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著名建筑师藤本壮介和他的代表作品

著名建筑师藤本壮介和他的代表作品

著名建筑师藤本壮介和他的代表作品
著名建筑师藤本壮介和他的代表作品

著名建筑师藤本壮介和他的代表作品

藤本壮介是日本新生代最有才华的建筑师之一。他常用“原始”形容他的作品,把建筑实践看成是探索世界和人道的一种方式。他于1971年出生于北海道,199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2000年创建了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2009年,东京大学特任他为准教授。同时,他还担任京都大学、东京理科大学、昭和女子大学的客座讲师。无论是房屋、临时装置还是医疗和文化设施,其先锋设计总能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掌声。

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由15位建筑师、设计师、工艺师和研究员组成。自创立以来获奖无数,包括连续3年夺得Architecture Review Award,包括《建筑评论》大奖,2008日本建筑家协会大奖,2008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一等奖,2009年《Wallpaper》奖等。

设计理念

藤本的设计理念是原始的未来建筑,这一理念探索一种原始的状态,与人类早期穴居的生活习性有关,而建筑则要在表现这一原始生活方式的同时,创造出一些属于将来的新东

西。他认为原始建筑代表了人们对建筑的基本需求,我们需要懂人的角度来进行对过去和未来进行自省,建设未来的时候需要考虑过去,这样才能创作与众不同的建筑。

人类最早的居所是巢居(nest)和穴居(cave),藤本认为

巢居对于人们的居住来说具有很强的便利性,而穴居则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他的很多作品都能够体现巢居和穴居的影子。他在自己的设计研究中,强调空间的丰富多样,他模糊了地面、屋顶、楼梯和家俱的界限,并根据这一理念设计出了“终极木屋”项目。这个建筑由原木搭建而成,不同的层次能够作为不同的空间和家具使用。

藤本另一个关注的点是室内与室外、城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他在houseN中,采用了多层的环作为设计的主要概念,从而将“内与外”严格对立的界限模糊,创造出层层递进、层层

深入的特殊的关系。建筑设计中,他也加入了自己的城市理解。

思想根源

在上大学之初,藤本原先更想成为爱因斯坦般的物理学者。由于爱因斯坦对于时间与空间有着异于常人的解读,也曾提

到过空间与密度随着速度与时间因素而扭曲变形的论述,因此这份对于空间的特殊解读方式让藤本为之深深着迷。虽然藤本后来转为专攻建筑,不过这份深受物理学影响所产生的(空间思维)却早就已经体质化在藤本的身上。

另一个对藤本影响深远的是与东京这个高度复杂的复合性

都市的接触。相对于藤本故乡北海道那片宽阔的大地,东京这个复杂纠葛的现实环境带给藤本决定性的震撼,同时也让他发觉都市所这个复杂体系中的无穷魅力。例如藤本在东京的住处周遭盖了一大堆房子,让来自北海道大自然当中的他感到无比新鲜,并觉得舒适而饶富趣味。这样的人工环境仿佛就像是自然形成的模样。

创作关键词

在人造环境与大自然的空间缩与放的实际体验当中给予藤

本许多启示,特别是对于复杂体系之逻辑的领悟。藤本指出,空间就是一种关系性,而空间/建筑不也可以看做是依循着局部的规则与秩序所长出来的结果吗?而藤本的一系列作

品也清楚地揭示了他在建筑创作领域中的崭新座标系,或说是建筑的关键词:

1、暧昧的秩序

2、如同洞窟般、没有意图的场所

3、既分离又连结的空间—作为一种距离感的渐层场域

4、是住宅同时也像都市般的场域

5、当住家与市街、森林还未分开之前的情境

6、居住在暧昧的领域当中

年表

2004年

伊达的援护寮

2006年

THouse

2006年

情绪障碍儿童短期治疗中心

2007年

HouseO

2008年

houseN

2010年

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

2010年

HouseOm项目名称:T住宅(T house)建筑师:藤本壮介建筑事务所

项目地点:日本,群马县

占地面积:144.47sqm

建筑面积:90.82sqm

项目年份:2005年

摄影:Daici Ano & Sou Fujimoto

整个住宅从外部看就像是一棵黑色巨树被切出一段的表情。业主一家四口便住在这个如同被树皮所包覆的洞里。

内部空间是一个以放射状配置的墙面缓缓区隔出来的连续

性单一空间,而这些12mm的薄木合板墙与45mm的角柱,是整个房子的主要结构;墙的一面涂成白的,另一面则是裸露的柱面,并以木材原有的肌理外露。这些墙的配置角度看似随机,但其实是经过大量的计算研究后决定出来的,为的是不要让各个空间直接暴露于视线之中。透过不限定各个房间的机能所存在的暧昧性格,使得每一次在室内走动时映入眼里的房间之间的关系都有所改变。在其中,经由视点的改变,可以发现空间的各个角落看起来很近但其实很远、

似乎开放却又狭窄、看似分离但却又相连在一起,个别的居住领域因而带有微妙的关系性。借由距离感的塑造而使得住宅内部空间产生无限的变化。项目名称:北海道登别银发族之家(Group Home in Noboribetsu)

