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特复习资料

中特复习资料

中特复习资料
中特复习资料

一、结合十九大精神,联系实际论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其影响。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需要正确把握历史阶段没有变与同一历史阶段中不同过程、不同时期变化的关系。应该认识到,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新表述表明,我国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任务。因此,必须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一是更好的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站稳人民立场,通过调整和完善各项发展战略、政策,再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物质基础。二是进一步从全局的高度思想和谋划党和国家工作。要紧密联系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共同提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相互促进、全面发展。三是把当前任务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要结合当前任务和长远目标,坚持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辩证主义方法论,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根号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联系实际论述“四个伟大”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

“四个伟大”分别是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巨大的变化,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一是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二是更加自觉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三是更加自觉地顺应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四是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五是,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别的什么政党,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的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过硬。越是目标远大、任务艰巨,越是挑战频仍、矛盾集中,越是要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四个伟大”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内在逻辑是: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着正确方向,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破浪前行领航导向;伟大斗争是动力,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担当精神,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破题解难,扫除障碍,提供动力牵引;伟大工程师保证,为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理想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伟大事业是路径,宣示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梦想开辟前进道路。在“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联系实际论述“一带一路”建设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格局的重大意义。

首先,“一带一路”成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新平台。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贫富分化加剧,反全球化、民粹主义等思潮抬头,其深层次根源,仍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一带一路”紧紧抓住这个最大公约数,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致力于打造不同文明和谐共融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成为有关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合作平台。

其次,“一带一路”成为深化中国同周边国家贸易、人文等领域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加强传统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贸易投资合作,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构筑多层次人文交流平台,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

最后,“一带一路”成为探索和创新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的重要平台。当今世界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处在历史转折点。“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放包容的精神,主动参与和积极引领全球经济议程,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推动现有国际秩序、国际规则增量改革,增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权和发言权,未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提供了重要的合作品台。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代表的国际合作新平台的打造,改写了全球经济版图和政治格局,为世界增添了共同发展的新动力,引导了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构建新方向。中国将依托这一系列重要平台,继续与世界同行,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更重要的贡献。

四、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关键在于认识和行动。第一,增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本领。要深学笃用、增强自信,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要用好辩证法,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要创新手段,发展改革的推动作用和法制的保障作用;要守住底线,积极主动、未雨绸缪,及时化解矛盾风险。第二,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突出发展的创新性、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内外联动性和包容性、普惠性。第三,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工作关系的调整,必须全面创新发展机制、重塑发展生态,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五、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健全我国的政治制度及为什么不能生搬硬套外国的政治制度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因此,必须做到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更好的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要与时俱进推进人大自身的制度与体制机制建设。

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以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为支撑,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必须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继续加强政党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扎实推进政府协商;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认真做好人民团体协商;稳步推进基层协商;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协商。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只有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切实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做到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

政治制度模式,一般指一个国家或一类国家稳定的、常态化的关于国家权力配置及实现形式的政治制度安排。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是西方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是保护资产阶级私人占有制的政治上层建筑。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与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性质相适应。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指导下,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和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为宗旨建立起来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需借鉴国外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国现行的政治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同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况相符合,也同中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众多等实际状况相适应,符合中国国情。

六、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二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三是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

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五是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要求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学立法,关键是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推进严格执法,就必须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性破坏。人民权益要依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坚持吧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七、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领悟、培育、弘扬。

教育引导,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实践养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活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开展面向大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健全制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从一定意义上讲,制度是价值观的体现,价值观是制度的灵魂,价值观和制度共同发挥这规范和影响人们的行为作用。

凝聚共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氛围。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相互交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八、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联系实际结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论述如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

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四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五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六是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应越来越强烈。通过制度建设依法保障人民权益,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九、分析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现在很多企业都追逐利益,以利益最大化为基本目标,在环境保护这部分投入上基本上是能省则省,甚至有些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基本上没有。在他们心目中,钱是永远放在首位的,如何追逐利益最大化是这些企业的基本目标。

