性段来确定的。通常对脉型

个旧锡矿高松矿田综合信息矿产预测(刘春学,秦德先,党玉涛,谈树成,《地球科学进展》2003.6)

第18卷第6期2003年12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Vol.18No.6 Dec.,2003 文章编号:1001-8166(2003)06-0921-07 个旧锡矿高松矿田综合信息矿产预测X 刘春学1,秦德先2,党玉涛3,谈树成2,4 (1.云南财贸学院统计与信息学院,云南昆明650221;2.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650093;3.云南锡业公司,云南个旧661400;4.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床是我国和世界上重要的锡产地,近年来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 通过分析个旧锡矿高松矿田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信息特征,用统计排序法和地质统计学方法解决了断裂、褶皱、地层、花岗岩等定性信息的量化、分级,用分维确定了考虑线性和面状因素的最佳信息单元大小,利用以Shannon信息论基本原理为基础的分层次自相似信息量加和法在信息类型内部和类型之间进行了信息的有机综合,得到了三级18个预测区,经云南锡业公司工程和已知矿区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个旧锡矿;高松矿田;综合矿产资源信息;地质统计学;预测;分维 中图分类号:P62文献标识码:A 个旧锡矿作为国内外驰名的锡多金属产地,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单位和学者在此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3],但目前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信息解决矿产预测难题,本课题组进行了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 1矿区地质 个旧锡矿处于欧亚板块在东、西两侧分别被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俯冲、碰撞相接的部位。矿区以个旧断裂分为东西两部分,高级次的骨干构造按延伸方向有北东组、东西组、南北组及北西组,总体构成以西区大杂岩体为中心的圆环形构造景观,主要出露二叠系砂页岩和三叠系灰岩,是多种岩浆的活动中心(图1)。 高松矿田1位于个旧东矿区的北部,夹持于北部的个松断裂、南部的背阴山断裂、东部的甲介山断裂、西部的个旧断裂之间,是个旧东矿区工作程度较低、找矿潜力较大的地区,因而是本次工作的重点。该范围内主要出露个旧组卡房段和马拉格段的地层(图2)。 2矿产资源信息特征 2.1构造信息特征 总的说来,全区有一组北北东向复式背向斜和一系列近南北向、东西向规模较大的断裂控制了几个大矿田的分布,而次级北东、北西向褶皱、断裂构造控制了矿床的分布。具体的一些规律为:断裂加互层,指断裂切割不同岩性互层产出的地层段控制了矿体的产出;断裂扎根,指断裂与花岗岩交切部位,既是控岩(岩脉)构造,又是导矿、容矿构造;断裂交叉,北东向断裂与近东西断裂相交部位和两者分别与层间滑动构造相交切部位都有利于层间脉状、似层状、网脉状矿体赋存。 2.2地层信息特征 三叠系中统个旧组卡房段(T2g1)、马拉格段(T2g2)和白泥洞段(T2g3)3个岩性段中,卡房段是 X收稿日期:2002-12-24;修回日期:2003-06-161 *基金项目:云南省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项目/个旧锡矿深部及外围成矿预测与矿山增储研究0(编号:2000YK)05)资助1 作者简介:刘春学(1975-),男,河南林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综合信息分析与预测研究1E-mail:liuchunxue7503@https://www.doczj.com/doc/4c1866564.html, 1本文所用的矿田和矿区的概念,相当于B.A拉里奇金在锡矿床预测和评价方法的地质原理专著中对锡矿石自然聚集体等级体系分类(成矿省、成矿带、矿区、矿带、矿结、矿田、矿床和矿体)中的对应级次[1]。