建筑师:藤本壮介建筑事务所

项目地点:日本,北海道

占地面积:1,637sqm

建筑面积:745sqm

项目年份:2006年

建筑材料:木材

摄影:Daici Ano

这栋银发族(含痴呆症患者)之家位于北海道登别市。沿着主要入口中心分为两个单元,每一个单元有9个房间,因此可以收容18个老人。空间主体由一个上下摆动的3x3穿越式

大架构组成,整个环境在于创造出一种既连结又分离的空间感。有些部分可以作为起居室与用餐空间,而某些靠近终端的地方因着有墙的围塑而具较为安定的性格。整个空间的体验在墙体与非墙体的交替间持续变化,为老人提供了一个具有多变性、且生活刺激感的居住场所。项目名称:蒙彼利埃树状住宅大楼(Tree-inspired Housing Tower for Montepellier)

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团队

项目地点:法国蒙彼利埃

项目面积:10,225㎡

摄影:RSI-studio

获奖情况:一等奖

获奖方案受城市中在户外居住的传统启发,17层高的多功能居住大楼就地取材,将蒙彼利埃的新城和老城联系起来。该全新的大楼名为“白树”,集住宅、餐厅、画廊、办公和全景酒吧及公共区域等功能于一身。

项目将沿Lez河延展景观公园。东面沿着环状结构的边缘弯曲,西面Lez河一侧是一个凸面体,创造了最广阔的全景视野。弯曲的形态设计有两方面的功能,因为该部分立面提供了最佳的观赏角度,同时不会阻隔周围住宅的视野。

拱状弯曲的“白树”犹如一对翅膀,拥抱着Lez河,设计师希望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可以被流水和清风雕刻成自然的形态。它完美演绎了一棵树的形态,在融入环境的同时,通过提供阴凉改善自然环境。项目名称:beton hala滨水中心(Beton Hala Waterfront Center)

建筑师:藤本壮介建筑事务所

项目地点: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

项目年份:2012年

2012年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完成了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beton hala滨水中心”项目概念设计。基地位于kalemegden 公园,萨瓦河畔,邻近要塞墙。这一方案占据了整个基地,并将所有的平面缠绕进一个巨大的螺旋结构体重,这个由

丝带状坡道组成的建筑被藤本壮介称为“漂浮的云”。这座建筑物作为社会和运输功能综合系统,位于文化中心区,用自由流动的循环漩涡系统连接了多个区域。

新广场和户外展览空间位于漩涡的中心眼区域。餐厅和咖啡吧位于河畔的可居住屋顶下方,商业空间则邻近要塞墙,便于人们从街道进入。交织混乱的螺旋让使用者在各个区域中的多种功能空间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最佳位置。空中的环绕天桥将人行步道从地下停车库分离开,地上交通枢纽连接了轮渡码头、有轨电车和巴士。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篇首语建筑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建筑反映的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从建筑里你能解读到建筑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说蕴涵的文化。从一个建筑看世界,你能从中领略到永恒。一、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二、世界著名建筑之夜景欣赏一、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1)、Frank Lloyd Wright 赖特(2)、Le Corbusier 勒??柯布西耶(3)、Richard Meier 理查德??迈耶(1)、 Frank Lloyd Wright 赖特生平简介:※1867年6月8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里奇兰森特,(年代不详)在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但成绩平平,差3个月毕业时即离校。※ 1887年前往芝加哥寻找工作。在芝加哥建筑界深受建筑师 D.阿特勒(Adler)和L.沙利文 Louis Henry Sullivan 的影响。※ 1888年进入https://www.doczj.com/doc/4c13698620.html,建筑事务所。※ 1889年结婚与第一任妻室有六个孩子。1867(1869)年6月8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里奇兰森特※1893年开设事务所,直至去世,其间共设计出800 余座建筑物,其中建成的约 400处。※ 1905年到日本旅行。※ 1909年爱上一位顾客的妻子,与第一任妻室分居。同年赖特到欧洲与日本旅行,以躲避社会各界对其的指责。※ 1911年赖特回国居住在其家乡威斯康星州塔里埃森。※ 1914年赖特情人与他的孩子在塔里埃森被意外的大火烧死。※ 1959年4月9日于美国菲尼克斯逝世。主要作品概况:※ 1902年芝加哥威利茨住宅 Willitts House ※ 1904年纽约州布法罗市拉金公司办公楼(Larkin Building)※ 1907年伊利诺州罗伯茨住宅