政府在监督保护环境上面没有做到自己应有的职责。一些地方政府,明明知道不少企业会给当地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甚至是生态的破坏,但是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指标和速度的一味追求,也或因对GDP增长速度的需求,以至于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这两者间,没能有最最基本的平衡。所以这样的后果是政府对于这种对环境保护不达标的企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于还放任企业对环境的这种污染。

技术和经济因素的原因。有些企业它们很想把环境保护这一环节做好,但受制于技术有限,往往是有心无力。而国家和政府在保护环境的新技术上的投入非常有限,不能对企业一个很好的支持,导致企业只能把环境保护放在一边。好的技术不成熟,成本高,这些都是不能把环境保护落到实处的重要原因。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建设美丽新中国,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六项原则,加快绿色发展步伐,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推进绿色发展。要求加快建设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任务,是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要求。需要我们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加快水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树立底线思维,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推进重点区域修复;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十、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

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而和平世界。要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集团对抗。通过平等协商处理国家间矛盾分歧,共同发展、和平相处。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反对以牺牲别国安全换取自身绝对安全的做法,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实现普遍安全。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要实现各国经济社会协同进步,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拒绝自私自利、短视封闭的狭隘政策,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维护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凝聚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所绘制的宏伟蓝图,是当代中国对世界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经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构建人了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繁荣,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中国与世界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

第四,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思想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具有强大的理论吸引力、思想感召力和实践生命力。

《毛中特》习题及答案(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作业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 A.党的二大 B.遵义会议 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D.党的七大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三民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把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C.党的七大 D.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4.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前、中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 A.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B.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C.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的提出 D.毛泽东军事路线的完整形成 6.毛泽东思想最显著、最本质的特点是 A.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C.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D.是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产生的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8.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是在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 C.党的十二大上 D.党的十三大上 9.我们党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是在 A.党的十三大上 B.党的十四大上 C.党的十五大上 D.党的十六大上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 B.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 C.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 D.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 12.胡锦涛指出,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中特参考题目及答案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建议以及在网上自己搜的答案,此为我自己比对俩老师提供的题目筛选出的题,仅供参考,记住大点,然后扯淡码字即可,喜欢的同学请给赞,谢谢! 一、经济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容、基本特征及作用。(1)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1 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2 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3 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4走共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富裕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1.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础性作用 的一种经济体制,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制不同的特征。表现在:一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四三是政府调节间接化,经济活动市场化,二是企业经营自主化,是经济运行法制化。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 3.以在所有制结构上,主要表现在:第一,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在共同发展。第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公有制为主体,效率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上, 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在宏观调控上,优先、兼顾公平。第三,更好地发挥计划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利益与长远利益、 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从一和二扯些就是作用了 简述如何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2一、如何深化社会主义改革 (一)参考答案1(网上个人精简版) 1.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政治上必须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式民主的道路。 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超越具体事情,坚持群众路线,依法治国、依法施政,2.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定岗问责,完善中国式民主,服务民生。经济上按能分配,国有化领导私有化,降低民生成本。3. (复杂版)(二)参考答案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程序化,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

毛中特课后习题答案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A.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旧中国半殖半封、落后具有特殊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不行)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做出呵护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外来需要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2)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1.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2.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结合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12页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这个“承”“进”就体现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上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有着共同

毛中特期末考试要点

2014到2015年 考试题型与重点章节 1.题型 单选题20% 20 多选题10% 5 简答题30%3 材料题20%2 论述题20%1 2.重点章节 重点章节出主观题与客观题,非重点章节出客观题,所以,需要进行全面复习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p3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4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间的关系p5,6,74.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p27.28.295.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29,30,31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p38, 39,40,41,42 7.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族主义革命间的区别43 8.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间的关系43 9. 能够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原因64 10.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66,67 11.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与偏差68 ▼出现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因是: 第一,对中国国情和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第二,指导思想上存在急于求成、方法上过于简单等因素 第三,虽然我们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方法是创新的,但受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影响,急于消灭私有制经济,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等。

1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间的关系 (1)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是要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是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际是一场革命。 (2)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是一脉相承的。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对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进行合理的修正; 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改造所确立的制度。 (4)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现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96 两层基本含义间的关系9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间的关系97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