矿田构造学(专升本)2015年春季考试

姓名 学号 学习中心 专业 年级 考试时间[2015年春季] 矿田构造学(专升本)2015年春季考试总分:100分得分:0分1. 驱动矿液运移的基本动力。(10分)2. 叠加褶皱对成矿的控制?(10分)3. 羽状裂隙及其控矿意义。(10分)4. 简述多期次侵入构造对成矿的控制。(10分) 5. 论述断裂构造的成矿有利部位(30分) 6. 论述侵入接触构造的特点及其对成矿的控制。(30分) 一、问答题参考答案:驱动矿液运移的基本动力:含矿流体由原地向压力减小的方向或由深部向浅部上升运移的动力主要有:成矿流体的内力、构造应力、上覆岩层的静压力、局部热源引起的热液环流、封闭裂隙的真空虹吸作用等。解题思路:参考答案:叠加褶皱对成矿的控制既可表现为直接控制热液矿床的形成,又可表现为对岩体产出位置的控制,进而对矿体产出的控制。叠加褶皱对成矿时代较早的沉积矿床及沉积变质矿床的矿体形态产状的改造十分显著。通过细致研究,查明其变形历史对指导找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解题思路:参考答案:在弯曲断裂错动过程中,不同部位发生的羽状裂隙性质不同。在主断裂摩擦部位发生张裂隙,主断裂张性地段发生剪裂隙;在羽状裂隙与主断面交汇处可形成富矿柱;有时羽状裂隙中的矿体比主断裂中的还多。解题思路: 参考答案:由多期次侵入形成的岩体为复式岩体或侵入杂岩体对成矿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有控制作用。 多期次侵入构造与成矿的时间关系:在侵入杂岩体中,不同期次的侵入岩可能都伴随有矿化,但矿化类型或矿化规模有变化;也有的只是其中某一期或晚期伴随矿化。 多期次侵入构造对成矿空间的控制:在侵入杂岩体中,不同期次侵入岩之间可出现几个接触带,早期岩体是后期岩体的围岩,而后期岩体依附、穿切早期岩体,形成新的接触带。按照岩浆-矿化作用的次序和所占的空间位置,分为那为单一中心式,多中心式等空间分带性。解题思路: 参考答案:断裂构造在成矿过程中常起着岩浆、热液通道的作用,但往往只在断裂的某些有利部位才有矿田及矿床的产出,一般而言,主要是主干断裂旁侧次级断裂或其与次级断裂交汇处;不同方向断裂交汇处;大型断裂走向变化部位;断裂与有利岩层或其它构造交切地段。解题思路: 参考答案:侵入接触构造的基本特点:(1)具有显著的变质作用,包括热变质、热动力变质及同化混染。(2)具有复杂的立体构式,环绕侵入岩体、形态复杂的构造岩石带。(3)由深到浅的垂直方向贯入,以垂直作用为主,也有顺层贯入作用。(4)经常利用和改造其它构造型式,既利用褶皱、断裂空间,在形成后也有褶皱、断裂构造的叠加。(5)在形成机制上,机械作用与化学作用结合的产物。(6)具多变性,接触带构造形变复杂,变化大。因为接触构造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 在多数内生矿床中,侵入接触构造是地温梯度异常高的地段,有利于含矿流体和矿质的转移,直到形成矿石的堆积。而某一具体接触带构造成矿及形成何种类型的矿床,则应结合矿质来源和矿石堆积的物理化学条件来研究。 解题思路: 第1/1页

野外地质工作安全注意事项及环保管理(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野外地质工作安全注意事项及环保管理(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1023-47 野外地质工作安全注意事项及环保 管理(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安全篇 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方针、树立“安全为工作服务”的思想。 1、合理安排工作,不得抢进度,违章冒险或单人作业。协调好上、下相邻的工作,并按约定时间和路线返回约定的营地。 2、地质勘探野外工作车辆,应具有良好越野性能,并在野外作业出队前进行车辆性能检测。野外工作车辆驾驶员,应具有10万公里以上安全行车经历。 3、每日出发前,应了解气候、进行路线、路况、作业区地形地貌。 4、采样人员必须严格听从地质技术人员指挥。任何时候,绝不允许没有地质技术人员带路单独行动。

项目负责人每天在收队后晚饭前必须清点人数,确保若有人没按时回营地时,能及时组织救援。 5、夜晚时间,严禁任何人离开营地。确需上厕所等原因需出野外时,确保有两人同行,并带手电筒。离开营地的距离不能超过10米。 6、若万一出现人员走撒情况时,走撒人员严禁私自盲目乱找路。任何人一旦发现走撒,立刻在原地停止活动,等待搜寻人员救援。 7、在野外作业时,两人间距离应不超出视线,在大于30°的陡坡或者垂直的悬崖峭壁上作业,应清楚上部浮石。 8、禁止采、食不识别的野菜、野果,禁止未经检验饮用新发现水源水和未经消毒处理水。 9、要严格生活卫生管理,防止食物中毒,不得食用霉变食物。戈壁滩上的水严禁饮用。 10、若天气寒冷,人又疲劳,应边休息边活动身体,雷雨时不要到高地、树木下和水边,不要将金属用具扛在肩上。