中外著名建筑师及代表作品

中外著名建筑师及代表作品 亨里克"彼图斯"伯拉吉(Henrik Petrus Berlage) 伯拉吉1856年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1934年在海牙逝世。在欧洲四处游历之后,他于19世纪70年代在苏黎士理工学院师从Gottfried Semper学习建筑, 80年代在荷兰与Theodore Sanders创立了事务所,并成为众多协会的会员。1911年的美国之旅,特别是理查森(Henry Hobson Richardson)、路易斯"沙利文(Louis H. Sullivan)和弗兰克"劳埃德"莱特(Frank Lloyd Wright)的木结构设计,对他的建筑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伯拉吉50年的创作实践可以代表阿姆斯特丹学派探求简洁化的道路,他以佛兰德斯的罗马式和哥特式作为初始结构分析的参照。受塞帕尔和列"杜的影响,贝尔拉格用几何手法处理体积,物质性手法处理材质,两种手法自由整合使显露的功能产生新颖的效果。他在《建筑风格随想》和《建筑原理和演变》中阐明空间第一性原则,"大师的艺术手法是创造空间而不是勾划立面。墙作为形式创造者具有重要性,空间是通过墙的复杂性表现出来的"。他声称平滑的表面是墙体的本性,并且那些诸如柱子及柱头之类的结构部分都应隐藏其中。 作为荷兰的“现代建筑之父”,同时又是传统与现代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的理念对许多荷兰艺术团体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1932年荣获英国皇家金质奖章(British Royal Gold Medal)。 性别:男 国家:荷兰 从事行业:建筑设计 资质等级:建筑大师 代表作品: 1:海曼斯住宅(Heymans House) 2:DEN HAAG办公楼 3:商品交易所(Commodities Exchange)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 姓名: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 路易斯"巴拉干1902年出生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Guadalajara),1988年在墨西哥城逝世。1924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后,他遍游欧洲。他后来的设计观念深受西班牙南部摩尔建筑、地中海本土建筑、斐迪南"贝克的花园、弗雷徳里克"基斯勒的理论以及勒"柯布西耶的著作和理论的影响。

从螺旋形空间看藤本壮介的设计策略

122世界建筑2013/03 1 引言 藤本壮介(Sou Fujimoto)是近年来在建筑界冉冉 升起的一位新星,他在设计实践和理论思考中都赋有独 到的创见。面对日益走向困境的当代建筑,藤本继承了 前代日本建筑师对于信息时代特点的清醒认知,在实验 性的设计实践中不断反思,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设计 策略。在开业至今的12年间,他以自己对空间的独到 理解,颠覆了传统的功能设计和空间组织方式。 藤本壮介一贯反对以功能为先导的传统空间设计 方法,而是强调人与空间的互动以及人在空间中的体 验。2007年以来,由他主持设计的螺旋宅、武藏野美 术大学图书馆扩建项目、“鄂尔多斯100”第9号项目 以及丹麦达拉那大学媒体馆,都采用螺旋形作为设计 概念和平面布局方式。然而,藤本的设计并没有因循 传统螺旋形空间设计对于历时性的强调,而是探讨了 空间共时性的可能,在强势的空间形态下为使用者提 供更多的“可选性”。在这4件作品的发展脉络中,螺 旋形空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弱化”趋势,而这种“弱 化”集中体现了藤本关于“弱建筑”的理论思考。 2 螺旋形空间的特征 2.1 旋转性与历时性 螺旋线是围绕一个固定的点(极点)向外逐圈旋 绕而形成的曲线,这种由旋转形成的视觉形象是其最 突出的特征。建筑师自古以来就将螺旋形视为理想的 空间原型,这种青睐一方面来自于螺旋线其严谨的数 理逻辑所形成的优美曲线形态,一方面也来自于其沿 极点展开的旋转性所带来的历时性特征。以螺旋形为 空间构型的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圣经》中记述的 巴别塔(The Tower of Babel),这座西方传说中的建 筑被想像成沿外墙盘旋而上的螺旋形形态,直达天际 (图1)。现存的伊拉克萨迈拉大清真寺宣礼塔(Spiral Minaret in Samarra,848-852)具有与之相似的设 计初衷。对于宗教空间而言,引入螺旋形来架构空间, 极大地延长了朝圣者的参观流线,为朝圣者的礼拜活 动做好充分的心理铺垫(图2)。崔愷设计的安阳殷墟 甲骨文博物馆也利用了螺旋形的这种特点,延长了入 口处引导坡道的长度,人为拉长了参观者进入馆内的 时间,使这段坡道颇具时间隧道的意味(图3)。 严谨的数理逻辑还为螺旋形提供了“无限生长” 的可能性,使其同时具有了向未来延展的历时性特征。 如何将螺旋形“无限生长”的特性表达出来,是柯布 西耶研究持续30余年的议题。1931年,柯布西耶以 “20世纪的博物馆”为题,提出了“无限生长的博物馆” 的概念。在他所描绘的建筑特征中,“博物馆可随意扩 展,其平面呈螺旋形——真正和谐而规则地生长”[1]。 柯布西耶选取方形作为空间的基本形,以适应他所追 求的构建标准化的需要,建筑屋顶的螺旋形与预留用 地上道路与绿化形态的螺旋形相互呼应,暗示了建筑 体“生长”的趋势。艾哈迈达巴德文化中心(Ahmadabad Cultural Centre,1957)正是基于这一概念的建成作品, 虽然,柯布西耶意识到“无限生长”或许只存在于概 念中的可能,但他依然为近2 500m2(49m×49m)的 馆体提供了拓展至7 000m2(84m×84m)的可能性。 2.1 放射性与共时性 螺旋线的绘制过程使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它与圆 之间所存在着的某种关联,螺旋形也因而具有圆的部 分几何特征,例如圆的中心放射性。用九宫格来简化 螺旋形空间中旋转性与放射性的时间性,我们可以看 到以下两幅图解(图4)。在旋转性的图示中,时间沿 着螺旋线的方向线性发展,形成从1-9的级数发展 趋势,具有典型的历时性特征。而在放射性的图示中, 空间中心点与相邻任意一点是0与1的对立关系,即 除该点外的其他空间是均质的,呈现无先后关系的“静 止”状态,空间具有共时性的特点。 相对于历时性,关于螺旋形空间共时性体验的探 索是相对较少的。早在1929年,柯布西耶就曾经展示被“弱化”的螺旋——从螺旋形空间看藤本壮介的设计策略 The "Weaken" SpiRal: DeSign STRaTegy Of SpiRal SpaCe by SOu fujimOTO 邹颖,刘骞/ZOU Ying,LIU Qian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收稿日期:2013-01-15 摘要:在当代的建筑理论与实践探索中,藤本壮介无疑是 一位引人瞩目的先锋人物。他对于空间与人体行为之间的 关系有着敏锐而独到的创见。本文选取了他在2007年以后 设计的4座螺旋形建筑,着重探讨了藤本在面对螺旋形这样 的强势空间形态时,所采取的“弱化”设计策略。对于功 能为先导的传统空间设计方法,藤本一直持批判态度,而 这种批判正是他“弱建筑”理论的基础。 Abstract: Sou Fujimoto is definitely an eye-catching pioneer both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theory and practice. His unique theory roots in his sensitivity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and human behavior. This artiche gives a survey of four spiral architecture which are designed and built after 2007, focusing on the "Weaken" design strategy of Fujimoto when he handling such a strong form. Fujimoto is always adopting a critical attitude towards the orthodox design method which emphasis on function. This attitude forms his "Weak Architecture" theory that can be found from these works. 关键词:藤本壮介,螺旋形空间,时间性,“弱建筑” Key words: Sou Fujimoto, Spiral space, Temporality, "Weak Architecture" 1 5 4 3 2 1 巴别塔(图片来源:pieter Bruegel de Oude(1526/1530-1569)绘) 2 萨迈拉大清真寺宣礼塔(图片来源:Jim Gordon摄) 3 安阳殷墟甲骨文博物馆(图片来源:《本土设计》) 4 关于螺旋形空间旋转性与放射性的时间图解(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5 20世纪博物馆概念模型(图片来源:《勒·柯布西耶全集》)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

