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数学研修课《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退位不进位)》评课记录

一年级数学研修课《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退位不进位)》评课记录

一年级数学研修课《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退位不进位)》评课记录
一年级数学研修课《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退位不进位)》评课记录

一年级数学研修课《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退位不进位)》评课记录

今天一年级数学组上了一节研修课《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退位不进位)》,下午第一节课,组内教师都没课,我组织大家对这节课进行了评议,研讨。

评议之前,大家先定了个基调:多提不足之处,大家都能看到的明显的优点就不必提了。

评课时组内教师都能畅所欲言,提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学会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退位不进位),对这部分内容一定要讲透,上课时这部分内容不宜讲解过快。难点是一位数加两位数时,数位怎样对齐。建议:

1、教加法竖式时,补充问题“为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进行加减运算)诱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强化学生对竖式格式的掌握;

2、说明竖式名称由来,竖式是相对于横式而言,两个加数竖着排列,所以叫竖式;

3、学完例题后,及时对加法竖式进行即时训练和变式训练。如列出横式请学生试列竖式,找出不足,如出示一个加数是一位数的加法横式,请学生列出竖式计算,引导学生掌握一位数应该和两位数的个位数字对齐。等学生对加法竖式计算掌握的较好时,再出示“试一试”中习题。

还有老师提出,可以通过摆小棒突破此课列竖式计算一位数加两位数的难点。

二、这节课学习的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不退位不进位,学生计算时喜欢先从十位加起,虽说也是对的,但考虑到后面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在肯定学生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从个位算起的习惯,千万不能让学生养成从十位算起的习惯,否则会给后面的教学带来很大的被动。

三、减法算式出现时,有个过渡语比较好,例如,“我们把刚才的加法算式改成减法算式同学们会算吗?”或“根据挂图,同学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四、改错题竖式6加33中,6与十位上的3对齐,学生不能及时发现错误,以至于很少有人举手,在指名回答时,前两个人都没有回答出来,第三个人才回答出来了,这时候教师应对第三个孩子给予充分赏识评价,既鼓励了个别孩子,也对知识点做出了强调。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

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五、改正黑板上的错误算式时,教师要求孩子在作业纸上把改正后的正确算式写出来,要求不明确,以至于许多孩子把错误的算式抄下来了,对于低年级孩子的要求要简洁,更要明了。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六、在书写横式时,可以要求孩子用尺子画横线,教师自己要示范。

以前的研讨课评议中,许多教师出于各种因素,只愿讲优点,不愿讲缺点,对教研组各位教师的整体进步效果不佳。这次研讨的过程中,对于“多讲不足”的建议,组内教师都很认同,

每个教师都讲了自己的思考,一些大家都困扰的问题,在讨论中清晰了,解决了,不仅上课教师收获很大,每个参与研讨的老师都觉得收益匪浅,这是一节成功的研修课,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