矿田构造学教案

矿田构造学教案 课时安排 绪论 2 专题讲座:一矿田构造研究法 2 二区域构造与成矿 2 构造控矿作用4 褶皱控矿 2 断裂控矿2 各种成因类型矿床的成矿构造 4 内生矿床2 沉积矿床 变质矿床2 层控矿床 复习考试 2 第一章绪论 §1 成矿构造分级及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1、含矿区构造及其分级: 陈国达认为,小含矿区构造(矿柱、矿体、矿床、矿区、矿田),中含矿区构造——成矿区构造或成矿带构造,大含矿区构造——成矿省或成矿带构造。1978《成矿构造研究法》。 矿田构造学主要研究矿田中的成矿构造。 小含矿区构造 矿柱:矿柱是矿体中工业矿石的厚度比其它部分特大或者质量比其它部分特富的地段,也称富矿段或富矿包。 矿体:矿体是矿床中工业矿石分布的地段。 矿床:有一个或者多个同一成因类型或形态类型的矿体所组成。 矿区:包括多个在时代、成因、构造特点、类型方面有共性的矿床和矿化点。 中含矿区构造 构造成矿带:大多数由多个矿田所构成,相当于成矿区一级的狭长的带状含矿区。 大含矿区构造 成矿省构造:成矿省是最大的含矿区,其范围相当于一个或几个一级大地构造区。 2、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2.1作为地质构造环境,例如:构造盆地、同生断裂等。 2.2构造活动中释放的能量和应变可以作为成矿物质运移的动力,例如,热能,构造应力。 2.3导矿构造,例如断层、裂隙、破碎带等。 2.4容矿(储矿)构造 2.5 构造活动可以引起成矿物质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导致矿物质的沉淀。 2.6不同的构造条件引起不同的成矿方式,形成不同的矿床和矿体类型,引起各种规模的矿化分带(五层楼模式钨矿脉)。 2.7构造活动的多期次可以富集矿体也可以使之贫化。 2.8构造作用直接成矿,如粘土、滑石、石棉、蓝晶石及有用的构造岩和动力变质岩。 总之,在具有成矿物质和含矿流体的前提下,构造对成矿经常起着基本的甚至是主导的作用。

野外地质工作实习报告doc

野外地质工作实习报告 对于这次野外地质实习,总体上还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经历。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有喜又悲,酸甜苦辣皆有体会。最真实的是那一份真正的地质工作者的情怀。那一份对地质工作者对于地质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经过这次实习,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的艰辛,这份艰辛并不是我们坐在教室便能体会的,这份艰辛是用我们的汗水去把它浇灌出来的鲜艳之花。这花的明艳是我们现在所能体会到的最大的慰藉。慰藉来自于那一份对于地质工作者应该收获的喜悦与丰收。但这份喜悦来得并不易,因为这许多的成果来自于我们的双脚,每天长途的跋涉换来的也许只有那几页纸的微小成果。但是我们却倍加珍惜这几页小小的纸,因为它承载着地质工作者的一个伟大蓝图目标。是的,一切的成果皆是这许许多多的野外记录一次次的拼接起来,从而在一张看似不大的地形图上将其逐一呈现,使其变成一张地质图。在地质图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说是留下了地质工作者的脚印。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座汕头的具体出露情况,但是我们却看不到登山之路上满路荆棘;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个地层分界线的具体位置,但却看不到寻找地质界线路上的满地汗水;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条山脉的清晰走向,但是我们却看不到

在山脚小路上的满目杂草。。。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 是的,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新老交替,不变的是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每一个地区都是在一代代的地质工作者的开垦下一步步走出了它的神秘,并将它的胸怀敞开去拥抱它自身的价值。我们在巢湖实习的过程中,首先学习工作的第一部分便是对前人工作的学习与认知,这个过程便是地质工作者的思想与精神的传承。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是每一代地质工作者都没有对其厌倦与抛弃,而是一如既往的奉献着自己的热情与青春,也许某一天,你的成绩也能指引新一代的地质工作者继续向前,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谈了这么多关于地质工作者的精神的话题,也该说说这次巢湖实习的具体收获了。这便是我们以后为地质工作发光发热的必备工具吧。首先,此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区域地质调查的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首先学习的便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兵家经典。这个过程是我们大体了解工作区域的各方面情况,有助于以后工作的良好发展。其次便是到达工作区后的工作了。在工作区的基本流程分为踏勘、实测剖面、地质填图。每一流程的先后顺序基本不颠倒,在此我便不再赘述原因。其中最艰苦的要算地质投图了,因为基本脱离指导老师的帮助,完全自己把握,这便给了大家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不管如何,大家也坚持了下来,把工作完成了,虽然质量与精度都有待提高,但是那种拼搏精神是值得大家