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

奥地利 1、霍莱因:奥地利维也纳旅行社 2、路斯:斯坦纳住宅 3、奥别列去:路德维希展览馆分离派展览馆 4、瓦格纳:维也纳的邮政储蓄银行维也纳的地下铁道车站 5、蓝天设计组:屋顶加建汉堡天际线大楼 美国 1、艾森曼:(运用“解构关系”“符号集”进行形式表达,运用建筑的三度空间,运用线、面、体的几何学操作产生形体,被看作为晚期现代建筑(高技派)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 辛辛那提大学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大楼哥伦布会议中心 福斯特住宅住宅I,II,VII 2、盖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 布拉格尼德兰大厦巴黎美国中心航空宇宙博物馆 在圣·莫尼卡的自宅东京的鱼餐馆维斯曼艺术博物馆 3、格雷夫斯:(后现代主义,“纽约五人组”成员之一:彼得·艾森曼,约翰·海杜克,理查德·迈耶,查尔斯·格瓦斯梅)海豚旅馆与天鹅旅馆波特兰市市政厅休曼那大厦 4、哈里森:纽约联合国秘书处大厦匹兹堡美国钢铁公司大厦 纽约林肯文化中心大都会歌剧院 5、詹尼:第一莱特尔大厦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楼 6、菲利浦·约翰逊:(古典主义)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部大楼 匹兹堡的PPG平板玻璃公司总部大厦共和银行中心大厦 谢尔顿艺术纪念馆休斯敦的特兰斯科塔楼纽约林肯文化中心舞蹈与轻歌剧剧院

7、路易斯·康:(主张感知建筑精神,作品中常有明显轴线,但其技术手段和材料都很新颖,注重光线、阴影和结构的表达力等)理查德医学研究楼索尔克生物研究所 8、理查德·迈耶:(白色派,雅典的建筑风格)盖蒂中心 亚特兰大的海伊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艺术博物馆史密斯住宅 9、查尔斯·莫尔: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喷泉广场 10、贝聿铭:(通过运用抽象几何形体及混凝土、钢、玻璃等基本材料的娴熟技巧,形成简明建筑风格,强调雕塑感)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香山饭店 巴黎卢浮宫扩建香港中国银行 11、西萨·佩里:吉隆坡的双塔大厦米格林·贝特勒大厦 12、鲁道夫:雅加达的达摩拉办公楼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学楼 13、斯通:(雅典主义)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美国馆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 14、沙里文:芝加哥C.P.S百货公司大厦布法罗信托银行大厦 15、文丘里:(后现代主义)宾州栗子山文丘里母亲住宅普林斯顿大学胡应湘堂 老年公寓《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16、赖特:古根海姆美术馆东京帝国饭店罗伯茨住宅约翰逊公司总部 流水别墅拉金公司大楼罗比住宅西塔里埃 森威利茨住宅 《不可救药的城市》 17、雅马萨奇:(山崎石,新古典主义)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 西北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大楼圣路易斯航空站候机楼纽 约世界贸易中心 西雅图世界博览会的科学馆 18、斯蒂文霍尔 英国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