中特考试题目参考答案

.答案仅供参考,分数高低请自行负责;.有些题目整理的答案较多,考试时请注意选择参考。最后,这考试拼的是手速,祝好。 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答: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面临三大历史任务:1.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2.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既要实现国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个“不发达”首先当然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因此,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但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 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问题。 3.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在社会体制上,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

2019年秋季终考试题--毛中特试卷A参考答案

试卷代号:3959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开卷) 参考答案 论述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试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100分) 参考答案: 要点一: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10分) 要点二:遵义会议后,随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确立和党在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党的建设也出现了新的局面。(10 分) 要点三:1935年12月,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确定了“为扩大与巩固共产党而斗争”的方针。(10分) 要点四:1937年夏,毛泽东先后写了《实践论》《矛盾论》,深入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

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10分) 要点五:1938年9月至11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和制定的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对于党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10分) 要点六: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系统地总结了建党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此前后,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演说、论著等发表,论述了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建党学说。(10分)要点七: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是一次伟大的创举。(10分)要点八: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被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才保证了党沿着正确的路线不断取得胜利。(10分) 评阅说明: 第一,该题共计八大要点,合计80分,这80分作为基本理论的分数。学生所答内容只要与参考要点意思一致即可,不需要完全一致。 第二,剩余的20分,作为奖励分数,即如果考生的作答能够做到论述严谨、联系实际、语句通顺、结构严密和论述充分,那么,可以给予奖励分,具体分数由阅卷老师视情况决定。否则,不给予奖励分。

毛中特期末试题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起止时间(P90),特点(从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三个方面论述)(P90-91)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①经济结构:国营经济引导下五种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②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③主要矛盾:国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国外: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2.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P117)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体现在哪两个方面?(P118-119)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内涵体现在:①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盛会主义的本质 ②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3.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要求(P157)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4.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137)什么是小康社会?(P15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5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69) 坚持基本路线,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第一、三者相互促进,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二、三者相互制约。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稳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和巩固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发展的主体与动力,又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6、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P192) 必然性: 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再次,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主体地位体现: ①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②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按劳分配占有较大比重 ③公有制企业劳动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收入的参照标准 7.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表现(P189)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解决资金短缺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财政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吸纳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公有制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8.依法治国的意义(P237)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法制。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五,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9.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276)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是什么?(P27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理论意义: 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10. 一国两制的意义(P303) 1、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同一问题 2、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4、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5、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毛中特试题

一. 判断题注:每题2分,在相应的选项后面打勾。(得分:0.0)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田园牧歌式的社会。()标准答案:错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标准答案:对 3. 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标准答案:对 4.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标准答案:对 5.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标准答案:对 6. 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标准答案:错 7. 毛泽东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思想。()标准答案:对 8.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体。()标准答案:错 9.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标准答案:对 10.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本质区别。()标准答案:错 二. 单选题注:每题1.5分。(得分:0.0) 11.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标准答案:C A. 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B.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标志是()()标准答案:A A.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 以爱国主义为原则 C. 以民族团结为核心 D. 以团结合作为最高理想 13. 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标准答案:B A.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B.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C.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D. 国家、社会与市场的关系 14.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任何国家和民族来说,根本的人权是()()标准答案:C A. 知情权与监督权 B. 平等权与自由权 C. 生存权和发展权 D. 表达权与参政权 15. 以下关于和谐社会的认识正确的是()()标准答案:B A. 和谐社会是最高理想 B. 和谐社会是共同理想 C. 和谐社会是全体公民的理想

毛中特考试试卷与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期末考试(查)卷 适用专业:A卷 注意事项:1、请在试卷的密封处填写系部、专业班级、姓名和学号。 、考试时间共 分钟。 、综合类考题答案位置不够,可写在所附的白纸上。 、演草请使用所提供的专用白纸,不准使用自备纸张。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一、单 正确选项写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理论 、新三民主义 、邓小平理论 ?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 ??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革命的前途不同 ??革命的对象不同 ?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 ?.人口多,底子薄 ?.地区发展不平衡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农业人口仍占很大比重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一个中心”是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 .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以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 ) ?、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他强调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他告诫我们:“ ?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都要受到严重影响”。这些话的意思是,农业( ) ??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 ?、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能够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和更有成效。这是因为( ) ??我国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既坚持按劳分配约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同四项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的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 )