地质力学矿田构造研究思路、步骤和实践

地质力学矿田构造研究思路、步骤和 实践 陈正乐,陈柏林,吕古贤,杨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矿田构造是指在矿田范围内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地质构造因素及其组合和叠加.改造关系的总和。它既包括构造形迹和岩石的组构特征,又包括构造力对成矿地球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影响机制和发展历史。 1、研究思路 地质力学矿田构造的主要研究思路是将构造研究与矿床成因研究相结合。在研究矿田构造的基础上, 研究成矿构造体系的控矿作用,强调构造控矿的重要性,但认为构造并不是唯一因素, 需要其它成矿要素的结合(包括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成矿能量、成矿空间等), 立足对矿床成因的整体研究。强调构造活动贯穿成矿系统的全过程,认为构造是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基本因素,构造控矿功能包括了构造背景、动力驱动、矿液通道、矿体就位、成矿阶段(分带、类型)、构造动力成岩成矿、成矿后变化。 由于在区域成矿过程中,在具备成矿物质的前提条件下,构造和流体是相互作用的一对基本控矿要素,因此只有将构造研究与成矿物质研究(流体)过程相结合,才能有助于全面认识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进而开展找矿预测。强调研究在构造动力作用下,成矿流体的来源-运移-聚集-成矿过程,研究动力成岩成矿和动力驱动流体成矿过程,探讨隐伏矿产的定位预测。 2、地质力学矿田构造及隐伏矿产找矿预测研究步骤 在区域成矿背景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矿田构造、构造地球化学、矿田构造应力场、构造流体动力学研究,综合提取各种成矿条件,进行区域构造应力场模拟分析,总结区域(矿区)成矿规律,建立构造控矿模式和找矿模型(从单个控矿模型到区域控矿模型),开展隐伏矿产找矿预测。 2.1 区域成矿背景和构造环境: a.建造及大地构造的背景, b.不同尺度的构造研究:针对全球性成矿域,研究全球成矿构造(中亚成矿域、环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

成都理工大学矿田构造期末真题

2010级地质学矿田构造期末试题 总共八个题。前六个是解答或者论述题(每个10分),后两个是实验课做的原题(每个20分)。红色的是前六个当中的5个 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说明构造对内生矿床成矿的控制作用(9条) 关键词:地质构造环境——能量——通道——沉淀和堆集——物化条件——成矿方式——成矿演化、多期次——矿化分带——直接成矿——改造矿体 ●构造是成矿的重要地质环境 ●构造活动为成矿作用提供能量 ●构造是含矿流体运移的通道 ●构造是成矿物质沉淀和堆积的场所 ●构造应力应变状况影响成矿的物理化学 ●构造条件对成矿方式的影响 ●构造演化影响成矿演化 ●构造控制矿化分带 ●构造活动对矿床矿体的改造作用 1、作为矿床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 例子:良好地质构造环境是形成矿床的重要条件。 ?全球性构造环境控制着全球性成矿带(如环太平洋成矿带); ?区域性构造环境控制着区域成矿带(南岭成矿带、秦岭成矿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等)。 ?构造-岩浆活动带是多种内生矿床的产出地带(如冈底斯成矿带)。 2、构造活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称为成矿作用提供能源,含矿岩浆和流体运移和汇集的重要动力。 例如:岩体侵入前发育的拉张张裂环境、构造控制的地热梯度 ?构造活动过程中释放的热能和动能为成矿作用提供能量。是含矿岩浆和各种流体运移和汇集的主要动力。 ?构造控制了地热梯度的变化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级定型有决定性影响。 3、构造作用形成的断层,裂隙带,剥离孔洞等具高渗透性,作为含矿流体运移的通道 例如:通道是联系矿源场和储矿场的构造—岩石网络,是成矿的中介场。 4、构造作用形成各种开放空间,为成矿物质堆积的场所 例如:断陷盆地,断裂盆地,隆起带的剥蚀前陆盆地堆积 构造作用形成的各种开放空间提供了成矿物质聚集的场所。决定着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空间位置。 对外生成矿作用而言,各类拗陷盆地是成矿物质的停积场所,而隆起剥蚀区则提供物质来源,从而决定了矿化的空间分布。 5、成矿物质在各种流体中的状态和数量受控于温度、压力、Eh、ph等条件。条件因构造状态的改变而产生变化。 例如:岩浆从深部高温高压进入浅部低温低压的破碎带环境会使其与围岩的接触面积增加,流速降低,增强化学反应。是矿体沉淀。 如在构造应力场的不同部位,物理化学条件有差别,因而对矿液运移和矿石沉淀起着不同的作用。 6、不同的条件形成不同的成矿方式进而形成不同的矿床和矿体的类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