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建筑师及作品整理

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1870年 12月10日于布尔诺,捷克——1933年8月23日于维也纳)为奥地利建筑师与建筑理论家,在欧洲建筑领域中,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者。他提出著名的“装饰就是罪恶”的口号。他主张建筑以实用与舒适为主,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强调建筑物作为立方体的组合同墙面和窗子的比例关系。代表作品是1910年在维也纳建造的斯坦纳住宅(Steiner House)。. 阿道夫·路斯(1870-1933)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然而,在中国,人们对他作品与思想的了解常常止于“装饰就是罪恶”,这与其在国际建筑界的重要地位形成很大反差,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路斯对现代建筑最大的贡献之一——“空间体量设计(Raumplan)”思想,促进了现代建筑话语从“体量”与“装饰”向“空间”的转换;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的方法论原则,它不仅仅包括路斯对建筑本身的思考,而且与路斯对文化、社会、艺术、历史、传统等多个问题的思考密切相关。 路易·沙利文,Louis Henry Sullivan(1850~1924),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建筑师,他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个得力的支柱,他早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学过建筑,1873年到芝加哥,曾在詹尼建筑事务所工作。后来去巴黎,再返回芝加哥开业。沙利文是一位非常重实际的人,在当时时代影响下,他最先提出“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为功能主义建筑设计思想开辟了道路。他的代表作是1899~1904年建造的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引言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芝加哥是一个充满了机遇和创造力的地方,随着新技术和新观点的引入,建筑界围绕着什么是适宜于当时建筑形式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沙利文(LoUis 日enriSullivan)和当时在芝加哥的建筑师们一道,为了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对新的建筑结构及艺术形式进行了探索。该时期当地的一系列建筑实践活动和与之相结合的建筑技术、建筑理论以及代表建筑师被称为“芝加哥学派”。沙利文作为该时期建筑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建筑理论为当时致力于高层建筑设计的建筑师和工程师的活动提供了重要支持,其建筑设计大胆地抛弃了先辈公认的惯例,利用当时的材料与技术,创造出新颖的、符合项目功能需求的设计方案。他的理论和实践为“芝加哥学派”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时间上看,芝加哥学派的出现早于欧洲任何现代建筑探索的先锋运动,可以说是美国现代建筑的奠基石。1991年,詹姆斯·戈尔曼《James「·0’Gorman)在《三位美国建筑师》一书

藤本壮介

本文译自el croquis 151,自英文粗粗译出,个别地方参照西班牙文。仅供网友学习参考,请勿转载,万勿商用,谢谢。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告知。图版请参阅原文。 【巢还是洞?】 巢和洞都是原始的建筑形式,但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对立的。巢是为了居住的人(或动物)而安排周到的“功能性的场所”。相反,洞脱离人类自主存在,它是作为自然现象而出现的场所,与是否便利居于其中者无关。然而,当质疑洞穴的非适居性时,会发现这样的臆断是不真实的。在一个洞穴里,有各种半凹半凸的表面,预料不到的扩展和收缩。进入洞穴,人类可以从那些地貌特征中重新发现生活方式。逐渐地,他们开始使自己的生活适应这种地貌,诸如:这些压低处似乎适合睡觉;这儿的高度适宜进餐;或者,这些凹处可以作为小的私人空间。换句话说,洞穴不是功能性的而是启发性的。它作为场所的姿态是激发各种各样的活动并使之变得容易,而非专制的功能主义。在那里,人们将在生活常态中发现新的用途。 如此,巢和洞也许显得相像但实际上却是完全相对的概念。一个是为人而建的功能性场所,另一个则比人类出现得还早,对人来说是“别的”场所。然而,正因为它是一个客观物,意外发现的可能性弥漫在整个场所。进而,它不必为了被称为洞穴而显得像一个洞穴。我们反而能想象一个可被称为透明洞穴的洞穴,在那里洞穴的特性展现在一个纯形式里。 建筑的未来,我相信,必定是类似于洞而不是巢。我认为这更加丰富。然而,问题是洞穴本身是自然形成的地貌,作为人类的外在物有被发现的希望。在“人造建筑”中“人工洞穴”是否可获得?这是个很大的谜,它关乎我们主动地去创造缺乏甚至超越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东西的能力。只有人工的和透明的洞穴才是明天的建筑的可能形式。

世界著名的十大建筑师教案资料

世界十大最有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先容一: 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有名的 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 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构造设计与艺术建筑驰 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 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 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有名的2004年 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 重身份,他对构造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 绳的控制。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 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雅观, 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力。所以,他经常以大 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示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洁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驰名,展示出技巧理性所能浮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出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约束。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巧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惯例预感。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专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似乎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明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高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端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孔。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 展厅,名号不大,实在却造成了尽对喧宾夺主的局势,End...。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

