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

心理学

心理学
心理学

安全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心理及其本质

心理是人在生活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是人在长期的生物进化中发展到高级阶段后而形成的人脑的一种特殊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三、安全心理学的定义

安全心理学是以生产活动中的人为研究对象,以从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减少人身伤害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四、安全心理学的发展

泰罗美国主题1科学研究作业方法 2改善工人与管理层的关系

冯特德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构造心理学,心理学始祖。

闵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之父

五、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1)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2)心理测量3)实验法4)模拟仿真六、安全心理学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安全心理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可以运用在预防工伤事故,进行安全教育以及分析处理事故等方面。

(l)安全思想淡漠,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常常是造成工伤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和分析生产过程中人们对自身安全问题的心理现象,运用动机和激励的理论,激发职工安全意识,使安全生产成为职工自发的要求,这是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保证。

(2)通过安全心理学对主观和客观心理现象的分析,可以帮助管理人员认清安全生产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整改,从而调动广大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3)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做好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和安全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对从事电气、起重、运输、锅炉、压力容器、爆破、焊接、煤矿井下瓦斯检验、机动车辆驾驶、机动船舶驾驶等危险性大的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安全技术教育。

(4)对影响整个系统运行或对安全生产是非常关键作用的岗位,可通过合适的职业选择,选拔合适的人选。

(5)对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及其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分析,以便采取对策和措施。

(6)对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大量原始资料,通过统计处理,找出事故产生原因及其变化规律。有时为了找出事故的隐患.防止以后不再发生同类原因的事故,以及采取最适宜的预防措施;常常需要对事故个案进行心理学分析。

(7)对事故主要责任者、肇事者在发生事故前的心理状态、情绪以及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等进行深入分析,以阐明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安全教育和采取必要措施,杜绝以后再发生同样的事故。

(8)从知觉、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对一些经常有不安全行为的工人,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并将其列为重点的安全教育对象;对他们的性格、气质、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根据他们的特点逐步引导他们改变对安全不利的心理素质,建立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

(9)运用安全心理学的知识,对生产设备、机具、安全保护装置、工作场所以及工作环境经常进行工程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人类工效学)的研究,使设备、机具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工作场所适合人的操作,工作环境不影响人的安全和健康,从而达到操作方便、减轻劳动强度、充分利用设备能力、降低能耗、减少工伤事故的目的。

(10)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有关知识,进行经常性的、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

七、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按机体及所处的状态分为三种:维持生命所必须的基础代谢量,安静时维持某一自然姿势的安静代谢量和作业时所需增加的代谢量。

相对代谢率RMR=(作业时消耗量—安静时氧消耗量)\基础代谢氧消耗量

八、安全心理

性格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能力是指那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动力。

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和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九、安全心理学对事故的分析方法

1.人机工程学分析

2.一般的事故统计分析

3.个案事故分析

4.事故的流行病分析

十、事故的定义

美国安全工程师学会(ASSE)把事故定义为:“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远中断,并有时造成人身伤亡或设备损毁的一种意外事件。

十一、生物节律理论在安全上的应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事故的回顾分析;二是避开临界日预防事故。

十二、性格测试的方法

l 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

l Y-G性格测试法

十三、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本身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如颜色、形状、硬度等)的反映过程。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过程,体现为感觉的综合。

十四、知觉与感觉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1)二者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头脑中所产生的反映;知觉和感觉同时发生;知觉以感觉为基础和前提;

2)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物体整体的反映。

区别:

1)感觉和知觉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

2)对对象的反映内容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事物的整体形象;

3)从二者的反映方式看,感觉是分析的;知觉是综合的;既由感觉到知觉,其间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

4)从信息传输的通道看,感觉所涉及的是单一感官,其模式是:刺激→个别感官→大脑;知觉所牵涉到的感官是多个的,其模式为:剌激→感官联合→大脑;

5)从脑加工的程度看,感觉是大脑对对象信息的简单反映,知觉是已经经过大脑一定程度的复杂加工。

6)感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十五、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

省能心理、侥幸心理、逆反心理、凑兴心理、群体心理、注意与不注意

十六、气质类型

兴奋型(胆汁质)活泼型(多血质)安静型(粘液质)抑制型(抑郁质)

十七、疲劳的概念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由于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产生某一个或者某些器官乃至整个机体力量的自然衰竭状态。

十八、疲劳的分类

体力疲劳精神疲劳

十九、疲劳产生的机理

1疲劳物质累计理论2力量消耗理论3中枢系统变化理论4生化变化理论5局部血流阻断理论

二十、疲劳产生的原因

1作业强度与持续时间2作业速度3作业态度4作业时刻5作业环境6具体因素a作业类别b作业条件c劳动者的主观条件

二十一、疲劳的测定方法

1膝腱反射机能测定法2触二点辨别阈值测定法3皮肤划痕消退时间测定法4皮肤电流反应测定法5心率值测定法6色名呼出时间测定法7勾销符号数目测定法8反应时间测定法9闪光融合值测定法

二十二、疲劳的一般规律

1疲劳可以通过休息消除2疲劳有累积效应3疲劳程度与生理周期有关4人对疲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二十三、预防和降低疲劳的途径

1合理设计作业的用力方法2合理安排作业休息制度3克服工作内容单调感4改进生产组织与劳动制度

二十四、应激的概念

每当系统偏离最佳状态而操作者又无法或不能轻易地校正这种偏离时,操作者呈现的状态就为应激。

二十五、职业性紧张是指人们在工作岗位上受到各种职业性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紧张状态。

二十六、职业适应性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时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素质特征。

二十七、职业适应性研究的意义

1科学选择与合理使用称职作业者2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职业培训计划提供计划科学依据3指导人们选择合适自己特性和条件的职业、职务

二十八、人的行为实质就是人对环境外在的可观察到的反应,是人类内在心理活动的反映。

二十九、人的行为共同特征

1人的空间行为2侧重行为3捷径行为4躲避行为5从众行为6非语言交流

三十、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的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或者超出了可接受的界限,并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三十、人失误的分类

里格按失误原因,1随机失误2系统失误3偶发失误

按人失误的表现形式1遗漏或遗忘2做错3进行规定以外的动作

三十一、与人的行为有关的事故模式

瑟利事故决策模式1感觉过程的两个步骤2认识过程3行为响应过程

维格里司渥斯得以人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式

三十二、安全教育与培训的心理学意义

①运用学习心理学增进培训效果②有计划地增进职工的知识和技能,减少职工的个体差异职工的能力和技能③提高职工优良的心理素质和能力④应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技能训练

三十三、《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规定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的工作地点噪声标准为85dB,现有工业企业努力暂时达不到标准时,可以适当放宽至90dB,还规定工作场所操作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8小时,噪声声级卫生限值为85dB(A)。对于操作人员每天接触噪声不足8小时的场合,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按接触时间减半,噪声声级卫生限值加3dB(A)的原则,确定其噪声声级限值。但最高值不得超过115dB(A)。

三十四、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三十五、激励理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2X道格拉斯。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人性为恶理论,Y理论,人性为善理论。3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4维克托。弗鲁姆期望理论

5斯达西。亚当斯公平理论

6斯西纳强化理论

7大卫。麦克莱兰激励需要理论

8奥德弗ERG理论

9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

10挫折理论

三十六、激励实践方式1目标激励2参与激励3领导者激励4关心激励5公平激励6认同激励7奖励激励8惩罚激励

三十七、人际关系与安全生产

人际关系是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人际关系是以人的情感为联系纽带的,需要的满足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