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与社

会关系的总的概括和进一步发展。

●内容包括:

●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

●科学技术伦理观

●科学技术运行观

●科学技术文化观

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特点

科学技术的特点:

(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

1、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

2、“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

(二)科学技术社会化

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

(三)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

2、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

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

(一)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

世界各国的科学发展是不平衡的。1939年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首先提出科学的主流即科学中心的概念,并认为科学中心在世界范围内随时间流动的概貌。

1962年神户大学汤浅光朝运用历史比较法和数量分析法进一步揭示了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

●他认为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同期内全世界科学成果的25%作为

它是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标志。

●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上按如下顺序转移的:

●意大利(1504-1610)

●英国(1660-1730)

●法国(1770-1830)

●德国(1875-1920)

●美国(1920-)

●汤浅现象告诉人们,一个国家保持科学兴隆的平均周期为80年左右。科

学活动中心的转移,并不意味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的科学规模的绝对下降,而只是表明另一个国家科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得更为迅速。

●影响科学中心转移的因素:理性精神、海外贸易、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产业革命等。

●经济中心的转移

●英国→德国→美国

●经济中心转移与有正相关。

(二)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

(科学发展的加速规律,科学的指数增长率)

●恩格斯:“科学也是按照几何级数发展”,科学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与其出发点起的

(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史家普赖斯用科学家人数、科学文献数、科学经费为指标,

提出了科学的指数增长率,进一步具体了恩格斯的思想。

(三)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整体(一、二)、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

苏联科学史家、哲学家凯德洛夫1970年代初提出

带头学科:在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它学科前头,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

凯德洛夫描述了带头学科从近代到现代的更替过程,

1、力学(17-18世纪)

2、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19世纪)

3、微观物理学(20世纪前50年)

4、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和宇航学(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25年)

●加速性。Tn =200/2n-1

●他预言新的带头学科是分子生物学,下一个带头学科将是心理学为主的一组学科。

凯德洛夫指出了带头学科更替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

●如“科学的突破点往往发生在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等,这部分给出

了带头学科产生及更替的原因。

科学中心与带头学科

(四)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

表现:

1、技术引进

2、技术转移

3、技术贸易

4、境外技术开发

5、技术联盟合作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