藤本壮介的人生经历对他设计的影响

藤本壮介的人生经历对他设计的影响 摘要:深度地解读一个建筑师,我们不仅应从建筑的外部出发,更应该透过现 象观察本质。身为现代炽手可热的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他始终秉持着自己的建 筑理念,他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师对自己更是 对社会历史负责。他通过自己对空间、材料与技术的不断探索,以建筑本身来作 为自己思想的载体。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整理和实地考察调研结合的研究方法,以 藤本壮介具体代表作品为实例,分析研究了藤本壮介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藤本壮介;森林;经历 1 北海道的森林 藤本壮介于1971年出生于北海道并在那里长大,199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他在2000年创建了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团队由15位成员组成。由于北海道大部分位于地处 北纬度之间属寒温带气候,与地处北纬度左右的本州十分不同,其特点是四季变化不明显、 冬季较长。这也使得这里的植物、动物的分布十分不同。《北海道的秋天》一文的作者风卷 景次郎,作为一个移民深刻地感受到当时他所居住的北海道,其秋天是“生产性的”,它是那 样“充实”、“健康”、“新鲜”、是那样“充满活力”。这对藤本壮介之后的建筑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森林一样的建筑 藤本壮介在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以及对其他大师的研究发现,认为当代建筑设计虽然 越来越强调建筑的可控性,但自从建筑落成使用甚至设计结束之时,其就已经对之后由外界 而来的不可控要素失去了足够的包容性。这样的建筑太过于封闭,隔绝了环境以及人活动的 多样性,它们拒绝、不给机会,因而对于其将要存在若干年的未来而言是反动的。与此同时,森林的某些特质吸引了藤本壮介:那些“恰巧兼备了某种复杂性和单纯性,同时让人感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局限性和偶然性”给予了他启发。 他就此提出了未来的建筑应当是像“森林一样的建筑”,它涉及场所、局限性、无形化、 局部和间隔。这分别指涉了场所、局限性、无形、局部、空间。从这样的表述中,藤本壮介 隐约向人们传达了一种类似森林般谦虚的、和谐的、对人与不可预知的行为保持开放的建筑 理想。然而在具体的设计案例中需要怎样的策略呢?——这有赖于更为细致的思考来指导他 的操作。 3 由“巢”回“穴”——居住的地形 在北海道成长的藤本壮介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思考。在那里无论是人还是建筑,都更多程 度地依托于自然而生存,因此也决定了与地形紧密相关的、因地制宜的居住方式。反观当今 的建筑学,将建筑高度地分门别类,然而被过度细分功能的建筑是否更好地适合了居住与生 活呢? 勒柯布西耶认为“建筑是居住的机器”。藤本壮介认为在这一理念下产生的是人工的“巢”,它从机能主义出发去照顾人的需求,相较之下“穴”则显得更为中立。而对人类的居住而言早 在巢出现之前就有了洞,它必然强调因地制宜,凹凸的形状与尺度提供人们依附其上的基础,它与地形绵延不断地衔接而没有明确的边界。 图1 图2 如何发展出像自然地形那样延绵的建筑呢?藤本壮介从两方面进行了尝试。一为竖向空间:在N-HOUSE(2001年)中建筑以0.35m的高差不断变化,模糊了一般建筑设计中“层”的 概念,突破了传统空间中的竖向界面。正如密斯对于传统平面的突破一样,楼板或者隔墙都 不应成为限制空间的边界。用以形成界面的板材可以是“桌椅、地面、屋檐、柜子、台阶、照明设备、结构物、门窗等敞开部分或庭院”(图1)。虽然停留在概念设计的阶段,但这成为 藤本壮介后续设计作品中的重要母题之一;2005年的Atelier/House in Hokkaido以更接近建造现实的方式重塑了这一“原始模型”(图2 );同一年设计的Final Wooden House,这一概念首次

