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套浩太乡中心小学班群英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的交流过程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说,有条理的说,有发现地说,也是学生主体性体现的方式之一。教材中也为学生创设了许多说的机会,例如: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单元中,说一说你是怎么画得,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中,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充分说明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中让学生“说数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说数学”这一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处于学习情景中,发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说,有条理的说,有发现地说呢?在教学中我努力的尝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交流情境;开放教学方法;正确理解和使用数学语言,从而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一、让学生说信息,使学生形成交流习惯

例如:一年级“认识物体”,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操作活动,用自己朴实生动的语言表达对不同的物体的认识,学生的语言包括:

生1:长方体长长的,边上有点扎手。

生2: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平,长方体不一样平(学生认为就是这些面的大小相等的)长方体有点长,而且左右跟上下不一样长,正方体上下左右一样平,还有8个角。

生3:圆柱体只能向前滚,而球体是可以乱滚的。

生4:圆柱体有两个平平的,四周还没有棱,球体没有平平的面,也没有棱。

从这些言语表达中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经验,数学基础不同,思维发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甚至用口头来表达。孩子们对这些物体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师没有当场对学生急于个人知识的表达中不完整或不准确成分

加以限制,也没有刻意引导学生归纳出几条标准的几何特征来让学生说,虽然看上去没有什么结果,其实教师的处理是恰当的,学生对数学现象的理解表现出稚嫩,不成熟是非常自然的,但是这种水平的理解又具有个性的,是学生对自己心目中数学的真实反映,虽然不那么完整、精确,口语化颇深。这些真实的表达,来对数学的理解。久而久之,形成了交流的习惯,促进思维的发展。

例如:人教课标版的教材中,许多信息都是以特别人文的对话形式出现。让学生说收集到哪些信息,学生必须在理解题以后,再通过大脑整理才能准确说出信息。如:五年级《因数与倍数》中有这样一题:

妈妈在花店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

50元

玫瑰3元/支郁金香5元 /支马蹄莲10元/支

找您13元

你能很快的帮妈妈判断找回的钱对不对吗?

整理后:玫瑰每只3元,马蹄莲每只5元,郁金香每只10元,妈妈拿了50元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售货员阿姨找回了13元,阿姨找对了吗?

学生在交流信息之前,必须经过自己理解后,将这些凌乱的信息经过大脑的有序重组,然后才会把收集和整理好的信息准确说出来。由此可见,经常性的让学生说自己收集、整理的信息,利于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让学生说解题过程,培养交流能力

例如:四册数学65页(解决问题)

师:看图上数学信息,你能解决“需要几辆碰碰车吗?”

(先让学生独立看图上,让每位学生观察两幅图试着说,能转化成语言再四人说说,然后全面交流)。

生1:我估计出来,碰碰车的辆数肯定比船要多。因为每条船坐的人多,需要的条数要少,反而,则辆数多。

生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每辆碰碰车里坐的人比每条里少1人,就会多出6人,这6人又可以坐2辆车(上来边指边画)这样6辆+2辆,就是8辆。(这位学生用箭头表示)。

生3:我和生2方法不多,下面的3条船上可坐的人数,改乘碰碰车后,需要车辆,而上面三条船上人也需要4辆车,这样共需8辆车。

生4:我先读上面两个数学信息,有6条船,每条坐4人,就可以算出游玩的总人数,即:有6个4,可以用乘法4*6=24人,然后改为碰碰车,因为每辆车坐3人,也就是24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24÷3=8(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应用题,体现“生活性”,常常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促使学生走进情境去发现问题,有效地选择搜集情景中给出信息(资源)。通过这样的看图——译图——解图,把无序、零乱的知识变为有序、完整的。引导他们说思路,说想法,让他们的语言魅力、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展。把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通过语言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鼓励学生用语言形式来进行表达,如用“算式、画图、图式、文字叙述”等多种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对数学理解。我们利用教材情境图,学生进入生活,学生兴趣浓厚,畅所欲言。从上述片断中用叙述的方式提高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看图编数学小故事,演演角色,大胆进行数学设计,写数学日记等多种方式进行数学交流,提高交流的兴趣。

三、让学生说操作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材也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历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那么让学生说操作过程又使的学生的思维上升了一个层次。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学生用木条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学生制作出来以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制作的过程,学生不仅将长方体的棱的特征,长、宽、高的概念由眼看,制作的亲历建立表象,再通过说使得这些概念更清晰地建立在大脑中。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的思维。因此,学生动手操作后的说很重要,操作后的说是学生思维的一个整理过程,又是思维提升的过程。

四、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增进学生交流的兴趣。

师生在合作交流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

作用。包括学生个体对数学知识及交流活动的认知水平,关系到学生交流情感的发挥,师生、生生的民主平等关系及感情程度,关系到交流活动的和谐氛围,更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否最大限度的得以展现。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的数学交流活动,注重对交流过程的积极评价。教师应加强学生的交流

意识的培养,注重激发交流意识,加强交流技能的指导,以及学生在交流中角色任务完成的质量,维护其成功情感的体验,促成交流情感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有强烈的交流欲望和兴趣,促进学生交流成功的可能性,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例如:我去年刚接现在的这个班的时候,有那么几个学生上课从来不发言,我就利用一些容易的问题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展示自我,及时的、甚至是夸张的表扬他们,即便内容错误,我也从态度上肯定他们,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在交流活动中兴趣很浓,态度很积极,交流的能力明显增强。

总之,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让学生说。让学生说的言之有序,言之有据。只有在数学教学中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久而久之,既能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