中特考试题答案

中特考试题 1、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大历史性、现实性、未来性依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其历史性依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 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 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 情相结合,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经过长 期探索实践形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一切 权力属于人民,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中坚 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 主义制度进程中勇于探索实践的结果。这一政治发展 道路的确立,标志着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寻求 民族独立和解放、探索富国强民道路所付出的艰苦努 力终于开花结果,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终于找到了正确方向、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其现实性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符合我国国情、 顺应时代潮流,是唯一能够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 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国家富强、民族振 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正确道 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最 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一是有利 于巩固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的核心领导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二 是有利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 民主,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调动广大人民群 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党 和国家的活力;三是有利于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 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有利 于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 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 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 社会管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维 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是有利于坚 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 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

中特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1怎么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内在联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早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已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了十分明确的概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色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首先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它包涵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理论,促进文化发展的理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推进先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则是指现阶段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范社会文化生活,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文化生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的总和。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它既包括基本文化制度,也包括各项具体制度,也就是基本文化制度在文化各领域的具体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展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它深入回答了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也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制度和发展道路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根本的指导思想,制度则是对理论做出的具体的规定和原则,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好比大纲和具体步骤之间的关系一样,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制度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事业、科学文化事业等各方面的建设,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得以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怎么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有效途径? 答: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4年1月4日,召开了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2月10日山东省又在曲阜市召开了全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现场会议,要把《意见》、全国专题座谈会和我省现场会的精神落到实处,关键是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科学内涵,深刻领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以增强主动性,把握规律性,并最终达到预期工作实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科学内涵

2019自考毛中特简答题资料

自考毛概简答题资料 高频知识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1504、1004)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答案: 1948 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三、党的建设: 1.(1810、1710、1604)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 答案: 关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604)简述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和办法。 答案: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发挥农民积极分子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2.(1104、1001)简述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 答案: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引导农民逐步摆脱小农私有制,走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道路。到1956 年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五、中国工业化道路中必须正确解决若干重大问题: 1. (1710)简述毛泽东关于经济建设重要指导方针的内容。答 案: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其中最主要的,是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和统筹兼顾的方针。另一重要方针,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2.(1610)简述“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内容。 答案: 毛泽东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 3.(1510)“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设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 案: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六、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1610、1410、1304、1101、0904)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得出的科学判断,是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1810、1710、1604、1107)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答案: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七、奋力实现中国梦: 答案:

最新毛中特期末复习测试题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题 (A卷) (供10级各专业使用,考试时间50分钟,总分100分)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封建主义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 A、民族资产阶级 B、小资产阶级 C、无产阶级 D、农民阶级 3、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是在() A、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4、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 A、参议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多党合作联席会议 D、人民代表大会 5、在中国各政党中,各民主党派是() A、参政党 B、执政党 C、在野党 D、反对党 6、社会主义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 7、毛泽东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主要著作是() A、《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C、《论十大关系》 D、《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 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 A、党的先进性 B、党的领导 C、与时俱进 D、执政为民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A、解放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三个有利于”标准

10、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市场经济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展 D、计划经济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 A、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B、新的社会阶层 C、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 D、中国人民解放军 12、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区域自治 D、共同繁荣 13、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争取和平统一,不使用武力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C、只要台湾当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统一日期可以无限期拖延 D、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统一后,台湾与香港,澳门享受同等待遇 14、坚持党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15、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 A、无产阶级专政 B、资产阶级专政 C、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D、工农联合专政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2—4个答案正确,多选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6.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包括()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艰苦奋斗 E、解放思想 17.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 A、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全国的革命形势在向前发展 C、良好的群众基础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E、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18.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 ( ) A、毛泽东思想 B、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 A、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E、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0.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D.保护民族工商业 E.一化三改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题30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毛中特简答题修订版

毛中特简答题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毛概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答: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继承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发展最后,两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相同点 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答: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4.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5.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以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6.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第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