解读藤本壮介与House N

建筑思潮报告 ——解读藤本壮介与 House N 日本建筑师在当今的建筑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是不可小视的,从最早的建筑之父丹下健三到现在刚获得2013年普利兹克奖的伊东丰雄,建筑师在日本人才辈出。他们“新陈代谢”的思想影响和培养了许多人才,日本人独特的自然观也影响了一代代日本建筑师,他们认为,今天建筑的根本问题是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传统西方世界,建筑强调人的理性,强调征服自然,而日本人自古强调“我”与“自然”的平等,其实更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由于这个思想,日本一代代建筑师都试图创造渗透和流通的空间,因为这样的空间能使室内外,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黑川纪章的“利休灰”思想,妹岛和世的“透明性建筑”还有隈研吾的“消隐性建筑”都是试图将建筑融入环境,融入自然的思想。作为日本建筑界的后起之秀—藤本壮介通过暧昧空间的创造,也试图将建筑融入城市,融入自然。 藤本壮介是日本新生代最有才华的建筑师之一。藤本壮介经常用“原始”形容他的作品。他把建筑实践看成是探索世界和人道的一种方式。藤本壮介在建筑界主要的理论成就是他对于建筑产生本源的研究,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即原始的未来建筑,藤本壮介认为未来的建筑应该回到它产生的起点,即回到人们对建筑的基本需求上,需要从懂人的角度来进行对过去和未来进行自省,建设未来的时候需要考虑过去,这样才能创作与众不同的建筑。人类最早的居所是巢居和穴居,藤本认为巢居对于人们的居住来说具有很强的便利性,而穴居则具有自己的特点,在这些原始建筑中,里面没有建筑、家具之分,没有墙。这是受到类型学的思想,以古代“巢穴”为原型来创造建筑和空间。藤本壮介暧昧空间的处理方法也是基于这种原始建筑的思想。而且,藤本壮介本人也学习了柯布西耶的思想,对他很崇敬,所以他的建筑外立面也是使用最简洁原始的白色素混凝土,对这种原始不加修饰的材质也说明藤本壮介对“原始的未来建筑”的执着追求。 藤本的一系列作品也清楚地揭示了他在建筑创作领域中的崭新座标系,或说建筑的关键词: 1、暧昧的秩序 2、如同洞窟般、没有意图的场所 3、既分离又连结的空间—作为一种距离感的渐层场域 4、是住宅同时也像都市般的场域 5、当住宅与市街、森林还未分开之前的情境 6、居住在暧昧的领域当中 从藤本壮介创作的关键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藤本壮介的这些思想其实是对现代建筑或者是一般建筑非黑即白的“二元论”的否定,对于藤本壮介而言,House N可以延伸至一条街、一座城,甚至代表这个无限的世界,“因为整个世界本就是由无限的嵌套组成。在他的脑海里,城市与建筑在本质上其实并没有不同,它们只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构成,或者说是对本质的不同表达——都代表一种人类居住生活的原始空间的一种状态。 其中“像住宅同时也像都市般的场域”这种模糊“建筑”与“城市”的思想跟罗西类型学中城市与建筑的关系思想有相通之处。罗西认为应抛开任何有关功能主义的浅薄幻想,使建筑回到建筑秩序的另一极形式,从而寻找一种形态学关系—所谓“建筑实际上是一座小城

著名建筑师藤本壮介和他的代表作品

著名建筑师藤本壮介和他的代表作品 藤本壮介是日本新生代最有才华的建筑师之一。他常用“原始”形容他的作品,把建筑实践看成是探索世界和人道的一种方式。他于1971年出生于北海道,199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2000年创建了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2009年,东京大学特任他为准教授。同时,他还担任京都大学、东京理科大学、昭和女子大学的客座讲师。无论是房屋、临时装置还是医疗和文化设施,其先锋设计总能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掌声。 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由15位建筑师、设计师、工艺师和研究员组成。自创立以来获奖无数,包括连续3年夺得Architecture Review Award,包括《建筑评论》大奖,2008日本建筑家协会大奖,2008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一等奖,2009年《Wallpaper》奖等。 设计理念 藤本的设计理念是原始的未来建筑,这一理念探索一种原始的状态,与人类早期穴居的生活习性有关,而建筑则要在表现这一原始生活方式的同时,创造出一些属于将来的新东

西。他认为原始建筑代表了人们对建筑的基本需求,我们需要懂人的角度来进行对过去和未来进行自省,建设未来的时候需要考虑过去,这样才能创作与众不同的建筑。 人类最早的居所是巢居(nest)和穴居(cave),藤本认为 巢居对于人们的居住来说具有很强的便利性,而穴居则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他的很多作品都能够体现巢居和穴居的影子。他在自己的设计研究中,强调空间的丰富多样,他模糊了地面、屋顶、楼梯和家俱的界限,并根据这一理念设计出了“终极木屋”项目。这个建筑由原木搭建而成,不同的层次能够作为不同的空间和家具使用。 藤本另一个关注的点是室内与室外、城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他在houseN中,采用了多层的环作为设计的主要概念,从而将“内与外”严格对立的界限模糊,创造出层层递进、层层 深入的特殊的关系。建筑设计中,他也加入了自己的城市理解。 思想根源 在上大学之初,藤本原先更想成为爱因斯坦般的物理学者。由于爱因斯坦对于时间与空间有着异于常人的解读,也曾提

三大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

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

世界十大著名建筑师及作品

转载自:姜飞宏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藤本壮介】EL croquis 151 西泽立卫对藤本壮介的访谈

L croquis 151 西泽立卫对藤本壮介的访谈 EL croquis 无疑是世界上最有眼光的建筑杂志,创刊于上个世纪70年代,双语刊(英语和西班牙语),向读者介绍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师,分析他们的设计和建筑。杂志创始人是两兄弟,都是建筑专业毕业,三十多年来,他们不仅是发行人,编辑,美术指导,同时也自己负责拍摄照片。他们以极端负责的态度详细的描述建筑作品,并具有与年代,潮流,环境无关的强烈的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这两点使得该建筑出版物在建筑领域与优秀建筑作品一样拥有重要地位。 151期介绍的是大家为之熟悉的日本年轻建筑师藤本壮介。他只有39岁,做着日本国内常见的小型项目,却以极大的冲击,引起世界范围的回响。作品中别开生面的体验感以或真实或遥远,但一定强烈的共振力,引起了起人们惊叹,反思,争论,最后余味悠长,印刻在心。从这一点看,藤本壮介推动建筑向前迈了一步。 本次转载杂志的开篇访谈。 非常感谢译者:amigojeff 点击彩色链接,到豆瓣上了解译者更多~ --------------------------- EL croquis 151 / sou fujimoto / theory and intuition,framework and experience Conversation between ryue nishizawa and sou fujimoto 西泽立卫vs藤本壮介 ------------------ 西泽:我对你称之为“弱建筑”时期(早于2005年)之后的许多作品不太熟悉。但是,看过武藏野艺术大学图书馆和东京公寓(Tokyo Apartments)后,我有个印象:你的近作变得更多样性。我想就以我想到的这个主题做些讨论。 我也现场体验了终极木屋(Final Wooden House)和H宅,我感觉到在这些近作里有一种越来越主导的趋势。换句话说,我觉得在你的涉猎甚广的兴趣中,似乎有一个特别的部分正在压倒其他方面。 藤本:那么,你是不是说某个特别的部分被过度强调了?我很好奇地想知道你所指的我的日渐增长的偏好是什么。 西泽:我该从好的方面开始还是坏的方面? 藤本:同时吧。(笑) 西泽:我想在谈话中把它们混合起来比较好。长期以来,我相信你的建筑包涵了一个理论的层面。有种感觉就是逻辑参与了其创造,当我最近去看了一些项目后,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认识。你的建筑里有一些不同于“日本性”(Japan-ness)的东西,或许可以概括为‘国际的’。尽管我认为‘国际的’一词在这个语境里相当特别,也许我可以说,是你的内在的理论本质,以一种快速的直觉性(immediacy)生成了你的建筑。我能想象你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正被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所理解。 藤本:在某种意义上,我确实渴望加倍地表明上面提到的理论和直觉,以及结构和身体体验。但你刚才说的似乎在暗示,我强调理论甚于直觉,甚至取代了直觉。 西泽:当你给我看你最近的两个作品时,我就想到‘图解性’(diagrammaticity)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你的作品中越来越主导的某些东西。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这次对谈的问题之一,但在我们开始这个题目前,我想就早先提到的关于理论和直觉之间的来回摆动说一说。 比如,在东京公寓里,人们首先被一个叠一个的坡屋顶房子的图解式外观所震撼。我相信你更关注内在于那些形式

藤本壮介建筑新秩序

日本新世代建筑家系列之一 藤本壮介所提示的建筑新秩序 亚洲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助理教授 近年来日本建筑师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安藤与伊东的建筑风潮无疑已经席卷全球,不过更值得注意的会是逐渐展露头角而崛起的三十岁代年轻建筑师。这个新的建筑世代即便也受过建筑学院教育的洗礼,然而从他们的作品当中却能窥见另一种有别于过去重视都市涵构、令人耳目一新的做法。他们勇于搁置学院派教育的包袱、发明出过去所未曾存在的形式,并透过某种原理与规则来进行建筑创作上的探索。最具代表性的包括藤本壮介、石上纯也,以及受邀参与台湾澳底大地建筑设计案的年轻新秀平田晃久。作为一系列的追踪报导,本篇首先以藤本壮介一连串惊为天人的创作来解读这个(从状况(context)迈向原理(theorem))的建筑新思维。 199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的藤本壮介于1971年在北海道出生。2000年设立藤本壮介建筑设计事务所以来已经获奖无数,包括连续3年夺得Architecture Review Award。代表作有(伊达的援护寮)(04年JIA新人赏)、(T House)(06年住宅建筑赏金赏)、(情绪障碍儿童短期治疗中心)(08 JIA日本建筑大赏)等等,目前也担任京都大学、东京理科大学等建筑设计名门的兼任讲师。 在上大学之初,藤本原先更想成为爱因斯坦般的物理学者。由于爱因斯坦对于时间与空间有着异于常人的解读,也曾提到过空间与密度随着速度与时间因素而扭曲变形的论述,因此这份对于空间的特殊解读方式让藤本为之深深着迷。虽然藤本后来转为专攻建筑,不过这份深受物理学影响所产生的(空间思维)却早就已经体质化在藤本的身上。 另一个对藤本影响深远的是与东京这个高度复杂的复合性都市的接触。相对于藤本故乡北海道那片宽阔的大地,东京这个复杂纠葛的现实环境带给藤本决定性的震撼,同时也让他发觉都市所这个复杂体系中的无穷魅力。例如藤本在东京的住处周遭盖了一大堆房子,让来自北海道大自然当中的他感到无比新鲜,并觉得舒适而饶富趣味。这样的人工环境仿佛就像是自然形成的模样。 在人造环境与大自然的空间缩与放的实际体验当中给予藤本许多启示,特别是对于(复杂体系)之逻辑的领悟。藤本指出(空间就是一种关系性),而空间/建筑不也可以看做是依循着局部的规则与秩序所(长)出来的结果吗。而藤本的一系列作品也清楚地揭示了他在建筑创作领域中的崭新座标系,或说建筑的关键字: 1.暧昧的秩序— Primitive Future House、Atelier House 2.如同洞窟般、没有意图的场所— Primitive Future House、情绪障碍儿童短期治疗中心 3.既分离又连结的空间—作为一种距离感的渐层场域— T House、O House、Diagonal walls登别共同住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